• 2005年第25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夏季绿洲生态环境对荒漠背景地表能量过程的扰动

      2005, 25(10):2459-2466.

      摘要 (1832) HTML (0) PDF 373.85 K (23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观测试验资料,对比分析了夏季典型晴天敦煌绿洲与周围荒漠戈壁背景地表过程的差异,揭示了绿洲生态系统对干旱区荒漠背景地表过程的扰动特征。结果表明:绿洲地表净辐射日平均要高出周围荒漠戈壁背景60 W/m2以上,约占绿洲净辐射的1/4以上。对绿洲高出的净辐射贡献最大的是绿洲相对低的地表长波辐射,其次是较高的太阳总辐射。而绿洲相对较低的大气长波辐射对高出的净辐射有较大的负贡献,特别是地表反射辐射也有很小的负贡献。绿洲高出的地表净辐射主要贡献于加强潜热和地热流量,还有一部分被绿洲地表能量不平衡差额所占,它实际上可能由一般地表热量平衡所不考虑的垂直热量平流来输送。而绿洲明显低于荒漠背景的感热通量则节省了一部分净辐射能量。

    • 干旱内陆流域河道外生态需水量评价——以黑河流域为例

      2005, 25(10):2467-2476.

      摘要 (1993) HTML (0) PDF 357.43 K (29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河道外生态系统需水量的合理评价是干旱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最为关键的科学问题。基于不同植被蒸散发潜力估算模型,依据不同生态系统及同一生态系统在不同气候与地理区域具有不同生态需水规律的特点,提出了可模拟和评价不同时期生态系统需水量的方法,不仅能体现生态系统需水量的年际变化,也能反映年内不同时间段(月、季节甚至每日)的需水量变化,并提出干旱区生态适宜需水量在不同时期是一个区间。以黑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区域分析其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黑河中游地区年平均生态需水量(11.16±2.67)×108m3,其中绿洲生态系统需水(9.13±2.29)×108m3;下游地区生态需水量(16.16±4.04)×108m3,现状绿洲生态体系需水(11.06±2.77)×108m3,现阶段实施的下游分水9.7亿m3/年的方案,可以促使现有绿洲生态系统有一个良好的结构与功能,并给出了不同典型年不同月份的生态需水量及其变化。

    • 石羊河尾闾绿洲的景观变化与生态恢复对策

      2005, 25(10):2477-2483.

      摘要 (2127) HTML (0) PDF 363.14 K (27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G IS技术和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 STATS,在对民勤湖区绿洲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以及土地利用格局的空间转化分析的基础上,从水资源利用以及政策和市场经济等方面分析了湖区景观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耕地和沙地斑块数量减少,平均斑块面积增加,空间连片趋势加剧;蔓延度指数变大,边缘密度和多样性指数降低;(2)沙地和耕地面积分别增加5171.85 hm2和2640.33hm2,它们的增加以牺牲林、草地为代价;(3)湖区地表水净利用量近10a来降幅达50%,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仅有0.22×108m3,使得地下水净利用量近年来年均高达0.80×108m3;(4)以耐盐性较强的经济作物占绝对优势的单一经济结构,降低了农业生产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农户收入急剧下降。通过以上分析,提出了湖区生态恢复途径与措施。

    • 沙漠人工植被区的蒸发蒸腾

      2005, 25(10):2484-2490.

      摘要 (2259) HTML (0) PDF 271.78 K (35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于2003年6月至8月在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的水分平衡观测场进行。利用微型蒸渗仪结合大型称重式土壤蒸渗仪测定了流沙、油蒿(A rtem isia ord osica)和柠条(C arag ana korsh insk ii)3类样地的土壤蒸发;油蒿和柠条的蒸腾利用表面覆盖油毡的大型非称重式蒸渗池和气孔计测定;同时对降水量、流沙渗漏量、0~20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在沙漠人工植被区由于植被比较稀疏,土壤蒸发不受植株遮阴的影响,但不同样地的蒸发量是有差异的,样地和位置间的互作效应差异不显著;在沙漠区有很大比例的蒸发发生在稀少的降水事件之后。气孔计测定的蒸腾速率经单位换算统一,用多项式拟合得到日变化曲线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将蒸渗池和气孔计2种方法测定结果方差分析表明油蒿的蒸腾均高于柠条的(p<0.05),测定方法间(蒸渗池和气孔计)差异不显著;从而说明本研究以叶面积指数和植物冠层盖度为基础进行叶片与种群间的尺度转换是可行的。2003年6月至8月期间,该区的降水量为159.1mm,渗漏量为48.5mm,裸沙蒸发量为63.0mm;油蒿样地的蒸发量、蒸腾量和蒸散量分别为54.1mm、59.0mm和119.4mm;柠条样地的蒸发量、蒸腾量和蒸散量分别为59.5mm、56.4mm和127.6mm。

    • 黄土区深层土壤干燥化与土壤水分循环特征

      2005, 25(10):2491-2498.

      摘要 (2415) HTML (0) PDF 287.90 K (31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深层土壤干燥化是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采用人工和天然降雨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沟壑区荒草地和裸地的土壤水分循环特征,并分析和探讨了深层土壤干燥化的成因。2002年天然降雨量为459.9mm(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84.1mm),属干旱年,土壤水分观测期间(2002年6月13日至11月24日)天然和人工降雨试验小区的天然降雨量分别为305.2mm和236.8mm。人工降雨试验主要在2002年6~8月进行,土壤水分观测期间荒草地和裸地的人工降雨量分别为360.7mm和418.5mm。试验结果表明:干旱年,荒草地和裸地土壤储水量处于负补偿,入渗雨量全为蒸发蒸腾作用所消耗。在强烈的蒸发蒸腾作用下,剖面内(0~200cm)土壤水分的整体移动性能较强,最大蒸发蒸腾作用层深度很快形成。荒草地土壤水分循环强度大于裸地,表现为荒草地最大蒸发蒸腾作用层深度较大,两者分别为200cm和180cm。雨季量少且分散的降雨极易为强烈的蒸发蒸腾作用所消耗,深层土壤由于缺乏降雨入渗的补给而逐渐干燥化。丰水年,荒草地和裸地土壤储水量处于正补偿,但入渗雨量的大部分(80%以上)为强烈的蒸发蒸腾作用所消耗。在相同的降雨量条件下,荒草地土壤水分循环强度高于裸地,表现为荒草地降雨入渗补给深度较小。连续降雨有利于土壤水分向深层的运移,从而部分缓减深层土壤的干燥化进程。近50a来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变暖和降雨减少可能是土壤干层形成的直接原因,而植被类型选择失当、群落密度过大和生产力过高则会加剧深层土壤的干燥化进程。

    • 三峡库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重庆市云阳县为例

      2005, 25(10):2499-2506.

      摘要 (1863) HTML (0) PDF 1.30 M (28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是三峡库区生态-经济系统与景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一段时期。论文通过对库区重庆市云阳县1994年与2002年遥感影像的解译,分析景观格局的变化,探讨生态建设、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移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短时期内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对该区域景观格局的影响。地形破碎、高差悬殊的山地特点以及在亚热带湿润气候主导下的山地立体气候分异等自然因素造成了景观格局的基本分异;有限的土地资源及其利用与分布状况是控制景观格局变化的主导因子;为保证三峡工程的顺利建设和安全运行而采取一系列生态经济建设活动成为促使景观格局变化的最重要的驱动因素;政治、经济和社会决策对景观格局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 浙江省马尾松生态公益林凋落物及与群落特征关系

      2005, 25(10):2507-2513.

