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24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五个箭筈豌豆品系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及农艺性状稳定性

      2004, 24(3):395-401.

      摘要 (1911) HTML (0) PDF 444.55 K (23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 2 a、4个区试点和 5种基因型及其互作效应研究 ,运用混合线性模型和 MINQU E(1)法 ,对箭豌豆包括株高在内的9个农艺性状可塑性进行评价 ,揭示了年份和区试点的生态环境效应、基因型与生态环境互作效应对各农艺性状的可塑性。结果表明 ,种子产量和千粒重等性状的基因型与生态环境互作效应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p <0 .0 1和 p<0 .0 0 1)。生态环境分量 (年份、区试点、年份×区试点 )对各农艺性状的可塑性贡献较大 ,同时在不同生态环境间各农艺性状间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 (p <0 .0 5)。其中区试点分量对各农艺性状的可塑性贡献最大 ,各农艺性状在 4个区试点之间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 (p<0 .0 1) ,肃南和天祝的 2个区试点的牧草干重和种子产量等重要农艺性状的平均值显著大于另 2个区试点。各农艺性状在不同年份间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p<0 .0 1) ,2 0 0 2年各农艺性状的平均值显著优于 2 0 0 1年。牧草干重和种子产量数量性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 ,5~ 8月份的月均温对牧草干重和种子产量的影响作用较大 ,较高的温度有利于牧草干重和种子产量的提高 ;7月份的降水量与牧草干重和种子产量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品系2556和2560在进行了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稳定性评价后,4个区试点两年间都表现稳定,种子产量较大,而且品系2556牧草干重最大,与其它基因型之间存在差异显著性。应用混合线性模型和MINQUE(1)法分析,可客观地判断生态环境效应对产量等目标性状的影响。

    • PEG引发紫花苜蓿和沙打旺种子的生理生态效应

      2004, 24(3):402-408.

      摘要 (2193) HTML (0) PDF 278.75 K (27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牧草种子田间出苗率低是我国草业生产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较高渗透势和短时间的聚乙二醇引发技术(-0 .6MPa,2 4h) ,研究了引发对紫花苜蓿 (Med icago sativa )和沙打旺 (Astragalus adsurgens)不同质量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及其生理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引发可显著 (p<0 .0 5)提高种子的早期发芽率和发芽指数 ,缩短达 3 0 %出苗的天数 ,但对最终发芽率无显著影响。引发效果因植物种、种批质量和萌发条件不同而异 ;其中 ,沙打旺大于紫花苜蓿 ,质量中等或中等偏下种批大于质量高或质量低的种批 ,在低温和干旱逆境条件下萌发大于适宜条件萌发。引发种子的丙二醛含量和水浸电导率极显著 (p<0 .0 1)低于对照 ;引发回干 2 4h种子的水浸电导率与引发种子的相当。引发种子在萌发吸水 0~ 3 0 h的吸水量极显著高于对照 ,在 2 4~ 72 h的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分别显著和极显著高于对照。

    • 播期对春箭筈豌豆种子质量的影响

      2004, 24(3):409-413.

      摘要 (2057) HTML (0) PDF 359.98 K (19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春箭豌豆 (Vicia sativa) 4个品系 ,2 a共 7个播期收获的种子进行了发芽率、千粒重、电导率的测定和带菌率的统计 ,并测定了主要种带真菌的致病力。结果表明 ,2 0 0 0年不同播期收获的种子在千粒重、带菌率、电导率、发芽率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0 .0 5) ,晚播导致种子质量的下降。但在 2 0 0 1年不同播期收获的种子除个别品系表现出显著差异 (p<0 .0 5)之外 ,其他品系各播期之间并无明显差异。真菌接种试验表明 ,除细交链孢 (Alternaria alternata)外 ,青霉 (Penicillium sp.) ,大刀镰孢(F usarium culmorum) ,厚垣镰孢 (F.chlamydosporum) ,粉红单端孢 (Trichothercium rosen) 4种真菌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其中以大刀镰孢、厚垣镰孢对种子的危害最大 ,降低萌发率分别达 2 6%和 44%。

    • 岛屿植物舟山新木姜子居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2004, 24(3):414-422.

      摘要 (1800) HTML (0) PDF 359.70 K (27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随机扩增多态 DNA(RAPD)方法分析了舟山群岛濒危植物舟山新木姜子 (N eolitsea sericea) 6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及分化程度。 10条随机引物扩增出 84个可分析位点 ,多态位点百分比 (PPL)为 3 8.10 %。经 POPOGENE分析发现 ,舟山新木姜子居群平均水平的多态位点百分比 (PPL )为 2 3 .18% ,Nei' s基因多样度 (HE)为 0 .0 793 ,Shannon信息指数 (H )为 0 .12 0 1,与其它岛屿植物比较具有中等偏低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岛屿各居群间遗传分化程度较高 (Gst=0 .3 646) ;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r=0 .7697,P=96.62 % ) ,岛屿隔离效应是导致居群间遗传分化的重要因素。结合居群遗传多样性及UPGMA聚类分析 ,推测普陀山岛舟山新木姜子部分个体可能为大猫岛迁入的后裔 ,而朱家尖岛舟山新木姜子则由人为移植自普陀山岛。基于舟山新木姜子的物种保护及资源利用 ,建议加强现有自然居群的就地保护 ,促进居群自然更新 ;建立种质资源库 ,收集不同岛屿的种源进行混合繁殖 ,促进基因交流 ;选育优良品系用于海岛植被恢复及园林观赏。

    • 内蒙古典型草原羊草种群遗传分化的RAPD分析

      2004, 24(3):423-431.

