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24卷第1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稻田甲烷排放模型研究——模型及其修正

      2004, 24(11):2347-2352.

      摘要 (2195) HTML (0) PDF 221.77 K (24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过去十多年内 ,关于稻田甲烷排放的模拟已经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并且开发出了数个有关的模型。模型的成功研制是准确定量估计不同区域范围内稻田甲烷排放的前提。以往大部分模型由于模拟精度不高 ,或者是其要求太多的输入参数 ,因而限制了它在大尺度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在一个比较成熟的模型基础上 ,进行了必要的修正与扩充。增加了稻田甲烷通过气泡方式排放的模拟模块 ,并修正了原模型中关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变化的模拟 ,使之能适应于多种稻田水管理方式。新修正的模型 (CH4 MOD)不仅保留了原模型输入参数较少和易于获得的优点 ,而且能适应多种水稻耕作方式 ,这为进一步利用模型技术准确估计大尺度区域稻田甲烷排放提供了一种新的科学方法。

    • 南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效氮含量及其对模拟氮沉降增加的初期响应

      2004, 24(11):2353-2359.

      摘要 (2588) HTML (0) PDF 283.25 K (30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南亚热带主要森林类型 (马尾松林、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 )土壤有效氮含量对模拟氮沉降的初期响应。结果显示 :(1)马尾松林、混交林和阔叶林 0~ 10 cm和 10~ 2 0 cm两个土层有效氮 (铵态氮 +硝态氮 )含量总平均分别为 6 .2 4、6 .2 2和14 .77m g/kg,其中铵态氮占 4 5 .3%、4 8.7%和 14 .5 %。 (2 )外加氮处理使 3个森林两个土层的有效氮含量都在增加 ,但其影响程度取决于土层、氮处理水平、氮处理时间和森林类型。总体而言 ,0~ 10 cm土层略比 10~ 2 0 cm土层敏感 ;氮处理水平越高土壤有效氮增加越多 ;外加氮处理时间越长 ,处理样方与对照样方的差距越大 ;阔叶林的响应稍落后于马尾松林和混交林。

    • 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三种养分含量的空间分布

      2004, 24(11):2360-2366.

      摘要 (2040) HTML (0) PDF 253.10 K (20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中 3种养分 (N、P和 S)在植被 -凋落物 -土壤中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在长白山高山冻原植被亚系统中 ,3种养分总含量分布规律是石质高山冻原 (ST) >典型高山冻原 (TT) >沼泽高山冻原 (WT) >草甸高山冻原 (MT) >石海高山冻原 (RT) ;3种养分积累总量为 72 .4 6 kg· hm- 2 ,其中 N、P和 S分别是 4 8.5 5 kg· hm- 2 ,10 .33kg· hm- 2 和 13.6 1kg· hm- 2 ;生物量与养分积累分布规律是 WT>TT>MT>ST>RT。 (2 )在长白山高山冻原凋落物亚系统中 ,平均凋落物量是 1.96 kg· hm- 2 ;3种养分积累总量为 :82 .5 kg· hm- 2 ,其中 N、P和 S分别是 4 6 .2 8kg· hm- 2 ,2 1.14 kg· hm- 2 和 15 .0 8kg· hm- 2 ;养分积累总量分布规律是 TT>WT>RT>MT>ST。 (3)长白山高山冻原土壤 (0~ 2 0cm)亚系统中 ,养分积累总量为 39.6 t· hm- 2 ,其中 N、P和 S分别是23.76t·hm-2,5.86t·hm-2和9.98t·hm-2。4)在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中,3种养分总积累量为40644.98kg· hm- 2,其中N、P和S分别是24734.85kg· hm- 2,10018.7kg· hm- 2和5891.43kg· hm- 2,土壤库是长白山高山冰原的主要养分储存库。

    • 岷江干旱河谷植物群落物种周转速率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04, 24(11):2367-2373.

      摘要 (2285) HTML (0) PDF 290.56 K (32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岷江干旱河谷植被及其环境因子的系统取样调查 ,采用β多样性指数 - Cody指数 ,从海拔、样带、群系、地形以及土壤养分、水分梯度上研究了该地区植物群落的物种周转速率。结果表明 :随海拔的升高 ,物种周转速率表现出“高 -低 -高”的变化规律。在海拔 130 0~ 16 0 0 m和 190 0~ 2 2 0 0 m这两个海拔段 ,物种平均替代速率均较高 ;而在 16 0 0~ 190 0 m海拔段 ,物种平均替代速率较低。β多样性在样带梯度上的变化表现为干旱河谷核心区的样带较南部和北部过渡区的样带有较高的物种周转速率 ,这与样带所处的环境条件有关。群系之间的β多样性表现为 :华帚菊 -小黄素馨灌丛、金花小檗 -忍冬灌丛、黄花亚菊灌丛、子栎灌丛、小花滇紫草灌丛、莸灌丛、绣线菊灌丛与其它灌丛之间有着较高的物种周转速率。坡面不同地形上的物种周转速率 :不同坡向 ,阴坡 >半阴半阳坡 >阳坡 ;不同坡形 ,凹坡 >平坡 >凸坡 ;不同坡位 ,下坡位 >上坡位 >中坡位。β多样性在土壤水分和养分梯度上的变化表现为与土壤水解 N、速效 K、全 N含量、全 P含量以及土壤含水量成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 ,与土壤有机质和全K含量也呈现出二次曲线关系,但关系不显著,与pH值和速效P之间没有明显的规律。

    • 鄂尔多斯高原沙地植被和两种优势克隆半灌木的空间格局

      2004, 24(11):2374-2381.

      摘要 (1867) HTML (0) PDF 303.48 K (25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群落优势种重要值的变化可以表征植被的演替状况。研究了鄂尔多斯高原飞播后不同演替阶段的沙地植被 ,以及两种优势克隆植物羊柴 (H edysarum laeve)和油蒿 (Artemisia ordosica)种群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 :在调查的尺度内 ,群落水平上 ,演替前期和演替中期的植被盖度空间自相关发生的尺度远小于演替后期。随着植被的演替和发育 ,小于抽样尺度 (<1m)的随机变异逐渐增加。暗示着植被盖度空间格局的变化与羊柴种群和油蒿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的变化有关。种群水平上 ,小尺度的空间自相关控制着羊柴种群在 3个演替阶段的空间格局 ;处于前 2个演替阶段的油蒿种群 ,空间格局受更大尺度的过程控制 ,并在自身为建群种的群落随机分布。对于 3个演替阶段的油蒿种群而言 ,发生在小于抽样尺度 (<1m)的随机变异都高于相应的羊柴种群。这两种克隆半灌木的种群空间格局的差异可能与二者克隆构型和克隆性的不同有关。本文还根据这两种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探讨了二者对鄂尔多斯高原沙地植被恢复的不同作用。

    • 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素密度

      2004, 24(11):2382-2386.

      摘要 (2635) HTML (0) PDF 184.01 K (29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定位观测数据 ,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素密度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不同年龄的杉木枝、叶中碳素密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均表现为冬季 >秋季 >夏季 >春季。叶的碳素密度平均为 0 .5 0 4 4 g C· g- 1 ,变异系数 2 .0 8% ,枝的碳素密度平均为0 .4 4 79g C· g- 1 ,变异系数为 2 .2 5 %。不同层次的叶碳素密度的变化范围在 0 .4 6 12 g C· g- 1 ~ 0 .5 5 2 4 g C· g- 1 之间 ,平均值的大小排列顺序为 :上层叶 >中层叶 >下层叶。不同层次枝条的碳素密度在 0 .3917g C·g- 1~ 0 .4 96 5 g C· g- 1之间 ,平均值的大小次序为 :中层枝 >上层枝 >下层枝。 10年生杉木各器官的碳素密度变化范围为 0 .4 5 2 9g C·g- 1~ 0 .4 972 g C·g- 1 ,11年生的为 0 .4 5 80 g C· g- 1 ~ 0 .5 0 2 2 g C· g- 1 ,14年生的为 0 .4 5 80 g C· g- 1 ~ 0 .5 0 93g C· g- 1 之间 ,变异系数范围为 1.6 8%~8.44%。不同器官的碳素密度按高低排列基本上为树叶>树皮>树根>树干>树枝>球果。随着杉木林年龄的增长,林下植被各组分、死地被物的碳素密度变化规律不明显。同一林分中各层次植物的碳素密度高低排列顺序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10年生和14年生杉木林土壤各层的碳素密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

    • 皇甫川流域几种主要植物水分生态特征

      2004, 24(11):2387-2394.

