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24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滤光膜对喜树幼苗叶片生长和喜树碱含量的影响

      2004, 24(5):869-875.

      摘要 (1882) HTML (0) PDF 466.64 K (27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喜树 (Camptotheca acuminata)为中国特有树种 ,因其次生代谢产物喜树碱具有抗癌作用而闻名。通过用黄色、红色、蓝色 3种滤光膜对温室栽培的喜树幼苗进行遮光处理 ,研究了不同光照环境下喜树幼苗叶片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和喜树碱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 30 d的遮光过程中 ,红膜和蓝膜遮光明显导致幼苗叶片生物量降低 ,黄膜遮光下幼苗叶片生物量在处理后 2 5 d才表现明显降低。不同滤光膜下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先降低然后升高 ,遮光幼苗的叶绿素 a/ b明显低于日光幼苗。幼苗日最大净光合速率的顺序是 :日光 >黄膜 >红膜 >蓝膜。处理后第 2 0天 ,不同滤光膜下幼苗的光饱和光合速率 (Amax)、光饱和点 (Is)、光补偿点 (Ic)、最大表观量子效率 (AQYmax)都不同程度的低于日光幼苗。处理后第 10天至第 30天 ,遮光幼苗叶片喜树碱含量均显著高于日光下幼苗 ,以蓝膜下幼苗的喜树碱含量最高。蓝膜和黄膜下幼苗的喜树碱产量在后期处理中显著高于日光下幼苗 ,蓝膜下幼苗喜树碱产量在第 30天最高 ,是日光下幼苗的 2 .4 9倍。红膜下幼苗的喜树碱产量在第 10天后与日光下幼苗差异不显著。通过滤光膜遮光膜遮光促进喜树碱在幼苗叶片中的积累,提高了叶片喜树碱产量,对喜树碱的生产实践有一定的意义。

    • 模拟氮沉降对三种南亚热带树苗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2004, 24(5):876-882.

      摘要 (2195) HTML (0) PDF 469.95 K (24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了 3种南亚热带优势树种荷木 (Schima superba)、锥栗 (Castanopsis chinensis)和黄果厚壳桂 (Cryptocarya concinna)的幼苗对模拟氮沉降增加的响应。实验分为对照组 A和处理组 B、C、D和 E,分别以 NH4 NO3形式人为喷施 0、5、10、15和 30g N/ (m2 · a)。研究结果表明 ,高氮处理组的幼苗生长逐渐受到抑制 ,而中氮处理则大大促进了幼苗的生长。经过 7个月的处理 ,3种树苗的净光合速率呈现出随氮处理水平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小的特点 ,即 C组的净光合速率最高 ,而 D组则开始下降。荷木幼苗的水分利用效率和锥栗幼苗的气孔导度的变化趋势与净光合速率一样 ,但黄果厚壳桂幼苗的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及荷木幼苗气孔导度各处理间差异不明显。荷木和黄果厚壳桂幼苗的光合色素含量随处理水平增加而增加 ,锥栗幼苗的 Chl a和 Chl(a+b)含量以 B组最高 ,总体趋势呈现出随处理水平先增加后减小的特点 ,但类胡萝卜素随处理水平增加而增加。

    • 温度和水分对无芒隐子草和条叶车前种子萌发的影响

      2004, 24(5):883-887.

      摘要 (1882) HTML (0) PDF 323.39 K (30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无芒隐子草 (Cleistogenessongorica)和条叶车前 (Plantago lessingii)种子萌发对不同温度和水分渗透势的响应。温度在 10℃恒温至 5 0 /2 0℃变温范围内设 11个处理 ,水分渗透势在 0~ - 1.8MPa区间以 0 .2 MPa为间隔设 10个处理。结果显示 :无芒隐子草鞘内小穗的种子具有很高的生活力 ,其萌发温度幅较宽 ,在 10~ 5 0 /2 0℃温度区间 ,较高温度促进萌发 ;条叶车前种子萌发温度幅较窄 ,在 10~ 30℃温度区间 ,较低温度促进其萌发。无芒隐子草和条叶车前种子的最佳萌发温度分别为35 /2 0℃变温和 2 0℃恒温 ,在此条件下的发芽率分别达 94 %和 6 1% ,后者发芽率低的原因是种子存在生理休眠。两种植物种子萌发的最低水分阈值为 - 1.6 MPa,发芽率皆随渗透势降低而呈直线下降趋势 ,但条叶车前较无芒隐子草下降缓慢。发芽率 (y)与渗透势 (x)的回归方程 ,无芒隐子草为 y1 =- 10 .976 x1 +98.4 (r2 =0 .95 4 ) ,条叶车前为 y2 =- 5 .90 9x2 +6 0 .2 (r2 =0.964)。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供试种胚芽长呈逐渐下降趋势,但胚根长呈先增加(无芒隐子草在-0.6MPa,而条叶车前在-0.4MPa)而后下降的趋势。讨论了两种植物种子萌发对不同温度和水分响应的生态学意义。

    • 黄河三角洲菹草生长模型及其对水质的影响

      2004, 24(5):888-894.

