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4, 24(12):2679-2685.
摘要:模型的有效性检验是模型应用于估计区域尺度稻田甲烷排放量的基本前提 ,尤其是针对多种不同的土壤、气候以及农业管理方式等可能影响稻田甲烷排放的环境条件下的模型检验。利用覆盖全国主要水稻产区的 94个甲烷排放观测案例对稻田甲烷排放模型 (CH4 MOD)进行了验证。这些观测区域分布范围北至北京 (4 0°30′N,116°2 5′E) ,南至广州 (2 3°0 8′N,113°2 0′E) ,东起杭州 (30°19′N,12 0°12′E) ,西到四川的土主 (2 9°4 0′N,10 3°5 0′E)。既有双季稻 ,也有单季稻 ,稻田灌溉及施肥方式也多种多样 ,对我国水稻生产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观测获得的稻田甲烷排放季节总量从 3.1kg C/hm2到 76 1.7kg C/hm2 ,平均值为199.4 (± 187.3) kg C/hm2 ;相应的模拟值分别为 13.9、82 4 .3和 2 2 4 .6 (± 187.0 ) kg C/hm2。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线性相关系数(r2 )为 0 .84 (n=94 ,p<0 .0 0 1)。CH4 MOD模型能够通过较少的输入参数有效地模拟我国主要农作方式下的稻田甲烷排放。
2004, 24(12):2686-2692.
摘要:地貌单元和地形的局部变化严重制约着光照、温度、水分甚至土壤资源的再分配 ,从而对植被的分布产生影响。以永久性监测样地为基础 ,利用数字高程模型模拟 0 .96 hm2样地的地形表面 ,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分析了米心水青冈 -曼青冈群落的地形异质性状况 ,并结合群落调查的结果探讨了地形因素对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范围内样方的平均坡度在 18.2~ 74 .6°之间。坡向可以分为南坡、西南坡及东南坡 3部分 ,坡度及坡向差异显著。对坡度、坡向等地形因素及群落的物种组成进行半方差分析 ,发现三者的空间异质性尺度分别为 2 85 .8m,2 80 .5 m及 6 .1m。地形因素的变化尺度远大于植被组成的变化 ,说明小尺度下地形因素不是影响群落内种群分布格局的唯一因素。坡度和坡向因子的块金值分别为 2 1.8及 4 98.0 ,说明两者在小尺度下的某些过程不能忽视。植物与地形因素的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的种对地形的适应性不同 ,群落中的 2 4种主要植物可以分为 4个生态种组。因此 ,群落的物种组成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在地形变化中得到反映。
邱尔发 , 陈卓梅 , 洪伟 , 郑郁善 , 黄宝龙 , 杨主泉
2004, 24(12):2693-2699.
摘要:通过对不同年龄和器官山地麻竹养分垂直分布及生态系统现存养分分配格局研究 ,结果表明 :麻竹地上器官各养分浓度随高度的升高有增加的趋势 ;在竹林层中 ,各年龄单株麻竹地下器官含量低于地上部分 ,但 N、Ca、Si O2 养分现存总量高于地上部分 ,P、K低于地上部分器官总量 ;各养分在竹秆不同高度含量不同 ,呈现随高度增加而减少的变化规律 ,竹枝和竹叶养分量随高度的分配呈现“小 -大 -小”的变化规律 ,但两个年度麻竹养分量最大值出现的高度不同 ;不同年龄麻竹单株养分含量都以幼竹为最小 ,1年生麻竹 N、P、K含量高于 2年生麻竹 ,但 Ca、Si O2 含量低于 2年生麻竹 ;地下器官中 ,竹蔸各种养分含量高于根。在群落中 ,各种养分都以麻竹林层占绝对优势 ,N、P、K、Ca、Si O2 分别占群落养分的 89.0 931%、89.0 2 4 7%、89.5 0 2 7%、93.186 7%和 88.4 135 % ,凋落物层养分其次 ,林下植被层最低。
杨敏生 , Heike Hertel , Volker Schneck
2004, 24(12):2700-2706.
摘要:对来自欧洲和美国的 18个刺槐种源子代进行了等位酶分析。可进行遗传分析的 7个酶系统 (Amy,Fe,L ap,Idh,Mdh,6 Pgd,Skd)中有 14个基因位点 ,其中 12个位点具有多态性。每个多态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 (A/L )变化在 1.5 6~ 3.6 7之间 ,平均基因型数 (G/L)变化在 1.6 1~ 7.11之间 ,平均等位基因有效数目 (Ae)变化在 1.0 2~ 2 .5 0之间 ,预期杂合度 (H e)变化在0 .0 2~ 0 .5 6之间。不同种源群体之间也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 ,在 8个德国种源中 ,各群体的 A、Ae、和 H e等相对较小 ,但不同群体间差异较大。各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在不同种源群体间变化也较大 ,表明德国各种源群体内遗传变异相对较小 ,但群体间差异较大。来自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的 8个种源群则相反 ,各群体的 A、Ae、和 H e等相对较大 ,而不同种源群体间差异则较小 ,各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在种源群体间变化相对一致 ,表明这两个国家的种源群体内变异较大 ,但不同种源群体间差异较小。欧洲的刺槐种源并未形成明显的地理变异模式 ,而且欧洲的种源和来自原产地的美国种源相比,没有发现明显的差异。经过Hardy-Weinberg平衡检测证明,88.41%位点符合H-W遗传平衡,表明各群体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保持较高的稳定性,且种源内的变异大于种源间变异,94.8%的变异存在种源内个体间。欧洲刺槐的遗传改良存在巨大的潜力,但应主要集中在群体内个体改良上,通过个体选择可取得较大的遗传增益。
2004, 24(12):2707-2715.
摘要:在分析河口生态环境需水量类型及特征的基础上 ,采用水文学、生物学及水力学方法计算了海河流域中海河口、滦河口及漳卫新河口生态系统水循环、生物循环消耗水量及生物栖息地需水量。考虑不同生态功能需水量间的兼容性 ,得到各河口生态环境需水年度总量 ,以保持河口径流时间分布自然性为基础 ,确定了生态环境需水量年内时间分配。结果表明 ,即使不考虑污染物的排放 ,近年来海河口、漳卫新河口实际径流量已无法满足最低等级生态环境需水量 5 .97和 4 .96亿 m3的要求。相应河口生态系统已发生了不可自然恢复的退化。滦河口径流年度总量基本满足生态环境要求 ,其生态保护重点在于保持生态环境需水量年内时间变化的自然状况。通过比较不同河口间生态环境需水量结果 ,认为河口生态环境需水量空间差异性主要源于河口间气候和径流量的不同 ,时间差异性则受到河口地区年内季节间气候变化幅度的影响。保证污染物达标排放基础上 ,保持河口生态系统蒸发消耗、水体盐度需水量及相应年内时间变化的自然性应成为海河流域河口生态环境保护及恢复工作中的基础。
2004, 24(12):2716-2822.
