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第23卷第8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黄土丘陵区坡耕地水土流失与土地生产力的关系
    陈奇伯 王克勤 齐实 孙立达
    2003, 23(8):1463-1469.
    [摘要](2156) [HTML](0) [PDF 280.45 K](6228)
    摘要:
    在黄土丘陵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分析的基础上 ,对坡耕地水土流失与土地生产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采用不同的试验方法 ,以单位面积坡耕地生产某种生物产品的数量为土地生产力指标 ,以生产周期短的农作物为指示植物 ,具体探讨了地表径流损失和土壤流失分别所造成的土地生产力下降幅度。表土人工堆积处理的径流小区试验结果表明 ,坡耕地每损失 1 mm径流 ,供试作物产量平均下降 5 .0 %~ 9.7% ;小区铲土覆土模拟土壤流失的小区试验结果显示 ,每减少 1 cm表土 ,作物产量下降 1 .0 %~ 3.1 % ,每增加 1 cm表层熟化土 ,产量增加 0 .8%~ 1 .7%。在干旱年份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坡耕地由于水土流失导致的作物减产每年平均为 2 1 .9%~ 80 .0 % ,其中径流损失的比重占 95 .8%~ 98.2 % ,而土壤流失仅占 1 .8%~ 4.2 %。作物品种不同 ,水土流失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各异。
    2  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植被动态
    郝蓉 白中科 赵景逵 彭少麟 宋艳暾
    2003, 23(8):1470-1476.
    [摘要](1733) [HTML](0) [PDF 336.01 K](2543)
    摘要:
    生境再造与植被恢复是黄土区露天矿生态重建的核心 ,其中植被恢复是生态重建的保证。以我国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为例 ,采用野外调查、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 1 985~ 2 0 0 1年矿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植被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的人工植被经过演变 ,植物种的组成发生较大变化 ,由单一的物种组成结构逐渐发展为复杂的物种组成结构 ,并逐渐趋于动态的平衡。通过研究同一植物在不同配置模式下的生长情况 ,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得出该区人工植被的较好模式为 :刺槐×油松×柠条、刺槐×油松、刺槐×沙棘和刺槐纯林。首次运用多样性指数、生态优势度、均匀度 ,对该区主要复垦植被群落进行分析 ,进一步预测了人工植被的演替方向 :刺槐林→刺槐林、沙棘林→沙棘林、沙棘×刺槐→刺槐、刺槐×油松→刺槐×油松和刺槐×油松×柠条→刺槐×油松×柠条。
    3  砷、钙对蜈蚣草中金属元素吸收和转运的影响
    肖细元 廖晓勇 陈同斌 张杨珠
    2003, 23(8):1477-1487.
    [摘要](2530) [HTML](0) [PDF 464.27 K](2657)
    摘要:
    蜈蚣草是砷的超富集植物和钙质土壤的指示植物。本试验在砂培条件下 ,研究砷、钙对蜈蚣草吸收和转运必需金属元素 K、Mg、Mn、Fe、Zn和 Cu的影响。结果表明 ,提高营养液中的砷浓度显著降低根部 Mg和 Zn的吸收 ,但对根部其它元素的浓度没有明显影响 ;叶柄中的 Mn和地上部的 Fe浓度因介质中添加砷而显著减少 ,其它元素在地上部的分布不受抑制。添加砷限制 Fe从地下部向地上部转运 ,但促进其从叶柄向羽叶中运输 ;另外 ,还显著促进 Mn由叶柄向羽叶和 Zn由根向羽叶的转运。提高钙处理浓度对蜈蚣草吸收 Fe、Zn、Cu无显著影响 ,但显著限制 K、Mg和 Mn的吸收。 Mn是研究的 6种金属元素中惟一一种明显向地上部转运富集的元素。从根部到羽叶中 ,金属元素间的相关性增强 ,在根部 Ca与各种金属元素都无相关性 ;叶柄中 Ca和 Fe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 ;在羽叶中 ,Ca与 K、Mg、Mn和 Zn浓度呈显著负相关。
    4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锐齿栎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循环
    刘玉萃 吴明作 郭宗民 蒋有绪 刘世荣
    2003, 23(8):1488-1497.
