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殷晓燕 , 徐阳春 , 沈其荣 , 周春霖 , Klaus Dittert
2004, 24(8):1575-1581.
摘要:水稻旱作是水稻节水栽培中最有效的方式。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旱作直播条件下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特征以及土壤矿质氮的动态变化 ,并对土壤氮素的表观盈亏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 ,直播旱作水稻较水作水稻更注重中后期对氮素养分的吸收 ,尤其是对土壤氮素的吸收 ;幼穗分化后水稻的土壤吸氮量占阶段吸氮总量的 6 9.5 % ,比水作水稻多 17.8%。对 0~ 4 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含量时空变化的研究表明 ,直播旱作水稻生育前期土壤表层矿质态氮大量累积 ,在灌水和降雨的影响下 ,向下层的迁移增加 ,基肥施用后裸地处理 2 0~ 4 0 cm土层的矿质氮高达 10 4 kg N/hm2 。对水稻各生育期土壤氮素盈亏的计算结果表明 ,自分蘖盛期后旱作各处理都表现出土壤氮素不同程度上的表观亏缺 ,然而就全生育期土壤氮素盈余量而言 ,旱作处理平均高达 12 7kg N/hm2 ,生育前期氮肥的大量投入是氮素盈余的主要原因。本试验结果表明 ,直播旱作水稻生育前期对施用的肥料氮吸收很少 ,提高直播旱作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关键在于减少生育前期肥料氮的投入。
王启现 , 王璞 , 申丽霞 , 王秀玲 , 张红芳 , 翟志席
2004, 24(8):1582-1588.
摘要:在“郑单 95 8”(9株 / m2 )组成的土 -植系统 ,研究了不施氮、基施氮 +10叶展追氮、基施氮 +吐丝期追氮和基施氮 +乳熟期追氮共 4个处理下 0~ 2 0 0 cm的土壤 NO- 3- N含量在夏玉米生长期间的变化和土壤氮素的表观盈亏量 ,结果表明 :2 0 cm以上的土壤 NO- 3- N含量以大口期为界、2 0 cm以下的土壤 NO- 3- N含量以吐丝期为界前降后升。在 0~ 2 0 cm土层 ,与不施氮相比 ,施氮能增加土壤 NO- 3- N含量 ,而且吐丝期和乳熟至成熟阶段的 NO- 3- N含量在 10叶展期和吐丝期各自追氮后均显著增加。在 2 0~4 0 cm土层 ,乳熟期的 NO- 3- N含量施氮后明显比不施氮高。在 80 cm以下土层 ,施氮后的土壤 NO- 3- N含量明显比不施氮高 ;追氮期相比 ,后一追氮处理在乳熟期和成熟期的 NO- 3- N含量均比前一追氮处理明显增加 ,其中成熟期基施氮 +乳熟期追氮处理在 16 0~ 2 0 0 cm土层的 NO- 3- N含量比基施氮 +吐丝期追氮处理 (为 2 5 .3m g N/ kg(干土 ) )高 16 %。土壤氮素的表现盈余发生在吐丝期之前且80%以上盈余量出现在大口期前,表现亏损出现在吐丝期以后且其亏损量在乳熟期前后各占一半。经玉米季后,本试验中不施氮处理出现表观盈余(为56.3kg N/hm2);施氮后表观盈余量增加,主要是施氮减少了吐丝以后土壤氮素的亏损量,其中推迟追氮时期能显著减少乳熟至成熟期间的亏损量。
2004, 24(8):1589-1593.
摘要:利用不同作物或品种吸收利用土壤磷能力的差异提高磷素营养效率 ,是解决磷资源短缺的重要生物学途径。选择西北地区重要经济作物春蚕豆作为研究对象 ,选用 3个不同春蚕豆品种 (系 ) ,采用严重缺磷的碱性灌淤土 ,利用盆栽法研究了在不同供磷水平下不同基因型蚕豆的根系形态特征、酸性磷酸酶活性 (APase)及产量的表现 ,探讨不同基因型蚕豆对低磷胁迫的适应性反应。结果表明 :在整个生长过程中根长、根半径、根比表面积和根冠比变动最明显的是临蚕 5号 ,分别为 36 .4 0 % ,6 5 .10 %、6 5 .2 7%和 13.4 6 % ;缺磷条件下 ,蚕豆主要通过减小根半径 ,增加根长、根表面积 ,提高根冠比及体内酸性磷酸酶活性来实现对低磷胁迫的适应 ;不同基因型对低磷胁迫的适应能力不同 ;缺磷胁迫明显诱导各基因型蚕豆体内酸性磷酸酶活性的上升 ,临蚕5号增加最快为 2 4 .9% ,84 0 9为 7.79% ,835 4为 7.2 9% ;同一基因型的不同器官中酸性磷酸酶活性大小表现为根系 >茎部 >叶片。根系酸性磷酸酶和根系形态参数可分别作为蚕豆耐低磷品种筛选的选择指标 ;缺磷导致作物减产 ,并且不同的基因型作物减产的幅度不同,临产5号缺磷比施磷减产30.98%,而8354的产量在两个磷水平下变化不明显,说明临蚕5号对磷素的反应最强烈,为磷低效基因型,而8354反应比较迟钝,为磷高效基因型。
马成仓 , 高玉葆 , 王金龙 , 郭宏宇 , 聂莉莉 , 赵娟
2004, 24(8):1594-1601.