摘要:为探讨未来降水减少对内蒙古皇甫川流域人工栽培主要灌木树种中间锦鸡儿气体交换特征的影响 ,特设计正常降雨水平、偏旱、干旱和极端干旱 4种水分处理水平 ,进行人工模拟水分胁迫实验。结果表明 ,不同的水分处理显著影响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资源利用效率和叶片水势。适度的水分胁迫 (干旱环境 )能够提高中间锦鸡儿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抗旱性 ,同时也降低了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随水分胁迫的增强 ,中间锦鸡儿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逐渐从典型的单峰型转变成双峰型 ,出现光合“午睡”现象。根据 Farquhar和 Sharkey提出的判别标准 ,干旱和极端干旱下光合“午睡”的原因分别以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 (叶肉细胞光合能力下降 )为主。中间锦鸡儿通过自身的生理调节以抵抗干旱 ,是其能够适应干旱环境、历经 3a大旱而幸存下来的重要原因。
2004, 24(12):2723-2327.
摘要:利用尖峰岭气象站数 10 a间观测的历史资料 ,对尖峰岭暴雨特点、地形和不同路径台风和热带风暴对该地的暴雨量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指出 :尖峰岭地区强降水主要来自台风和热带风暴的影响 ;其路径移向以尖峰岭为界 ,偏南和偏北台风所产生的雨量差异较大。尖峰岭暴雨产生除与天气系统密切相关外 ,地形也起到重要作用 ,而且暴雨量出现还与雨的来向有着密切的关系。
2004, 24(12):2728-2734.
摘要:在绿洲的气候环境效应方面 ,此前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个别地点的短期 (几天或几个月 )观测资料进行对比 ,分析绿洲与荒漠之间的要素差异和能量交换机制。通过细致筛选那些观测环境变化小、人口密度低、没有进行大规模水土开发地区的气象站 ,建立了反映背景变化的气候序列 ,同时选择不同地区的气象站建立了绿洲气候序列 ,分析背景与绿洲在气温、降水、水汽压、蒸发、风速等 9个气候因子近 5 0 a来气候趋势变化率的差异 ,研究绿洲发展对长年代气候变化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 ,绿洲发展产生的气候环境效应在影响局部地区长期气候变化趋势方面是十分明显的。在夏季 ,绿洲平均气温的增温变化趋势要小于背景变化趋势 ,有些绿洲地区如吐 -善 -托盆地和叶尔羌河流域绿洲气温变化趋势还略呈下降趋势。绿洲地区对最高气温的变化趋势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 ,叶尔羌河流域绿洲和塔里木河中游地区绿洲最高气温变化趋势略呈下降趋势。绿洲地区对最低气温上升的变化趋势有一定的加强影响 ,绿洲效应使日较差正在变的越来越小。夏季绿洲对空中水汽压的增加十分明显 ,使蒸发潜力变得越来越弱 ,对降水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作用。绿洲效应最为显著的一个方面是风速的变化 ,绿洲使平均风速和大风日数大幅度减少。
2004, 24(12):2735-2739.
摘要: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测度研究是当前国际上关于生态经济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生态足迹分析法是近年来发展的用于定量研究和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新方法。应用生态足迹的方法 ,以辽宁省 2 0 0 0年 ,2 0 0 1年 ,2 0 0 2年统计资料为依据 ,对其 1999~ 2 0 0 1年 3a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和研究 ,从纵向比较并分析了辽宁省生态足迹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 :辽宁省生态赤字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1999年人均生态赤字为 2 .2 90 hm2 ,2 0 0 0年为 2 .36 8hm2 ,2 0 0 1年为 2 .4 74hm2 ,其主要影响因素是由于资源过度消耗 ,人口增长以及耕地减少等。通过生态足迹的研究 ,提出了辽宁省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进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2004, 24(12):2740-2748.
摘要:鉴于农业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社会、经济、环境等具有密切的关系 ,从区域尺度出发 ,提出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相应度量方法 ,并采用专家评判标准赋值法对各指标进行了标准量化。认为农业生态系统存在不健康、亚健康和健康 3种状态 ,在这 3种状态下各指标的属性判断值分别是 1、5和 10 ,并以山东省禹城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应用。结果表明 :从 1980年到 2 0 0 0年 ,禹城市农业生态系统总体上表现为由不健康状态经过亚健康状态 ,目前处在向健康状态的过渡阶段 ,综合健康指数由 4上升为 6。其中 ,结构特征在由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过渡中又转变为亚健康状态 ,是因为资源可供性和结构多样性向不健康状态转变所致 ;生产功能特征表现为由不健康过渡为亚健康进一步向健康状态过渡 ,其中生态效率有向不健康转变的趋势 ;抗逆特征表现为由亚健康向健康过渡的趋势 ,而其中自生产力已表现为不健康状态。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2004, 24(12):2749-2755.
摘要:青藏高原具有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 ,这些生态系统不仅生产了大量的产品 ,而且提供了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根据计算表明 ,高原生态系统 2 0 0 0年生产的产品经济价值为 170× 10 8元。生态服务功能中年固碳总量为 15× 10 8t,释放氧气量为11× 10 8t。根据二氧化碳固定量和氧气释放量估算的调节大气的服务价值总计为 10 0 15× 10 8元。以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为主的草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 ,每年高原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量达 2 6 12× 10 8m3,其经济价值为 174 4× 10 8元。森林的净化功能价值大约为 2 5 5× 10 8元。高原生态系统产品的经济价值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比值为 1:70 ,显然 ,高原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远远高于直接使用价值。因此 ,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保育高原生态过程的根本。
杨治平 , 刘小燕 , 黄璜 , 刘大志 , 胡立冬 , 苏伟 , 谭洒桥
2004, 24(12):2756-2760.
摘要:研究鸭子在稻鸭复合生态系统中对蜘蛛及病、虫、草害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稻田中放入 4 5 0只鸭 / hm2 ,对农田杂草的控制率为 98.8% ;稻鸭共栖小区蜘蛛数量显著高于施药小区。高峰期蜘蛛量 ,稻鸭共栖小区比施药小区高 6 3.6 % ;第 4、第 5代稻飞虱虫量稻鸭共栖小区比对照小区分别下降 4 7.6 %、72 .8% ,稻鸭共栖对稻飞虱可以起到稳定、持续的控制作用 ;可减轻二化螟、纹枯病的发生量和发病程度约 5 0 .0 % ,对二化螟和纹枯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稻鸭共栖对纵卷叶螟控制效果较差 ,水稻生长后期需结合采用药剂防治 ;稻鸭共栖可改变农田害虫、天敌的生存环境 ,减少用药次数 ,减轻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提高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
2004, 24(12):2761-2767.
摘要:介绍了采用 Karr提出、经 Fausch等修订后的生物完整性指数 (IBI)进行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原理和概念 ,并根据长江中游鱼类种类组成特征、可获得数据的类型和资料的性质 ,初步建立了适合长江中游浅水湖泊的 IBI体系。同时 ,以基本保持了长江中游浅水湖泊自然属性的五湖 1978年的调查数据为参照 ,选择长江中游不同类型的浅水湖泊进行了生物完整性时空变化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以洪湖为例进行纵向比较 ,在 196 4、1981、1993年和 1998年等 4个不同的年代 ,其生物完整性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以 2 0世纪 90年代初期的资料进行横向比较 ,三湖连江水库和保安湖的生物完整性表现为一般 ,洪湖为差 ,东湖则很差。上述湖泊所呈现的生物完整性的时空变化趋势与其它相关研究所反映的湖泊水环境质量互为补充验证 ,可以为湖泊管理、持续发展和利用以及水环境保护提供更为充分的科学依据。
2004, 24(12):2768-2775.
