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4, 24(6):1093-1100.
摘要: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草原沙漠化过程中不同梯度共有种群为研究对象 ,探讨植物的受损机理 ,综合 2 0 0 1~ 2 0 0 3年的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沙漠化的进展 ,共有种群的 1叶片含水量及叶绿素 a、b和总叶绿素含量均呈降低趋势。叶片含水量高低顺序为扁蓿豆 (Melilotoides ruthenica) >冷蒿 (Artemisia frigida) >羊草 (L eymus chinensis) >糙隐子草 (Cleistogenessquarrosa) ,反映了共有种群水分状况的不同。2质膜相对透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均呈上升趋势 ,其中羊草、糙隐子草和冷蒿变化表现出先升后降再升的规律。3MDA含量变化均表现出先升后降再升的规律 ,不同植物不同阶段 MDA积累程度 (积累率大小顺序为沙漠化初期 :冷蒿 2 9.5 9% >羊草 18.14 % >扁蓿豆 13.6 8% >糙隐子草 3.77% ;沙漠化后期 :糙隐子草 80 .11% >冷蒿 77.2 9% >羊草 39.31% >扁蓿豆 8.5 6 % )的不同反映了不同阶段细胞受伤害程度的差异。4 SOD、CAT活性变化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 ,其中羊草CAT活性呈降低趋势;酶活性均梯度间差异显著(P<0.001)。5 内激激素ABA含量的变化因不同种群抗逆性强弱而异。糙隐子草、冷蒿和扁蓿豆ABA增幅小,而羊草ABA增幅大。综合各种生理特征及其对沙漠化环境的响应,对共有种群分类:羊草为敏感型、糙隐子草和冷蒿为积极忍耐型,扁蓿豆为迟钝型。
2004, 24(6):1101-1110.
摘要:草地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 ,对维持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格局、功能和过程具有特殊的生态意义。目前 ,草地退化导致的区域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 ,评价我国草地资源生态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 ,尤其是其潜在的生态调节功能和生命支持功能的价值 ,对于制定合理的区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开发决策、保护和恢复草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构成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接价值的功能指标主要包括侵蚀控制、截留降水、土壤 C累积 (气候调节 )、废弃物降解、营养物质循环、空气质量调节、文化多样性和生境提供等。本研究选取其中的侵蚀控制、截留降水、土壤 C累积、废弃物降解、营养物质循环和生境提供 6类功能进行了评价 ,基于服务功能机制对其物质量评价方法进行了探索 ,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生态经济价值进行了评价 ,得出我国草地生态系统 6类服务功能的年生态经济价值分别为 2 2 8.2 1× 10 8、6 92 .0× 10 8、6 5 75 .0 6× 10 8、2 2 8.35× 10 8、832 .6 2× 10 8和2 4 6 .77× 10 8元人民币 ,6类功能的总价值为 880 3.0 1× 10 8元。研究结果表明 ,草地生态系统除为社会提供直接产品价值外,还具有巨大的间接使用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对人类的贡献与提供产品本身同样重要。今后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工作应注重加强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机制研究。
2004, 24(6):1111-1117.
摘要:测定了生长在全日、5 4 %和 2 1%日光强下需光植物火力楠 (Michelia meachurei)和耐荫植物华东拟单性木兰 (Parakmerialotungensis)叶片气体交换参数 ,用以估测降低光强对光合作用的限制和对低光的光驯化。生长在全日光强下火力楠的光饱和光合速率较华东拟单性木兰高。当日光强降低到 5 4 % ,火力楠叶片光合速率降低幅度较华东拟单性木兰大。当日光降低至2 1% ,华东拟单性木兰的表观量子产率和光能转换率较火力楠高。在全日光强下 ,火力楠的 Vcmax较华东拟单性木兰高。随着日光强降低 ,两种木兰植物的 Vcmax降低 ,当日光强降低至 5 4 %和 2 1% ,火力楠的 Vcmax降幅较华东拟单性木兰大 ,火力楠 Vcmax对光强降低较华东拟单性木兰敏感。生长光强降低 ,两种木兰植物内部 CO2 传导度 (gi)降低。在低光强下火力楠仍保持较华东拟单性木兰高的 gi。生长光强降低到全日光强的 5 4 % ,火力楠 gi 对光合速率限制 (Li)与在全日光强的条件下没有区别 (p>0 .0 5 ) ,表现火力楠 gi 对 5 4 %日光强的驯化 ;在 5 4 %的光条件下,华东拟单性木兰的呼吸速率对光合速率的限制(Lr)与全日光照无差别(p>0.05),显示呼吸速率对低光的驯化。两种木兰植物气孔导度对光合速率的限制(Ls)随光强降低而增大。在遮荫条件下种间叶特性差别明显,这亦反映出两种植物物种光合驯化的差异。火车楠gi对低光驯化,而华东拟单性木兰叶片对较高光强驯化更甚于对低光强。
2004, 24(6):1118-1122.
