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5, 25(1):1-6.
摘要:江苏沿海中部在辐射沙洲的屏蔽下 ,成为典型的淤长性岸段。滩涂土壤具有特殊的肥力特征。通过对东台市笆斗垦区这一典型淤长性海岸外侧潮滩断面的地形测量和盐土植被群落调查 ,结合历年 TM遥感卫星影像图片 ,选择了 5个地点 ,分别代表海堤内茅草滩、海堤外茅草滩、原生盐蒿滩、由互花米草演替而来的盐蒿滩及互花米草滩 ,并对各代表点进行群落样方调查和土壤采样 ,对土壤样品进行有机质含量、总氮含量等肥力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 :11号点的有机质和全氮最高 ,分别为 1.6 32 %和 0 .0 6 7% ,3号点的全磷最高 ,为 0 .15 1% ,而 5号点的全钾和全盐最高 ,分别为 1.72 4 %和 1.82 3%。2 1号点的有机质和全氮在表层非常高 ,到第 2层急剧下降 ,再往下变化也较小 ,其变化幅度明显高于其他点。 3各点土壤的平均粒径从 1号点向 5号点逐渐变粗。对这些土壤肥力特征和盐生植被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指出凡受互花米草影响的土壤 ,其垂直变化梯度较小 ,而其它盐土植被类型土壤的垂直变化梯度较大。
2005, 25(1):7-12.
摘要:太阳直接辐射在植物冠层内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植物生理生态功能 ,是衡量植物群体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利用田间实测的玉米冠层内植株各器官的三维空间坐标进行冠层结构分析 ,将冠层内的植株器官表面划分成小面元 ;根据几何光学中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利用面元沿太阳光线的平行投影和投影深度排序 (Z- buffer)算法计算冠层内面元受太阳光直接照射的情况 ,建立了太阳直接辐射在玉米冠层内三维空间分布的模拟模型。模型可计算出作物冠层内任选植株的器官表面或冠层内地面上的太阳直射光斑 (Sunflecks)分布 ,也可输出选定空间位置或范围上的太阳直接辐射的分布 ,同时可实现模拟结果的三维可视化。根据此模型的模拟结果可对太阳直接辐射在玉米冠层内的空间分布进行各种分析。利用玉米冠层内光斑的三维分布测定试验 ,在光合有效辐射 (PAR)波段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模型适用于任意三维结构可测并可进行面元化划分的植物群体或个体。
2005, 25(1):13-17.
摘要:研究了四川大头茶在 3个群落中的遗传分化和适合度成分。 12个引物的 RAPD分析表明 ,仅有 10 %左右的遗传多样性存在于种群间。四川大头茶纯林结实率 (31.86 % )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 (2 2 .5 3% )和常绿阔叶林 (2 4 .5 2 % )。每果种子数和每果种子均重各种群间差异均显著 ,每果种子数和每果种子均重分别为常绿阔叶林 (2 9.5 0 ,0 .0 15 4 g) ,四川大头茶纯林 (2 8.39,0 .0 172 g) ,针阔混交林 (2 7.4 4 ,0 .0 195 g) ,表明二者间存在着负耦联关系 (trade off)。而以 R =∑lxbx表示的适合度却以常绿阔叶林最大。
2005, 25(1):18-22.
摘要:利用红外测温仪等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冠层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施肥处理可改变小麦基因型的冠层温度 ,对于同一基因型品种 ,养分胁迫越严重 ,冠层温度越高 ;籽粒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及一些农艺性状与冠层温度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 ,优良的生物学性状和较低的冠层温度相联系 ,冠层温度的高低可能成为反映水、肥等栽培措施是否科学合理的便捷而较准确的指标。
2005, 25(1):23-30.
摘要:以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演替后期种绒毛番龙眼和先锋树种山黄麻为材料 ,于雾凉季测定了不同光强下生长的 2种树苗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 (Pmax)、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及光合色素含量和比叶重 (L MA) ,探讨了不同生态习性热带雨林树种幼苗对光强的适应及光保护机制。发现在一定光强范围内随生长环境光强的增加 ,2种树苗 L MA、荧光的非化学猝灭 (N PQ)、类胡萝卜素(Car)含量、Car与叶绿素 (Chl)之比升高 ,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也有随生长环境光强的增大而升高的趋势 ,Chl含量降低 ,2种树苗均能通过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变化适应不同的光强环境。相同的生长光强下 ,绒毛番龙眼光抑制明显比山黄麻重 ,山黄麻适应强光的能力强。随生长环境光强的增加 ,山黄麻 N PQ增加不显著 ,热耗散较少 ,相同光强下其 Pmax显著高于绒毛番龙眼。绒毛番龙眼则相反 ,其热耗散随生长环境光强的升高显著增多 ,但 Pmax差异不显著。表明先锋种山黄麻主要通过提高 Pmax利用光能防止光合机构光破坏 ,而演替后期种绒毛番龙眼却较大程度通过增强非光化学猝灭来耗散过量光能。上午人为降低光强度对先锋种山黄麻影响不大 ,但可以明显缓解绒毛番龙眼的光抑制,表明上午一定程度的遮光(如有雾)可减缓绒毛番龙眼光抑制。
唐将 , 李勇 , 付绍红 , 邓富银 , 赵琦 , 雷家立
2005, 25(1):31-36.
