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杨玉盛 , 刘艳丽 , 陈光水 , 李灵 , 谢锦升 , 林鹏
2004, 24(1):1-8.
摘要:通过对福建三明格氏栲天然林及在其采伐迹地上营造的 33年生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非保护性有机 C含量及分配的研究 ,结果表明 ,格氏栲天然林 0~ 10 0 cm土层内土壤有机 C贮量分别是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的 1.17倍和1.35倍 ,轻组有机 C贮量分别是后两者的 1.6 4倍和 2 .16倍 ,而颗粒有机 C贮量则分别是后两者的 1.6 0倍和 3.4 3倍 ,其土壤轻组有机 C和颗粒有机 C的分配比例亦显著高于后两者。不同林分间差异均以 0~ 10 cm土层为最大 ,该层格氏栲天然林土壤有机 C含量分别是格氏栲和杉木人工林的 1.5 2倍和 1.6 3倍 ,轻组有机 C含量分别是后两者的 1.70倍和 2 .14倍 ,而颗粒有机C含量则分别是后两者的 2 .18倍和 4 .85倍。这种差异与经营人工林时进行皆伐、炼山、整地等对林地干扰强度较大、幼林郁闭前产生水土流失及凋落物、枯死细根归还量减少等有关。土壤轻组有机 C和颗粒有机 C可作为土壤有机 C库变化的较为敏感指标 ,同时亦可指示土壤肥力演变。
2004, 24(1):9-13.
摘要:濒危种明党参 (Changium smyrnioides Wolff) ,叶基生 ,只能利用近地面光 ;其地上叶面积比 (L ARa)高于非濒危种峨参(Anthriscussylvestris Hoffm.) ,即地上部投入更多的物质来截获光。明党参冬季萌发 ,直到早春均无竞争者 ,生长较好 ,但晚春~初夏受春季生长起来的草本植物的竞争抑制。峨参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占领更大的空间 ,可获取更多的光 ,在草本层中竞争取胜。明党参不是耐遮荫种 ,主要分布在中国亚热带中~北部常绿阔叶林中呈岛屿状分布的落叶树下 ,以利用冬春季的光资源。这种生态策略决定了其分布区狭窄 ,种群小且生境破碎 ,抗干扰能力差 ,呈现出稀有和濒危。
2004, 24(1):14-21.
摘要:研究了长柄双花木开花过程中花部表型的变化 ,连续 4 a对其野生种群、1a对人工种群的开花物候进行了观察 ,并运用相对开花强度和同步性等开花物候指数分析了开花物候对其生殖的影响。结果如下 :长柄双花木开花时间为 9月上、中旬至 11月中、下旬 ;单花花期一般为 6~ 7d,单花依其形态和散粉特征可以分为 4个时期 :散粉前期、散粉初期、散粉盛期和凋谢期。个体开花持续时间 4 9~ 5 5 d,种群花期历时 6 3~ 71d。种群内不同年度间开花物候指数没有显著差异 ,而种群间则存在显著差异 ,野生种群开花进程为渐进式单峰曲线 ,人工种群则为“钟”形曲线 ,二者均属于“集中开花模式”。长柄双花木具有 2个相对开花强度的分异趋势 ,这种分异趋势具有进化意义。开花物候指数与生殖间的相关分析表明 ,始花时间与开花数量、座果率及花期长度之间均具显著负相关关系 ,而开花数量与花期长度之间则呈显著正相关 ,但均为线性相关。长柄双花木开花物候在种群间的差异和种群内年度间的相似性说明 ,其开花时间可能是由与其相关的复杂的微生境特征和 (或 )由其遗传因子决定的 ,同时也反映了种群间的遗传分异和种群内个体间的遗传一致性。作为一种濒危物种,长柄双花木在这种环境的选择压力之下,形成了“大量、集中开放的花”的开花模式,吸引到更多的传粉者的访问,从而达到生殖成功。
朱明远 , 吴荣军 , 李瑞香 , 岳国锋 , 孙丕喜 , Jean-Marc Deslous-Paoli , Isabelle Auby
2004, 24(1):22-27.
