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24卷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水稻化感品种根分泌物中非酚酸类化感物质的鉴定与抑草活性

      2004, 24(7):1317-1322.

      摘要 (3424) HTML (0) PDF 334.41 K (37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稻化感品种能从根系分泌释放化感作用物质 ,长期以来 ,酚酸类物质被认为是水稻根分泌的主要化感物质 ,但这一结论常常被质疑。利用连续循环和直接树脂吸收两种方法采集典型的水稻化感品种 PI31 2 777幼苗的根分泌物 ,并用液相色谱 /质谱(L C/ MS)联用技术鉴定了根分泌物中的非酚酸类物质。结果显示 ,水稻 PI31 2 777幼苗根系能分泌释放 7-甲氧基羟基肟酸、羟基肟酸、3-异丙基 - 5 -乙酰氧基环己烯酮 - 1、5 ,7,4′-三羟基 - 3′,5′-二甲氧基黄酮、二萜内酯 A和二萜内酯 B6个非酚酸类化合物。经液相色谱 (HPL C)定量分析 ,这些化合物在水稻生长 1 0 d的根分泌物中的浓度为 5~ 1 9μmol/ L。进一步的生测结果显示 ,这些化合物在其释放的浓度范围能对稻田常见的稗草和异型莎草有抑制活性 ,尤其是这些化合物的等摩尔混合物的抑草活性增加 ,同时水稻根分泌物的抑草活性与土壤载体显著相关。表明羟基肟酸、环己烯酮、黄酮和二萜内酯四类非酚酸类物质是水稻的主要化感物质 ,这与近期愈来愈多的研究结果一致。

    • 干旱胁迫下内生真菌感染对黑麦草叶内几种同工酶的影响

      2004, 24(7):1323-1329.

      摘要 (1910) HTML (0) PDF 364.12 K (23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内生真菌感染 (endophyte- infected,EI)与不感染 (endophyte- free,EF)的黑麦草 (L olium perenne L.)种子建立实验种群 ,分别对其施加长时间不同强度的干旱胁迫 ,通过比较黑麦草体内过氧化物酶 (POD)、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及其同工酶谱的变化以探讨保护酶系统在内生真菌——植物共生体的抗旱性方面所作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 ,水分胁迫和内生真菌对黑麦草 3种酶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总量上而且表现在同工酶的酶谱及各区带的酶活力上。就总酶活力而言 ,EI和 EF植株中 POD、SOD和 PPO的活性均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进一步将 EI和 EF植株的酶活力进行比较 ,发现与 EF植株相比 ,EI植株中 POD和 PPO的活性相对较低 ,而 SOD的活性相对较高。从同工酶的谱带数量和强弱来看 ,POD同工酶各区带活力均随干旱胁迫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EI植株叶片增加的幅度高于 EF叶片 ,而且 EI叶片在重度胁迫下出现了 1条新带 ;SOD同工酶各区带活力在 EI叶片中有随干旱胁迫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而在 EF叶片中有些区带酶活力增强,有些区带酶活力减弱,且EI叶片在中度胁迫下出现了1条新带;PPO同工酶随干旱胁迫的增强,EI和EF叶片均表现为有些区带酶活力增强,有些区带酶活力减弱。总之,内生真菌的感染虽然没有显著提高宿主植物黑麦草POD、SOD和PPO的活性,但使宿主黑麦草对干旱胁迫的反应更为迅速,其中既包括POD、SOD等酶活力的迅速升高,也包括新酶带的产生。

    • 用ERIC-PCR结合分子杂交监测焦化废水处理系统(A2/O)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2004, 24(7):1330-1334.

      摘要 (1651) HTML (0) PDF 266.84 K (25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一种不依赖纯培养 ,可以在废水处理工业现场使用的监测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分子技术。以处理焦化工业废水(A2 /O生物膜工艺 )不同构筑物中的悬浮污泥的微生物群落为研究对象 ,每周采样 1次 ,连续 4周。获得悬浮污泥总 DNA的ERIC- PCR指纹图谱 ,结合分子杂交进一步区分相同条带间的不同序列信息。结果表明 ,在缺氧池 (A2池 )和好氧池 (O池 )之间 ,各个采样点的 ERIC- PCR图谱差异不大 ,悬浮污泥在各构筑物之间交流充分 ;同一采样点的图谱在不同采样时期具有明显差异 ,显示了在此期间微生物群落的连续动态变化过程。通过对生物膜系统中悬浮污泥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指纹图谱分析 ,可开发出对该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进行检测的技术。

    • 苯丙烯酸对黄瓜幼苗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2004, 24(7):1335-1340.

      摘要 (1662) HTML (0) PDF 319.15 K (20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山东密刺黄瓜 (Cucumis sativus L.)为试材 ,分别采用大棚土壤和露地土壤进行盆栽模拟试验 ,首次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苯丙烯酸对不同土壤栽培条件下黄瓜幼苗膜质过氧化作用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 :不同浓度的苯丙烯酸对大棚土培幼苗不同时期的 SOD活性的化感效应均为抑制作用 ,并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浓度大于 5 0 mg/kg时 ,对露地土培幼苗 6叶期 SOD活性的化感效应均为抑制作用。浓度大于 1 0 0 mg/kg时 ,对两种土培幼苗 CAT的化感效应均为抑制作用 ,并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苯丙稀酸对不同土壤、不同时期黄瓜幼苗的 MDA均为促进作用 ,并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增强。苯丙稀酸使黄瓜幼苗的电解质外渗率和伤害率增加 ,浓度大于 5 0 m g/kg时的大棚土培幼苗和浓度大于 1 0 0 m g/kg时的露地土培幼苗 ,电解质外渗率与对照及处理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 ,伤害率与对照及处理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p <0 .0 1 )。大棚土培幼苗 MDA含量和电解质外渗率的化感强度均大于露地土培幼苗。

    • 应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苜蓿根瘤菌的田间竞争结瘤能力

      2004, 24(7):1341-1345.