      摘要 (2203) HTML (0) PDF 364.41 K (29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浙江10.18万km2的区域内,有代表性地调查了12个县共24个马尾松生态公益林样地的凋落物。研究表明:马尾松林年均凋落量为257.9g/(m2.a),其中叶凋落含量为84.6%,枝、果实、皮、碎屑凋落含量分别为4.7%、4.2%、2.0%和4.5%。不同地区间比较表明,浙西北、浙中、浙南3个自然区域间年凋落量无显著差异(p>0.05),沿海则明显低于其它地区。年凋落量与马尾松林龄呈对数相关(p<0.01);年凋落量与马尾松的胸径、树高、生物量及群落生物量间也呈对数相关关系(p<0.01)。同龄林凋落量比较及凋落量与植物多样性关系表明:马尾松纯林的凋落量小于非纯林,且乔木种类越多,凋落量越多。从凋落物角度分析,马尾松纯林的生态效益较低,不利于林地自肥、保水及进一步的植被恢复。

    • 湖南会同林区杉木人工林呼吸量测定

      2005, 25(10):2514-2519.

      摘要 (1917) HTML (0) PDF 259.02 K (25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杉木人工林的CO2排放动态和杉木各木质器官呼吸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杉木树干呼吸的季节变化规律为3~7月份随着树木生长和气温的升高,树干呼吸呈上升的趋势,在7月份达年呼吸速率的最大值,CO2为0.376m g/(m3.m in)。8月至12月呈逐渐递减的趋势,在1~3月份树干呼吸基本上维持在一定数值上,并且杉木树干呼吸在杆材生长时期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小;杉木树干呼吸的日变化规律为:一天中杉木树干呼吸基本上是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随着温度降低而减小,中午前后出现午休现象。在杉木树干呼吸日变化曲线中出现两次高峰期,一次是在12:00~16:00时,另一高峰出现在24:00。根据测出的有关参数,用积分方法推导出杉木树干、树枝和树根的年呼吸量CO2分别为9.67t/(hm2.a)、2.21 t/(hm2.a)和2.12t/(hm2.a),结合叶片呼吸速率测定,计算出杉木林年呼吸量CO2为21.523 t/(hm2.a),其中,叶片年呼吸量CO2为7.523t/(hm2.a)。并初步确定杉木树干的维持呼吸占年呼吸的39.7%。

    • 东北阔叶红松林能量平衡特征

      2005, 25(10):2520-2526.

      摘要 (2135) HTML (0) PDF 271.98 K (27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涡度相关法,结合小气候观测,对东北阔叶红松林的能量平衡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森林全年获得的辐射能量为2.3×109J/m2,平均净辐射(Rn)强度为72.1 W/m2,12月最小,平均为5.8W/m2,6月最大,平均为127 W/m2。除了受太阳高度角的支配,Rn对中小尺度天气变化响应显著。非生长季,森林主要能量支出项为感热通量(H),约占Rn的72%,H最大值出现在5月份;生长季,主要能量支出项为潜热通量(LE),约占Rn的60%,LE最大值出现在7月份。全年因蒸散消耗的能量为1.2×109J/m2,占净辐射的52%,森林蒸散的水量为493mm,占降水量的88%。波文比β近似呈U字型变化,其值受森林物候变化影响显著,在非生长季平均值约为3.0,生长季为0.5左右。土壤热通量(G)在非生长季表现为能量平衡方程的收入项,约占有效能量的5.0%;生长季表现为支出项,约占有效能量的4.0%,其变化过程与土壤温度梯度及叶面积指数密切相关。长白山通量观测站能量平衡收支闭合度为86%,不闭合的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 水分胁迫对不同年龄沙地樟子松幼苗存活与光合特性影响

      2005, 25(10):2527-2533.

      摘要 (2760) HTML (0) PDF 270.97 K (40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樟子松以其抗寒、抗旱和速生性,自20世纪50年代在科尔沁沙地南缘人工引种用于固沙造林试验成功以来,已成为我国北方荒漠化地区防风固沙造林的首选树种。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早期引种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出现了衰退现象;虽然从理论上分析,原因可能有病虫害、地理位置、水分条件、营林技术等,但其中水分条件应该是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提早衰退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以1~5年生樟子松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处理法对苗木进行水分胁迫试验,观测水分胁迫条件下樟子松苗木成活与光合特征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樟子松苗木成活的临界土壤含水率随苗龄的变化没有显著差异,1~5年生苗木成活的临界土壤含水率均在1.5%~1.8%之间。4种不同水分胁迫处理(对照、20%、30%和40%田间持水量)对光合特性的影响为:轻度胁迫(40%田间持水量)时对光合特性的各个指标影响不大;随胁迫程度加重,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逐渐降低;导致樟子松苗木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应是气孔因素,即在水分胁迫下,气孔的开张度减小,导致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下降,进而影响光合速率;另外,水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当其供应不足时,也直接导致光合速率的降低。2年生、4年生的樟子松幼苗在相同的土干旱胁迫条件下,各生理指标比较接近,即生理指标与苗岭之间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区别。樟子松苗木的水分利用效率在较重度胁迫(20%田间持水量,3.5%)条件下没有降低,而在轻度胁迫条件下,水分利用效率有升高趋势;表明樟子松在较低的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具有忍耐一定干旱胁迫的能力。综合研究表明:樟子松只有在极度水分胁迫时(土壤含水率接近成活的临界土壤含水率值:对于1~5年生苗木约为1.7%)才会出现死亡,这对研究水分与樟子松人工林衰退关系具有参考价值。

    • 遗传绝对距离差异显著性检验方法

      2005, 25(10):2534-2539.

      摘要 (2815) HTML (0) PDF 210.59 K (25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G regorius提出的用于比较等位基因差异的遗传绝对距离方法可用来比较两个种群或群落的差异,也可比较两个样地是否来自相同的总体。该方法由于能够给出两个分布的具体差异量而在林分直径分布比较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分析G regorius遗传绝对距离应用于群落结构比较的可能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该遗传绝对距离的差异显著判别标准,当两个分布的差异dxy≥dα=dm ax.(1-1/k).-0.2 ln(α/2)时,差异显著。为检验所提出的判别差异显著性方法的有效性,特给出了40个模拟林分的直径分布并用K-S检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与K-S检验的符合率达100%。研究还指出,遗传绝对距离方法可有效进行群落结构比较,它既可进行直径分布检验也可对物种的相似性做出判定,自然也可以用于等位基因的分析。结合研究提出的差异显著性检验方法,从而使度量结构差异量和判断此差异量显著与否的林分结构分析与比较一体化。

    •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干热季林冠上小气候特征及CO2通量的观测

      2005, 25(10):2540-2549.