摘要:根据欧盟项目的总体研究计划 ,在室内和围隔实验中研究了海带幼孢子体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和光合作用曲线 ,得出幼孢子体在 15°C下生长情况最好 ,而且其长度和重量的日增加量均和温度有线性相关关系。 Pm 值在 15℃时为 5 79mol O2 / (g DW· h) ,围隔实验中为 6 4 2 (mol O2 / (g DW· h)。由于围隔实验海区的光照强于室内 ,使得围隔中海带的光合作用曲线其光饱和点高于室内实验海带的光饱和点。海带光饱和参数 (Ik)与温度有线性相关关系 (R2 =0 .736 7,p<0 .0 5 )。5℃时 ,Ik 值平均为 96μE/ (m2 · s) ,10℃时为 71μE/ (m2 · s) ,15℃时为 31μE/ (m2 · s)。呼吸速率 R值在 5℃时最低 ,为 5 4μmol O2 / (g DW·h) ,10℃、15℃和围隔中均高于 5℃时的呼吸速率 ,并且在 10℃达到最高。本次实验研究得出的生长和光合作用参数将有助于合理确定桑沟湾中海带的养殖容量。
2004, 24(1):28-34.
摘要:通过分析浮桥河水库氮、磷含量 ,确定磷为水体营养物的限制性因子 ;根据水库的中 -富营养化现状 ,确定磷浓度 0 .0 6 6mg/ L——水库中游的磷浓度为水体允许的最高磷浓度 ;结合我国现有的实际情况 ,在 Dillon- Rigler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包含水体的有效库容系数、营养水平、养殖强度和养殖对象等参数的动态模型 ,并由此模型计算出浮桥河水库的网箱养殖容量 :单一养殖鳜鱼时为 1.6 0‰ ,单一养殖建鲤时为 0 .2 1‰ ;配套养殖时 ,鳜鱼为 0 .31‰ ,建鲤为 0 .2 1‰ ,总容量为 0 .5 2‰ ;对水体网箱容量的磷限制性标准的制定进行了讨论 ,在模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水体环境调控措施 ,并建议养殖水体以食鱼性网箱养殖为主 ,饵料鱼网箱为辅。
2004, 24(1):35-40.
摘要:华北落叶松林是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林型。对其建群种华北落叶松不同龄级个体的分布格局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植物种群在群落中的分布格局与空间尺度有着密切关系 ,这里采用能够分析各种尺度下格局的分析方法——点格局分析法 ,其是以种群个体空间分布的坐标点图为基础。结果表明 ,芦芽山华北落叶松不同龄级密度差异较大 ,高龄级密度较大 ;目前华北落叶松是稳定型种群 ,但从长远看 ,仍需人工协助更新 ;华北落叶松 5个龄级集群分布特征比较明显 ,且随着龄级的增加 ,集群特征有更明显的趋势 ;各个龄级个体之间在各种尺度下都有比较显著的正关联 ,3~ 5龄级个体关联更为显著 ;点格局分析法能够分析各种尺度下的种群格局和种间关系 ,所描述的结果更符合实际 ,尤其是对群落结构的描述。
2004, 24(1):41-47.
摘要:对太白山不同生境出现的 5种太白红杉种群的高度、径级和生物量结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1)不同生境的太白红杉种群 ,生长发育明显不同。但经年龄拟合和方差分析证明 ,该地区不同太白红杉种群在演替上应属同时发生 (P<0 .0 5 )。 (2 )不同太白红杉各种群在高度和胸径上有极显著差异 (P<0 .0 1) ,生长于中海拔地域的太白红杉种群平均高和胸径显著高于低海拔和森林线地带的种群 ;随着海拔升高 ,种群生物量结构中根系所占比例呈现高→低→高的趋势 ;主干和枝叶呈现低→高→低的趋势。(3)对种群表现结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 10个环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表明 ,乔木层郁闭度、土壤厚度、土壤p H、土壤含水率、年平均降雨量、人为干扰是影响种群结构形成的最重要因素。 (4)对太白红杉种群应以就地保护为主 ,低海拔地区的群落应适当间伐乔木层非目的树种 ,中高海拔地区应以保护原有生境为主 ,适当间伐灌木层树种 ,为太白红杉更新创造良好条件。
2004, 24(1):48-54.