摘要:对锦鸡儿属羽状叶类群的代表植物——小叶锦鸡儿 (Caragana microphylla)和假掌状叶类群的代表植物——狭叶锦鸡儿(Caragana stenophylla)的光合特性和保护酶系统进行了比较研究。小叶锦鸡儿的光补偿点 (2 17μmol photon/ (m2 · s) )、光饱和点 (110 7μmol photon/ (m2 · s) )、光合最适温度 (2 5 .6 5℃ )均低于狭叶锦鸡儿 (光补偿点 ,342 μmol photon/ (m2 · s) ;光饱和点 ,14 4 4 μmol photon/ (m2·s) ;光合最适温度 ,32 .89℃ ) ,前者在低温、低光强下表现出更高的光合速率。小叶锦鸡儿净光合速率表现出随空气相对湿度增大而升高趋势 ,而狭叶锦鸡儿则在空气相对湿度为 80 %~ 90 %时 ,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这说明狭叶锦鸡儿光合系统对强辐射、高温和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大于小叶锦鸡儿 ,小叶锦鸡儿对低辐射的利用能力高于狭叶锦鸡儿。狭叶锦鸡儿净光合速率和光能利用效率日进程午后高于小叶锦鸡儿 ,表明狭叶锦鸡儿的保水能力好于小叶锦鸡儿。小叶锦鸡儿L U E日平均值 (8.17mmolCO2/mol photon)大于狭叶锦鸡儿(7.08mmolCO2/mol photon),表明小叶锦鸡儿对低光强环境适应能力强。这些光合特征正好与它们分布区的光、温、湿条件相适应。从光合特性来看,狭叶锦鸡儿比小叶锦鸡儿更适于在光辐射充足、气温较高、降水更少的环境下生长。狭叶锦鸡儿有较高的POD和SOD活性,导致其自由基含量、MDA含量和细胞膜相对透性小于小叶锦鸡儿,这是狭叶锦鸡儿适应其干旱、高温、强辐射环境的重要特性。猜叶锦鸡儿叶细胞游离脯氨酸含量小于小叶锦鸡儿,也说明狭叶锦鸡儿对干旱的适应性强。结果表明:(1)锦鸡儿属植物是以光合特性和抗 氧化系统的变异来适应它们的光、温、湿环境的。(2)假掌状叶的代表植物——狭叶锦 鸡儿比羽状叶的代表植物——小叶锦鸡儿对干旱、高温、强辐射的适应性强。这一研究结果似可以作为羽状叶是原始类群、假掌状叶是较进行类群观点的证据。
2004, 24(8):1602-1610.
摘要:景观空间格局是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它是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共同作用的结果 ,景观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干扰研究对于准确掌握景观资源的动态过程以及进一步开展景观生态规划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 ,它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 ,运用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景观均匀度及景观破碎度等多种景观格局指数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不同时期景观格局进行研究 ,在此基础上 ,运用分室理论对未来 5 0 a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在不同干扰程度下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 :1从 1996年至 2 0 0 1年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总斑块数从 4 2 1块增加到 4 5 2块 ,景观破碎度呈增大趋势。景观多样性从 0 .6 0 6 6减少至 0 .6 0 2 8,而景观均匀度却增加了 0 .0 0 2 6 ,但景观格局总体上未出现显著的变化 ,即仍以天然马尾松林为基质景观 ,其它景观类型镶嵌其中的景观格局 ,表明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受到较为有效的保护 ;2从局部上看 ,5 a间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各景观类型除河流景观外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其中杉木林、农田与马尾松林景观面积减少量居前3位,分别减少了0.5644、0.2833、0.2804,而茶园与居住地面积却分别增加了0.7285、0.0814km2。因此,毁林种茶是造成武夷山风景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3 不同干扰程度下景观格局变化模拟结果表明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多样性与均匀度均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大而增大,而优势度恰好相反,从而提供了一个证明“干扰是导致景观多样性增大”论断的有力实例。
2004, 24(8):1611-1621.
摘要:在野外调查、资料搜集的基础上 ,辅以全球定位系统 (GPS)、GIS软件及 TM影像数据 ,绘制了该地区 1∶ 2 0万的植被类型图。制图结果表明 :1)制图区总面积 3476 .6 7km2 ,共计 5 0 4个斑块。 2 )神农架地区林地面积 2 ,6 0 7.4 5 km2 ,占该地区总面积的 75 % ;山地灌丛及亚高山灌丛总面积 35 8.6 2 km2 ,占总面积的 10 .3% ;草甸面积 15 6 .84 km2 ,占 4 .5 1%。 3)自然植被划分为8个植被型 ,4 6个群系以及农田 (居民点 )和茶园两种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其中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面积最大 ,为 90 8km2 ,占总面积的 37.88%。 4 )对神农架地区 8个植被型中的 4 6个群系进行的群落物种 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 (H′)及 Pielou均匀度指数 (J)的测定结果表明 ,1各群落物种多样性总趋势是 :灌木层 >草本层 >乔木层 (个别群落除外 ) 2与天然林相比 ,人工林群落内各层次结构相对简单 ,物种多样性较低。3针叶林 (7个群系 )和针阔叶混交林 (6个群系 )中 ,低海拔人工林群落各层次及高海拔天然林乔木层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较低。3 针叶林(7个群系)和针阔叶混交林(6个群系)中,低海拔人工林群落各层次及高海拔天然林乔木层结构简单,伴生种类较少,物种多样性低。高海拔天然林群落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相对高,H'一般在1.2~2之间,J值在0.5~1之间。草木层物种多样性变化明显,低海拔区域较低。4 分布于低海拔峡谷地带的常绿阔叶林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3个群系生境,人为干扰较大,群落优势种不明显,乔木和灌木指数较高;草本种类相对较少,多样性指数低。5 落叶阔叶林(11个群系)大部分群落层次结构与针阔叶混交林相似,但乔木种类较多。栓皮栎林、野核桃林、茅栗林和红桦林等纯林多样性指数低下。6 灌丛作为该地区森林植被退化后形成的一类不稳定类型,各群落间物种种类和盖度均有较大差别。其中亚高山灌丛各群落具有相似的生境,物种种类少,多样性指数低下。山地灌丛群落物种多样性相对较高。7 草丛3个群系中,沼泽草丛各群落物种种类和盖度较大,H'和J值较高;芒、蕨草丛群落物种多样性相对较低。
2004, 24(8):1622-1628.
摘要:比较研究了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上层乔木盘壳栎 (Castanopsis patelliformis(Chun) Chun)叶片光合作用对高 CO2浓度的短期响应。用 L i- 6 4 0 0 (L i- cor,Inc.,USA)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外置 CO2 气源 ,程序控制 CO2 处理浓度为35 0μmol/ mol及其加倍浓度 ,测定叶片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进程 ,并通过光合作用相关响应曲线计算主要光合参数。结果表明 ,CO2 浓度倍增可使盘壳栎植株阳性叶净光合速率平均提高 75 % ,光饱和光合速率提高 6 5 % ,气孔导度降低 2 8%~ 73% ,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4 3%~ 70 % ,光补偿点升高近 7μmol/ (m2· s) ,饱和点提高 10 0 μmol/ (m2·s) ,表观量子产量提高 6 1% ,反映出 CO2浓度升高可提高植物的光合生产力。叶片光合作用日变化趋势在高 CO2 浓度的短期作用下并未发生明显改变。
2004, 24(8):1629-1634.