      摘要 (2022) HTML (0) PDF 547.34 K (31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热带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对它在碳循环中的作用却了解不多;近年来,为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热带森林的CO2通量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应用微气象法中的开路系统涡度相关法,使用设置在西双版纳一片成熟的热带季节雨林中观测铁塔上的观测仪器所得的干热季7个晴好天气的CO2通量及小气候观测数据,对冠层的CO2通量及小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热带季节雨林林冠上风速及摩擦风速在中午和上半夜较大,而后半夜和上午较小;风向有显著的昼、夜交替特征,昼间多为偏东风(45~135°),而夜间多为偏西风(250~280)°;(2)林冠上方气温和树冠面表温具有显著的日变化特征,树冠表温日变化幅度大于气温,热量由空气传向树冠中,在观测的7d中,气温有着较明显的升高趋势;(3)干热季林冠上湿度变化范围为26.5%~97.2%,饱和水汽压差数值大小介于0.3~30.5 hPa之间;(4)CO2浓度在364.5~408.5m l/m3之间变化,夜间浓度升高,而昼间CO2浓度降低;(5)地下5cm土壤温度与气温一样日变化规律明显,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幅度很小,在7d内其变化幅度维持在19.9%~23.3%之间,日变化幅度更小;(6)总体上讲林冠上方显热通量小于潜热通量,上午显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数值基本相同,但是在中午和下午,潜热通量远大于显热通量,充分显示了西双版纳干热季热带雨林森林的热量支出主要是蒸腾耗热;(7)观测期间,生态系统净CO2交换(NEE)在-20.9~17.6μmol/(m2·s)范围内。从生态系统净CO2交换的平均日变化看,昼间最大的净CO2吸收速率为-12.4μmol/(m2·s),夜间最大的净释放速率为6.6μmol/(m2·s)。净CO2交换的日累积量在-0.0665~0.0448mol/m2范围内变化,7d的累积量为-0.0140mol/m2,表明在西双版纳干热季的7d观没时间段里,热带季节雨林呈现弱的碳汇效应。

    • 沙埋对中间锦鸡儿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2005, 25(10):2550-2555.

      摘要 (1864) HTML (0) PDF 246.94 K (31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沙地环境中,沙埋是影响植物幼苗存活的一个重要因素。中间锦鸡儿(C arag ana interm ed ia)是浑善达克沙地和毛乌素沙地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上常见的一种沙生灌木。为了研究沙埋对其幼苗存活以及生长的影响,对出土后生长了1个月的中间锦鸡儿实生苗进行沙埋实验,实验处理:TC为对照,T1为沙埋幼苗地上部的1/3,T2为沙埋幼苗地上部的1/2,T3为沙埋到幼苗的近顶端。实验持续4周,每周收获1次。结果表明:TC、T1和T2没有幼苗死亡,T3有20%的幼苗死亡;沙埋对中间锦鸡儿幼苗的生物量、根冠比、根生物量比和茎生物量比有显著影响,叶片生物量比各处理没有显著差异,沙埋对幼苗的叶面积没有显著影响,在第1周T2和T3的小叶片面积显著大于TC,在其余3周,TC与T1、T2的小叶片面积没有显著差异,与全埋则有显著差异;沙埋对幼苗的相对生长速率(RGR)和净同化速率(N AR)产生显著影响,实验结束时,T3处理幼苗的RGR和N AR显著地小于其它3个处理。上述结果表明,部分沙埋(T1、T2)对沙生灌木中间锦鸡儿幼苗的生长发育没有显著的影响,而全部沙埋(T3)对其幼苗的生长发育产生显著的抑制,中间锦鸡儿是一个比较耐沙埋的物种。

    • 藜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化反应

      2005, 25(10):2556-2561.

      摘要 (2088) HTML (0) PDF 246.19 K (30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干旱是植物最易遭受的胁迫之一,每年由于干旱胁迫给农业造成损失几乎相当于其他所有环境因子胁迫所造成的损失的总和。通过人工控制水分模拟干旱来研究生长期的藜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化反应,以期望为干旱农业的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盆栽的藜为材料,用控制浇水的方法分对照、轻度胁迫、中度胁迫、重度胁迫4个组,研究了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藜叶片的水分状况、渗透调节物质、活性氧代谢以及内生保护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藜叶片相对含水量(RW C)、自由水含量(FW C)下降,束缚水含量(BW C)上升;可溶性糖、脯氨酸、K+、C a2+含量增加,表现出藜对适度干旱有一定的适应性。但重度干旱胁迫,O2.产生速率和丙二醛(M DA)含量显著提高,导致膜损伤,质膜透性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先上升,后下降;抗坏血酸(A SA)含量降低。过分干旱胁迫对藜会造成一定伤害。

    • 几种有机添加剂对遏蓝菜和东南景天吸收提取Zn的效应

      2005, 25(10):2562-2568.

      摘要 (1719) HTML (0) PDF 357.63 K (25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比较研究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EDTA)、味精废液、柠檬酸、乙酸、草酸和混合试剂(柠檬酸∶味精废液∶EDTA∶KC l=10∶1∶2∶3)对Zn超累积植物遏蓝菜(T h lasp i caeru lescens)和东南景天(S edum a lf red ii)吸收提取Zn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添加剂均提高土壤中的水提取态和NH4NO3提取态Zn的含量,其顺序为EDTA混合试剂>味精废液>有机酸。除乙酸和味精废液外,其余添加剂都显著促进遏蓝菜的生长,以混合试剂的增产效果最好;但只有EDTA和混合试剂在浓度为10mm o l/kg土时提高了东南景天的生物量。混合试剂在浓度为6~10 mm o l/kg土时促进遏蓝菜对Zn的吸收和向地上部转移;EDTA和浓度为10mm o l/kg的混合试剂能显著促进东南景天对Zn的吸收和向地上部的转移。因此东南景天配合环境风险较小、用量为10mm o l/kg土的混合试剂较适合我国南方的Zn污染土壤。

    • 重金属污染环境中的节杆菌群体遗传结构分化

      2005, 25(10):2569-2573.

      摘要 (1799) HTML (0) PDF 229.12 K (22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堆积时间分别有10、20a和80a以上的3个矿渣堆5~10cm层面、25~30cm层面采集了6个样品,经测试分析发现它们有极高的Pb,Zn和Cd等重金属含量。在这些样品中分离纯化出48株细菌,经过分析它们的部分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片段长度在474bp~708bp之间变化),发现这些菌株属于节杆菌属的成员,同A rthrobacter key seri和A.ureaf aciens两个种的系统发育地位最为接近,大约600bp碱基片段的序列同源性在99.1%~100%。接下来利用RAPD(R andom ly Am p lifiedPo lym orph ic DNA)技术探讨了该种群在遗传结构上的分化。结果表明来自矿渣A(堆积时间为10a)和矿渣堆C(堆积时间大于80a)的亚群之间遗传分化最大。此外,不论是来自同一个矿渣堆5~10cm层面和25~30cm层面之间的亚群还是来自不同矿渣堆相同深度的亚群,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都随矿渣堆积时间延长而增加。有趣的是各亚群的N e i基因多样性减少同矿渣可溶性Pb含量呈现明显负相关,表明可溶性Pb可能是导致该节杆菌类群遗传多样性减少的主导环境因子。

    • 山西省六个负蝗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2005, 25(10):2574-2581.