    [摘要](2014) [HTML](0) [PDF 443.44 K](2677)
    摘要:
    对河南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内 35年生的天然次生锐齿栎林生态系统的营养元素循环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所测定系统中的 N、P、K、Ca、Mg、Fe、Na、Mn、Zn、Cu1 0种营养元素积累总量为 1 0 387.894kg·hm- 2 ,土壤库贮量 8880 .70 9kg·hm- 2 ,占 85 .49% ;植物体贮量 1 5 0 7.1 82 kg·hm- 2 ,占 1 4.5 1 % ,其中活植物体占 90 .5 6% ,凋落物占 9.44%。系统中 1 0种营养元素年吸收量 2 0 7.5 4 5 kg· hm- 2 ,年存留量1 0 5 .2 85 kg· hm- 2 ,年归还量 1 0 1 .65 1 kg·hm- 2 ,年积累速率为 77.8986kg·hm- 2 ;年归还量占年吸收量48.98% ,表明系统中营养元素的循环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 1 0种营养元素的平均利用系数为 0 .1 85 ,平均周转期为 9.98a。其中 P、N、Mg、Na、Mn的周转期较短为 4~ 8a,K、Ca、Fe、Cu周转期较长为 1 0~ 1 6a,Zn的周转期最长为 1 7.4a。
    5  利用遥感光谱法进行农田土壤水分遥感动态监测
    李建龙 蒋平 刘培君 赵德华 朱明 徐胜
    2003, 23(8):1498-1504.
    [摘要](2122) [HTML](0) [PDF 315.26 K](3376)
    摘要:
    自 1 997年 4月至 1 998年 1 0月 ,在甘肃省定西县进行了大面积 0~ 5 0 cm土层农田土壤水分按每 1 5 d本底资料实际观测 ,对此间收到的 5幅 TM与 7幅 NOAA卫片数据资料进行了加工处理 ,并对地面光谱资料也进行了观测。在光谱反演与光谱和土壤水分相关性分析基础上 ,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 ,初步建立了典型试验区 ( 3× 3km2 )遥感信息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遥感光谱相关监测模型 ,做出了观测区土壤水分含量分布图和得到了大面积农田土壤水分宏观动态监测结果 ,并同地面实测土壤水分进行了精度校正。研究结果表明 ,文中提出的“光学植被盖度”概念 ,对土壤水分遥感监测研究是有益的 ,利用遥感光谱法和数学统计方法求出了有关物理参数 ,初步建立了 TM与 NOAA光谱水分监测模型 ,其模型监测 0~2 0 cm土层含水量的精度达到 90 %以上 ,实际监测土壤水分精度达到 72 .3% ;在遥感监测 2 0~ 5 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中 ,利用遥感模型监测土壤水分精度达到 80 %以上 ,实际遥感监测精度达到 60 %左右 ,其结果可有效指导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春耕时间和动态监测大面积土壤墒情,可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另外,经地面大量观测表明,一般来说,当土壤含水量低于6.4%时,作物生长停止,开始出现萎蔫现象,应适时灌溉。
    6  放牧胁迫下沙质草地植被的受损过程
    赵哈林 赵学勇 张铜会 周瑞莲
    2003, 23(8):1505-1511.
    [摘要](2200) [HTML](0) [PDF 344.47 K](2803)
    摘要:
    通过在科尔沁沙地为期 5 a的放牧试验 ,分析探讨了过牧条件下沙质草地植被的受损过程。试验结果表明 ,持续过牧下 ,植被严重受损。其基本过程是 ,随着植物茎叶被大量啃食 ,草地群落盖度、高度和地上现存生物量急剧下降 ,连续过牧 5 a已分别较禁牧区低 82 .1 %、94.0 %和 97.9%。但草地的净初级生产力 (现存生物量 +家畜采食量 )下降幅度较小 ,第 5年仍为禁牧的 49.5 % ,而其被家畜啃食的净牧草量与现存生物量的比值高达 2 3∶ 1 ,远远高于中牧和轻牧的 1∶ 1和 0 .3∶ 1水平。过牧下 ,物种丰富度、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也急剧下降 ,第 5年分别为禁牧区的 35 .0 %、2 9.8%和 45 .9% ,家畜喜食的多年生和 1年生植物被不喜食的 1年生植物所取代 ,劣质牧草比例达到 86% ,草地生活型趋于简单。随着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下降 ,地下生物量也趋于下降 ,根层分布浅层化。在这一退化过程的后期 ,由于地面裸露 ,风沙活动强烈 ,植被退化进程加速 ,这和草甸草原植被放牧所引起的退化存在明显区别。轻牧和中牧对草地群落盖度、高度和现存生物量也有很大影响 ,但试验期内对草地物种丰富度和植物多样性尚未产生明显影响。
    7  水曲柳苗木地下竞争与地上竞争的定量研究
    王政权 王军邦 孙志虎 范志强 韩有志
    2003, 23(8):1512-1518.