摘要:红砂 (Reaumuria soongorica)和霸王 (Zygophyllum xanthoxylum)分别是我国西北干旱荒漠区重要的超旱生小灌木和灌木。试验室条件下 ,研究了两种灌木种子萌发对干旱胁迫 (以 PEG模拟干旱条件 )和播深的响应。干旱胁迫设 0、 - 0 .3、- 0 .6、- 0 .9、- 1.2、- 1.5、- 1.8、- 2 .1、- 2 .4、- 2 .7MPa共 10个处理 ,播深设 0、0 .3,0 .5 ,1.0 ,1.5 ,2 .0 ,3.0 ,4 .0 cm共 8个处理。结果显示 :模拟干旱条件下 ,供试种的发芽势 (3d发芽率 )皆从 - 0 .3MPa起即开始显著下降 (P<0 .0 5 )。发芽率红砂从 - 0 .9MPa渗透势、霸王从 - 0 .6 MPa开始显著降低 ;种子萌发的最低渗透势阈值红砂和霸王分别为 - 1.8MPa和 - 1.5 MPa。干旱胁迫对种子胚芽生长有抑制作用 ,但轻度干旱可促进初生根生长 ,重度干旱胁迫抑制初生根生长。播深实验表明 ,红砂和霸王种子均为子叶出土发芽类型。一般情况下 ,供试种随播深增加胚芽长度呈增加而初生根呈下降趋势 ,但霸王在播于土表时初生根生长受到抑制。实验室条件下,达到最大出苗率的播深红砂为0~0.5cm,霸王为0~2cm。在适宜条件下,红砂和霸王种子萌发的最低需水量分别为110%和90%,初始萌发时间分别为40h和48h。红砂种子发芽势低(28%)、萌发持续而分散;霸王种子发芽势高(87%)、萌发整齐。讨论了两种种子发芽对干旱和播深的响应特征及其生态生物学意义。
吕晓霞 , 宋金明 , 袁华茂 , 李学刚 , 詹天荣 , 李宁 , 高学鲁
2004, 24(8):1635-1642.
摘要:首次探讨了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可转化氮与该海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丰度、生物量以及初级生产力的关系 ,研究了沉积物中可转化氮在海洋生物生长、繁衍中的潜在生态学功能。结果表明 ,不同粒度的沉积物中各形态氮的生态学功能有较大差异 ,一般细粒度沉积物中可转化各形态氮与浮游植物、底栖生物有较密切的关系 ,而中、粗颗粒沉积物中的可转化氮主要与浮游动物有关 ;在南黄海不同粒度的表层沉积物的 4项可转化氮中 ,强氧化剂可浸取态氮 (SOEF- N )、强碱可浸取态氮(SAEF- N)与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提升海域的生产力有密切关系 ;两种无机形式的氮 (NH4 - N和 NO3- N)和叶绿素 a、浮游植物细胞总量以及初级生产力具有正相关关系 ,说明表层沉积物中的可转化态 NH4 - N和 NO3- N对于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以及提高初级生产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浮游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氮的两种主要形式 ,其中 NO3- N的作用要稍大一些 ,且粒度越细 ,影响越大 ;NH4 - N和 NO3- N对于促进浮游动物以及底栖动物生长繁殖的作用则不明显 ,因其不能直接被它们吸收利用 ,而与通过食物链的传输等一系列中间环节有关;且在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氮无论以什么形态存在,只有转化为无机形式的NH+4后,其生态学功能才易被显现。
2004, 24(8):1643-1655.
摘要:研究了 1998年秋季覆盖渤海中部和渤海海峡及其邻近海域 30个测站两遍大面调查的网采浮游植物物种及其群落特征。经初步分析 ,共发现浮游植物 3门类 38属 84种 (不包括未定名物种 ) ,物种主要以硅藻为主 ,但甲藻在群落中的比重也很明显 ,在个别站位上会成为优势类群。优势物种主要为偏心圆筛藻 (Coscinodiscus excentricus)、梭状角藻 (Ceratium fusus)、洛氏角毛藻 (Chaetoceros lorenzianus)、浮动弯角藻 (Eucampia zodiacus)、叉状角藻 (Ceratium furca)、佛氏海线藻 (Thalassionemafrauenfeldii)、中华半管藻 (H emiaulus sinensis)、尖刺伪菱形藻 (Pseudo- nitzschia pungens)、布氏双尾藻 (Ditylum brightwellii)、粗刺角藻 (Ceratium horridum)、掌状冠盖藻 (Stephanopyxispalmeriana)和萎软几内亚藻 (Guinardia flaccida)。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由主要浮游硅藻的分布所决决定,其高值区分布在渤海湾、渤海中部、莱州湾北部和渤海海峡南部。浮游甲藻在渤海湾北部和莱州湾北部等局部区域形成高值区,并影响浮植物的平面分布。两遍大面站调查期间渤海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是相对保守的,渤海浮游植物群落季节和周年的变化主要是物种演替过程。调查期处于浮游植物群落的负增长时期,其主要原因是物理水文作用的结果。与1982年的历史同期浮游植物群落相比,角毛藻属衰退,浮游甲藻、圆筛藻属和浮动弯角藻兴起。但与1992年的历史同期浮游植物群落相比,群落优势种组成相近。同1982年和1992年同期资料相比,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和平面分布大致相等。渤海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在近20a是相对保守的,影响秋季浮游植物群落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物理水文作用。
2004, 24(8):1656-1662.