      摘要 (1690) HTML (0) PDF 442.62 K (24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连续对菹草生长过程的观测 ,用指数方程拟合了菹草从 10月中旬至第 2年 5月底的整个生长过程 (p<0 .0 0 2 ) ,设K=2 .5 kg/ m2时 ,用 L ogistic方程拟合了从 3月到 5月底的生长过程 (p<0 .0 0 0 )。通过 7月底至 8月初、10月、翌年 3月和 5月份对一个菹草型水库和无或有不同规模水草的 5座水库水生生物的周年调查发现 :(1)菹草型水库 TP最高峰的月份比其它水库的推迟 ,其它水库 10月份 TP最高 ,而菹草型水库 3月份最高 ;(2 )菹草型水库浮游植物最高峰的月份比无水草水库的推迟 ,无水草水库出现在夏季 (7~ 8月份 ) ,草型水库的出现在秋季 (10月份 ) ;(3)菹草型水库 3月份浮游植物生物量明显高于其它水库的 ,其硅藻占据更高的优势度 ;(4 )菹草型水库和其它水库之间的总磷和浮游植物数量的年平均值无明显差别 ;(5 )不同水库藻类数量年平均值与 TP年平均值相关极显著 (p<0 .0 0 5 ) ,而 TP又与氯化物 (Cl)相关极显著 (p<0 .0 0 5 ) ;(6 )水草的存在使p H略有提高 ,并使其在不同时间的波动幅度减小。

    • 阿拉善荒漠不同密度白沙蒿人工种群生长、繁殖与土壤水分的关系

      2004, 24(5):895-899.

      摘要 (2094) HTML (0) PDF 313.68 K (26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阿拉善荒漠飞播建植的不同密度人工白沙蒿 (Artemisia sphaerocephala)种群的生长、繁殖与土壤水分的关系 ,主要结果是 :(1)不同密度白沙蒿人工种群的生长与繁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它反映在白沙蒿单株地上生物量、根量、生殖枝数和种子产量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下降。 (2 )不同密度白沙蒿种群的存活率明显不同 ,当种群密度超过 3.1株 /m2时 ,个体植物生长发育不良 ,并出现密度制约死亡 (自疏 )现象 ,植株死亡率急剧上升。(3)不同密度白沙蒿草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存在明显差异 ,特别是 0~ 2 0和 2 0~ 4 0 cm两个土层的土壤含水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显著下降 ,与水资源容量相适应的白沙蒿种群密度约为 2 .1株 /m2 ,在该密度下土壤水分含量基本上能够满足白沙蒿的生理生态需水。 (4 )回归分析显示 ,白沙蒿单株地上生物量与0~ 2 0和 2 0~ 4 0 cm的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 ,而与 4 0 cm以下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无显著相关性 ,表明白沙蒿种群的生长主要受 0~ 4 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羊草种群克隆分株之间光合产物的转移

      2004, 24(5):900-907.

      摘要 (2041) HTML (0) PDF 573.59 K (18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羊草 (L eymuschinensis)是具有克隆生长习性的多年生根茎植物。其分株系统能存活 7a,其根茎甚至可在地上部分死亡后继续存活。羊草分株可分为 7个年龄 (AC) ,有 :AC0、AC1、AC2、AC3、AC4、AC5和 AC6 ;4个世代 ,即祖代开花分株世代 (G(1) )或祖代营养分株世代 (G1)、母代开花分株世代 (G(2 ) )或母代营养分株世代 (G2 )、当代开花分株世代 (G(3) )或当代营养分株世代 (G3)和子代营养分株世代 (G4 )。揭示了羊草克隆分株之间存在 3种光合产物的转移格局 ,它们是向项性转移、向基性转移和水平性转移。还观察到 ,不同类型分株可调节不同类型分株之间的光合产物转移量。对于向项性转移 ,光合产物主要输出到营养分株 (VR) ,以低转移速率输出到开花分株 (FR)。对于向基性转移 ,光合产物主要输出到 FR,而以低转移速率输出到 VR。对于水平性转移 ,该种转移出现在同一世代的姊妹分株 (SR)之间 ,在从 FR到 VR的转移或在从 VR到 FR的转移 ,转移速率较高 ,但在同种类型分株 (即从 FR到 FR或从 VR到 VR)之间的转移速率较低。幼嫩的VR比同一世代的FR能保留更多的光合产物。

    • 野古草种群克隆的遗传变异和遗传结构

      2004, 24(5):908-913.

      摘要 (1584) HTML (0) PDF 441.03 K (17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酶电泳法和同工酶分析对东北松嫩草原西北部野古草种群克隆遗传变异性和种群遗传结构做了探讨。讨论了遗传多样性、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之间的关系、大种群和小种群的遗传变异性和种群间的基因流 ;种群间 ,包括大种群和小种群间基因流、遗传和地理距离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昆虫和风传粉、种群籽苗的补充、遗传多样性的发生和保持 ,自交不亲和性和无性繁殖及体细胞突变。

    • 根据cpDNA trnL-F非编码区序列变异分析黑桫椤海南和广东种群的遗传结构与系统地理

      2004, 24(5):914-919.