摘要:森林生态系统的众多服务功能在近年来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方法和案例在国内外也有很多研究。在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背景下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的思路 ,提出生态价位的相关概念和等级划分方法 ,并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为对象 ,进行了初步研究。生态价位是某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大小程度 ,根据现实情况和研究目的不同 ,具体可以衍生出基本生态价位、现实生态价位、潜在生态价位及生态价位差的概念。应用这一组概念 ,不通过直接评价某一类型或某一地区的生态系统的各种服务价值 ,而是以相对比较的方式说明研究对象的生态价值的大小程度和分布特征。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和森林资源保护较好的两个林场范围内 ,选取不同群落和物理环境特征的典型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样地进行了调查 ,并对劲松林场进行区域性生态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在自然状态下 ,阔叶红松林的生态价位可以用基本生态价位表示 ,采用群落生物量作为基本生态价位的划分标准 ,分为 4级 :BEVL ,群落生物量 0~ 12 0 t/ hm2 ;BEVL ,群落生物量 12 0~ 2 4 0 t/ hm2 ;BEVL ,群落生物量 2 4 0~ 360t/hm2 ;BEVL Ⅳ,群落生物量>360t/hm2;对受到人为干扰的阔叶红松林,则根据其所处物理环境、群落结构组成及人为干扰程度3方面8个主要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得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综合指数(EI),据此将现实生态价位划分为3级;REFL Ⅰ,综合指数1.000~1.874,REVL Ⅱ,综合指数1.874~2.749;REVL Ⅲ,综合指数2.749~3.623;对于由于人为干扰造成的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的阔叶红松林,在计算综合指标的过程中假定群落结构组成处于最佳状态而无人为干扰,根据上面标准,可划分潜在态价位等级PEVL并计算生态价位差DEVL,据此分析造成生态价位下降的原因及相应的管理技术;在区域尺度,通过趋势面分析技术,将样地点的现实和潜在生态价位等级扩展到整个调查区域,从而可以分析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下降的程度并提出相应的经营规划和管理对策。对典型样地的计算表明:生态价位差与现实生态价位评价指数的比值最高达28.9%,该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可提高的空间巨大;对区域生态价位变化的分析表明,由于不合理人为干扰的存在,40%以上立地的生态价位等级发生改变,大大降低了该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对生态价位假说的初步研究为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保护和经营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2004, 24(1):55-62.
摘要:在利用遥感资料进行了多时段建设用地制图的基础上 ,对江西省南昌地区自 1988年以来 ,在城市化梯度上的建设用地增长过程和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时段内工作区内的建设用地在不同城市化指数区间的分布差异逐步增加 ,并形成了城市核心区和农村地区两个绝对量分布中心。建设用地斑块的扩张过程可以明显地分成外围增长、合并增长和独立增长 3种模式 ,其峰值分布区间分别位于城市化指数为 0 .6~ 0 .7、0 .3~ 0 .4和 <0 .2的区间 ,即上述 3种增长模式分别是城市核心区、城乡过渡带地区和农村地区的代表性建设用地增长过程。比较不同增长模式的贡献率和影响范围发现 ,外围增长模式和合并增长模式是工作区内两种主要的建设用地增长过程 ,并且对城市化指数较低的农村地区建设用地增长的贡献率亦高于该区域代表性的独立增长过程。
2004, 24(1):63-70.
摘要:田间小区试验下 ,通过对土壤理化和生物学特性指标的测定和分析 ,系统比较和研究了不同养分和水分管理模式对水稻土质量的影响及其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在干湿交替和控水模式下 ,有机无机肥配施可明显改善水稻土壤物理特性 ,提高土壤的有效养分含量 ,增加土壤酶的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在连续淹水下 ,土壤中加入有机物料 ,特别是厩肥 ,加剧了土壤的还原过程 ,削弱了有机肥料对水稻土理化特性和生物学特性的改善效果。模糊综合评判显示 ,有机无机肥配施的水稻土在干湿交替的水分模式下 ,其质量指标综合表现较好 ,特别是厩肥与化肥配施和干湿交替的水肥模式组合的隶属度为 0 .74 78,其土壤质量指标综合表现为最好。单施化肥和连续淹水的肥水模式组合的隶属度最低 ,为 0 .4 112。
2004, 24(1):71-74.