摘要:海桑 (Sonneratia caseolaris)是海桑科红树植物 ,在我国仅天然分布于海南万宁、琼海、文昌等地。采用 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所有天然种群和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引种的人工种群共 4个种群 86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 11个引物共扩增出 2 39条带 ,其中 194条具多态性 ,多态位点百分率为 81.17%。在种群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 4 0 .5 9%~ 5 0 .2 1% ,平均值为4 5 .71%。 Nei的基因多样性、Shannon信息指数在物种水平上分别为 0 .2 10 0和 0 .32 5 6 ,在种群水平上平均值分别为 0 .14 6 8和0 .2 2 10。 Nei的遗传分化系数 Gst和 AMOVA分析表明种群间已发生了较高的遗传分化。种群间的遗传一致度为 0 .90 11。估测的种群间的基因流为 0 .5 787。依据 Nei的遗传距离对不同种群进行 U PGMA聚类 ,聚类结果为横山种群 (HS)和东寨港种群(DZG)聚在一起 ,万宁种群 (WN)和琼海种群 (QH)聚为一类。Mantel检验表明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有一定的正相关 ,但不显著。种群遗传多样性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海桑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与各环境因子间相关性均不显著。因东寨港引种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明显低于天然种群,为保护遗传多样性,应加强对琼海、万宁种群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工作。
2004, 24(8):1663-1670.
摘要:15℃下 ,添加 Ve浓度为 2 0~ 80 ng/ m l时 ,种群密度与培养时间呈显著相关 ,其中 2 0 ng/ ml和 4 0 ng/ ml组最大种群密度分别为 76 .4 0 ind/ ml和 6 5 .2 0 ind/ ml,显著高于对照组 (最大密度 12 .0 0 ind/ ml)。最大混交雌体百分率低于 10 % ,对照组最大混交雌体比率为 4 0 %。轮虫卵雌比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但维生素浓度为 10 0 ng/ ml时 ,对种群增长不利 ;2 5℃下 ,对照组和各添加组最大密度依次为 6 8.0 0 ,12 2 .0 0 ,12 4 .0 0 ,16 8.0 0和 2 36 .0 0 ind/ ml。最大卵雌比依次为 1.2 1,1.2 5 ,1.2 2 ,1.4 1和 0 .6 9,混交雌体百分比分别为 2 7.6 9,19.89,18.4 2 ,17.0 2和 12 .88% ;30℃下 ,最大密度依次为 113.80 ,12 1.0 0 ,12 2 .80和 15 1.2 0 ind/ ml,最大卵雌比依次为 1.5 0 ,1.4 2 ,0 .6 4和 0 .96。混交雌体百分比分别为1.76,32.26,37.50和32.00%.
2004, 24(8):1671-1677.
摘要:在草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研究中 ,根据 1981~ 2 0 0 3年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 (N4 3°38′E116°4 2′)典型草原的代表性植物群落 :羊草 +大针茅草原群落生产力动态监测和退化草原恢复演替进程的监测数据 (每年 9次采样 ,15 d一次 ,每次 2 0个 1m2样方 ) ,计算物种累积频率 fi、累积相对生物量 mi、累积植株相对高度 hi。定义 li=10 0 0 fi· mi· hi 为草原植物种群组织力参数 ,全部种群的组织力参数可作为群落的组织力参数。组织力参数有显著的分异性 ,按大小排序 ,可确定植物种在群落中的作用等级和互补效应。不同等级的物种占用环境资源的能力不同是群落自组织的根源。种间互补作用是充分利用环境资源、适应环境波动 ,维持群落生产力的自组织机制。用不同时段的短周期数据得到的原生群落组织力参数与用长期监测数据得到的结果表现了相同的等级关系 ,而退化草原群落的植物种群组织力参数则表现出等级关系的显著差异。可以认为物种间的等级关系和互补功能体现了群落的组织力。故组织力参数可用于评定群落组织力。
2004, 24(8):1678-1679.
摘要:在晴天条件下 ,研究了 4年生甘肃红豆草 (Onobrychis viciaefolia scop.cv.‘Gansu’)、沙打旺 (Astragalus adsurgens)、东方山羊豆 (Galega orientalis)和多年生香豌豆 (L athyruslatifolius)人工种群花期 (5月 31日 )和再生期 (7月 10日 )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以及土壤贮水量和水分利用特征。结果表明 ,自 5月 31日 (花期 )至 7月 10日 (再生期 ) ,4种牧草对土壤水分消耗由大到小依次为 :沙打旺 119.2 mm、多年生香豌豆 91.6 mm、山羊豆 81.9m m和红豆草 73.8m m。红豆草在花期和再生期的净光合速率分别为 12 .4 1和 9.0 6μ mol CO2 / (m2 · s) ,沙打旺为 10 .10和 7.0 1μ m ol CO2 / (m2 · s) ;红豆草在花期和再生期的日均蒸腾速率 8.13和 9.0 5 m m ol H2 O/ (m2· s) ,沙打旺刈割前和刈割后蒸腾速率分别为 7.4 0和 6 .5 4mmol H2 O/ (m2 · s) ,属于高光合、高蒸腾型。而山羊豆和多年生香豌豆则属于低蒸腾、低光合类型,花期和再生期,山羊豆的日均光合速率分别为4.74和4.88μ m ol CO2 / (m2 · s),多年生香豌豆为4.41和4.64μ m ol CO2 / (m2 · s),相应的蒸腾速率分别为到3.75和4.52mmol H2 O/ (m2 · s),4.74和4.34mmol H2 O/ (m2 · s)。山羊豆(3.96μ m ol CO2 /mmol H2O和多年生香豌豆(3.63μ m ol CO2 / mmol H2O)花期的日均水分利用效率高于红豆草(2.98μ m ol CO2 / mmol H2O)和沙打旺(2.06μ m ol CO2 / mmol H2O),4种牧草花期的日均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再生期。
梁称福 , 陈正法 , 李文祥 , 刘明月 , 徐龙铁 , 黄光荣 , 潘启春
2004, 24(8):1680-1694.
