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第24卷第10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水生态服务功能分析及其间接价值评价
    欧阳志云 赵同谦 王效科 苗鸿
    2004, 24(10):2091-2099.
    [摘要](6206) [HTML](0) [PDF 294.86 K](5469)
    摘要:
    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水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它不仅是人类社会经济的基础资源 ,还维持了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根据水生态系统提供服务的机制、类型和效用 ,把水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划分为提供产品、调节功能、文化功能和生命支持功能四大类。水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主要包括人类生活及生产用水、水力发电、内陆航运、水产品生产、基因资源等 ;调节功能主要包括水文调节、河流输送、侵蚀控制、水质净化、空气净化、区域气候调节等 ;文化功能主要包括文化多样性、教育价值、灵感启发、美学价值、文化遗产价值、娱乐和生态旅游价值等 ;支持功能是上述服务功能产生的基础 ,其对人类的影响是间接的并且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评价中 ,将我国陆地水生态系统分为河流、水库、湖泊、沼泽四个类型 ,结合基础数据的可获得性 ,建立了由调蓄洪水、疏通河道、水资源蓄积、土壤持留、净化环境、固定碳、提供生境、休闲娱乐 8项功能构成的水生态系统间接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初步的评价与估算 ,结果表明其总的价值为 6 0 38.78× 10 8元 ,相当于供水、发电、航运、水产品生产等水生态系统提供的直接使用价值的1.6倍。
    2  海河流域生态需水核算
    魏彦昌 苗鸿 欧阳志云 王效科
    2004, 24(10):2100-2107.
    [摘要](2248) [HTML](0) [PDF 332.53 K](3011)
    摘要:
    从生态系统角度分析了生态需水内涵和生态需水与生态用水概念的差别。探讨了海河流域自然陆地、河流、湿地、城市 4种生态系统类型生态需水核算方法 ,并对其生态需水量进行了核算。大气降水首先被天然植被利用后形成地表径流 ,才能被人类管理利用来满足经济水量和生态水量需求。从水资源管理来说 ,河流、湿地、城市等生态需水来源于径流性水资源可称为狭义生态需水 ,而包括利用降水性水资源的天然植被生态需水在内的全部生态系统生态需水可认为是广义的生态需水。狭义生态需水是水资源管理及生态需水研究和关注的重心。研究结果表明 :海河流域河流生态需水 31.6 4× 10 8m3,占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的 12 % ;湿地生态需水为 34.31× 10 8m3,占 13% ;城市生态需水量 10 .83× 10 8m3,占 4 .1% ,3项合计占径流总量的 2 9.1%。生态需水量是一个动态的值 ,随生态保护目标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核算结果必然发生变化 ,维护生态环境质量的状况不同 ,也存在最大、最小生态需水量的阈值问题 ,此类问题需今后进一步研究。
    3  内陆干旱区水分驱动的生态演变机理
    陈敏建 王浩 王芳 唐克旺 王研
    2004, 24(10):2108-2114.
    [摘要](1869) [HTML](0) [PDF 253.11 K](3323)
    摘要:
    我国内陆河流域约占国土面积 1/3,降水集中在山区 ,盆地干旱少雨 ,形成内陆河平原独特的非地带性生态群落。针对内陆河干旱区水资源条件与生态特点 ,从水分 -生态相互作用机理入手 ,系统研究了以绿洲为中心的内陆干旱区沿河平原生态问题 ,以此作为干旱区生态需水研究的基础。由于径流运动的作用 ,平原生态系统表现出有序的层次结构 :以河流为中心向两岸依次为绿洲、过渡带、荒漠 ;植被等级和盖度逐渐由高向低演变 ,分别为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和高盖度草地、中盖度草地、低盖度草地、沙漠、戈壁。植被生态系统的这种规律性反映了地下径流 (潜流场 )的变化。在干旱少雨 (年降雨量小于 10 0 mm)的环境中 ,来自河川补给的潜水蒸发 ,成为植被水分最主要来源 ,对植被生态系统起决定性的作用。根据生态景观的需水补给条件界定内陆河盆地生态系统的组成 ,给出了平原生态圈层结构的定义。当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时 ,水资源分布和补给条件相应发生变化 ,并导致生态系统圈层结构随之发生变化。生态圈层结构理论成为干旱区生态需水计算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基础 ,据此构造定量化的水分驱动生态演变模型。利用 2 0世纪 70年代和 90年代遥感影像1:10万解译图,结合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西北内陆区20世纪70~90年代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结果与生态圈层结构理论分析完全吻合。总体趋势是:人工绿洲普遍退缩。绿洲和荒漠之间的交错过渡带严重退化。荒漠化面积持续扩大。
    4  南水北调对海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裴源生 王建华 罗琳
    2004, 24(10):2115-2123.
    [摘要](2308) [HTML](0) [PDF 237.00 K](3595)
    摘要:
    提出可定量分析研究流域水循环变化对水生态环境影响的关联分析方法 ,并对海河流域现状进行了关联分析和和评价。分析研究表明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已改变了海河流域的天然水循环并导致水生态环境全面退化。进一步对未来无南水北调和有南水北调的情况进行定量模拟计算 ,结果表明在无南水北调的情况下 ,未来海河流域将处于无法兼顾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困境 ;在实施南水北调的情况下 ,水资源可支撑海河流域经济发展并影响和改善整个流域的水循环状态 ,从整体上遏制海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但入海水量仍无法改善。
    5  乌梁素海保护的生态需水量评估
    王效科 赵同谦 欧阳志云 范秀英
    2004, 24(10):2124-2129.
    [摘要](2221) [HTML](0) [PDF 202.91 K](2545)
    摘要:
    结合乌梁素海湿地生态系统特征 ,基于保证水量、保证水质和改善水质 (对于污染湖泊 ) 3个层次的湖泊湿地保护目标 ,给出了不同环境保护目标下湖泊湿地的生态需水量估算方法 ,并在系统分析乌梁素海水文水循环特征的基础上 ,选择适合的计算方法 ,对乌梁素海不同保护目标下的生态需水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 ,从保证水量平衡角度看 ,乌梁素海排干系统排入湖泊水量为 6 .18× 10 8m3/ a,可以保证乌梁素海的水量平衡 ;从保证水质角度看 ,由于作为生态用水的黄河水总 N浓度超过国家地表水水质标准中湖泊水质 V类水标准限值的 1.6倍 ,比乌梁素海湖水总 N含量还要高 ,因此 ,完全达标的生态需水量是不存在的 ,但如果只考虑盐分和总 P,在现有排干水量为 6 .18× 10 8m3/ a条件下 ,则维持乌梁素海的盐分和 P浓度不变的生态需水量分别为 1.82× 10 8m3/ a和 12 .3× 10 8m3/ a;从保证湖水水质达标角度看 ,现有污染物排放情况下 ,1a盐分和总 P达标的生态需水量分别为 4 .91× 10 8m3/ a和 16 .3× 10 8m3/ a,10 a盐分和总 P达标的生态需水量应分别为14.28× 10 8m3/ a和14 .3× 10 8m3/ a。
    6  基于农业气象学原理的林地生态需水量估算——以泾河流域为例
    闵庆文 何永涛 李文华 李贵才
    2004, 24(10):2130-2135.
