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24卷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斑块边缘效应的定量评价及其生态学意义

      2004, 24(9):1827-1832.

      摘要 (4567) HTML (0) PDF 283.30 K (63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边缘效应是生态系统 (斑块 )边缘和生态过渡区所呈现出的生态效应。但由于景观性质、研究目标和斑块形状的变化 ,边缘效应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差异较大。核心斑块与周边景观之间的相似性既可以增强边缘效应 ,也可以减弱边缘效应。正确理解和确定边缘效应的影响范围和程度直接关系到对野外环境观测数据的科学使用。许多情况下 ,由于未能正确认识一个生态系统(斑块 )的边缘效应 ,时常会将在边缘效应地区获得的数据与系统内部核心区的观测数据混淆使用 ,得出一些不科学的结论。边缘效应的定量评价对于进行科学的野外环境观测 ,及其在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设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如何定量评价生态系统 (斑块 )的边缘效应目前还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从分析边缘效应的概念和影响因子出发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 ,提出了开展定量评价斑块边缘效应的方法 ,并探讨了定量研究边缘效应的生态学意义。

    • 县域人类活动与景观格局分析

      2004, 24(9):1833-1839.

      摘要 (2147) HTML (0) PDF 317.95 K (32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类活动的长期持续作用会导致区域景观格局及景观生态功能的变化 ,反过来又会对人类的生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影响。因此人类活动与景观格局的关系及其调控一直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以植被图、土地利用图和林相图为基础 ,应用 GIS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研究了岷江流域汶川县人类活动与景观格局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通过重要植被类型的分析 ,可以明确不同类型在各乡镇单元的优势程度及其生态完整性 ;基于不同主题图件的景观格局指数之间相关特征的相似性显著 ;3种图件在反映景观破碎化程度上具有相似的能力 ,而在反映景观异质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景观的边界密度确实能够由景观中的人类活动要素 (道路密度、居民点及工矿面积比例和农田面积比例 )之间一定的组合关系进行较好的表达与解释。这也充分说明 ,通过人类活动要素可以在一定精度范围内预测景观的变化趋势 ;同时 ,对人类活动的合理调控与管理有助于生态恢复和景观安全格局的维持。因此 ,对县域土地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区域发展的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丘塘景观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

      2004, 24(9):1839-1945.

      摘要 (1568) HTML (0) PDF 711.13 K (27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理解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异质性对于评价和管理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统计学方法定量研究了丘塘景观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 ,土壤全氮的有效变程最大 (为 16 5 m) ,有机碳次之 (10 2 m) ,而全磷的变程最小(90 m)。土壤有机碳含量由高到低 5个不同级别的土壤面积与丘塘景观整个面积的比值的变化范围较小 (10 .5 4 %~ 2 3.15 % ) ,土壤全氮含量比值变化范围较大 (5 .79%~ 32 .73% ) ,土壤全磷的比值的变化范围最大 (1.80 %~ 4 2 .0 6 % )。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的分布情况较为一致 ,不同级别斑块分布也很相似 ,土壤有机碳含量高的地方土壤全氮也高。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磷的空间异质分布用球状模型拟合最佳 ,而全氮的空间分布规律更宜用指数模型来拟合。景观尺度的半方差拟合总体上优于斑块尺度。相对有机碳和全氮 ,全磷的空间异质性更多由随机因素 (如人类施肥活动 )引起和决定。土壤全氮的取样尺度应大于 16 5 m,而有机碳、全磷的取样距离则分别可大于 10 3m和 90 m。

    • 空间直观景观模型LANDIS在大兴安岭呼中林区的应用

      2004, 24(9):1846-1956.

      摘要 (2757) HTML (0) PDF 1.58 M (34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空间直观景观模型 (L ANDIS) ,研究有采伐和无采伐预案下大兴安岭呼中林区的森林景观的长期变化。用 APACK计算每一个物种及各年龄级的分布面积。为了研究物种分布格局的变化 ,计算了物种分布的聚集度指数。研究结果如下 :(1)在无采伐预案下 ,火干扰模式为低频率大面积高强度火烧 ;在有采伐预下 ,火干扰模式为高频率小面积低强度火烧 ;(2 )在无采伐预案下 ,火会造成各种群分布面积的强烈波动 ,但是对种群的年龄结构没有很大影响 ;在有采伐预案下 ,火对种群分布面积和年龄结构都没有很大的影响 ;(3)采伐能完全改变各种群的年龄结构 ,降低种群分布的聚集度 ,但是对各种群的分布面积并没有很大影响 ;(4 )在有采伐预案下 ,各种群为增长型种群 ,增长量通过采伐取走 ,群落处于演替的干扰顶极状态 ;在无采伐预案下 ,各种群为稳定型种群 (樟子松和偃松除外 ) ,大面积高强度火烧使群落产生较大的波动。结果表明 ,在呼中林业局 ,在没有人为干扰情况下 ,火干扰是森林景观变化的主导因素。自从有了人为干扰 ,采伐开始逐渐取代火干扰成为影响森林景观变化的主导因素。空间直观景观模型的一个挑战是模型的验证。由于缺乏详细的空间数据及模型模拟中的随机性,很难通过模型模拟结果与实地调查或遥感数据的比较进行验证。通过对火模拟、物种分布和物种组成的生态或生物学实现对模型进行验证。

    • 遥感主体图的准确度对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影响

      2004, 24(9):1857-1862.