      摘要 (1531) HTML (0) PDF 287.52 K (23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在温室条件筛选出与 Vector苜蓿品中匹配较好的根瘤菌系 CCBAU30 1 38和 Vector为材料 ,应用 RAPD技术研究CCBAU30 1 38田间竞争结瘤能力。结果显示 ,利用冻融法处理的根瘤、菌体提取的 DNA可以直接作为 PCR扩增的模板 ,扩增结果与以类菌体 DNA及总 DNA作为模板处理的结果相同 ;以根瘤处理物作为 PCR扩增的模板 ,应用 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接种菌 CCBAU30 1 38田间竞争结瘤能力进行研究 ,接种 1 4 0 d后 ,CCBAU30 1 38田间占瘤率为 4 7.7% ,表明该菌具有较强竞争结瘤能力和持久力。试验结果还说明 ,在接种菌与土著菌有差异的条件下 ,应用 RAPD技术开展竞争结瘤能力研究 ,可以直接以根瘤处理物作为 PCR扩增的模板 ,具有简易、快速、准确等优点。

    • 地中海沿岸沙丘微生境对幼苗出现时空格局的影响

      2004, 24(7):1346-1352.

      摘要 (1533) HTML (0) PDF 372.00 K (18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验样地设在地中海沿岸沙丘 ,选择了 3个不同的微生境代表 :(1 )稳定沙丘上的开阔地片段 ,(2 )稳定沙丘上的灌丛下区域 ,(3)不稳定沙丘的路径区域 ;从 2 0 0 1年 1 1月至 2 0 0 2年 4月的整个生长季节 ,每一个微生境出现的幼苗在 4个日期被监测 ,并在每一个取样日把每一株幼苗鉴定、计数后 ,用剪刀把地上部分移去 ;研究调查了 3种微生境幼苗出现的时空分布格局 ,并分析了雨量与幼苗出现数量的关系。结果发现 :在地中海沿岸沙丘生态系统 ,幼苗出现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分布特征 ,大多数幼苗出现在第一观测期 ,整个生长季幼苗都不断出现 ,但幼苗出现的数目却逐渐下降 ;各功能群的幼苗占幼苗总数的比例分别为 :1年生阔叶草 4 7.4 % ,多年生阔叶草 2 .5 % ,豆科植物 1 7.0 % ,菊科植物 1 4 .5 % ,1年生禾草为 1 1 .7% ,多年生禾草为1 .9% ,十字花科植物 3.7% ,伞形科植物 1 .4 %。在空间上 ,总幼苗密度、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等显示出重要的微生境差异 ,开阔地区域具有最大的幼苗密度、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 ;3个微生境的幼苗出现不是同步的,微生境影响种子萌发的时间分布格局,灌丛下种子萌发具有滞后现象;大多数功能群的功苗密度分布基本上具有显著的微生境差异,主要物种的幼苗分布也具有显著的微生境差异。雨量和萌发的幼苗数量间未发现显著的关系。

    • 茶树根际微生物研究

      2004, 24(7):1353-1357.

      摘要 (2272) HTML (0) PDF 265.59 K (36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选择性培养基 ,对土壤肥力肥沃、中等、贫瘠茶园的茶树根际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进行了分离。根据菌体形态及培养特征、生理生化指标、DNA的 G+Cm ol%值等 ,对根际细菌进行了鉴定和分类。研究了不同肥力、不同茶龄的茶园根际细菌的数量和类群的变化 ;根际真菌的数量变化 ;根际放线菌的数量变化。主要结果为 :土壤肥沃的茶园根际细菌的数量最多 ,土壤贫瘠的茶园数量最少 ;相同土壤肥力的茶园 ,1 0年生茶园根际细菌的数量最多 ,4年生的次之 ,2 0年生的最少。根际真菌的数量 ,土壤肥沃茶园的较少 ,中等和贫瘠茶园的较多。根际放线菌的数量 ,2 0年生茶园的明显高于 4年生和 1 0年生茶园的 ,而且 ,土壤贫瘠茶园的数量较多。从 9种不同类型茶园中分离获得的纯化细菌经鉴定分别属于 2 0个属 ,中等肥力的茶园最适于多数细菌的生长与繁殖 ,类群最为丰富 ,但类群的优势度低于另外两种土壤 ;不同茶龄的茶园随着茶龄的增加 ,肥沃茶园和中等茶园的根际中有较多的细菌类群定殖 ,但 2 0 a茶龄的类群较少 ;贫瘠茶园类群的优势度最大。

    • 黄土丘陵沟壑区集水区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水土流失效应

      2004, 24(7):1358-1364.

      摘要 (2102) HTML (0) PDF 358.70 K (30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陕北杏河集水区 1 985和 1 995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 ,结合水文、DEM数据 ,定性分析了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条件下的水土流失效应 ,其中采用双累积曲线法来界定土地利用格局基本没有变化的时间段 ,用 C值在坡度、距河流距离上的分布来表征土地利用格局 ,用不同时期降雨量 /径流量、降雨侵蚀力 /输沙率相对增加的比例来表征水土流失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1 ) 1 981~ 2 0 0 0年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剧烈的年份为 1 990~ 1 991年 ,可以用 1 985、1 995年两期数据分别代表 2 0世纪 80年代和90年代的土地利用 ;(2 )从 2 0世纪 80年代到 90年代 ,杏河集水区的 C值有明显的增加趋势 ,在较陡坡度和距河流距离较近处 ,C值增加的幅度相对较大 ;(3)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明显改变了降雨量 -径流量、降雨侵蚀力 -输沙率的关系 ,出现了从 2 0世纪80年代到 90年代 ,虽然降雨量 /降雨侵蚀力在整体上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 ,但是水土流失量 ,却表现出同比增加的现象 ,而且这种增加在不同月份也有差异。用本文中的方法来表征土地利用格局和水土流失效应 ,其结果具有较好的比配性,可以用来定性分析土地利用格局与水土流失的关系。但是,由于水土流失效应的表征方法没有考虑降雨的空间变异特征,该方法尚不适于雨量站点比较密集、降雨空间变异较大的区域。此外,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还需要注间遥感数据解译的准确性、C值精度、土地条件的变化等问题。

    • 陕北地区不同植被改善方案对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

      2004, 24(7):1365-1372.