摘要:喜树碱是我国特有树种——喜树中所含的重要次生代谢产物 ,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观察了光强对喜树幼苗叶片喜树碱含量的影响。喜树幼苗叶片的喜树碱含量随着遮荫程度的增加 (光照强度降低 )而增加 ,但严重遮荫的 (光强为全光照的 2 0 % )在处理后期 (75 d)喜树碱含量降低。叶片的喜树碱产量 (喜树碱含量与叶片生物量乘积 )在处理初期 (30 d)随光强减弱而缓慢地略有增加 ,处理后期 (45 d以后 )随光强的减弱而有明显增加 ,但光强低于全光照的 6 0 %以后喜树碱产量迅速下降。喜树碱的增加可能是喜树幼苗通过次生代谢过程对不良环境 (遮荫 )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冶民生 , 关文彬 , 谭辉 , 马克明 , 刘国华 , 汪西林
2004, 24(6):1123-1130.
摘要:通过对岷江干旱河谷植被及其环境因子的系统取样调查 ,研究了该地区植物群落的α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土壤、植被、地形三者之间的典范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三者两两之间均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土壤因子与地形因子之间 ,海拔和坡向起较大的作用 ,主要影响土壤中的全氮、有机质和土壤含水量 ;地形因子和植被之间 ,海拔和坡向影响灌木层的多样性和盖度 ;植被和土壤因子之间 ,土壤中的全氮量、有机质和土壤含水量影响灌木层的盖度和多样性。随着海拔的增加 ,草本和灌木群落的多样性都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而后又增加的趋势 ,草本层的α多样性明显高于灌木层的α多样性 ,草本层和灌木层均在14 0 0~ 16 0 0 m和 2 0 0 0~ 2 2 0 0 m两个海拔段有较高的α多样性 ;华帚菊 -小黄素馨灌丛、金花小檗 -忍冬灌丛、绣线菊灌丛有着较高的多样性 ,西南野丁香灌丛、莸灌丛、小马鞍羊蹄甲 -白刺花灌丛的群落多样性较低 ;样带的多样性 ,灌木层 :样带 3>样带 1>样带 2 ,草本层 :样带 1>样带 3>样带 2 ;不同坡向的多样性 ,灌木层 :阴坡 >半阴半阳坡 >阳坡 ,草本层 :半阴半阳坡 >阴坡 >阳坡 ;不同坡形上的多样性,无论是灌木层还是草本层,多样性大小为凹坡>平坡>凸坡;灌木层和草本层在不同坡位上的多样性大小均为上坡位>下坡位>中坡位。
2004, 24(6):1131-1139.
摘要:植被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在同样气候条件下又是最重要的因素 ,植被的演替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 ,促进了成土作用。植被的正向演替可改善土壤 A层的理化性状 ,降低容重 ,增加孔隙度、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 ;而 B层理化性状在演替初期得到改善 ,后期 (乔林期 )却明显下降 ,容重增加 ,孔隙度、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大大降低。土壤 p H值随演替进展逐渐降低。Mg含量随正向演替而降低 ;Ca因植物的作用而呈现复杂性。土壤 CO2 的变化也很复杂 ,表层 CO2 随正向演替明显增加 ,但当(青冈林土 )孔隙度很大时有利于 CO2 的逸出而大大降低 ;深层 CO2 与土壤孔隙度、含水量一致 ,初期随正向演替增加 ,到乔林期又降低。地表溶蚀率随植被正向演替 ,先降低后增加 ;土壤中岩石的溶蚀率随演替而增加 ,与 Ca、Mg含量 ,p H值成反比 ,与土壤有机碳、CO2 浓度成正比 ;植被进展演替有促进潜蚀的作用 ,演替初期表层溶蚀率较深层高 ,到乔林阶段后深层较高。岩石的溶蚀率还受土壤含水量、孔隙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004, 24(6):1140-1145.
摘要:植被生产力对水热因子的反应是气候 -植被关系研究的焦点之一。利用 1981~ 1994年的固定围栏样地植物群落调查数据及同期降水资料 ,分析了羊草草原群落地上初级生产力和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及植物群落地上初级生产力的时间动态与降水年际变化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羊草草原年降水以及月降水的年际波动明显 ;年内降水分配不均匀 ,降水集中分布于 6~ 8月份。月均降水以 7月份最高 ,基本呈对称分布。群落地上初级生产力年际间变化介于年降水与月降水的年际变化之间。影响群落地上初级生产力时间动态最显著的因子是植物生长周期内前一年 10月至当年 8月的累积降水 ,而与年降水和月降水无显著相关。群落地上初级生产力时间动态对累积降水波动的反应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 ,与空间尺度上地上初级生产力与年降水呈线性相关关系不同。因此 ,降水波动对羊草草原地上初级生产力的影响是一个累积效应 ,确定对植物生长产生影响的有效降水时间对建立羊草草原生产力模型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4, 24(6):1146-1149.