      摘要 (1754) HTML (0) PDF 343.78 K (21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等位酶电泳分析方法对短额负蝗(A tractom orpha sinensis)和奇异负蝗(A tractom orpha p ereg rina)各3个自然种群10种酶(AAT,CK,G 3PD,HEX,IDH,LDH,M DH,M E,PG I,PGM)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两种负蝗在某些基因座上共享常见的等位基因,如A a t-1-b、A a t-2-b、G 3p d-a、Ck-1-b和Ldh-b;除个别基因座在部分种群符合H ardy-W e inberg平衡外,两种负蝗的大多数基因座的基因型频率显著偏离H ardy-W e inberg平衡。此外,奇异负蝗M e-c(0.318~0.740)、短额负蝗H ex-1-a(0.800~1.000)及Ldh-b(0.487~0.750)等位基因频率呈现出由北向南递增的趋势,表明M e和H ex、Ldh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频率与地理分布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短额负蝗平均每个基因座的等位基因数(A)为1.9~2.3、多态基因座百分率(P)为56.3%~68.8%、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072~0.096;而奇异负蝗的相应值依次为A=1.7~2.2,P=43.8~56.3%,H0=0.070~0.107。从A、P和H0 3个参数可知,短额负蝗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奇异负蝗。6个负蝗种群的平均观察杂合度均明显低于Hardy-Weinberg平衡预期值,表明6个负蝗种群均出现了杂合体缺乏现象。短额负蝗3种群I值为0.971~0.996,奇异负蝗种群I值为0.982~0.995,短额负蝗与奇异负蝗I值为0.379~0.451,表明种内遗传相似度明显高于种间,从种间I值可知奇异负蝗和短额负蝗属于近缘种。根据Roger's遗传距离进行的聚类分析表明,两种负蝗可分为两支,且两种负蝗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均存在明显的相关趋势。两种负蝗的平均FST值都不显著偏高0值(奇异负FST=0.087,p>0.05,短额负FST=0.045,p>0.05),表明该两种负蝗种群间的分化不明显。

    • 球孢白僵菌对小猿叶甲的致病力测定(英文)

      2005, 25(10):2582-2588.

      摘要 (2044) HTML (0) PDF 315.30 K (23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室内研究了分离自小猿叶甲的一株球孢白僵菌(SCAU-BB 01D)对小猿叶甲的致病力。结果表明,该菌株能感染小猿叶甲的成虫和各龄幼虫,但对不同虫期的致病力存在差异。在105~108孢子/m l的浓度范围内,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各虫期小猿叶甲的感病死亡率增加,在最高浓度1×108孢子/m l,处理后成虫第14天及1~3龄幼虫第10天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84.7%、94.0%、96.0%和81.0%。用TDM模型对成虫和各龄幼虫的致病力数据进行模拟,所建模型均顺利通过Hosm er-L em eshow拟合异质性检验,表明模型拟合良好,并由模型估计出了该菌株对小猿叶甲各虫期的致死剂量与致死时间。在处理后第10天,成虫和1~3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2.68×107、1.07×106、1.63×105孢子/m l和8.31×106孢子/m l,而第14天成虫的LC50为2.38×106孢子/m l。随着浓度的增加,各虫期所需的感病死亡时间缩短,在最高浓度1×108孢子/m l,球孢白僵菌对小猿叶甲成虫及1~3龄幼虫的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9.28、4.29、4.40d和5.06 d。综合分析白僵菌对各虫期的致死剂量及致死时间可以看出,不同虫期的小猿叶甲对球孢白僵菌敏感性不同。结果表明该菌株在小猿叶甲生物防治中具有一定的潜力。

    • 高榕隐头果内小蜂群落的动态变化

      2005, 25(10):2589-2594.

      摘要 (1941) HTML (0) PDF 245.39 K (22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榕隐头果内的小蜂群落是我国目前所知榕小蜂群落中最为丰富多样的群落。通过600个果内78063号小蜂标本的分类、统计,在高榕果内共有25种榕小蜂,隶属于7科、14属,其中两种为传粉小蜂,23种为非传传粉小蜂。在榕小蜂群落中,传粉小蜂优势度较为明显,除1月份为18.42%外,其余月份均达51.62%以上,有时甚至达100%。在单个榕果内,小蜂的种类和数量呈现较大变幅,有1~8种,普遍寄生2~4种;榕小蜂数量从1~561只/果不等,寄生100~200只/果较多。1年中不同小蜂出现的相对频度差异也较大,E up ristina sp.和Sy coscap ter sp.2每月都出现,有的非传粉小蜂仅于特定月份出现,并且数量极少。榕小蜂的丰富度随着月份而变化,变幅3~19种,并于1月、4月和8月出现3个高峰。自然群落中,传粉小蜂与非传粉小蜂的数量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多样性指数与传粉小蜂比例呈显著负相关,与非传粉小蜂比例呈显著正相关,而且都具较高的拟合优度。通过3个不同生境样地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均匀度比较,结果表明:在人为干扰较严重的样地内,3项指标都较低,除均匀度指标未达显著外,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均达显著水平。但生境对传粉小蜂的影响却不相同,非传粉小蜂会随生境的恶化而迅速消亡,而传粉小蜂的种群则急速膨大,占领全部生境。反之,随着生境的改善,传粉小蜂的种群则急速膨大,占领全部生境。反之,随着生境的改善,传粉小蜂的种群数量将有所下降、而非传粉小蜂的种类和数量将增加。

    • 丽蚜小蜂两个品系寄生行为及对不同寄主植物上烟粉虱的选择性

      2005, 25(10):2595-2600.

      摘要 (2705) HTML (0) PDF 255.21 K (24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丽蚜小蜂两个品系(分别来自北京和美国)寄生烟粉虱的行为和在番茄、黄瓜、甘蓝、茄子及棉花烟粉虱上的发育历期和寄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丽蚜小蜂通过寄主定位、寄主检查、产卵、清扫和梳理等过程对烟粉虱进行寄生,北京品系平均产卵寄生时间为5.0 m in,美国品系为4.2 m in,品系间差异显著。北京品系在棉花烟粉虱上发育历期最短,为17.4 d,甘蓝烟粉虱上发育历期最长,为20.0 d;美国品系在棉花烟粉虱上发育历期最短,为16.3 d,在其余4种寄主植物烟粉虱上发育历期较长(17.3~17.9 d)。2个品系的寄生率均表现为番茄烟粉虱上最高,分别为37.3%和39.0%;棉花次之,分别为32.2%和35.5%;黄瓜上最低,分别为30.2%和29.6%。在寄主植物选择性试验中,2个品系亦表现为寄生番茄烟粉虱时寄生率最高,美国品系为62.7%,北京品系为56.3%,寄生黄瓜烟粉虱时寄生率最低,分别为30.8%和29.0%。

    •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棉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方式

      2005, 25(10):2601-2607.

      摘要 (1498) HTML (0) PDF 286.61 K (25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开顶式CO2气室试验研究了大气CO2浓度升高((553±27)μl/L和(754±33)μl/L vs.(376±22)μl/L)对连续3代棉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方式——直接影响、间接作用或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共同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对于间接作用试验及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共同作用试验而言,大气CO2浓度升高可显著影响棉蚜的体重和平均相对生长率(M RGR)。与对照CO2处理组相比,间接作用试验中(754±33)μl/L CO2处理组棉蚜的虫体重和M RGR都显著增加;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共同作用试验中两个高CO2处理组((553±27)μl/L和(754±33)μl/L)棉蚜的虫体重也显著增加,(754±33)μl/L CO2处理组棉蚜的M RGR也显著提高。此外,通过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棉蚜作用方式的分析得出:(1)大气CO2浓度升高对连续3代棉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直接影响甚微;CO2浓度变化主要通过影响寄主植物而间接作用于蚜虫。(2)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棉蚜的影响表现出一个长期的效应、多代的作用。(3)大气CO2浓度增加对蚜虫的间接作用试验与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共同作用试验的结果相同。

    • 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的承载力

      2005, 25(10):2608-2615.