      摘要 (1582) HTML (0) PDF 347.88 K (28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 RAPD技术对内蒙古典型草原不同生境 8个羊草种群进行分析。采用 2 4个随机引物 (10 nt)在 8个种群中共检测到2 2 4个扩增片断 ,其中多态性片断 173个 ,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达 77.2 % ,特异性片断 2 2个 ,占 9.82 % ,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DNA带数为 9.3 3条。利用 Nei指数和 Shannon指数估算了 8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并计算种群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 ,运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羊草大部分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 ,只有少部分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间 ,Nei指数和Shannon指数计算结果分别为 85.4%和 66.8% ;羊草不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 ;8个羊草种群平均遗传距离为 0 .2 3 16,变异范围为 0 .1587~ 0 .2 70 0 ,说明 8个羊草种群间的遗传变异不大 ,即 :在较小地理范围内羊草的遗传分化程度较小 ;8个种群可聚为 3个类群 ,聚类结果显示生境相似的种群能够聚在一起 ,而地理距离最近的种群不一定归为一类 ,说明小范围内羊草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不存在相关性 ,而与其生境间的相似度相关。影响遗传相似性的不是单一因子而是各种因子的综合作用,较小地理范围内羊草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主要是由环境的异质性所引起的。

    • 转Bt基因抗虫棉根际微生物区系和细菌生理群多样性的变化

      2004, 24(3):432-437.

      摘要 (2626) HTML (0) PDF 207.79 K (28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大田栽培条件下 ,以转 Bt基因抗虫棉 GK-12和常规棉花泗棉 3号作为材料 ,在棉花不同发育时期 ,于 2 0 0 1和 2 0 0 2连续两年测定棉花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的变化 ,并在 2 0 0 2年棉花的花铃期和吐絮期对根际细菌生理群的数量和多样性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虽然不同年份和生育期棉花根际微生物数量存在差异 ,但是 ,年度间和相同的发育时期棉花根际微生物的数量变化趋势一致。在棉花的苗期和吐絮期 ,转 Bt基因抗虫棉根际微生物的数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在棉花的花铃期 ,转 Bt基因抗虫棉根际细菌的数量比对照增加 ,放线菌的数量差异不显著 ,而真菌的数量变化没有规律。在棉花发育的花铃期和吐絮期 ,Bt棉根际细菌生理群的总数量比常规棉增加 ,但是根际细菌生理群的 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细菌生理群分布的均匀度下降。

    • 不同岩溶生态系统土壤及其细菌碳酸酐酶的活性分析及生态意义

      2004, 24(3):438-443.

      摘要 (2236) HTML (0) PDF 223.81 K (31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能加速岩溶作用的碳酸酐酶 (CA)的来源及分布进行了研究。测定了采自中国西南 4个不同岩溶地区生态系统土壤样品中的 CA活性 ,结果表明在表层土壤中都能检测到 CA活性 ,且 CA活性在不同岩溶生态系统土壤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植被覆盖率低的六盘水米苏嘎的土壤 CA活性最低 ,而植被种类丰富且生长较好的重庆金佛山和马山弄拉等地土壤 CA活性较高。同一类型岩溶生态系统不同岩溶地形的土壤 CA活性亦存在差异 ,植物根际附近土壤 CA活性较高 ,而且土壤 CA活性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布和季节变化 ,表明植物根系及土壤微生物是土壤 CA的主要来源。同时还筛选了能产 CA的细菌 ,并测定了细胞内和细胞外 CA活性 ,结果表明土壤细菌的细胞内和细胞外 CA活性在具有不同植被状况的弄拉和试验场两种不同岩溶生态系统间具有明显差异。这些都暗示着土壤及其细菌 CA活性与赋予不同地形和植被特征的岩溶生态系统的特性高度相关。

    • 逃逸外来植物肿柄菊在云南的生长繁殖特性、地理分布现状及群落特征

      2004, 24(3):444-449.

      摘要 (2080) HTML (0) PDF 246.90 K (29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调查表明 ,肿柄菊在云南省已逃逸生长于北纬 2 4°10′以南的 53个县区 ,面积达 184,2 12 km2。分布区为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气候类型。逃逸生长的肿柄菊呈多年生灌木或亚灌木状 ,植株全年生长 ,5~ 10月份的雨季是其生长旺盛期 ,10月份开始献蕾 ,花期为 11月至翌年 1月份 ,果熟期 12月下旬至翌年 2月份。肿柄菊的结实量高达 80 0 0 0~ 160 0 0 0枚 / m2 ,种子 (瘦果 )千粒重 4.5782~ 6.52 92 g。成熟种子在风力摇曳下从果序中脱出 ,借助风力、流水或附着于交通工具、人畜等广泛散播 ,在适宜的生境下实现萌发生长和种群扩增。肿柄菊能依靠植株基部节处萌生的小芽体形成克隆分株 ,克隆分株迅速生长后成密集状丛生 ,在倒伏或贴地面生长的茎秆上萌生无数的不定根和不定芽 ,进一步实现植物体的克隆增殖。由于肿柄菊强大种子繁殖潜力、特殊的克隆增殖特性和植物体固有的化感作用 ,种群个体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快速扩增 ,排挤本土植物 ,形成大面积的单一优势种群落 ,其伴生植物多为一些适应范围广的 1年、2年生或多年生杂草。肿柄菊的多种特征表明它是一种具有较大潜在危害性的外来植物。

    • 湖南茶陵湖里沼泽种子库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2004, 24(3):450-456.

      摘要 (1755) HTML (0) PDF 274.51 K (25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湖南茶陵湖里沼泽中水毛花 (Scirpus triangulatus)、疏忽蓼 (Polygonum p raetermissum) ,普通野生稻 (Oryzarufipogon)和莼菜 (Brasenia schreberi) 4种植被类型的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的物种组成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4种类型中共萌发了2 9种植物 ,种子平均密度为 5672粒· m- 2。不同植被类型的种子库的物种数和平均密度存在显著差异 ,疏忽蓼斑块的种子库中萌发 2 2种 ,平均密度是 10 0 89粒· m- 2 ;而普通野生稻斑块种子库中只有 14种 ,平均密度仅 2 50 0粒· m- 2。在地表植被中共鉴定出 18种植物。 4种植被类型中 ,其地表植被的物种数和 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低于种子库。地表植被与种子库的物种相似性系数的范围从 0 .43 75至 0 .692 3。每种植被类型中 ,均有一些物种只在种子库中出现 ,而另有一些物种只在植被中出现。表明种子库在湿地保护和受损湿地的恢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采用移植法进行湿地植被恢复时 ,应综合考虑种子库与地表植被、以及不同植被类型之间的物种组成的特点 ,以最大限度地恢复湿地植被的物种多样性。

    • 红壤坡地干旱季节地表-大气界面水分传输——以茶园为例

      2004, 24(3):457-463.