摘要:对奉节脐橙果、叶、干、根中的必需大量元素 (N、K、Ca、Mg、P、S)、微量元素 (Fe、Mn、Cu、Zn、B、Mo)、有益元素 (Si、Co、F、Se、Ni、Sr)、有毒有害元素 (Hg、As、Cr、Cd、Pb、Sb、Bi)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果、叶、干、根对各元素的吸收与富集特征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如叶、干、根中大量元素含量次序均为 Ca>N>K>Mg,叶、干、根中微量元素含量均有 Fe>Mn>Zn>Cu>Mo的规律 ,根、干、叶中有益微量元素含量次序均为 Si>Sr>F>Ni>Co>Se,叶、干、根中有毒有害元素含量次序均有 Pb>As>Sb >Hg的规律 ;在脐橙各器官中 ,叶是大量元素与有毒有害元素最富集的器官 ,根则是有益元素最富集的器官 ,有毒有害元素的 Cr、微量元素的 Mn、Fe、Mo也以根最为富集 ,干则是上述元素最不富集的器官 ,所有元素中 ,仅 Zn在干中最富集 ;大量元素 (除 N外 )、微量元素、有益元素在脐橙各器官的分配含量与地壳土壤背景值的分异含量趋势基本一致 ,土壤背景是这三类元素的主要控制因素。但有毒有害元素的分配形式则明显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周小勇 , 黄忠良 , 欧阳学军 , 李炯 , 官丽莉 , 徐国良 , 张池
2005, 25(1):37-44.
摘要:在对 2 0 0 0 m2 永久样地进行 5次调查的基础上 ,研究了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锥栗 -厚壳桂 -荷木群落在 2 0 a演替过程中的物种组成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动态变化 ,对影响该群落演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并对未来演替趋势作了探讨。结果表明 :(1)群落个体数呈现类似“W”型动态变化。(2 )在 2 0 a的演替中 ,黄果厚壳桂在群落乔木层消失 ,厚壳桂种群数量下降了 98.2 1% ,都丧失了原来的优势地位 ,樟科植物的个体数减少了 95 .35 % ;锥栗和荷木个体数都随着演替的进展在减少 ,正逐步走向衰亡 ;因此 2 0 0 2年的群落应更名为锥栗 -云南银柴 -荷木群落。 (3)群落中的阳生性树种的重要值在 18.87~ 2 7.73之间波动 ,在 2 0 0 2年达到最大。 (4 )群落物种组成结构差异随演替时间的增加在逐渐增大 ,但总体变幅较小。 (5 )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有小的起伏 ;SW指数在 3.390 4~ 3.5 72 4范围内呈现类似于群落个体数的变化格局 ,在 2 0 0 2年到达最大 ;均匀度在 0 .6 175~ 0 .6 5 4 0范围内表现与 SW指数相似的动态变化;生态优势度介于0.1837~0.2477之间,但变化趋势与SW指数、均匀度相反。总体上看,群落物种组成结构、物种多样性都波动不大,群落仍维持相对稳定。(6)影响群落演替并使之产生波动的主要因素是干扰,包括虫害、灾害性天气等自然干扰和以旅游活动为主的人为干扰。(7)群落将继续朝顶级群落的方向演替,但以黄果厚壳桂和厚壳桂群落为鼎湖山顶级群落代表的观点有待进一步考证。
2005, 25(1):45-50.