      摘要 (1528) HTML (0) PDF 339.10 K (2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各种案例系统地解释了遥感数据分类误差对景观指数误差的必然影响。一方面 ,遥感数据在各种时间和空间尺度上为景观生态学研究提供必需的土地类型数据 ;另一方面 ,遥感技术的灵活性和复杂性可以产生出各种质量的土地类型数据。但景观生态学方面的用户对土地类型数据基本上是没有选择地使用 ,甚至是不知好坏地使用 ,所以景观生态学的发现和结论具有不可避免的任意性。总结了在各种情况下景观指数的变动区间 ,指出了现实较低的遥感数据的分类准确度会引起更低的景观指数的准确度 ,当进行景观变化分析时 ,这种误差的放大效应将更加明显。当前 ,人们对除面积以外的景观指数的误差仍然束手无策 ,尽可能地提高遥感数据的分类准确度是唯一力所能及的办法。

    • 地形对大兴安岭北坡林火迹地森林景观格局影响的梯度分析

      2004, 24(9):1863-1870.

      摘要 (2585) HTML (0) PDF 677.07 K (34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8 7年大兴安岭“5 .6”特大森林火灾 ,过火面积 1.33× 10 6 hm2 。火后 ,不同的火烧强度区和岛状的未火烧区形成了一个异质镶嵌体 ,然而在自然演替和人为干扰作用下 ,十几年过去之后这种异质镶嵌体格局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以大兴安岭北坡 ,图强林业区的育英和奋斗两个林场为研究区 ,总面积 1.2× 10 5hm2 ,在景观尺度上 ,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手段 ,将地形因子进行梯度划分 ,并运用分布指数和偏相关分析探讨了大兴安岭在 1987年大火后森林景观在地形梯度上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 :森林景观在地形梯度上的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但是不同的景观斑块类型变化幅度不同 ,不同的地形因子对不同森林景观斑块类型变化的影响强度也迥异 ;偏相关分析表明地形对主要森林景观斑块类型之间的变化影响最大的是坡度 ,其次是海拔 ,坡向的影响不明显。

    •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异及其影响因子

      2004, 24(9):1871-1877.

      摘要 (2130) HTML (0) PDF 392.31 K (28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土壤侵蚀模型 L ISEM(L imburg Soil Erosion Model)模拟黄土丘陵沟壑区大南沟小流域 5种土地利用格局下立地尺度上土壤侵蚀量的空间分布 ,从土壤侵蚀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入手 ,研究黄土丘陵小流域立地尺度上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异性及其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 ,立地尺度上平均土壤侵蚀强度以 1975年 >1998年 >退耕格局 ,可见优化土地利用格局 (陡坡农地退耕 )可以有效地降低立地尺度上的土壤侵蚀强度。各种土地利用方案下土壤侵蚀强度的空间变异都很显著 ,相对来说以1975年 <1998年 <退耕格局 ,可见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可以提高土壤侵蚀的空间变异性 ,降低土壤侵蚀危险的空间聚集度。土壤侵蚀量与降雨呈现显著正相关性 ,相关性以 L U 75 >L U 98>退耕格局 ,可见合理的土地利用格局可以有效地削弱降雨对土壤侵蚀强度的影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影响。从 1975年、1998年到 3种退耕格局 ,陡坡农地退耕还林还草 ,植被覆盖度增加 ,林地 /灌木地、果园 /经济林地、农地和休闲地的平均土壤侵蚀强度都逐渐降低。相关分析表明 ,林地 /灌木地上土壤侵蚀量最小,荒草地相对最严重;果园、休闲地和农地居中。土壤侵蚀强度还存在显著的地形分异。水平凹凸度和相对海拔对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的影响比较显著,而坡向、坡度和垂直凹凸度的影响较小。土壤侵蚀强度以水平凸坡大于水平凹坡、垂直凹坡略大于垂直凸坡、偏南坡大于偏北坡、低海拔大于高海拔。对1975年和1998年土地利用格局来说,土壤侵蚀强度以偏西坡大于偏东坡、陡坡大于缓坡;对3种退耕格局而言则正相反。可见,优化土地利用格局(陡坡农地退耕),可以有效地削弱甚至逆转地形对土壤侵蚀强度的影响。

    • 干旱区典型农业绿洲的景观变化与原因分析

      2004, 24(9):1878-1883.

      摘要 (1502) HTML (0) PDF 291.63 K (25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 GIS和 RS技术 ,运用 FRAGSTATS格局分析软件 ,从景观破碎度、分维数和分离度等综合分析了河西走廊武威绿洲的景观格局十多年的变化情况。并通过建立景观类型转移矩阵和转换图 ,详细描述了各类型间的转化情况。武威绿洲各项格局指数的变化都可表明人类影响不断加大 ,发生变化最大的在绿洲边缘地带。从人类活动和水资源的变化找到绿洲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 ,并提出了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 基于PSR框架,针对土壤侵蚀小流域的土地质量评价

      2004, 24(9):1884-1893.

      摘要 (2132) HTML (0) PDF 636.42 K (24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退化的重要形式。建立基于“压力 -状态 -响应 (PSR)”模式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能够比较明确反映出土地质量变化的因果关系 ,从而有助于决策者采取合适的土地政策和管理措施 ,进行退化土地的恢复重建。在我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选取安塞县大南沟小流域进行案例分析 ,分别以栅格 (10 m× 10 m)和小流域整体为评价对象建立起基于 PSR框架 ,针对土壤侵蚀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前者 (以栅格为评价对象 )的压力指标主要为坡度 ,状态指标包括土壤侵蚀强度、土壤肥力和植被盖度 ,响应指标为土地利用类型 ;后者 (以小流域整体为评价对象 )指标包括 3个方面 ,即基于栅格计算的指标、统计指标和格局指标。具体的的压力指标包括地形压力、耕地压力、农作物收入压力以及格局压力等指标 ,状态指标包括土壤侵蚀强度、土壤肥力、植物盖度、流域出口水土流失和格局状态指标 ,响应指标包括非农地面积比重和梯田占农地面积比重等指标。以小流域 1998年土地利用图为基础 ,运用模型模拟和统计分析对小流域整体和小流域内土地质量的相对差异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小流域平均坡度 2 7.85°,最大坡度高达53.39°,耕地平均坡度24.56°,耕地面积比重42.8%,农作物收入比重63%,小流域整体压力评价等级为5等;小流域平均土壤侵蚀强度为36.39t/hm2,流域出口的侵蚀总量为6.03t/hm2,土壤肥力低,植被盖度平均为2.83%;整体状态评价等级为4级;小流域非耕地面积比重为57.2%,梯田占耕地面积比重只有4.01%,小流域整体响应评价等级为4等。小流域内部土地质量的空间异质性较低,流域面积一半的土地质量等级均为4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地质量差别较大,质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林地/灌木林、荒草地、果园/经济林、休闲地、耕地。该研究可为流域土地规划和不同流域土地质量的比较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 额济纳天然绿洲景观演化驱动因子分析

      2004, 24(9):1894-1902.