      摘要 (1851) HTML (0) PDF 278.82 K (20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红壤坡地茶园为研究对象 ,用波纹比——能量平衡法研究了红壤坡地干旱季节地表 -大气界面水热传输特性 ,结果表明 :在茶园稳定生态系统中 ,气象因素和表层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地表 -大气界面水热传输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受旱条件下 ,土壤水分对地表 -大气界面水热传输起决定作用 ,土壤水分越小 ,潜热通量越小 ,显热通量越大 ,反之亦然。观测期间 ,棵间蒸发量占总蒸散量的 3 2 % ,因此通过减少田间土壤水分蒸发来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大有可为。

    • 天然草地合理利用的判别模型研究

      2004, 24(3):464-468.

      摘要 (1571) HTML (0) PDF 202.17 K (19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天然草地具有资源和生境的双重功能 ,合理利用与否直接关系着资源的可持续性及生态环境的优劣。在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群落 ,实地观测研究了建群种短花针茅、优势种无芒隐子草和碱韭的枝条密度、单枝重及株丛枝条数目对不同放牧制度的响应 ,初步建立了草地合理利用的判别模型。不同放牧制度下植物的枝条密度、单枝重存在差异 ,轮牧区植物的单枝重高于自由放牧区 ,枝条生长也较优越。株丛单枝重与枝条数目之间负相关 ,单枝重随枝条数目的增加最终出现负增长。绝对不利用会造成草地资源的浪费 ,并且对植物的生长不利。轮牧实现了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同时加强了草地的生态功能。

    • 阿拉善主要草地类型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04, 24(3):469-476.

      摘要 (2871) HTML (0) PDF 332.99 K (46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阿拉善左旗境内贺兰山中段 (西坡 )及其山前地带主要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不同草地类型土壤有机碳 (SOC)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植被特征和土壤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海拔高度的降低而逐渐降低 ,其垂直分异规律是 :山地荒漠草原沿土壤剖面依次降低 ,高山草甸、草原化荒漠和沙砾质草原化荒漠 0~ 2 0 cm与 2 0~ 40 cm土层差异不显著 ,但高于 40~ 60 cm土层。 0~ 2 0 cm和 2 0~ 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年降水量、植被盖度、草地生产力、土壤含水量和<0 .0 5mm颗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与年均温、土壤 p 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 (P<0 .0 0 1)。偏相关分析显示 ,影响 0~ 2 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最主要的因素是植被盖度、草地生产力和年降水量 ,而影响 2 0~ 4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的最主要因素是草地生产力和植被盖度。放牧与围封对荒漠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显著影响 ,在重度放牧下 0~ 2 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低于轻、中度放牧处理 (P<0 .0 5) ;重度退化草地围封 3 a后土壤有机碳含量比自由放牧草地显著增加。研究区沙砾草原化荒漠区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在15a持续过度放牧后下降了25.2%。

    • 中国西北干旱区树木蒸腾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2004, 24(3):477-485.

      摘要 (1872) HTML (0) PDF 341.54 K (26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数值方法 ,对中国西北干旱区 5个主要树种 (樟子松、榆树、二白杨、胡杨和沙枣 )的叶面蒸腾及气孔导度对气象因子的响应进行了探讨 ,时间尺度为日。两套综合环境观测系统分别安置在黑河中游的临泽和下游的额济纳旗 ,每半小时自动记录微气象因子、土壤水分和树汁流量。应用日平均树汁流量、饱和差、总辐射、平均气温和土壤含水量拟合树木叶面蒸腾及气孔导度的经验公式。气孔导度和单个气象因子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应用多个气象因子所建立的经验公式能够很好的模拟气孔导度 ,模拟效果比气孔导度与单一因子的相关性高。气孔导度总体上和饱和差和气温呈指数关系 ,与总辐射的关系多种多样 ,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较复杂。在中游地区 ,二白杨气孔导度、叶面蒸腾量和单株树木树汁流量最大。试验期间下游试验点土壤水分充足 ,耐旱树种胡杨及沙枣树汁流量较大 ,但其气孔导度及叶面蒸腾量均较小。本次研究没有发现树木叶面蒸腾量和单一环境因子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叶面蒸腾模拟效果没有气孔导度模拟效果好 ,原因是叶面蒸腾是气孔导度和饱和差的函数。

    • 黄土高原区苜蓿与小麦轮作系统根部入侵真菌研究

      2004, 24(3):486-494.

      摘要 (1574) HTML (0) PDF 351.63 K (30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甘肃庆阳黄土高原地区草田轮作系统中苜蓿 (Med icag o sativa)和小麦 (Triticum aestivum)为研究材料 ,分别于 2 0 0 2年两种作物的拔节期 (分枝期 )、开花期、成熟期和幼苗期 (第 3茬分枝期 )取样 ,分离、鉴定了根部入侵真菌 ,测定了分离所得根部入侵真菌对其寄主作物及另一种轮作作物的致病力。结果表明 :在试验区内共分离到 2 7种根部入侵真菌 ,包括自小麦根系分离到 2 6种 ,苜蓿侧根分离到 2 3种 ,其中 2 2种为苜蓿和小麦共同的根部入侵真菌。两种作物根部入侵真菌区系中优势种明显不同 ,苜蓿根部最主要的 5种入侵真菌按分离率的高低依次为尖镰孢 (Fusarium oxysporum) 17.0 %、大孢肉座菌 (Selinia sp.)15.4%、茎点霉 (Phoma medicaginis) 9.5%、腐皮镰孢 (F usarium solani) 6.7%及柱孢 (Cylindrocarp on destructans) 6.6% ;而小麦根部 5种最主要的入侵真菌按分离率的高低依次为黑团孢 (Periconia sp.) 15.0 %、丝葚霉 (Papulaspora sp.)12.1%、多主枝孢(Cladosporium herbarum)5.4%、丝核菌(Rhizoctonia sp.)4.0%及尖镰孢3.9%;总的真菌分离率亦是苜蓿和小麦均有一定的致病力,但对苜蓿种子和幼苗的致病力强于对小麦种子和幼苗的致病力。在轮作体系中,小麦田轮作苜蓿应注意防治根部入侵真菌的危害。

    • 三种草坪草的种带与土传真菌及杀菌剂拌种的防效

      2004, 24(3):495-502.