摘要:研究了科尔沁沙地农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的粗粒化和养分的贫瘠化特征 ,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的变化特征 ,以及分形维数与土壤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 :土壤沙粒含量越高 ,土壤分形维数越低 ,表征农田沙漠化程度越高 ;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有机 C、全 N、粘粉粒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说明分形维数能很好地表征农田沙漠化演变中土壤结构和养分状况以及沙漠化的程度 ,可作为评价土壤沙漠化演变的一项综合性定量指标。
蔡晓布 , 张永青 , 钱成 , 陈兰芝 , 熊伟 , 薛会英 , 普穷
2004, 24(1):75-83.
摘要:于西藏中部春播条件下就不同培肥方式对退化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的影响以及土壤肥力因子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化肥、有机肥 ,特别是有机 -无机肥配合施用在协调土壤环境 ,促进以细菌为主导的土壤微生物繁殖以及土壤有机质、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和土壤养分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退化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呈现出变化特征的相对一致性 ,并在总体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恢复态势 ,突出地反映了高原高寒以及干旱、半干旱条件下退化土壤所具有的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肥力恢复及结构重建的可能性及其潜力。石灰性土壤条件下 ,耕层土壤有机质以及不同土层全氮、有效氮、全磷、有效磷的绝对增长量较大。同时 ,不同培肥方式对不同土层土壤真菌、固氮菌以及耕层土壤放线菌的繁殖普遍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不同土层土壤固氮菌与纤维素分解菌均呈负相关。
2004, 24(1):84-88.
摘要:许多昆虫有多次交配行为 ,因多次交配而引起不同雄虫的精子竞争 ,提供雌虫一种有效的性选择方式。小翅稻蝗 (Oxyayezoensis Shiraki)具多次交配行为 ,雌雄交配时间长 ,且交配后常伴有长时间的抱对行为。利用近缘种的种间交配 ,对小翅稻蝗的精子竞争、交配后抱对行为的适应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小翅稻蝗的 P2 值 (最后交配雄虫子代的比例 )达 94 .3%±5 .3% ,说明最后交配雄虫的精子优先用于卵子的受精 ,交配时存在着精子置换。长时间的交配后抱对行为是为了阻止雌虫与不同雄虫个体的再交配 ,保护精子免被置换。
2004, 24(1):89-94.
摘要:以高抗螟虫、已释放应用的 Bt水稻 (克螟稻 1号 )及其亲本 (非 Bt水稻 )为材料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转 Bt基因水稻及其亲本秸秆在降解过程中对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的影响 ,这些类群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反硝化细菌、解磷微生物。结果表明 :(1)降解过程中 Bt蛋白浓度在前两周内迅速下降 ,随后降解速度变慢 ,17d以后至 5 3d,Bt蛋白浓度基本上保持在 6 .72 8~6 .196 ng/ g的水平。 (2 )秸秆降解过程中 ,不同处理细菌数量的变化趋势相似 ,转基因水稻与其亲本之间差异显著 ,非转基因细菌数量高于转基因细菌数量。(3)除降解初期第 3天、第 6天之外 ,其他取样时期的转基因水稻真菌数量要显著高于非转基因和对照。(4)放线菌数量没有明显变化规律 ,除第 6、9、2 6、35天外 ,非转基因数量显著高于转基因。(5 )非转基因秸秆降解反硝化细菌活性高于转基因 ,而解磷微生物活性处理之间无明显差异。
2004, 24(1):95-100.