      摘要 (2198) HTML (0) PDF 413.32 K (30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黑桫椤分布在海南和广东 9个种群为材料 ,通过 PCR产物直接测序和克隆后再测序的方法测定了叶绿体 DNA(cp DNA) trn L- F非编码区序列。序列长度介于 10 17bp至 10 2 1bp;碱基组成 A+T含量较高 ,百分比值为 6 0 .4 3%~ 6 2 .2 6 %。根据序列的核苷酸变异共鉴定出 15个单倍型。黑桫椤具高水平单倍型多样性 (h=0 .880 )和较高水平核苷酸多样性 (Dij=0 .0 0 342 ) ,其悠长的进化历史可能增加了遗传变异在谱系内的积累。单倍型最小生成网图和邻接树、种群间分化度 (FST=0 .12 6 4 5 )和基因流 (N m=3.4 9)、AMOVA分析 (地区间遗传变异占 11.91% ,p>0 .0 5 )以及 DNA歧义度结果一致显示 ,黑桫椤分布在海南和广东的种群彼此间不存在遗传分化。黑桫椤单倍型的系统发育地理式样具“星状”特征 ,提示种群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扩张 ,扩张后的种群还未能获得足够时间去建立更加复杂的结构。

    • 资源交互斑块性生境中两种不同分枝型匍匐茎植物的克隆内分工

      2004, 24(5):920-924.

      摘要 (1770) HTML (0) PDF 387.88 K (22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带两种不同分枝型匍匐茎植物野草莓 (Fragaria vesca)和过路黄 (Lysimachia christinae)为对象 ,研究它们在高光照低养分斑块和低光照高养分斑块组成的资源交互斑块性生境中的克隆内分工。结果显示 ,与资源的空间同质性处理 (I)和 (II)相比 ,资源的空间异质性处理 (III)和 (IV)中野草莓和过落黄的近端、远端和整个克隆片段的生物量和分株数均获得显著增加。生长在低光高养条件下的远端分株 ,若与高光低养的近端分株相连 ,相比连接到低光高养的近端分株 ,它们分配更多的生物量到地下部分 ;生长在高光低养条件下的远端分株 ,若与低光高养的近端分株相连 ,相比连接到高光低养的近端分株 ,它们分配更多的生物量到地上部分 ;生长在高光低养条件下的近端分株 ,若与低光高养的远端分株相连 ,相比连接到高光低养的远端分株 ,它们分配更多的生物量到地上部分。实验结果表明 ,资源交互斑块性生境中野草莓和过路黄均发生了克隆内分工。通过克隆内分工 ,克隆植物能有效的利用异质性分布的资源 ,缓解资源交互斑块性分布对克隆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 云南金钱槭形态变异与遗传变异的相关性研究

      2004, 24(5):925-931.

      摘要 (1542) HTML (0) PDF 508.23 K (27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我国特有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云南金钱槭的形态变异水平、遗传变异模式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形态学性状分析结果表明 :各居群形态性状变异系数的平均值从大到小排列为 :文山居群 (WSh)、屏边居群 (PB)、黑龙潭居群 (HL T)、蒙自居群 (MZ) ;文山居群与屏边、黑龙潭、蒙自居群间已产生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的形态差异 ,而后三者间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RAPD分析检测到 10 3个位点 ,其中多态位点 84个 ,云南金钱槭物种水平的多态位点比率为 81.5 5 % ,与其它珍稀濒危植物相比该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不低。 AMOVA和 N ei基因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 ,尽管大部分遗传变异仍存在于居群内 (分别为5 7.86 %、5 7.33% ) ,但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已达较高水平 (分别为 4 2 .14 %、4 2 .6 7%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云南金钱槭的形态变异与海拔、土壤有机质等生态因子有着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的相关性 ,但与遗传变异的相关性未达显著水平 ,说明云南金钱槭的形态变异虽然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 ,但可塑性及环境压力对形态变异的产生作用更大一些。基于形态性状和 RAPD数据的聚类分析则进一步说明,云南金钱槭的形态变异受到环境因子的强烈影响而与遗传背景的关系不显著。

    • 黄土丘陵沟壑区三种豆科人工草地的植被与土壤特征

      2004, 24(5):932-937.