摘要:根据采自安徽南部山区溪流、江苏南京秦淮河流域和紫金山地区小水体的 92个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样本 ,以及文献记载的北京、天津、安徽、湖南和辽宁的 135个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样本数据 ,用调整后的多样指数分级标准 :H'>4极清洁 ,3~ 4清洁 ,2~ 3轻污 ,1~ 2中污 ,<1重污 ,确定了 2 2 7个样本所在样点水质类型。采用 L enat(1993)耐污值计算法 ,共获得 81个分类单元的耐污值 ,其中昆虫纲鞘翅目 3科 2属 ,广翅目 1科 2属 ,蜉蝣目 7科 14属 ,翅目 2科 2属 ,毛翅目 6科 7属 ,蜻蜓目 3科1属 ,双翅目 3科 3亚科 12属 ,软体动物 2属 5种 ,环节动物 1属 4种 ,扁形动物 1属 ,甲壳动物 1属。根据采集经验和文献记载 ,核定了 73个分类单元 (科、属 )的耐污值 ,并初步探讨了上述各分类单元耐污值所适用的地区。
2004, 24(12):2776-2781.
摘要: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为例 ,研究了干旱荒漠区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特征。传统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研究区内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水平较低 ,平均为 6 .6 5 g/ kg;变异系数为 1.4 2 ,属强变异。在半方差结构分析和球状模型套合的基础上 ,结合普通Kriging插值方法 ,分析了土壤有机质的地统计特征。比较不同趋势效应和异向性的普通 Kriging插值的误差结果表明 ,宜考虑各向异性和二阶趋势效应。获得了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等值线图 ,并分析了其空间分布规律。
2004, 24(12):2782-2788.
摘要:根据 SPAC理论建立了一个冬小麦光合和蒸散的耦合模型。冬小麦 CO2 通量包括冠层光合、呼吸和土壤呼吸。冠层光合采用了 Farquhar光合作用生化模型 ,并通过冠层阻力的参数化将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耦合起来。用涡度相关方法观测了 CO2通量 ,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结果显示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 CO2 通量日变化过程。对模型的敏感性分析发现日间 CO2 通量最敏感的参数是初始量子效率。其次 ,CO2 通量对光响应曲线凸度、CO2 补偿点、凋萎点和叶面积指数的变化也有着较强的敏感性 ;夜间 CO2 通量敏感的参数是最适温度下 Rubisco催化能力和暗呼吸参数。
2004, 24(12):2789-2793.
摘要:在光照周期为 12 L:12 D、土壤含水量为 15 %的 5种恒温条件下 (15℃、2 0℃、2 5℃、30℃和 35℃ ) ,以丝瓜花为饲料研究了棉露尾甲未成熟期 (卵期、幼虫期和蛹期 )的生长发育和存活情况 ;同时 ,在同样的光照和温度、棉球保湿的条件下 ,研究了温度对成虫寿命及繁殖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 ,未成熟期各虫态发育速率随温度呈抛物线变化 ,30℃时发育速率最大 ;15℃时卵孵化率最高 ,2 0~ 30℃时 ,幼虫存活率、蛹羽化率显著高于低温 (15℃ )和高温 (30℃ ) ,平均分别可达 96 .3%和 93.2 % ,低温和高温对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成虫寿命同温度之间呈负的线性关系 ,雌虫寿命普遍长于雄虫 ,30℃时雌虫的产卵期最长 ,繁殖力最大 ,最高可达 14 6粒 /雌 ,产卵期和产卵量与温度之间呈抛物线关系。
陈春 , 宋启示 , 张光明 , 彭艳琼 , 王秋艳 , 杨大荣
2004, 24(12):2794-2798.
摘要:榕树 /榕小蜂专一性共生系统的维持 ,与榕树开花期释放的特殊的挥发性化合物以及榕小蜂对其寄主榕树的化学识别和定位紧密相关。研究选取了西双版纳地区常见的 3种榕树 ,即对叶榕 Ficus hispida、木瓜榕 F.auriculata和鸡嗉子榕F.semicordata的榕果作为实验材料 ,利用野外诱捕实验、室内生物检测实验检测传粉榕小蜂 Hymenoptera:ChalcidoidaeAgaonidae对 12种信息化合物及榕果的二氯甲烷浸提物的趋向性反应 ,研究不同榕属植物的传粉榕小蜂对相同的信息化合物的反应差异 ,以及传粉榕小蜂受不同发育时期榕果浸提物吸引的显著性程度。诱捕实验中对叶榕小蜂 Ceratosolen solmsimarchali对香叶醇的趋向性反应显著 ,大果榕小蜂 C.emarginatus对接受期榕果浸提物和芳樟醇都有明显的趋向性反应 ,而对间花期榕果浸提物则无显著反应。嗅觉仪生物检测实验中 ,鸡嗉果榕小蜂 C.gravelyi对香叶醇和松油醇都表现出显著的趋向性反应。结果表明 ,对叶榕、鸡嗉子榕传粉榕小蜂对 12种信息化合物的反应存在一定的差异 ,木瓜榕传粉榕小蜂对香叶醇和木瓜榕接受期榕果浸提物的趋向性反应比间花期榕果强得多。
2004, 24(12):2799-2803.
摘要:人为扰动对甘草不同部位甘草酸含量和总黄酮含量均有较大的影响。即使是轻度的人为扰动 (土壤翻松 1次 )也会导致野生甘草的甘草酸含量明显下降 ,尤其对地下根茎 (兼有运输和储存功能 )中的甘草酸的积累影响最大。重度扰动栽培甘草各部位的甘草酸含量均较低 ,相对而言黄酮类物质的积累速率高于甘草酸 ,表明土壤扰动因素对甘草酸的形成与积累的影响大于总黄酮的形成与积累。无扰动野生甘草和轻度扰动野生甘草总黄酮含量从地上到地下呈下降趋势 ,而重度扰动栽培甘草的叶和不定根各有一个含量较高的部位 ,据此推断叶和不定根 (含毛状根 )是黄酮类物质的主要产生部位 ;具有输导功能的地上茎、复叶柄中总黄酮含量较低且波动较大。人为扰动对不同土壤深度甘草主根中甘草酸含量和甘草总黄酮含量的变化规律影响较小。无扰动野生甘草和轻度扰动野生甘草主根在 1.0~ 2 .0 m深度甘草酸含量分布较高是对该生境不同土壤深度长期适应的结果 ,而重度扰动栽培甘草主根可能尚未达到相应的土壤深度 ,因而表现为 1.0 m以下深层土壤中甘草酸含量较高。总之 ,旨在改善甘草生长条件的人为扰动对甘草酸和总黄酮的积累具有消极影响 ,适当的胁迫环境条件对提高药用植物的品质有益。
2004, 24(12):2804-2809.