    [摘要](2104) [HTML](0) [PDF 214.42 K](2973)
    摘要:
    从农业气象学原理出发 ,森林植被的生态需水可以理解为林地的蒸散耗水量。根据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划分 ,林木暂时凋萎含水量和生长阻滞含水量分别是能保证林木基本生存和正常生长时土壤含水量的下限 ,据此可以作为林地最小生态需水定额和适宜生态需水定额计算的依据 ,其数值通过计算林地的潜在蒸散并利用土壤水分修正系数和林木系数进行订正获得。根据遥感图像资料 ,在 GIS支持下 ,计算了泾河流域现有林地生长季的最小生态需水量和适宜生态需水量 ,分别为 2 0 396 0× 10 4 m3和340 330× 10 4 m3。
    7  内陆河干旱区生态需水分析
    陈敏建 王浩 王芳 唐克旺 王研
    2004, 24(10):2136-2141.
    [摘要](1694) [HTML](0) [PDF 221.03 K](2721)
    摘要:
    根据水分驱动生态演变模型 ,以水分运动和补给条件 ,研究了内陆河平原生态系统的需水结构。生态需水分为过渡带生态需水 ,绿洲生态需水 ;绿洲生态需水又进一步分为天然绿洲生态需水和人工绿洲生态需水。通过流域水分平衡和地面观测资料确定了生态圈层结构的水分需求 ,以及降水与径流对水分需求的补给比例。生态需水的分析计算 ,类似于供需平衡分析。从植物生理角度分析生态需水 ,得到天然植被的总腾发量 Et,作为植被生态需水总量。各典型天然植被的 Et通过实验资料获得。将植被和水面的总生态需水量扣除有效降水补充的部分 ,即为径流性生态需水量 GE。另一方面 ,以流域为单元进行降水和径流统一考虑的水分综合平衡 ,进行生态可利用水量分析。得到生态系统可能实际利用的径流性水资源量 GR。  将生态需水量 GE与生态系统可能实际利用的水资源量 GR进行平衡分析 ,计算实际生态耗水 ,并分析盐碱地无效耗水。根据 2 0 2 0年生态状态情景分析 ,作出了 2 0 2 0年生态需水与生态系统结构演变的预测。
    8  基于GIS的粤西海域浮游植物的时空变化分析
    蔡文贵 贾晓平 李纯厚
    2004, 24(10):2142-2148.
    [摘要](1804) [HTML](0) [PDF 333.59 K](1982)
    摘要:
    根据 1998~ 1999年 4个航次粤西海域浮游植物的调查资料 ,在 GIS的支持下对该海域浮游植物丰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密集中心位置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和模拟。结果显示 ,粤西海域浮游植物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春季、秋季和冬季 3个季节浮游植物丰度的分布趋势相似 ,均呈北部水域高、南部水域低或近岸水域高、离岸水域低的趋势 ,其密集分布区均出现在电白至海陵岛一带的近岸水域 ,其中以冬季密集区的分布范围最广 ,丰度最高 ,平均值达 4 12 .70× 10 4 ind/ m3,其次为秋季 ,丰度的平均值为 14 9.75× 10 4 ind/ m3。与上述 3个季节不同 ,夏季浮游植物的丰度处于全年的最低值 ,平均为 15 .6 4× 10 4 ind/ m3,其相对密集区的分布范围狭小 ,仅出现于川山群岛南侧的小片水域中 ,其余大部分水域的丰度均低于 2 0 .0 0× 10 4 ind/ m3。丰度密集中心的分析结果表明 ,春季、秋季和冬季浮游植物的密集中心位置彼此相近 ,漂移规律不明显 ,而夏季密集中心则明显向东南方向漂移 ,其最大漂移距离横向达 2 4 .74′,纵向达 16 .78′。
    9  水盾草入侵沉水植物群落的季节动态
    俞建 丁炳扬 于明坚 金孝锋 沈海铭 姜维梅
    2004, 24(10):2149-2156.
    [摘要](3043) [HTML](0) [PDF 300.08 K](2423)
    摘要:
    水盾草 (Cabomba caroliniana)是原产美国和南美巴西等地的多年生植物。自 1993年作为新记录报道以来 ,在中国华东水网地带大面积扩散 ,并在江苏太湖流域、浙江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等水域成为很多沉水植物群落的优势种。课题组在其分布区的苏州太湖乡、湖州道场乡、杭州五常乡、绍兴陶堰镇、柯岩镇和宁波方桥镇等 6个地点设置固定样地对水盾草入侵群落进行了9个季节的调查 ,分析了不同季节群落种类组成与生物量的变化等。结果表明 :各群落优势种在不同季节有变化 ,有些群落在所调查季节中主要优势种都为水盾草 (五常乡、柯岩镇和方桥镇 ) ,另一些群落优势种则发生季节及年际变化 (太湖乡、道场乡和陶堰镇 ) ,如太湖乡冬季优势种均为菹草、其它季节为水盾草。水盾草的生物量在样地、季节间变化很大 ,最高一般在秋季 ,变幅达近 5 0倍。水盾草生物量的季节动态显示 3种情况 :一是由于人为干扰大幅下降 ,二是处于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三是大幅上升。其中后两种情况下人为干扰较小 ,是群落自身演替的结果。从种类组成来看 ,种类组成单一的群落 ,水盾草重要值均在 5 0 %以上 ;种类组成复杂的群落 ,其重要值随季节而变化。说明群落物种丰度与其对水盾的易感性间有较密切的联系,水盾草易于入侵组成单一的群落,并迅速成为优势种。本地种与水盾草的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不同水深下,水盾草的最适生长水深在1.6m左右的水域,而本地种金鱼藻、苦草和黑藻的最适水深在0.8~1m左右。水盾草4个季节最适水深比本地种都要大,表明在它们在沉水植物群落中处于不同生态位。较低的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空间生态位空缺可能是水盾草成功入侵的主要原因。清淤等人为控制是防治水盾草入侵成功的有效手段,但这也将使本地种的生态受到威胁。
    10  内蒙古中东部不同草原地带羊草种群遗传分化
    刘惠芬 高玉葆 阮维斌 陈磊 李长林 赵念席 王丹
    2004, 24(10):2157-2164.