      摘要 (1871) HTML (0) PDF 303.62 K (24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多年生黑麦草 (L olium perenne)、高羊茅 (Festuca arund inacea)和草地早熟禾 (Poa p ratensis)等 3种 9个草坪草品种为材料 ,在实验室、温室和田间开展了系列研究。实验室结果表明 :高羊茅 Barlexas品种和草地早熟禾的 3个品种 ,在滤纸苗床发芽率显著高于同样条件下田间土床上的发芽率 (P<0 .0 5)。对种带和土传真菌的分离表明 ,自种子上仅分离获得 4种常见种带真菌 ,而经在田间土壤培养后 ,分离获得 14种真菌 ,包括早熟禾德氏霉 (Drechslera poae)、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和数种镰刀菌 (Fusarium spp.)等。以福美双、甲基硫菌灵和三唑酮对参试品种单独拌种进行温室盆栽试验 ,播后 13~ 16d,福美双显著提高了多年生黑麦草品种 Premier和草地早熟禾品种 Platini的出苗率 ,增幅最高分别为 80 .6%和 45.2 %。与对照比 ,三唑酮拌种显著提高了高羊茅 3个品种的出苗率 ,增幅最高的是 Barlexas品种 ,可达 166.7%。福美双、甲基硫菌灵或三唑酮均可提高多年生黑麦草Taya每盆根和茎干重,与对照比,每盆茎干重分别增加47.2%、29.5%和34.7%,福美又和甲基硫菌灵使基根干重分别增加67.7%和97.1%。福美双和三唑酮显著提高了多年生黑麦草Gator II每盆茎干重,增幅分别为32.1%和29.6%。甲基硫菌灵拌种使草地早熟禾Platini品种的根与茎干重分别增加230%和100%,参试品种每株幼苗根与茎干重对杀菌剂拌种的反应与每盆重要相似。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杀菌剂拌种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草坪草出苗率和田间生物量。经相关与回归分析,参试草坪在田间与温室盆栽条件下的生物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二者根和茎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和0.82,回归方程式分别为:Y1=13.178+3.5911X1和Y2=0.11803+3.6845X2表示。

    • 丹顶鹤性活动的声行为研究

      2004, 24(3):503-509.

      摘要 (2412) HTML (0) PDF 411.52 K (38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丹顶鹤繁殖期的性活动可分为雄鹤求偶、雌鹤对雄性求偶的应答、两性交配和交配完结 4个阶段 ,其相应的鸣声模式分别为雄性的求偶鸣声、雌性对雄性求偶的应答声和两性的对鸣声、两性对唱的交配声和两性的高声合唱。 4个阶段鸣声都是以基本音的主频率 (PF)为主音的单音调声 ,前 3个阶段都带数个近似 fn=nf0 (f0 =FP)关系的低幅值谐频成分 ,第 4个阶段带数个近似 fn=nf0 (f0 =FP)关系的高幅值谐频成分 ;品质因数 (Q3 d B)多半为 4~ 6,声脉冲重复频率 (RFP)一般为 150~ 180 Hz,而第 2阶段声的 RFP一般为 180~ 2 60 Hz。雄性鸣声的每个单次叫声中含有的音节数较少 ,一般不超过 4个 ;而雌性鸣声比较复杂 ,每个单次叫声中含有的音节数较多 ,一般都在 7~ 8个以上 ;但雌雄鸣声的每个音节都是由 3个声脉冲组成。雄鹤鸣唱声频率变化范围较小 ,而雌鹤鸣唱声频率变化形式是由低到高达到高峰后又开始下降。 4个阶段的鸣声都具有较好共鸣。只有第2阶段发声运动较快。而且发现雄鹤鸣唱单次鸣叫声的音节数“增多”。各阶段鸣声特性均存在差异 ,不同配偶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丹顶鹤雌雄都具有不同的鸣声,且其性活动过程中不同的鸣声行为具有较高的个体识别信号潜能。另外,求偶鸣叫声和求偶应答与对鸣声在性活动鸣声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林下鸟类群落研究

      2004, 24(3):510-516.

      摘要 (1729) HTML (0) PDF 282.63 K (30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 2 0 0 0年 5月到 2 0 0 2年 3月 ,用网捕法对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 (包括原始林和次生林 )林下鸟群落进行研究。共张网 3 992 .7网· h,捕到林下鸟 3 12只 40种 ,隶属于 6个目 11个科。林下鸟群落虽然以小于 2 5g重的雀形目鸟类占优势 ,但许多个体较大的非雀形目鸟类也到林下活动 ,最大个体重达 3 70 g,大于 10 0 g重的个体占整个林下鸟生物量的比例较大。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中的林下鸟以食虫鸟为主 ,食虫鸟占整个林下鸟种数的 70 .0 %、鸟数量的 77.56% ;食果鸟虽然占第 2位 ,但其所占比例较小。林下鸟的种类组成和密度存在季节变化。留鸟是林下鸟最重要的成分 ,留鸟占鸟类种类的比例超过 85% ,留鸟的捕获数量占整个捕获鸟类数量的比例超过 90 % ;迁徙鸟的种类和数量均较少 ,对林下鸟群落的季节变化影响不大。原始林与演替 40 a后的次生林林下鸟平均网捕率相近但林下鸟群落种类组成不同 ,其种的相似性仅为 0 .3 5。

    • 桡足类滞育规律研究

      2004, 24(3):517-523.