摘要:采用溶液培养方式 ,研究了有机酸存在下小麦体内 Cd的生物毒性和植物络合素 (PCs)合成的相关关系 ,试图寻求一种与小麦体内 Cd的生物毒性高度相关的评价指标。结果显示 ,Cd胁迫对小麦产生明显的毒害效应并诱导小麦根系内 PCs的大量合成。EDTA、DTPA、柠檬酸、苹果酸和草酸的适量供应可不同程度减轻或消除 Cd的生物毒性 ,其强弱顺序为 EDTA >DTPA 柠檬酸 >苹果酸≈草酸。与此同时 ,小麦根系内 PCs的诱导量也有明显下降 ,与 Cd的生物毒性保持一定的线性关系 ,且在EDTA、DTPA和柠檬酸供应下尤为显著。表明 PCs可以作为一项敏感的生化指标 (biochem ical indicator)用来评价和预测环境中 Cd的污染 ,并有望成为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评价系统中一种新的补充方法。
翁伯琦 , 黄东风 , 熊德中 , 应朝阳 , 黄毅斌 , 罗涛
2004, 24(12):2810-2817.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 ,研究在红壤中施用不同浓度的硒肥对豆科牧草圆叶决明植株生长、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瘤固氮酶活性及其叶肉细胞超显微结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施 0 .5~ 2 mg Se/ kg土不同用量的硒肥处理的圆叶决明植株株高、分枝数和植株干重 ,比不施硒肥的对照处理分别提高 11.71%~ 18.97%、0 .5 5 %~ 2 2 .6 1%和 5 2 .9%~ 14 4 .9% ;植株的硒含量随施硒浓度的提高而明显增加 ,不施硒 (CK)处理的植株含硒量仅为 0 .0 2 5 mg/ kg,当施硒肥量为 2 mg Se/ kg土 (S2 )时 ,植株的硒含量达到0 .2 2 2 mg/ kg,比对照增加了 7.88倍 ;施硒量为 1mg Se/ kg土 (S1)处理圆叶决明的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最大 ,比对照提高2 81.5 % ,比施 2 m g Se/ kg土的增加了 2 0 6 .1% ;根瘤固氮酶活性以施用 2 mg Se/ kg土的处理为最大 ,比对照增加了 4 9.4 1%。植株叶肉细胞超显微结构变化的观察结果表明 :施不同用量硒肥处理均能比对照处理增加植株叶绿体的数量 ,其中以1.5 mgSe/ kg土和1mg Se/ kg土处理则显示了减少钱粒体的数量,降低线粒体的内嵴密度,其有利于提高线粒体外膜的稳定性;也有利于提高叶肉细胞细胞壁和细胞膜结构的稳定性,从而有利于防止初生壁与细胞膜物质形成的囊泡状聚集物的沉积。
2004, 24(12):2818-2824.
摘要:农业管理措施影响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是农业土壤质量研究的前沿问题。运用化学分析方法和 PCR- DGGE技术从土壤微生物碳氮量及基因多样性角度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太湖地区代表性水稻土 -黄泥土的表土微生物活性与分子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施用化肥以及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在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同时 ,不仅提高了水稻土的微生物碳氮量 ,而且改变了微生物的群落结构 ;与长期单施化肥相比 ,长期化肥配施有机肥不仅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碳氮量 ,而且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分子多样性 ;就土壤的微生物分子群落相似性来说 ,单施化肥下与未施肥下相近 ,而化肥配施秸秆下与化肥配施猪粪下接近 ,说明土壤的有机培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有重要影响。长期单施化肥下水稻产量的年际波动性显著大于化肥配施有机肥下 ,这进一步佐证了化肥配施有机肥显著促进了水稻土的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与较高的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应用PCR- DGGE技术所揭示的微生物分子群落结构特点可以指示水稻土 10 a尺度的不同农业管理措施下的土壤质量变化。
2004, 24(12):2825-2831.
摘要:线虫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研究往往是在悉生培养体系 (gnotobiotic microcosm)中进行 ,为了研究在自然或开放土壤条件下土壤线虫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作者在开放盆栽体系中接种土壤食细菌线虫 (原小杆线虫 ,Protorhabditis sp) ,研究在小麦不同生育期、在有和无根系作用下食细菌线虫对土壤微生物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接种线虫分别使 SMBC、SMBN、SMBP提高了 2 6 .4 %、32 .9%、2 1.8% ,这种促进作用除个别无根系土和非根际土处理外 ,均达到显著性差异。根际土中的 SMBC、SMBN、SMBP>非根际土 >无根系土。从方差解释比例 v来看 ,SMBN受线虫的影响最大 (v=2 4 % )、其次是 SMBC(v=16 % )、然后是 SMBP(v=12 % ) ,线虫对 SMBC的促进作用在根际土中最突出。接种线虫对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有明显的影响。在苗期的无根系土和根际土中 ,接种线虫显著降低了细菌的数量、特别在根际土中尤为突出 ,但在其它处理中却增加了细菌的数量。接种线虫对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的促进作用比对细菌更为明显 ,接种线虫后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的总平均值分别比未提种提高了48.5%和68.2%,而 细菌数量的总平均值没有变化。细菌数量与微生物量C相关散点图表明二者相关性在根 际土、非根际土和无根系土中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而根际土和非根际土真菌数量与微生物量C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无根系土中放线菌数量与微生物量C的相关性也达显著水平。
2004, 24(12):2832-2836.
摘要:采用土壤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土壤水分含量对玉米苗期吸收积累 Cd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玉米生物量及其吸收 Cd量在玉米不同的生长时期差异较大。2 2 d收获时 ,玉米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均随着田间持水量 (35 %~ 85 % )的增加而提高 ;而 16 d收获时 ,玉米生物量在田间持水量为 35 %和 85 %时比在其它水分时低许多。 16 d和 2 2 d收获时 ,玉米地上部 Cd含量在田间持水量 5 5 %时分别达到最大值 ,5 5 .4 1mg/ kg和 39.33mg/ kg;而在田间持水量 85 %时分别达最小值 ,2 7.97mg/ kg和 2 3.5 2 m g/kg。在玉米根系的影响下 ,土壤溶液 Cd含量基本上随着玉米的不断生长而降低。田间持水量为 6 5 %时的土壤溶液 Cd含量比田间持水量为 75 %和 85 %时大。玉米总吸 Cd量与水分蒸腾量之间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盛海君 , 夏小燕 , 杨丽琴 , 赵海涛 , 栾书荣 , 封克
2004, 24(12):2837-2840.
摘要:在水稻生长季节设置不同施磷水平 (0、30、70、15 0、30 0 kg P/hm2 )田间小区试验 ,研究施磷对环境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磷量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土表径流磷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随施磷量提高 ,表层土壤速效磷含量明显增加 ,径流磷含量也随之增加。早期径流液中的磷以颗粒磷为主 ,而后期可溶性磷的比例加大。一般施磷水平下径流液的可溶性磷中有机磷占的比例较大 ,而大施磷量时无机磷占的比例较大。虽然通过径流损失的磷占总施磷量的 0 .2 %以下 ,但径流液中可溶性磷的浓度和总磷浓度均已超过水体富营养化磷浓度的临界值 ,意味着长期的田间排水存在诱发附近水体富营养化的可能。
2004, 24(12):2841-2847.