      摘要 (2267) HTML (0) PDF 414.71 K (26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额济纳天然绿洲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黑河流域下游 ,近年来 ,随着黑河中、上游地区下泄地表径流量的减少 ,额济纳天然绿洲景观退化严重。基于研究区近十几年来的景观演化总体特征 ,分别从气候因素、水文因素、人类干扰因素等几个主要的景观变化驱动因子入手 ,探讨其演化机制、揭示其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黑河流域中、上游下泄地表径流量的锐减而导致研究区地下水水位下降、地下水矿化度升高以及水质恶化是额济纳天然绿洲景观发生退化的根本原因 ,绿洲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绿洲关键区域的超载和过牧以及蒸发度指数的升高、湿润系数的下降均加剧了研究区景观退化的程度。

    • 纸坊沟流域近60年来土地利用景观变化的环境效应

      2004, 24(9):1903-1909.

      摘要 (1805) HTML (0) PDF 333.14 K (26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为研究区 ,对该流域近 6 0 a来的土地利用景观变化的环境效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流域环境与土地利用景观变化密切相关。随着由林草植被占优的景观格局演变为由坡耕地占优的景观格局 ,流域环境状况逐步恶化 ,并在 195 8年达到最低点。 1975年后 ,随着流域治理工作的开展 ,林草植被在景观中的优势度得以逐渐恢复 ,并经历了 1995年的较为均衡的过渡阶段后 ,持续增加并重新恢复了其在景观中的优势地位。流域环境状况逐渐恢复乃至接近1938年植被未被破坏时的水平。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的变化表明 ,生态环境建设不仅仅是单纯的林草植被恢复与重建的过程 ,而是一个生态和社会经济环境相互促进并有机发展和提高的过程。

    • 基于地形和主风向效应模拟山区降水空间分布

      2004, 24(9):1910-1915.

      摘要 (2944) HTML (0) PDF 414.37 K (31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 ANUSPL IN和 GIS空间分析技术的支持下 ,采用岷江流域内及周边地区共计 5 1个雨量站的 1988~ 2 0 0 2年各月连续观测数据 ,模拟产生岷江上游面积达 2 2 919km2的流域范围内月平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栅格。为了体现当地季风方向和坡向之间的耦合效应 ,建立主风向效应指数 (PWEI) ,并从 DEM中提取海拔高度形成两个协变量 ,以雨量站的大地坐标位置作为独立变量。降水的模拟采用样条平滑技术 ,利用降水量值和 4个变量的统计关系拟合产生样条表面 ,并进而结合 DEM和 PWEI栅格产生空间分辨率达 5 0 0 m的降水量栅格。依据归一化交叉检验值 (GCV)确定平滑参数 ,并通过多次诊断运行实现平滑降噪 ,提高预测精度。统计结果表明 ,月平均降水量的预测误差变动在 15 %~ 4 2 %之间 ,是现有雨量站分布条件所能实现的较好的结果。雨季 (5~ 9月份 )的预测误差远小于旱季 ,表明东南季风对迎风坡面有明显的致雨效应 ,并因 PWEI的运用提高了模拟精度 ;旱季 PWEI效果不明显 ,降水分配主要依赖地形。和单纯利用海拔高度一个变量相比 ,增加 PWEI可使全年平均预测误差降低3.0%左右。

    • 黑河中下游绿洲生态安全评价

      2004, 24(9):1916-1923.

      摘要 (2326) HTML (0) PDF 376.51 K (31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安全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 ,尤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 ,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反映。生态安全是维护地区或国家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不受威胁的状态 ,能为整个生态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从水安全、土地安全、经济社会安全出发 ,选取水资源量供需比、地表水质量、地下水埋深和地下水矿化度 4种水安全评价指标 ;土地人口承载度、林地覆盖率、草地载畜度、绿洲面积变化率、绿洲土地沙化率、绿洲土地盐碱化率和抗灾度等 7种土地安全评价指标 ;人均 GDP产值、单位面积农业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绿洲人口密度、城市化率和文明度等经济社会安全评价指标 ;共计 17项 ,建立了绿洲生态安全评价综合指标体系。然后 ,应用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和 GIS等多种方法与手段 ,在绿洲尺度上对黑河干流中下游地区的张掖、临泽、高台、鼎新和额济纳 5个绿洲进行绿洲生态安全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 :自黑河中游至下游 ,各个绿洲的生态安全状况依次降低 ,最下游的额济纳绿洲生态安全仅为 4级的差状态。其中 ,水安全是关键 ,土地安全是载体 ,经济社会安全是保障 ,以上几方面相互关联 ,共同作用导致绿洲的生态安全综合水平。

    • 武钢工业区绿地景观格局分析及综合评价

      2004, 24(9):1924-1930.