      摘要 (3273) HTML (0) PDF 466.42 K (34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江苏盐城沿海滩涂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丹顶鹤(G rus jap onensis)越冬地。如今全球的丹顶鹤仅约2700只,而每年在此越冬的丹顶鹤接近世界野生个体总数的一半。因此,盐城滩涂的环境状况对于保护该物种的意义不言而喻。该地区能够容纳承养多少丹顶鹤?这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此前尚无人就盐城滩涂对丹顶鹤的承载力作过详细分析。处于保护下的野生动物应按照“生态承载力”来分析其容纳量。由于滩涂上水源较充足,食物和隐蔽物就是丹顶鹤对生境的主要两方面需求,也即限制因子。根据2004~2005年越冬期统计的鹤数及其分布,运用N eu方法分析丹顶鹤对盐城8种不同栖息地的选择性,结果显示它们最偏爱的生境是稻田和草滩,可以栖息在芦苇(P hragm ites comm un is)地、淡水养殖塘或大米草滩,而回避的生境是泥滩、盐田、盐地碱蓬(Suaed a sa lsa)滩。之后,作者用“热量法”计算了射阳基地圈养丹顶鹤的饲料成分,基本符合营养定额标准;而人工投放的玉米饲料难以保障野生鹤的生存。又按“重量法”,以丹顶鹤对各生境的利用程度为权重,估算得盐城保护区可利用的食物总量远远大于鹤群一个越冬期所需量,表明食物并非生境的决定性因子。此外,作者分析了丹顶鹤对各种主要食物的选择性,发现植物在食物总量中占比例极小,但其喜爱的食物却是植物性的稻谷和人工的玉米饲料。总而言之,其种群喜爱居留在淤长型海岸带及食物量大、距道路(人类活动)远、盐度小的栖息地。核心生境丹顶鹤的分布密度约0.8~2.5只/km2,则1000km2最适宜生境的容纳量为800~2500只;实际上,近10a来80%~90%的鹤群分布收缩在核心区与缓冲区(面积共641km2),则整个保护区容纳量570~2004只。结合这两方面考虑,作者预测盐城保护区的丹顶鹤承载力为2000~2500只,目前其数量未达饱和,种群还将增长。

    • 鼎湖山不同自然植被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

      2005, 25(10):2616-2622.

      摘要 (2289) HTML (0) PDF 268.95 K (29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1年10月~2002年8月采用大型改良干漏斗和手拣法对鼎湖山鼎湖山南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河岸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沟谷常绿阔叶林和灌木草丛6种自然植被类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进行初步调查。结果表明,蜱螨目(A carina)和弹尾目(Co llem bo la)为6种自然植被常年优势类群,缨翅目(T hysanoptera)、鞘翅目(Co leoptera)、膜翅目(Hym enoptera)和双翅目(D iptera)幼虫则为常年常见类群。土壤动物群落类群和个体数量的消长规律分别是:10月=6月=8月>4月>2月=12月和4月>10月>6月>8月>2月>12月。土壤动物个体数量总数依次为南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河岸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沟谷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草丛;不同月份、不同植被类型以及不同月份和不同植被类型之间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具有较大变化,组成差异极显著(F=5.63,α=0.0001;F=11.08,α=0.0001;F=2.97,α=0.0001),不同类群之间个体数量差异极显著(F=102.38,α=0.0001),但月份间类群数差异不显著(F=0.50,α>0.05)。多样性分析表明,类群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除南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12月最高外,其它则2月最高,优势度指数则相反;山地常绿阔叶林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最大,针阔混交林则最小。

    • 毛竹林冠层与林下层节肢动物类群的关系

      2005, 25(10):2623-2628.

      摘要 (1538) HTML (0) PDF 252.71 K (24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生境的异质程度将毛竹林节肢动物群落划分为竹冠层和林下层类群。通过大面积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竹冠层与林下层类群物种组成相似性高,两类群的共有种为258种,其中植食性、蜘蛛类、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和螨类、中性物种分别有88、53、41、38种和38种,主要隶属于蜘蛛目、膜翅目、双翅目和鞘翅目,天敌总共有种为132种,占共有种总数的51.16%。物种在二类群间可相互交流,林下层类群物种更替比竹冠层类群更为频繁,中性物种交流比其它类物种更为频繁,一年中3~7月份和10~11月份的物种交流多。竹冠层类群在林下层类群的重建和瓦解中起着物种“源”和“库”的作用。典型相关分析表明,二类群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林下层类群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与竹冠层类群物种多样性、均匀度、丰富度之间的关系,保护林下层天敌和物种多样性有利于保护竹冠层天敌和物种多样性。

    • 洞庭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

      2005, 25(10):2629-2636.

      摘要 (2111) HTML (0) PDF 338.17 K (29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4年4月和7月,对洞庭湖区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以了解洞庭湖区湿地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基本情况,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实验采得土壤样本270个,经分离后获土壤动物6282头,分属于5门、10纲、29类。通过对物种丰富度(S)、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相似度指数(q)和密度-类群指数(DG)几个多样性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林间作的黑杨-苔草-菜地的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密度-类群指数均显著高于其它生境,土壤动物多样性随土地利用方式和人为干扰程度的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不同类型区的大、中、小型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组成有季节性变化,大型动物的类群组成在每个样地4、7月间均有很大差别,黑杨-苔草-菜地、黑杨-苔草地和稻田3个样地4月份蜱螨目数量均显著高于7月份;而弹尾目的数量仅在稻田4月份显著高于7月份,油菜-棉花+水稻地却是7月份显著高于4月份,其它样地无显著性差异;线虫数量仅在黑杨-苔草地和油菜-棉花+水稻地7月份的数量显著高于4月份。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导致土壤动物物种多样性降低,优势集中度提高,优势种突出,均匀性降低,形成了只利于少数几个种群栖息和生存的环境,土壤动物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但适度干扰能提高土壤动物生物多样性。

    • 不同干扰条件下荒漠啮齿动物生态位特征

      2005, 25(10):2637-2643.

      摘要 (2183) HTML (0) PDF 246.80 K (29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2和2003年的4、7、10月份在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设开垦区、轮牧区、过牧区和禁牧区4个不同类型的干扰区,每个干扰区布设4个固定样方,对荒漠啮齿动物的空间生态位及其季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五趾跳鼠和子午沙鼠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最高,分别为0.925和0.908;短尾仓鼠、小毛足鼠和草原黄鼠的次之,分别为0.789、0.782和0.711;五趾心颅跳鼠的最低,为0.003。草原黄鼠与小毛足鼠等6个种对的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最高,均大于0.9,接近于1,生态位几乎完全重叠。长爪沙鼠与五趾心颅跳鼠、三趾心颅跳鼠的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均为0,不存在资源利用竞争。在荒漠生境中,啮齿动物不仅对不同干扰条件的适应性较强,而且对资源利用存在较大程度的趋同性。在不同干扰条件下荒漠啮齿动物的生态位宽度会随着不同季节的变化出现明显的改变。同样,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分化随着不同生态季节的变化也会发生明显的改变,春、秋季的生态位重叠程度低,分化程度高,秋季较春季略强;夏季的生态位重叠程度高,而分化程度低。

    • 稻鸭共生对稻田水生动物群落的影响

      2005, 25(10):2644-2649.

      摘要 (1716) HTML (0) PDF 226.48 K (28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稻田共生的田间试验,利用水生动物取样的方法,对稻鸭共生中稻田水生动物的种类及数量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各类水生动物的种类数与水的动静有关,放鸭越多,种类数越少,水源区最少,为15种;且稻田水生动物种类出现频次的分布符合C.R aunk iaer频度定律。各类水生动物的数目和生物量均按水源区、对照区、少鸭区、多鸭区的顺序下降。用M arga lef多样性指数公式计算各处理的多样性指数,以对照稻田的多样性指数2.15为最高,水源区和放鸭的稻田均不高,放鸭越多,多样性指数越低。

    • 哈尔滨人工湖泊中原生动物群落变化规律

      2005, 25(10):2650-2657.