    [摘要](2127) [HTML](0) [PDF 306.01 K](2915)
    摘要:
    运用 RAPD技术对内蒙古不同草原地带分布的 5个羊草种群 (共 10 0个个体 )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 31个随机引物(10 nt)在 5个羊草种群中共检测到 4 96个扩增片断 ,其中多态性片断 4 89个 ,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达 98.6 %。利用 Nei指数和Shannon指数估算了 5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并计算种群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运用 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无论是种群内还是种群间 ,羊草均存在较高的遗传变异 ,大部分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 (Nei指数和 Shannon指数估算结果分别为 85 .4 %和 72 .5 % ) ,只有少部分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间 ;不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 ,各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5个种群的平均遗传距离为 0 .5 0 95 ,变异范围为 0 .4 6 84~ 0 .5 4 76 ;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地理距离较近的种群遗传距离较小 ,首先聚在一起 ,而地理距离较远的种群遗传距离较大 ,说明羊草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存在一定相关性 ;但地理距离最近的两个种群并未最先聚集 ,说明羊草种群间的分化还与其生境的异质性有关。
    11  平衡与非平衡生态学在锡林河流域典型草原放牧系统中的应用
    熊小刚 韩兴国 陈全胜 米湘成
    2004, 24(10):2165-2170.
    [摘要](2366) [HTML](0) [PDF 214.91 K](2543)
    摘要:
    为认识放牧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 ,产生了放牧系统的平衡生态学和非平衡生态学原理。放牧系统的平衡生态学原理假定 :一旦干扰在系统中发生 ,系统将偏离平衡态 ;而当干扰解除后 ,系统将自动返回原来的状态或在新的领域实现平衡。在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典型草原放牧系统动态的研究中 ,来自平衡生态学的 Clem ents- Duksterhuis演替理论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研究框架。尽管已经证实对退化不太严重的典型草原放牧系统 ,平衡生态学原理是适用的 ,但是对于这一地区严重退化的放牧系统的动态 ,它显然并不能给予合理的解释。事实上许多放牧系统动态遵循非平衡生态学原理。在非平衡放牧系统中 ,稳定的状态是不会实现的 ,因为在这样的系统中 ,非生物变量对于植被的动态似乎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从而也决定着草食动物的种群动态。状态与过渡模型基于非平衡生态学原理 ,它能够解释过度放牧下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的崩溃或灌丛化 ,因此它适于该地区严重退化的典型草原放牧系统的动态。鉴于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典型草原放牧系统普遍严重退化的现实 ,未来该地退化放牧系统的研究应更多地应用非平衡生态学原理 ,并且严重退化的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试验 ,特别是灌丛化草原的重建也应置于它的指导之下。
    12  松嫩平原水淹恢复演替过程中羊草无性系种群构件的年龄结构
    李海燕 杨允菲
    2004, 24(10):2171-2177.
    [摘要](1898) [HTML](0) [PDF 234.25 K](2292)
    摘要:
    对松嫩平原羊草草甸水淹恢复演替过程中不同大小羊草无性系斑块的种群构件年龄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羊草种群分蘖株在斑块中心由 4个龄级组成 ;最外圈层由 3个龄级组成。根茎在斑块中心和中间圈层均由 2~ 4个龄级组成 ,最外层由1~ 2个龄级组成。潜在种群冬性苗和分蘖节芽总量各圈层均由 4个龄级组成。斑块中心的分蘖株种群为稳定型年龄结构 ,向外发展至增长型年龄结构。根茎长度和潜在种群在各圈层均呈增长型年龄结构。在水淹羊草草甸的恢复过程中 ,不同大小羊草无性系斑块均呈不断扩展的趋势。在生存空间充足时 ,羊草的分蘖节在一个生长季里可以繁殖多个世代。通过羊草根茎的年龄结构可预测演替的进程。
    13  内蒙古中东部草原大针茅的种群遗传分化
    赵念席 高玉葆 王金龙 任安芝 阮维斌 陈磊 刘惠芬
    2004, 24(10):2178-2185.
    [摘要](1964) [HTML](0) [PDF 354.71 K](2708)
    摘要:
    对内蒙古中东部草原区分布的 11个大针茅 (Stipa grandis P. Smirn)地理种群进行了 RAPD分析。从 10 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 18个有效引物 ,共扩增出 2 2 1条 DNA带 ,多态性 DNA带 12 1条 ,占 5 4 .75 % ,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 DNA带数为 12 .2 8条 ;特异性 DNA带 2 5条 ,占 11.31%。基于 Jaccard遗传相似性系数对此 2 2 1条 DNA带进行 U PGMA聚类分析 ,将 11个种群分为 3类 ,白音锡勒牧场的 8个种群聚为一类 ,林西种群和克什克腾种群两个种群聚为一类 ,阿巴嘎种群单独成为第 3类。用Mantel检验作进一步分析表明 ,在相对较大的尺度上 ,大针茅的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相关极显著 (g>g0 .0 0 5) ;而在相对较小的尺度上 (白音锡勒牧场 8个种群 ) ,相关不显著 (g>g0.005);而在相对较小的尺度上(白音锡勒牧场8个种群),相关不显著(g
    14  CO2浓度倍增条件下土壤干旱对两种沙生灌木碳氮含量及其适应性的影响
    许振柱 周广胜 肖春旺 王玉辉
    2004, 24(10):2186-2191.
    [摘要](1764) [HTML](0) [PDF 269.42 K](2250)
    摘要:
    研究利用大型环境生长箱模拟了两种沙地优势灌木柠条和羊柴对 CO2 浓度倍增和土壤干旱交互作用的响应。 CO2 浓度倍增使柠条和羊柴的生物量分别增加了 6 2 .90 %和 5 0 .0 0 % ,使植株叶面积分别增加了 4 1.86 %和 4 5 .84 %。 CO2 浓度的倍增效应随着土壤干旱的增加而下降。 CO2 浓度倍增和土壤干旱都增加单位叶面积质量 (L MA) ,但 CO2 浓度倍增主要增加了水分充足时的 L MA。 CO2 倍增使柠条和羊柴叶片含氮量分别降低了 10 .4 0 %和 5 .0 6 %。柠条叶片含氮量在所有土壤干旱条件下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而羊柴叶片的含氮量仅在严重干旱条件下增加。 CO2 倍增使叶片的碳氮比显著增加 ,但土壤干旱使之降低。CO2 浓度倍增降低叶肉细胞质膜的过氧化产物丙二醛 (MDA )的含量 ,干旱使之增加。叶片含氮量与 MDA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 CO2 倍增有保护叶片免受严重土壤干旱的作用 ,但干旱的负面影响是 CO2 倍增效应所难以弥补的。
    15  杉木与固氮和非固氮树种混交对林地土壤质量和土壤水化学的影响
    黄宇 冯宗炜 汪思龙 于小军 高红 王清奎
    2004, 24(10):2192-2199.