      摘要 (2637) HTML (0) PDF 367.32 K (33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绿地作为工业区生态系统中主要的自然成分和初级生产者 ,在改善环境质量、调节生态平衡、维持生态安全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 ,城市绿地景观生态研究虽然得到普遍关注 ,但现有的研究多倾向于一般空间格局分析 ,针对不同功能区的绿地景观生态综合比较评价研究却少见报道。以武钢工业区为例 ,选用 IKONOS为主要信息源 ,结合外业调查 ,建立工业区绿地地理信息系统 ,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 ,从物种丰富度、群落结构、绿地类型斑块特征、景观异质性等方面进行了武钢工业区绿地景观生态学分析 ,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 ,对不同功能区绿地景观生态学作了综合评价 ,为区域景观生态综合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研究结果表明 :工业区中普遍运用的是抗性较强的树种 ,种类较丰富 ,其中物种数量为 7~ 8的斑块出现频率及面积均最高。武钢绿化覆盖率为 30 .5 8% ,绿地破碎 ,主要由中小型绿地斑块组成 ,附属绿地是工业区绿化主体。公园绿地物种搭配最为丰富 ,绿化质量较高 ,其它绿地空间呈团聚状态分布 ,防护绿地形态格局比较简单 ,生产绿地分离度最大 (0 .718)。不同区域绿地景观格局表现差异显着 ,生活区绿地斑块规模普遍较大 ,绿化覆盖率高(43.27%),景观多样性高(3.39);主厂区绿地破碎度为1.3246,物种丰富度低(0.8941);工业港绿地物种丰富多样(1.1765),各景观格局指数居中。通过主成分分析,利用主成分与贡献率乘积的累积值,对不同区域绿地进行景观生态学综合评价,将评价指标综合为景观格局及物种多样性2项指标,由于主厂区绿地破碎、覆盖率低,分布不合理,物种单一,生活区普遍较好,最后得出生活区绿地景观生态最优,工业港次之,主厂区最差。该方法为绿地景观生态评价指标选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为工业区绿地系统的景观结构优化提供依据。

    • 南昌地区城市建成区景观结构特征对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

      2004, 24(9):1931-1937.

      摘要 (2042) HTML (0) PDF 331.92 K (26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南昌地区 1988~ 2 0 0 0年期间的 4景城市建设用地分布图和叠图代数计算方法 ,分两个比较时段 (1988~ 1991年及1998~ 2 0 0 0年 )研究了快速城市化地区建成区景观格局特征对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 ;重点分析了边缘非城镇像元的邻域特征、非城镇像元与最近建成区像元的距离以及建成区斑块的规模对边缘及全区非城镇像元向建设用地转化比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非城镇边缘像元的邻域水平与其向建设用地转化比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一阶直线方程加以表述 ;非城镇像元与最近建成区像元之间的距离对转化率的影响呈幂函数关系 ,建成区斑块规模的对数与周围非城镇像元向建设用地转化比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二项式方程进行拟合。尽管两个比较时段之间的城市化程度差异明显 ,但拟合方程的类型保持一致 ,表明建成区格局特征对新增建设用地的影响是一种机制性的联系。最后探讨了将上述相关关系引入城市化景观动态模拟研究中的可能性以及在具体变量赋值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有关问题。

    • 像元尺度上不确定性对空间景观直观模型模拟的影响

      2004, 24(9):1938-1949.

      摘要 (1576) HTML (0) PDF 1.81 M (25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L ANDIS模型是模拟自然和人为干扰下森林景观变化的空间直观景观模型。模型把景观概念化为由相同大小的像元或样地组成的格网。在每一个像元上 ,模型要求输入物种和年龄组信息。但是 ,由于研究区一般由成千上百万个像元构成 ,不可能通过实际调查获取每一个像元上的物种和年龄组信息。因此 ,采用了一种基于小班的随机赋值法从森林调查数据中获取每一个像元的物种和年龄组信息。该方法是一种基于概率的方法 ,会在 L ANDIS模型模拟的物种和年龄组信息的输入中引入不确定性。为了评价由基于小班的随机赋值法所引入像元尺度上的不确定性对模型模拟结果的影响 ,用蒙特卡罗模拟法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对 L ANDIS模型模拟的每一个物种 ,用众数年龄组发生频率来定量化单个像元上年龄组信息的不确定性 ,用所有像元上的众数年龄组平均发生频率来定量化年龄组信息在像元尺度上总的不确定性。平均发生频率越高 ,不确定性越低。为了评价基于小班的随机赋值法对景观尺度上模型模拟结果的影响 ,计算了每一个物种在整个研究区内的面积百分比和聚集度指数。变异系数越大 ,不确定性越高。对所有物种 ,年龄组信息不确定性在模型模拟的初期是比较低的 (平均发生频率大于 10)。种子传播、建群、死亡和火干扰使模型结果的不确定性随模拟时间增加而增加。最后,不确定性达到稳定状态,达到平衡状态的时间与物种寿命接近。此时,初始的物种和年龄组信息不再对模型结果有影响。在景观尺度上,物种分布面积百分比和由聚集度指数所定量化的空间格局并未受像元尺度上不确定性增加的影响。因为LANDIS模型模拟研究的目的在于预测总的景观格局变化,而不是单一的事件,所以,基于小班的随机赋值法可用于LANDIS模型的参数化。

    • 秦岭中段南坡景观格局与大熊猫栖息地的关系

      2004, 24(9):1950-1957.

      摘要 (2076) HTML (0) PDF 497.44 K (33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景观格局是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作用的结果 ,同时景观格局强烈影响着生境内种群的生物学过程 ;种群的结构和分布状况同栖息地景观格局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对秦岭中段南坡地区 3个保护区 (佛坪、长青和观音山 )大熊猫栖息地的景观格局及其与大熊猫活动痕迹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该研究首先绘制了景观类型格局图并进行总体斑块格局分析 ,其次分别从保护区尺度和 1km2 尺度分析平均斑块分维数、破碎度指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 ,以进行比较 ;最后在 1km2尺度上统计分析大熊猫活动密度同景观格局指数分布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 :(1)各自然保护区内的景观格局存在着差异性 ,佛坪保护区景观多样性水平较高 ,长青保护区居中 ,观音山保护区最低 ;(2 )各保护区内部受人为干扰和生境恢复程度不同 ,使得景观破碎化程度在佛坪保护区最低 ,长青保护区居中 ,观音山保护区最高 ;(3)大熊猫活动密度有集中分布的趋势 ,高密度区域主要分布在佛坪中部和长青北部 ;(4 )在 1km2尺度 ,3个保护区大熊猫活动痕迹密度同景观指数格局之间存在不同的相关性 ,说明不同的景观格局会影响到大熊猫的活动和生境利用。

    • 景观动态的Markov模型研究——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例

      2004, 24(9):1958-1965.