      摘要 (2093) HTML (0) PDF 243.30 K (23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首次提出用滞育指数对桡足类滞育能力进行相对量化处理 ,并对 10 2种桡足类的滞育能力同迁移能力、体长、栖息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数学分析 ,初步得出了滞育在桡足类中的分布规律 :在桡足类中滞育与迁移呈负相关 ,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置换 ;个体较小的桡足类一般具有较强的滞育能力和较弱的迁移能力 ,个体较大的桡足类一般具有较弱的滞育能力和较强的迁移能力 ;淡水桡足类一般比海洋桡足类具有较强的滞育能力。最后探讨了这种分布模式的成因。

    • 夏季南黄海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与昼夜垂直移动

      2004, 24(3):524-530.

      摘要 (2293) HTML (0) PDF 366.84 K (30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 2 0 0 1年 8月南黄海青岛外海至济州岛断面 ,浮游动物的日垂直变化、断面垂直分布及其与海区水文特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共鉴定浮游动物 40种。断面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为 13 62 ind/ m 3 ;种类丰富度与暖水种数呈正相关 ,分布趋势为测区东部高、西部低 ;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 (Calanus sinicus)、小拟哲水蚤 (Paracalanus parvus)、拟长腹剑水蚤 (Oithona similis)、强壮箭虫 (Sagitta crassa)、近缘大眼剑水蚤 (Corycaeus affinis)。在不同水层 ,浮游动物丰度分布不同 ,随水深增加而减少 ,表层丰度最高 (3 2 2 1ind/ m3) ,温跃层和底层分别为 743 ind/ m3、43 8ind/ m3;种类组成也不相同 ,表层数量最多的种类为鸟喙尖头(Penilia avirostris)、温跃层及其以下水体为中华哲水蚤 ,其它主要种类亦表现不同水层取向。在连续观测站 ,根据浮游动物主要种类的昼夜垂直移动与温跃层关系 ,将之分为表层分布 ,近温跃层分布 ,底层分布及全水层分布 4种类型。

    • 渤海中、南部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

      2004, 24(3):531-537.

      摘要 (2751) HTML (0) PDF 280.19 K (34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对渤海中、南部大部分海区 3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现存量、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研究的基础上 ,对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种群的相对重要性存在着年份和季节的差异 ,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关系最为密切的环境因子为水深和底层水中的硝酸盐浓度。底层水中的 NO3-N和 PO4-P含量、N∶ P值及大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显示 ,渤海已成为典型的富营养化海域 ,有些群落已有受到污染或富营养化扰动的趋势 ,但总体上污染尚未给研究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带来明显影响。与 2 0世纪 80年代初相比 ,渤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发生了一些变化 ,高速的富营养化进程、渔业活动的加剧以及底栖动物捕食者的改变 ,可能是造成变化的原因。

    • 空气和土壤湿度对美洲斑潜蝇发育与存活的影响

      2004, 24(3):538-541.

      摘要 (1435) HTML (0) PDF 176.09 K (66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美洲斑潜蝇 L iriomyza sativae在相对含水量 0 %~ 10 0 % (W/W)的土壤中均可化蛹 ,但以含水量为 40 %的土壤化蛹量最高 ,占总蛹数的 3 0 .0 %。以相对含水量为 10 0 %的土壤化蛹量最低 ,占总蛹数的 4.2 %。不同土壤含水量对该蝇的羽化具有明显的影响 ,在 3 0℃时 ,以相对含水量为 60 %的土壤最适于蛹的发育 ,其蛹期最短 (7.50 d) ,羽化率最高 (93 .3 % )。反之 ,淫湿 (相对含水量为 10 0 % )和干涸 (相对含水量为 0 % )的土壤均不利于蛹的发育 ,其蛹期延长 (依次为 8.17d和 8.0 d) ,羽化率明显降低(依次为 13 .3 %和 10 .0 % )。在空气相对湿度 (RH )为 0 %、52 %、76%和 10 0 % ,室温为 3 0℃的处理中 ,蛹的失水率随其日龄的增高而增加。在蛹羽化的前 1d,高湿 (RH10 0 % )处理的失水率为 10 .1% ,低湿处理 (RH0 % )为 41.6% ,对照 (RH76% )为 18.2 %。在各 RH 下 ,蛹 1日龄后的逐日累计失水率都与它们的日龄呈明显的线性关系。在30℃,蛹在8h内测定的表皮渗透力最大为2.59μg/(cm2·h·mmHg)。

    • 刈割对苜蓿人工草地昆虫群落结构及动态的影响

      2004, 24(3):542-546.

      摘要 (2453) HTML (0) PDF 198.14 K (27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物种丰富度 (S)、个体数量 (N)、申农指数 (Shannon' s index,H′)、均匀度指数 (E)作为多样性分析的综合指标 ,分析了不同刈割次数苜蓿人工草地昆虫的群落结构和季节动态。结果表明 ,刈割对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影响主要是部分稀有害虫种类 ,对优势种和常见种的影响较小。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 ,害虫的物种丰富度下降。刈割对天敌的种类及数量影响较小 ,其影响主要发生在刈割初期。苜蓿人工草地昆虫各类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标在时间过程中的变化呈明显的差异和规律性 ,且受刈割次数的影响较大。当 6月上旬苜蓿进入现蕾末期和开花初期时 ,正值害虫始盛期 ,蚜虫、蓟马、盲蝽等优势类群的虫口数量很大 ,总群落和害虫亚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均很低 ,此时刈割 ,可以有效地降低优势害虫类群的虫口数量 ,提高各类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度 ,增强天敌的自然控制能力 ,使第 2茬苜蓿的害虫数量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在苜蓿种子生产田 ,当 6月上旬害虫进入始盛期后 ,数量开始急速增长 ,是防治的关键时期。

    • 寄主挥发物、叶色和表皮毛在美洲斑潜蝇寄主选择中的作用

      2004, 24(3):547-551.

