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23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群落均匀度分形分析

      2003, 23(6):1031-1036.

      摘要 (2616) HTML (0) PDF 193.91 K (31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修正了 Frontier和 Ricotta等关于有效物种丰富度指数 A与物种丰富度指数 S之间幂律关系的定义 ,探讨了 A与 S之间分形关系的生态学意义 ,认为分形维数 D是群落均匀度测度值在物种数 S不断增加的过程中 ,向其逼近的一个理论值 ;提出了利用双对数坐标上建立的 A与 S拟合直线的方程 ,对群落均匀度的 4种变化趋势进行描述的方法。以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森林演替系列为例 ,研究了针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样带上 ,随着样带观察长度的逐渐增加群落均匀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2 30 m长的混交林样带只存在一个线性无标度区间 ,群落均匀度随样带长度的不断增加而逐渐降低 ,向分形维数 D=0 .81 0趋近。 1 70 m长的常绿阔叶林样带存在两个线性无标度区间 ,在 0~ 2 5 m的尺度域内 ,随着样带长度的逐渐增加均匀度不断降低 ,向分形维数 D=0 .5 2 5逼近 ;在 30~ 1 70 m的尺度域内 ,随着样带观察长度的增加 ,群落均匀度也逐渐增加 ,向分形维数 D=0 .92 0趋近。

    • 小兴安岭林区不同生境梯度中小型哺乳动物生物多样性

      2003, 23(6):1037-1047.

      摘要 (2312) HTML (0) PDF 489.98 K (33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铗日法和陷阱法 ,于 2 0 0 0年 7~ 8月 ,对小兴安岭林区 7个不同生境梯度中小型哺乳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 1 )铗日法所捕获的物种数和个体数明显大于陷阱法 ,但后者更适合捕获小体型动物 ;( 2 )共捕获小型哺乳动物 9种 ,其中啮齿目 ( Rodentia)松鼠科 ( Sciuridae) 1种 ,田鼠亚科( Microtine) 3种 ,鼠科 ( Muridae) 4种 ,食虫目 ( Insectivora)科 ( Soricidae) 1种 ,所捕获的物种中 ,棕背( Clethrionomysrufocanus)为优势种 ,占总数的 48.77% ,与黑线姬鼠 ( Apodemus agrarius)、大林姬鼠 ( A.speciosus)和红背 ( C.rutilus)一起构成本地区的常见种 ;( 3)物种在不同的生境类型中呈明显的不均匀分布 ,以中度干扰的灌丛生境内小型哺乳动物从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最高 ,次生林 1和农田生境均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 ,无干扰的原生林 1、2中物种丰富度最低 ,而轻微干扰的原生林 3中物种多样性指数最低,受严重干扰的农田生境中小型哺乳动物均匀度最高,其次是次生林1和灌丛,原生林3和干扰较重的次生林2中小型哺乳动物群落均匀度最小;(4)从物种多样性与林地郁闭度和地表草本植物覆盖度的相关分析看出:物种多样性与郁闭度相关性不显著,而与覆盖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反映了这些物种对草本植物选择倾向;(5)根据不同生境内群落相似性指数进行系统聚类,将所有的生境聚类为3组,即原生林组(原生林1、原生林2和原生林3)、次生林组(次生林1和次生林2)和农田组(灌丛和农田),表明组内各生境间小型哺乳动物成分的相似性和组间的明显差异。研究表明,小型哺乳动物多样性受生境内植被演替阶段、食物和隐蔽条件等环境因素影响,而人类干扰也是主要因素之一。

    • 红耳滑龟幼体的热耐受性、体温和运动表现热依赖性

      2003, 23(6):1048-1056.

      摘要 (2405) HTML (0) PDF 322.33 K (22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红耳滑龟 ( 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当年孵出幼体的热耐受性和运动表现热依赖性 ;设计具有和缺乏温度梯度两种热环境 ,研究幼龟体温昼夜变化和体温调节。高、低温耐受性分别用临界高温和临界低温表示 ,体温为泄殖腔温度 ,水温和气温分别是幼龟所处位置的水温和 1 cm高气温。临界高温和临界低温分别为 41 .9℃和 1 .6℃。在有温度梯度的热环境中 ,体温、水温和气温平均值有显著的昼夜差异 ,水温和体温的日平均值无显著差异 ,两者均大于气温的日平均值。在缺乏温度梯度的热环境中 ,体温、气温和水温平均值亦有显著的昼夜差异 ,但气温、水温和体温的日平均温度无显著差异。温度梯度是幼龟进行体温调节的必要条件 ,体温调定点 (选择体温 )有显著的昼夜变化 ,最大和最小值分别为 30 .4℃和 2 6.6℃。在0 0 :0 0~ 1 0 :0 0时间段内 ,幼龟选择体温明显较低 ,其它测定时刻的选择体温无显著差异。幼龟各测定时刻的平均体温与平均气温和水温均呈正相关。去除气温差异的影响后发现 ,处于温度梯度中幼龟的体温比处于缺乏温度梯度中的幼龟高 2 .0℃ ,这种差异是前者利用温度梯度进行体温调节的结果。去除水温差异的影响后发现,处于温度梯度中幼龟的体温比处于缺乏温度梯度中的幼龟高1.0℃。体温显著影响幼龟的运动表现。18~39℃体温幼龟的最大持续运动距离总体大于其它更低或更高体温的幼龟。偏相关分析显示,疾跑速与最大持续运动距离和停顿次数呈显著的正相关。

    • 苔藓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及其多样性

      2003, 23(6):1057-1062.