      摘要 (1606) HTML (0) PDF 403.17 K (21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 Markov模型假设的基础上 ,利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1975年 MSS、1985年和 1997年 TM卫星遥感数据 ,在遥感图象处理软件和 GIS软件协助下 ,对遥感影像的计算机监督分类结果 (共分为 13类 )进行处理 ,对 Markov模型的可利用性进行分析与检验 ,得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景观变化无后效性 ,符合 Markov模型条件。根据 1985~ 1997年转移概率计算步长 10 a(1985~ 1995年 )的转移概率矩阵 ,从 1975年计算 1985年各景观类型的面积与 1985年各景观类型的实际面积值对比 ,计算得 χ2 >χ20 .0 5(12 ) ;再分别用 1975~ 1985年和 1985~ 1997年的转移矩阵计算 1995年和 2 0 4 7年各景观类型的面积 ,分析得χ2 >χ20 .0 5(12 ) ;对两阶段的转移概率矩阵分析得到 χ2 >χ20 .0 5(14 4 ) ;说明两阶段的 Markov转移过程不具同一性 ,属于两个不同的 Markov过程。不同景观类型转移方式对χ2 值的贡献率可以说明其对景观动态的重要性 ,分析结果表明有重要贡献的类型分别为 :阔叶红松林52.00%>山杨白桦林24.66%>云冷杉林11.42%>落叶松林2.43%,说明这4种景观类型的转移方式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景观动态起重要作用,尤其以阔叶松林的作用最大;同时对Markov模型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长期景观变化预测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在自然条件不稳定的情况下不可作准确的长期预测。

    • 天山北麓典型地段植被对景观格局和动态的指示意义

      2004, 24(9):1966-1972.

      摘要 (1572) HTML (0) PDF 1.21 M (24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景观是由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组分构成的综合体。这些组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其中植被对其它组分的反映最为敏感。研究了天山中段北坡从中山开始 ,向下经准噶尔盆地南缘壤质和黏土荒漠 ,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的范围内 ,以典型温带荒漠植被为主的天然植被格局及其与环境梯度的关系 ,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干旱区荒漠植被对于景观格局及相应的景观过程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 ,土壤质地对研究区植被类型有显著的影响 ,白梭梭 -梭梭群落、梭梭群落、琵琶柴群落对细粒物质的偏好依次增大 ,对粗粒物质含量则有相反的规律 ;研究区壤质和黏土荒漠中的白梭梭 -梭梭群落可以作为景观中土壤沙化过程的指示体。在对土壤含盐量的适应性方面 ,琵琶柴群落高于梭梭群落 ,分布在总盐含量更高的生境中 ,柽柳群落则对土壤盐分没有明显的偏好 ;盐生矮半灌木群落可以作为土壤盐渍化过程的指示体。在对土壤水分与地下水位的适应性方面 ,柽柳群落表现出较明显的对高的土壤含水率的偏好 ,可以指示景观中具有优良生境的斑块。荒漠化过程是干旱区重要的景观生态过程 ,主要表现为土壤沙化和土壤盐渍化 ,而这两个过程都有非常明显的植被表征 ,因此 ,在以荒漠化动态为目标的的干旱区景观动态分析中,可以通过植被的演化来推断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而推断荒漠化动态。

    • 上海市城乡梯度景观格局分析

      2004, 24(9):1973-1980.

      摘要 (2767) HTML (0) PDF 862.60 K (37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 2 0 0 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 ,在 GIS的支持下 ,结合景观格局指数和梯度分析方法 ,研究了上海市景观结构及其在城市化梯度上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 ,上海市的景观结构中 ,农田为优势景观 ,占整个景观比例的 6 0 %左右 ,而反映城市化的工业、居住和基础设施景观则占 2 2 % ,表明上海的城市化程度已经很高 ;郊区居住用地比例过大 (12 .6 9% ) ,城乡交错带居住区与工业区的高度混合显示上海市的景观结构需要优化 ,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样带上类型水平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表明各种景观类型表现出独特的空间特征 ,明显反映了城市化的梯度和前沿 ;而景观水平的格局分析则表明城市化导致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增大 ,景观异质性增高 ;景观格局指数曲线在城市化梯度上呈双峰型 ,是上海中心城区和浦东新区城市化区域的具体表现。研究结果表明景观格局指数和梯度分析相结合 ,是检测城市化和城市形态的有力工具。

    • 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种子雨的地形格局

      2004, 24(9):1981-1987.

      摘要 (1734) HTML (0) PDF 369.57 K (26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种子雨是森林群落更新繁殖体的主要来源。而地形对植被空间格局异质性的影响机制之一 ,就是作用于种子雨的空间分布。为了在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中检验这一假设 ,在湖北宜昌市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内、海拔 130 0~ 14 95 m之间的一片天然次生林内进行野外比较观测实验。选择 10个不同的地形部位 ,在每一点设置重复 (5个 )的种子雨收集器 ,在种子雨期间定期收集并记录种子雨的种类及数量。 2 0 0 1、2 0 0 2年的观测数据分析表明 :(1)种子雨密度和物种丰富度在不同地形坡位、坡形上差异显著 ,都沿山脊 -山坡 -山谷梯度和凸坡 -平坡 -凹坡梯度而减小 ;(2 )种子雨的密度和物种丰富度受坡向和坡度的影响不显著 ;(3)种子雨和乔木层物种构成的相似性与坡位和坡形呈显著的正相关 ;与坡度呈不显著的负相关 ,与坡向值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4 )地形影响种子雨扩散的可能机制包括 ,影响不同种类母树的分布及其密度格局 ,影响不同坡位或坡形上分布的母树种子生产的强度和节律 ,影响风力的方向和大小的分布 ,从而形成水平方向种子流的源 -汇分化。

    • 乡村景观功能评价

      2004, 24(9):1988-1993.