    [摘要](1604) [HTML](0) [PDF 301.26 K](2385)
    摘要:
    对 3种密度进行栽培试验 ,利用通径分析的方法 ,研究了水曲柳地下竞争和地上竞争的关系及对总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 ,水曲柳苗木的地下部分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与营养空间有密切关系。随着苗木空间距离增加 ,由生物量计算的竞争指数下降。在同一密度条件下 ,地下竞争指数明显大于地上竞争指数。由于地下生长与地上生长的相互作用 ,各竞争指数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但是地下竞争和地上竞争对总竞争的影响是不同的 ,通径分析可以定量的区分地下竞争和地上竞争的相对大小。地下竞争对总竞争的直接作用范围在 0 .5 5 4 3~ 0 .742 6之间 ,明显大于地上竞争对总竞争的直接作用 ( 0 .2 85 1~0 .5 2 82 )。随着距离的增加 ,单株苗木的生长空间加大 ,地上部分的竞争作用增加 ,地下部分的竞争程度减弱。但是 ,地下根系的竞争在水曲柳苗木总的竞争中占有重要地位。
    8  宜昌百里荒草山草坡群落物种分布的空间趋势分析
    辛晓平 王宗礼 李向林
    2003, 23(8):1519-1525.
    [摘要](1960) [HTML](0) [PDF 341.06 K](2285)
    摘要:
    通过基于 CCA的趋势面分析和空间插值方法 ,研究了宜昌百里荒山地草场的群落结构空间变化 ,以及群落结构空间趋势与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该群落物种空间中的群落结构面和物理空间中的空间趋势面可以很好地吻合 ,说明该群落的结构由一种具有强烈空间结构化特征的机制控制。对群落结构和空间趋势影响最显著的环境因素是土壤有效磷。
    9  鄂尔多斯草地退化过程中植被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的异质性
    程晓莉 安树青 钦佩 刘世荣
    2003, 23(8):1526-1532.
    [摘要](1713) [HTML](0) [PDF 354.89 K](2743)
    摘要:
    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研究了鄂尔多斯草地荒漠化过程中植被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的异质性。发现从本氏针茅 ( Stipa bungeana)、本氏针茅 +油蒿 ( Artemisia ordosica)、油蒿、油蒿 +牛心朴子 ( Cynanchumkomarovii)、牛心朴子群落的 5个退化系列群落中 ,植被地上生物量空间格局异质化程度及其相关范围变化非常明显。变异函数的基台值 ( C0 + C)在 5个退化群落中的变化表明 ,在本氏针茅群落中 ,植被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异质性较低 ( 0 .48) ,本氏针茅 +油蒿群落增强 ( 1 9.47) ,油蒿群落显著增强 ( 1 5 2 2 ) ,油蒿 +牛心朴子群落减弱 ( 1 71 .6) ,牛心朴子群落显著减弱 ( 4 .1 64)。变异函数的相关范围 ( A0 )表明 ,在本氏针茅群落空间相关范围较小 ( 5 3.9cm) ,本氏针茅 +油蒿群落增加 ( 77.8cm) ,油蒿群落减小 ( 5 1 .7cm) ,油蒿 +牛心朴子群落增加 ( 62 .9cm) ,牛心朴子群落增加 ( 94.6cm)。空间变异比分析表明 ,由空间自相关因素引起的空间异质性占主要部分(74.2%!~80.7%)。空间分布格局图(Kriging map)分析进一步显示,退化群落中植被地上生物量格局变化显著。从本氏针茅群落退化到油蒿群落的中度荒漠化过程中,植被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的异质性的增强。由油蒿群落退化到牛心朴子群落的严重荒漠化过程中,植被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的异质性减弱。
    10  Ripley's K(d)函数分析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边缘校正
    汤孟平 唐守正 雷相东 张会儒 洪玲霞 冯益明
    2003, 23(8):1533-1538.
    [摘要](5643) [HTML](0) [PDF 293.09 K](3385)
    摘要:
    Ripley's K( d)函数是分析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最常用的方法 ,边缘校正是此方法的关键问题。传统的边缘校正包括 3种情形 :( i)圆完全包含在样地内 ;( ii)圆与样地的一条边相交 ;( iii)圆与样地的两条边相交 ,并有 2个或 3个交点。实际上 ,还存在第 ( iv)种情形 ,即圆与样地两条边相交有 4个交点的情形。本文从数学上证明 ,传统边缘校正中 ,当边缘校正属于第 ( iv)种情形时 ,仍按第 ( iii)种情形进行校正 ,必然导致权重估计偏大 ,L( d)值偏高 ,从而影响结果分析。采用我国东北长白山天然云冷杉林样地资料验证了此结论。结果表明 ,天然云冷杉林中 ,3个优势种群林木分布格局特点是 :鱼鳞云杉和臭冷杉的分布格局曲线非常相近 ,而与椴木的差异较大。原因是鱼鳞云杉和臭冷杉具有相似的生态学特性。椴木在小尺度显著聚集 ,因为椴木常在林隙更新。相比较而言 ,建群种云冷杉分布的均匀程度要比椴木高。
    11  利用IKONOS卫星数据和分形方法研究南麂岛土地覆盖状况
    张华国 黄韦艮 周长宝 厉冬玲 肖清梅
    2003, 23(8):1539-1547.