      摘要 (1908) HTML (0) PDF 744.33 K (27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被一直是地气相互作用研究的重点。数值模拟是目前研究植被对大气反馈作用的主要方法。全球和区域气候模式的网格距较大 ,以致于不能真实地描述地表植被覆盖差异 ,因而模拟结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目前 ,耦合陆面植被模式的中尺度气象模式已成为研究实际的植被建设方案影响天气过程的唯一有效手段。运用中尺度气象模式 MM5 ,模拟了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一次区域性降雨过程及局地环境要素对两种不同的退耕还林方案的敏感性。模式的中心点定于 (37.8°N、1 0 8.8°E) ,模拟区域为(1 0 4 .0 2~ 1 1 3.5 8°E ,33.93~ 4 1 .4 8°N) ,水平分辨率 9km,垂直分层 2 3层 ,时间积分步长 30 s,以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再分析资料作为大尺度背景场。模拟结果表明 ,陕北地区下垫面植被改善后 ,能够使区域降雨的雨带北移 ,降雨量增加 ,降雨过程延长 ,这对于改善陕北地区干旱的气候环境 ,扩展动植物的生存区域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 ,陕北地区植被改善还能够使区域的地表径流减少 ,对于减少黄河输沙量 ,清洁黄河水源 ,保持当地水土具有积极的意义。由于下垫面的变化 ,局地的环境要素也发生了一些相应的变化:空气湿度增加,土壤湿度在短时间内有一定程度的减少、长期有增加的趋势,气温和土壤温度有一定程度升高,地表温度降低。不同的植被改善方案对环境具有类似的影响,只是在最值和时间上存在着一些差异,总体上说,植被改善的范围越大,对环境的影响越显著。

    • 岷山地区大熊猫生境评价与保护对策研究

      2004, 24(7):1373-1379.

      摘要 (2786) HTML (0) PDF 508.05 K (26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综合运用大熊猫生物学与行为生态学研究成果、遥感数据分析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在系统研究岷山地区大熊猫生境分布、生境质量与空间格局的基础上 ,明确岷山地区保护大熊猫的关键区域 ,分析岷山地区大熊猫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对策 ,以期为岷山地区大熊猫保护及其与岷山地区资源开发与发展的协调提供依据。遥感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岷山地区以森林为主 ,各类森林面积 1 91 790 3.4 4 hm2 ,占 5 5 .4 2 % ,将与大熊猫生境密切相关的森林植被分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等 ,其中亚高山针叶林面积 5 380 4 9.6 4 hm2 ,占全部森林的占 2 8.0 5 % ,落叶阔叶林面积 4 6 1 35 5 .6 7hm2 ,占2 4 .0 6 % ,针阔混交林面积 4 0 30 36 .2 6 hm2 ,占 2 1 .0 1 %。结果表明岷山地区有大熊猫潜在生境 1 32 3789.1 5 hm2 ,由于森林资源利用、交通、农业活动影响、居民薪柴砍伐 ,以及生境破碎化与生境隔离等导致的生境丧失 5 5 341 3.4 5 hm2 ,目前尚存的大熊猫适宜生境 770 375.7hm2,由于交通等隔离而成为至少5个相互分隔的生境单元,大熊猫种群交流受到严重阻碍。为了有效地保护岷山大熊猫,首先应充分注意到各种人类活动,尤其交通的建设对大熊猫生境的影响;其次要扩大自然保护区范围,使大熊猫生境集中分布区得到严格的保护;三是将被隔离的生境单元连结起来,使岷山地区大熊猫生境成为相互连续地整体。

    • 中国Holdridge生命地带平均中心的时空分布及其偏移趋势

      2004, 24(7):1380-1387.

      摘要 (2374) HTML (0) PDF 523.20 K (24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分析目前生态地理模型及其实现方法的基础上 ,提出基于 ARC/ INFO与 VC++综合集成的先插值再运行模型的全新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克服了以前模型实现过程中所存在的局限性。利用中国 1 96 2~ 2 0 0 2年 735个站点逐日温度与降水量观测数据 ,通过对 Holdridge生命地带模型和生命地带平均中心模型进行模拟运算后获得中国 Holdridge生命地带类型平均中心时空分布图及 2 0世纪 6 0、70、80与 90年代平均中心偏移趋势图。从生命地带类型平均中心时空分布及其偏移趋势分析研究中发现 ,生命地带类型平均中心的时空分布及其偏移趋势与相关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相对应 ,并能够很好地与我国土地覆被类型实际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情况相符 ;各种生命地带类型平均面积的变化规律与相应的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 (尤其是降水量、温度 )存在着一定相关性。另外 ,通过对我国生命地带类型平均面积比例大小进行排序分析发现与我国土地覆被类型的实际情况能够很好吻合。

    • 江苏丰县甜菜夜蛾田间种群虫源性质分析

      2004, 24(7):1388-1398.

      摘要 (1747) HTML (0) PDF 545.69 K (21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观察甜菜夜蛾雌蛾的卵巢形态和结构变化 ,将其卵巢发育进度分为五级 ,即乳白透明期 ( )、卵黄沉积期 ( )、成熟待产期 ( )、产卵盛期 ( )和产卵末期 ( )。气候资料分析表明 ,甜菜夜蛾在江苏丰县越冬存活率极低 ,个别年份甚至不能越冬。根据当地积温预测的发蛾期远远迟于黑光灯灯下见蛾期 ,表明初上灯蛾是外来迁入虫源。以卵巢解剖法对 2 0 0 2年江苏丰县田间种群虫源性质的研究表明 ,2、3代雌虫的交配率均在 80 %左右 , 级以上卵巢比例均高于 70 % ;而 4代甜菜夜蛾的交配率为 6 4 .80 % , 级卵巢比例为 4 5 .6 6 % ,再结合当地的发蛾特征 ,可知当年 2、3代甜菜夜蛾主要以外地迁入为主 ,4代主要以本地虫源为主。根据 1 998年以来历年发蛾特征的分析 ,表明甜菜夜蛾存在明显的迁飞现象。

    • 日本稻蝗、中华稻蝗和赤胫伪稻蝗地理种群的RAPD遗传分化研究

      2004, 24(7):1399-1405.