摘要:通过野外小区实验 ,研究了垃圾和 NPK肥对铅锌尾矿地中香根草 (Vetiveria zizanioides)生长及其对重金属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 ,添加垃圾后香根草生物量显著增加 ,而仅加入 NPK肥对其并无显著影响 ,同时添加垃圾和 NPK肥最有利于香根草在铅锌尾矿中生长。尾矿中重金属形态的变化受金属特性和尾矿理化性质的双重影响。对纯尾矿而言 ,种植香根草后尾矿中重金属总量有所减少。尾矿在施加垃圾和 NPK肥后 ,尾矿中 Pb和 Zn总量减少了 13.6 5 %和 32 .4 0 % ,Cu总量则增加了2 3.5 2 %。可交换态和总量 Cu、Pb、Zn变化趋势一致 ,特别是 Cu和 Pb更为显著。香根草积累的 Pb和 Zn显著高于 Cu,并且重金属主要积累在根部。添加垃圾和 NPK肥料对 Cu的积累无显著差异 ,而显著减少香根草茎和根中 Zn和 Pb的积累 ,但显著增加单位面积上茎中 Zn、Pb和 Cu的总积累量 (p<0 .0 5 )。研究表明垃圾和 NPK肥的综合使用是一个较为经济有效的尾矿改良措施 ,但对于尾矿 -植被系统中的重金属迁移问题应引起关注。综合生物量与重金属的吸收特征 ,香根草对于尾矿的植被重建有较高价值。
2005, 25(1):51-58.
摘要:在植物生长期 ,采用夹日法对放牧扰动下的祁连山北坡山地荒漠草地小型哺乳动物群落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测度 ,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放牧强度条件下 ,小型哺乳动物群落物种组成、结构和多样性指数受相应影响 ,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随放牧压力增加而减小 ,经 Whittaker的相似性指数的聚类分析 ,在相似性指数大于 0 .4的水平上 ,可把研究区小型哺乳动物群落分为被家畜啃食和未被家畜啃食 2个类群。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大型食草动物放牧干扰对改变小型哺乳动物群落结构具有重要作用的假设。
2005, 25(1):59-67.
摘要:于 2 0 0 3年 7月和 9月 ,在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区进行土壤线虫取样 ,10个采样区 2 8个调查样地 2次共捕获线虫 10 2 2 0只 ,个体密度平均 182 5 0只 /m2 ,分别隶属于线形动物门 2纲 7目 2 0科 32属。真滑刃属、短体属和垫刃属为优势类群 ,是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区土壤线虫群落最重要的类群 ,稀有类群个体数量尽管很少 ,但分布的范围并不狭小 ,线虫各类群空间分布的广狭与个体数量的多寡在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区并末呈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土壤线虫群落垂直分布 ,受人类活动扰动的生境土壤线虫类群数和个体密度表聚性较差 ,土壤线虫向土壤下层移动明显 ;水平分布 ,天然林和受人类活动扰动生境土壤线虫类群数和个体密度差异显著 ;农田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线虫群落特征影响总体是负面的 ,而居民点园地可能增加土壤线虫的类群数和生物多样性。 PPI/MI值对于不同人类活动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变化反映更敏感。
2005, 25(1):68-72.
摘要:从田间采集的粘虫 Mythimna separata (Walker)种群在室内相同条件下饲养时 ,其后代雌蛾的产卵前期有较大程度的分化 ,最短的为 3d,最长的达 8d。通过亲子回归法 (雌性子代和亲本产卵前期的回归分析 )估算的粘虫蛾产卵前期遗传力值为0 .2 899,表明粘虫产卵前期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小。对单雌系的双向选择所产生的选择响应表明 ,在一定的选择压力下 ,选择有利于产卵前期长的个体 ,即产卵前期长的个体进化速度要比短的个体快 ,但连续选择的响应较低。进一步通过家系间交互杂交来研究雌蛾产卵前期的遗传基础表明 ,产卵前期在很大程度上受雄性亲本的影响 ,即可能受 X-性染色体上的基因调控。
2005, 25(1):73-77.
摘要:通过组建卷蛾分索赤眼蜂 Trichogrammatoidea bactrae Nagaraja在米蛾 Corcyra cephalonica(Stainton)卵上实验种群生命表的方法 ,考察了梯度恒温 17、2 0、2 3、2 6、2 9、32℃和 35℃对该蜂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在试验温度范围内 ,卷蛾分索赤眼蜂的世代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 ,发育历期由 17℃时的 2 0 .77d降至 35℃时的 7.2 5 d。卷蛾分索赤眼蜂的临界发育温度为 11.92和 38.95℃ ,适宜的生长发育温区则介于 2 0~ 2 9℃之间 ,最适发育温度为 2 3.0 7℃。在适宜温度 (2 0~ 2 9℃ )范围内 ,卷蛾分索赤眼蜂的幼期存活率维持在 90 %以上 ,雌成蜂具有较长的寿命 ,7.6 7~ 10 .87d;内禀增长率 (rm)及净生殖力 (R0 ) ,分别介于 0 .2 395~ 0 .4 890和 4 2 .32~ 6 4 .2 3之间。极端温度对卷蛾分索赤眼蜂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在 35℃时 ,其幼期存活率为 12 .98% ,雌成蜂寿命不足 1d,且不能进行正常的生殖活动。温度对卷蛾分索赤眼峰的子代性比有着显著的影响,在17~35℃范围,子代雌雄性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不断下降,17,20,23,26,29℃和32℃时的子代雌雄性比分别为6.73,3.48,2.88,2.45,2.41和1.75,温度与子代性比的作用关系可用公式x=exp(3.51-0.10×T)来表达。
2005, 25(1):78-82.