      摘要 (2139) HTML (0) PDF 503.20 K (29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3年3月~2004年2月调查了哈尔滨人工湖泊原生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应用PFU法研究了原生动物群落季节变化演替的特征。共观察到各类原生动物120种,其中鞭毛虫53种,占原生动物总数的44%,肉足虫9种占原生动物总数的8%,纤毛虫58种占原生动物总数的48%,分析了原生动物在该湖的组成特点。原生动物在此人工湖泊中1个周年内的表现规律为植物性鞭毛虫多,动物性鞭毛虫少;纤毛虫多,肉足虫少。原生动物群落的结构参数(种类组成、个体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因水质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此湖中原生动物的优势种为喇叭虫属(S tentor)、眼虫属(E ug lena)、游仆虫属(E up lote)、隐滴虫属(C ryp tom onas),常年的居留种为眼虫属(E ug lena)、弹跳虫属(H a lteria)、侠盗虫属(S trobilid ium)、隐滴虫属(C ryp tom onas)。全年3个采样站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在1.912~7.473之间。原生动物在1个周年中平均个体丰度出现的规律依次递减的顺序是秋季、夏季、春季、冬季。采样站1的平均个体丰度在四个季节中均高于采样站2、3。

    • 季也蒙假丝酵母对松材线虫病的抑制作用

      2005, 25(10):2658-2661.

      摘要 (1657) HTML (0) PDF 169.81 K (26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松材线虫病是重要的森林病害,该病与松材线虫携带的病原菌和松树的内生病原菌密切相关。在室内条件下,初步研究了从人工培养的松材线虫上分离到的菌株C对松材线虫病的抑制作用。在健康的水培马尾松枝上分别接种松材线虫接种液、菌株C接种液、松材线虫与菌株C的混合接种液。处理后松枝的相对重量与相对蒸腾强度均为:接种菌株C的松枝>混合接种的松枝>接种线虫的松枝。处理后15d时,接种线虫的松枝与混合接种的松枝的相对重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接种线虫松枝的存活期显著短于其它处理松枝的存活期(p<0.05)。接种菌株C的针叶褐变株数少于接种线虫的松枝,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接种线虫和混合接种的所有松枝中都分离到松材线虫,且分离出的线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将8个月生的断根马尾松苗插入菌株C的查彼培养液的滤液中培养,6d后松苗的平均感病指数和感病株率均显著少于对照(p<0.05)。这表明,菌株C对松材线虫病有抑制作用,菌株C培养液中产生的某些代谢物质有利于松苗的抗病和存活。菌株C可能抑制了松树上的内生病原菌和松材线虫携带的病原微生物,或提高了松树的生长力和抗逆能力。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参照AP I 20 C AUX鉴定系统鉴定,菌株C为季也蒙假丝酵母Candida guiliermondii。

    • 凋落物化学组成对土壤微生物学性状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005, 25(10):2662-2668.

      摘要 (3081) HTML (0) PDF 280.17 K (44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模拟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单一施加杉木(Cunn inghan ia lancceola ta(L am b)Hook.)叶凋落物,杉木(C.lancceola ta)和桤木(A lnus crem astogyne Burk ill)混合凋落物,杉木(C.lancceola ta)和枫香(L iqu id am ba f orm osana H ance)混合凋落物,杉木(C.lancceola ta)、桤木(A.crem astogyne)、枫香(L.f orm osana)混合凋落物对土壤化学性状和土壤微生物量碳、代谢熵(qCO2)、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学性状比土壤化学性状对不同凋落物处理的效应反应更敏感;与单一杉木叶凋落物比较,混合凋落物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明显增加,土壤脲酶、蔗糖酶、脱氢酶活性升高;土壤代谢熵(qCO2)和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有下降趋势;另外,研究结果也表明,不同树种的叶凋落物混合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存在差异,有桤木叶的混合凋落物对土壤质量的改善效果似乎更明显。

    • 基于等级模型的考洲洋石油烃污染状况

      2005, 25(10):2669-2675.

      摘要 (1690) HTML (0) PDF 595.75 K (20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等级模型的创建,在G IS的支持下,对1999年2月(枯水期)和8月(丰水期)考洲洋表层海水和表层沉积物的石油烃水平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和评价。枯水期湾内表层海水的石油烃含量为0.036~0.060m g/L,水平为2~3级,已受到一定程度的石油烃污染;丰水期表层海水的石油烃含量均低于0.050m g/L,为1~2级水平,整个水域石油烃污染程度较轻。枯水期湾内表层沉积物石油烃含量的变化范围较大,为16.0×10-6~657.0×10-6(干重),处于1~3级水平,其中湾中部至北部沿岸大部分水域表层沉积物的石油烃水平相对较高,为2~3级水平,表明该片水域表层沉积物已受到一定程度的石油烃污染;丰水期湾内表层沉积物的石油烃污染程度较枯水期轻,整个水域的石油烃含量均低于500.0×10-6(干重),其中除吉隆河口附近水域的含量稍高,为2级水平外,其余绝大部分水域均为1级水平。通过G IS的加权运算,分别将表层海水和表层沉积物的石油烃水平进行综合的分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考洲洋石油烃的综合水平在2个调查季节的变化趋势分别与表层沉积物石油烃的变化趋势极为相似,调查期间整个水域石油烃的综合污染水平较低,为1~2级水平。2个调查航次相比,表层海水和表层沉积物石油烃平均含量均为枯水期>丰水期。而从各个站位石油烃的含量水平来看,除个别站位外,绝大多数站位表层海水和表层沉积物石油烃含量的季节变化趋势均表现为枯水期>丰水期。

    • 大型海藻龙须菜与东海原甲藻间的营养竞争

      2005, 25(10):2676-2680.

      摘要 (2722) HTML (0) PDF 224.99 K (30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物方法作为一种新兴的赤潮防治方法,因为其作用的专一性及较少的负效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了龙须菜(G racilaria lem aneif orm is)与东海原甲藻(P rorocentrum d ongha iense)之间营养盐NO3-、PO43-竞争的情况。结果显示,两者共培养时,龙须菜对营养盐的快速吸收利用,使得共培养体系中营养盐迅速降低,最终导致东海原甲藻消亡,而东海原甲藻对于龙须菜的生长不构成明显的影响。在营养盐充分的条件下,1g鲜重的龙须菜对NO3-的吸收能力相当于6.0×107个东海原甲藻细胞,对PO43-的吸收相当于2.4×107个东海原甲藻细胞。相对于东海原甲藻,龙须菜对营养盐的吸收利用更具有优势。龙须菜可作为有效吸收营养盐的大型海藻,用以降低近海水域富营养化程度及有害赤潮发生的几率。

    • 缘管浒苔对赤潮异弯藻的克生效应

      2005, 25(10):2681-2685.

      摘要 (2453) HTML (0) PDF 225.82 K (26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共存培养系统研究了缘管浒苔(E nterom orpha linza)新鲜组织和干粉末对赤潮异弯藻(H eterosigm a akash iw o)生长的克生效应。共存实验结果表明,缘管浒苔新鲜组织和干粉末对赤潮异弯藻生长均有强烈的克生效应。同时,研究了缘管浒苔培养水过滤液对赤潮异弯藻的克生作用。赤潮异弯藻在缘管浒苔培养水过滤液的半连续添加方式下生长受到明显的克制作用,但在一次性培养方式下生长未受到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克生物质的连续分泌是有效克制赤潮异弯藻生长的关键;煮沸的大藻培养水过滤液对微藻的生长无抑制作用,表明克生物质在高温下不稳定和易分解。

    • 上海滩涂植被资源遥感分析

      2005, 25(10):2686-2693.