    [摘要](1647) [HTML](0) [PDF 486.34 K](2313)
    摘要:
    研究南麂岛的土地覆盖类型及其空间分布和结构特征。利用具有 1米空间分辨率的 IKONOS卫星遥感数据 ,提取南麂岛的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信息 ,获得草地、灌木林地、庄稼地和居民地等主要土地覆盖类型及其分布图。然后利用分形几何方法建立南麂岛土地覆盖类型特性分析模型 ,从斑块的面积效应、覆盖类型的分形分析、单个斑块的分形分析和覆盖类型分形特征差异显著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研究结果表明 ,南麂岛的草地和灌木林地的分形维数较大 ,而庄稼地和居民地的分形维数较小 ,说明草地和灌木林地的斑块的结构特征和边界比庄稼地和居民地更为复杂。进一步研究表明 ,斑块的分形特性与其受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密切相关。
    12  人工饲养东北虎幼虎的行为时间分配
    刘振生 马建章 滕丽微
    2003, 23(8):1548-1553.
    [摘要](1813) [HTML](0) [PDF 297.90 K](2260)
    摘要:
    1 999年 4月~ 2 0 0 0年 4月 ,采用随机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对黑龙江东北虎林园的 30只幼虎的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幼虎用于运动和卧息的时间较多 ,为 ( 32 .0 8± 1 2 .39) %和 ( 2 8.0 2± 1 0 .76) % ;用于睡眠、站立和嬉戏的时间次之 ,分别为 ( 1 1 .9± 2 5 .2 1 ) %、( 9.0 6± 4.71 ) %和( 1 4.49± 8.72 ) % ;其它行为最少 ,为 ( 4 .66± 3.2 8) %。步行区幼虎园和幼虎园的幼虎活动规律较为相似 ,与育成虎园的幼虎相差较大。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幼虎不同个体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不同年龄组间的运动、卧息和嬉戏差异极显著 ,睡眠差异显著 ,站立和其它行为差异不显著。
    13  西双版纳聚果榕隐头果内小蜂群落结构及种间关系
    徐磊 杨大荣 彭艳琼 王秋艳 张光明
    2003, 23(8):1554-1560.
    [摘要](2183) [HTML](0) [PDF 365.75 K](3295)
    摘要:
    聚果榕 Ficus racemosa Linn.是雌雄同株榕树 ,它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常见种群。聚果榕必须依靠聚果榕小蜂 Ceratosolen fusciceps Mayr传粉才能获得有性繁殖 ,而聚果榕小蜂又必须依靠聚果榕隐头果内短柱花繁衍后代 ,两者间形成了种间专一的互惠共生体系。同时 ,在其隐头果内还存在一个复杂的非传粉小蜂功能群 ,它们主要是榕树种子和传粉榕小蜂的寄生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选取了 5个样地 ,对聚果榕单果内小蜂群落组成和种间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在不同时间段采集聚果榕单果 2 4 2个 ,共收集小蜂 366660头。聚果榕隐头果内有 6种小蜂 ,隶属小蜂总科 Chalcidoidae中的榕小蜂科 Agaonidae、长尾小蜂科 Caliimomidae、金小蜂科 Pteromalidae,其中榕小蜂科中的 C.fusciceps是聚果榕唯一的传粉者。金小蜂科中的 Apocryta westwoodi Grandi和 Apocryta sp.两个种是榕小蜂的寄生者 ,它们的寄生是传粉榕小蜂的种群数量减少因素之一。长尾小蜂科中 Platyneura agraensis Joseph, Platyneura mayri Rasplus和Platyneura testacea Motschulsky 3个种是寄生榕树种子或与榕小蜂争夺食物(瘿花)资源的小蜂类群,它们的出现与发生,致使聚果榕正在发育成种子的长柱小花形成瘿花,同时一部分种类把卵寄生在已被榕小蜂产卵的短柱小花子房中与榕小蜂争夺食物资源,致使榕小蜂食物资源的匮乏而死亡,对传粉小蜂种群有明显的影响。传粉小蜂从花托口钻入隐头果内,在隐头果内的长柱小花传粉和短柱小花子房中产卵,5种非传粉小蜂从隐头果外部把产卵器刺穿果肉把卵产在小花子房上。通过对5地块样地隐头果内小蜂群落的综合分析发现,传粉榕小蜂为优势种群,而Apocryta sp.种的数量最少。在传粉及非传粉小蜂自然群体中各种类性比明显具有偏雌现象。小蜂群落表现异常的是聚果榕孤立株的样地,该样地传粉小蜂个体数量明显下降,非传粉小蜂个体数量则增加,各小峰种群之间竞争激烈,出现C.fusciceps和P.mayri两个优势种。
    14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在微生物生态学中的应用
    马悦欣 Jeremy Webb Staffan Kjelleberg
    2003, 23(8):1561-1569.