摘要:在具南方区域代表性的广西贺州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内 ,以单栋塑料温室为研究对象 ,设置地膜覆盖、滴灌、对照 (常规栽培 ) 3个处理 ,在严格控制和统一安排水、肥、病、虫等田间管理措施的前提下 ,与对照相比较 ,从对温室内空气湿度的动态变化状况、土壤湿度的动态变化状况、番茄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状况的影响等多个角度 ,研究与探讨了地膜覆盖与滴灌处理的直接与间接降湿效应。结果表明 :(1)运用地膜覆盖与滴灌 ,均能明显降低温室内的月平均相对湿度与绝对湿度 ,具有明显的降湿效果 ,其中以地膜覆盖效果最佳 ,滴灌次之。与对照相比 ,两者分别能使温室内月平均相对湿度降低 3%~ 11% ,2 %~ 6 % ;月平均绝对湿度降低 0 .8%~ 4 .0 h Pa,0 .4 %~ 1.5 h Pa。 (2 )与对照相比 ,地膜覆盖与滴灌处理分别能使番茄植株矮化 7.19%~2 1.2 4 %、3.2 4 %~ 8.70 % ,基茎增粗 12 .96 %~ 2 3.39%、10 .19%~ 19.35 % ,平均单株叶面积增加 4 4 .10 %~ 91.92 %、30 .0 0 %~ 82 .5 0 % ,叶面积指数增加 0.09%~1.47、0.09%~1.36,群体生长率平均值增加1.89g/(m2·d)、1.15g/(m2·d),相对生长率平均值减少0.0007g/(m2·d)、0.0008g/(g·d),净同化率平均值增加0.66g/(m2·d)、0.10g/(m2·d),生物产量增加18.61%、11.39%,经济产量增加37.50%、19.88%;同时使用地膜覆盖与滴灌后,能明显提高植株地上部(茎、叶、花、果)干物质分配率,而降低地下部(根)干物质分配率。(3)经地膜覆盖与滴灌处理后,温室内土壤湿度分别增加6.06%~9.15%,1.92%~3.64%(绝对值);月平均最高温分别增加1.6~4.8℃、1.3~2.4℃,月平均最低温分别升高1.1~2.3℃、-0.8~1.2℃.
2004, 24(8):1695-1699.
摘要:采用厌氧培养箱技术 ,用最大或然数计数法 (MPN法 )和滚管法同时测定稻 -鸭复合系统和常规稻作系统早稻不同生育期土壤中的产甲烷细菌数量。结果表明 :(1)两系统产甲烷菌数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水稻返青期前 ,两系统的产甲烷菌数量相差不大 ,随着水稻生育期的推进 ,两处理的产甲烷菌数量逐渐增加 ,均在分蘖盛期明显增高 ,孕穗期达到最高 ,乳熟期又显著减少 ,生长后期又有所回升。(2 )稻田围栏养鸭能减少稻田中的产甲烷菌数量 ,特别是减少了稻田甲烷排放高峰期的产甲烷菌数量。在水稻分蘖盛期和孕穗期 ,MPN计数法中 ,稻 -鸭复合生态系统低于常规稻作系统 2 0 .0 %~ 96 .9% ;滚管法计数中 ,前者比后者降低 33.3%~ 98.1% ,两系统的产甲烷菌数量之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3)产甲烷细菌对甲醇、异丙醇、CO2 / H2 、乙酸钠有嗜好表现 ,对甲胺、甲酸、甲胺 +甲醇 +甲酸 +异丙醇 +乙酸钠 (混合基质 1)、甲酸 +甲醇 +异丙醇 +乙酸钠 (混合基质2 )、甲醇 +异丙醇 +乙酸钠 (混合基质 3)有不适应的表现。
2004, 24(8):1700-1707.
摘要:在西北干旱地区的黑河流域 ,推行流域水 -生态 -经济协调发展模式 ,是从根本上高效配置流域水资源 ,彻底化解流域上、中、下游利益冲突 ,实现利益共享 ,保护流域生态环境 ,全面实施国务院黑河流域分水方案和提高用水效益的重要途径。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调控实验 ,从众多实验方案中选择生成水 -生态保护型发展方案 (WEP)、水 -经济高效型发展方案(WEH)、水 -生态 -经济协调型发展方案 (WEE) 3种有效方案。从需水总量与用水结构、空间配水结构、经济总量与经济结构、生态环境保护、投水产出效益等方面对 3种有效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认为 ,WEP方案耗水总量相对较少 ,利于黑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但经济发展步伐比较缓慢 ,不利于流域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WEH方案耗水量大 ,经济发展步伐快 ,经济效益显著 ,但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黑河分水方案的实施 ,WEE方案耗水量介于 WEP和 WEH之间 ,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都比较显著 ,同时兼顾了黑河流域的经济发展目标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虽然单纯从经济发展或生态保护角度分析 ,不是最好的方案 ,但从流域可持续发展和建设流域生态经济带的角度分析,却是一个最优化的方案。进而确定出WEE方案为满足国务院黑河流域分水方案要求和提高用水效益双重目标的优化方案。为了提高流域单方水产值,建议合理安排黑河流域上、中、下游的产业分工和生态建设分工;大力发展绿色节水产业和红色节水产业,加大节水型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强抓节水灌溉,建立高效节水型社会;逐步建立定额水价制度和水权贸易制度,推进水票制和用水户参与式管理模式。
王凌 , 李秀珍 , 郭笃发 , 王绪高 , 舒莹 , 胡远满
2004, 24(8):1708-1717.
摘要:在遥感 (RS)和地理信息系统 (GIS)的支持下 ,结合野外实地调查 ,运用预案研究方法和景观生态决策与评价支持系统(L EDESS)的决策与规划评价思想 ,针对辽河三角洲大洼小三角洲部分的过度农业开发对野生动物生境的严重影响后果 ,对本区土地利用规划进行了以丹顶鹤生境保护为核心的退耕预案设计 ,并对其生态后果进行了空间模拟和评价。根据不同的经济和生态发展要求设计了 4个预案 ,分别为 1988年原状 (预案 1)、1998年原状 (预案 2 )、苇带设计 (预案 3)和生境恢复 (预案 4 ) ,通过对各预案进行生境适宜性、生态承载力及经济效益评价 ,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预案 1尽管生态效益很高 ,但经济效益很低 ,在区域发展需求下由现状年恢复到预案 1具有不现实性 ;而预案 2为强烈经济需求下的典型发展模式 ,生态效益偏低 ,与经济效益的比例失调 ;预案 3和预案 4为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模式及丹顶鹤生境恢复提供了有效参考 ,可将其视为近期和远期规划目标分步实施。这说明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方式和生境恢复措施不仅可以获得经济的高效发展 ,而且还可为稳定的生态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从而为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性依据,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2004, 24(8):1718-1723.