      摘要 (1726) HTML (0) PDF 399.65 K (22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以 4龄苜蓿 (Medicago sativa)、沙打旺 (Astragalus adsurgens)和甘草 (Giycyrrhiza uralensis)单播人工草地为材料 ,人工牧草、杂草和土壤 3方面研究了其生产性能和生态特性。在相同的管理条件下 ,沙打旺种群高度平均高于苜蓿 33.8% ,是甘草的 6 .2倍 ;苜蓿的密度分别是甘草和沙打旺的 5 .9倍和 2 .6倍 ;沙打旺盖度最大 ,苜蓿次之 ,甘草最小。三种牧草的地上生物量及其占群落生物量的比例依次是苜蓿 >沙打旺 >甘草 ;苜蓿种群生物量占群落的比例接近沙打旺 ,二者远高于甘草。甘草人工草地的杂草种数、杂草生物量及其生物量占群落的比例均最大。0~ 10 0 cm土层内三种人工草地的地下生物量依次为甘草 >苜蓿 >沙打旺。 0~ 10 0 cm土层内营养物质含量 :全 P,苜蓿 >甘草 >沙打旺 ;全 N,苜蓿与甘草接近 ,高于沙打旺 ;速效 P、速效 N都是甘草最高 ;有机质含量 ,苜蓿接近甘草、高于沙打旺。讨论了管理措施与人工草地的关系 ,加大投入是维持人工草地群落稳定的前提之一。

    • 机械措施控制加拿大萨斯克彻温草场丛生卷柏生长的经济分析(英文)

      2004, 24(5):938-945.

      摘要 (1764) HTML (0) PDF 492.25 K (19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加拿大萨斯克彻温省干旱棕色土壤带、湿润棕色土壤带及黑棕色土壤带上的沙土和壤土草场区所应用的挖鱼鳞坑和犁翻两种机械措施控制丛生卷柏侵蚀天然草场的效果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当市场折扣率为 8%和 10 %时 ,犁翻处理在任何草场区实施均在 2 0 a内不能收回投入 ,说明该处理在经济上是不可行的 ;而挖鱼鳞坑在黑棕色土壤带实施分别需要10 a和 11a才能收回投入 ,在湿润棕色土壤带分别需 12 a和 14 a,而在干燥棕色土壤带则分别需 15 a和 2 2 a。但在实际中 ,这两种处理是否能发挥 2 0 a以上的经济效益还需进一步研究。草场管理者应根据两种处理控制丛生卷柏效果及饲草产量的增量来确定净现值和内部报酬率 ,估测收回投入的年限 ,最终作出合理的经济决策。当然 ,如果考虑到铲除丛生卷柏所带来的一些生态方面的争议 ,草场管理者应慎重考虑其他一些改良措施 ,如改进放牧管理 ,施化肥及播种目标草种等 ,以达到取得经济效益的目的。

    • 应用序列指示条件模拟算法模拟森林类型空间分布

      2004, 24(5):946-952.

      摘要 (1948) HTML (0) PDF 357.62 K (19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森林类型的空间分布是进行森林景观格局研究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当前林业实际生产过程中 ,森林分布图的获得要么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要么受环境因素的制约。空间统计学可以描述事物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 ,条件模拟算法是空间统计学中进行空间插值的一种有效手段。森林类型是一个区域化的分类变量 ,在研究区内可能存在森林类型破碎化严重情况 ,为此本文选用分类变量的序列指示条件模拟算法来模拟森林类型的空间分布。文中介绍了序列指示条件模拟算法的原理、计算步骤、优点及适用性 ,以东北汪清林业局局级样地为材料 ,应用序列指示条件模拟算法对汪清林业局森林类型空间分布进行模拟 ,模拟结果与森林经理调查得到的森林分布图相比较 ,模拟精度达到 73.80 %。精度分析结果表明 ,以样地为材料 ,应用序列指示条件模拟算法 ,可以作为获得森林类型分布图的一个有效途径。

    • 格氏栲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呼吸对干湿交替的响应

      2004, 24(5):953-958.

      摘要 (2014) HTML (0) PDF 379.35 K (28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室外定位观测前期连续干旱情况下天然降雨及室内模拟不同温度 (10℃、19℃和 2 8℃ )下测定格氏栲天然林、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增湿后呼吸动态 ,探讨不同林型土壤呼吸对土壤干湿交替的响应。结果发现室外定位观测和室内模拟试验均出现了增湿后土壤呼吸骤升至最大值及随后逐渐衰减的现象 ,且这种变化可由时间过程模型 (R=ate- bt+c)较好地进行拟合。温度升高提升了土壤呼吸对干湿交替的响应值 RV。格氏栲天然林土壤呼吸对干湿交替的响应对温度最为敏感 ,随温度升高其响应指数 RE增加 ;杉木林土壤呼吸对干湿交替的响应指数 RE最高 ,且对土壤水分变化最敏感 ,但随温度升高超过一定限度后其响应指数 RE反而降低。

    • 不同种源白花泡桐种子的休眠生理生态研究

      2004, 24(5):959-964.