      摘要 (2602) HTML (0) PDF 406.40 K (27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 1 0个 RAPD引物对日本稻蝗 (Oxya japonica)、中华稻蝗 (Oxya chinensis)和赤胫伪稻蝗 (Pseudoxya diminuta)的种群遗传分化进行分析。 1 0个随机引物共产生 1 35条带 ,扩增谱带具有明显的属、种间多态性。Shannon信息指数表明中华稻蝗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 (2 .6 93) ,日本稻蝗次之 (2 .31 9) ,赤胫伪稻蝗最低 (1 .0 4 2 )。中华稻蝗和日本稻蝗的不同地理居群出现遗传分化 ,由 Shannon信息指数估算的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分别为 2 0 .7% ,4 2 .4 %。用 UPGMA和 NJ法对 Nei's遗传距离作聚类分析 ,构建分子系统树。系统树显示 :同一种群的不同个体优先相聚 ,而后 ,同一种的不同种群依次相聚 ;日本稻蝗广西南宁种群和广东广州种群首先聚为一支 ,陕西西安种群和浙江杭州种群聚为另一支 ,两支相聚后与中华稻蝗聚在一起 ,最后与赤胫伪稻蝗相聚。聚类结果表明 :不同地域日本稻蝗亲缘关系的远近与地理距离呈现一定的相关趋势 ,日本稻蝗与中华稻蝗亲缘关系较近 ,Nei's遗传距离平均为 0 .1 4 2 ,而赤胫伪稻蝗与它们关系较远,Nei's遗传距离平均为0.451。聚类图所显示的物种间亲缘关系的远近程度与形态分类学和细胞分类学结果相一致。

    • 根田鼠攻击行为模式及其进化稳定对策分析

      2004, 24(7):1406-1412.

      摘要 (2962) HTML (0) PDF 357.01 K (27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捕食和附加食物交互作用条件下 ,测定根田鼠种群攻击水平与种群参数之间的关系 ,应用对策论分析攻击行为的模式。通过观测 1 6 5对实验个体的攻击行为 ,发现体重和繁殖特征决定根田鼠个体的攻击水平。体重较大个体及繁殖个体的攻击频次最高。攻击水平的性别差异显著。Kruskal- Wallis单侧秩方差检验结果表明 ,雄体攻击水平显著高于雌体。攻击水平与种群密度呈负相关关系 ,但不显著。与留居个体比较 ,扩散个体的攻击性弱。高质量的附加食物可降低根田鼠的攻击水平 ,捕食者的存在不直接影响攻击水平。根田鼠的攻击行为属仪式化非伤害行为。ESS的鹰 -鸽对策模型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 :不同处理种群 ESS集的鹰型对策者比例有显著差异 ,环境条件愈差 ,取胜的价值愈大 ,种群中鹰型对策者比例愈高。有捕食者、无附加食物(+P,- F)种群的环境条件最差 ,鹰型对策者比例最高 ,为 0 .4 0 ;次为无捕食者、无附加食物 (- P,- F)种群 ,为 0 .33;有捕食者、有附加食物 (+P,+F)种群 ,为 0 .1 8;无捕食者、有附加食物 (- P,+F)种群的环境条件最优越 ,鹰型对策者比例最低 ,为0 .1 7。验证了捕食和食物交互效应能改变田鼠类动物攻击行为格局及对策模式的假设。

    • 鼎湖山主要森林植物凋落物分解及其对N沉降的响应

      2004, 24(7):1413-1420.

      摘要 (3276) HTML (0) PDF 377.68 K (35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鼎湖山森林主要植物凋落物分解及其对模拟 N沉降的响应。凋落物分解速率随林分、树种和分解阶段不同而异。分解试验 3个月后 ,季风常绿阔叶林、混交林和马尾松林分解物残存量占起始量的比例平均分别为 0 .5 0 ,0 .80和 0 .87,且它们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p<0 .0 5 ) ;6个月后 ,这 3种林分的分解物残存量占起始量的比例平均分别为 0 .4 1、0 .73和 0 .70。试验 3个月后 ,所有试验树种中凋落物分解最快的树种是季风常绿阔叶林的锥栗 (Castanopsis chinensis,残存量占起始量的比例为0 .34)最慢为马尾松林中的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残存量占起始量的比例为 0 .87) ;经 6个月后 ,最快的树种是季风常绿阔叶林的华润楠 (Machilus chinensis,残存量占起始量的比例为 0 .2 5 ) ,最慢为混交林中的马尾松 (残存量占起始量的比例为0 .75 )。 N沉降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也随林分、树种和分解阶段不同而异。在马尾松林中 ,N沉降仅在试验开始 3个月对马尾松针叶凋落物分解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 (p<0 .0 5 )。在混交林中,经6个月试验后,低N处理对马尾松针叶凋落物分解仍无明显作用,中N处理则明显促进其分解(p<0 .0 5 ),但在两次取样N沉降处理对荷木(Schima superba)凋落物的分解均无显著影响。N沉降增加对季风常绿阔叶林植物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呈现负作用大于正作用。总的来说,N沉降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随着森林演替进展其影响从正作用向负作用效应转移。分析结果表明,土壤N素可得性可能是决定N沉降对鼎湖山森林植物凋落物分解影响效果(促进、无影响或抑制)的关键因素。

    • 热带雨林下砂仁叶片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在雾凉季和雨季的日变化

      2004, 24(7):1421-1429.