      摘要 (1578) HTML (0) PDF 184.41 K (25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室内条件下 ,初步研究了寄主挥发物、叶色和表皮毛在美洲斑潜蝇寄主选择中的作用。在嗅觉仪试验中 ,寄主叶片挥发物对美洲斑潜蝇雌成虫没有明显的引诱作用 ;在叶色反应试验中 ,美洲斑潜蝇雌成虫在叶子圆片上停留的时间明显大于在滤纸圆片上停留的时间 (p<0 .0 1) ,其在有叶片区域分布的数量明显多于空白对照 (p <0 .0 1) ;在表皮毛试验中 ,美洲斑潜蝇在无毛叶片上的产卵量明显大于在有毛叶片上的产卵量 (p <0 .0 1)。上述结果表明 ,在对寄主的定向和定位过程中 ,美洲斑潜蝇的视觉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嗅觉不起作用 ;叶片表皮毛有抑制产卵的作用。

    •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植物群落分布的环境与空间因素分析

      2004, 24(3):552-559.

      摘要 (1901) HTML (0) PDF 313.58 K (36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土壤环境因子对植物群落物种数量、结构格局的影响 ,通过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灌丛植被的大量群落学调查 ,采用了群落中 9个土壤特征指标 ,利用去势典范对应分析 (DCCA)排序方法 ,分析了不同群落类型中不同层次的物种数量结构的空间格局 ;定量分离了土壤、空间及其交互作用等因素对不同层次群落格局总体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水分为主导的多种环境因子耦合梯度决定着植物群落结构格局。环境因子对群落的影响程度在不同层次有差异 ,在灌木层中 ,单纯环境因子对植被格局的解释占 2 8.0 2 % ,环境 -空间耦合因子占 8.90 % ,空间因子独立占 10 .69% ,其他因子占 52 .3 9% ;而在草本层中 ,单纯环境因子对植被格局的解释占 2 0 .64% ,而环境 -空间耦合因子仅占 0 .83 % ,空间因子独立占 5.10 % ,其他因子占 73 .43 % ,草本的可解释性远远低于灌木。但无论是灌木层还是草本层 ,在诸多因子中 ,土壤水分始终在影响群落物种数量结构的空间格局分布中起着主导作用。

    • 内蒙古中东部草原区克氏针茅种群遗传分化的RAPD研究

      2004, 24(3):560-566.

      摘要 (1548) HTML (0) PDF 279.20 K (24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 RAPD-PCR技术对内蒙古中东部草原分布的 7个克氏针茅 (Stip a krylovii Roshev.)种群进行了分析。从 10 0个 10碱基随机引物中筛选出 2 1个有效引物 ,共扩增出 2 2 9条稳定的 DNA带 ,其中 171条带具有多态性 ,多态性百分比 (PPB)为74.67%。将每个扩增产物看作一个独立的性状 ,按其有无列出二元数据矩阵 ,计算 Jaccard、简单匹配系数 (SM)和 Dice遗传相似性系数 ,通过 UPGMA法构建分子标记聚类图 ;并通过主成分分析 (PCA)和主轴法分析 (PAF) ,将 7个种群分类 ;统计各个种群特异性 DNA带 ,计算占总扩增条带的百分数。结果表明 :(1)不同地理种群之间扩增结果差异明显 ,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2 )不同地理种群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 ,这种分化是与种群之间的实际距离相联系的 ,相距越远 ,种群相似程度越低 ,进一步分析表明种群的分化是与所处生境逐渐旱化相一致的 ;(3 )聚类图上将 7个种群分为 3类 ,PCA和 PAF分析通过 3个成分或因子也将 7个种群分为 3类 ,支持了聚类图的分类结果 ;(4)特异性位点所占百分比与种群所处生境也有一定的联系,它与环境干燥度的相关系数为0.76(p<0.05)。

    • 不同海拔高度大血藤群体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2004, 24(3):567-573.

      摘要 (1418) HTML (0) PDF 278.29 K (25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 RAPD技术分析了分布于浙江省天台山 3个不同海拔高度的天然大血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以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13种随机引物在 3 6株个体中共检测到 88个可重复的位点 ,其中多态位点 74个 ,总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4.0 9% ,大血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Shannon信息指数显示的遗传多样性以海拔 950 m的群体为最高 ,其次是海拔 73 0 m的群体 ,最低的是海拔 52 0 m的群体 ;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占总遗传多样性的 43 .68% ,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占 56.3 2 %。 Nei指数估计大血藤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 0 .540 6,大血藤群体间的基因流很低。大血藤海拔 73 0 m群体与海拔 52 0 m群体的遗传相似度较高 ,海拔 950 m群体与其它两群体的遗传相似度较低。大血藤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与土壤总氮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 >研究综述与进展
    • 青藏铁路沿线景观保护评价方法研究

      2004, 24(3):574-582.

      摘要 (1831) HTML (0) PDF 535.34 K (44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对新建青藏铁路唐古拉山口至拉萨段铁路沿线景观进行分类和制图的基础上 ,以景观类型为评价对象 ,采用专家评分法对铁路沿线景观美景度进行了评价 ;根据海拔高度、降水量、植被覆盖度、Shanon-Winner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表层土壤厚度、净第一性生产力、工程扰动的敏感系数和破坏后恢复能力系数计算了景观的阈值。在景观美景度和景观阈值的基础上 ,确定了景观的质量级别。以景观相对于观景者的坡度和景观的可见度对铁路沿线景观敏感度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根据景观质量、景观敏感度和距离带 ,将铁路沿线分为不同的景观保护级别 ,为铁路工程建设合理设计工程和施工场地提供科学依据。

    • 森林土壤呼吸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2004, 24(3):583-591.