摘要:采用双环法 ,通过 130场田间的浑水与清水入渗对比试验 ,对两种土壤质地的刺槐、侧柏人工林地的浑水入渗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含沙径流——浑水可显著削弱人工林地土壤的入渗性能 ,降低天然降水与土壤水的转换能力及人工林涵养水源的作用 ,其削减能力随着入渗水流含沙量、泥沙中小于 0 .0 1mm物理性粘粒含量的增加或入渗历时的延长而增大 ,并受到土壤质地的强烈影响。在土壤质地相同条件下 ,人工林地浑水的入渗能力随人工林树种的不同而异。刺槐林地土壤入渗能力大于侧柏林地 ;与相同立地退耕还林后仅 1a的新造林地相比较 ,退耕还林后 13a生的侧柏林地 ,土壤浑水入渗和清水入渗能力均减小 ;但退耕还林后 13a生的刺槐林地 ,清水入渗能力明显增强 ,浑水入渗能力因入渗水流特性不同而异。通过 L evenberg-Marquardt非线性参数拟合 ,求得了两种土壤质地条件下 ,3种林分积水型浑水与清水入渗的通用模型。该模型既可用于清水入渗预报 ,又可用于不同含沙量和泥沙粒度组成浑水入渗能力的预测。
2004, 24(12):2848-2852.
摘要:研究了不同土壤含水量对日光温室黄瓜生长与物质代谢的影响 ,结果如下 :冬春茬各生育期随着土壤水分的减少 ,不同处理的叶片数、叶面积、株高、节间长均降低。水分亏缺初期 ,叶片脯氨酸含量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增加 ,随着时间延长此趋势消失。盛瓜期 Pro含量以 T1最多 ,达 17.95 μg/ g DW,分别是 T2与 T3的 2 .0倍与 2 .4倍 ;末瓜期各处理的 Pro含量均达最高值 ,T1、T2、T3分别为 2 5 .30、15 .6 0、12 .33μg/ g DW,秋冬茬叶片脯氨酸含量变化规律同冬春茬 .无论冬春茬还是秋冬茬 ,游离蛋白质的变化规律同脯氨酸。叶片亚精胺 (Spd)与腐胺 (Put)含量随着土壤水分的减少而增加。不同水分处理对黄瓜叶片精胺(Spm)含量的影响不大。根系中 Spd、Put、Spm的变化趋势同叶片。冬春茬不同水分处理的黄瓜叶片 ABA含量均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减少而增加。
2004, 24(12):2853-2858.
摘要:格局与尺度之间的关系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研究内容。景观格局发生在不同的尺度 ,而尺度又影响格局的研究 ,因而 ,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应用多种量化研究方法于一系列尺度来确定和特征化空间格局研究 ,并探求空间格局与生态学功能和生态学过程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以北京昌平区为例 ,从 TM影像中选取 5个具有突出自然和社会经济背景差异的景观 ,即林地景观、农田景观、都市边缘景观、卫星城景观和灌丛景观为研究对象 ,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 (N DVI) ,采用常用空间自相关指数 ,即 Moran的 I系数和 Geary的 c系数进行一系列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旨在阐明 :变化的空间粒度如何影响空间分析 ?以及空间分析如何响应划区效应 ?此外 ,基于 N DVI和数字高程模型 (DEM)也探讨了对于不同的数据类型 ,格局的尺度依赖性如何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空间粒度的变化对于景观分析有着显著的影响 ,随着空间粒度的增加 ,空间自相关均呈下降趋势 ;不同景观类型对于空间粒度的变化有着不同的响应 ,人为干扰较多的景观具有较低的空间自相关 ,但对空间粒度的变化表现出较强的敏感性 ;对于不同的数据类型 ,格局分析对空间粒度变化的响应是不同的。
2004, 24(12):2859-2862.
摘要:对长白山北坡暗针叶林地面苔藓枯落物层 (苔藓植物和枯落叶交织而成的层状结构 )持水能力、截留降雨过程及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苔藓枯落物层持水能力很强 ,最大持水量相当于 4 .8mm的降雨量 ,这个结果大于将苔藓与枯落物分开来测定的结果之和 ,说明成层结构能够提高持水能力。在一次降雨过程中对降雨截留过程的观测发现 :持水量刚开始随降雨增加而增加 ,到一定量时 ,降雨再增加 ,持水量反而缓慢下降。对持水动态变化一个月的观测 ,表明苔藓枯落物层水分蒸发较快 ,当长时间无雨时 ,持水量显著下降 ,当降雨再次发生时 ,持水量迅速回升 ,这种动态过程伴随着降雨的发生而不断往复。此外 ,在夜间苔藓枯落物层有吸收空气中水气的特点 ,吸收量受空气湿度的影响。
陈国华 , 黄良民 , 王汉奎 , 黄晖 , 谭烨辉 , 张偲 , 董俊德
2004, 24(12):2863-2869.
摘要:珊瑚礁生态系统由珊瑚礁生物群落及其周围的海洋环境共同组成。该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而引起科学家的重视 ,特别是高初级生产力。初级生产力的贡献者包括底栖植物、浮游植物、共生藻和自养细菌等。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较多 ,各有利弊 ,通常采用 1 4C同位素法。在初级生产力中 ,新生产力更引起科学界关注。对于新生产力的测定 ,主要应用 1 5N示踪法 ,采用“f”比或 Redfield比值来估算。为了减少误差 ,一般同时使用几种方法。光是影响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而对新生产力构成限制的主要因素是氮源。珊瑚礁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研究较多 ,但新生产力却很少。未来科学界研究重点在于珊瑚礁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的动力学效应。
2004, 24(12):2870-2877.
摘要:由于研究技术与方法的不断改进 ,人们对海藻 (seaweeds)早期生活史方面的研究兴趣日益增大。评述了近年来海藻有性繁殖过程中配子释放和受精生态学问题。到达一定生理状态的海藻 ,通过对环境暗示应答而诱导配子形成。海藻生殖器官感受另一些特定的环境条件 ,通过有关信号传递机制 ,触发配子释放。海藻配子释放的时间及其所需的环境条件 ,依不同的种类而变化。配子同步释放以及各种适当的环境条件提高了受精频率和受精成功率 ,有利于受精的各种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组合 ,形成了“机会窗 (the window of opportunity)”的概念。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海藻 (特别是红藻 )的自然受精成功率比以前所认为的要高得多。受精后合子 (胚 )的散布、集落与附着显著地影响其生存以及种群动态。对今后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面作了展望。
2004, 24(12):2878-2886.
摘要: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具有生态、生产双重功能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构建优化生态生产范式是对其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有效方式。优化生态 -生产范式是应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与系统科学方法 ,以生态恢复与重建为目标 ,以多用途资源利用和景观生态设计为核心 ,以生物 -自然和社会 -经济综合分析为基础 ,结合现代科学成果和传统农牧业技术的精华而建立起来的结构优化、功能持续、经济可行的农林牧复合经营系统的范例。文章对优化生态生产范式的配置以及配套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提出在构建优化生态生产范式的过程中应当遵守规模的发展与土地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原则、限制因子原则、景观异质性与尺度的原则以及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原则。针对目前范式研究中着重经济效益、研究尺度单一、缺乏学科间的综合和集成、效益评价体系不完善等一些问题 ,指出了今后范式研究的趋势 ,认为今后的研究应重视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对现有范式进行调整和优化、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量化范式适宜程度和优化程度。在基础研究方面应主要集中在主要的农业生态系统对不同人为干扰响应的形式和实质 ,研究确定一系列重要的生态经济阈值 ;应用技术方面应注重于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提高产投比。对范式实施后的各项生态经济指标进行动态监测,从而对范式进行适时调整与优化。对不同范式取得的效益进行横向的、定量的研究,选择出最优的范式。同时,学科间的融入将成为范式研究中的又一特点。
2004, 24(12):2887-2893.