      摘要 (1900) HTML (0) PDF 509.57 K (34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雾凉季和雨季研究了自然条件下透光率不同的 3块雨林样地下砂仁叶片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结果表明 :(1 )砂仁叶片净光合速率 (Pn)与叶表光量子通量密度 (PFD)和气孔导度 (Gs)呈正相关 ,与胞间 CO2 浓度呈负相关 ,PFD是影响 Pn 的主导因素。雾凉季砂仁叶片 Pn 和 Gs及其日变幅均低于雨季 ,相同光强下雾凉季 Pn及表观光能和 CO2 利用效率也低于雨季 ,这与雾凉季的光强和温度较低有关。 (2 )随日间光强的增加光系统 最大光能转换效率 (Fv/ Fm)、光系统 光能捕获效率 (Fv′/ Fm′)和电子传递量子效率 (ΦPS )下降 ,非光化学猝灭系数 (N PQ)和电子传递速率则上升 ,黄昏各参数都能恢复到黎明时的水平。表明随光强的增加 ,砂仁热耗散增多 ,日间光抑制加重 ,这种光抑制是光合功能下调的保护性反应而非光破坏。(3) Fv/ Fm、Fv′/ Fm′和ΦPS 与 PFD呈负相关 ,N PQ与 PFD呈正相关。相同光强下雾凉季 Fv/ Fm、Fv′/ Fm′和ΦPS 低于、N PQ则高于雨季 ,这与雾凉季 Pn 较低有关。 (4 )随栽培时间的延长砂仁衰老和产量降低均不明显,砂仁的产量随生长环境光强的增加而呈升高趋势。各季节不同光强下生长的砂仁在午间高光强时均未发生光合机构的破坏,且随光强的升高其Pn呈上升趋势,说明砂仁具有适应更高光强并获得高产的潜力。

    • 热带人工橡胶林林冠截留雾水的边缘效应研究

      2004, 24(7):1430-1435.

      摘要 (1982) HTML (0) PDF 321.94 K (21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 2 0 0 1年 1 1月~ 2 0 0 2年 1 0月的林缘和林内雾水截留及相关环境因子观测资料 ,对西双版纳热带人工橡胶林林冠截留雾水的边缘效应进行了研究。西双版纳热带人工橡胶林内的雾日数及雾日频率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 ,全年雾日数可达 1 72 d,其中雾季 (1 1~翌年 2月份 )的雾日数及雾日频率最多 (高 ) ,月均雾日数可达 2 3d(76 .7% )。由林缘至林内 ,年雾水截留量在迎风面和背风面均呈现指数形式急剧减小 ,二者均是在林缘最边行外测的林冠下 (0 m处 )达到最大 ,分别为 4 1 .1 mm和 2 4 .3mm。迎风面和背风面林缘 0 m处的雾水截留量分别是林内雾水截留量 (1 6 .2 mm )的 2 .5倍和 1 .5倍。迎风面雾水截留在林内约 2 5 m处趋于稳定 ,而背风面在林内约 1 5 m处趋于稳定。林缘处的雾水截留量与日 0 :0 0~ 1 0 :0 0平均风速呈显著的正相关(P<0 .0 1 )。风速大 ,则雾水截留的边缘效应向林内越深入 ,且空间变异性减小。相对于迎风面林缘 0 m处的雾水截留而言 ,大的风速将削弱林内和林缘雾水截留量的差别 ,从而导致更多的雾水进入森林。

    • 荒漠绿洲农田防护树种二白杨生长季节树干液流的变化

      2004, 24(7):1436-1441.

      摘要 (1771) HTML (0) PDF 344.82 K (37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热脉冲技术已经成为确定林木耗水的有力工具。利用澳大利亚 GREENSPAN技术公司 SF- 30 0热脉冲树干液流仪 ,在生长季节对荒漠绿洲区农田防护树种二白杨树干液流速率进行了连续观测 ,结果表明 :二白杨树干液流速率的日变化规律为 ,夜间液流速率较低 ,其中最低值出现在 2 :0 0~ 3:0 0 ,7:0 0~ 8:30开始升高 ,1 3:0 0~ 1 4 :0 0达到最大值 ,1 6 :0 0~ 1 8:30开始下降 ;树干液流速率日平均值介于 1 0 .1± 4 .9g/ (cm2· h)~ 2 3.3± 8.2 g/ (cm2· h)之间。二白杨树干液流速率 8月份最高 ,7月份次之 ,5月与 9月份基本一致。树干液流与边材面积、叶面积指数呈显著线性相关 ,而与胸径、胸径平方与树高之积呈复合指数函数关系 ,与冠层厚度呈三次幂函数关系。

    • 小叶锦鸡儿和狭叶锦鸡儿的生态和水分调节特性比较研究

      2004, 24(7):1442-1451.

      摘要 (2453) HTML (0) PDF 533.94 K (34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锦鸡儿属羽状叶类群的代表植物——小叶锦鸡儿和假掌状叶类群的代表植物——狭叶锦鸡儿的地理分布、生长发育、形态结构、渗透调节和水分代谢进行了比较研究。小叶锦鸡儿在内蒙古高原分布于东起呼伦贝尔 (1 2 4 .0 0°E)西至达茂旗(1 1 0 .4 3°E)的半湿润至半干旱地区 ,生长发育最适地区是锡林浩特 ;狭叶锦鸡儿在内蒙古高原分布于东起锡林浩特 (1 1 6 .0 7°E)西至阿拉善 (98°E)的半干旱至极干旱地区 ,生长发育最适地区是阿拉善。这种分布格局和生长发育适应性说明 ,狭叶锦鸡儿比小叶锦鸡儿更适宜干旱环境。小叶锦鸡儿叶片平展、被绿色柔毛 ,有时上面近无毛 ,狭叶锦鸡儿叶片呈瓦状、被粉白色柔毛 ;狭叶锦鸡儿叶片厚度 /面积比值和长 /宽比值大于小叶锦鸡儿 ,叶片生物量小于小叶锦鸡儿。这些特性使狭叶锦鸡儿比小叶锦鸡儿保水能力强。由于狭叶锦鸡儿的渗透调节物质浓度大于小叶锦鸡儿 ,导致细胞渗透势低于小叶锦鸡儿 ;狭叶锦鸡儿叶含水量低于小叶锦鸡儿 ,束缚水 /自由水比值大于小叶锦鸡儿 ;狭叶锦鸡儿叶水势低于小叶锦鸡儿。这些特性表明狭叶锦鸡儿比小叶锦鸡儿渗透调节能力强。狭叶锦鸡儿的蒸腾速率和日蒸腾积累值均小于小叶锦鸡儿,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小叶锦鸡儿。由于叶形态变异、良好的渗透调节功能、低蒸腾速率,使生活在半干旱至极干旱地区的狭叶锦鸡儿植株水分状况甚至好于生活在半湿润至半干旱地区的小叶锦鸡儿。研究结果表明:(1)小叶锦鸡儿和狭叶锦鸡儿与它们分布区的环境气候条件相适应,表现在形态变异、完善的渗透调节功能、低蒸腾和高水分利用效率;(2)羽状叶类群的代表植物——小叶锦鸡儿适应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生活,假掌状叶类群的代表植物——狭叶锦鸡儿适应在半干旱至极干旱地区生活。狭叶锦鸡儿比小叶锦鸡儿有更好的干旱适应性。这一研究结果可以作为羽状叶是原始类群,假掌状叶是较进化类群观点的证据。

    • 南京中山植物园春夏季节鸟类对植物种子的传播作用

      2004, 24(7):1452-1458.