      摘要 (2469) HTML (0) PDF 314.08 K (35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乡村景观功能评价的目的是对乡村景观所发挥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和美学功能进行合理评价 ,揭示现有乡村景观中存在的问题和确定将来发展的方向 ,为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探讨了乡村景观功能评价的内涵 ,并根据乡村景观所具有的 3方面功能 ,初步构建了由项目层、因素层和指标层所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综合评判模型 ,以北京市顺义区 9个乡镇作为评价对象 ,得到如下结果 :(1)龙湾屯镇和木林镇景观的社会功能较低 ,须通过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 ,实现区域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产品供求状况 ;(2 )李桥镇和南彩镇景观的生态功能较低 ,开展景观规划与设计时 ,特别注重功能组团设计 ,保留果园、林地、农田、水域等自然景观类型 ,提高景观的生态稳定性 ;(3)赵全营镇和李桥镇景观的美学功能较低 ,应注重环境保护、新旧建筑间的衔接 ,提高绿色覆盖度 ,从而使景观的有序性、环境状况和自然性得到增强 ;(4 )景观功能评价综合指数处在“较好”标准的有张镇、北务镇和高丽营镇 ,处在“一般”标准的有北小营镇、李桥镇、木林镇、赵全营镇 ,处在“较差”标准的有南彩镇、龙湾屯镇。评价结果基本与实际相符,说明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是可行的。

    • 不同森林恢复类型对南方红壤侵蚀区土壤质量的影响

      2004, 24(9):1994-2002.

      摘要 (2500) HTML (0) PDF 491.71 K (32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主要森林类型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对南方红壤侵蚀区 4种主要森林恢复类型下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不同的森林恢复类型导致了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显著差异。 4种森林类型的土壤质量均比长期干扰下对照的土壤质量高。人工林土壤质量又相对比天然次生林土壤质量低。其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分别为 :天然次生林(0 .95 )、油茶林 (0 .6 8)、杉木林 (0 .5 5 )、湿地松林 (0 .36 )、对照 (0 .0 4 )。自然恢复在恢复初期是提高土壤质量的有效途径。导致人工林和对照土壤质量相对较低的主要因素是 :周期性的森林抚育打破土壤物理结构、凋落物质量较低、凋落物量较低、微生物生物量较低、微生物功能较差和土壤养分流失严重。在土壤质量指标选择方面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结合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是反映土壤生物学活性和土壤质量的较好指标。

    • 1999年春季渤海中部及其邻近海域的网采浮游植物群落

      2004, 24(9):2003-2016.

      摘要 (2483) HTML (0) PDF 790.12 K (28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 1999年春季覆盖渤海中部、渤海海峡及其邻近海域 30个测站两遍大面调查的浮游植物物种及其群落特征 ,共发现浮游植物 4门 33属 6 5种 (不包括未定名物种 ) ,以硅藻为主。优势种主要为 :冰河拟星杆藻 (Asterionellopsisglacialis)、虹彩圆筛藻 (Coscinodiscus oculus- iridis)、太阳双尾藻 (Ditylum sol)、刚毛根管藻 (Rhizosolenia setigera)、布氏双尾藻 (Ditylumbrightwellii)、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 costatum)、膜状缪氏藻 (Meuniera membranacea)、派格棍形藻 (Bacillaria paxillifera)、加拉星平藻 (Asteroplanus karianus)、圆海链藻 (Thalassiosira rotula)、卡氏角毛藻 (Chaetoceros castracanei)和尖刺伪菱形藻(Pseudo- nitzschia pungens)。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主要由浮游硅藻的分布所决定 ,其高值区分布在渤海中部靠近渤海海峡处。浮游甲藻在渤海海峡局部区域形成高值区。两遍大面站调查期间渤海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变化较大,原因主要是春季以小细胞为主体的浮游植物群落物种演替较快,另外春季的大风过程对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影响较大。两遍大面站调查期间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呈增长趋势,温度和硅酸盐浓度的增加是导致调查期浮游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E5站浮游植物群落的分析表明:春季浮游植物群落在低营养盐浓度情况下,即使硅酸盐浓度较低,磷酸盐和硝酸盐的增加可以促进小细胞硅藻的生长。F4站浮游植物群落的分析表明:在较高营养盐浓度情况下,硅酸盐浓度的增加可以促进大细胞硅藻的生长。

    • 新疆表土中云杉花粉与植被的关系

      2004, 24(9):2017-2023.

      摘要 (1887) HTML (0) PDF 326.57 K (25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新疆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不同植被带中所取的 131个表土样中云杉花粉含量进行百分比统计分析 ,从而确定了影响表土中云杉花粉含量的主要因素是距云杉林地距离、海拔高度、气流和水流等。进而指出在荒漠、荒漠草原表土中云杉花粉含量稳定在 5 %以下 ;林带内表土中云杉花粉含量稳定在 30 %以上 ;在森林线以上的亚高山、高山草甸、高山垫状植被以及高山流石滩植被中表土中云杉花粉含量主要受气流的影响 ,而平原河谷林和平原低地草甸表土中的云杉含量则受水流的制约。

    • 浑善达克沙地四种生境中榆树天然更新幼苗发育的比较

      2004, 24(9):2024-2028.