摘要:油页岩开采带来一系列的生态与环境问题 ,但对油页岩废渣场进行生态恢复的历史还较短 ,也缺少系统专门的研究报道。国外对油页岩废渣的利用始于 2 0世纪 4 0年代 ,对废渣场生态恢复的研究始于 2 0世纪 6 0年代 ,均早于我国。由于废渣场的基质成分恶劣 ,缺乏一般的土壤结构 ,复垦难度大。一般有 3种常规的复垦方法 :不经处理直接栽种植物 ;常规的物理或化学处理后栽种植物 ;表土覆盖后再进行植被恢复。前 2种方法均难产生显著效果 ,第 3种见效较快 ,但工作量大。近年来 ,一些新技术 ,如生物降解、生物富集和生物强化技术等被发明并用来恢复油页岩废弃地 ,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恢复与修复效果。我国从 1985年开始 ,在广东茂名进行油页岩废渣场的生态恢复工作 ,先后对面积达 1.4 km2 和 6 .7km2 的 2个大型废渣场 (南排土场和北排土场 )进行了治理 ,主要是采用生物修复技术中的植物修复来进行试验。南排土场经过 19a的复垦演替成了郁郁葱葱的森林 ;北排经过 5 a的实践也取得了很好的恢复效果 ,一些幼林初步形成。然而 ,当前北排土场恢复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很值得关注的现象 ,如乔木树种矮化、分枝增多等,但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此外,还探讨了油页岩废渣场开展生态恢复的步骤与原则。
2004, 24(12):2901-2906.
摘要:植物 1 3C的分辨研究已成为植物生态学和全球碳循环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植物 1 3C的分辨是环境和生物因子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 ,海拔梯度变化不仅可以造成植物生存环境的变化 ,而且还可以造成植物形态和生理特征的变化 ,因此 ,高山植物 1 3C分辨随海拔的变化为深入揭示植物 1 3C分辨的环境和生物因子的作用机理提供了非常理想的研究条件。在简单介绍植物 1 3C分辨基本理论的基础上 ,对目前国际上高山植物 1 3C分辨的海拔响应研究进行了述评。重点介绍了随海拔变化的大气 1 3C组成、温度、气压、水分等环境因子和植物叶片的气孔导度、羧化效率、氮含量和叶肉细胞导度等生物因子对高山 C3植物 1 3C分辨的影响 ,指出高山植物 1 3C分辨的海拔响应机理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 ,为国内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了一定参考。
2004, 24(12):2907-2914.
摘要:海岸带是海洋环境中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最为活跃的地区。这一地区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包括 :生物固氮、有机氮的氨化、氮的硝化、反硝化等 4个主要过程。概括性地介绍了有关这四个过程的发生机制、环境影响因素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动态、进展、存在的科学问题与今后的研究方向。过去十几年来 ,固氮主要集中在对束毛藻属的研究上 ,其间有两个重要发现 ,一是生物固氮在海洋氮循环中的作用远比人们以前的想象要重要得多 ;二是蓝细菌已经在海洋中存在了 2 0亿年 ,它们有可能调节大气中的 CO2 ,进而影响全球气候。由于有机物的结构千差万别 ,含氮有机物的氨化过程可能是一个简单的矿化反应 ,也有可能是一系列复杂的代谢过程 ,在水解酶的作用下含氮有机物降解为下一级化合物。硝化过程分两步进行 ,氨的硝化为反硝化细菌提供了重要的硝酸盐来源 ,通常采用同位素方法来研究硝化过程。发生在沉积物中的反硝化过程是氮循环的关键步骤 ,反硝化过程一方面减少了海水中初级生产者可利用的氮 ,另一方面产生了终结产物 N2 和 N2 O,而 N2 O是一种温室气体 ,可能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2004, 24(12):2915-2919.
摘要: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土地资源可持续管理目标出发 ,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 ,以西双版纳地区爱尼族大卡老寨为研究点 ,选择 4 1个因素作为参评变量 ,建立区域土地可持续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评估结果表明 ,目前大卡老寨的土地经营管理仍处于初步可持续管理的前期阶段。主要因为土地生产力过低 ,其他保护性、安全性、生产性均处于较低水平。作者针对提出了改变土地经营模式等参考建议 :1发展生态农业模式 ,提高土地生产率 ;2应用科技成果 ,提高良种普及率 ;3保护耕地 ,推进规模经营 ;4充分发挥森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5提高人口素质 ,改变就业结构。
王健民 , 王伟 , 张毅 , 胡梦春 , 唐晓燕 , 陈敏
2004, 24(12):2920-2926.
摘要:由 Rees W E.于 1992年提出、由 Wackernagel M.于 1996年完善的生态占用 (生态足迹 )原理与方法 ,其主要成果是评价出全球 5 2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的生态占用盈亏情况 ,进一步得出全球人均生态占用阈值为 1.74 hm2 (量纲 ,下同 )、基准值为 2 .0 hm2 ,而人均实际生态占用为 2 .4 hm2 ,人均生态赤字达 0 .4 hm2 以上 ,评价结果表明全球生态环境进入了危机阶段 ,因此具有重要的预警战略意义。但是该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如 :(1)主要是反映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 ,未能全面反映出社会经济反馈力 (人力、物资、资金、管理等方面的投入效用 ) ,尤其是忽略了现代科学技术在提高复合生态系统承载力方面的巨大作用和贡献 ;(2 )将各生态类型加权抽象化后所得到的等量化综合指标 ,难于反映复合生态系统要素与要素间的复杂变化规律 ;(3)最初创建的方法未反映动态变化情况 :(4 )新开发的 4种时间序列的方法 ,仍不能反映复合生态要素间生动地相关关系。针对以上主要缺陷 ,旨在将复合生态系统进行要素分解 ,进行要素与时间相关分析及要素间动态相关分析。将社会经济冲击力、自然生态环境资源承载力及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反馈力三者相结合进行分析综合性研究的基础上,于2002年创建了复合生态系统动态足迹(生态史迹)分析原理、方法和研究案例。鉴于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冲击力、生态环境资源系统的承载力及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反馈力都是在变动的,必须进行复合生态系统动态足迹的相关分析。在做在复合生态系统单要素(含因子,下同)随时间要素动态变化、双要素间动态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可反映出复合生态系统冲击力、承载力及反馈力的多要素间动态足迹相关模式图。模式图的基本原理是:反映冲击力的人均生态需求(I/P)应小于或等于复合生态承载力的人均有效生态空间(E/P)与单位有效生态空间产出(I’/E)的乘积。以E/P为横轴,I’/E为纵轴作图,图中各点为I/P;图中系列I/P理论等值线可构成复合生态系统承载力基准和序列标准曲线。模式图的基本功能和作用有:(1)通过理论研究和经验分析,可以纷制出复合生态系统有关要素承载力基准与序列标准曲线;(2)通过历史统计资料,可以绘制出复合生态系统相关生态因子冲击力的动态变化曲线;(3)可以对冲击力与承载力基准与标准序列间进行静态和动态评价;(4)可以对反馈力增加复合生态系统承载力的情况进行评价;(5)进一步再进行针对性的原因分析及包括提高反馈力在内的对策性研究。
蒋勇军 , 袁道先 , 况明生 , 王建力 , 张贵 , 何饶生 , 章程
2004, 24(12):2927-2931.