      摘要 (2686) HTML (0) PDF 2.99 M (40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2003年8月2日L andsat5-TM多光谱遥感影像,运用遥感处理软件ERDA S Im ag ine 8.6,经几何校正分幅裁剪等图像预处理后,采用监督分类和目视解译相结合对上海市滩涂植被进行解译分析。结合全球定位系统(GPS)样点定位,对分类结果进行全面的野外核实和修正,同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 IS)对解译结果进行数据合成,统计出滩涂各类植被的分布区域及面积等数据。实际调查及其分析统计显示,上海滩涂植物群落总面积为21302.1hm2,主要植被组成为芦苇、海三棱草及互花米草三大群落,滩涂植物群落具有明显的高程梯度分布规律。大尺度的上海市滩涂植被的空间分布现状及其数量调查为上海市滩涂资源的合理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城市垃圾堆肥及其复合肥对黑麦草草坪质量的影响

      2005, 25(10):2694-2702.

      摘要 (1951) HTML (0) PDF 417.12 K (25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加速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农业资源化利用研究,避免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进入食物链,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垃圾堆肥及以其为原料研制而成的3种复合肥的不同施肥水平对土壤肥力,黑麦草生长及草坪质量的影响,以选取最佳的适合黑麦草生长的垃圾肥料及其施用量。共设空白、堆肥、化肥、复合肥1、复合肥2、复合肥3等6个处理,每个处理又分为高、中、低3种施肥水平,测试草坪生物指标的质量状况和土壤肥力。结果表明:与化肥比较,垃圾复合肥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的含量。垃圾复合肥明显促进了黑麦草的茎与根系的生长,提高了生物量,改善了叶片的色泽和整齐度,提高了草坪的密度和质量;促进了黑麦草对氮的吸收,尤其是生长后期,叶片中氮和叶绿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化肥与空白处理,且差异显著。草坪质量综合评价以垃圾复合肥1的中量施肥处理为最好,黑麦草分蘖最高,地上生物量适度;除复合肥的高量施肥处理外,复合肥1的中量施肥处理茎叶中氮素和叶绿素含量最高,草坪品质最高。

    • 夜间变暖提高荫香叶片的光合能力(英文)

      2005, 25(10):2703-2808.

      摘要 (1953) HTML (0) PDF 251.61 K (24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不同氮供应的条件下夜间变暖对荫香叶片光合能力的影响。当植株生长在相同的日间温度(25℃),而夜间温度从18℃增至20℃时,叶片的光合速率增高(p<0.05)。高氮供应的植株,夜间变暖下其叶片光合速率较低氮供应的高,氮供应增高能促进夜间变暖提高叶片光合速率的效应。在低氮供给和夜间变暖下,植株叶片的光下呼吸和暗呼吸的增高显著(p<0.05)。无论在高氮或低氮供应下,生长在夜间变暖下的植物,其叶片的R ub isco最大羧化速率(Vcm ax)和光合电子传递最大速率(Jm ax)增高(p<0.05),氮供应能增强夜间变暖对Vcm ax和Jm ax的正向效应。夜间变暖降低植株叶片的比叶重,而增加单位叶干重的氮含量(Nm),单位叶面积的氮含量(Na)没发生明显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夜间趋暖将有利于树木叶片光合能力的提高,结合高氮供给将会明显地增高植物的碳固定。

    • >专论与综述
    • 昆虫种群动态模拟模型

      2005, 25(10):2709-2716.

      摘要 (2700) HTML (0) PDF 282.85 K (55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昆虫是动物界中最大的类群,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利害关系。对昆虫的数量预测与符合经济和生态规律的管理,一直都被国内外列入重点研究课题。种群动态模拟是害虫管理中重要的基础工作。近十年来,关于昆虫种群动态模型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进展迅速。现分别从单种种群和多种种群两个方面对国内外近些年来昆虫种群动态模拟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单种种群从两个方面阐述:一是最基本的种群动态模拟模型Log istic方程的研究成果,包括方程的修正、参数的拟合与最优捕获策略等;另一个方面是对种群动态模拟常用的矩阵模型的概述,主要介绍不等期年龄组、矩阵维数的变化、矩阵维数与历期的关系、个体之间的发育差异以及发育速率差异等等对昆虫种群动态模型的影响。多种群主要从建模和模型应用两个部分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最后,对种群动态模拟模型研究的发展方向做了深入地讨论,即在原有的数据采集工作的基础上,使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把各种要素包括各种物种及各种环境条件抽象成类,用消息传递来表示昆虫种群内个体与个体、昆虫种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再结合先进的数学算法,建立一个直观的、操作简单的昆虫种群动态模型库,使模型结构与现实世界有最大的相似性。这样就可以实现昆虫种群动态的可视化、立体化、实时化和精确化的监测及预测。

    • 余氯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2005, 25(10):2717-2724.

      摘要 (2321) HTML (0) PDF 336.01 K (51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氯是滨河、滨海企业冷却水常用的防治污损生物的处理剂。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氯在企业冷却水中的应用、氯对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贝类、鱼类等影响的研究成果,为制定冷却水余氯排放标准和水产养殖的合理布局提供了参考,针对我国大量滨海电厂即将建立的现状,分析了余氯研究在中国海域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氯对我国海洋生物影响不同层面的研究方向。认为氯对生物种群的毒性,氯对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和生态演替的影响,以及减轻或避免余氯污染的对策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科学问题。

    • 雌雄同花植物的性分配

      2005, 25(10):2725-2733.

      摘要 (2716) HTML (0) PDF 336.61 K (42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性分配理论假定雌雄功能之间存在着trade-off,对一种性别的投入增多必然会减少对另一性别的投入。雌雄功能投入的适合度曲线的形状决定了哪种繁育系统是进化稳定的。因此,性分配理论可以解释植物繁育系统的进化,尤其被认为是雌雄异株进化的选择机制之一。目前的实验研究分别在物种间、种群间、个体间及花间四个层次上进行:自交率的程度对物种和种群的性分配都有影响;虫媒和风媒植物的性分配是个体大小依赖的;而且花序内花的性分配模式受昆虫访花行为的影响。相对于理论,性分配的实验研究明显滞后,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普及,性分配理论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繁殖分配需要进一步与性分配理论结合,尤其在空间尺度上资源分配与繁育系统变化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 火干扰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2005, 25(10):2734-2743.

      摘要 (3192) HTML (0) PDF 378.81 K (29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火干扰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影响因子。它改变着整个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与碳分布格局。正确评估火干扰在碳循环过程中的作用,对推进全球碳循环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从4个方面系统的回顾了火干扰对碳循环的影响过程及其研究方法:(1)火烧过程中含碳痕量气体排放的估算;(2)火烧迹地恢复过程中净第一性生产力(NPP)与土壤呼吸的变化;(3)火干扰对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影响;(4)模型方法在火干扰与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目前火灾碳排量的估算方法业已成熟,但进行更精确的估算必须基于对受干扰生态系统的性质以及火势的时空变异性质的准确理解;相比之下,对于间接的、更为重要的影响,即对火烧迹地恢复过程中碳循环变化的研究则显不足。由于数据缺乏,现有研究大多限于对碳循环某一方面的观测与定量描述,缺乏全面的机理性分析。对此,实地观测、模型模拟与遥感观测的跨尺度集成将成为未来火干扰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

    •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AM真菌多样性

      2005, 25(10):2744-2749.