      摘要 (1896) HTML (0) PDF 439.61 K (24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亚热带树木休眠理论以及休眠与树木分布的相互关系 ,研究了不同种源白花泡桐种子的休眠生理生态学特性。结果表明 :白花泡桐种子适宜发芽温度范围在 2 0~ 30℃ ,经过低温处理后 ,适宜发芽温度范围扩大到 15~ 30℃ ,具有浅低温休眠特性 ;5℃的低温处理不仅提高了不同种源白花泡桐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 ,而且加快了发芽速度 ,尤其在 15℃发芽温度条件下的促进效果更加明显 ;4 0 d的 5℃低温处理效果最好 ,2 0 d、6 0 d的低温处理效果相对较差 ;没有用低温处理的不同种源白花泡桐种子 ,除了在 2 5℃发芽温度下的发芽势差异不显著外 ,在不同发芽温度条件下的发芽率与发芽势都存在着显著差异 ,但在2 0℃、2 5℃发芽温度下的平均发芽时间差异不显著。在 15℃发芽温度条件下 ,除了桂林种源以外 ,没有用低温处理的白花泡桐种子的发芽率与发芽势都随着种源纬度的增加而增加 ,而在 2 0~ 30℃的适宜发芽温度范围内随种源纬度的变化趋势不明显 ;不同种源白花泡桐种子对低温处理反应差异明显。低温处理后的中亚热带以南的低纬度种源白花泡桐种子发芽率、发芽势都较北亚热带的高纬度种源高。低温处理后的中亚热带株州种源和北亚热带南部的宜昌种源白花泡桐种子的平均发芽时间最长,而随着纬度的降低或增加平均发芽时间都变短。不同种源白花泡桐种子的浅休眠特性不同,是对不同种源地气候的一种生理生态适应。

    • 河西走廊山地-荒漠-绿洲复合生态系统耦合模式及耦合宏观经济价值分析——以肃南山地-张掖北山地区荒漠-临泽绿洲为例

      2004, 24(5):965-971.

      摘要 (2431) HTML (0) PDF 504.22 K (28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合作对策理论提出河西走廊山地 -荒漠 -绿洲复合生态系统的 4个可行的耦合模式 ,在现有能值投入水平和科学管理力度下 ,4种耦合模式分别增加肃南山地 -张掖北山荒漠 -临泽绿洲动物生产系统和绿洲植物生产系统的宏观经济价值 3.6 7、4 .0 2、1.0 3和 4 .6倍。用能值概念和度量标准 ,以耦合后新增宏观经济价值为对策论中合作对策的特征函数 ,筛选出模式 是 4种耦合模式中的最佳策略组合即最优的耦合模式。该模式下 ,家畜对高山草地的压力减小 ,退化的山地子系统得以恢复 ,脆弱的荒漠子系统得到保护 ,绿洲种植业系统也因为家畜的加入、系统多样性提高 ,系统稳定性加强。研究方法避免了传统的纯货币评价分析方法对耦合产出所含环境资源评价的缺失 ,使得对耦合效应的评价值较为客观真实。

    • 繁殖体与微生境在退化草地恢复中的作用(英文)

      2004, 24(5):972-977.

      摘要 (1999) HTML (0) PDF 421.99 K (24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退化草地的成功恢复主要依赖于种子和母株无性繁殖幼苗的有效建植 ,即草地群落中可利用繁殖体是退化草地得以恢复的内在条件。此外 ,群落中那些提供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发育的适宜微生境 (safe sites/ suitable microsites) ,构成了退化草地恢复的外在条件。由于严重退化草地群落缺乏可利用繁殖体和供繁殖体生长发育的适宜微生境 ,使得退化草地恢复受到很大限制 ,因而 ,同时满足繁殖体与微生境是退化草地恢复的先决条件。人为提供繁殖体和适宜微生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退化草地的恢复速度 ,即在缺乏繁殖体草地群落供给繁殖体 ,或者在缺乏微生境的草地群落中创造适宜微生境。不同植物种群建植需要的环境存在着显著差异 ,因此在人工恢复草地群落过程中 ,对这些植物的繁殖体和繁殖体着床环境给予特殊处理是必需的 ,使之同时满足多种植物种群建植需求。对退化草地植物繁殖体、微生境的重要性及其涵义进行讨论。

    • 不同利用方式对红壤CO2排放的影响

      2004, 24(5):978-983.

      摘要 (1897) HTML (0) PDF 409.88 K (25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静态箱法研究了我国亚热带红壤区农田利用方式 (旱地或水田 )对土壤 CO2 排放及其相关因子的影响 ,并估算了旱地和水田 CO2 的年排放通量。结果表明 ,水田在淹水植稻期 (夏季 ) ,其排放通量明显低于旱地 ,而在非淹水期 (排水落干或休闲期 ) ,其排放通量则显著高于旱地。 CO2 排放通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异 ,旱地以夏季最高、春秋季次之、冬季最低 ;而水田则以秋季最高、其次是春冬季、夏季最低。土壤温度和湿度分别是影响旱地和水田 CO2 排放的主导因子 ,可将二者与通量的指数关系作为模型 ,分别进行旱地和水田 CO2 排放的估算。经模型估算 ,我国中亚热带旱地和水田红壤 CO2 的年排放通量分别为 1.37和 2 .73kg CO2 / (m2 · a) )。

    • 成土母质和种植制度对土壤pH和交换性铝的影响

      2004, 24(5):984-990.