摘要:提出了今后需要加强研究的几个问题 :(1)加强干旱半干旱地区矿山废弃地生态重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 )筛选与培育耐重金属污染和超富集重金属的植物物种 ;(3)加强西部矿山废弃地共性问题的研究与探讨 ,即如何根据植物与土壤的关系将矿业废弃地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类型的废弃地与植物的相互关系 ,进而探讨出必要的人工辅助措施 ,这将是今后矿山废弃地生态重建机制研究的重点。
2004, 24(1):101-108.
摘要:综述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有关森林生态系统镉污染的研究进展。森林生态系统镉污染的来源有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 ,自然森林生态系统和人工森林生态系统的镉污染来源有明显差异。林地污泥应用、污灌、含镉磷肥的施用以及大气沉降等是人工森林生态系统镉污染的主要来源。镉污染对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均有毒害作用。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性使其在环境镉污染监测和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
2004, 24(1):109-116.
摘要:对目前国内外较为常用的基于非点源污染控制的景观格局优化方法及其设计原则进行了系统的评述 ,以促进其推广应用并提高其污染控制效果。还通过分析这些方法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强调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景观格局优化方法对于控制非点源污染的重要意义。
2004, 24(1):117-122.
摘要:在现代农田生态系统中 ,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 ,通常把自然界的植物群落改造成大面积种植单种特定的作物 ,人为地排除其他植物种类的竞争以提高作物的产量。由于单一化的作物不断取代自然植被 ,降低了农田的物种和生境多样性 ,结果导致农田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和害虫问题的更加恶化。影响农田生物多样性的因素很多 ,如地理位置、气候类型、环境条件、作物品种、种间关系、人类的栽培活动等。根据现有的生态学原理和研究成果 ,人类可以通过采用适当的措施来恢复和强化农田生物多样性 ,提高天敌的控制潜能 ,减少害虫发生的可能性 ;这些措施包括合理安排混作的时空格局 ,通过轮作进行间断性耕种 ,对多年生作物采用地面覆盖植被 ,利用不同品种以提高作物的遗传多样性 ,等等。在设计农田生物多样性的管理策略时 ,必须同时考虑当地气候、地理 ,植被 ,作物 ,土壤等因素的变化 ,因为在特定的生境条件下 ,这些因素可能增加或减少害虫发生的机会。
李秀珍 , 布仁仓 , 常禹 , 胡远满 , 问青春 , 王绪高 , 徐崇刚 , 李月辉 , 贺红仕
2004, 24(1):123-134.
摘要:探讨了在人为控制不同因子变量的条件下各景观格局指标对由中性随机模型产生的不同景观格局系列的反应 ,以评价一些常用指标的实用性和局限性。研究结果表明 ,大部分指标所指示的格局特征往往是不全面的 ,即它们只对格局系列中个别因子的变化敏感 ,而对另一些因子的变化反应迟钝。比较值得推荐的指标有 :总斑块数目 ,平均斑块大小 ,总边界密度 ,分维数 ,蔓延度 ,聚集度。但即使是这些指标 ,也各有其局限性 ,且存在冗余。由此提醒读者在运用景观格局指标时应在了解其实际意义的基础上 ,结合生态学过程慎重选择和解释 ,避免陷于数字游戏。
方运霆 , 莫江明 , Sandra Brown , 周国逸 , 张倩媚 , 李德军
2004, 24(1):135-142.
摘要:基于 6 1个土壤剖面的数据 ,分析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4种自然植被类型 (沟谷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和山地灌木草丛 )和 4种次生植被类型 (马尾松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次生季风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灌丛 )的土壤有机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如下 :(1)各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减少 ,但植被类型不同其减少程度不同。除 >4 0 cm土层外 ,自然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次生植被类型。 (2 )土壤碳密度和土壤有机碳含量一样随深度增加而减少。两大植被类型间比较 ,除山地灌木草丛 >4 0 cm土层外 ,自然植被类型各个土层土壤碳密度都高于所有的次生植被类型对应的碳密度。对于整个土层而言 ,各植被类型土壤碳密度在 30 .9~ 12 7.9t/ hm2间 ,总平均为 73.9t/ hm2。 (3)各植被类型的土壤厚度平均为36 .7~ 73.3cm,总平均为 5 6 .4 cm。除了山地常绿阔叶林外 ,土壤厚度基本上沿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少。 (4)保护区各植被类型总面积为 10 2 8.4 hm2 ,土壤总碳贮量为 72 2 87.0 t,其中 0~ 10、10~ 2 0、2 0~ 40cm和>40cm四个土层分别占32.0%、20.6%、25.8%和21.6%。自然植被土壤碳贮量在表层(0~20cm)的比重比次生植被的高。所有的植被类型中,混交林碳贮量贡献最大、季风常绿阔叶林次之。自然植被类型土壤在碳贮存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5)通过比较,鼎湖山保护区土壤碳密度整个较低,表层土壤碳贮量贡献较大。分析表明人为干扰是制约土壤碳贮存量大小的重要因素。
2004, 24(1):143-148.