    [摘要](4559) [HTML](0) [PDF 420.77 K](4411)
    摘要:
    由于从环境样品中分离和培养细菌的困难 ,分子生物学方法已发展用来描述和鉴定微生物群落。近年来基于 DNA方法的群落分析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如 PCR扩增技术 ,克隆文库法 ,荧光原位杂交法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法 ,变性和温度梯度凝胶电泳法。DGGE已广泛用于分析自然环境中细菌、蓝细菌 ,古菌、微微型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病毒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这一技术能够提供群落中优势种类信息和同时分析多个样品。具有可重复和容易操作等特点 ,适合于调查种群的时空变化 ,并且可通过对切下的带进行序列分析或与特异性探针杂交分析鉴定群落成员。DGGE分析微生物群落的一般步骤如下 :一是核酸的提取 ,二是 1 6Sr RNA,1 8S r RNA或功能基因如可容性甲烷加单氧酶羟化酶基因 ( mmo X)和氨加单氧酶 α-亚单位基因 ( amo A)片段的扩增 ,三是通过DGGE分析 PCR产物。DGGE使用具有化学变性剂梯度的聚丙烯酰胺凝胶 ,该凝胶能够有区别的解链PCR扩增产物。由 PCR产生的不同的 DNA片段长度相同但核苷酸序列不同。因此不同的双链 DNA片段由于沿着化学梯度的不同解链行为将在凝胶的不同位置上停止迁移 [5]。DNA解链行为的不同导致一个凝胶带图案,该图案是微生物群落中主要轮廓。DGGE使用所有生物中保守的基因片段如细菌中的16S rRNA基因片段和真菌中的18S rRNA基因片段。然而同其他分子生物学方法一样,DGGE也有缺陷,其中之一是只能分离较小的片段,使用于系统发育分析比较和探针设计的序列信息量受到了限制。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所用基因的多拷贝导致一个种类多于一条带,因此不易鉴定群落结构到种的水平。此外,该技术具有内在的如单一细菌类16S rRNA拷贝之间的异质性问题,可导致自然群落中微生物数量的过多估计。DGGE是分析微生物群落的一种有力的工具。不过为了减少DEEG和其它技术的缺陷,建议研究者结合DGGE和其它分子及微生物学方法以便更详细的观察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
    15  PCR-DGGE技术在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罗海峰 齐鸿雁 薛凯 张洪勋
    2003, 23(8):1570-1575.
    [摘要](4423) [HTML](0) [PDF 288.10 K](3325)
    摘要: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 ( DGGE)在微生物生态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研究采用化学裂解法直接提取出不同农田土壤微生物基因组 DNA,并以此基因组 DNA为模板 ,选择特异性引物 F357GC和 R518对 1 6Sr RNA基因的 V3区进行扩增 ,长约 2 30 bp的 PCR产物经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 DGGE)进行分离后 ,得到不同数目且分离效果较好的电泳条带。结果说明 ,DGGE能够对土壤样品中的不同微生物的 1 6Sr RNA基因的 V3区的 DNA扩增片断进行分离 ,为这些 DNA片断的定性和鉴定提供了条件。与传统的平板培养方法相比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 DGGE)技术能够更精确的反映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它是一种有效的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技术。
    16  磷脂脂肪酸谱图分析方法及其在微生物生态学领域的应用
    齐鸿雁 薛凯 张洪勋
    2003, 23(8):1576-1582.
    [摘要](3324) [HTML](0) [PDF 324.54 K](4294)
    摘要:
    应用磷脂脂肪酸谱图分析技术对微生物群落进行定量分布 ,克服了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方法和显微技术的局限性。介绍了磷脂脂肪酸谱图分析方法及其在微生物生态学领域中的应用 ,包括对微生物群落的生物量、群落结构、营养状况和新陈代谢活动等方面的研究。
    17  缙云山川鄂连蕊茶在不同群落类型中的RAPD分析
    操国兴 钟章成 谢德体 刘芸 龙云
    2003, 23(8):1583-1589.