摘要:应用褐飞虱的单克隆抗体 4 B8研究了 1999年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农场汕优 6 3单季晚稻田中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的捕食作用。采用盘拍法的调查结果表明 ,褐飞虱、拟环纹豹蛛种群数量高峰期均在水稻生长后期 (9月中旬 ) ,最大种群密度分别为12 6头 /丛和 1.83头 /丛。对每次捕获的每头拟环纹豹蛛样品的抗体夹心 EL ISA检测结果表明 ,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单克隆抗体的阳性反应率与田间褐飞虱的生物量及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的占有量显著相关。定量评估结果表明 ,在此密度条件下 ,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的最大捕食率仅为 2 .2 8%。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的平均捕食量、总捕食量和捕食率与田间褐飞虱的生物量显著相关。总捕食量、捕食率与拟环纹豹蛛种群密度极显著相关。
2005, 25(1):83-88.
摘要:着重研究北京市夏季空气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生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北京市夏季空气中革兰氏阳性菌明显多于革兰氏阴性菌 ,约占 70 %~ 85 % ,其中阳性球菌占总数的占 35 %~ 4 5 %。 3个功能区 (文教区、交通干线和公园绿地 )共发现 30属空气细菌 ,其中革兰氏阳性菌 2 0属 ,革兰氏阴性菌 10属。优势细菌属为微球菌属 (Micrococcus)、芽孢杆菌属 (Bacillus)、葡萄球菌属 (Staphylococcus)和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 3个功能区共出现 10属空气真菌 ,优势菌属枝孢属 (Cladosporium)、链格孢属 (Alternaria)、无孢菌 (nonsporing)、青霉属 (Penicillium)和曲霉属 (Aspergillus) ,其中枝孢属是绝对优势菌属 ,占总数的4 8.2 %。空气细菌浓度交通干线和文教区明显高于公园绿地 ,而空气真菌浓度公园绿地和文教区明显高于交通干线。空气细菌浓度一日中 13:0 0时较低 ,0 9:0 0时和 17:0 0较高。
2005, 25(1):89-95.
摘要:利用纯培养试验方法 ,研究了栓皮栎林下凋落物中可培养的 10种主要丝状真菌对群落建群种栓皮栎 (Quercus variabilis)和林下主要伴生树种山胡椒 (L indera glauca)叶片的分解能力。结果表明 :在 10种真菌的作用下 ,9周时间内 ,栓皮栎叶片的平均失重率是山胡椒叶片的 2倍 ;两种叶片前期 (前 5周 )失重率均显著高于后期 (后 4周 )。分析结果显示叶片失重率与叶片初始木质素 /氮素、碳素 /氮素的比值成反比。根据每个菌株对每种叶片在前期和后期的重量失重率 (W)、木质素失重率 / W和木质素失重率 /全碳化合物失重率的值的相互关系 ,分解菌可以分为如下类型 :Trichoderma sp.1和 Cladosporium berbarum是对全碳化合物有一定利用能力的分解菌 ;Trichoderma sp.2、 Aspergillus fumigatus、Alternaria sp.、Penicillium sp.2对木质素、全碳化合物都有分解能力但偏向全碳化合物的分解 ,是分解能力相对较强的真菌 ;Chaetomium bostrychodes、Pestalotia sp.对木质素、全碳化合物都有分解能力并偏向木质素的分解,但分解能力较弱;Aspergillus niger、Penicillium sp. 1只在试验分解前期内对木质素、全碳化合物都有一定的分解能力。不同真菌叶片的分解能力不同,即使是同属真菌之间也有显著的差异。
2005, 25(1):96-102.