摘要:研究了处理观赏用轻度富营养化水的人工湿地中植物的生长特性和氮磷去除作用。研究发现 ,所选用的 2 1种植物中 ,有17种植物在人工湿地中生长良好 ,稳定生长 10 5 d以后 ,其平均总生物量在 15 5~ 1317g/ m2之间 ,除了鸭跖草的地上地下生物量比 (A/ U)为 2 0 .5外 ,其余都在 1.18~ 4 .2 9之间。植株地上部 N和 P的浓度分别在 10 .99~ 34.74 mg/ g和 0 .5 9~ 3.81mg/ g之间 ;地下部 N和 P浓度分别在 6 .2 0~ 2 9.5 0 mg/ g及 0 .72~ 3.83mg/ g之间。大部分植物地上部 N和 P的浓度大于地下部 (p<0 .0 5 )。植物的 N、P积累量分别在 2 .10~ 2 4 .4 8g/ m2 和 0 .2 3~ 1.95 g/ m2 之间。在处理轻度富营养化水的人工湿地中 ,植物吸收对氮磷的去除起着主要作用——贡献率分别为 4 6 .8%和 5 1.0 %。植物的氮磷积累量与浓度及生物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 ,所以可以直接以生物量为指标选择人工湿地植物。同时考虑净化和景观效果 ,可为处理城镇轻度富营养化水的人工湿地的植物选择提供参考。
2004, 24(8):1724-1730.
摘要:在恒温条件下 ,研究了甜菜夜蛾 3龄初幼虫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后的病死速率、病死时间分布与温度关系。结果表明 ,在2 9℃以下 ,随温度的升高 ,病死率增加 ,幼虫病死速率加快 ,病死持续时间缩短 ;该病毒的热抑制温度在 2 7℃左右。改进的Schoolfield模型、Stinner模型可很好地描述幼虫病死速率与温度关系。甜菜夜蛾种群饲毒后的每日病死率可用时间 -剂量 -死亡率模型较好地拟合 ,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有较好的吻合 (Hosmer- L em oshow统计量检验不显著 ) ,方程中各项系数经 t检验达极显著水平 ;不同温度下的幼虫累计病死时间分布可用 Weibull模型、Gompertz模型及 L ogistic模型拟合 ,模型经 F检验显著 ,模型中各系数经 t检验均达到或接近显著水平。用剩余平方和 Q比较各模型的拟合程度 ,以 L ogistic模型拟合最好 ,Gompertz模型次之 ,Weibull模型拟合效果稍差。上述模型可以用来模拟分析不同温度下的幼虫病死时间分布和幼虫病死速率。
刘美珍 , 蒋高明 , 于顺利 , 李永庚 , 高雷明 , 牛书丽 , 姜闯道 , 彭羽
2004, 24(8):1731-1737.
摘要:探讨了浑善达克退化沙地草地围封后流动沙丘的稳定程度 ,以及相应的群落特征随恢复进程的变化规律。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 ,从物种丰富度、生活型及功能型多样性等方面探讨了围封 18a(1985~ 2 0 0 3年 )过程中草地自然恢复演替进程。在这一过程中 ,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和生物量随恢复演替先增加而后基本稳定或略有降低 ,呈抛物线型的变化趋势 (P<0 .0 0 1)。依群落特征变化 ,大致可将退化沙地恢复过程分为 3个阶段 :(1)流动沙丘向半固定沙丘转变的过程。在围封的前 2 a内 ,群落盖度增加 6倍 ,物种丰富度增加了 1倍 ,而物种多样性增加较缓慢 ;(2 )半固定沙丘向固定沙丘演替的过程。围封后 3~5 a内 ,尽管群落盖度只增加了约 2 0 % ,但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增加 ,植物种类在 3a期间增加了 15种 ,是沙地恢复演替的关键时期 ;(3)固定沙丘稳定阶段。围封第 6 a后 ,群落总盖度、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保持不变或略呈下降趋势。在恢复演替中 ,C4 植物在初期起先锋作用 ;而 C3植物在后期对群落稳定起重要作用 ;豆科植物尽管在群落中所占的比重较小 ,但可能对改善沙丘土壤养分方面起重要作用。从生活型多样性来看,1年生植物在恢复演替早期阶段对沙丘稳固起重要作用;而中后期群落则以多年生植物为主。木本植物仅在演替后期占优势地位,并对阴止固定沙丘的活化起重要的缓冲作用。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与群落地上生物量之间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
周存宇 , 张德强 , 王跃思 , 周国逸 , 刘世忠 , 唐旭利
2004, 24(8):1738-1741.
摘要:利用静态箱 -气相色谱法对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地表 3种温室气体 CO2 、CH4 、N2 O通量进行了原位观测 .结果表明 ,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地表为 CO2 、N2 O的排放源 ,为 CH4 的弱汇 ,通量日变幅分别是 4 88.99~ 70 0 .5 7,0 .0 4 9~ 0 .10 8mg/ (m2· h)和- 0 .0 2 5~ - 0 .0 5 3mg/ (m2 · h) ;地表凋落物分解释放 CO2 约占总排放的 1/ 3;凋落物层和林下灌木对 CH4 和 N2 O的通量无明显影响 ;CO2 、N2 O的 9∶ 0 0观测值与其日平均值有明显差异。
2004, 24(8):1742-1747.
摘要:在 2 0世纪内 ,全球气温已经上升了 0 .6℃ ,并预计到本世纪末仍将上升 1.4~ 5 .8℃。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生态系统对气温上升的反馈已成为国际生态学界的研究热点 ,而且所研究的系统也已经从过去简化的模拟系统到复杂的真实生态系统。但是 ,现有对真实生态系统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地上植物群落和土壤气体交换等领域 ,对在土壤有机碳分解和保护中起决定作用的土壤微生物研究较少。为此 ,在美国大平原地区进行人工提高气温 (上升 1.8℃ ) ,来研究土壤微生物对气温上升的反应。结果表明 :增温对土壤微生物的总生物量没有显著效应 ,但可以提高微生物的 C∶ N比。另外 ,磷脂肪酸分析发现 ,气温上升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量中的细菌比重 ,提高真菌的份额 ,从而显著提高了群落中真菌与细菌的比值。而且 ,通过对土壤微生物底物利用方式和磷脂肪酸特征的主成份分析 ,发现增温导致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转变。可见 ,气温上升可能是通过提高土壤微生物中真菌的优势 ,而导致群落结构的变化。该变化将可以提高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利用效率 ,并利于土壤有机碳的保护。
2004, 24(8):1748-1755.