      摘要 (2297) HTML (0) PDF 312.03 K (21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在丰水年 (1998年 )和欠水年 (1999年 )连续两个生长季对皇甫川流域几种主要植物 :沙棘 (H ippophae rhamnoides)、沙柳 (Salix psammophyla)、中间锦鸡儿 (Caragana intermedia)、杨树 (Populus simonii)、油松 (Pinus tabulaeformis)、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 cv.)、羊柴 (H edysarum leave)、玉米 (Zea mays)和百里香 (Thymus serpyllum)等植物生物学特性、蒸腾特征及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及分析 ,得出以下结果 :几种主要植物蒸腾强度平均值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杨树 >沙柳 >沙打旺>羊柴 >中间锦鸡儿 >玉米 >百里香 >沙棘 >油松 ;在 1998年和 1999年 ,皇甫川流域主要植物蒸腾强度的季节动态基本相同 ,油松、沙棘、中间锦鸡儿以及百里香等植物年平均蒸腾强度较低。无论丰水年还是欠水年 ,生长季内皇甫川流域主要植物蒸腾系数均较高 ,表明了植物的生长是以消耗大量水分为代价 ,水分是其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 ;百里香蒸腾系数最小,其次是中间锦鸡儿,这反映了百里香和中间锦鸡儿能更有效地利用水分进行干物质积累;皇甫川流域乔木适宜种为油松、灌木种为中间锦鸡儿和沙棘、半灌木植物为百里香。主要植物群落地段的蒸散量与降雨量的比值在1年左右。但从土壤水分变化角度看,皇甫川流域主要植物群落地段的土壤水分处于亏缺状态,主要植物群落是在水分胁迫之下维持生长的。在水分平衡条件下,皇甫川流域油松适宜盖度为36%~47%、杨树为37%~48%、中间锦鸡儿为43%~55%、沙柳为46%~59%、沙棘为61%~79%、百里香为68%~87%、沙打旺为50%~65%、羊柴为54%~69%。

    • 黄土高原人工林地水分亏缺的补偿与恢复特征

      2004, 24(11):2395-2401.

      摘要 (1729) HTML (0) PDF 266.03 K (29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单株平衡法 ,通过定位监测与对比分析 ,对黄土高原半湿润落叶阔叶林区 ,持续干旱期末人工林地土壤水分亏缺度、雨季末降雨补偿深度及土壤贮水亏缺补偿度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水分条件较为优越的半湿润落叶阔叶林带 ,丰水年雨季过后的土壤贮水亏缺补偿深度不超过 2 80 cm,平水年 2 4 0 cm,枯水年仅 4 0 cm,而耗水深度超过 32 0 cm。丰水年0~ 32 0 cm土层 ,土壤贮水亏缺补偿度仅 14 .5 3%。自然状况下 ,单纯依赖天然降水 ,人工林地土壤水分亏缺状况将难以恢复。人工林地土壤贮水亏缺补偿度具有极为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其中 ,水平方向土壤贮水亏缺补偿度与距主干距离成反相关 ,垂直方向因林分类型不同而异。林木根系的存在 ,削弱了天然降雨对土壤水分亏缺的补偿作用。在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落叶阔叶林带 ,仅采用传统的一维垂向土壤水分观测结果 ,或以 3m以上土层的土壤水分动态监测资料为基础 ,进行有关土壤水量平衡及蒸散量的计算 ,其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将难以保证。

    • 麻竹山地笋用林水文过程及养分动态(英文)

      2004, 24(11):2402-2411.

      摘要 (1986) HTML (0) PDF 382.80 K (22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福建省南靖国有林场的小山城工区设置试验地 ,进行了麻竹林生态系统水文特征和养分动态研究。实验表明 :在一定降雨量级范围内 ,林冠截留量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 ,且较小雨量级时增加较快 ,较大雨量级时增加较慢 ,并趋于一定值 ;林冠截留量与一次性降雨量的关系可以用 Richards函数较好地拟合。由于雨季降雨量大 ,林冠截留、穿透水和茎流量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穿透水和茎流量明显多于旱季 ,林冠截留率则明显小于旱季。全年林冠截留、穿透水和竹秆茎流量分别是 2 83.10、172 0 .4 5和 99.0 9mm。年均林冠截留率、穿透率和竹秆茎流率分别为 13.4 7% ,81.82 %和 4 .71%。在养分动态方面 ,在实验地分别实施全翻、带翻及扩穴 (即按农户常规土壤管理 ,每年 3月扩穴 ,不深翻 ) 3种不同的土壤垦复措施 ,结果显示全翻垦复措施地表径流的 N,P,K的流失量最大 ,其中又以中 K的流失量最大 (3.84 kg/ hm2 ) ,N,P,K的年流失量大小顺序为全翻 >带翻 >扩穴。就林地养分利用率而言 ,带翻是 3种措施中最高的为 2 1.2 2 % ,其次为全翻为 2 0 .4 6 %,最小为扩穴19.61%,且N、P和K的年盈余量也是3种措施中最少的,分别为783.18kg/hm2,120.68kg/hm2和184.50kg/hm2,所以带翻的经营方式,在带来最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至于显著提高水土流失,是值得推广的一种麻竹林经营方式。

    • 气候变暖对老秃顶子林线结构特征的影响

      2004, 24(11):2412-2422.

      摘要 (2322) HTML (0) PDF 374.77 K (27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样带样方法和年轮气候学方法对大海林地区的气候因子和样地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近 30 a来老秃顶子地区气候变暖明显 ,尤其是冬季增温最明显 ,月份增温中以 2月份最大 ;寒冷时期 (12月份、翌年 1和 2月份 )和温暖时期 (6~ 9月份 )的温度都有增加 ,但是寒冷时期温度的增加幅度较大 ;冬季与夏季温差稍有减少 ,但积温有所增加 ,整年的热量正在增加。全球变暖导致的大海林地区增温对老秃顶子林线结构特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由样地调查和分析可知 ,全球变暖导致林线中上部幼苗、幼树的更新和存活增多 ,森林密度加大 ,树木平均年龄降低 ,年龄结构呈倒 J字型 ,并且多呈聚集分布 ;而在林线的下部 ,幼苗更新很少 ,主要以中龄林存在 ,并且多呈零散分布形式。通过年轮分析得出 ,气候变暖导致林线树木径生长和高生长增加 ,而且增加的趋势和近 30 a来温度的变化基本一致。通过对年轮指数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表明林线树木年轮指数与温度的相关性较强 ,而与降水的相关性较弱 ,并且年轮指数与温暖时期温度和积温呈正相关 ,而与寒冷时期温度和年平均温度呈负相关 ,表明温暖时期温度和积温控制着林线的海拔高度 ,而寒冷时期的温度和年平均温度主要对林线树种类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敏感度分析看出,林线中上部对气候变化敏感,而非最上部;在不同树种中比较敏感度时,发现岳桦的平均敏感度要比云冷杉好,这也主要是与岳桦所处的位置有关,并且岳桦中也以中等年龄的树木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

    • 科尔沁沙地78种植物繁殖体重量和形状比较

      2004, 24(11):2423-2329.

      摘要 (2079) HTML (0) PDF 308.49 K (29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科尔沁沙地 78种植物的繁殖体 (2 3种为种子 ,5 5种为果实 )重量和形状 ,其重量差别很大 ,最小的单粒重不足 0 .1mg,最大的超过 130 mg;形状差异也很大 ,最小的方差不足 0 .0 3,最大的超过 0 .18。综合本研究和以前研究的全部 14 0种植物的研究结果 ,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计有 2 4种植物繁殖体单粒重小于 1mg并接近圆球形 (方差小于 0 .0 9) ,它们可能具有持久种子库 ;2 1年生植物 (平均方差为 0 .0 70 )与 2年生植物 (平均方差为 0 .12 9)间的形状差异显著 (P<0 .0 5 ) ,2年生植物的繁殖体更加扁、长 ;1年生植物也与多年生草本植物 (平均方差为 0 .10 9)之间形状差异显著 (P<0 .0 5 ) ,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繁殖体更加扁、长 ;3有 5 5 %的豆科植物、70 %的藜科植物繁殖体接近圆球形 (方差 <0 .0 6 ) ,所有的菊科、萝摩科植物繁殖体都很扁、长 (方差 >0 .0 6 )。豆科植物显著比菊科、禾本科、藜科植物繁殖体的重量大 (P<0 .0 5 ) ;4繁殖体附属物在植物的传播和定居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6种萝摩科植物和3种杨柳科植物具有绢毛,60%的菊科植物具有冠毛,6种植物有翅,8种植物有宿存花柱或宿存花萼,这些植物可能易于被风传播;54%的禾本科植物具芒,减小了传播可能;苍耳、雾冰藜、鹤虱、蒺藜、戟叶滨藜、鬼针草等植物带钩或刺,易于被动物传播;5 11种沙生植物重量居中,其中刺沙蓬、雾水藜具刺、沙蓬、烛台虫实繁殖体呈圆盘形,白草的繁殖体形状细长,东北木蓼、山竹子、小叶锦鸡儿、苦参的繁殖体重量大,这些植物的繁殖体因而不易被风吹动;另外2种植物差巴嗄蒿和乌丹蒿具有种子遇水分泌粘液从而粘沙增重的性能。沙生植物繁殖体的这些形态特征增大了沙生植物发芽和害居的成功率。

    • 酸性矿山废水污染的水稻田土壤中重金属的微生物学效应

      2004, 24(11):2430-2436.