摘要:物种多样性与空间尺度的关系是植物生态学的一个研究热点。传统植物生态学研究认为种面积曲线方程中 Z值是个近似常数 ,但近期对森林和草原群落的研究表明 Z是随尺度变化的。在荒漠带选择了 10个样地 ,每个样地包括 1m2 到 1km2 的 6个空间尺度样方 ,研究荒漠地区物种多样性与空间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 :荒漠植被物种多样性随空间尺度的增大空间依赖性减弱 ,Z也是随尺度变化的。对荒漠植被种面积曲线 Z的研究结果支持了 Z随尺度变化的结论 ,但 Z是随尺度增加而减小 ,斜率 z值从 0 .37降至 0 .0 35 ,与草原和森林群落 Z值随尺度增加而增加的结论是相反的。
2004, 24(6):1150-1156.
摘要:对高寒草甸 15种植物种子的发芽进行了比较实验研究。结果显示 ,冷湿层化、温度变幅及光照条件能够提高或者降低多数高寒草甸植物种子发芽率。其中 ,13种植物对层化、11种对光照条件、14种对温度变幅处理有显著性响应。 15种植物中 ,有14种对单一因子或因子组合有反应 ,仅藏嵩草种子发芽对设定的因子或因子组合没有响应。根据不同植物种子对不同处理及其组合的发芽反应可将植物种子划分为不同的反应类型 ,通过对种子进行冷湿层化处理 ,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地替代某些植物种子发芽对光、温需求。探明植物种子在特定环境因子组合条件下的发芽表现 ,对通过种子恢复退化草甸是至关重要的。
2004, 24(6):1157-1163.
摘要:城市绿地是城市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城市绿地景观的评价是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 GIS技术支持下 ,对城市绿地景观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 ,将物理学中“场”的相关理论引入城市绿地景观的研究 ,提出绿地景观引力场的概念及评价方法。绿地景观引力场是城市绿地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能力的大小或潜力 ,其主要影响因素有绿地景观本身的质量、城市人口分布状况、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城市主要交通设施等。在研究中需要建立以下相关模型 :城市阻力的空间分布模型、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模型、城市公共绿地的空间分布模型、城市绿地景观引力场的空间分布评价模型。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1)景观引力场用于城市绿地系统的评价 ,能够更好地反映城市绿地的空间分布格局 ;(2 )丰富了城市绿地系统评价的指标内容和评价方法 ;(3)该方法从景观设计上提供了一个可供决策参考的依据 ;(4 )景观引力场还可用于城市其它服务设施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的评价与研究。
李向义 , 张希明 , 何兴元 , 曾凡江 , Andrea FOETZKI , Frank M THOMAS
2004, 24(6):1164-1171.
摘要:沙漠 -绿洲过渡带地区植被的可持续性在防止绿洲沙漠化的过程中非常重要。对过渡带主要植物种骆驼刺 (Alhagisparsifolia Shap)、多枝柽柳 (Tamarix ramosissima L ebed.)、胡杨 (Populus euphratica Oliv.)和头状沙拐枣 (Calligonum caput-medusae Schrenk.)水分关系的研究表明 :4种植物的水分恢复状况良好 ,清晨水势一直较高 ,水分亏缺并不严重。渗透势和正午水势的降低幅度不大 ,变化比较平稳 ,更像是一种生长过程中的结果 ,植物的水分胁迫状况并不明显。 4种植物的水势和渗透势都高于典型的荒漠植物 ,属于中生植物的范围。水分参数的变化显示在同样的环境节律下 ,四种植物在水分生理的变化特征上有一致性。一直很高的 RWCp 值表明植物不能适应剧烈的水分损失和较低的水分含量 ,植物需要稳定充足的水分供应来适应塔克拉玛干极端气候条件下的生长环境。植物对环境胁迫也有各自不同的生理适应特点 ,胡杨的ΔΠ值大 ,能忍受较多的水分损失维持气孔的开放 ;骆驼刺的Ψp 值最高 ,水分亏缺的平衡与恢复效果明显 ;C4 植物头状沙拐枣能维持较高的水势和渗透势,而盐土植物枝柽柳能忍受水势的很大降低。夏季一次性灌溉对骆驼刺、多枝柽柳和胡杨水分状况的改善基本没有影响,对头状沙拐枣有一定的帮助。植物群落和地下水关系密切,过渡带地区地下水位稳定在植物可接触的范围内是保证植物长期存活的关键。4种植物对干旱胁迫的适应为躲避型。
2004, 24(6):1172-1177.