摘要:2 0 0 2年 8月 15~ 10月 8日 ,对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凡纳对虾淡化养殖虾池进行调查 ,虾池平均养殖面积为 0 .37±0 .11hm2 ,水深 136± 8cm,虾苗放养密度 131± 37× 10 4尾 / hm2 ;调查期间虾池水温 2 4 .3~ 33.6℃ ,p H值 7.1~ 9.6 ,早期养殖盐度 2‰~ 3‰ ,中后期为 0 ,透明度中后期稳定在 2 0 cm左右。鉴定浮游植物 4 8属 96种 ,其中绿藻 4 5种 ,硅藻和裸藻各 9种 ,隐藻 2种 ,甲藻 4种。优势种有 10种 ,多为蓝藻 ,如螺旋藻 (Spirulina sp.)、弯形尖头藻 (Raphidiopsis curvata)、小颤藻(Oscillatoria tenuis)、假鱼腥藻 (Pseudoanabaena sp.)、针状蓝纤维藻 (Dactylococcopsis acicularis)及水华微囊藻 (Microcystisaeruginosa)等 ,优势种的优势度突出。常见种有 30种 ,主要是绿藻、硅藻、隐藻 ,少见种有 5 7种。优势种和常见种多为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或耐污性的种类。虾池原生动物有 29种,其中肉足3种,纤毛虫26种,优势种为毛板壳虫(Coleps hirtus)、卵形前管虫(Prorodon ovum)和旋急游虫(Strombidium spiralis),主要是以藻类为食的A类群,常见种有膜袋虫(Cyclidium sp.)、小单环栉毛虫(Didinium balbianitnanum)、瓶口虫(Lagynophrya acuminate)、圆筒状拟铃壳虫(Tintinnopsis cylindrata)和钟虫(Vorticella sp.),少见种21种。虾池微型浮游生物种类及多样性养殖早期低,后期增高,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95~2.60,原生动物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01~1.67。
2004, 24(8):1756-1764.
摘要:恢复生态学起源于 10 0 a前的山地、草原、森林和野生生物等自然资源的管理研究 ,形成于 2 0世纪 80年代。它是研究生态整合性的恢复和管理过程的科学。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的目标包括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和服务功能 ,其长期目标是通过恢复与保护相结合 ,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恢复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较多 ,它们均源于生态学等相关学科 ,但自我设计和人为设计是唯一源于恢复生态学研究和实践的理论。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方向和时间具有不确定性 ,其恢复的机理可用临界阈值理论和状态跃迁模型进行解释。中国森林恢复中存在的问题包括 :大量营造种类和结构单一的人工林忽视了生物多样性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 ;大量使用外来种 ;忽视了生态系统健康所要求的异质性 ;忽略了物种间的生态交互作用 ;造林时对珍稀濒危种需要缺乏考虑 ;城镇绿化忽略了植被的生态功能等问题。此外 ,还介绍了生态恢复的方法、成功恢复的标准 ,并提出了恢复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恢复生态学尚未形成理论和方法体系 ,要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恢复生态学正在强调自然恢复与社会、人文的耦合;对森林恢复研究要集中在恢复中的障碍和如何克服这些障碍两个方面;鉴于生态系统复杂性和动态性,应停止期待发现能预测恢复产出的简单定律,相反,应该根据恢复地点及目标多样性而强调适应性恢复。
2004, 24(8):1765-1775.
摘要: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 ,是亚热带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十年来 ,中国的植物学家、生态学家对常绿阔叶林的区系成分、物种组成、外貌和结构、动态以及作为生态系统成员的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同时也在四川缙云山、浙江天童山、广东省鼎湖山和黑石顶、云南哀牢山、福建武夷山逐步形成了中国各具区域特色的常绿阔叶林研究基地 ,为常绿阔叶林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常绿阔叶林的演替方面 ,研究内容从研究常绿阔叶林群落演替的过程、群落组成变化、结构动态及模型逐步向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发展 ,但对常绿阔叶林主要优势种动态、生理生态和群落演替机理等方面深入不够。在常绿阔叶林的更新动态研究方面 ,不但进行了通过研究种子雨和种子库的动态、种子的萌发、幼树生长的时空动态研究群落的更新 ,而且还通过研究林窗的形成、特征及其在森林动态中的作用来研究群落的更新 ,还进一步通过对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更新植株的生理生态特性的研究来解释群落更新的原因。在常绿阔叶林退化和恢复重建研究方面 ,研究了常绿阔叶林各种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和恢复过程等 ,并将已有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即是以前人研究的成果为基础,从群落的演替、更新、退化和恢复等方面对我国多年来常绿阔叶林植被动态的研究作一总结。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趋势提出了常绿阔叶林的动态方面急需开展3S技术在常绿阔叶林上的应用研究、常绿阔叶林的退化的生理生态机制、常绿阔叶林起源与系统发育、常绿阔叶的林保护与恢复生态学、常绿阔叶林重要物种的生理生态学和种群生物学、常绿阔叶林生态服务功能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作用与响应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2004, 24(8):1776-1784.
摘要:对菊科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菊科植物中至少有 39个属存在化感作用 ,特别是一枝黄花属、向日葵属、胜红蓟属、银胶菊属、蒿属植物等有较多的研究报道。鉴定出的化感物质多为萜类、聚乙炔类、酚类、有机酸类等 ,这些化感物质对多种受体植物表现出程度不同的抑制或促进的效应。其化感作用机理表现在破坏受体膜系统的稳定性及水分平衡关系、抑制氧化磷酸化、促进或阻滞叶绿素的合成、影响矿质元素的吸收利用等。并对菊科植物化感物质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天然除草剂和生物杀虫剂 ,或人工合成除草剂和杀虫剂上应用的前景进行了探讨。本文显示菊科植物的化感作用将在控制外来恶性杂草及维护生态平衡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当前菊科植物化感作用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 6个方向 :(1)化感物质的生物合成途径与关键酶的特性研究 ;(2 )具化感潜势物种资源的调查评价及利用研究 ;(3)化感作用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演变规律 ;(4 )菊科重要作物自毒的生化机制及克服途径 ;(5 )具应用前景的菊科植物化感关键酶的基因克隆和转基因 ,并对受体植物基因的表达与调控进行研究 ;(6 )化感作用在可持续发展农业应用上的研究与开发 ,特别是作为天然除草剂和杀虫剂。
2004, 24(8):1785-1792.