      摘要 (2309) HTML (0) PDF 270.78 K (23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样调查了广东大宝山地区受酸性采矿废水长期污染的亚热带水稻田的土壤理化性质 ,重金属 Cu、Pb、Zn、Cd的全量及其 DTPA浸提量 ,以及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呼吸活性等指标。利用主成分和逐步回归分析了影响土壤重金属的有效性及其微生物学效应的因素。结果表明 :土壤高含硫 ,强酸性 ,有机碳、全氮较低 ,4种金属的全量普遍超标。DTPA可提取态金属含量较高 ,不仅与其全量呈显著正相关 ,而且与土壤酸度和粘粒含量正相关 ,和 Mn含量负相关。过量的金属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C、N、微生物商、生物量 N/全 N比 ,并抑制了微生物呼吸强度和对有机碳的矿化率 ,导致了土壤 C/N比的升高。同时 ,金属对微生物群落及生理代谢指标 ,如微生物生物量 C/N比和代谢商的影响不显著。 DTPA可提取态金属 ,特别是 DTPA- Cu是导致微生物生物量和活性指标变化的主要因素。以有机碳 (或全氮 )为基数的复合微生物指标降低了土壤性质差异造成的干扰 ,较单一指标更能准确指示微生物对金属胁迫的反应。土壤硫没有对金属有效性和微生物指标产生明显影响 ,但其氧化过程可能引起酸化和金属离子的释放。

    • 贝加尔针茅不同枝条叶片蒸腾特性与水分利用效率对瞬时CO_2和光照变化的响应

      2004, 24(11):2437-2443.

      摘要 (1830) HTML (0) PDF 324.07 K (26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人工光源测量了不同 CO2 浓度条件下贝加尔针茅 (Stipa bacailensis)营养枝条与生殖枝条叶片的净光合速率 (PN)、蒸腾速率 (E)、气孔导度 (gs)、胞间 CO2 浓度 (Ci)及叶面饱和蒸气压亏缺 (VPD)。营养枝与生殖枝 PN 及 E均随 CO2 浓度升高而增大 ,但 PN 增加幅度较大 ,E增加幅度较小。在高 CO2 浓度 (14 0 0 μmol/m ol)条件下 ,营养枝叶片最大 PN(2 7.2 3μmol CO2 /(m2 · s) )大于生殖枝 (17.13μm ol CO2 /(m2 · s) )。营养枝与生殖枝之间 E呈极显著差异。营养枝与生殖枝水分利用效率 (WUE= PN/E)均随 CO2 浓度升高而增大 ,生殖枝 WUE略高于营养枝 ,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光合速率的显著增加是贝加尔针茅水分利用效率随 CO2 浓度升高而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CO2 浓度相对稳定条件下 (35 0 μmol/mol) ,生殖枝与营养枝 PN 与 E均随模拟光辐射 (SPR)强度增加而增大 ,但增幅逐渐趋缓 ,营养枝最大 PN 及 E均大于生殖枝。当 SPR强度从 0增加到 400μmol(m2·s)过程中,营养枝与生殖枝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均呈陡然增大趋势,随着SPR的进一步增强,WUE缓慢增大并在较高值附近达到波动平衡。贝加尔针茅营养枝与生殖枝之间的g,差异是PN与E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也决定了WUE对CO2浓度和模拟光辐射强度变化的响应。

    • 三种泌盐红树植物对盐胁迫的耐受性比较

      2004, 24(11):2444-2450.

      摘要 (2674) HTML (0) PDF 294.67 K (34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盐度 0、5、15、2 5和 35 (% )下种植泌盐红树植物老鼠 (Acanthus ilicifolius)、桐花树 (Aegiceras corniculatum)和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的繁殖体 ,以繁殖体萌发、幼苗生长、叶片泌盐量、叶片组织液盐含量和蒸腾蒸发量为指标 ,比较其对盐胁迫的耐受性。盐度提高对胎生种类桐花树和白骨壤的萌根速率无显著影响 ,但高盐度明显抑制非胎生种类老鼠的萌根。白骨壤的萌苗率不受盐度影响 ,但 2 5以上的盐度导致桐花树和老鼠的萌苗率下降。在盐度范围 5~ 35内 ,白骨壤幼苗的茎高生长随盐度的增加而减少 ,但减少量比桐花树小 ,而老鼠的减少量最大。老鼠因盐度提高而导致的叶片长度的减少量最大。在盐度提高的情况下 3种植物均具有泌盐量增加的效应 ,在任一盐度下泌盐能力的顺序均为白骨壤 >桐花树 >老鼠。淡水培养时 ,3种红树植物的叶片组织液盐含量 (约 2 % )均高于环境盐度 0。在盐度范围 5~ 35内 ,白骨壤的叶片组织液盐含量维持在较稳定的水平 (4 .3%~ 5 .0 % ) ,桐花树的变化范围为 2 .4 %~ 4 .5 % ,老鼠簕2 .3%~ 5.3 % 。淡水培养时,3种植物的蒸腾蒸发量类似,但盐性条件下白骨壤的蒸腾蒸发量显著高于桐花树和老鼠簕。随着盐度的增加,老鼠簕的蒸腾蒸发量下降最多。这些结果均表明,3种泌盐红树植物对盐胁迫的耐受性顺序为白骨壤>桐花树>老鼠簕。

    • 盐生植物星星草叶表皮具有泌盐功能的蜡质层

      2004, 24(11):2451-2456.

      摘要 (2869) HTML (0) PDF 446.83 K (30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扫描电镜和 X射线电子探针研究了星星草 (Puccinellia tenuiflora)的叶表皮及其与生境高盐的关系。结果表明 ,叶表皮由表皮细胞和气孔器组成 ,下表皮气孔器多于上表皮 ,且常下陷 ,表皮具表皮毛。表皮细胞外存在丰富的蜡质纹饰和蜡质颗粒 ,这些蜡质包含盐离子 ,具有泌盐的功能。这些特征表明星星草受外界生态因素的影响 ,而演化出具有泌盐功能的蜡质层来适应所生长的高盐生境。

    • 近一世纪黄土高原区植物气孔密度变化规律

      2004, 24(11):2457-2464.

      摘要 (2656) HTML (0) PDF 491.13 K (32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黄土高原地区 4种典型 C3植物辽东栎 (Quercus liaotungensis)、虎榛子 (Ostryopsis davidiana)、酸枣 (Zizyphus jujubavar.spinosa)和狼牙刺 (Sophora viciifolia)植物腊叶样品标本为材料 ,利用数码图像显微镜处理系统 ,研究了从 2 0世纪 30年代至 2 0 0 2年中不同年代植物气孔密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在近百年中 ,4种植物气孔密度随环境变化的演变规律不同 ,辽东栎气孔密度升高率为 1.31% ,几乎没有变化 ,虎榛子气孔密度降低率为 9.79% ,下降也不十分明显 ,而酸枣和狼牙刺的气孔密度降低率分别为 32 .35 %、4 6 .85 % ,下降非常明显。 4种植物气孔密度变化率比较 :狼牙刺 >酸枣 >虎榛子 >辽东栎。说明不同植物对气候环境因子的敏感性不同 ,具有不同的适应环境变化的策略 ,环境变化对气孔密度的影响 ,其效应因植物种类而异。

    • 冷蒿种群在放牧干扰下遗传多样性的变化

      2004, 24(11):2465-2471.