摘要:天然胶体是近岸海域细菌和浮游植物可利用氮的一个重要来源 ,其含量的增加可促进藻类的繁殖和生长 ,有时甚至引发赤潮。研究显示 ,细菌在高分子量胶体存在下的生长和代谢速率比在低分子量中的提高 3~ 6倍 ,暴露在阳光下的胶体有机物可释放生物可利用的富氮组分 ,进而提高细菌对胶体的分解。利用错流超滤技术从河流、河口、海洋水体和微藻培养液中提取胶体 ,研究了胶体来源和粒径对光合细菌 (PSB,沼泽红假单胞菌 Rhodopseudomonaspalustris)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一定的胶体有机碳浓度范围 ,河流胶体 (0~ 2 81.0μmol/ L )、河口胶体 (0~ 12 1.2μmol/ L )、海洋胶体 (0~ 88.8μmol/ L )和生源胶体 (7.7~5 4 8.6μmol/ L )都能促进 PSB的生长 ,分别使其相对增长率平均提高了 4 7.3%~ 196 .2 % ,3.6 %~ 9.3% ,8.1%~ 10 .4 %和2 .4 %~ 6 .9%。其中 ,PSB在河流胶体中的相对增长率的平均值 (Y)与有机碳浓度 (CDOC)呈对数相关 (Y (% ) =- 193.7+70 .7lnCDOC),表明高浓度的河流胶体,对PSB生长的促进效果理显著。两种生源胶体中,海水小球藻胶体(0~548.6μmol/ L)对PSB生长的促进作用大于球等鞭金藻胶体(7.7~384.4μmol/ L);PSB在粒径为10kD~0.22μm的海洋胶体中的生长大于在粒径为1kD~10kD的海洋胶体,其在前者中的Y是在后者中的1.4~1.6倍。这除了与胶体有机碳浓度和盐度有关外,可能还与胶体醛糖组成中半乳糖和葡萄糖的含量较高有关。以上结果表明不同来源和粒径的胶体对PSB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意味着天然胶体可被PSB利用。
2005, 25(1):103-107.
摘要:通过在不同含水量 (田间持水量的 6 0 % :对照处理 ;田间持水量的 2 5 0 % :淹水处理 )和不同温度 (2 0℃ ,2 5℃ ,30℃ )条件下的室内培养 ,对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池杉湿地林土壤的二价铁离子 (Fe2 + )浓度 ,氧化还原电位 (Eh)及 p H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与对照处理相比 ,淹水土壤的 p H值和 Fe2 + 浓度明显提高 (P<0 .0 1) ,而 Eh值则明显降低 (P<0 .0 1)。在淹水条件下 ,高温处理的土壤 p H值和 Fe2 +浓度明显高于低温处理土壤 (P<0 .0 1) ,Eh值则相反。研究表明 ,土壤 Eh值与 p H值之间存在着密切的 3次方程式关系 (P<0 .0 0 1)。就里下河地区湿地林土壤而言 ,Eh值下降至 2 0 0 m V以下时 ,才会有大量的铁元素被还原为Fe2 +。
2005, 25(1):108-114.
摘要:土壤添加 Ge盆栽试验研究表明 ,低浓度 Ge(<4 m g/ kg)对水稻根和地上生物量、叶绿素 a含量有促进作用 ,并整体提高了作物抗氧化酶能力 ,使 MDA下降 ,SOD、CAT、POD、GSH- Px活性相应提高。而高浓度 Ge(>15 mg/ kg)对水稻根和地上生物量、叶绿素 a含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对抗氧化酶系统产生胁迫效应 ,使 POD明显上升 ,MDA上升 ,SOD、CAT酶活性明显下降。在高浓度 Ge胁迫下 ,植物细胞中抗氧化作用酶系统的受损打破了植物细胞内活性氧产生与清除间的正常平衡状态 ,积累过量的活性氧 ,使活性氧产生并积累 ,过量的活性氧引起膜脂过氧化程度加重 ,从而对植物产生毒害。各项生理指标与土壤 Ge处理浓度之间相关分析表明 ,土壤 Ge浓度与地上部干重相对百分率 ,根干重百分率、叶绿素 a/ b、MDA、SOD、CAT之间有显著相关性。比较胁迫效应 10 %值的临界指标 EC1 0 值表明 ,作物地上部干重抑制率和根干重抑制率作为土壤临界值制定的依据更为可靠 ,EC1 0 为 7m g/ kg。
2005, 25(1):115-121.