    [摘要](2276) [HTML](0) [PDF 301.25 K](3016)
    摘要:
    第 1代人工杉木林皆伐后 ,3种不同的经营模式 ,即连载杉木纯林、杉木与固 N阔叶树混交林和杉木与非固 N阔叶树混交林 ,对林地土壤质量和土壤水化学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在杉树与阔叶树混交经营模式下 ,土壤养分含量增加 ,物理性状改善 ,土壤生物活性提高 ,微生物商 (Cmic:Corg)上升 ,代谢商 (q CO2 )稍有下降 ,但杉木与固 N树种的混交对土壤质量的改善效果比杉木与非固 N树种混交好 ;相反 ,杉木连载只能导致林地土壤质量的逐渐恶化 ;土壤溶液中 ,主要来自于大气中的一些离子浓度 ,如 SO2 - 4,Cl- ,Na+和 Mg2 + ,在杉木纯林中显著高于混交林 ,而主要受系统内影响较大的一些离子 ,如 K+和NH+ 4,NO- 3,在经营模式间变异较小 ;H+ 和 Al3+ 浓度也是杉木纯林比混交林高。另外 ,研究结果还表明 ,总有机 C、CEC和微生物 C与其它土壤理化性质与生物学性质之间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 ,所以可以将总有机 C、CEC和微生物 C作为红黄壤地区亚热带人工林土壤质量的指示指标
    16  北京城市生态系统植物种类构成及其分布特征
    孟雪松 欧阳志云 崔国发 李伟峰 郑华
    2004, 24(10):2200-2206.
    [摘要](3958) [HTML](0) [PDF 278.41 K](6195)
    摘要:
    为了认识北京城市生态系统植物的构成特点、变化趋势及保护城市植物多样性 ,进而为北京城市绿化提供科学基础 ,对北京城区五环内各功能类型的植物进行了抽样调查、标本采集、鉴定和研究。结果表明 :(1)北京城区五环内共有维管束植物 99科30 7属 5 36种 ,其中北京本地种 2 79种 ,占总种数的 5 2 .0 5 % ,国内引进种 15 0种 ,占总种数的 2 7.99% ,国外引进种 10 7种 ,占总种数的 19.96 %。 (2 )北京城区植物属的区系地理成分以北温带成分为主 ,占城区总属数的 2 1.0 5 % ,远低于全北京植物北温带成分占 30 .30 %的比例 ;温带亚洲物种、旧世界温带物种、世界分布物种的比例都呈减少趋势 ;除旧世界热带物种成分外 ,其它热带物种成分的比例都有所增加。(3)城区各功能区物种丰富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公园、学校校园、居民小区、道路、体育中心及单位场院、广场及公共建筑。公园、学校校园植物的总种数都占城区五环内植物总种数的 5 0 %以上 ,是城区植物的物种库。但本地植物物种比例在所有的功能区中均较低 ,甚至在公园与学校校园 ,本地物种的比例也分别只有 5 3.86 %与52.52%,居民小区和广场及公共建筑的北京本地种比例分别只有41.39%和40.23%。(4)公园的乔、灌木植物多样性最高,荒地的草本植物多样性最高,广场的草本植物多样性最低。荒地作为临时用地,草本植物种类丰富,在某种意义上也发挥着物种库的作用,这也说明人对绿地的管理是影响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5)根据植被地带性原则,应加强对具有物种库作用的公园、学校、荒地中本地种的筛选和研究,保护本地物种资源和城市物种多样性。
    17  马尾松与湿地松人工林生物量动态及养分循环特征
    田大伦 项文化 闫文德
    2004, 24(10):2207-2210.
    [摘要](2586) [HTML](0) [PDF 181.34 K](3102)
    摘要:
    对乡土树种马尾松和引进外来树种湿地松人工林的生物量动态变化、养分积累与分配以及养分循环特征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在林分生长发育早期 ,马尾松生长慢 ,而湿地松生长快 ,生长发育后期马尾松生长速度比湿地松快。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的数量成熟年龄为 36 a,采伐利用时的最大生物量为 4 34t/ hm2 ;湿地松的为 2 6 a,采伐利用时的最大生物量为 338t/ hm2。湿地松人工林各器官和总的养分积累量均高于马尾松 ,其中养分的总积累量是马尾松的 2倍多 ,树干高达 5倍多。在采伐利用时 ,不管是全树利用还是仅利用干材 ,同马尾松相比 ,湿地松林将带走更多的养分 ,对地力的养分消耗量更大。同时 ,湿地松林养分循环速率低 ,周转时间长 ,需要的养分多 ,比马尾松林维持地力的能力差。因此 ,在湿地松人工林的经营管理过程 ,更应处理好养地与用地之间的关系 ,否则会造成林地生产力的下降。
    18  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凋落物养分归还功能
    魏晶 吴钢 邓红兵
    2004, 24(10):2211-2216.
    [摘要](2069) [HTML](0) [PDF 218.98 K](2587)
    摘要:
    研究了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中凋落物量及其养分空间分布特征 ,并对凋落物在养分生物循环中的功能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 :长白山高山冻原植被凋落物量为 1.378~ 2 .4 76 t/hm2 ,通过对不同海拔凋落物量的数量特征进行分析 ,海拔是影响长白山高山冻原植被凋落物量的主要因子。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凋落物中 S、N和 P含量分别为 0 .14 % ,0 .4 9%和0 .2 1% ;3种营养元素在凋落物中积累量为 81.99kg/hm2 ,其中 S、N和 P积累量分别是 15 .0 4 kg/hm2 ,4 5 .93kg/hm2 和2 1.0 2 kg/hm2 。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中 5种植被型 (FA,L A,TA,MA和 SA)年归还量依次为 0 .72 ,1.35 ,14 .6 5 ,10 .88和 11.91kg/(hm2· a) ;平均归还率依次 0 .33,0 .4 2 ,0 .39,0 .39和 0 .4 8。典型高山冻原植被型的归还量最大 ,而归还率却较低。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内 S、N和 P的利用效率分别是 7.14、2 .0 4和 4 .76。在整个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中 S和P的利用效率大于N的利用效率。
    19  福建东山几种木麻黄的物质与能量特征
    林益明 郭启荣 叶功富 林玲 林鹏
    2004, 24(10):2217-2224.
    [摘要](1786) [HTML](0) [PDF 311.96 K](3410)
    摘要:
    对福建东山 7种木麻黄 (普通木麻黄、粗枝木麻黄、细枝木麻黄、肥木木麻黄、山神木麻黄、鸡冠木麻黄、滨海木麻黄 )及其距海岸不同远近的普通木麻黄的小枝的物质和能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东山 7种木麻黄小枝的灰分含量、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因种而异 ,灰分含量在 3.0 6 %~ 5 .98%之间 ,干重热值在 19.4 6± 0 .0 7~ 2 0 .82± 0 .15 k J/ g之间 ,去灰分热值在2 0 .5 9± 0 .0 5~ 2 1.4 8± 0 .15 k J/ g之间 ;其中 ,山神木麻黄小枝的灰分含量最低 ,而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最高 ,符合理想燃料对低灰分含量和高热值的要求 ;木麻黄小枝具有相对较高的热值现象 (特别是山神木麻黄 )是在贫瘠的土壤条件下适应环境的结果 ,在小枝中进行了高能化合物的积累。木麻黄对环境的特殊适应也反映其主动适应环境的能力 ,是植物自身的高能量对物质的一种补偿作用 ;7种木麻黄小枝的干重热值与灰分含量具有显著的线性负相关 (P<0 .0 5 ) ;干重热值与粗脂肪含量具有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 (P<0 .0 1) ,而与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相关性不显著 (P>0.05);(2)距海岸不同远近的普通木麻黄小枝的物质与能量特征存在差异,灰分含量在3.58%~8.75%之间,平均为6.03%;干重热值在20.33±0.00~21.63±.06kJ/g之间,平均为20.95±0.50kJ/g;去灰分热值在21.67±0.00~22.86±0.6kJ/g之间,平均为22.29±0.43kJ/g;其中位于前沿、中部的普通木麻黄小枝的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相对较低,特别是前热值是长期强风胁迫的结果,是耗能的过程;从中部到后沿,风的胁迫小,植株的生长及热值主要受土壤因子的影响,后沿相对优越的土壤条件,更有利于植株的生长,植株生长良好,光合作用越强,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也越多,因此后沿的植株热值最高。距海岸不同远近的普通木麻黄小枝的干重热值与粗脂肪含量具有极显著的线性相关(P<0.01),而与灰分含量、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相关性不显著(P>0.05)。综合来看,热值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0  浑善达克沙化草地C4植物资源及其与植被演替的关系
    王仁忠
    2004, 24(10):2225-2229.