      摘要 (1497) HTML (0) PDF 234.99 K (22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业生态系统复杂庞大,是由如麦田生态系统、水稻田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保护地生态系统等组成的一个复合生态系统。重点介绍农业生态系统中丛枝菌根(AM)和AM真菌多样性,探讨农业生态系统中调控AM真菌多样性的途径以及今后研究的动向。

    • 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恢复对沙尘暴的降频与减灾潜力分析

      2005, 25(10):2750-2756.

      摘要 (2090) HTML (0) PDF 286.83 K (24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宁夏1971~2000年常规气象、自记风及同期亚洲环流资料,并结合1990~2000年宁夏八大类土地详查资料,建立了对宁夏中部干旱带春季3~5月份沙尘暴发生频次和平均持续时间拟合效果较好的生态/气候影响分析模型。通过对不同生态背景与气象条件下沙尘暴发生频次及平均持续时间的分类对比分析,基本摸清了产生沙尘暴的气象和生态因子间的量化对应关系。结果证实:在生态环境局部治理、整体退化背景下,20世纪70年代以来,宁夏沙尘暴起暴阈值随年代际显著下降、沙尘暴平均持续时间明显延长,沙尘暴发生机率随年代际显著提高、危害加大。揭示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沙尘暴发生频率的降低主要由气候变暖、冷空气活动频次减少造成;但在生态退化显著、沙尘暴高频区宁夏盐池、同心一带,同等动力条件下,沙尘暴平均持续时间的显著延长则主要是由于生态退化所致。即在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改良,对减少沙尘暴发生频次、尤其是降低沙尘暴平均持续时间及减轻沙尘暴灾害具有显著的生态调控潜力。

    • >问题讨论
    • 提高水体净化能力控制湖泊富营养化

      2005, 25(10):2757-2763.

      摘要 (3090) HTML (0) PDF 417.46 K (42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了湖泊污染物质动力学方程,根据我国湖泊和美国O keechobee湖资料,确定了控制藻类暴发的总磷阈值为0.035m g/L,总氮阈值为0.350m g/L(滇池)和1.050m g/L(太湖);用实测资料,计算得到需要削减的外污染源滇池为总磷、总氮各78%,太湖为总磷69%、总氮56%。提出通过提高水体净化能力可以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理论依据和如下技术路线:提高湖泊净化率,使其超过输入的污染率,在湖内实现浓度低于控制藻类水华暴发所需要的磷、氮阈值;因地制宜综合运用到太湖、巢湖、滇池等一类大、中型湖泊,加强管理,就可以在占湖泊7%(滇池)和4%(太湖)的湖面上,依托科学布设控制其生长的凤眼莲,将其规模化地加工为有益产品,从而有效地去除湖泊中的营养盐,将水体综合净化率比现有净化率在滇池提高4.6倍,在太湖提高2.1倍,实现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目标,并同步地在约3~4倍相应面积上修复健康水生态系统。

    • 景观指数之间的相关分析

      2005, 25(10):2764-2775.

      摘要 (6805) HTML (0) PDF 387.66 K (87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辽宁省1997~1998年的TM 5影像数据,编制了景观类型图,以78个县市区为单位,分割成78个景观,共计算39个景观格局指数,对它们进行了相关分析。总面积是最基本的景观指数,它决定景观总边界长度、斑块数、类型密度等基本指数,同时与多个指数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绝对值大于0.75)。形状指数的独立性强,极少数指数与其它指数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多样性指数和蔓延度指数之间信息重复量最多,都表示景观的异质性,但多样性指数以面积百分比表示景观异质性,而蔓延度指数以类型之间相邻边界的百分比表示景观异质性。研究发现,如果两个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由它们两个构成的指数与它们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如果指数平均值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则它们的变异系数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景观指数间的相关系数不仅与景观格局本身有关,还与空间尺度,分类系统、计算公式及其参数、计算单元和生态学意义关系密切。指数之间影响因子的相同之处越多,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的概率越大。

    • >研究简报
    • 横断山北部生态脆弱区土壤磷素空间分布特征

      2005, 25(10):2776-2781.

      摘要 (1854) HTML (0) PDF 388.87 K (22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90个样点表层(0~20cm)土壤磷素的化验数据,在A rcG IS8.1平台上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横断山北部土壤磷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区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均属中上水平,全磷含量达1.20±0.66 g k-g 1,速效磷含量达13.7±12.6m g k-g 1。土壤全磷空间分布总体上呈团状或块状,高值区(1.8~2.8g k-g 1)主要分布于雅砻江流域西岸甘孜、新龙段和金沙江白玉、巴塘段之间的区域,并向西北和东南方向逐渐减少,低值区(<0.7g k-g 1)则主要分布于稻城县南部以及莫拉山以南德格以北的一个狭长区域;速效磷空间分布总体上呈小团块状,高值区(28~55m g k-g 1)主要分布于雅砻江中游的甘孜县东部和西部,并向西北和正南方向逐渐减少,低值区(<12m g kg-1)则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东南部和南部边缘。成土母质本身含磷量和风化程度的不同使得磷素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水平、垂直分布特征。土地利用方式、海拔和坡度通过气候差异或土壤侵蚀程度来影响磷素含量。

    • 紫茎泽兰叶片化感作用对10种草本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2005, 25(10):2782-2787.

      摘要 (10240) HTML (0) PDF 285.47 K (76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化感作用在生物入侵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紫茎泽兰具有化感物质,它能抑制豌豆等一些对化感物质敏感的植物种子萌发,但它对入侵早期直接与之竞争的植物的影响以及化感作用与其入侵性的关系还知之甚少。以紫茎泽兰入侵早期直接与之竞争的草本植物和为替代控制紫茎泽兰引进的牧草为材料,利用培养皿滤纸法研究紫茎泽兰叶片提取液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探讨化感作用与其入侵性的关系,并为其替代控制提供依据。紫茎泽兰叶片提取液对10种受体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化感作用,不同浓度的提取液对植物的化感作用强度不同,低浓度时较弱,高浓度时较强。高浓度的提取液能降低种子发芽率、发芽速率、胚轴和胚根长度,增加幼苗丙二醛含量,其中发芽速率更敏感,可能是衡量化感作用的最敏感指标。不同植物对紫茎泽兰化感作用的敏感程度不同,无芒虎尾草、白三叶、细叶苦荬和莎草砖子苗对紫茎泽兰化感作用较敏感,紫花苜蓿最不敏感。

    • 铁限制条件下东海原甲藻分泌铁载体

      2005, 25(10):2788-1791.

      摘要 (1807) HTML (0) PDF 178.27 K (22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铁限制条件下,进行东海原甲藻分泌铁载体的动态研究。对藻类在富铁与缺铁条件下生长状况、生长过程中分泌铁载体的情况以及海藻接种量对铁载体分泌的影响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东海原甲藻在缺铁条件下生长状况远不如在富铁条件下;随着藻类的生长,分泌铁载体不断增多,达指数生长期时,其分泌量也达到了最大值,之后藻类的生长和铁载体分泌都呈现下降趋势;高接种量东海原甲藻能分泌较多的铁载体,并在较短时间到达峰值。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