      摘要 (2625) HTML (0) PDF 378.05 K (36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我国南方 3种不同成土母质发育的酸性自然土壤的 p H与交换性铝含量状况和种植不同作物后它们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自然土壤的 p H平均值大小顺序为雷州半岛地区玄武岩发育砖红壤≤粤中花岗岩发育赤红壤 <粤北石灰岩发育红壤 ,土壤交换性铝含量的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为粤北石灰岩发育红壤 <雷州半岛地区玄武岩发育砖红壤 <粤中花岗岩发育赤红壤。种植茶树将使这 3种土壤的 p H显著降低 ,交换性铝的含量则将不同程度升高 ,最为明显的是种茶后石灰岩发育的茶园土的 p H在这 3种土壤中变为最低 ,交换性铝数量的增加幅度最大。种植水稻将提高土壤的 p H和交换性铝的含量。轮作花生后土壤的 p H也将上升 ,但受施用石灰的影响土壤交换性铝的含量将降低。

    • 棉花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及其对棉蚜种群发生的作用

      2004, 24(5):991-996.

      摘要 (1917) HTML (0) PDF 438.59 K (26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棉花对大气 CO2 浓度升高 (70 5 .0 μl/ L 和 10 32 .3μl/ L vs.387.4 μl/ L)的响应及其对棉蚜 (Aphisgossypii Glover)种群发生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 :(1) CO2 浓度升高可以促进棉花的生长 ,显著提高棉花的株高和生物产量 ;(2 )CO2 浓度增加对棉花的光合作用十分有利 ,单株叶面积显著增加 ,同时 ,叶绿素含量也显著增加 ;(3)高的 CO2 浓度可明显影响棉花组织的营养成分和次生代谢物质的含量 ,游离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显著增加 ,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 ,此外 ,大气 CO2增加下棉花组织内棉酚和单宁含量也显著增加了 ;(4 )棉蚜的发育历期与棉花组织的游离脂肪酸、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和棉酚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而棉蚜的繁殖力与组织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 ,与游离脂肪酸、游离氨基酸和棉酚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大气 CO2 浓度升高主要是通过影响棉花的营养组成和次生代谢物质含量 ,而间接作用于棉蚜 ;未来 ,随着大气 CO2 浓度增加 ,棉花组织营养物质的变化对棉蚜种群的发生和危害有加重的趋势。

    • 东、黄海春秋季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研究

      2004, 24(5):997-1005.

      摘要 (2596) HTML (0) PDF 533.72 K (27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北斗号》调查船分别于 2 0 0 0年 10月和 2 0 0 1年 4月在 2 6°N至 36°N,12 0°E至 12 6°30′E东、黄海陆架浅水区调查中进行了小型底栖生物的取样。研究表明 ,两个航次 (秋季、春季 )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分别为 6 5 4 .2 5± 4 4 1.72 ind/10 cm2 和342 .0 0± 2 5 2 .0 0 ind/10 cm- 2 ,平均生物量分别为 80 7.0 6± 5 17.89μg dwt/10 cm2 和 2 85 .2 5± 173.72μg dwt/10 cm2 ;平均生产量分别为 72 6 3.5 8± 4 6 6 4 .18μg dwt/(10 cm2· a)和 2 5 6 7.2 8± 15 6 3.5 0 μg dwt/(10 m2· a)。两个航次小型生物的平面分布类似 ,即高密度和高生物量区分布在水深等深浅 5 0 m左右的站位上 ,特别是在长江口以南的浙江沿海。共鉴定出 14个小型生物类群 ,按丰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是最优势的类群 ,秋、春季两个航次的优势度分别为 87.2 %和 91.2 %。其他优势类群依次为底栖桡足类、多毛类和动吻类;按生物量优势依次为多毛类38.1%~54.0%,线虫28.3%~38.1%和桡足类9.0%~9.4%。垂直分布的研究表明,91%的小型生物分布在0~5cm的表层内,线虫和桡足类分布在0~2cm的比例分别为63%和86%。相关分析表明,小型底栖生物的数量分布与粘土含量(%)、粉砂粘土含量(%)和中值粒径Mdφ呈显著相关,与Chl-a和Pha-a呈高度显著相关。小型底栖生物与大型底栖动物的研究对比指明,小型动物的生物量虽然仅占大型动物20%左右,但其生产量却分别大型动物的40%~84%(南黄海)和89%~207%(东海)、与国内外海域的同类研究进行了比较。

    • 青岛近岸海域马粪海胆摄食的实验生态学研究

      2004, 24(5):1006-1014.