      摘要 (2700) HTML (0) PDF 368.71 K (33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 0 2年 4月至 8月 ,在南京中山植物园内收集了 1 98份鸟粪样品 ,从中分离、鉴定出 95 73粒结构完整的种子及果核 ,分别隶属于 1 2科 1 5属 2 0种植物 ,另有 1 6粒种子属于 1未知种类。单份鸟粪样品中可含有 1~ 4种种子 ,平均 1 .5± 0 .7种 ;但单份鸟粪样品中种子数量变化很大 ,约为 1~ 5 83粒 ,平均 4 8.4± 70 .7粒。鸟粪样品中出现频次较高的种类主要有构树 (Broussonetiapapyrifera)、蛇莓 (Duchesnea indica)、桑树 (Morus alba)、山莓 (Rubus corchorifolius)、日本珊瑚树 (Viburnum awabuki)、蓬(Rubushirsutus)和美洲商陆 (Phytolacca americana)等 7种 ,并且它们的种子数量也多达 92 1 3粒 ,占种子总数的 96 .1 %。鸟粪样品中种子出现频次的月份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反映出植物果实的成熟期和鸟类对果实的取食频率。白头鹎 (Pycnonotussinensis)、乌鸫 (Turdus merula)等鸟类则主要以呕出种子的方式传播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白玉兰(Magnolia denudata)等体积较大的种子。此外,鸟类还以衔取果实的形式传播种子。2000~20022年,已经观察到8种鸟类取集18种植物的肉质量实,其中灰喜鹊(Cyanopica cyana)、乌鸫、白头鹎和山斑鸠(Streptopelia orientalis)等4种留鸟分别取集8~16种植物果实,是春夏季节植物园内取食果实种类数目较多的鸟类,并且也可能是重要的种子传播者。鸟类传播种子已经导致了阔叶十大功劳(Mahonia bealei)、樱桃(Cerasus pseudocerasus)、掌叶复盆子(Rubus chingii)和桂花等栽培树种逸出植物园,使它们的实生苗及小树成功地侵入到植物园周围的自然生境中,促进了植物园内一些具肉质果实的栽培植物的自然更新。同时,鸟类传播种子也是导致美洲商陆等引种栽培植物逸生为外来杂草并迅速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

    • 浑善达克沙地赖草分株种群与土壤资源异质性分析

      2004, 24(7):1459-1464.

      摘要 (2604) HTML (0) PDF 329.66 K (26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浑善达克沙地低湿滩地、滩地 -风沙沉积过渡区到风沙沉积区的赖草分株数、地上生物量、土壤水分和养分异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从低湿滩地、滩地 -风沙沉积过渡区到风沙沉积区 ,赖草的分株数和地上生物量与养分含量具有不同的变化趋势。赖草的分株数在 3种生境中都存在空间自相关 ,并且 ,从低湿滩地、过渡区到风沙沉积区空间自相关的变程逐渐增加。地上生物量同样存在空间自相关 ,但变程以过渡区最大 ,风沙沉积区最低。土壤水分仅仅在风沙沉积区存在空间自相关。在 3种生境条件下 ,土壤全氮和有机质的空间分布格局相似 ,都在低湿滩地和过渡区存在空间自相关且变程相似 ,在风沙沉积区不存在空间自相关。赖草的空间分布格局在低湿滩地为偏离随机适度聚集的分布格局 ,在过渡区近似于聚居分布 ,而在风沙沉积区为均匀分布格局。

    • 浑善达克沙地三种生境中不同植物的水分生理生态特征

      2004, 24(7):1465-1471.

      摘要 (1940) HTML (0) PDF 397.39 K (26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浑善达克沙地固定沙丘、丘间低地和湿地 3种生境中 83种植物的叶片渗透势 (Ψs)和含水量 (L WC)进行了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 :各生境下植物Ψs之间差异显著 (P<0 .0 1 )。固定沙丘的小叶锦鸡儿 (Caragana microphylla)Ψs最低 ,为 - 6 .5 4 MPa;湿地的湿车前 (Plantago cornuti)最高 ,为 - 0 .6 3MPa。 4 3%的植物 Ψs变化于 - 1 .0 0至 - 1 .99MPa之间 ,33%的植物变化范围为 - 2 .0 0至 - 2 .99MPa。 L WC变化也很大 ,小叶锦鸡儿最低 ,为 2 6 % ;而碱蓬 (Suaeda glauca)和钝叶瓦松 (Orostachysmalacophyllus)的则很高 ,分别为 98%和 97%。统计表明 ,85 %植物 L WC变化于 6 0 %至 89%之间。就生活型而言 ,灌木 Ψs最低 ,乔木次之 ,草本植物最高。在不同生境中 ,植物Ψs随生境土壤水势 (Ψsoil)升高而增加 ,其中乔木和灌木Ψs变化趋势为 :固定沙丘 <丘间低地 (P<0 .0 1 ) ;草本植物为 :固定沙丘<丘间低地<湿地(P<0.01).叶片含水量随生活型及生境的变化与渗透势相似。植物叶片渗透势与根系分布深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而叶片渗透势与含水量呈显著相关(P<0.01)。

    • 三江平原流域湿地景观多样性及其50年变化研究

      2004, 24(7):1472-1479.