摘要:根据云南小江流域 1982年的航片和 2 0 0 3年的 TM影像及实地调查资料 ,获得流域两期景观类型图 ,利用 GIS、RS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 ,分析了典型岩溶流域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 :流域 6 10 .12 km2的景观类型发生变化 ,占流域景观总面积的 5 9% ;景观类型变化主要由未利用地向耕地和林地以及林地向耕地的转化 ;流域景观变化速度十分迅速 ,综合变化动态度达 2 .95 % ,园地和耕地景观变化动态度达 34.0 9%、10 .5 5 % ;流域景观的斑块数增加 86 .3% ,平均斑块面积减少 4 6 .1% ,流域景观的基本构型由以大斑块为主体 ,中、小型斑块镶嵌其中转变为以中等斑块为主体 ,大、小型斑块镶嵌其中的构型 ;流域景观多样性指数增长 4 .14 % ,破碎度指数增长 84 .6 % ;未利用地、林地的分离度指数分别增加 114 .5 8%和6 9.6 4 % ,而耕地的分离度指数减少 4 5 .86 % ;流域耕地、建设地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 ,而未利用地、林地、重心向南东、南西方向迁移 ;人文因素是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的直接驱动力 ,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是流域耕地景观变化进而导致系列景观变化最根本的原因,而比较经济利益和理智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是流域林地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
于顺利 , 马克平 , 徐存宝 , 金淑芳 , 宋晓兵 , 陈灵芝
2004, 24(12):2932-2939.
摘要:通过样地法研究了东北地区处于不同经度、纬度和海拔的 13个地点蒙古栎群落的物种丰富度、Gini指数、PIE指数、Shannon指数和 Pielou指数 ,利用相关和回归的统计方法分析了不同地点物种的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 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各地所处的经度、纬度和海拔的关系。结果发现 :不仅不同地点 (较大尺度 )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有差异 ,即使在相同的地点 (较小尺度 ) ,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指数也有差异 ,有时还具有很大的差异 ,呈现空间异质性分布的特征 ;因为影响这些多样性指数的环境因子更加复杂 ,不仅受经度、纬度和海拔的影响 ,也受地形、群落的年龄、干扰史等多种生态因子影响。不同地点的物种丰富度与海拔和纬度都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p<0 .0 5 ) ,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 ,依据显著度的大小可以推测物种丰富度与海拔的相关性比与纬度的相关性更密切 ;蒙古栎群落不同类群的植物种的丰富度具有不同的分布格局 ,木本植物的丰富度与当地纬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p<0 .0 5 ) ,而与所在地的海拔没有显著的关系 (p>0 .0 5 ) ,而草本植物受海拔的影响更显著 (p<0 .0 5 ),而与纬度之间没有显著的关系(p>0 .0 5 )。群落的Gini指数、PIE指数、Shannon指数和Pielou指数未发现与海拔、纬度和经度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通过对不同地点几种植物多样性指标的数据矩阵和纬度、海拔、经度以及人类活动等环境因子CCA排序分析,也得到相似的结果。
2004, 24(12):2940-2944.
摘要:选择长白山典型林区 1985年、1999年两期遥感图像数据 ,在监督分类的基础上 ,结合该地区森林经营历史资料 ,基于采伐迹地的空间位置、形状、面积、采伐方式等 ,从森林采伐及其造成的生态后果的角度 ,对森林资源的变化及利用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前 ,研究区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强度很大 ,伐区布局不够合理 ,至 90年代末利用强度有所减弱 ,伐区布局趋向合理。从两个时期采伐方式来看 ,单个采伐地块的面积有许多地块明显超过采伐规程所规定的面积上限 ,而保留森林地块的面积基本都小于邻近采伐地块的面积 ,不符合采伐规程的“等面积”要求 ;从采伐地块的空间分布来看 ,由于森林采伐、更新过程中缺乏生态学 ,特别是景观生态学原理的指导 ,大多数采伐地块连为一整片 ,孤立了保留的森林地块 ,完整的原始林分被严重破碎化 ,间隔带状皆伐却造成了和大面积皆伐同样的后果。 15 a间研究区地物覆盖类型发生很大变化 ,其主要原因是森林采伐造成的。基于研究结果 ,指出了当地森林经营策略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以期能为当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及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提供借鉴。
2004, 24(12):2945-2950.
摘要:以露天煤矿区这一脆弱生态系统为对象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的探讨 ,阐述了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概念。针对露天矿区生态环境特点 ,通过描述露天矿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分析了矿区风险源、风险受体以及评价终点 ,最后建立了典型露天煤矿区生态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 ,对露天矿区这一典型退化生态系统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及评价步骤的探索。
2004, 24(12):2951-2954.
摘要:研究了红汁乳菇子实体乙醇抽提物对水稻、稗草的化感影响。用不同浓度的红汁乳菇子实体乙醇抽提物处理水稻和稗草种子 ,测量处理后不同时间的水稻和稗草幼苗的根长和苗高 ,按照 Willamson,G.B.的方法计算化感作用效应 (RI)。结果表明 :红汁乳菇乙醇抽提物对稗草幼苗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能够导致稗草叶片发黄 ,缩短稗草的根和苗 ,甚至延迟部分种子的萌发。其中 8.5 mg/ ml的乙醇抽提物处理稗草种子后 3d、8d,对根长的化感作用效应分别为 - 0 .98、- 0 .5 8;对苗高的化感作用效应分别为 - 0 .5 0、- 0 .5 1。 6 .5 m g/ ml和 10 .5 mg/ ml处理组的结果与 8.5 mg/ ml处理组的结果在 p=0 .0 5水平上差异不显著。对水稻幼苗的生长表现出一定的调节作用 ,在较低浓度下 (≤ 4 .5 0 mg/ m l)对水稻幼苗有一定促进作用 ,如 4 .5 0 m g/ ml处理水稻种子后 3d、8d,对苗高的化感作用效应分别为 0 .2 5、0 .10 ;在较高浓度下 (如≥ 6 .5 0 mg/ ml)对水稻根长和苗高均为抑制作用 ,6 .5 0 mg/ ml时抑制作用最强,处理水稻种子后 3d、8d对幼苗的根长的化感作用效应分别为-0.93、-0.48;对苗高的化感作用效应分别为-0.50、-0.22,在p=0.05水平上与其它处理组差异显著。
2004, 24(12):2955-2960.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 ,用静态箱法采样 ,气相色谱测定样品 CO2 浓度 ,分别在大豆开花期、结荚期和鼓粒期测定土壤呼吸速率 ,研究大豆不同生长期土壤呼吸的昼夜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在结荚期灌水后测定土壤呼吸速率 ,以研究水分对土壤呼吸昼夜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豆不同生长期中 ,土壤呼吸均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 ,且均呈单峰曲线型 ,峰值出现在 12 :0 0到 16 :0 0之间。6 :0 0~ 18:0 0的 CO2 排放占总排放的 6 1%~ 6 9% ,昼夜平均土壤呼吸速率最接近于 18:0 0~ 2 1:0 0之间的速率。如果忽略大豆生长对土壤有机质分解的激发效应 ,大豆根际呼吸占总土壤呼吸的 85 %~ 96 %。裸土土壤呼吸与温度呈极显著的指数和线性相关 ,种大豆的土壤呼吸与温度的关系因生长期而异 ,鼓粒期的相关性最好 ,结荚期最差。这些都说明大豆生长和生长阶段影响土壤呼吸及其与温度的关系。灌水后使大豆土壤呼吸昼夜变化增强 ,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增大。由此可见植物生长时期、温度和水分是影响土壤呼吸昼夜变化的主要因素。
2004, 24(12):2961-2966.