摘要:根据验证后的太行山低山丘陵区苹果 -小麦复合系统及单作小麦系统 SPAC水分运移模型 ,模拟计算小麦拔节 -腊熟期间复合系统和单作系统蒸腾、根系吸水和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值 ,继而分析复合系统水分生态特征 ,旨在为该地区发展果农复合模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并以期进一步丰富复合农林业水分生态理论研究内容。结果表明 :(1)对比单作小麦系统 ,复合系统具有明显的小麦蒸腾需水及耗水降低效应 ,其值分别可达 18.0 %和 16 .8% ;实际区域面积上 ,复合系统中作物和果树蒸腾耗水量的比值为 1.7,说明小麦耗水是复合系统耗水的主要特征方式。 (2 )分布林带区和作物区的果树吸水量分别约占系统内果树吸水总量的 4 7.6 %和 5 2 .4 % ,说明果树所消耗的土壤水分至少有 5 0 %以上来自作物区内 ;在作物与果树根系的交错区内 ,作物吸水量与果树吸水量的比值达 82 .0 :1,因此 ,小麦在与果树根系吸水的直接竞争过程中 ,将处绝对主导的地位。 (3)小麦拔节-腊熟期间各时段内 ,复合系统中 0~ 80 cm土层贮水量随带距的变化均大致呈抛物线状分布 ,对比单作小麦系统 ,复合系统土壤水分总体平均效应2.7%。
2004, 24(6):1178-1186.
摘要:针对科尔沁沙地小叶锦鸡儿固沙林在持续高温干旱条件下出现稳定性波动的问题 ,选择 2、5、15、35 a人工群落和天然群落进行对比研究 ,探讨了人工小叶锦鸡儿防风固沙林物种多样性在 35 a间的变化以及对大气持续干旱的抵抗力和对外界干扰的恢复能力。流动沙丘固定后 ,固沙林内草本植物迅速侵入 ,其后则缓慢发展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植物种类数保持在 2 0~ 2 3种。但在人工固沙群落中 1年生植物在种类数和数量上始终处于优势地位 ,而天然群落则是多年生植物占优势。人工固沙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逐年提高 ,但明显低于天然群落。在受到大气持续高温干旱的干扰时 ,人工群落土壤条件极度恶化 ,出现了明显的干沙层 ,最深达 14 0 cm ,叶片含水量极度降低 ,植物生长停止。沙地植物群落对牲畜取食均具有一定的补偿的能力 ,在啃食较轻时表现为超补偿现象。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 ,人工群落个体的补偿点和超补偿点明显低于天然群落。采用冗余理论对植物群落稳定性机制进行了论述 ,认为冗余结构的变化是导致群落稳定性变化的内在原因。对现有人工小叶锦鸡儿固沙林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 ,并认为 15 a左右人工固沙林正处于相对稳定并缓慢发展状态。对于稳定的人工固沙群落应具备以下条件:(1)适于当地环境条件;(2)对外界干扰具有一定的抵抗性和恢复性;(3)具有正常生长发育和自我更新能力;(4)有较为完善的种群结构。
2004, 24(6):1187-1193.
摘要:对中国特有单种属濒危植物明党参杭州种群的生存过程进行了数量分析。针对难以测量明党参个体年龄的问题 ,基于实验数据利用 L ogistic生长模型估算其年龄并得到可估测年龄最高界限为 5 0 a。数量分析表明 ,目前明党参种群表现出衰退趋势 ,种群年龄结构类似于老年型 ,种群的净增殖率、瞬时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均较低 ,世代周期较长。运用 L eslie矩阵模型分析预测未来 30 a中种群个体数量将呈现出下降趋势。在所研究的样地中 ,明党参种群种子萌发和幼苗期 (0~ 5 a) ,成熟期 (15~2 5 a)和老年期 (4 5~ 5 0 a)受到了环境筛的强烈作用。
2004, 24(6):1194-1198.
摘要:用森林动态林窗模型 FORET1模拟了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长期变化特征。模型参数取自暖温带地区长期森林研究和经营的历史数据 ,对过去数据中缺少的参数进行了实地测定 ,并用观测的数据对模型作了检验。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长期动态变化特征。通过模拟可以看出 ,森林的净初级生产力没有明显变化规律且极度不稳定 ,峰值出现在30 a左右 ,相似于世界上其它地区森林动态格局变化 ,生物量格局呈循环状态变化 ,循环周期大致在 110 a左右。
2004, 24(6):1199-1204.
摘要:采用寄主转换建立生命表及触角电位 (EAG)方法比较了棉蚜两寄主专化型 (棉花型和黄瓜型 )对不同夏季作物的适合度。结果表明 ,棉花型蚜转到黄瓜上及黄瓜型蚜转接到棉花上均不能正常产仔繁殖和建立种群。两种蚜型均不能在茄子和苋菜上建立种群。黄瓜型蚜能在豇豆上建立种群 ,但棉花型蚜不能 ,表现出两种寄主型棉蚜对夏寄主利用上存在显著差异。受棉蚜为害 12~ 36 h后的黄瓜或棉花植株仍不适合于棉花型或黄瓜型蚜 ,表现出黄瓜型蚜不能在被棉花型蚜为害过的棉株上正常存活和繁殖 ,棉花型蚜也不能在被黄瓜型蚜为害过的黄瓜苗上存活和繁殖。两种寄主型蚜对不同寄主叶片丙酮提取物的触角电位表明 ,黄瓜型蚜对棉花、哈密瓜和马铃薯叶片提取物的反应显著强于棉花型蚜 ,而对黄瓜和甜瓜叶片提取物的反应上两种蚜型差异不显著。文中同时对棉花型和黄瓜型棉蚜产生的生态机制进行了讨论。
曹志平 , 陈国康 , 于永莉 , 刘奇志 , 郑长英 , 陈云峰 , 杨杭
2004, 24(6):1205-1211.