      摘要 (2410) HTML (0) PDF 650.85 K (3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统一的湿地景观分类系统 ,利用遥感和 GIS技术 ,选择两个典型流域为研究单元 ,通过对比定量研究了 5 0年来流域湿地景观多样性的变化过程 ;分析了湿地景观多样性变化对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以及与面积的关系 ;探讨了流域地貌类型对湿地景观多样性形成的影响以及地貌多样性与湿地景观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通过湿地多样性指数分析发现湿地景观多样性受人类影响的阶段性变化特征 ,为流域湿地保护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定量分析依据。

    • 鄱阳湖湿地生态能值分析研究

      2004, 24(7):1480-1485.

      摘要 (3042) HTML (0) PDF 285.88 K (39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奥德姆 (H.T.Odum)创立的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理论 ,定量分析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内的物流和能流。研究认为分析湿地生态效益主要有 4个步骤 ,即 :(1 )建立概念性的能值分析系统 ,全面反映能值分析方法 ;(2 )能值指标系统分析表制作与能值计算 ;(3)能值指标估算 ;(4 )依能值指标系统分析表和能值图解阐述湿地生态效益。通过整理实地考察所获数据和历史资料 ,运用所提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其湿地生态系统能值图解和能值指标分析表的分析结果表明 :鄱阳湖湿地的投入量太阳能值为 3.36× 1 0 1 9sej,产出量太阳能值为 3.0 7× 1 0 2 0 sej,初级生产力为 5 .0 4× 1 0 1 9sej,不可再生能源或资源为 6 .35× 1 0 1 9sej,资本投入 /产出中的生态服务、生态旅游和科研工作太阳能值分别有 8.79× 1 0 1 9sej,4 .80× 1 0 1 9sej,1 .0 5× 1 0 1 9sej,总计 1 .4 6× 1 0 2 0sej,进而得出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整体投入 /产出的效益良好。湿地水禽的太阳能值为 1 .6 1× 1 0 2 0 sej,说明鄱阳湖湿地在保护水禽方面的地位不可替代,在长江流域内有着非常重要的生态功能。

    • 土地利用、溪流级别与溪流河水理化性质的关系

      2004, 24(7):1486-1492.

      摘要 (2464) HTML (0) PDF 377.80 K (22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土地利用对溪流水质的影响 ,对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境内阿什河流域的 1~ 5级溪流河水进行采样 ,同时记载森林覆盖度、邻近土地利用类型及地貌特征。对溪水样品的的 p H,浑浊度 ,NH+ 4- N、NO- 3- N和 PO3+ 3- P浓度进行分析测定。对不同溪流级别和土地利用类型的溪流河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随着溪流级别的升高和土地利用类型由森林变为农田和村镇 ,溪流河水的 p H,浑浊度 ,NH+ 4- N、NO- 3- N和 PO3- 3- P浓度均显著升高。森林植被保存相对较好的 1、2级溪流水质最佳 ,但溪水中溶解无机磷和无机氮的浓度与美国温带地区相似的低级溪流相比 ,分别高 30倍和 1 0 0倍。河岸带破坏 ,土地利用的变化 ,放牧、樵采等频繁干扰造成的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输入是造成该流域溪流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 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瓶颈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

      2004, 24(7):1493-1499.

      摘要 (1792) HTML (0) PDF 325.64 K (31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是由社会、经济和自然 3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城市的发展需要凭借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支撑。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由多个因子组成 ,瓶颈要素是城市生态支持系统中阻碍和制约城市发展的因子。基于供需平衡原理 ,建立了以瓶颈指数和瓶颈等级为基础的瓶颈要素评价方法 ,并采用此方法对不同情景下各目标年广州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瓶颈要素进行了辨识。分析结果表明 ,在当前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水平情景下 ,广州市城市生态支持系统不能适应广州城市未来的发展 ,对城市发展的制约作用十分明显 ;在实施生态调控策略情景下 ,瓶颈要素的制约作用有所缓解 ,广州城市生态支持系统支撑能力得到极大扩展 ,为城市生态系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生态基础。

    • 论城市设计的生态补偿作用——记舟山临城新城中心区城市设计的生态策略(英文)

      2004, 24(7):1500-1507.

      摘要 (1938) HTML (0) PDF 501.98 K (22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设计在发挥控制城市形体环境、整合城市运行系统的作用的同时 ,其生态补偿的重要作用必须得到重视和贯彻。通过对舟山临城新区城市设计的实际案例分析 ,探讨如何在城市设计中从 4个可操作的方面来进行有效的生态控制和补偿。

    • CO2排放控制的动态宏观经济模拟分析

      2004, 24(7):1508-1513.

      摘要 (1547) HTML (0) PDF 321.65 K (19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 Nordhaus- Pizer模型和 L eimbach模型为基础 ,在新经济增长理论框架下 ,发展了一个气候保护分析的宏观经济动态模型 ,模拟分析了不同削减水平下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对我国 GDP增长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数值模拟发现 :如果不推动减排 ,我国经济增长到 2 0 2 5年左右将失去优势。如果中国适当参加减排 ,采用每年控制少排放 0 .2 %的水平 ,到 2 0 5 0年相对不控制将少排放 1 0 % ,对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有利 ,对全球气候保护也是一个贡献。

    • >研究综述与进展
    • 浮游动物摄食在赤潮生消过程中的作用

      2004, 24(7):1514-1522.

      摘要 (2460) HTML (0) PDF 430.04 K (37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浮游动物摄食在赤潮生消过程中起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摄食过程的复杂性和生物物种与个体行为存在的多样性 ,使得赤潮过程中浮游动物的摄食研究具有相当难度。从浮游动物的摄食类型和习性、浮游动物摄食率测定、浮游动物选择性摄食对赤潮群落演替发展方向、浮游动物摄食在有毒微藻赤潮中的作用、浮游动物摄食在中国赤潮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浮游动物摄食对赤潮生物种群动力学的影响 ,为理解和治理赤潮提供科学依据。

    • 森林土壤氮素转换及其对氮沉降的响应

      2004, 24(7):1523-1531.