      摘要 (2298) HTML (0) PDF 309.90 K (27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RAPD)方法检测了放牧干扰下冷蒿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变化。 17条 (组 )引物进行 RAPD分析 ,扩增共产生 2 5 4条带 ,其中 2 4 0条为多态性带 ,多态位点百分率达 94 .4 9%。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 ,冷蒿种群多态位点百分数 ,Nei遗传多样性指数、Shannon信息指数均下降 ,种群内个体平均遗传一致度增加。放牧梯度上 4个冷蒿种群 H t=0 .2 116 ,Hs=0 .170 0 ,Dst=0 .0 4 16 ,种群间基因分化系数 Gst=0 .196 5 ,基因流 N*m=2 .0 4 5 1;同时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 ,种群间的 Dst、Gst增加 ,N*m 降低。说明放牧限制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使种群发生遗传分化。放牧梯度上的 4个冷蒿种群的遗传距离很小 ,但是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 ,遗传距离在缓慢的增加 ,种群间的遗传一致度降低。根据遗传距离所构建的 U PGMA聚类图中冷蒿 4个种群随着牧压的增加 ,逐级聚在一起。这表明冷蒿种群的遗传分化与放牧强度的关系。

    • 温度和湿度对我国内蒙古羊草草原土壤净氮矿化的影响

      2004, 24(11):2472-2476.

      摘要 (2644) HTML (0) PDF 218.52 K (27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氮素的矿化是反映土壤供氮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也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通过测定内蒙古典型羊草草原自由放牧地土壤净氮矿化量和净氮矿化速率 ,揭示影响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氮循环过程的有关机理 ,为草地生态系统建模提供理论依据。在实验室条件下 ,运用恒温恒湿培养箱控制土壤的温度与湿度 ,测定羊草草原长期自由放牧地土壤氮素矿化量的积累。将不同水分含量的土柱分别放在温度为 - 10℃、0℃、5℃、15℃、2 5℃和 35℃的恒温恒湿培养箱中培养 ,培养 1、2、3、5周后取出 ,分析培养前后的 NH+ 4- N和 NO- 3- N含量 ,以确定土壤净氮矿化 (NH+ 4- N+NO- 3- N)的累积和不同时间段内的矿化速率。结果表明 :不同处理温度和水分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p<0 .0 0 0 1)。温度和水分之间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p<0 .0 0 0 1)。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 ,矿化氮累积量增加 ,但是矿化速率下降。

    • 粒径分级叶绿素a对富营养水体生物修复的响应

      2004, 24(11):2477-2483.

      摘要 (1672) HTML (0) PDF 283.30 K (25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富营养小水体叶绿素 a分粒级分析 ,探讨了生态修复对水体粒径分级叶绿素 a的影响以及各粒级叶绿素 a对修复的响应 ,Nano-粒级叶绿素 a为本水体的第 1贡献者 ,Net-粒级也占有较高的比例 ,处于第 2位 ,Pico-粒级所占份额最小 ;环境因子 BOD5和 TN/TP与 Net- Chla%和 Nano- Chla%分别呈非常显著负和正相关 ;生物修复实施前后 Net- chla%和 Nano- chla%均有非常显著变化 ,生态修复工程后网采浮游植物相对生物量明显增多 ,微型浮游植物相对生物量显著减少 ,而微微型浮游植物相对生物量仅有小幅度的升高 ,修复前后并无显著差异。

    • 荒漠绿洲边缘区泡泡刺种群对风沙干扰的响应

      2004, 24(11):2484-2491.

      摘要 (2105) HTML (0) PDF 308.15 K (28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位于黑河中游荒漠绿洲外缘 (荒漠与绿洲过渡带 )戈壁与沙漠两种生境下泡泡刺种群对风沙干扰的响应。结果表明 ,因风沙干扰的响应 ,泡泡刺种群以斑块状格局形式存在 ;独立灌丛沙堆的形成途径主要有 4种 :种子发育、根蘖繁殖、较大的沙堆退化 (生境破碎化 )和邻近沙堆的兼并。水分条件是泡泡刺种群生长的重要制约因素 ,长期对有限的水分资源竞争 ,使其大小和空间分布都形成了明显的特征。绿洲与戈壁交错带 (类似戈壁生境 )样地的泡泡刺种群的沙埋深度、种群高度、种群盖度、种群大小、生物量都小于绿洲与沙漠交错带 (类似沙漠生境 )样地的泡泡刺种群的相应的种群特征变量 ,而绿洲与戈壁交错带样地的泡泡刺种群密度却大于绿洲与沙漠交错带样地的相应的种群特征变量。绿洲与戈壁交错带样地的泡泡刺种群密度为33.3株 / m2 ,而绿洲与沙漠交错带样地的泡泡刺种群密度为 2 5 .4株 / m2 。两样地泡泡刺种群的沙埋深度、种群高度、盖度、密度及大小存在着显著差异 ,只有生物量无显著差异。两样地中泡泡刺的沙埋深度对泡泡刺种群特征的影响明显 ,无论戈壁还是沙漠生境 ,沙埋深度与种群高度、种群大小、种群生物量明显正相关。适度沙埋可以促进泡泡刺种群的生长,但当沙埋深度超过100cm时,又会对泡泡刺种群的生长有所抑制,这是泡泡刺种群对风沙环境的适应。

    • 敦煌莫高窟崖顶灌木林带防风固沙效应

      2004, 24(11):2492-2500.

      摘要 (2402) HTML (0) PDF 347.21 K (32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敦煌莫高窟的风沙防治必须要建立一个完整的防护体系 ,灌木林带的建立是这一综合防护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已建立的两条灌木林带防护效应的观测分析 ,结果表明 :灌木林带使其周围的气流场重新分布 ,改变了近地表风沙流结构 ,0 .5、2 m高处的风速梯度发生显著变化。在林带高 2 0~ 30倍的有效防护范围内风速降低 6 8.1%~ 4 0 .7% ,两条林带后2 m处的输沙率分别是林带前缘 30 m对照处的 1/ 38和 1/ 138,3a时间灌木林带内积沙厚度达 0 .7m。沙地浅层 (0~ 2 0 cm )细沙(0 .2 5~ 0 .1m m)和微沙 (0 .1~ 0 .0 5 mm)含量分别增加了 2 0 .6 %、5 .5 % ,有机质含量在植物根系分布范围内成倍增加。灌木带对区域小气候的改善效应明显。流沙地 0 .5、1和 1.5 m高处日平均气温比灌木带内分别高出 0 .5、0 .9和 0 .2℃ ,而相对湿度灌木林带内比流沙地平均高 0 .4、0 .3和 0 .1%。浅层土壤 (0~ 2 0 cm)温度昼夜变程与地表温度变化基本呈正弦态分布 ,并以垂直方向向下传递 ,但变幅较地表为小。灌木林带内0~ 2 0 cm土壤平均温度比流沙地高0.7℃。

    • 生态工业园区生态系统理论及调控机制

      2004, 24(11):2501-2508.

      摘要 (2524) HTML (0) PDF 252.16 K (56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工业生态学理论的发展 ,尤其是循环经济理念的广泛推广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在全球范围蓬勃开展起来。然而 ,由于对生态工业园区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优化调控机制认识的不足 ,导致目前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走入了单纯构建闭环链以实现废物循环利用的误区。本研究旨在剖析生态工业园区生态系统的特点 ,建立其生态系统概念模型 ,并阐释其优化调控机理。为此 ,作者首先深入分析了生态工业园区生态系统的特点 ,阐释了技术流和知识流在该类生态系统功能中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社会子系统、环境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资源子系统的四维一体生态工业园区复合生态系统结构框架 ,并给出了系统功能协调度、调节费用及其系统效益之间的理论变化曲线。其次 ,作者又从生态系统功能流的角度分析了其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技术流和知识流 ,并给出了各功能流的表征指标和衡算方法。另外 ,从系统优化调控的角度提出了基于绿色招商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生态工业园区生态系统控制管理体系。最后 ,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对其生态系统做了优化研究。

    • 旱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定量评价模型

      2004, 24(11):2509-2515.

      摘要 (1835) HTML (0) PDF 218.08 K (28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环境质量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 ,建立旱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定量评价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依据。现有的评价方法大多是通过根据评价区评价指标量化值与评价等级标准来建立评价模型 ,评价区不同 ,评价模型也不相同 ,计算工作量较大。根据给定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等级标准 ,采用随机技术模拟生成足够数量的评价指标序列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 ,以评价指标生成序列与其所属的评价等级值进行网络训练。网络训练后 ,以评价区的评价指标为网络的输入 ,通过计算 ,可获得相应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等级值。并以甘肃省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的民勤县为研究对象 ,应用 1975~ 2 0 0 0年资料进行了实例研究。结果表明 ,民勤县 1975~ 2 0 0 0年生态环境质量效应评价值分别为 2 .95 0 1,4 .0 0 90 ,4 .1342 ,4 .16 37,4 .9736 ,5 .0 12 8,说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是持续下降的 ,与以往采用的模糊综合评价等级值 3,4 ,4 ,4 ,5 ,5一致。文中 ANN模型建立后 ,对于不同评价区 ,只要给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值,通过ANN模型计算,可直接得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等级值。因此,模型具有实用、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大大减少了评价区的计算工作量,可以用于生态环境质量效应评价。

    • 我国中亚热带典型红壤丘陵区季节性干旱

      2004, 24(11):2516-2523.