    [摘要](1734) [HTML](0) [PDF 364.39 K](2348)
    摘要: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 RAPD)对常绿阔叶林灌木层广布种川鄂连蕊茶 ( Camellia rosthorniana)在缙云山 3个群落类型 (毛竹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 )中的遗传结构和 DNA多样性进行了研究。 1 0个引物共扩增出 1 38个产物 ,其中 1 1 5个是多态性的 ,多态位点比率为 83.33%。Shannon指数估算的 3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为常绿阔叶林 0 .3345 ,毛竹林 0 .31 48,针阔混交林 0 .30 85 ,遗传分化为 8.1 2 % ;Nei指数计算的 3个种群的基因多样性为常绿阔叶林 0 .2 0 95 ,毛竹林 0 .1 981 ,针阔混交林 0 .1 934,遗传分化为7.5 1 %。种群间遗传距离在 0 .0 1 77~ 0 .0 393之间。川鄂连蕊茶在 3个群落中的种群大小和生长状况不同 ,各种群遗传多样性的高低可能是对所处群落生境的适应。
    18  多物种集合的种-多度关系模型研究进展
    彭少麟 殷祚云 任海 郭勤峰
    2003, 23(8):1590-1605.
    [摘要](2808) [HTML](0) [PDF 687.35 K](3807)
    摘要:
    种 -多度关系是群落结构研究最基本的方面之一。Preston最早描述的物种“常见性和罕见性的分布”是群落中种 -多度关系的一般特性。自从 Motomura开创性地提出一个几何序列模型用于描述这种特性后 ,生态学家已建立了许多拟合种 -多度关系的经验模型和理论模型 ,主要包括对数序列分布、对数正态分布等统计模型 ,几何序列模型、分割线段模型等生态位模型以及反映群落动态和环境制约作用的动态模型 ,还有其中一些模型的扩展模型。近年来 ,种 -多度关系研究领域已大大拓宽 ,如“群落”的内涵已延伸为“多物种集合”,物种“多度”的测度推广到“广义多度”。尽管种 -多度关系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 ,仍有一些问题尚待解决 ,诸如多度指标选择、种 -多度分布时空变化规律及其机制以及种 -多度关系模型的选择、检验、解释与应用。
    19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
    罗跃初 周忠轩 孙轶 邓红兵 张萍 吴钢
    2003, 23(8):1606-1614.
    [摘要](4312) [HTML](0) [PDF 375.55 K](6192)
    摘要:
    介绍了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定义、特征及其研究尺度 ,讨论了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科学基础及目标 ,着重阐述了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方法。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是指示物种评价法 ,二是指标体系评价法。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综合评价必须包括生态学、物理化学、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四个范畴。还对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的度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最后提出了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趋势。
    20  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前沿与发展战略
    肖笃宁 李秀珍
    2003, 23(8):1615-1621.
    [摘要](4801) [HTML](0) [PDF 272.17 K](6280)
    摘要:
    根据美国景观生态学 2 0 0 1年年会关于景观生态学的关键议题和研究领域特别专题的讨论 ,综合 1 6位国际知名专家所发表的关于深化理论、整合协调和方法改进等方面的意见 ,深入论述了景观生态学的 6项关键议题和 1 0个优先研究领域。包括通过景观镶嵌体的生态流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的过程、机制 ,非线性动态和景观复杂性 ,尺度转换方法论的发展 ,景观指标与生态过程 ,人类活动与景观生态 ,景观格局的优化 ,景观保育与可持续性 ,资料获取与准确性评价。并对构建中国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框架提出了初步的想法 ,即发展以格局——过程关系为中心的生态空间理论 ,以人类活动有序化为中心的景观生态建设理论 ,以发挥景观多重价值为中心的景观规划理论。
    21  景观生态学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
    李明辉 彭少麟 申卫军 林永标
    2003, 23(8):1622-1628.