    [摘要](1666) [HTML](0) [PDF 211.47 K](2180)
    摘要:
    根据野外调查和文献资料研究了浑善达克沙化草地 C4 植物的种类组成及其与沙化草地植被演替的关系。浑善达克沙化草地共有野生 C4 植物 2 7种 ,分属于 7科、2 2个属 ,其中以禾本科最多 ,有 16种 ,藜科次之 ,有 6种。该区域的 C4植物中 1年生植物约占 6 3% ,且多为沙化演替的先锋物种。C4 植物数量和 C4 / C3比基本随沙化演替的进行而增加 ,尤其在弃耕地和流动沙丘阶段 C4 / C3比均在 2 0 %以上 ,体现了 C4 植物抗逆性强的生物学特点。
    21  高尔夫球场草坪-杂草群落中主要杂草种类年消长动态及时间生态位
    马宗仁 阳承胜 常向前 郭辉
    2004, 24(10):2230-2237.
    [摘要](1995) [HTML](0) [PDF 287.57 K](2817)
    摘要:
    研究了亚热带地区高尔夫球场草坪 -杂草群落中主要杂草种类组成、年消长动态及时间生态位。结果表明 :高尔夫球场草坪 -杂草群落中各类杂草总计 5 9种 ,其中禾草 14种 ,莎草 4种 ,阔叶杂草 4 1种。在 2 0 %以上的样带小样方中出现的杂草种类为13种 ,即香附子、水蜈蚣、黄花酢浆草、铺地黎、牛筋草、两耳草、马唐草、天胡荽、狗尾草、空心莲子草、马齿苋、鸡眼草和犁头草 ;13种主要杂草总的年消长动态是 :1~ 3月份个体数量较少 ,4~ 10月份期间生长加快 ,但消长起伏不平 ,10月份后变缓 ;70 %以上的主要杂草在草坪 -杂草群落中生态位宽度均在 0 .7左右 ,其中生态位宽度较高的杂草种类为香附子 (0 .90 5 4 )、水蜈蚣(0 .86 18)和黄花酢浆草 (0 .8381) ,生态位最小的杂草种类为马齿苋 (0 .392 2 ) ;13种杂草中 ,相似性指数最高的杂草种对为空心莲子草与马齿苋 (0 .75 98) ,最小的杂草种对为天胡荽与鸡眼草 (0 .16 6 6 )。
    22  模拟海平面上升对红树植物秋茄的影响
    叶勇 卢昌义 郑逢中 谭凤仪
    2004, 24(10):2238-2244.
    [摘要](2256) [HTML](0) [PDF 294.83 K](3082)
    摘要:
    研究了壤质沙土 (粗质土 )和粘土 (细质土 )条件下红树植物秋茄 (K andelia candel)对水位上升和淹水时间延长的反应。模拟海平面上升 30 cm导致红树林土壤的酸化 ,且细质土的酸化比粗质土严重 ;秋茄繁殖体的萌苗速度明显加快 ;促进秋茄的早期生长 ,尤其是导致最初 2个月茎高生长的增加 ,然而 ,后 2个月秋茄的相对生长率并不因水位的升高而增加 ;地下部 /地上部生物量比减小 ,在粗质土中尤为如此 ;幼苗粗根比例明显增加 ;叶片叶绿素 a/ b比值下降。在微型盆栽试验条件下 ,无论是高水位还是低水位 ,所有的秋茄繁殖体均成功萌发且幼苗在整个试验期间均成活。在野外条件下 ,秋茄幼苗成活率在高水位和低水位条件下均高达 90 %以上。野外条件下 ,无论是经胚轴萌发还是幼苗移栽的幼苗 ,最初 4个月的茎高生长均为低潮区高于高潮区 ,与微型试验结果相同。微型盆栽试验和野外种植试验均表明 ,海平面上升 30 cm对秋茄的萌发和早期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23  土壤动物对模拟N沉降的响应
    徐国良 莫江明 Brown Sandra 李德军
    2004, 24(10):2245-2251.
    [摘要](1441) [HTML](0) [PDF 263.86 K](2108)
    摘要:
    通过人工喷施 NH4 NO3而建立一个模拟 N沉降梯度系列的方法 ,研究了苗圃试验样地土壤动物群落对 N沉降增加的响应。实验分为 5个处理 :CK对照、T1、T2、T3和 T4 ,分别接受 0、5、10、15和 30 g N/ (m2 · a)的处理。经 6个月的施氮处理后 ,土壤动物个体总数随着 N沉降处理强度的变化 ,在水平尺度和垂直尺度上均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在水平分布上 ,由于 F1层 (0~ 5 cm)受到 N沉降处理最直接的影响 ,其动物个体数的变化趋势较明显 ,表现为 T2 >T1>CK>T3>T4 ,其中前两者显著高于其它处理 (P<0 .0 5 ) ,但 F2层 (5~ 10 cm)和 F3层 (10~ 15 cm)的情况变化比较复杂 ,趋势不明显。在垂直分布上 ,T2处理下多数土壤动物集中于 F1层 ,土层越深 ,土壤动物愈少 ,但在最大浓度 T4处理下 ,则完全相反 ,由 F1层向 F3层逐渐增多。总的来说 ,土壤动物在低 N沉降下趋向表层 ,而在高氮沉降下则趋向深层分布。与个体总数的分布格局相类似 ,土壤各层动物类群数总体上呈现明显的单峰变化格局 ,T2处理时类群最丰富 ,并显著高于其它各处理(P<0.05);在垂直分布上,也表现出先向表层集中后向土壤深层发展的趋势,T2处理为其拐点。甲螨随N沉降强度加大变化的规律很强,它也有个先发展后受遏制的过程,T2处理时达到峰值。上述研究结果证明,N沉降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存在阀值效应。
    24  中红侧沟茧蜂对烟草挥发物的触角电生理及行为反应
    董文霞 胡保文 张钟宁 韩宝瑜
    2004, 24(10):2252-2256.