      摘要 (2086) HTML (0) PDF 278.96 K (31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湖南省桃源县 (总土地面积 4 4 5 8.4 km2 )为代表 ,采集该县 196 0~ 2 0 0 1年的气象资料 ,结合有关科研成果 ,深入研究我国典型红壤丘陵区季节性干旱的成因、发生规律及其合理调蓄利用水资源的依据 ,提出了抗御该区季节性干旱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对策。研究结果表明 ,7月~翌年 2月份是该区季节性干旱的易发期 ,年发生概率在 85 %以上 ,中等和中等以上干旱的年发生概率在 5 0 %左右 ,7~ 8月份和 11~ 12月份为年内的两个高发期 ,且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均是 2 0世纪 90年代 >80年代 >70年代 >6 0年代 ,但只要高标准、规范化地采取水土保持措施 ,恢复植被覆盖 ,完善现有水利设施 ,充分发挥“土壤水库”、“生物水库”和现有工程水库的蓄水抗旱潜力 ,以集水区或小流域为基本地理单元再适当兴建小型水利工程 ,确保占土地总面积 10 %左右的塘堰等蓄水面积 ,将 70 %~ 80 %的自然降水通过陆面拦截 (含蒸散 )方式截留并蓄存下来 ,使排出集水区或小流域的水量控制在年降水量的 10 %~ 2 0 % ,并积极推广应用农业节水技术 ,红壤丘陵区的季节性干旱问题就可以基本解决。

    • 异质景观年平均蒸发量空间格局模拟

      2004, 24(11):2524-2534.

      摘要 (2023) HTML (0) PDF 925.06 K (23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理解景观格局如何影响生态过程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问题。建立了一个多尺度的空间显式景观过程模型 EPPML(Ecosystem Productivity Process- based Model at L andscape Scale) ,对中国东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碳 -水循环变量和生产力的时空格局进行了模拟 ,其中年平均蒸发量和蒸散量的空间格局是模型的主要输出结果之一。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数量级一致 ,这表明 EPPML 可以比较合理而准确地模拟该保护区主要生态系统的年平均蒸发量和蒸散量 ,但仍需进一步的模型验证和不确定性分析。年平均蒸发量的模拟值平均为 0 .198± 0 .0 93m / a,空间格局随海拔变化的趋势不明显 ,其中最高为云冷杉林(0 .2 76± 0 .0 81m/ a) ,最低为阔叶林 (0 .0 94± 0 .0 30 m / a)。环境因子 (气象因子和土壤含水量 )和植被因子 (植被类型和叶面积指数 L AI)等景观要素在空间格局上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蒸发过程 ,进而调控整个景观的水平衡。环境因子对蒸发的影响比对蒸腾的影响要复杂得多。相对湿度对蒸发的影响最大 (R=0 .4 0),其它依次为气温、总辐射、降水量、风速和土壤含水量。年平均蒸发量与LAI负相关(R=-0 .39),但两者并不呈简单的反比关系:当LAI较小时,蒸发量随LAI的增加迅速地降低,当LAI进一步增加时,蒸发量随LAI的变化很小,逐渐趋于平稳。不同植被的LAI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有很大差异。

    • 河西走廊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景观生态效应——以肃州绿洲为例

      2004, 24(11):2535-2541.

      摘要 (2932) HTML (0) PDF 818.46 K (30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来 ,在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研究中 ,都纷纷结合景观格局变化分析模型来研究其空间结构变化趋势及其生态效应 ,以期为土地持续利用规划设计提供依据。景观格局及其变化既是各种干扰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又影响着区域的生态过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 ,借助 GIS技术 (Arc GIS8.1)和 Fragstas3.3软件 ,基于 1988、2 0 0 0年 L andsat5的 4、3、2 (RGB)波段合成影像解译结果 ,对河西走廊中西段肃州绿洲 L U CC及其景观生态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受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景观类型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耕地主要分布于水系两岸和河流冲积扇 ;草地主要分布于祁连山地及绿洲边缘 ;林地主要分布于河流两岸、祁连山北坡一带 ;戈壁、沙漠广泛分布于绿洲之间 ,景观格局呈现出以戈壁为基质的戈壁、绿洲、沙漠相间分布的态势 ;(2 )各土地利用类型及景观格局指数均发生了重要变化 ,耕地、水域明显增加 ,城镇用地和农村居民点也逐步增加 ,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 ,尤其是高覆盖度草地全部消失 ;(3)斑块破碎化程度在减小 ,异质性也在减小 ,但生态环境质量仍在下降 ,表现为大部分草地、林地被开垦为耕地,降低了绿洲维护生态平衡的能力,加大了干旱绿洲业已超负的水资源载荷;(4)景观中斑块优势度在减小,斑块类型在景观中趋势于均匀分布,异质性的减小和均质化发展必然导致景观稳定性的降低;(5)林地和草地边缘效应降低,使其对周围斑块类型的影响相应减小,原有的景观生态功能减弱;相反,水体、盐碱地和裸地边缘效应有所增强,盐碱地和裸地等对景观发展影响的增强则是景观退化的表现。

    • 薇苷菊提取物对桔全爪螨的产卵驱避作用及有效组分分析

      2004, 24(11):2542-2547.

      摘要 (1878) HTML (0) PDF 236.46 K (24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使用甲醇、乙酸乙酯、乙醚提取薇苷菊 Mikania micrantha H.B.K.地上部植株并测试 3种提取物对桔全爪螨 Panonychuscitri Mc Gregor产卵的驱避作用 ,结果发现这些提取物处理后 1d都有显著的产卵驱避效果 ,其中极性最强的甲醇提取物效果最好 ,处理后 1d的产卵驱避率为 74 .2 2 %。用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水依次对薇苷菊甲醇提取物进行萃取 ,生测结果表明只有极性最强的水萃取物具有显著的产卵驱避效果。进一步研究发现薇苷菊甲醇提取物经柱层析分离得到的 6个组分中有 3个对桔全爪螨有显著的产卵驱避作用 ,但效果都不及提取物 ,说明薇苷菊对桔全爪螨的产卵驱避作用是各组分共同作用的结果。用GC- MS对最有效组分的分析表明 :2 ,2′-亚甲基双 (6 -叔丁基 - 4 -甲基 )苯酚是含量最大的成分 ,占 70 .2 4 % ,β-谷甾醇和岩藻甾醇也是有效成分 ,但含量较低 ,分别占 12 .0 3%和 5 .6 1%。

    • 两种农作体系施肥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2004, 24(11):2548-2556.

      摘要 (1671) HTML (0) PDF 381.50 K (24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不同农作体系施肥措施差异引起的土壤环境质量变化 ,会进一步影响该体系的生产力并对大气和水体环境产生潜在影响。选取中国北方两种重要的集约化种植体系 (大棚蔬菜和小麦 -玉米轮作体系 ) ,研究了经过长期施肥后 ,0~ 3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微量元素与重金属的差异以及 0~ 90 cm土壤剖面的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p H和电导率的变化。结果表明 ,大棚菜地氮、磷、钾化肥投入量达 N 2 82 3、P 92 8和 K 92 5 kg/(hm2 · a) ,分别为小麦 -玉米轮作农田的 4 .7、10 .1和 2 3.4倍。大棚菜地还施用了大量的有机肥。菜地土壤养分大量积累 ,尤其是硝态氮和速效磷 ,0~ 90 cm土层二者分别达 1389.8kg N/hm2和 132 1.1kg P/hm2 ,为农田的 5 .6和 8.4倍。速效钾和铵态氮累积量分别为 1817.3kg K/hm2 和 10 0 .4 kg N/hm2 ,为农田的2 .2倍和 1.8倍。同时 ,大棚菜地土壤中的养分还存在严重的淋溶现象。大棚菜地有机质、全氮和有效铁、锰、铜、锌含量分别为农田的 1.3、1.4、1.2、1.3、1.3和1.4倍。镉含量为农田的3.8倍。镉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可见,磷肥的大量投入是镉在土壤中累积的主要原因。大棚菜地各层土壤pH均明显低于农田相应土层pH,而0~30cm和30~60cm土层的电导率则显著高于农田,菜地土壤存在明显的酸化现象和严重的盐分累积,并以上层为甚。各层土壤电导率与硝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pH与硝态氮含量呈幂函数降低关系,硝酸盐的累积在土壤协渍化和酸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 长期施用含氯化肥对稻田土壤氯积累及养分平衡的影响

      2004, 24(11):2557-2563.