摘要:综述了国外氮沉降对外生菌根真菌的影响研究现状 ,主要从菌根形成、形态 (菌丝体、菌根 )变化、子实体生产力和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等方面对氮沉降的响应进行了综述 ,并初步探讨了氮饱和的临界负荷。研究表明 ,过量氮沉降会给外生菌根真菌在以下几个方面带来负影响 :(1)影响外生菌根真菌与寄主植物之间的养分分配和循环 ;(2 )降低子实体生产力 ;(3)减少菌丝 ;(4 )降低菌根量及其活力 ;(5 )降低外生菌根真菌丰富度 ;(6 )改变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组成 ;(7)降低外生菌根真菌群落功能。还指出了未来该方面研究重点和方向。
2004, 24(8):1793-1802.
摘要:转基因抗虫作物自 1996年被批准商业化种植以来 ,它的抗虫性和经济效益已得到了普遍肯定 ,同时 ,转基因抗虫作物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如转基因抗虫作物的长期种植 ,是否会导致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是否会影响有益昆虫 ,包括重要经济昆虫、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以及重要蝶类的种类及种群数量 ,已成为转基因抗虫作物生态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一些研究结果表明 ,转基因抗虫作物在对靶标害虫有效控制的同时 ,一些对杀虫蛋白不敏感的非靶标害虫有加重危害的趋势 ,由于种植转基因抗虫作物 ,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 ,客观上也使非靶标害虫种群数量上升 ,这对转基因抗虫作物害虫综合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靶标害虫数量的减少直接影响了害虫天敌种群数量 ,靶标害虫取食转基因抗虫作物后发育迟缓 ,也间接影响了天敌昆虫的生长发育 ,转基因抗虫作物的花粉或花蜜是一些重要经济昆虫如蜜蜂、熊蜂和一些寄生蜂 ,甚至捕食性天敌的食物来源 ,或花粉飘落到一些鳞翅目昆虫如家蚕或重要蝶类昆虫的寄主植物上 ,直接或间接对这些昆虫造成一定影响。目前大多数研究表明转基因抗虫作物对非靶标昆虫 ,特别是对有益昆虫没有明显的不利影响 ,也有研究报道认为对某些有益昆虫有一定的不良影响。这为深入开展转基因抗虫作物的生态安全性评价研究,充分发挥其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004, 24(8):1803-1807.
摘要:利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呼中区 196 5~ 2 0 0 2年的雷击火数据、黑龙江省 1981~ 2 0 0 0年森林火灾数据及森林资源数据 ,对雷击造成的森林火灾的自组织临界性及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的自组织临界性作了研究 ,比较了在不同尺度和植被类型条件下火干扰的自组织临界性、自相似性 ,并与传统的森林火灾元胞自动机模型模拟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中国黑龙江省不同森林类型的火干扰具有自组织临界行为 ,森林可燃物已经达到临界状态 ,其临界值在 1.8~ 2 .86之间 ,具有自相似性 ;当森林的面积过小时 ,森林火灾的“面积 -频率”分布曲线上会出现频率峰 ,表现出“有限面积效应”现象。
2004, 24(8):1808-1815.
摘要:为探讨水动力作用及其他物理因子改变对湖泊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1999年 5月 8日~ 6月 2 4日在中国科学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大型生态实验槽内进行模拟水动力实验 ,分 3种水流状态 2种光强测定初级生产力及其他相关参数。分析了初级生产力、光合速率的垂直分布 ,光合速率随光强的变化 ,并借助光动力学模型拟合得到光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 ,在静止状态下 ,当水表面光强大于 5 0 0μmol/ (m2 · s)时 ,0~ 0 .4 m处存在光抑制现象 ,最大初级生产力出现在 0 .4~ 0 .6 m,此后由于动力作用使水体悬浮物增加 ,改变了水下光照条件 ,致使最大初级生产力呈向上移动的趋势 ,出现在 0~ 0 .2 m间 ;光合速率在静止状态下随深度递减缓慢 ,而到大水流状态则递减极为迅速 ,大水流状态下的平均光合速率明显低于静止状态和小水流状态 ;基于 2种类型的光动力学模型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到的 P- I曲线相关性很好 ,2种模型模拟的结果比较接近 ,基本上能够反映太湖光合速率随光强变化的实际情况 ;在太湖这种大型浅水湖泊 ,水动力的作用使得水体中悬浮物增加 ,造成光强的迅速衰减 ,这可能会大大降低湖泊的初级生产过程。
2004, 24(8):1816-1819.
摘要:于 2 0 0 2年 4月~ 8月在兰州大学干旱农业生态榆中试验站进行研究 ,在平地上形成沟垄相间的微地形 ,采用 3种沟垄比和两种下垫面材料 ,垄作为径流区 ,沟作为集水区 (沟内不种任何作物 )。采用平均产流率法分析了不同垄型集水面的集水效率 ,结果表明 ,膜垄的平均集水效率为 90 % ,土垄的平均集水效率为 16 .8% ;通过对不同垄型集水面垄中、沟边、沟中的土壤水分进行比较发现 ,对于膜垄在集雨的各个时期沟中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垄中 ,沟边的土壤含水量介于沟中和垄中土壤含水量两者之间。如 7月 14日测定 ,沟中、沟边和垄中 0~ 2 0 0 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分别为 10 .39%、10 .2 4 %和 9.4 2 % ;对于土垄 ,在集雨前期和集雨中期 ,沟中和沟边的土壤含水量相差不大 ,沟中和沟边的土壤含水量均低于垄中的土壤含水量 ,表现出和膜垄完全不一样的特性 ,如 7月 14日测定 ,沟中、沟边和垄中 0~ 12 0 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分别为 8.98%、8.6 8%和 10 .0 3% ,在集雨后期 ,沟边和沟中的土壤含水量大于垄中土壤含水量 ,如 8月 13日测定 ,沟中、沟边和垄中0~120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分别为8098%、8.68%和10.03%,在集雨后期,沟边和沟中的土壤含水量大于垄中土壤含水量,如8月13日测定,沟中、沟边和垄中0~120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分别为9.76%A、9.38%B和7.94%C,该试验表明土垄在集雨后期,在集雨和土壤水分分配方面表现出和膜垄的相似的特性。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