      摘要 (1719) HTML (0) PDF 232.05 K (23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浑善达克沙地腹地风蚀低地、覆沙草地、平坦流动沙地和流动沙丘阴坡 4种类型生境中植物群落和榆树幼苗生长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1)尽管单个样方内植物种数生境间没有差异 ,但群落总盖度覆沙草地的最低 ,流动沙丘阴坡上的居中 ,风蚀低地和流沙平地的最高。榆树幼苗的分盖度风蚀低地的最高 ,在流沙平地的次之 ,在覆沙草地的最低 ,流动沙丘阴坡的介于流沙平地和覆沙草地的中间 ,但与二者没有显著性差异 ;(2 )风蚀低洼地的幼苗生长的最好 ,平均高度、主根长度、叶片数和叶面积均显著大于生长在覆沙草地和流沙平地的幼苗的。生长在流动沙丘阴坡上幼苗的植株高度、叶片数目和叶面积介于它们之间 ,主根长度与风蚀低地的没有显著差异 ;(3)风蚀低洼地榆树幼苗根、茎、叶各部分生物量都明显地高于生长在其它 3种生境中幼苗的 ,流动沙丘阴坡上榆树幼苗的生物量还明显高于生长在覆沙草地和流沙平地上的 ,生长在覆沙草地和流沙平地的榆树幼苗的生物量基本上没有差异。该结果说明 ,榆树幼苗在风蚀低地生长最好 ,其次是在流动沙丘阴坡 ,这两种生境可能是浑善达克沙地榆树更新的主要地方。

    • 三类抗性种子萌发对酸雨胁迫响应

      2004, 24(9):2029-2036.

      摘要 (1848) HTML (0) PDF 375.13 K (27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验采用 p H2 .0、2 .5、3.0、3.5、4 .0、5 .0模拟酸雨处理培养皿中的水稻 (Oryza sativa)、小麦 (Triticum aestivum)、油菜(Brassica chinensis var. oleifera) 3类抗性种子 ,每皿 5 0粒 ,置恒温培养箱内萌发 (2 5℃ ) ,每天更换 1次酸雨 ,处理与对照均 3次重复。定时测定酸雨胁迫强度、胁迫时间对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异状发芽率 ,吸水值、呼吸速率、贮藏物质运转效率、贮藏物质消耗率、根长抑制指数与芽长抑制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当酸雨胁迫强度 p H=2 .0~ 2 .5时 ,因胁迫强度过高 ,3类抗性种子皆不萌发 ;胁迫强度 p H≥ 3.0时 ,3类抗性种子 5项萌发指标的变幅是水稻 <小麦 <油菜 ;酸雨伤害阈值是水稻 (p H3.0~ 3.5 ) <小麦 (p H3.5~ 4 .0 ) <油菜 (p H4 .0~ 5 .0 ) ;当胁迫强度 (p H)≥ 2 .5时 ,3类抗性种子 6项生理指标的变幅是水稻 <小麦 <油菜 ,其生理反应阈值 (p H≥ 2 .0 ) <萌发反应阈值 (pH≥3.0); 3类抗性种子贮藏物质消耗率、贮藏物质运转率,根长抑制指数及芽长抑制指数对酸雨胁迫时间的响应(组间达到差异显著水平)时间是:水稻(7d、7d、3d、3d);3类抗性种子对酸雨胁迫强度与胁迫时间的耐受性差异(水稻>小麦>油菜)是其抗性分异的根本原因。

    • 除草剂对水生植物的生理生态效应

      2004, 24(9):2037-2042.

      摘要 (1550) HTML (0) PDF 326.55 K (24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首先研究了常用除草剂对水生植物的生理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在 12种除草剂中 ,乙草胺、丁草胺、艾割对紫萍 (Spirodelapolyrhiza (L .) Schleid)、金鱼藻 (Ceratophyllum demersum )生长影响显著。其后进行的丁草胺对金鱼藻生物量及生理生化影响研究表明 :金鱼藻生物量 (干重 )随丁草胺浓度的升高显著下降 ,处理后 16 d,两者呈显著的负相关。丁草胺处理后金鱼藻光合放氧速率明显下降 ,至 16 d,2、4、6、8m g/L处理分别比对照减少 36 .0 2 %、4 1.6 4 %、4 2 .74 %和 4 8.4 3% ;呼吸耗氧速率亦显著下降 ,4、6、8m g/L处理分别比对照下降 2 5 .87%、6 6 .6 4 %、6 7.94 %。呼吸耗氧速率的改变与丁草胺浓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丁草胺处理后金鱼藻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谷胱甘肽 - S-转移酶 (GSTs)的变化也与丁草胺处理浓度有关 ,低浓度 (1m g/L )呈现先高后低 ,至 16 d显著低于对照 ,高浓度 (8mg/L )为先低后逐渐恢复。除草剂对水生植物的影响有可能影响整个水生生态系的功能。

    • 西瓜枯萎病病株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抽样技术

      2004, 24(9):2043-2049.

      摘要 (1995) HTML (0) PDF 333.64 K (28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西瓜枯萎病病株田间空间分格局及其抽样技术 ,通过频次分布和聚集度指数的测定以及 m* - m回归和 Taylor幂法则分析 ,结果表明 :西瓜枯萎病病株田间分布趋向于聚集分布。m* - m回归分析表明病株空间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 ,病株个体间相互吸引 ,病株在大田中存在明显的发病中心 ,个体群在田间呈均匀分布格局 ,即分布的基本成分个体群之间趋于均匀分布 ,而个体群内的个体与核心分布相吻合。Taylor幂法则分析表明 ,西瓜枯萎病病株个体的空间格局随着病株密度的提高越趋均匀分布。用 Iwao最适理论抽样模型 n=t2a/D2 [(α+1) /X+β- 1],计算出不同病情指数情况下所需的最适抽样数 ,随着病情指数的增加 ,所需抽样数递减。序贯抽样模型为 T0 ( N) =0 .9871N± 1.2 347N ,调查株数 N株时 ,若累计病情指数超过上界可定为防治对象田 ,若累计病情指数未达到下界时 ,可定为不防治田 ,若累计病情指数在上下界之间 ,则应继续调查 ,直到最大样本数 m0 =0 .9871时 ,也即病情指数 2 5 % ,所需抽样数 130株止。

    • 河南省不同纬度生态环境对三种筋型小麦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2004, 24(9):2050-2055.