      摘要 (1760) HTML (0) PDF 617.34 K (25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采自青岛近岸海域的马粪海胆从其对各种饵料的选择和摄食吸收、温度与自身湿重对其摄食率的影响以及摄食活动特征等方面进行实验生态学研究。结果表明 ,马粪海胆在多种海藻并存的情况下 ,对海带及裙带菜等褐藻具明显的选择性 ,对石花菜及孔石莼等藻类的喜好性较差 ,但在食物匮乏条件下 ,马粪海胆的食谱则变得相当广泛。马粪海胆对裙带菜及海带的摄食率均明显高于孔石莼 ,但其对孔石莼的饵料吸收率则高于海带及裙带菜。马粪海胆的摄食受温度条件及自身湿重的影响 ,温度偏离适宜范围对摄食有抑制作用 ,日摄食率与湿重呈显著的指数下降关系 ,摄食率与湿重、温度因子可建立具较高可靠性的指数回归模型。马粪海胆对食物的口面吸附与对其摄食密切相关 ,其摄食活动与湿重呈显著的指数下降关系 ,而与排便活动呈显著的正相关 ,随湿重增加排便活动虽呈下降趋势 ,但未达显著水平。自然光照条件下马粪海胆的夜间摄食强度通常高于日间 ,但在全遮盖的无光照条件下这种昼夜摄食差异则变得不显著 ;对摄食活动的连续观测表明马粪海胆的摄食活动受光强变化的影响 ,其摄食活动的高峰出现在光强减弱的早间及傍晚 ,而日间的强光照环境会抑制其摄食活动。

    • 岷江冷杉针叶林下穿透雨空间分布特征

      2004, 24(5):1015-1021.

      摘要 (2593) HTML (0) PDF 459.79 K (30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森林对降水的截留作用、林下穿透雨的水文学及生态学意义一直是生态水文学研究中的热点 ,但是关于林下穿透雨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还比较少。在四川西部的卧龙自然保护区研究了岷江冷杉林下穿透雨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岷江冷杉针叶林下布设了 8个雨量筒用以测量林下穿透雨 ,对两年共 35次降雨的穿透雨研究结果表明 ,林下各观测点的穿透雨率同林外降雨量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用逻辑斯谛曲线方程较好地模拟 ,与传统的对数方程模拟相比 ,前者的相关程度显著高于后者 ,而且用逻辑斯谛方程进行模拟时 ,方程中的各参数具有一定的生态学意义。此外 ,研究发现林下各点的穿透雨率具有显著的差异 ,位点 4下的穿透雨存在着明显的聚集效应 ,此处的平均穿透雨率达到了 10 3.2 %。对林下 8个点穿透雨进行聚类分析表明 ,林下位点 4和位点 8的穿透雨特征与其余 6个点的穿透雨特征有显著的差异。对影响岷江冷杉林下穿透雨空间分布的因素分析表明 ,观测点上方的冠层覆盖度、枝叶层厚度与降雨量之间均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 ,但其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 ;观测点到树干的距离与林下的穿透雨之间的关系可以较好地用二次多项式方程模拟 ,方程的相关程度很高 (R=0 .94 91);各观测点正上方的冠层以及枝叶性质也对穿透雨的空间分布特征有一定的影响,但其影响规律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 怀山药微型块茎愈伤组织的诱导形成及高频率再生

      2004, 24(5):1022-1026.

      摘要 (1994) HTML (0) PDF 351.55 K (26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怀山药微型块茎愈伤组织的诱导及高频率再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光下诱导铁棍山药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 ,6 -BA2 mg/L+NAA2 mg/L 为最佳激素组合。KT2 mg/L+2 ,4 - D2 mg/L 有利于铁棍山药愈伤组织的增殖。附加 2 mg/L NAA能缩短 4 7号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时间。KT2 mg/L+NAA2 m g/L 有利于 4 7号山药愈伤组织增殖 ;(2 )不同光照条件对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增殖影响不同。光照是缩短 4 7号山药愈伤组织诱导时间的另一因素。暗培养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增殖 ,对 4 7号山药来说 ,暗培养下诱导率也较高 ;(3)基因型不同 ,愈伤组织类型不同 ,诱导率和不定芽分化率也有差异 ,4 7号山药高于铁棍山药 ;(4 )KT对 4 7号山药愈伤组织分化形成不定芽起主要作用 ,2 ,4 - D2 mg/L+KT2 mg/L 为最佳激素组合 ;(5 )光培养有利于不定芽的分化。

    • >专论与综述
    • 碳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植物水分胁迫研究中的应用

      2004, 24(5):1027-1033.

      摘要 (2630) HTML (0) PDF 485.69 K (50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物体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主要由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决定 ,但环境胁迫对其影响也十分明显。综述了碳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研究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生物量高低及判断历史气候依据等研究领域的进展 ,阐明了植物体的 δ1 3C值对干旱、盐分及其它环境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水分胁迫的响应 ,并对碳稳定同位素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机理进行了归纳和推断。

    • 植物的低温蛋白

      2004, 24(5):1034-1039.

      摘要 (1709) HTML (0) PDF 481.40 K (23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综述了与植物耐冻性有关的一些植物内源蛋白质或多肽 ,包括低温防护蛋白、抗冻蛋白、植物脱水素、膜关联耐冻性多肽蛋白质。结果表明 ,植物的耐冻性与其低温蛋白 (cold induced proteins)有着密切的关系 ,并指出了抗冻蛋白行使功能的两种可能的作用方式。同时 ,耐冻性与除低温外的其它环境胁迫因子的植物抗性如抗干旱、抗病虫、高盐耐性、乙烯耐性等密切相关。

    • 根-土界面水分再分配研究现状与展望

      2004, 24(5):1040-1047.