    [摘要](1793) [HTML](0) [PDF 208.95 K](2578)
    摘要:
    中红侧沟茧峰 Microplitis mediator是棉铃虫 H elicoverpa armigera的主要内寄生蜂 ,是优良的蜂种 ,在生物防治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迄今 ,有关中红侧沟茧蜂的化学生态的研究甚少。利用触角电位技术 ,测定了中红侧沟茧蜂对烟草叶片粗提物和烟草中 10种挥发物的触角电生理反应 ,并测定了中红侧沟茧蜂的触角电位反应随日龄的变化。以嗅觉仪测定了中红侧沟茧蜂对烟草粗提物、烟草中 4种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中红侧沟茧蜂利用烟草释放的气味向烟草定向 ,进而找到其寄主——棉铃虫 ,也佐证了烟草同样是棉铃虫的重要寄主植物的论点。雌蜂对脂肪族化合物反应最强 ,对芳香族化合物和糠醛 (杂环化合物 )的反应居中 ,对萜类化合物反应较弱或者不反应。表明烟草挥发性物质在中红侧沟茧蜂寻找寄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挥发物各组分的作用存在着差异。雌性中红侧沟茧蜂对顺 - 3-己烯醇的触角电位反应随日龄的增加而变化。 1日龄的雌蜂的反应较弱 ,2日龄、3日龄的雌蜂反应较强 ,4日龄、5日龄的雌蜂的反应又减弱。这与该蜂产卵习性相符 :羽化当天的雌蜂产卵较少 ,羽化 2~ 3d之后的雌蜂产卵量较大。
    25  中国历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可持续性评估
    刘宇辉 彭希哲
    2004, 24(10):2257-2262.
    [摘要](4476) [HTML](0) [PDF 236.01 K](4665)
    摘要:
    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测度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加拿大学者 Mathis Wackernagel发展完善的生态足迹模型就是一种测量可持续性的方法。该方法通过计算支持特定区域人类社会所有消费活动所需要的土地 (生态足迹 )与该区域可提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 (生态承载力 )相比较来判断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简单介绍了生态足迹模型的基本概念、研究进展、计算方法 ;对中国历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 :从 196 2~ 2 0 0 1年 ,中国人均生态承载力逐步下降 ,人均生态足迹则逐步上升 ,目前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已经超过人均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出现 ,并持续扩大 ,中国目前的发展处于一种强不可持续状态。
    26  区域生态系统景观结构演化定量评价方法
    詹巍 徐福留 赵臻彦 郝君宜 赵珊珊 张颖 胡维平
    2004, 24(10):2263-2268.
    [摘要](1829) [HTML](0) [PDF 217.44 K](2397)
    摘要:
    为了在更宏观层次上评价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系统景观格局的影响 ,设计了一种三角图方法。根据自然景观指数、半自然半人工景观指数和人工景观指数的相对比例及其变化 ,该方法把区域生态系统分为 4种景观结构类型以及 6种变化趋势 ,即自然型景观、半自然半人工型景观、人工型景观和混合型景观 ,自然化 -人工化趋势、自然化趋势、自然化 -半自然半人工化趋势、半自然半人工化趋势、半自然半人工化 -人工化趋势和人工化趋势 ,这些景观结构类型和变化趋势分别对应于三角图中的不同区域和演化方向。青岛城阳区、深圳龙华区及海口市的应用实例表明 ,该方法原理简单 ,计算简便 ,结果直观 ,可以很好地用于在较宏观层次上分析人类活动对区域景观格局的影响。
    27  尿素肥斑扩散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王曙光 侯彦林
    2004, 24(10):2269-2274.
    [摘要](1539) [HTML](0) [PDF 225.51 K](2345)
    摘要:
    磷脂脂肪酸 (PL FA)被认为是有效指示活体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标记物之一 ,该方法已在土壤微生物的研究中被大量应用。采用特制容器 ,模拟尿素肥斑在土壤中的扩散行为 ,观察距尿素肥斑不同距离微域中养分形态和浓度变化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培养 7d后 ,No.7(距肥斑 7cm)和 No.8(距肥斑 8cm )微域的 NH+ 4、NO- 2 、NO- 3浓度最高 ,NO- 2 是尿素扩散区域的主要离子存在形态。对提取到的 2 5种 PL FA进行主成分分析 (PCA) ,发现 PL FA组成随不同微域养分浓度变化而变化 ,说明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改变。就标记性 PL FA而言 ,尿素扩散导致真菌 PL FA在高浓度养分微域浓度增加 ,细菌 PL FA浓度下降 ,其中 ,No.7微域的真菌 PL FA18∶ 2ω6 ,9和 PL FA18∶ 1ω9浓度分别比对照 (No.2 0微域 )增加 173%和 4 7.2 %。然而 ,放线菌 PL FA 10 Me18∶ 0浓度变化不大。
    28  我国23个土壤磷素淋失风险评估Ⅰ.淋失临界值
    钟晓英 赵小蓉 鲍华军 李浩浩 李贵桐 林启美
    2004, 24(10):2275-2280.
    [摘要](2687) [HTML](0) [PDF 222.37 K](2326)
    摘要:
    随着磷肥施用量增加 ,土壤磷素累积 ,由此所引起的土壤磷素流失 (径流和淋失 )越来越成为水体磷素的重要来源。研究从广西灵川、云南建水、贵州六枝、福建漳浦、浙江象山、江苏如皋、山东泰安、河南南阳、陕西延安、海南海口、湖北潜江、湖南长沙、北京海淀等 13个省 (市 )采集 2 3种耕地土壤 ,土壤风干过 2 mm筛后 ,加入 0 ,30 ,4 0 ,6 0 ,10 0 ,16 0 ,2 0 0 ,2 4 0 ,30 0 ,4 0 0 mg P/ kg土(KH2 PO4 溶液 ) ,并将土壤湿度调节至约 5 0 %的田间持水量 ,2 5℃下培养 4 d后风干 ,再加水至约 5 0 %的田间持水量 ,同上培养再风干 ,如此进行干湿交替 3次达到平衡后 ,分别用 p H8.5 0 .5 mol/ L Na HCO3溶液 (Olsen- P)、0 .0 1m ol/ L Ca Cl2 溶液 (Ca Cl2 -P)和铁滤纸条 (Fe- P)测定土壤含磷量。结果表明 ,Olsen- P与 Fe- P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 ,随着土壤 Olsen- P或 Fe- P的增加 ,Ca Cl2 - P提高 ,存在一个明显的突变点 ,即土壤磷酸盐淋失临界值.但不同土壤其临界值差异很大,前者的Olsen-P在29.96~156.78mg/kg之间,相应的CaCl2-P为0.14~3.87mg/kg;而后者的Fe-P为0.68~2.17mg/kg,相应的CaCl2-Po 0.30~7.38mg/kg。两种方法所得到的临界值大部分土壤十分接近,但一些土壤相差很大。根据所获得的临界值推断,供试的23个土壤中,采自浙江象山(9号)、江苏如皋(11号)的土地极有可能已经发生了磷酸盐淋失,来自广西灵川(2号)、云南建水(3号)、河南南阳(15号)、陕西延安(17号和18号)土壤比较容易发生磷淋失,而来自贵州六枝(5号和6号)、浙江象山(10号)、湖北潜江(20号和21号)土壤则不太容易发生磷的淋失。
    29  冬小麦生长条件下土壤硝态氮淋洗的传递函数模拟和预报
    任理 袁福生 张福锁
    2004, 24(10):2281-2288.