摘要:在田间定位试验区 ,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表层红壤性水稻土微团聚体组成以及土壤有机碳在各级微团聚体中分布和赋存的影响。结果表明 ,红壤性水稻土中 0 .0 2~ 0 .0 5 mm微团聚体所占比例最大 ,达 4 0 % ;其次是 0 .0 0 2~ 0 .0 2 mm和 0 .0 5~0 .1mm的微团聚体 ;>0 .2 mm微团聚体占的比例最小。长期施用无机肥 (NPK)、有机肥 (猪粪 +紫云英绿肥 ) (OM)、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 (NPKM) ,能显著增加 0 .0 0 2~ 0 .0 2 mm微团聚体的含量而降低 <0 .0 0 2 m m微团聚体的含量。土壤有机碳含量与0 .0 0 2~ 0 .0 2 mm微团聚体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而与 <0 .0 0 2 mm微团聚体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各级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从高到低顺序为 :>0 .2 mm,0 .1~ 0 .2 mm,<0 .0 0 2 m m,0 .0 5~ 0 .1m m,0 .0 0 2~ 0 .0 2 mm,0 .0 2~ 0 .0 5 m m。 OM、NPKM处理能显著增加 >0 .0 0 2 mm各级微团聚体有机碳的赋存量,新增加的有机碳主要向微团聚体0.1~0.05mm,0.05~0.02mm和0.02~0.002mm富集,它们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载体。3种施肥处理对提高土壤有机碳赋存效果高低顺序为:NPKM>OM>NPK。
2004, 24(12):2967-2972.
摘要:研究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以水稻群体分蘖动态为例 ,采用交互验证和独立验证的方式 ,对水稻生长 BP网络模型进行了训练与模拟 ,其结果与水稻群体分蘖的积温统计模型、基本动力学模型和复合分蘖模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神经网络模型具有一定的外推能力 ,但其外推能力依赖于大量的训练样本。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能力 ,是因为有较多的模型参数 ,因此对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需要大量的参数来保证其参数不致过度吻合。具有外推能力神经网络模型的最少训练样本数应大于 6 .75倍于神经网络参数数目 ,小于 13.5倍于神经网络参数数目。因此在应用神经网络模型时 ,如果神经网络模型包括较多的输入变量时 ,可考虑采用主成分分析、对应分析等技术对输入变量进行信息综合 ,相应地减少网络模型的参数。另一方面 ,当训练样本不足时 ,最好只用神经网络模型对同一系统的情况进行模拟 ,应谨慎使用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外推。神经网络模型给作物模拟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傻瓜”式工具 ,对数学建模不熟悉的农业研究人员 ,人工神经网络可以替代数学建模进行仿真实验 ;对于精通数学建模的研究人员来说 ,它至少是一种补充和可作为比较的非线性数据处理方法。
罗艳 , 周国逸 , 张德强 , 官丽莉 , 欧阳学军 , 褚国伟
2004, 24(12):2973-2978.
摘要:为了解碳在森林内部以及群落演替过程中的转运动态 ,对鼎湖山 3种主要林型 (马尾松林 ,马尾松针阔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 )森林水文学过程中总有机碳 (total organic carbon,TOC)浓度进行了一个雨季的观测 ,结果发现 :(1)穿透水中 TOC浓度相对大气降水中 TOC浓度的增量为 :季风常绿阔叶林 >马尾松针阔混交林 1>马尾松针阔混交林 2 >马尾松林 ;(2 )树干茎流平均 TOC浓度为 :马尾松林 >马尾松针阔混交林 2 >马尾松针阔混交林 1>季风常绿阔叶林 ;(3)各林内土壤水 TOC浓度差异不明显 ,但根系层 (2 5~ 30 cm)土壤水 TOC浓度均大于母质层 (5 0~ 80 cm) TOC浓度 ;(4 )马尾松林的溪水具有较高的 TOC浓度和较大的月际波动 ;(5 )总体上 ,整个森林水文学过程中 ,3种林型 TOC浓度变化趋势相似 ,均为 :树干茎流 >穿透水 >根系层土壤水 >母质层土壤水 >溪水 ,但变化幅度不同 :马尾松林的变化幅度最大 ,季风林的最小 ,而两个混交林居中。这表明 ,(1)森林演替过程中 ,林冠层结构、树种构成等的改变可能引起森林水文学过程中TOC浓度的变化;(2)森林水文学过程转运的碳主要储存在森林内部;(3)成熟森林的抗干扰能力高于先锋群落。
2004, 24(12):2979-2983.
摘要:研究了黄土丘陵区沙打旺 (Astragalusadsurgens)草地土壤水分的动态规律和恢复过程及人为调控土壤水分的效果。结果表明 :沙打旺在该区生长年限为 6~ 7a,生物量形成的高峰期在第 3~ 4年 ,之后土壤水分大量亏缺 ,生物量逐年下降 ,第 6年生物量和水分均下降到最低点。同时土壤水分的消耗深度与根系的分布相一致 ,土壤干层主要集中在根系分布的密集区 0 .3~0 .8m。随着沙打旺生长年限的延长及根系的下扎 ,土壤干层逐渐加深 ,3~ 6年生沙打旺草地土壤干层平均厚度为 2 .3m;土壤水分要自然恢复到种植前的含水量需要 6~ 7a;通过水平阶和水平沟整地进行人工调控 ,土壤水分比自然恢复可提前 2~ 3a,一般需要 4~ 5 a的时间即可恢复正常。
王冬梅 , 周心澄 , 贺康宁 , 李世荣 , 史常青 , 常国梁
2004, 24(12):2984-2990.
摘要:通过对青海大通退耕还林工程区主要树种的气候生产潜力、现实生产潜力和实际生产力进行研究 ,揭示了该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在实际存在的气候条件下可能达到的理论产量 ,当前技术经济管理水平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 ,现行经营管理条件下所获得的实际产量 ;分析了目前林业的现实生产潜力、实际生产潜力分别与气候生产潜力之间的差距 ,预示了该地区林业的发展前景 ;从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和充分发挥土地生产潜力角度 ,提出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优选的树种及其原则 ;指出了不同树种在经营管理水平上的差异及其解决建议。其结果对该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具体实施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