      摘要 (1868) HTML (0) PDF 230.16 K (26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含氯化肥 (氯化钾和氯化铵 )在中国的广泛施用 ,其对稻田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为此 ,1975年在湖南祁阳红壤站建立了含氯化肥长期定位试验 ,3个处理 (CK、低氯和高氯 )的施 Cl量分别为 0、35 2、10 32 kg/ (hm2· a) ,其历年土壤样品和 1997年水稻植株样品被用于研究长期连续施用氯化钾和氯化铵后 Cl-在土壤 -水稻系统中的累积及其对土壤养分平衡和水稻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 :Cl- 极易随水淋失 ,在土壤中的总残留率极低 (占总施氯量的 0 .16 %~ 0 .2 1% ) ,但长期的积累还是使施氯处理土壤 Cl- 含量显著增加 ,连续施用高氯化肥 2 4 a后 (1998) ,表土 (0~ 2 0 cm)中的 Cl- 含量比试验前(1975 )增长了 5 2 .2 % ,0~ 10 0 cm土壤剖面中和稻草中的 Cl-含量也显著增加 ;长期施用高氯化肥使表土中有效 K、Cu、B、Mn及全 Ca含量显著降低 ,而剖面 (6 0~ 80 cm)中的有效 B显著增加 ,对土壤有机质、全 N、全 P、有效 Mo、Zn及总 Mg没有明显影响 ;长期施用高氯化肥还显著抑制早稻对P、Ca、Mn、Cu的吸收和晚稻对Cl和Zn的奢侈吸收,妨碍早稻植株中P、Cu和晚稻植株中的Cu、Zn、Si向籽粒运输,使这些元素在稻谷中的分配率显著降低。长期施用低氯化肥后0~80cm土壤剖面中Cl-含量也显著增加且对土壤微量元素平衡和水稻微量元素养分吸收有一定的影响。可见,长期施用含氯化肥尤其是高氯化肥后,由于Cl-在淋失过程中加剧了某些伴随离子的淋失,导致土壤中某些养分的供应能力降低;因为Cl-在土壤-水稻系统中累积而干扰水稻对养分的平衡吸收并妨碍某些养分在水稻植株体内的运输和再分配。

    • 六种植物叶片中葫芦素B对美洲斑潜蝇寄主选择性的影响

      2004, 24(11):2564-2568.

      摘要 (2071) HTML (0) PDF 220.80 K (23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网室条件下 ,测定了美洲斑潜蝇对豇豆、苦瓜、黄瓜、白瓜、节瓜和丝瓜的寄主选择性。结果表明 ,美洲斑潜蝇在 6种不同植物叶片上的幼虫数、虫道数和为害程度具有明显的差异。从幼虫数和为害程度综合分析 ,美洲斑潜蝇在豇豆和丝瓜上的幼虫数、为害程度最高 ,分别是 0 .183头 / cm2 ,13.4 7%和 0 .0 99头 / cm2 ,2 3.4 2 % ,表明该虫对豇豆和丝瓜的选择性最强。在苦瓜上没有美洲斑潜蝇的幼虫寄生及取食虫道。该虫对其它 3种植物的选择性依次为节瓜、白瓜和黄瓜。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植物叶片甲醇提取物中葫芦素 B的含量与美洲斑潜蝇寄主选择性的关系。经高效液相色谱 (HPL C)测定 ,苦瓜中的葫芦素 B含量最高 (2 3.8μg/ ml) ,其次是黄瓜 (9.6 μg/ ml)、白瓜 (4 .3μg/ ml)、豇豆 (2 .7μg/ ml)和节瓜 (2 .5 μg/ m l) ,丝瓜中含量最少 ,仅为1.3μg/ ml。分析结果证实不同植物叶中的葫芦素 B含量与其幼虫数呈负相关 (r1 =- 0 .82 0 6 ,r0 .0 5=0 .811) ;将不同植物叶中的葫芦素 B含量和美洲班潜蝇的为害程度分别转换成对数后进行相关性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2=-0.9804,r0.01=0.917)。说明随着寄主植物叶片中葫芦素B含量的增加,美洲斑潜蝇的幼虫数及为害程度明显减少,因此可以认为葫芦素B是影响美洲斑潜蝇成虫寄主选择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 温湿度对中华通草蛉越冬成虫存活的影响

      2004, 24(11):2569-2572.

      摘要 (1896) HTML (0) PDF 153.90 K (23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室内研究了不同温湿度对中华通草蛉 (Chrysoperla sinica)越冬成虫存活的影响。试验采用因子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要求安排 ,研究了越冬成虫在不同的温度组合条件下储存不同时间后的存活率 ,并得到了在不同时间后 ,成虫存活率与温湿度间的二次回归模型。结果表明 ,在试验条件下 ,越冬成虫存活的最佳条件组合是温度为 5℃和相对湿度为 75 % ,此条件下储存90 d的越冬成虫存活率达 85 %以上 ;温度对成虫存活率的影响最大 ,湿度次之 ,温湿度的交互作用最不重要。利用温湿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回归方程 ,分析并得出了适宜于越冬中华通草蛉成虫存活的条件为温度 5~ 9℃ ,相对湿度 70 %~ 85 % ,温度和湿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成虫的存活。

    • 甜玉米地亚洲玉米螟为害的生态控制系统研究

      2004, 24(11):2573-2578.

      摘要 (1760) HTML (0) PDF 219.53 K (22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自然种群生命表方法 ,研究了甜玉米品种抗虫性差异 ,斯氏线虫、玉米螟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种群系统的生态控制 ,根据不同卵量水平初步组建了第 5代亚洲玉米螟生态控制系统。结果得出 :亚洲玉米螟为害的生态控制系统由人工生态控制系统和自然控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主要通过调控人工生态控制系统中的生态控制措施来达到生态控制目标。当甜玉米品种为穗甜 2号 ,卵密度为 18(块 / 10 0株 )时 ,不采取人为生态控制措施即可控制亚洲玉米螟的为害 ,即在人工生态控制系统内 ,利用穗甜 2号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即可达到生态控制目标 ;当甜玉米品种为粤甜 1号 ,卵密度为 18或 35 (块 / 10 0株 )时 ,在人工生态控制系统内释放玉米螟赤眼蜂或撒施线虫颗粒剂均可达到生态控制目标 ;当甜玉米品种为粤甜 1号 ,卵密度为 6 2 (块 / 10 0株 )时 ,则要在人工生态控制系统内同时释放玉米螟赤眼蜂和撒施线虫颗粒剂 ,才能达到生态控制目标。通过生态控制系统的建立 ,为甜玉米的无公害化生产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害虫控制途径。

    • 湿地稻-鸭复合系统中水稻纹枯病的变化规律

      2004, 24(11):2579-2583.

      摘要 (1853) HTML (0) PDF 179.09 K (27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明稻田养鸭对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发展的影响 ,为稻 -鸭复合系统中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笔者在中稻、晚稻田进行了稻田养鸭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在中稻田每 6 6 6 .7m2 放养体重 15 0 g左右鸭子 15~ 2 0只 ,能使纹枯病病蔸率减少5 6 .0 % ,病株率减少 5 7.74 % ,同时比用井岗霉素防治的小区病蔸率下降 9.0 % ,病株率下降 15 .2 5 % ,病情指数比空白对照下降2 6 .4 6 ,比施用井岗霉素的施药区减少 0 .95 ;防治效果显著 ,基本可控制纹枯病的危害。

    • 玉米/花生混作改善花生铁营养对花生根瘤碳氮代谢及固氮的影响

      2004, 24(11):2584-2590.