摘要:通过模拟试验装置定位研究了稻 -麦轮作条件下稻季土壤溶液的磷、氮含量变化 ,结果表明 :(1)在施肥后的 6 0 d内田面水溶解性总磷 (DTP)含量受施肥量的影响 ,尤其是施肥后 10 d内是磷素流失的高风险期 ;(2 )磷的垂直渗漏 (70 cm深处 )高峰发生在施肥后 3~ 10 d时期 ,渗漏量和施肥量的关系不明显 ,磷在两个稻季的平均渗漏损失量分别为 0 .11、0 .0 71kg/ hm2 ;地下排水会增加磷的垂直渗漏 ;磷在表层、2 0、4 0、6 0、70 cm土层土壤水中的含量基本呈下降趋势 ;(3)田面水溶解性总氮 (DTN)含量在施肥后 10 d内受施肥量的影响 ;(4 )氮的渗漏以 NO- 3为主 ,两个稻季氮的平均渗漏损失量分别为 3.2~ 4 .5、4 .6~ 2 8.0kg/ hm2 ,高量磷肥会减少氮的渗漏 ,土壤中原有的和施入的氮素在整个稻季均存在随地表径流和渗漏流失从而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风险。总之无论氮素或磷素 ,施肥后 10 d内的田间管理是防止流失最关键的时期。
2005, 25(1):122-128.
摘要: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就是某一空间尺度范围内的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因为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中存在的尺度多样性 ,导致尺度成为理解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关键 ,其已经成为景观生态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但是由于理论和方法的限制 ,对景观生态学的尺度研究还不够 ,特别是景观格局综合性指标在不同幅度上的变化特征和效应。在 GIS与 RS技术支持下 ,采用基准分辨率为 5 m的 SPOT遥感图像作为数据源 ,对不同幅度下的城市景观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 ,并进一步利用半变异函数对其空间异质性进行定量描述。结论揭示 :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 ,景观多样性程度也不断增加 ,另外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也具有显著变化 ,由于受城市发展历史和目前城市扩展方向的影响 ,多样性在总体上是不平衡的 ,尺度越大 ,不平衡越明显 ;不同尺度下景观多样性空间格局的变化 ,与城市景观的特点和城市景观的功能息息相关 ,不过其受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的影响更大 ;随着尺度增加由于掩盖了更小尺度上的变异 ,导致块金效应增强 ,空间自相关部分对系统总的变异则明显下降 ;景观多样性具有尺度依赖性 ,可以说景观多样性也是尺度的函数 ,在不同的尺度上 ,结果差异显著,所以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中绝对不能忽略尺度对格局的影响。
2005, 25(1):129-134.
摘要:将泰山风景区划分为 8个区域 11个基本景观类型 ,包括松林、栎林、刺槐林、侧柏林、针阔叶混交林、经济林、灌丛、裸岩、荒地、水体、建筑。在此基础上 ,利用 3S技术和分形理论对各个景观要素进行了分析 ,并讨论了景观特性及其变化的分形性质。结果表明 :(1)分维值的大小反映了景观斑块面积、斑块数量和平均斑块面积等因素的相互作用 ,在一定尺度下分维的大小反映了区域内景观斑块的不规则程度和复杂程度 ,斑块越不规则、越复杂 ,其分维越大 ,反之亦然。在泰山地区 ,自 1986年至 2 0 0 1年 ,刺槐林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分维值 ,其它景观类型的分维值则差别不大 ,而针阔叶混交林的分维值变化较大 ;(2 )森林景观受多种因子的影响 ,在高海拔区域主要受垂直地带性规律影响为主 ,在旅游区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为主 ,15 a来各个区域分形维数的总体变化趋势相似 ;(3)大部分区域在 2 0 0 1年的景观多样性、破碎度高于 1986年的 ,而景观优势度则略为下降。
2005, 25(1):135-140.
摘要:森林生产力可以由独占圆推导的原则所优化 ,独占圆是以林木为圆心 ,以其邻体距离的 1/ 2为半径所画的圆。已经证明独占圆有如下 3个特性 :(1)独占圆之间不会重叠 ,最近的关系是相切 ;(2 )完全均匀分布格局的独占圆总面积与植物株数无关 ,而且是样地总面积的 2倍 ;(3)从样地上去掉一株植物 ,只会增大某些独占圆的面积 ,而不会减少其它独占圆的面积。定义均匀度 (L )为 :样地上的独占圆总面积除以完全均匀格局的相同样地上的独占圆总面积。均匀度 (L )服从分布 :L~ x2 (2 n) / 2πn,且有E(L) =1/ π=0 .318,L 的方差 D(L) =1/ nπ2 ,可见 E(L)与 n和样地面积均无关 ,L 是一个相对指标。 L 可以用于对格局类型的检验。“增面积林木”定义为 :去掉它可以增加独占圆总面积的林木。第二邻体距离大于第一邻体距离 2倍的林木就是增面积林木 ,这就是所谓 2原则。在所调查的样地上 ,随意性地将样地分成 6块 ,在每块样地上其增面积林木的比例均约为 1/ 2 ,无一例外。在随机格局的假设下 ,推导了 6块分割样地的增面积林木的期望比例 ,其值为 0 .35~ 0.44。显然,期望值与抽样值的差异明显,而引起差的原因尚难以解释,有待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在择伐中增加林地均匀度的两条原则:(1)独占圆面积偏小;(2)增面积林木,它可以用 2 原则来找到。
2005, 25(1):141-147.