    [摘要](2273) [HTML](0) [PDF 274.64 K](3126)
    摘要: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是一项艰巨任务 ,它需要考虑到所要恢复的退化生态系统的结构 ,多样性和其动态的整体性和长期性。现在对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研究已经要使生态学家们关注受损生态系统的理论和实际问题。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所面临的挑战是理解和利用生态演替理论来完成并加速恢复进程。恢复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自维持的 ,由不同的群落或生态系统组成的能够满足不同需要如生物保护和粮食生产需要的景观。景观生态学关注于大的空间尺度的生态学问题。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实践提供指导。在解决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问题时 ,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上是有效的。景观生态学中的核心概念和其一般原理斑块形状、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镶嵌系列等都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恢复地点的选择和适当的恢复要素的空间配置。在评价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是否取得成功 ,利用景观生态学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景观生态学理论如景观格局与景观异质性理论 ,干扰理论和尺度理论都能够指导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实践。同样地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可以为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提供非常恰当的实验场。寓景观生态学思想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是一种新的有效途径。
    22  华南铅锌尾矿生态恢复的理论与实践
    束文圣 叶志鸿 张志权 黄铭洪 蓝崇钰
    2003, 23(8):1629-1639.
    [摘要](2976) [HTML](0) [PDF 497.26 K](5185)
    摘要:
    介绍了近年来有关华南地区 5个铅锌尾矿生态恢复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内容包括 :铅锌尾矿的理化性质和影响植物定居的限制因子 ;尾矿酸化的预测与控制 ;尾矿的基质改良 ;尾矿自然定居植物的生态对策 ;重金属耐性植物的筛选与耐性机理 ;豆科植物在废弃地植被恢复中的作用 ;尾矿湿地系统的重建及其废水处理效率 ;土壤种子库在尾矿生态恢复中的作用 ;尾矿植被恢复的野外中试研究等。同时 ,也讨论了尾矿废弃地生态恢复的未来研究方向。
    23  半干旱区人工林草地土壤旱化与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郭忠升 邵明安
    2003, 23(8):1640-1647.
    [摘要](6444) [HTML](0) [PDF 332.34 K](4548)
    摘要:
    近年来在黄土高原地区多年生林草地 ,出现了以土壤旱化为主要特征的土壤退化现象。退化土壤反过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最终将导致植物群落衰败和生态系统的退化 ,从而影响到林草植被的长期稳定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持续稳定发挥 ,这已成为当前林草植被建设的重大问题之一。分析了土壤旱化现象与土壤干层的关系 ,探讨了土壤干层的划分标准。认为防止土壤旱化的主要措施就是控制林草地密度和生产力 ,而控制林草地密度和生产力的理论依据就是土地植被承载力。在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植物吸收和利用的土壤水分主要依靠当地的天然降水 ,土壤水分是限制植物生长的决定因子 ,该类地区土地植被承载力实质上为土壤水分的植被承载力。作者定义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为土壤水分承载植物的最大负荷。它是指在较长时期内 ,在现有的条件下 ,当植物根系可吸收和利用土层范围内土壤水分消耗量等于或小于土壤水分补给量时 ,所能维持特定植物群落健康生长的最大密度。探讨了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确定方法和影响因素 ,认为凡是影响林草地土壤水分的补给和消耗 ,植物群落生长发育和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因素 ,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植被类型及其发育阶段 ,抚育管理措施都影响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数值。开展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研究对于林草地合理经营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24  南方典型丘陵退化荒坡地土壤养分特征分析
    李志安 邹碧 曹裕松 任海 刘俭
    2003, 23(8):1648-1656.
    [摘要](1867) [HTML](0) [PDF 392.06 K](2344)
    摘要:
    以广东鹤山市退化丘陵荒坡地为材料 ,研究了这一特殊生态类型的土壤养分水平 ,土壤养分在剖面上的梯度和在坡面上的梯度特征 ,分析了养分间的相关性 ,应用聚类分析和主分量分析方法探讨了坡面上不同位置土壤的相似性。结果表明 ,表层土壤养分水平介于同地带森林土壤与极度退化土壤之间 ,有机质和全氮随深度增加而迅速下降 ,p H与全磷则成相反的趋势 ,而速效养分表现出双向梯度特征 ,即中间层次含量较低 ,表层与深层含量均较高。坡面上 ,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随相对高度的增加而下降 ,p H在整个坡面上变化极小 ,全磷和 3个交换性阳离子则成双向梯度 ,即坡的中部含量较低 ,山顶与山脚含量较高。有机质与全氮间具有极高的相关性 ,p H与有机质含量在剖面样品上有较高的负相关 ,但在坡面样品上完全不相关 ,具有相似吸附特性的交换性钙镁间有极高的相关性 ,交换性钾亦与交换性钙镁有较好的相关性。聚类分析与排序分析结果显示 ,作为低丘陵荒坡地 ,坡面不同位置的土壤均较相似 ,但在一些位置出现养分含量上较独特的土壤 ,主要表现在一种或几种速效养分特别高 ,它们不规则地出现于一些集水区的山腰或山脚部位 ,但未出现于山顶部位 ,这些特殊养分位置可能是主导植物种类入侵的一个重要因子。
    25  南亚热带鹤山三种人工林小气候效应对比
    林永标 申卫军 彭少麟 任海 李明辉
    2003, 23(8):1657-1666.