摘要:狼毒 (Stellera chamaejasme)为瑞香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是主要的草地有毒植物种类之一。采用邻接格子样方法和分布指数 (DI)以及平均拥挤度 (m* )指标 ,研究了内蒙古西辽河平原北部典型草原区内的狼毒 (Stellera chamaejasme)种子种群分布格局强度、类型与规模 ;根据顺序远离母株的取样调查 ,定量地分析了狼毒种子在 8个方向上的散布格局。结果表明 ,狼毒种子在落种期之前为随机分布 ,而在落种期结束后为聚集分布 ,种子种群斑块大小平均为 0 .0 8m2 。狼毒种子在 8个方向上的散布表现为不同的散布格局模式。在不同方向随着累积面积增加狼毒种子散布数量变化符合 L ogistic曲线增长。各方向种子散布数量与顺风风向频率显著正相关。狼毒种群具有“近母株散布”的种子散布机制 ,基本散布半径为 0~ 5 0 cm。狼毒种群通过种子散布扩展其分布空间的能力是很有限的。
2004, 24(1):149-155.
摘要:研究了青藏高原北部多年冻土区草地群落植物多样性的特征。研究表明 :草地群落间丰富度指数差异不显著 ,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差异显著 (P<0 .0 5 )。均匀度指数表现为高山嵩草 (Kobresia pygmaea)草甸 <紫花针茅 (Stipa purpurea)草原 <矮嵩草 (K.humilis)草甸 <青藏苔草 (Carex moorcroftii)草甸 ,多样性指数表现为高山嵩草草甸 <矮嵩草草甸 <紫花针茅草原<青藏苔草草甸。修路时破坏的矮嵩草草甸在次生恢复过程中 ,离公路 10 0 m处群落的丰富度指数 ,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大于原生群落 ,而原生群落的多样性又大于 30 m和 5 0 m处群落的多样性。地上草地群落植物多样性伴随地下冻土退化过程表现为 ,以 1m2样方统计时 ,各个演替群落间的丰富度指数差异不显著 ,而以 10 0 m2样条统计时 ,高寒草甸和草原化草甸的丰富度指数显著大于沼泽草甸和稀疏草原 (P<0 .0 5 ) ,但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在两种统计面积时均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
2004, 24(1):156-161.
摘要:在高湿弱光条件下 ,对欧亚种葡萄无核白鸡心、京玉、汤姆逊无核、火红无核、深红无核、红地球、里查马特和美人指与欧美杂交种葡萄巨峰、藤稔、醉金香和金星无核进行了研究。与欧美杂交种比较 ,欧亚种葡萄普遍表现徒长 ,花芽形成困难 ,产量低下。高湿弱光使大部分欧亚种葡萄 PS 光化学效率 Fv/ Fm、光化学猝灭系数 q P、最大荧光 Fm和 PS 非环式电子流的量子效率 PS 下降 ,而初始荧光 Fo与非光化学猝灭系数 q N上升 ,净光合作用与初始荧光 Fo、最大荧光 Fm、PS 光化学效率 Fv/Fm、PS 非环式电子流的量子效率 PS 、光化学猝灭系数 q P和荧光非化学猝灭系数 q N之间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r=- 0 .782 1* ,r=0 .9384 * * ,r=0 .8176 * ,r=0 .90 11* * ,r=0 .880 1* * ,r=- 0 .86 2 5 * * ) ,表明光合结构受到一定的破坏。大部分欧亚种葡萄叶片叶绿素 a与叶绿素 b显著或极显著低于欧美杂交种葡萄 ,表明吸收光的能力较差 ;部分欧亚种葡萄叶片叶绿素 a/ b与欧美杂交种无明显差异 ,表明利用散射光的能力较强;叶绿素a/b与乙醇酸氧化酶活性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r=- 0 .7800*),叶绿素a/b高的品种光呼吸也高。大部分欧亚种葡萄乙醇酸氧化酶活性低于欧美杂交种,乙醇酸氧化酶活性与产量和净光合速率呈正相关(r=-0 .9221** ,r=0 .9854 * *)。欧亚种群葡萄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显著或极显著低于欧美杂交种葡萄,而气孔阻力较高。
2004, 24(1):162-166.