    [摘要](1658) [HTML](0) [PDF 305.28 K](1975)
    摘要:
    观测了地中渗透计的土壤在 3种不同施肥量下冬小麦自播种至返青期硝态氮的淋洗动态 ,由试验资料获得了硝态氮在土壤中迁移时间的概率密度函数 ,进而运用传递函数模型对土壤排水出流液中的硝态氮浓度和淋洗量动态进行了数学模拟和预报。
    30  冬小麦生育期农田尺度下土壤硝态氮淋失动态的数值模拟
    马军花 任理
    2004, 24(10):2289-2301.
    [摘要](1589) [HTML](0) [PDF 532.84 K](2404)
    摘要:
    在北京通州区永乐店田间试验的基础上 ,假设土壤由一系列不发生相互作用的一维土柱组成 ,根据实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 ,假定土壤有机氮的矿化作用速率常数 (零级动力学 )和有机质含量成正比 ,运用 HYDRUS- 1D软件 ,分别就考虑和不考虑土壤有机氮的矿化速率的空间变异性这两种方案 ,对 2 0 0 0~ 2 0 0 1年冬小麦生长条件下农田尺度土壤氮素转化和硝态氮淋失规律进行了数值分析。两种方案的模拟结果表明 :考虑和不考虑土壤有机氮矿化速率的空间变异性对剖面 2 5 0 cm埋深处硝态氮淋失量的影响很小 ,其差异主要在于前者对土壤氮素的矿化量、固持及反硝化量、作物吸氮量的影响更大 ,其空间变异性高于不考虑矿化速率时的结果。剖面 2 5 0 cm埋深处平均的土壤水渗透量和累积硝态氮淋失量分别为 2 .2 5 mm、0 .0 0 984 m g/cm2 ,变异系数大于 1.4 6 ,属于强变异性。对模拟结果进行地统计学分析 ,结果表明 :剖面 2 5 0 cm埋深处的土壤水渗透量和硝态氮淋失量的半方差函数为纯块金形式 ,在空间上表现为相互独立。考虑有机氮矿化速率空间变异性时的土壤氮素净转化量、吸氮量均可用球状模型描述,其变程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程接近,约为4.7m;而不考虑有机氮矿化速率空间变异性时的土壤氮素净转化量用线性无基台值模型描述,即,在研究区域内无限的半方差。通过对剖面250cm埋深处的土壤硝态氮淋失量与模型主要输入参数(参量)及pH、EC、OM进行统计分析得知,硝态氮的淋失主要受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与土壤容重和水力学参数Ks、θs、α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各自的决定系数依次约为0.65、0.31、0.22、0.15。
    31  不同土壤培肥措施对华北高产农田生态系统蚯蚓种群的影响
    曹志平 乔玉辉 王宝清 徐芹
    2004, 24(10):2302-2306.
    [摘要](2520) [HTML](0) [PDF 195.36 K](2398)
    摘要:
    通过在华北高产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的土壤培肥试验 ,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和施肥措施对土壤大型动物——蚯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域高肥力土壤共有 7种蚯蚓 ,其中以正蚓科梯形流蚓为主 ,并同时分布巨蚓科的远盲蚓属、腔蚓属和链胃蚓科的杜拉蚓属的一些广布种。全年平均种群密度为 83.83条 /m2 ,最高种群数量出现在 1998年 8月份 ,其季节变化趋势为夏季 >春季 >秋冬季。在投入同量化肥条件下 ,有机物投入越多 ,蚯蚓越丰富 ,其生物量有以下趋势 :化肥投入 <化肥与麦秸还田 <化肥与玉米秸麦秸全还田 <化肥与玉米秸麦秸还田加施有机肥处理。在有有机物投入的条件下 ,化肥对土壤生物的负面效应不明显 ,不会对土壤中的蚯蚓有较大影响 ;而单施化肥 ,对蚯蚓负面影响较为显著。有机肥的施入可以增加蚯蚓的种群数量 ,随着时间的增加这种趋势越明显。
    32  华北高产农田生态系统中蚯蚓种群次生演替规律
    乔玉辉 曹志平 吴文良
    2004, 24(10):2307-2311.
    [摘要](1925) [HTML](0) [PDF 211.29 K](2577)
    摘要:
    通过对山东省桓台县不同土壤肥力的农田生态系统中蚯蚓种群的调查发现 ,该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有 7种蚯蚓 ,高肥力土壤中蚯蚓相对较丰富 ,种群密度可达 83.83条 / m2 ,梯形流蚓为优势种 ;低肥力土壤中蚯蚓种群密度 4 0 .18条 / m2 ,优势种是天锡杜拉蚓。梯形流蚓和湖北远盲蚓在高肥力土壤中的种群密度要明显高于低肥力土壤 ;而其他几种蚯蚓种群数量变化不大 ,随着土壤肥力的演变 ,低肥力土壤中天锡杜拉蚓的优势地位随着土壤肥力的提高逐渐被梯形流蚓所代替。合理的投入特别是农田有机物投入可以加速农田生态系统中生态演替 ;试验中不同处理间蚯蚓的种群生物量有以下趋势 :化肥投入 <化肥与麦秸还田 <化肥与玉米麦秸全还田 <化肥与玉米麦秸全还田以及有机肥的施用。无论在高肥力还是低肥力的土壤上都表现出相同的规律 ,但蚯蚓种群组成并没有明显差异。
    33  优先保护种群的确定 II.单倍型丰富度模型及在银杏中的应用
    陆慧萍 沈浪 张欣 樊晓霞 陈小勇
    2004, 24(10):2312-2316.
    [摘要](2228) [HTML](0) [PDF 179.42 K](2364)
    摘要:
    由于不同种群遗传多样性的不均匀分布以及资金和人力资源等的限制 ,加上经济发展常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矛盾 ,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等需要确定优先保护的种群。确定优先保护种群有 3种途径 :一是以种群遗传变异为依据 ,这一方法常用于指导种质资源收集 ;二是遗传差异为依据 ,如进化显著单元 ;三是以综合考虑种群内遗传变异和遗传差异的遗传贡献率为依据。前两种方法各自考虑了一个方面 ,存在一定缺陷 ,第 3种方法弥补了这种不足 ,但是目前缺少计算遗传贡献率的模型。采用等位基因丰富度参数 ,从种群内遗传变异、种群间遗传变异以及物种水平遗传变异之间的关系出发 ,提出了将种群间遗传变异分配到各种群的模型 ,以及计算各种群遗传贡献的方法。利用获得的 6个银杏种群 cp DNA PCR- RFL P单倍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说明 ,并根据计算结果得出金佛山、妥乐种群位于需要优先保护前列的初步结果。
    34  红树胎生现象及其对潮间带生境适应性研究进展
    闫中正 王文卿 黄伟滨
    2004, 24(10):2317-2323.