摘要:为评价和筛选几种甲基溴替代技术及其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2 0 0 1年 6月~ 2 0 0 2年 3月对 5种土壤消毒处理的线虫数量和群落结构及微生物量动态作了测定和分析。试验共分离到土壤线虫 4个目 14个科属 ,包括小杆目 (Rhabditida)、垫刃目(Tylenchida)、矛线目 (Dorylaimida)、单宫目 (Monhysterida)。小杆目线虫占总数的 88.7% ,表明食细菌的小杆目线虫是该温室土壤线虫群落的优势类群。分析表明甲基溴 +VIF、威百亩、威百亩 +VIF三种措施的消毒效果达到了甲基溴处理的水平 ,可作为甲基溴土壤消毒替代技术 ,而太阳能 +BCA处理未达到甲基溴消毒的效果。研究显示同一处理的线虫数量在两个番茄品种(AF179和毛粉 80 2 )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即表明这两种番茄品种不是影响土壤线虫数量动态的主要因素。对消毒处理后土壤线虫各营养类群在群落中的比例进行分析 ,发现与对照相比 ,化学消毒提高了线虫群落中优势类群 (即食细菌线虫 )的比例 ,而使弱势类群的比例下降 ,这表明土壤线虫的弱势类群对化学熏蒸剂更加敏感。两番茄品种小区中土壤食细菌、食真菌线虫数量与微生物量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微生物生物量的消长受土壤消毒措施的影响,同时也证实了上述两营养类群线虫与土壤微生物间的食物依赖关系。
2004, 24(6):1212-1218.
摘要:在 1998年特大洪灾中被淹没 3个多月的湖南省安乡县安造大垸 ,经退水后连续 3a的观察 ,揭示了洪涝灾害对鼠类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群落演替或恢复的过程。当地的优势种黑线姬鼠是洪灾后农田区残留的主要鼠种 ,但密度极低 ;房舍区则以中型鼠褐家鼠与黄胸鼠为主 ,并保持较高的密度。在农田 ,灾后近 2 a时间内都仅捕获黑线姬鼠 ,而农房的鼠种组成很快变成与未被淹地区相似 ,不同的是在未被淹地区小家鼠的比例比灾区高。比较灾区与对照区群落的鼠种组成、群落优势度及优势集中性指数、群落的多样性与均匀性指数、群落相似性系数 ,发现随着群落的演替 ,灾区鼠群落逐步地与对照区趋于一致 ;仅有灾区的害鼠密度例外 ,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由于房屋的顶层或楼房的 2层以上部分 ,在洪灾中未被淹没而成为害鼠的避难地 ,因此洪涝灾害对房舍区鼠群落结构的破坏比农田区的小 ,这从灾后的鼠密度和结构的变化可知 ,也是房舍区鼠类群落的恢复速度比农田区快的原因。
赵云龙 , 唐思贤 , 王群 , 樊玉杰 , 赵艳民 , 杨志彪
2004, 24(6):1219-1224.
摘要:20 0 0年 4月至 2 0 0 1年 3月 ,对上海虹桥机场草地土壤动物和草丛动物群落的组成、数量和季节性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土壤动物有节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环节动物门等 12个目或类。其中蜱螨目和弹尾目为常年土壤动物群落的优势类群 ,各占年总捕量的 19.75 %和 2 3.14 % ;蚯蚓、多足纲、等足目、膜翅目、鞘翅目为常见类群 ,5类全年占总捕量的 4 8.96 %。草丛动物有 15目或类。其中鞘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膜翅目、双翅目以及蜘蛛目为草丛动物群落的优势类群 ,占全年总捕量的89.6 3%。草丛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总体表现为 :7月 >9月 >5月 >4月 >12月 >3月。土壤动物和草丛动物的分布与生境密切相关。所捕的 2 2类草地动物中 ,可直接被鸟类捕食的有近 2 0类 ,主要为生活于草地常见类群中 ,因此 ,草地的生境以及草地动物的分布是吸引鸟类到机场栖息和摄食的主要原因。降低草高、减少结实的植物、控制土壤动物的密度是减少机场区鸟类数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惠刚盈 , K. v. Gadow , 胡艳波 , 陈伯望
2004, 24(6):1225-1229.