摘要:温度不仅是甜菜夜蛾生长发育最关键的生态因子 ,而且对其生殖行为、交配节律和生殖力等也有显著影响。室内通过 15、2 0、2 5、30、35、4 0℃共 6个温度处理 ,结果表明 ,甜菜夜蛾成虫交配高峰期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延迟 ,交配持续时间也逐渐缩短 ;在 4 0℃下交配行为明显受到抑制 ,在 2 5~ 30℃下 ,可以获得最大的生殖力 ;15℃处理主要抑制了卵的形成 ,而 4 0℃处理在抑制卵的形成的同时也降低了卵的产出率 ;较高温度下的产卵前期、产卵期和雌雄虫寿命都明显缩短。 15℃低温对卵的孵化率影响不显著 (89% ) ,而 4 0℃处理卵的孵化率只有 37%。不同温度对甜菜夜蛾的每日产卵量也有很大的影响。在 15~ 4 0℃范围内 ,温度越高 ,产卵高峰期出现越早。
2004, 24(1):167-171.
摘要:研究了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牲畜放牧场空间转移动态、不同放牧场对当地畜牧业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 :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的牲畜放牧场月际变化很大 ,草地、防护林草地和农田在不同阶段是牲畜的主要放牧场 ;牲畜放牧场具有明显的空间转移现象 ,总体趋势为农田 (1~ 3月份 )→草地 (4~ 6月份 )→防护林草地 (7~ 10月份 )→农田 (11~ 12月份 ) ;3种放牧场在不同时期对畜牧业的贡献率变化也很大 ,其变化趋势与放牧场空间转移趋势基本一致 ;草地、防护林草地和农田对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畜牧业均起着重要作用 ,贡献率大小分别为农田 (38.8% ) >防护林草地 (31.8% ) >草地 (2 9.4 % )。草地在当地畜牧业中的地位明显下降 ,农田和防护林草地对当地畜牧业的贡献已相当重要。因此 ,应加强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防护林草地放牧和农田放牧研究 ,在保护防护林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防护林草地和杨树叶资源 ,充分利用农田杂草和农田残茬 ,增加可获得性牧草资源 ,促进地区畜牧业发展。
勾晓华 , 陈发虎 , 杨梅学 , 彭剑峰 , 强维亚 , 陈拓
2004, 24(1):172-176.
摘要:利用采自祁连山中部地区不同海拔高度的四个采样点的青海云杉树轮样芯 ,分别建立了树木年轮宽度年表。发现随海拔高度的上升 ,树轮宽度指数的振幅减小 ,年表的平均敏感性降低 ,样本间的一致性也逐步减小 ,上限年表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最低 ,这与目前大家普遍认同的上限树木的生长受温度控制的概念并不一致。进一步的分析表明 ,年表的敏感性随海拔高度降低主要是由于该区域树木生长的限制因子是春季降水 ,而降水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 ,从而使得春季降水对树木生长的限制作用随海拔升高而逐步减弱 ;生物学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 ,生长在高海拔的树木对环境的生态适应策略发生变化 ,其生理代谢维持在较低水平 ,以避免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 ,因此生长在高海拔的青海云杉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较差。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