      摘要 (2377) HTML (0) PDF 395.84 K (26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石灰性土壤上玉米 (Zea mays L.) /花生 (Arachishypogaea L.)混作改善花生铁营养对花生光合速率、光合产物的运输、花生各部位糖类含量、固氮酶活性以及根瘤内碳氮代谢及其有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玉米 /花生混作改善花生铁营养能够明显增强固氮酶活性 ,进而增加了间作花生根瘤氨基酸的含量 ,这主要是由于玉米 /花生混作改善花生铁营养促进了花生光合作用 ,提高光合产物数量 ,增加光合产物由地上部向地下部的运输 ,但是处理间花生根瘤蔗糖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不大 ,单作花生根瘤还积累较多淀粉 ,说明不是光合产物的供应导致了花生固氮活性的差异。玉米 /花生混作对花生根瘤碳水化合物代谢水平影响较大 ,混作花生根瘤异柠檬酸脱氢酶 (IDH)、苹果酸脱氢酶 (MDH)、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明显高于单作 ,而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 (PEPCK)活性低于单作花生 ,表明混作花生根瘤内三羧酸循环代谢水平较高 ,形成类菌体直接吸收利用的能量物质苹果酸和琥珀酸多 ,能够满足类菌体的固氮需求 ,因此 ,玉米 /花生混作改善花生铁营养增强根瘤碳水化合物代谢水平是提高花生固氮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 覆盖旱作方式和施氮水平对稻-麦轮作体系生产力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2004, 24(11):2591-2596.

      摘要 (2098) HTML (0) PDF 209.45 K (24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成都平原通过 3a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水稻覆盖 (地膜和麦秸 )旱作和施氮水平对稻麦轮作体系生产力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施氮量为水稻季 15 0 kg/hm2 ,小麦季 12 0 kg/hm2 的条件下 ,覆盖旱作和传统淹水体系均能达到较高的产量水平。再增加施氮量对产量的影响不大 ,但使氮盈余急剧增加。不施氮或低量施氮会造成作物产量的显著下降和土壤氮素亏缺。水稻覆膜旱作对稻麦轮作的系统生产力 (水稻 +小麦 )没有显著影响 ;但水稻覆麦秸旱作条件下系统的生产力有降低的趋势 ,主要由于水稻覆麦秸旱作条件下 ,水稻产量下降 ,而麦秸覆盖在小麦季的后效作用不足以弥补水稻产量的下降程度。水稻、小麦的氮素吸收表现出与作物产量类似的规律。水稻季土壤很难累积无机氮 ,而且与施肥和覆盖旱作与否没有关系。小麦季土壤中积累了较多的无机氮 ,而且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明显增加。

    • 大鸨求偶场的选择

      2004, 24(11):2597-2601.

      摘要 (1971) HTML (0) PDF 183.61 K (26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 0 0年和 2 0 0 1年的 4~ 7月 ,在吉林省西北部和内蒙古东北部草原地带 ,采用观察法及样方法对大鸨 (Otis tardadybowskii)的求偶炫耀行为及求偶场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大鸨具有集群炫耀的特点 ,雄鸨一天之中有两个求偶炫耀高峰期 ,上午为 7:0 0~ 9:0 0 ,下午为 16 :0 0~ 17:30 ,下午的炫耀强度较早晨略弱。求偶场选择在坡度平缓、视野开阔的草原岗坡的下坡腰和坡底 ,而且是在土质松软、土壤颗粒较细的地方。草原火烧对其求偶场选择具有一定影响。在火烧地 ,高度为 2 0~ 30 cm植物所占比例、植物种类数、植被盖度、植物均高和线叶菊密度是主要因子 ;在非火烧地 ,枯草比例和枯草厚度是重要因子 ;综合来看 ,在植被结构上 ,其求偶场主要选择在植物种类丰富、植株相对较高及裸地比例和地面枯草厚度较小处。

    • 不同地理株中肋骨条藻生长特性及RAPD多态性

      2004, 24(11):2602-2607.

      摘要 (1971) HTML (0) PDF 475.03 K (3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不同地理株骨条藻形态和亚显微结构的观察和描述 ,鉴定为中肋骨条藻 ,但发现在刺长、细胞间隙、细胞链形态、链上细胞数 ,色素体个数方面存在差别 ;通过不同 N∶ P营养盐实验 ,结果表明 ,在 N∶ P为 16∶ 1时 ,东海株和胶州湾株中肋骨条藻均得到最大生长率 ,分别为 1.6 6 d1 和 1.5 3d- 1 ,东海株中肋骨条藻最大生长率要高于胶州湾株中肋骨条藻 ,这表明在不同的海域环境条件下 ,中肋骨条藻的生长均有各自地域性特征。应用 RAPD技术对两地理株中肋骨条藻进行鉴别 ,以其全 DNA为模板进行 RAPD扩增 ,两不同地理株的中肋骨条藻表现不同的 DNA多态性 ,同样以各自的小亚基片段为模板进行的 RAPD扩增条带也表现出差异性。实验结果表明 ,两株中肋骨条藻应为种下的不同变种或亚种。

    • 南黄海潮汐锋对浮游细菌生物量分布的影响

      2004, 24(11):2608-2615.

      摘要 (2055) HTML (0) PDF 447.88 K (27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 0 0 1年 5月 16~ 2 3日、6月 10~ 2 4日和 2 0 0 2年 6月 5~ 12日 ,利用“北斗号”船只对南黄海鱼产卵场进行了 3次专项调查。研究了潮汐锋断面叶绿素 a浓度、浮游细菌生物量的分布 ,目的是阐明潮汐锋的存在对浮游细菌生物量分布的影响。3个航次中的叶绿素 a浓度变化范围分别是 0 .0 6~ 2 .34mg/ m3(2 0 0 1- 0 5 )、0 .0 8~ 0 .9mg/ m3(2 0 0 1- 0 6 )、0 .14~ 3.0 4 mg/ m3(2 0 0 2 - 0 6 )。 3航次的聚球藻 (Synechococcus spp.)蓝细菌生物量变化范围分别为 7.6 2~ 2 2 .0 6 mg C/ m3(2 0 0 1- 0 5 )、8.5 3~2 7.5 2 mg C/ m3(2 0 0 1- 0 6 )、0 .6 9~ 5 5 .90 m g C/ m3(2 0 0 1- 0 6 )。异养细菌生物量变化范围分别为 7.5 6~ 5 1.82 mg C/ m3(2 0 0 1-0 5 )、8.5 4~ 2 4 .77mg C/ m3(2 0 0 1- 0 6 )、3.12~ 10 .05mg C/ m3(2 0 0 2- 0 6 )。而聚球藻蓝细菌对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贡献(CB:PB)平均值分别为:58%(2001-05)、77%(2001-06)、31%(2002-06)。结果表明,南黄海鳀鱼产卵场在春末夏初(5~6月份),叶绿素a浓度最大值及次大值主要分布在锋区及其邻近的层化区20m以浅位置;聚球藻蓝细菌生物量最大值主要分布于锋区及层化区表层和水体中层;异养细菌生物量最大值则多出现在混合区的表、底层和层化区的表层;就聚球藻蓝细菌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贡献而言,以层化区较高,且主要为表层和底层,而锋区及混合区较小。

    • 太白红杉顶芽与分枝格局的适应性分析

      2004, 24(11):2616-2620.

      摘要 (1784) HTML (0) PDF 205.04 K (22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野外调查发现太白红杉 (L arix chinensis)枝条顶芽死亡比例较高 ,顶芽死亡对分枝格局产生较大影响 ,可形成 3种分枝类型 : 型、 型和 型。对 3种分枝类型枝条的芽数量、计盒维数以及植冠不同部位的分枝类型比例、顶芽死亡比例、主侧枝平均枝长和主侧枝总数量分别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芽数量 : 型 (115 .3) < 型 (15 4 .8) < 型 (2 0 9.9) ;计盒维数 : 型(1.30 5 ) < 型 (1.4 0 0 ) < 型 (1.5 37) ;顶芽死亡比例由树冠上层至下层逐渐提高 ,而冠层东南西北 4个方向的顶芽死亡比例无显著差异 ;主侧枝平均枝长由树冠上层至下层逐渐增加 ,而主侧枝总数量则逐渐降低 ;由于风、光照、坡度和坡向的影响 ,冠层4个方向间的主侧枝平均枝长和总数量均存在显著差异 ; 型分枝使植冠半径扩大 , 型分枝快速扩展植冠的横向空间 , 型分枝在扩展空间的基础上并实现对空间的有效占据。研究表明太白红杉枝条中一定比例的顶芽死亡增加了分枝形态的多样性 ,表现出顶芽和分枝格局的环境适应性 ,有利于提高树冠的空间占据能力。

    • >研究综述
    • 生态学研究中的分析与能值分析理论

      2004, 24(11):2621-2626.