      摘要 (1686) HTML (0) PDF 559.06 K (25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根 -土界面水分再分配的研究背景 (概念、发现及证据 )、普遍性与再分配的水量及其生理生态学意义 (对相邻植物利用水分、根际活动、土壤 -植物 -大气系统水分传输和根系可塑性发育的促进效应 )等进行了深入论述 ,对水分再分配的认识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 ,并对未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及其在微生物生态学中的应用

      2004, 24(5):1048-1054.

      摘要 (3194) HTML (0) PDF 476.60 K (43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综述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在微生物生态学领域的各种应用 ,同时就其发展过程、原理及种类做了介绍。

    •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原则与方法

      2004, 24(5):1055-1062.

      摘要 (6094) HTML (0) PDF 597.36 K (44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概念的提出为区域生态恢复和生物保护提供了整体性对策。基于这一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提出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的初步原则和方法。通过对景观生态规划原则的增补 ,确定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设计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和人类干扰的特点 ,综合集成了基于格局优化、干扰分析 2种规划途径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模拟和预案研究等多种方法 ,形成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的方法框架。该方法突出体现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注重针对性、区域性、系统性和主动性的特点 ,满足了适应性生态系统管理的需求 ,为实现区域生态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 >问题讨论
    • 土壤多样性理论在欧美的实践及在我国土壤景观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2004, 24(5):1063-1072.

      摘要 (1693) HTML (0) PDF 759.39 K (25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了土壤多样性理论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以及在西班牙、美国等欧美国家的研究实践 ,包括在欧盟 CORINE数据库和美国 STATSGO数据库支持下进行的多样性主要指数 (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度指数等 )的算法、主要模型 (多度分布模型、幂律模型等 )的分析、GIS和地统计学方法的应用等。通过这些研究实践 ,可以看出土壤多样性理论在研究土壤的空间可变性、土壤景观格局的相互关系 ,土地利用与城市化过程对土壤多样性的影响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 ,为解决当前我国土壤学面临的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环境监控、基因保护、城市化过程等热点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思路 ,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 >研究简报
    • Ca(NO3)2对NaCl胁迫下木麻黄扦插苗生理特征的调控

      2004, 24(5):1073-1077.

      摘要 (2024) HTML (0) PDF 351.53 K (22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不同浓度 Ca(NO3) 2 · 4 H2 O(0 .7、1.4、2 .1g Ca2 + / kg土 )对 1年生的处在两种 Na Cl胁迫 (10和 2 0 g/ kg)处理下的木麻黄扦插苗进行化学调控 ,研究硝酸钙盐加氯化钠处理的木麻黄幼苗的生长量、木麻黄幼苗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的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 :中度 Na Cl胁迫加硝酸钙处理下的木麻黄扦插苗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 ,MDA含量降低说明膜脂过氧化作用减轻 ,而且抗氧化酶活性 (SOD、POD)之间协调变化有利于提高清除自由基的速率 ,中度盐胁迫下钙盐可以促进木麻黄体内脯氨酸的积累 ;但重度 Na Cl胁迫下钙盐对木麻黄的调控作用不显著 ,重度盐胁迫下钙盐反而降低木麻黄 SOD、POD活性和脯氨酸的含量 ,减弱了抗氧化酶系统对活性氧的清除作用 ,同时高浓度钙盐还会加重 Na Cl胁迫对木麻黄幼苗的损伤 ,这说明适量的钙盐有利于木麻黄幼苗抵抗盐胁迫能力的提高 ,而高浓度钙盐则可能会加重盐胁迫。

    • 中国西部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近期动态分析

      2004, 24(5):1078-1085.

      摘要 (1851) HTML (0) PDF 601.73 K (34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 ,利用遥感 (RS)和地理信息系统 (GIS)技术 ,对中国西部地区 12个省 (直辖市 ) 1995年和2 0 0 0年的 6种土地利用 /覆盖类型的遥感数据进行了制图及其叠加分析。结果表明 :(1)对 1330 0个土地利用 /覆盖类型的图斑判读中 ,平均正确率 92 .92 %。同时对西部各省级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动态及更新成果进行的准确程度检查中 ,共获取全部 6个一级类型的动态图斑 13874 6个。地类更新平均准确率 97.71% ,勾绘图斑界线的准确率 99.85 %。 (2 )制图区域国土面积近 6 73万 km2 ,占全国土地面积的 70 %。其中 ,耕地面积 5年来增加了 12 0 .6 5万 hm2 ,比 1995年增长了 2 .4 1% ;林地面积 5年来减少了 6 1.5 0万 hm2 ,比 1995年减少了 0 .6 1% ;草地面积减少了 119.6 5万 hm2 ,比 1995年减少了 0 .5 9% ;城镇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 5年来分别增加了 19.2 5万 hm2和 17.0 4万 hm2 ,比 1995年增加了 1.36 %和 1.4 4 %。另外,作为西部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的土地沙漠化和土地盐碱化,由于近年来的连续干旱以及油田开发等人为干扰的加剧,5a来不可利用地面积扩大了24.28万hm2,其中草地沙化面积占到26.94%。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