    [摘要](2999) [HTML](0) [PDF 463.83 K](2557)
    摘要:
    先锋生态系统的小气候效应是评价它们在植被生态恢复过程中恢复效能的主要指标之一。对 1 4龄的马占相思 ( Acacia mangium)、荷木 ( Schima superba)、湿地松 ( Pinus elliotii)人工林小气候效应的对比研究表明 ,荷木林的降温保湿效应最好。气温 (最高温、最低温和平均温 )和土壤温度 (地表最高温、最低温和平均温度 )均为 3种林分中最低。荷木林林内气温一般比马占相思林和湿地松林低 0 .1~ 0 .5℃ ,地表和土壤温度一般低 0 .3~ 2 .5℃ ,相对湿度高 1 .2 %。对荷木林和湿地松林温、湿度垂直方向上 4个层次 (距地0 .5 m,2 .0 m,4.0 /5 .0 m,9.0 m)上的观测结果表明 ,湿季林内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在最冷月 ( 1月份 )时 ,林内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无论是干季还是湿季 ,林内湿度都随林分高度的增加而减小。结合林分结构调查、森林土壤养分含量等资料 ,初步认为 ,南亚热带地带性森林植被人工恢复实践中 ,荷木等本地树种更为适宜。
    26  地膜覆盖棉花、玉米、大豆生育盛期的降温效应
    王荣堂 王有宁 董秀荣
    2003, 23(8):1667-1672.
    [摘要](1547) [HTML](0) [PDF 256.85 K](2286)
    摘要:
    1999~ 2 0 0 1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在夏季作物旺盛生长期 (棉花 :开花 -吐絮、玉米 :抽雄穗 -乳熟、大豆 :开花 -结荚 ) 3种覆盖作物的叶面积均比对照作物大 ,其叶面积系数分别为 :棉花 :3.9/ 3.1、玉米 :3.3/ 2 .7、大豆 :4.0 / 3.2。进入作物群体中的光照度 ( I)主要与叶面积系数 ( F)有关 ,而叶面积系数又直接影响消光系数 ( k)的大小。农田覆盖地膜后 ,其在作物生育前期的增温保湿作用 ,使其作物生育速度加快 ,到作物旺盛生长期因其枝叶茂盛 ,叶面积系数增大 ,消光系数减小 ,白天冠层上部叶片截留的太阳总辐射多 ,致使最终进入作物群体中下部的光能减少。白天覆盖地虽然蒸发量减少 ,但因其作物枝叶茂盛 ,蒸腾量则增大 ,农田消耗于蒸散 ( LEC)的能量增多 ,导致加热土壤 ( B项 )的能量减少。覆盖作物地的土壤温度较对照地低 ,其中又以白天地面最高温度降温最为明显 ,棉花、玉米、大豆等 3种作物降温幅度分别为 3.1℃、2 .7℃和 2 .5℃。地膜覆盖在作物旺盛生长期的降温效应 ,可减轻夏季高温对作物的危害 ,夏季白天当温度超过光合作用适宜温度(20~25℃)以上时,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质增加,作物生长缓慢,而覆盖作物地因其温度较对照地低,光合强度大,生长活力增强,因而使作物能够增产。
    27  小花山桃草季节生长动态及入侵特性
    杜卫兵 叶永忠 彭少麟
    2003, 23(8):1679-1684.
    [摘要](3343) [HTML](0) [PDF 301.71 K](2461)
    摘要:
    2 0 0 1年在郑州黄河沿岸对外来植物小花山桃草 ( Gaura parviflora)的生物学特性、地上生物量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小花山桃草各构件的变化特征为 :茎高、叶数和花序数在 6月 2 5日都达到生长高峰 ,随后茎高、花序数继续增长 ,叶数迅速降低。2小花山桃草每株花序数为 1 0 .9枝。每个花序产 1 34.2 3朵小花 ,产 1 2 6.75粒种子 ,结实率为 94.43% ,不育率为 5 .5 7%。3小花山桃草单株地上生物量、叶生物量、茎生物量在 6月 2 5日达到最大 ,花序生物量在 7月 2 0日达到最大。在生长初期 ,小花山桃草占样方内所有植物生物量的 78% ,7月 2 0日达 1 0 0 %。4小花山桃草入侵可能与植株高大、幼苗期短、生长快以及具有较强的传播和繁殖能力有关。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