      摘要 (2323) HTML (0) PDF 316.39 K (28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用 6个有代表性的强、中、弱筋冬小麦品种在河南省 5个纬度点 (32~ 36 0°N )种植 ,研究了 3种筋型小麦品种淀粉糊化特性在不同纬度生态环境条件下的变化。结果表明 :基因型和环境对糊化特性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 ,其中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 ,而且峰值粘度、低谷粘度、稀懈值、最终粘度值均表现为随纬度升高而增加的趋势 ,而糊化时间的变化规律不明显。淀粉糊化特性指标的变异系数为低谷粘度 >峰值粘度 >最终粘度 >稀懈值 >糊化时间。 6个供试品种中 ,弱筋型小麦豫麦 5 0的淀粉糊化特性指标值最低 ,变异系数最大。播种至成熟期总积温、总日照时数与淀粉糊化特性指标均呈正相关 ,总降雨量与其均呈负相关。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结果表明 ,5月份灌浆期不同阶段气象因子对淀粉品质性状的影响效应不同 ,其中上、下旬气象因子与淀粉糊化特性的关系更密切。据此对小麦淀粉品质改良、区域化种植和优质高效栽培提出了一些建议。

    • >专论与综述
    • 林木非同化器官CO2 通量的测定方法及对结果的影响

      2004, 24(9):2056-2067.

      摘要 (2227) HTML (0) PDF 593.91 K (25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林木非同化器官的气体交换特性是研究森林 CO2 通量过程中的一个必须考虑的因子 ,但是目前对于如何测定并没有标准方法。综述研究根系呼吸的 6类 10种方法、研究树干和树枝呼吸的 2类方法 ,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之上 ,收集前人研究结果 (6 5个根系呼吸占土壤总呼吸比例的数据 ,5 9个美国黄松 (Pinus ponderosa)树干呼吸数据 )对不同研究方法对测定结果的可能影响进行了评述。根系呼吸对土壤呼吸的贡献率在 5 %~ 90 %之间 ,而近 6 0 %的研究结果显示土壤呼吸中根呼吸所占比例为 4 0 %~ 70 %。不同研究方法测定的根系呼吸结果不同 ,其中 ,使用同位素标记法测定的根系呼吸占土壤总呼吸的比例最低 (4 0 %) ,而根系排除法和树干环剥法测定结果最高 ,较同位素标记法 (人工同位素标记法和天然同位素丰度法 )的测定结果高 33%,较根系分离法的测定结果高 7%,表明根系排除法和树干环剥法对根际环境的扰动破坏可能导致估计偏高 ,而根系分离法中根系死亡导致呼吸速率降低和根系受伤导致呼吸增加之间的补偿作用 ,仅仅使测定结果稍微偏高。对树干呼吸的统计结果显示,当以树干表面积为基准时,离体测定结果较活体测定结果平均高74%(p=0.013);而当用边材体积为基准时,离体测定结果平均比活体测定结果高出56倍,但也有部分结果影响较大,当使用不同方法对比研究时需要对这一点充分考虑。

    • 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活动碳贮量变化测定与监测中的方法学问题

      2004, 24(9):2068-2073.

      摘要 (1571) HTML (0) PDF 302.84 K (22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 (L U L U CF)活动是引起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上升的主要因素之一 ,评价、监测 L UL UCF活动的碳源 /汇功能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近年来我国在该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和测定工作 ,但研究力度还远远不够 ,研究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 L U L UCF活动对碳贮量影响的测定和监测中的碳库选择、监测间隔期、样地数量以及土壤容重影响和校正等有关方法学问题进行了阐述 ,以期为我国该方面的研究和监测有所裨益。

    • >研究概述
    • 景观生态学中的十大研究论题

      2004, 24(9):2074-2076.

      摘要 (5622) HTML (0) PDF 148.33 K (5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 ,景观生态学在理论、方法及应用诸方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作为一个迅速发展中的学科 ,景观生态学尚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基于两次相关论题的国际研讨会 ,概述当今景观生态学十大研究论题 ,以促进国内该学科的全面发展。

    • >研究简报
    • 广东阳春现代樟树树轮宽度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2004, 24(9):2077-2080.

      摘要 (1806) HTML (0) PDF 219.34 K (24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树木年轮方法定年准确、连续性强、分辨率高和易于获取复本等 ,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热带、亚热带地区 ,受树木生理特性的影响 ,树轮研究工作开展较少。通过广东阳春过渡热带现代樟树树木年轮宽度的变化 ,发现秋季降水是影响研究区樟树生长的重要因子。树轮记录的准 4~ 4 .92 a周期的树轮指数变化可能与厄尔尼诺的周期有关 ,即厄尔尼诺引起气候变化对树木生长产生影响。尽管樟树生长快 ,树轮不清晰 ,交叉定年困难 ,但由于研究区存在明显的旱季 ,樟树树轮仍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气候条件的影响。

    • 小尺度森林生态功能分区研究——以台湾惠荪林场为例

      2004, 24(9):2081-2088.

      摘要 (1909) HTML (0) PDF 672.53 K (27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景观生态学中结构与功能相互依存的理念 ,选定小尺度森林为研究对象 ,根据生态系统内部结构特性 ,确立森林生态功能的空间定位 ,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与价值。研究首先基于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生物生产、环境服务及文化支持等基本功能 ,提出上述功能应通过森林生产、教学实习、科学研究、休闲游憩和生态保护等功能区加以体现。后依据研究区环境特征进行影响因子分析 ,结合景观生态与生态规划相关理论 ,构建森林生态功能分区方案。在案例实践中 ,选择台湾惠荪林场进行研究 ,配合研究区现况 ,期望通过功能区与结构的空间调整 ,达到服务功能的优化。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