      摘要 (2028) HTML (0) PDF 229.41 K (31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与能值是研究生态系统自组织过程的两个重要的目标函数。分析与能值分析理论在 2 0世纪 70年代开始应用于生态学研究 ,它们有各自的理论起点 ,在应用上从不同的角度表现生态系统功能 ,两者的互补关系受到了生态学家的关注 ,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有益的研究成果。从与能值各自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成果出发 ,概述了两者在描述生态系统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并分析了其在生态学理论研究及实际应用上的重要意义。

    • 生态学与医学中的整合分析(Meta-analysis)

      2004, 24(11):2627-2634.

      摘要 (2931) HTML (0) PDF 263.95 K (23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整合分析是针对一系列独立研究结果进行定量综合分析的方法。自从 1976年 Glass在心理学研究中提出以来 ,该方法已经在许多学科特别是医学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应用。 2 0世纪 90年代 ,整合分析被引入生态学研究 ,引起了生态学家和统计学家的广泛关注。在我国 ,该方法也于 1998年被引入生态学。由于生态学研究自身的特点 ,整合分析在应用时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如不同研究类型的数据抽提与转换、效应值的构建、研究间相关性的估计、出版偏见的评估与修正等 ,为此以整合分析应用最活跃的医学领域进行对比和借鉴 ,分析该方法在两个研究领域应用的范围和特点 ,讨论影响其在生态学中应用的各种因素 ,并着重阐述和探讨其在生态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 生态系统稳定性定义剖析

      2004, 24(11):2635-2640.

      摘要 (4110) HTML (0) PDF 219.92 K (60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系统稳定性是理论生态学的焦点问题之一 ,综述和剖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定义 ,对已有的定义进行了改进。生态系统稳定性是不超过生态阈值的生态系统的敏感性和恢复力。在这个概念中涉及到 3个概念 :生态阈值、敏感性和恢复力 ,阈值是生态系统在改变为另一个退化 (或进化 )系统前所能承受的干扰限度 ;敏感性是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变化的大小和与其维持原有状态的时间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力就是消除干扰后生态系统能回到原有状态的能力 ,包括恢复速度和与原有状态的相似程度。在保护生态学中 ,阈值与恢复力的定义具有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生态系统受到负面的干扰后而退化 ,退化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的过程可以利用恢复力来测定 ;而保护的成果就是力图避免干扰超过系统的阈值而达到一个实际的演替。

    • 植物与草食动物之间的协同适应及进化

      2004, 24(11):2641-2648.

      摘要 (4816) HTML (0) PDF 282.94 K (43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常协同进化是指一个物种 (或种群 )的遗传结构由于回应于另一个物种 (或种群 )遗传结构的变化而发生的相应改变。广义的理解 ,协同进化是相互作用的物种之间的互惠进化。生物之间、特别是植物与草食动物之间的协同适应与进化 ,已经成为生物进化、生态、遗传等学科十分关注的问题 ,可能成为生物学中各学科研究的交汇点或结点。作者具体阐述了 :(1)生物之间协同进化的研究意义 ,包括对生物学与生态学的价值 ;(2 )生物之间协同进化研究的限制或困难 ,诸如时间、研究对象、进化等级尺度和研究方法的限制 ;(3)植物与草食动物之间协同进化的主要研究对象 (系统 ) ,即昆虫传粉系统、昆虫诱导植物反应系统、种子散布系统、以及大型草食动物采食与植物反应系统 ;(4 )植物与草食动物之间协同进化的主要研究内容 ,包括适应特征 (性状 )——物种的可塑性 ,以及适应机制——物种适应过程与策略两个方面 ;(5 )植物与草食动物之间协同进化研究的存在问题及研究方向。

    • 土壤呼吸对温度升高的适应

      2004, 24(11):2649-2655.

      摘要 (2933) HTML (0) PDF 250.10 K (35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之一 ,其对温度升高的敏感程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全球气候变化与碳循环之间的反馈关系。土壤呼吸对温度升高的适应是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其表现形式主要为随着温度的持续升高和升温时间的延长 ,土壤呼吸对温度升高反应的敏感程度下降。产生这一现象的机制包括影响因子主导地位的转移和温度以外其他因子的协同变化。土壤呼吸对温度升高的适应可以视为碳循环对全球变暖的负反馈效应 ,它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系统之间的耦合作用 ,并且导致土壤呼吸对全球温度升高响应的时空差异。由于目前生态系统模型多数没有考虑土壤呼吸的对温度升高的适应性 ,而采用统一的 Q1 0 值 ,其对未来土壤呼吸和未来气候变化幅度的预测可能存在偏差。

    • 湿度对堆肥理化性质的影响

      2004, 24(11):2656-2663.

      摘要 (2957) HTML (0) PDF 277.63 K (31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分是堆肥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基础 ,也是堆肥中重要的工艺控制参数。弄清湿度对堆肥微生物及理化性质的影响 ,对于优化堆肥工艺参数、提高堆肥效率、降低投资和运行成本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堆肥湿度研究的动态 ,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大量的研究表明 ,湿度低于 4 5 %或高于 6 5 %都不利于堆肥处理。湿度太高会导致堆料的压实度增加、FAS减少、透气性能降低 ,从而导致堆体内氧气供应不足、堆肥升温困难、有机物降解速率降低、堆肥周期延长。湿度过低 ,水分会限制堆肥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导致微生物活性下降、堆肥腐熟困难。由于鼓风、散热、水蒸发等会使堆体内存在湿度的空间变异 ,也会降低堆肥效率和堆肥产品的质量。另外 ,堆肥湿度还影响堆肥的保肥能力。由各文献得出结论 ,堆肥的最佳湿度范围一般为 5 0 %~ 6 0 %左右。

    • 高浓度硅藻对桡足类繁殖的抑制作用

      2004, 24(11):2664-2670.

      摘要 (2173) HTML (0) PDF 273.24 K (29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硅藻作为海洋浮游植物重要的组分 ,一直被看作是桡足类主要的食物来源。但近 10年来许多现场和实验室研究表明 :硅藻 ,特别是高浓度硅藻对桡足类的繁殖具有抑制作用。目前 ,对于抑制作用的机制存在着两种假设 :硅藻细胞缺乏某种关键营养物质或自身产生某种有毒物质阻碍了桡足类繁殖过程。大量的室内实验发现 :关键营养物缺乏使桡足类产卵率降低 ,对于硅藻细胞化学组成的分析表明这种物质可能是某些不饱和脂肪酸。而高浓度硅藻是否会产生毒性物质影响桡足类孵化率则存在很大的分歧。许多室内和野外实验证据显示当硅藻浓度很高时 ,桡足类孵化率显著降低 ,表现为大量未孵化的卵和畸形无节幼体。对硅藻溶出液的分析发现其中含有的不饱和醛类可能正是阻碍胚胎发育的物质。但也有一些室内和现场实验的结果表明并非所有的硅藻和桡足类之间都存在这种抑制作用。目前研究结果大多来自于室内实验 ,在自然海区中的作用机制和影响程度尚不清楚 ,但是如果这一现象在自然海区中普遍存在 ,传统上关于“硅藻——桡足类——鱼类”的海洋经典食物链观点势必存在极大的缺陷。文章针对这一问题分析了目前研究进展和将来工作前景。

    • >研究简报
    • 常绿阔叶树种的耐低温特性及其生态学评价

      2004, 24(11):2671-2378.

      摘要 (1943) HTML (0) PDF 293.00 K (28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在南京地区已露地引种的 2 4种常绿阔叶树种 ,其自然分布北界止于亚热带不同的纬度 ,运用生理生态方法 ,测定它们在模拟低温处理下的电导率 ,并结合寒冷指数和引种后其适应性表现 ,分析这些树种的耐低温能力。结果表明 ,以某一树种自然分布北界气象资料为依据的寒冷指数与其自然植被的水温条件关系更为密切 ,寒冷指数有时不能反映树种本身耐低温能力的高低。如乐东拟单性木兰 ,其自然分布于亚热带南部 2 6°N,引种到南京耐低温表现明显好于自然分布于亚热带北部的香樟。而采用低温循环仪自动降温程序模拟冰冻处理来测定离体叶片的相对电导率 ,计算出各常绿阔叶树种叶片的半致死温度 ,能定量地反映这些树种本身的耐低温能力高低。在测试中如借助已知耐低温能力的树种作对照 ,其数据结果可作为常绿园林阔叶树种能否向更高纬度引种的重要参考依据。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选出 6种 ,以其离体叶片为试材 ,测定其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 ,结果显示 ,随处理温度的降低 ,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呈增加趋势 ,然而只有在适宜的处理下才呈现规律性变化 ,这些研究结果可作为树种耐低温能力的定性补充证据。对常绿阔叶树种的耐低温能力评价及预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