摘要:空间结构是森林的重要特征 ,它反映了森林群落内物种的空间关系即林木的分布格局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排列方式。林木分布格局是种群生物学特性、种内与种间关系以及环境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是种群空间属性的重要方面 ,也是种群的基本数量特征之一。角尺度是一个刻画森林空间结构的新参数 ,通过描述相邻木围绕参照树的均匀性来进行林木分布格局的判定。与其他的描述分布格局的指数相比 ,角尺度具有调查费用低、结果的体现既可用均值也可用频率分布的形式 ,对复杂结构具有很强的解析能力 ,在结构复杂天然林的可持续经营中将发挥十分重要作用。为在实践中快速准确地应用这一新的空间结构参数 ,研究分析了 2 0 0 0个模拟林分的角尺度均值 ,并用 3倍标准差原理提出了林木分布格局类型的角尺度均值评判标准 ,指出随机分布时角尺度均值范围为 [0 .4 75 ,0 .5 17],大于 0 .5 17时为团状分布 ,而小于 0 .4 75时为均匀分布。这一标准的提出进一步完善了角尺度理论。
2004, 24(6):1230-1236.
摘要:对川西亚高山 3个不同箭竹群落枯枝落叶层现存量及生物化学特性作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1)枯枝落叶层贮量 :箭竹 -冷云杉林 (4 6 .3× 10 3kg/hm2 ) >箭竹 -桦木 -冷云杉林 (2 5 .8× 10 3kg/hm2 ) >箭竹 -桦木林 (6 .5× 10 3kg/hm2 )。(2 )各林型枯枝落叶层营养元素贮量 (kg/hm2 ) :箭竹 -冷云杉林为 N 5 5 3.14 ,P 5 4 .6 3,K 16 4 .75 ,Ca 6 0 6 .12 ,Mg 12 5 .78,箭竹 -桦木 -冷云杉林为 N2 6 9.4 5 ,P 2 3.6 1,K 96 .31,Ca 36 7.0 4 ,Mg 79.0 8,箭竹 -桦木林为 N 6 8.6 9,P 7.73,K 2 7.6 4 ,Ca 2 1.6 6 ,Mg 11.4 5 ;各元素贮量分布规律箭竹 -冷云杉林和箭竹 -桦木 -冷云杉林为 Ca>N>K>Mg>P,箭竹 -桦木林则是 N>K>Ca>Mg>P。 (3)箭竹 -冷云杉林和箭竹 -桦木 -冷云杉林枯枝落叶层有机质 (如有机碳、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无氮浸出物等 )含量分布格局均为未分解凋落物层(L)>半分解层(F)>腐殖质层(H),有机质贮量分布格局为H层>F层>L层,箭竹-桦木林各亚层有机质含量及贮量均为L-F层>H层;箭竹-桦木林、箭竹-桦木-冷云杉林和箭竹-冷云杉林枯枝落叶层有机质平均分解率分别为38.15%、23.54%、19.14%。(4)各林型枯枝落叶层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酶(酸性磷酸酶、蛋白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箭竹-冷云杉林与箭竹-桦木-冷云杉林均为F层>L层>H层,箭竹-桦木林为H层>L-F层。结果表明,随着箭竹-桦木林向箭竹-桦木-冷云杉林及箭竹-冷云杉林恢复演替,林下枯枝落叶层微生物数量、酶活性逐渐降低,凋落物平均分解率降低,凋落物、有机质及营养元素逐渐积累,养分循环速率逐渐降低。
2004, 24(6):1237-1242.
摘要:采用 RS和 GIS技术对科尔沁沙地景观斑块结构对沙漠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选择固定沙丘斑块、农田斑块和景观中总斑块的数量、平均面积和平均斑块形状等九个因子 ,分别采用单因子关联分析和多因子 PCA分析 ,揭示了科尔沁沙地斑块结构对沙漠化过程的影响。单因子的分析表明 ,固定沙地斑块数 (SN )和平均斑块面积 (SA)、农田斑块数 (CN)和总斑块数 (TN)与沙漠化程度 (DG)的关联程度极为显著 (在 0 .0 1水平上 ) ,关联系数 >0 .92 1。各因子与沙漠化程度之间存在回归关系 ,其中上述 4个因子与沙漠化程度的关系比较密切 ,呈线性回归关系 ,相关系数变化在 0 .90 2~ 0 .991之间 ,相互之间有较高的置信度。PCA的分析表明 ,不同类型斑块数量对沙漠化景观的影响最大 ,其所代表的影响方向 (PC1轴 )占所有分析因子贡献率的5 3.3% ;不同类型斑块形状对沙漠化景观的影响次之 ,其所代表的影响方向 (PC2轴 )占所有分析因子贡献率的 2 7.5 %。从不同斑块类型对沙漠化的影响特点来看 ,固定沙丘斑块对沙漠化的发生、发展起正向的影响作用 ,斑块的各种指数 (SN、SA和 SF),与沙漠化的关系都为正关联。农田斑块对沙漠化的影响作用则较复杂,其中斑块数量(CN)与沙漠化的关系为正关联,而平均斑块面积(CA)和平均形状指数(CF)与沙漠化的关系为负关联。
2004, 24(6):1243-1251.