摘要:不饱和土壤是已知唯一的 CH4 生物壑。综述了不饱和土壤 CH4 的吸收、氧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不饱和土壤中 CH4 氧化的临界浓度低 ,因而甲烷氧化菌可氧化大气 CH4 并将其当作唯一的碳源和能源。土壤 CH4 吸收率与土壤湿度通常呈负相关关系。土壤湿度过高 ,大气 CH4 和 O2 向土壤中扩散受阻 ;或土壤湿度过低引起水分胁迫均导致甲烷氧化菌活性下降。NH+ 4对土壤中 CH4 氧化的抑制作用可归结为 NH3和 CH4 在甲烷单氧酶水平上的竞争、由氧化作用向硝化作用的转移以及 NH+ 4氧化生成的 NO- 2 的毒性。NH+ 4对 CH4 氧化的抑制作用与土壤有效氮含量成正比。各类氮肥对 CH4 氧化抑制作用 :化肥 >有机肥 ;铵态氮肥 >尿素。 NO- 3对 CH4 氧化没有抑制效应。阳离子代换量 (CEC)高的土壤 NH+ 4对 CH4 氧化的抑制作用轻。 CH4 氧化菌对大气 CH4 的高亲和力及 CH4 氧化所需较低的活化能导致其温度系数 Q1 0 较小。地温较低时 ,土壤氧化 CH4 的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当地温高于 CH4 氧化的最佳温度时 ,CH4 氧化菌难以与硝化细菌及其它微生物竞争利用土壤空气中的O2,导致其活性降低。甲烷氧化菌对pH值变化不敏感。团粒结构较好的壤土可保护CH4氧化菌免受干扰。未受干扰的森林土壤CH4氧化率的峰值一般出现在亚表层(5~10cm)。由于耕作破坏了表土结构,农田土壤的CH4氧化率在耕层以下才有较大增加。耕地、草地和森林土壤的平均CH4吸收率分别为0.28,0.52和1.51mg(m2·d)。植物吸收氮素养分可减轻NH+4对土壤CH4氧化菌的抑制作用。维持与提高农业土壤氧化CH4潜力的重要措施包括免耕、施硝态氮肥和/或有机肥。
2005, 25(1):148-157.
摘要:风 /雪灾害不仅极大影响木材生产 ,同时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造成很大影响。森林风 /雪危害的主要类型有树干弯曲、干 (冠 )折、掘根以及后续危害等 ;其发生主要依赖于气象条件、立地因子、树木和林分特征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 ,林木尖削度 (胸径 /树高 )和林分结构特征 (树种、组成、密度等 )是控制树木和林分对风 /雪荷载抵抗的主要特征量。因此 ,通过造林、调整林分结构 ,加强林分管理如间伐、施肥等措施一直是用来减少林木的风 /雪灾害的主要措施。另外 ,林木或林分发生风 /雪害的模型分析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由于森林风 /雪害受诸如地形、天气等多种因素影响 ,目前所建立的模型系统在实际应用中普适性较差。通过综述以往研究结果认为 :在气象和立地条件难以控制的情况下 ,通过改变可控因子——林分结构来减少森林风 /雪害是可行的。因此 ,研究如何加强森林经营管理 ,尤其是不同形式的间伐技术和不同处理的造林措施与风 /雪灾害发生的关系、如何增加林木和林分抵抗风 /雪灾害的能力等是今后该研究领域的重点和难点。与此同时 ,应加强风 /雪灾害危险率评估研究 ,进而对森林进行风 /雪灾害危险率管理 ;并注重对受灾前后林地内生态效应的研究,以便为灾后的森林经营管理和调控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2005, 25(1):158-167.