    [摘要](2221) [HTML](0) [PDF 256.75 K](3061)
    摘要:
    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高盐、淹水、土壤缺氧和潮水冲击等不良环境因子导致了红树植物在形态、生理和生态方面的特异性 ,尤其是其独特的胎生现象。从红树植物胎生繁殖体在母体的发育过程和繁殖体落地后对潮间带生境的适应两个角度探讨了红树植物胎生现象的适应意义。红树植物的胎生现象是对潮间带盐胁迫、淹水、土壤缺氧和潮水冲击等综合生境的适应 ,而不是单独其中一种胁迫因子的适应。红树植物胎生繁殖体在母体的发育过程中通过能量积累、渗透调节、形态完善等过程为掉落以后适应潮间生境做准备 ,掉落的胎生繁殖体依靠从母体获得的能量和营养克服潮间带的盐胁迫、淹水、土壤缺氧和潮水冲击等多重胁迫。红树植物胎生繁殖体落地后的能量收支平衡是决定繁殖体定居成功与否的关键 ,而胎生现象的意义正是通过胎生繁殖体在母体发育过程中积累足够的能量和营养来适应潮间带生境。红树植物胎生繁殖体落地后苗木在潮间带滩涂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一个能量“阈限”,能阈的高低决定于潮间带生境的恶劣程度 ,而突破能阈能力决定于胎生繁殖体所携带的能量与营养的数量。这为红树林湿地恢复提供了理论基础 ,但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支持该理论。
    35  湖泊最低生态水位计算方法
    徐志侠 陈敏建 董增川
    2004, 24(10):2324-2328.
    [摘要](3332) [HTML](0) [PDF 174.84 K](4142)
    摘要:
    研究湖泊最低生态水位的计算方法 ,对解决我国湖泊生态退化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针对我国湖泊生态资料缺乏的情况 ,提出 3种确定湖泊最低生态水位的方法。认为湖泊天然生态系统已经适应了天然多年最低水位 ,据此提出利用湖泊多年天然水位资料确定湖泊最低生态水位的方法——天然水位资料法 .认为要使湖泊生态系统不出现严重退化 ,必须使湖泊水文和地形子系统不严重退化 ,据此提出湖泊形态分析法 .从生物对生存空间的最小需求角度 ,以鱼类为指示生物 ,提出生物最小空间需求法。采用上述 3种方法计算了南四湖最低生态水位。计算结果表明 ,南四湖上级湖最低生态水位的范围为 32 .75~ 33.2 5 m,平均值为 33m;下级湖最低生态水位范围 31.2 5~ 31.75 m,平均值为 31.38m。上下两湖最小生态水位相应湖面面积之和为 5 93~86 0 km2 ,平均水位相应面积之和 70 8km2 ,占 195 3~ 1979年多年平均湖面面积 12 2 5 km2 的 5 8%。从保护南四湖自然保护区的角度看 ,确定的最低生态水位合理。
    36  镉、铅对蟾蜍精巢毒作用的酶学研究
    贾秀英 董爱华
    2004, 24(10):2329-2333.
    [摘要](1892) [HTML](0) [PDF 217.59 K](2436)
    摘要:
    为研究镉、铅对精巢的生化毒作用机理 ,应用氯化镉、硝酸铅溶液对成年雄性蟾蜍进行腹腔染毒 (按镉计 0 .1、0 .2、0 .4、0 .8mg/ kg体重 ;按铅计 1、2、4、8mg/ kg体重 ) ,连续染毒 7d后活体解剖 ,测定分析精巢中各种酶的活性。结果显示 ,在镉染毒下 ,精巢乳酸脱氢酶 (L DH)和酸性磷酸酶 (ACP)的活性随镉染毒剂量的增加而降低 ,而碱性磷酸酶 (AL P)未发现明显变化 ;在铅染毒下 ,乳酸脱氢酶 (L DH)和碱性磷酸酶 (AL P)的活性随铅染毒剂量的增加而降低 ,而酸性磷酸酶 (ACP)未发现明显变化 ;乳酸脱氢酶 (L DH)同工酶在镉、铅染毒下则主要表现为酶带 L DH1 、L DH2 的抑制或缺失和 L DH5活性的增强。因此 ,镉、铅对蟾蜍的雄性生殖毒性机理可能与酶的活性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L DH可以考虑作为反映镉、铅中毒对精巢功能影响程度的一种有价值的生化指标。
    37  外来植物南美蟛蜞菊、裂叶牵牛和五爪金龙的光合特性
    吴彦琼 胡玉佳
    2004, 24(10):2334-2339.
    [摘要](2775) [HTML](0) [PDF 267.88 K](3301)
    摘要:
    对南美蟛蜞菊、裂叶牵牛和五爪金龙的光合生理特性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1) 3种植物都具有较强的 CO2 固定能力 ,南美蟛蜞菊的净光合速率峰值达 2 2 .1μm ol/ (m2 · s) ,高于裂叶牵牛 (17.2 μmol/ (m2 · s) )和五爪金龙 (18.6 μmol/ (m2 · s) ) ;(2 ) 3种植物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日进程曲线呈“双峰”型 ,气孔导度变化规律与蒸腾速率相似 ,在中午前后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3)暗呼吸速率曲线呈单峰型 ,在中午时出现高峰 ,暗呼吸速率大小次序为 :五爪金龙 >裂叶牵牛 >南美蟛蜞菊。(4 )南美蟛蜞菊的光饱和点为 15 31μm ol/ (m2· s) ,光补偿点为 2 0 .0 μmol/ (m2· s) ,而裂叶牵牛的光饱和点 114 6 μmol/ (m2· s) ,光补偿点39.3μmol/ (m2· s) ;五爪金龙的光饱和点 12 6 1μmol/ (m2· s) ,光补偿点 4 4 .1μm ol/ (m2· s) ,3种植物都表现为喜阳植物的特性 ,且对弱光条件的适应力也较强 ,其中尤以南美蟛蜞菊的有效光合辐射范围最广 ,光量子利用效率较高,具有很强忍耐强光及适应阴生环境的能力。该项研究有助于解释南美蟛蜞菊生长迅速、生产力高、竞争性强的生物学特点。
    38  自豪 自信 自省——寄语中国生态学
    李文华
    2004, 24(10):2340-2342.
    [摘要](1404) [HTML](0) [PDF 79.37 K](1822)
    摘要:
    生态学已经不仅是当今发展最快的科学领域 ,同时还逐步成为普通公民行为和政府决策的重要科学基础。我国自然环境复杂 ,几千年的文化 ,蕴涵着深邃的生态学思想。生态系统类型十分丰富为我国生态学者提供了独有的科研舞台。近年来生态学发展很快 ,有的领域正在走向世界生态学研究的前沿。我国政府对生态建设愈来愈重视 ,并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它不仅为我国今后社会发展提出了方向 ,同时也必将为生态学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我国生态学界应积极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