摘要:植物根系间的相互作用分为竞争和互利两种形式 ,它是决定植物群落动态变化和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根系间的竞争包括植株个体自身根系的竞争以及个体与个体根系间 (同种或异种 )的竞争两方面 ,前者的发生在农林系统中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很难调控 ,后者可以分为种间植物根系的竞争和种内植物根系的竞争。还阐述了根系的竞争能力和与其密切相关的根系生长率、根组织的新陈代谢、植物的生长形式和根系的空间结构等植物特性 ,同时介绍了根系对水和养分的竞争机理、形式、影响以及竞争强度计算方法。接着具体分析包括根系错位在内的各种根系互利现象和相关机理。影响根系间相互作用的限制性因子有土壤营养的异质性、大气 CO2 浓度、地下草食生物、根系生产力和生物量、根系结构、形态和生理调节、土壤养分的扩散性以及植物间距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各门学科的发展 ,未来根系的研究方向主要体现在结合实践优化农林系统中不同物种间的作用关系、预测根系竞争在全球气候变化下的发展规律、更新实验研究方法及手段研究作用机理等 3个方面。
2004, 24(6):1252-1258.
摘要:综述了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中系统耦合与系统相悖的内涵及其发展过程 ,该领域的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种间耦合、不同生产层之间的纵向耦合、不同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之间的横向耦合、系统的界面过程与系统耦合、生物的时间地带性与系统耦合是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系统耦合与系统相悖理论与实践研究的 5个前沿领域。对系统相悖量化工作将是今后系统耦合、系统相悖理论研究的关键 ,综合运用多种非线性科学方法解决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系统耦合和系统相悖的数量化工作可能是系统耦合和系统相悖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一个非常有前途的方向。
2004, 24(6):1259-1266.
摘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Environm ental Kuznets Curve)”是指环境破坏与收入水平之间成倒 U形曲线关系 ,即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 ,环境质量先破坏后好转。 2 0世纪 90年代初 ,揭开了 EKC研究的序幕 ;之后涌现大量实证研究和理论解释模型的探索 ;近年来的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视野更加宽阔 ,更注重理论模型的完善。从实证研究、计量模型和解释理论等 3条线索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的主要研究进展 ,认为现有研究在计量模型、数据处理、指标选取等方面虽然取得了巨大进展 ,但仍存在许多不足 ;EKC研究要得到更进一步发展必须突破这些局限。
2004, 24(6):1267-1278.
摘要:生态旅游研究成为当前热门研究领域之一 ,但尚未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体系 ,缺乏深入研究的技术支撑。回顾近 2 0年生态旅游乃至旅游学科 ,使用过或具有应用前景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定性描述方法、生态实验方法、环境监测方法、理化分析方法、数理统计方法、客流量测方法、抽样调查方法、图表分析方法、“3S”技术方法、图象数据分析处理、计算机模拟、数学建摸方法、会议研讨等等。首先从分析生态旅游研究方法构成出发 ,逐步剖析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方法的应用、国外研究方法及其演变、生态旅游实证研究等核心问题。简洁地勾勒出生态旅游研究方法的历史轨迹和现时轮廓。最后提出了生态旅游研究方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方法论建设的措施 :(1)稳定并壮大锲而不舍的研究队伍 ;(2 )加强生态旅游特殊矛盾的针对性 ;(3)注重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 ;(4 )重复实验或检测已有方法的普适性 (5 )及时总结、研讨 ,不作重复研究。
2004, 24(6):1279-1286.
摘要:对小型哺乳动物种群数量周期性波动的外因调节假说进行介绍 ,概述了食物假说、捕食假说和复合因子假说的主要内容和研究进展。在少数生存环境严酷的小型哺乳动物种群中 ,食物假说能解释它们的周期性数量波动现象 ,可能作为调节因子起作用 ,但难以说明低数量期的确切机制 ,对于大多数小型哺乳动物而言 ,它更可能作为限制因子。捕食假说解释了北欧芬诺斯坎底亚地区某些种群的周期性波动 ,尤其是捕食的间接效应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 ,但也有不支持该假说的证据。对于复合因子假说 ,近年颇受学者重视 ,其中验证食物和捕食交互及累加作用的实验证据较多 ,有的研究还包括气候、种间竞争、空间或社会行为等因素。有关复合因子的实验研究 ,尽管工作是困难和艰巨的 ,花费也是巨大的 ,但所得结果却极有价值 ,为深入理解种群动态调节理论提供了一个合理而有效的手段。
2004, 24(6):1287-1293.