      摘要 (3956) HTML (0) PDF 342.00 K (58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森林土壤呼吸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流通途径之一 ,其动态变化将直接影响全球 C平衡。森林土壤呼吸由自养呼吸和异养呼吸组成 ,不同森林类型、测定季节和测定方法等直接影响其所占比例。土壤温度和湿度是影响森林土壤呼吸的最主要因素 ,共同解释了森林土壤呼吸变化的大部分。因树种组成、生产力和枯落物数量等不同而使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呼吸速率表现出明显差异。采伐对森林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有增加、降低或无影响 ,因采伐方式、森林类型、采伐迹地上植被恢复进程和气候条件等而异。火烧一般导致土壤呼吸速率降低。因肥料种类、施用剂量和立地条件不同 ,施肥对森林土壤呼吸的影响出现增加、降低或无影响等不同结果。大气 CO2 浓度升高和升温均可促进森林土壤呼吸。 N沉降有可能刺激了土壤呼吸 ,而酸沉降则可能降低了土壤呼吸。臭氧浓度和 UV-B辐射强度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森林土壤呼吸。但目前全球变化对森林土壤呼吸的综合影响尚不清楚 ,深入探讨森林土壤呼吸的调控因素及其对全球变化和营林措施的响应等仍是今后努力的主要方向。

    • 白三叶转基因及其生态适应性研究进展

      2004, 24(3):592-598.

      摘要 (2256) HTML (0) PDF 252.03 K (29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牧草基因工程是近年来国内国际研究的热点之一 ,白三叶作为温带地区优良的豆科牧草 ,是人工草地建植的首选草种 ,也是各类观赏性草坪和绿地的主要组分。但白三叶的生态幅较窄 ,适宜在温暖 (适宜生长温度为 19~ 2 4℃ )湿润、年降雨量 70 0~10 0 0 mm的地区生长 ,对土壤酸碱度的要求比较严 ,适宜的土壤 p H为 6~ 7,耐酸性和耐盐碱能力都比较差 ,从而限制了其在许多地区的应用。利用转基因手段提高其抗逆性和生态适应性 ,培育抗性强、适应性广的白三叶新品种 ,对我国尤其是北方畜牧业、草坪业和生态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提高其对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抗性和生态适应性方面 ,白三叶的转基因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结合国内外白三叶基因工程及生态适应性研究动态 ,系统介绍了白三叶转基因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在对已有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就目前白三叶转基因和生态适应性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 重金属在海洋食物链中的传递

      2004, 24(3):599-604.

      摘要 (2841) HTML (0) PDF 238.73 K (48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 ,金属在不同海洋食物链中摄食富集的定量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自然环境中生物体内金属的浓度并不一定和生物在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有相关关系 ,金属在生物体内的富集还受到生物的同化、排出等过程以及其它生理生化因子的影响。在经典的海洋浮游生物食物链中 (浮游植物→桡足类→鱼类 ) ,桡足类往往可以很有效地排出体内的金属 ,同时鱼类的金属同化率又很低 ,所以该食物链中金属的浓度随食物链水平增加而减少。目前研究发现只有甲基汞和铯 Cs会被食物链所放大。在以腹足动物为顶级捕食者的底栖食物链中 ,因为生物结合金属的效率很高 ,高同化率和低排出率导致金属浓度在生物体内得到放大。重金属在生物体内的可利用性可以通过测定同化率、排出率等参数、并结合考虑生物对该金属的消化行为 ,运用一个简易的动态模型来估算。已有的研究中人们多考虑金属的化学性质对食物链传递的影响。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国外对金属在不同海洋食物链 (底栖和浮游 )中的传递的研究成果 ,强调在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评估中 ,要充分考虑到动物的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 ,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不同的海洋生物有着复杂且不同的金属代谢机制。

    • 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在草地农业系统中的作用

      2004, 24(3):605-616.

      摘要 (2690) HTML (0) PDF 476.36 K (33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综述了国内外近年对禾草 -内生真菌 (N eotyphodium)的研究进展。全世界现已报道 14种禾草内生真菌 ,与 2 3个属的禾草形成共生体 ,我国已在 13属 2 5种天然草地禾草中发现内生真菌 ,其中发草属 (Descampsia)、大麦属 (H ord eum)和赖草属(L eymus)以往在国际文献中未曾报道。内生真菌在禾草体内产生的生物碱 ,致使采食带菌禾草的马、牛、羊、鹿等家畜产生中毒症状 ,每年给美国、新西兰等国造成的经济损失达 6.4亿美元之多 ,对其毒理研究取得了进展。已发现我国醉马草 (Achnatheruminebrians)对家畜的毒性与内生真菌的侵染有关。内生真菌侵染增加可使禾草对 42种害虫的抗性 ,并可增加对某些线虫和病害的抗性。与不带菌禾草相比 ,带菌禾草的另一特点是抗逆性强 ,牧草产量高。国际在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年生黑麦草(L olium p erenne)和高羊茅 (Festuca arundinacea)。我国的研究发现 ,带菌布顿大麦草 (H ordeum bodg anii)和圆柱披碱草(Elymus cylind ricus)的牧草产量分别增加 33.3%和278.8%,分孽数分别增加136.8%和84.5%。目前,国际研究的重点包括大规模开展内生真菌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的研究,创造不含对家畜有害毒素的有益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培育带内生真菌的草坪品种,培育抗毒的家畜新品种,开展基因工程研究以及天然草地中内生真菌的作用等。

    • >问题讨论
    • 关于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若干问题的讨论

      2004, 24(3):617-629.

      摘要 (3192) HTML (0) PDF 348.88 K (34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屏障建设是长江上游乃至我国有关省 (市、区 )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生态屏障”一词也已成为我国新闻媒体中出现频次最多的新词组之一。但是 ,什么叫生态屏障 ,如何建设生态屏障等诸多相关问题 ,至今在学术界尚无统一的认识 ,不同行业和不同学者都在努力探索。就“生态屏障”一词的来源、概念、功能和特点等进行了阐述 ,并以长江上游为例 ,对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分区与功能 ,以及生态屏障建设的内容、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对策等进行了讨论。

    • 南极生物粪对汞的生物放大作用

      2004, 24(3):630-634.