      摘要 (3272) HTML (0) PDF 425.95 K (38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几十年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的含氮化合物激增 ,并引起大气氮沉降也成比例增加。目前 ,氮沉降的增加使一些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 ,甚至衰退。近 2 0 a欧洲和北美有关氮沉降及其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方面的研究较多 ,而我国少有涉及。森林土壤氮素转换是森林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矿化、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是其核心过程 ,氮沉降作为驱动因子势必改变森林土壤氮素转换速度、方向和通量。根据国外近 2 0 a有关研究 ,首先介绍了森林土壤氮素转换过程和强度 ,论述森林土壤氮素在生态系统氮素循环中的作用 ,然后在此基础上 ,介绍了氮沉降对森林土壤氮素循环的研究途径 ,探讨了氮沉降对森林土壤氮素矿化、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影响及其机理。

    • 有蹄类食性研究方法及研究进展

      2004, 24(7):1532-1539.

      摘要 (2029) HTML (0) PDF 362.23 K (34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国内外有蹄类食性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直接观察法、利用法、胃分析法和粪便显微分析法。近年来 ,粪样 DNA分析技术逐渐运用到对动物食性的判定上 ,其中粪便显微分析法是近 2 0年来国内研究有蹄类食性的最主要方法。对这些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进行了评价 ,并简述了国内外有蹄类食性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 PFU原生动物群落生物监测的生态学原理与应用

      2004, 24(7):1540-1547.

      摘要 (2807) HTML (0) PDF 398.58 K (38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原生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食物链中重要环节 ,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生态功能作用。在水环境质量变化评价与发展趋势预测中 ,与其它较高等生物类群比较 ,PFU原生动物群落在水质监测应用方面显示了诸多优点。系统地阐述了原生动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 ,重点介绍了原生动物评价水体污染的生态学基础及其优点和 PFU原生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在水质监测应用中的优势。通过对国内外不同水质类型 PFU原生动物群落生物监测的典型案例研究 ,进一步论证了 PFU原生动物群落生物监测的生态学原理与应用优势。

    • >问题讨论
    • 有机无机肥长期配合施用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2004, 24(7):1548-1555.

      摘要 (2098) HTML (0) PDF 382.71 K (27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高籽粒品质和产量是当前国内小麦生产的核心。小麦品质和产量取决于基因型、生态环境 (如土壤肥力等 )和栽培技术(尤其是养分管理技术 )。长期肥料试验是研究养分管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的有效手段 ,迄今 ,长期施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报道很多 ,但对籽粒品质的影响报道很少。在 2 0 a长期定位肥料试验的基础上 ,研究了有机无机肥长期配合施用对不同类型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有机肥主效应对小麦籽粒产量有显著作用 ,而对大部分品质指标无影响 ;无机肥处理主效应及有机无机肥交互效应对籽粒产量和大部分品质性状均有显著影响。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与单施无机肥处理相比提高了小麦大部分品质性状 ,有利于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同步提高 ,但不利于弱筋小麦品质的改善。进一步分析了土壤肥力及磷钾肥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 >研究简报
    • 土壤水分胁迫对玉米形态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2004, 24(7):1556-1560.

      摘要 (2493) HTML (0) PDF 256.15 K (32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加剧的干旱化将对我国主要粮食和最重要的饲料作物玉米产生严重影响。为增进玉米对干旱化响应与适应的理解及制定应对策略 ,利用大型活动遮雨棚及池栽对玉米进行了全程水分控制试验研究。对不同土壤水分胁迫下的玉米形态表征、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分析表明 ,玉米受干旱胁迫的影响程度因受旱轻重、持续时间以及生育进程的不同而不同 ,受旱越重 ,持续时间越长 ,影响越甚。大喇叭口期前 ,玉米株高和生物产量受有限供水或轻度干旱影响不算很大 ,但从大喇叭口期后直至抽雄和灌浆期 ,轻度干旱胁迫持续久了也会对株高和生物产量产生较大不良影响。严重干旱胁迫则从拔节始至灌浆期均对株高和生物产量影响更为不利。进而引起果穗性状恶化 ,穗粒数和百粒重减小 ,最终导致经济产量大幅下降。说明玉米生育前期(大喇叭口期前 )进行有限的控水可行。而玉米生育前期干旱胁迫将使生育进程明显延缓 ,严重干旱胁迫可使抽雄、吐丝期较水分充足滞后 4 d左右 ,并引起成熟期推迟。

    • 温度对豆荚野螟实验种群的影响

      2004, 24(7):1561-1565.

      摘要 (1685) HTML (0) PDF 262.69 K (23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为豆科蔬菜上的重要害虫 ,豆荚野螟 Maruca testulalis Geyer能够对豆科蔬菜造成严重危害。研究温度对豆荚野螟不同虫期发育的影响 ,可以有利掌握其种群动态 ,以便进行有效控制。研究了室内不同温度条件下豆荚野螟的生长发育情况 ,发现在2 0~ 32℃温度范围内 ,随温度上升发育历期缩短 ;对于不同的生活史阶段 ,豆荚野螟卵、1~ 4龄幼虫、蛹及整个世代受温度影响显著 ;并计算得出完成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 7.84℃ ,有效积温达 4 74 .2 0℃。通过内禀增长率参数的比较 ,认为各参数与温度的关系均达到极显著相关 ,以 2 9~ 32℃为豆荚野螟最适温度。

    • 不同Bt棉种植年代棉铃虫种群的波动性不对称

      2004, 24(7):1566-1569.

      摘要 (1879) HTML (0) PDF 240.18 K (18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波动性不对称 (Fluctuating asymm etry,FA)是指相对于生物两侧对称发育的一种细微的随机偏离 ,通常用来指示生物在外界环境压力下发育的稳定性程度。 2 0 0 2年在我国北方棉区 1 3个具有 1~ 5 a转 Bt基因棉种植史的市、县采集了棉铃虫上灯蛾 ,测定了各点成虫后足腿节的波动性不对称 (Fluctuating asymmetry,FA)。结果表明 ,1 2个采集地的棉铃虫后足腿节均表现出 FA;相关性分析发现 ,各采集点的 FA值与 Bt棉的种植年代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r=- 0 .77) ,显示出棉铃虫自然种群对 Bt棉的适应性随着 Bt棉种植时间延长而渐增的趋势。讨论了棉铃虫对 Bt棉的适应以及 FA作为棉铃虫田间种群对 Bt棉早期抗性监测指标的可能性。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