摘要:根据现代地植物学和古生态研究结果 ,恢复、评估了我国北方地区的原生植被和潜在植被状况 ,并论述它们对生态建设的意义。潜在植被分布表明 ,温带或亚热带郁闭森林仅可以发育在北方的东南边缘地带 ,而东北中西部、华北平原大部、黄土高原东南部和青藏高原东缘等地区为郁闭度较低的疏林或森林草原可能发育地带。这些地区是北方农业发展和生态恢复的主要区域 ;东北西部、内蒙古东南部、陕北、宁夏东南部、陇东南和青海省东中部等地区 ,潜在地带植被当属温带草原 ,宜发展牧业 ,是目前退耕还草的重点区域。在全新世中期 ,东北地区东北部的原生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东北的南部、河北东部、山东东部、淮河流域等地生长着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在黄土高原东南部、黄淮平原西部和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等地区 ,原生森林面积比目前大得多 ,分别分布着以松属和落叶阔叶树占优势的稀疏森林和以云、冷杉占优势的山地寒温带森林 ,为这些地区勾勒了未来生态恢复所能达到的理想境界。根据原生植被分布 ,黄土高原西北部地区同样不适合发展林业 ,退耕以后所能够恢复的也只能是草 ,而不是林 ;再往西北 ,到了毛乌素沙地西北部及其我国西北内陆的广袤半荒漠、荒漠地带 ,原生地带植被中从未出现森林,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均不宜发展林业。
2004, 24(6):1294-1299.
摘要:亚高山针叶林是大熊猫适宜的栖息环境 ,其结构和动态规律严重影响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及其进化潜力的维持 ,是恢复退化大熊猫栖息地的唯一科学依据。通过样方法和中心点四分法调查了大熊猫栖息地 4个亚高山针叶林样地和该样地所在森林的 6 2个林窗 ,研究了该类森林的结构及其更新与大熊猫主食竹生长、林窗干扰的关系 ,以期揭示亚高山针叶林的动态规律 ,为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岷江冷杉 Abies faxoniana和紫果云杉 Picea purpurea是亚高山针叶林的主体 ,其所构成的森林是大熊猫重要的栖息环境。岷江冷杉种群年龄呈现连续分布格局 ,而紫果云杉种群年龄呈间歇性分布 ,其在 2 5 0~ 5 0 0 a之间没有更新。该类森林中普遍存在着林窗干扰和更新现象 ,90 %的林窗下分布有岷江冷杉和紫果云杉更新的幼苗、幼树和大树。但林窗内不同树种更新密度不同 :岷江冷杉更新幼苗、幼树和大树占所有更新树种的 82 .5 % ,而紫果云杉和糙皮桦的更新幼苗、幼树和大树占 11.3%。岷江冷杉和紫果云杉的更新同时受林下大熊猫主食竹生长状况的影响 :主食竹盖度高 ,更新树种幼苗、幼树的密度低 ,即主食竹的生长抑制了岷江冷杉和紫果云杉的更新。
2004, 24(6):1300-1305.
摘要:调查研究草坪杂草的重要值、生态位宽度、以及不同种类杂草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 ,能够揭示杂草种间生态相似关系 ,能够预测杂草之间相互影响的趋势。利用杂草种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可以指导合理地使用除草剂 ,从而达到降低草坪养护成本 ,保护环境的双重效果。以武汉市区多种不同种类草坪为研究对象 ,对该地区草坪主要杂草进行了系统调查 ,通过七级目测法 ,计算了草坪 2 0种主要杂草的重要值 ,并计测了它们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结果表明 ,看麦娘 (Alopecurusaequalis) ,牛蘩缕(Stellaria media) ,野燕麦 (Avena fatua) ,猪殃殃 (Galium aparine) ,一年蓬 (Erigeron annuus) ,鼠麴草 (Gnaphalium multiceps) ,毛茛 (Ranunculus arevensis) ,通泉草 (Mazus japonicus)等杂草的实际生态位比较宽 ,它们是本地区草坪的主要杂草。而猪殃殃(Galium aparine) ,婆婆纳 (Veronica persica) ,野燕麦 (Avena fatua)等杂草间的生态位重叠值大。杂草生态位宽度大的杂草以牺牲对局域范围内资源的利用效率来换取对大范围内资源的利用能力。
张建光 , 刘玉芳 , 孙建设 , Larry SCHRADER
2004, 24(6):1306-1310.
摘要:光照强度对于果实温度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一天中 ,日落后和日出前 ,果实表面温度都接近气温。树冠外围暴露果实表面温度主要来源于气温和由于吸收光能后转化成热能所增加的温度。当光照强度较低和持续时间较短时 ,光照对果实表面温度的影响较小。不同月份光致果实温度增加的幅度有所不同 ,6~ 10月日光致最大果实温度的变化幅度范围为 14 .4 6~ 18.98℃。光照强度与光致果实增温具有极显著相关 ,其回归方程为 Y=0 .0 0 88x+6 .0 97,r=0 .4 3382 * * 。遮荫由于减少了果实表面接受的光能 ,因而可以明显降低果实表面的温度。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