      摘要 (2183) HTML (0) PDF 211.06 K (28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首次报道了南极地区金图企鹅、阿德利企鹅、黑背鸥和巨海燕 4种海鸟 ,以及象海豹、威德尔海豹、毛皮海狮等 3种海豹新鲜粪便中的全 Hg含量 ,并对比了该区风化土壤的 Hg含量 ,其中 Hg含量水平依次为 :土壤背景值 <黑背鸥粪 <金图企鹅粪 <阿德利企鹅粪 <威德尔海豹粪 <象海豹粪 <巨海燕粪 <毛皮海狮粪 ,可见 ,相对于背景土壤生物粪明显富集 Hg元素。此外 ,结合上述粪便样品的 δ15 N测定结果 ,讨论了南极生物粪对 Hg的生物放大作用。研究表明 ,随着 δ15 N升高 ,即生物营养级的升高 ,其粪便的全 Hg含量有逐步增高的趋势 ,这证实了生物粪和生物肌体一样存在对 Hg的生物放大作用。文中还对南极阿德雷岛一个经过企鹅粪污染的 Y2湖泥芯剖面上 15个样品的 2 6种元素进行了聚类分析 ,结果表明 ,沉积物中的汞和企鹅粪的标型元素具有同源性 ,即沉积物中的汞主要是由企鹅粪带入的 ,由于生物粪对汞的生物富集作用 ,生物粪的混入会造成湖泊沉积物中汞含量的增高。

    • 西藏色季拉原始冷杉林死亡木特征研究

      2004, 24(3):635-639.

      摘要 (2033) HTML (0) PDF 198.04 K (24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色季拉原始冷杉林死亡木的研究 ,结果表明 :冷杉林死亡木主要由枯立木、拔根倒木、干基折断木和干中折断木 4种类型构成 ,其中干基折断和拔根倒方式形成的倒木是林地死亡木最主要的输入形式 ;主林层林木的老龄化和心腐病导致了树势的衰弱 ,极易发生折倒 ,风害、雪压是诱发立木折倒死亡的直接原因。冷杉林死亡木的现存量为 111.53 t· hm- 2 ;C、N、P、K、Ca、Mg 6种养分元素的总贮量为 60 442 .69kg· hm- 2 ;原始冷杉林死亡木现存量大、养分贮量高 ,是目前国内已知的针叶林类型中贮量最高的。

    • >研究简报
    • 黄土高原苜蓿-冬小麦轮作系统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及产量响应

      2004, 24(3):640-647.

      摘要 (1902) HTML (0) PDF 280.55 K (21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 0 0 1~ 2 0 0 3年在甘肃庆阳黄土高原连续 3 a研究了紫花苜蓿 -冬小麦轮作系统中土壤 0~ 3 0 0 cm剖面水分动态特征 ,作物产量及其含 N量。处理包括 4龄苜蓿草地 (L C)、4龄苜蓿草地后茬持续休闲 (L F)、4龄苜蓿草地休闲 4个月后种植冬小麦(L Fl W) ,和 4龄苜蓿草地休闲 1个月后种植冬小麦 (L Fs W)。结果表明 ,种植 4a苜蓿后春季翻挖实施休闲至冬小麦播种(L Fl W)的 4个月期间 ,降雨的入渗深度为 150 cm,而苜蓿秋季翻挖休闲至小麦播种 (L Fs W)的一个月间 ,降雨在土壤内的入渗深度为 90 cm,不同休闲长度对头茬冬小麦土壤 0~ 90 cm水分贮存量无显著影响 ,亦不影响头茬冬小麦的出苗和出苗数。苜蓿后茬完全休闲 (L F)一个生长季后 ,60~ 90 cm土壤水分含量达田间最大重力持水量 (Drainage U pper L imit DU L )的 93 % ,0~ 3 0 0cm剖面土壤贮水量达 670 mm ,是剖面田间最大重力持水量 (DUL )的 78% ;L Fl W和 L Fs W处理下头茬小麦籽粒产量之间差异显著(P<0.05),收获指数和千粒重等指数无显著差异;LF1W和LFWsW处理中获得的二茬小麦产量无显著差异;连续种植苜蓿与种植小麦有接近的生物量,但苜蓿地植物总N的输出量较小麦田高2~3倍。由于黄土高原降雨变率大,因此预测土壤含水量动态有助于确定轮作系统中作物序列,对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有重要的意义。

    • 科尔沁沙地31种1年生植物萌发特性比较研究

      2004, 24(3):648-652.

      摘要 (1853) HTML (0) PDF 240.14 K (29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观测了科尔沁沙地乌兰敖都地区 1年生植物当年新采种子的萌发特点。在 3 1种植物中 ,7种植物包括大籽蒿、虎尾草、冠芒草、刺沙蓬、曼陀罗、龙葵、地锦的发芽率超过 80 % ,9种植物包括苍耳、水稗草、狗尾草、虱子草、沙米、灰绿藜、野西瓜苗、太阳花、鹤虱的发芽率不足 10 %。 1~ 3 d开始发芽的 18种植物包括大籽蒿、黄蒿、虎尾草、毛马唐、画眉草、冠芒草、野大豆、黄花草木樨、网果葫芦巴、沙米、雾冰藜、碱地肤、刺沙蓬、苘麻、野西瓜苗、马齿苋、苋菜、地锦。超过 10 d基本不发芽的 5种植物包括苍耳、狗尾草、虱子草、灰绿藜、太阳花。发芽持续期小于 10 d的 12种植物包括毛马唐、水稗草、画眉草、沙米、雾冰藜、苘麻、野西瓜苗、益母草、马齿苋、龙葵、地锦、鹤虱 ;发芽持续期超过 2 1d的 6种植物包括大籽蒿、黄蒿、冠芒草、黄花草木樨、刺沙蓬、碱蓬。高发芽率植物的发芽进程线显示了 3种萌发格局 :速萌型 ,包括虎尾草、地锦、曼陀罗、龙葵 ;缓萌型 ,包括刺沙蓬 ;中间型 ,包括大籽蒿、冠芒草。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