摘要:森林粗死木残体 (Coarse woody debris,CWD)在不同的文献中有不同的定义 ,没有通用而确切的概念用来描述 CWD,对研究结果的比较造成了很大障碍。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以及对 CWD生态功能的深入研究 ,国外的森林管理和研究机构 (例如 USDA Forest Service和 L TER)为了把 CWD放在区域以及景观尺度上进行比较 ,对 CWD的概念等进行了统一 ,将其直径标准由原来的≥ 2 .5 cm调整到≥ 10 cm,但是我国在此方面还没有与国际接轨 ,仍采用旧标准 (≥ 2 .5 cm ) ,这样的研究结果难于和国外进行比较 ,不利于我国 CWD的长期深入研究。另外 ,有关 CWD的分类一直以来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分类系统 ,我国也缺少 CWD分类方法的介绍。鉴于以上情况 ,综合国内外近年来在 CWD方面的研究动态 ,综述了 CWD的概念和分类情况 ,并初步提出较综合的 CWD概念及其分类系统 ,以供相关研究者讨论和参考 ,为我国的 CWD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周海燕 , 张景光 , 李新荣 , 王新平 , 赵亮 , 龙利群
2005, 25(1):168-175.
摘要:小叶锦鸡儿、中间锦鸡儿和柠条锦鸡儿分别为中国北方生态脆弱带典型区域——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和腾格里沙漠的优势灌木。为了探讨生长在地理位置相距很远的不同气候类型区、但亲缘关系较近的沙漠植物种之间特性的差异及近缘种间引种成功的可能性 ,对 3种灌木在原产地和引种地 (腾格里沙漠 )的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参数、β胡萝卜素和脯氨酸累积等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 ,结果显示 :各区优势灌木的气体交换特征不同 ,主要依照区域光照和温湿条件的不同组合而变化 ,各区域的环境条件组合最利于其建群种的生长 ;引进种对引种地环境变化的反应调节较乡土种敏感 ;地理位置相距较近的近缘种间生理特性相近 ,引种易于成功。
2005, 25(1):176-181.
摘要:在秦岭冷杉的天然分布区 ,分别选取核心区和边缘区进行取样 ,比较球果和种子的形态变异。核心区为秦岭地区 ,边缘区选在湖北神农架地区。根据秦岭冷杉分布特征 ,核心区沿海拔高度连续采样 ,边缘区选择两个不同海拔高度的种群 ,分单株采样 ,测量了球果、种子、种鳞、种翅等器官的 15个形态指标。相关分析表明 ,秦岭冷杉球果和种子形态特征 (变化 )与海拔高度显著相关 ,说明海拔因素影响着球果和种子形态变异。比较发现 ,核心区 (即秦岭地区 )的秦岭冷杉球果和种子的绝大部分指标均值显著大于边缘区 (即神农架地区 ) ,说明秦岭冷杉在核心区的生殖生长好于边缘区。相同海拔条件下 ,秦岭冷杉球果和种子形态在地区间差异显著 ,约 85 %的变异来自地区内个体间和个体内 ,说明秦岭冷杉的球果和种子形态特征变化受遗传控制更显著。在边缘区还比较了不同种群间、人工林和天然林在球果和种子形态特征的差异。球果和种子形态在同一地区两个种群间、在人工林与天然林间都有显著差异 ,大部分人工林球果和种子指标均值和变异幅度大于天然林 ,表明通过人为经营可以改善秦岭冷杉的一些生殖性状。
2005, 25(1):182-187.
摘要:研究了培养 4 5 d的小叶章根际土壤微生物和二氧化碳 ,甲烷及氧化亚氮产生与消耗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好氧微生物与厌氧微生物的空间分布与甲烷 ,二氧化碳及氧化亚氮的产生和氧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好氧微生物与甲烷产生呈负相关 ,与二氧化碳和氧化亚氮的产生呈正相关关系。厌氧微生物与甲烷的产生呈正相关 ,与二氧化碳和氧化亚氮的产生呈负相关关系。
2005, 25(1):188-193.
摘要:利用盆栽实验研究了 Na Cl胁迫条件下 AM真菌对棉花生长和叶片保护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土壤中加入 0、0 .1%、0 .2 %、0 .3%浓度 Na Cl条件下 ,Na Cl胁迫对 AM真菌的接种效果有显著影响。接种 AM真菌提高了棉花根系菌根侵染率 ,增加了棉株的生物产量 ,以 0~ 0 .2 % Na Cl浓度时 AM真菌接种效果最好。 AM真菌对棉株生理参数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因生育期和 Na Cl浓度不同而异 ,现蕾期和低盐浓度 (0~ 0 .1% )下叶片叶绿素含量明显增加 ;中高盐水平 (0 .2 %~ 0 .3% )和生育后期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 SOD、POD、CAT等保护酶活性显著提高 ,MDA含量明显降低 ;棉株 K、Ca、Mg含量因植株部位和盐浓度不同而变化。 AM真菌增强宿主植物的耐盐性可能源于促进宿主根系对土壤矿质元素吸收的直接作用和改善植物体内离子平衡和生理代谢活动、提高保护酶活性的间接作用。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