      摘要 (2004) HTML (0) PDF 217.64 K (23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苔藓土壤中分布着种类和数量丰富的节肢动物 ,主要是中、小型土壤动物。对上海市区苔藓土壤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查研究 ,用 Tullgren分离装置 ,共收集土壤节肢动物 1 95 4 2只 ,隶属 5纲 1 1目 46科 5 8种。螨类和弹尾类共占总捕量的 97.4%,为苔藓土壤节肢动物的优势类群。螨类占苔藓土壤节肢动物种类的 74.2 %,个体数量的 79.7%,是苔藓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特征类群。优势种跗线螨 ( Tarsone-mus sp.)和真长须螨 ( Eustigmaeus clavated)均取食苔藓 ,并耐受低温 ,跗线螨占节肢动物总捕量的 45 %,真长须螨占 1 5 %。苔藓层节肢动物以螨类的前气门亚目为主 ,多为优势种和常见种 ,个体数量多 ,而土壤层节肢动物以螨类的隐气门亚目和弹尾类为主 ,种类较丰富。苔藓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优势集中性指数主要由螨类决定 ,受季节的影响明显 ,5月和 1 0月份多样性指数最高 ,1月份最低 ,而 1月优势集中性指数最高。

    • 宁夏荒漠草原针毛收获蚁对植物种子的觅食作用

      2003, 23(6):1063-1070.

      摘要 (3225) HTML (0) PDF 295.88 K (38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毛收获蚁 Messor aciculatus( F.Smith)是西北荒漠地区典型的食种子蚂蚁种类之一。以宁夏中卫县沙坡头自然保护区红卫固定沙丘地段为主要研究基地。由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饲养得出 :针毛收获蚁可取食的植物种子达 30余种以上。在红卫固定沙丘草地针毛收获蚁的自然种群收获的植物种子主要有 6种 :狗尾草 Setaria viridis、猪毛菜 Salsola collina、雾冰藜 Bassia dasyphylla、地锦 Euphobia humifuse、刺沙蓬 Salsola ruthenica、叉枝鸦葱 Scorzonera divaricata。被收获的种子大小主要在 1 .2 0~ 2 .5 0 mm之间 ,或有棱角、扁平、易于衔夹的种子。在蚁巢中种子以种类和形态的不同被分类、分层保存于不同深处的巢室 ,总贮量随工蚁和蚁后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在自然条件下 ,收获的种子种类及数量与穴巢附近环境中的植物种类及分布有关。蚂蚁对种子的收集贮藏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种子的萌发力 ,特别是对一些 1年生质量较轻的种子影响力较大。蚂蚁觅食对土壤中种子库种子密度的影响因植物种类的不同而异 ,其中对 1年生草本植物影响较大,间接的影响到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空间分布的变化。

    • 松嫩草原区不同农业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2003, 23(6):1071-1078.

      摘要 (2869) HTML (0) PDF 254.72 K (35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温带松嫩草原区不同农业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农业生态系统中 ,类群数为草地 >杨树林 >玉米田 ,个体数为草地 >玉米田 >杨树林。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存在一定差异性。玉米田土壤动物向下层聚集 ,草地具明显的表聚性 ,杨树林随着土层深度的变化较均匀。土壤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不同 ,玉米田秋季作物收割后 ,土壤动物类群明显减少 ,而杨树林秋季有增多趋势。草地土壤动物的季节变化代表了松嫩草原区土壤动物群落分布的特征。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为草地 >杨树林 >玉米田。分析了土壤动物与地温、土壤自然含水量、p H及土壤养分的相关性。

    • 大雾岭保护区穿山甲冬季生境选择

      2003, 23(6):1079-1086.

      摘要 (2140) HTML (0) PDF 282.78 K (30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1 999年 1 2月至 2 0 0 1年 2月 ,对大雾岭自然保护区穿山甲冬季栖息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对林型选择的先后次序为针阔混交林、灌木丛、常绿阔叶林、针叶林 ;最偏爱针阔混交林 ,最不喜爱针叶林。多选择陡坡 ( 30~ 60°) ;干扰源距离较远 ( >1 0 0 0 m) ,干扰程度小 ;林下草灌层盖度高 ( 81 %~1 0 0 % ) ,隐蔽程度好 ;阳坡或半阴半阳坡 ;中低海拔 ( 760~ 1 5 0 0 m) ;中下坡位 ;水源距离较近 ( <5 0 0 m) ;乔木郁闭度适中 ( 31 %~ 70 % )的生境。较少选择上坡位 ,林下草灌层中低 ( 0~ 5 0 % ) ,乔木郁闭度偏高( 71 %~ 1 0 0 % )或偏低 ( 0~ 30 % ) ,阴坡的生境。对洞口设置的要求是多朝南 ,而且要求隐蔽条件好 ,多数为全隐蔽或半隐蔽 ;最不喜爱将洞口设置在裸露、隐蔽程度差的生境 ,强力避免洞口向北。坡度、干扰源距离和林下草灌层盖度是影响穿山甲冬季栖息地选择的关键环境因子。

    • 破碎化次生林斑块面积及栖息地质量对繁殖鸟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2003, 23(6):1087-1094.

      摘要 (2209) HTML (0) PDF 299.29 K (25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 1 998~ 2 0 0 0年夏季 ,运用 GPS定位系统确定了 1 2块面积范围为 6.5~ 1 1 2 .8hm2 的彼此隔离的森林斑块 ,比较了斑块面积和栖息地质量对繁殖鸟类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面积斑块中繁殖鸟类的群落结构有所差异 ,各斑块所容纳的繁殖鸟类的物种数从 4种到 2 6种不等 ,鸟类物种数随着斑块面积的增大而增多。不同鸟类对斑块面积的反应并不相同 ,耐边缘种偏爱面积较小的斑块 ,而非边缘种偏爱在大面积的斑块中繁殖。斑块栖息地质量也是影响鸟类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 ,质量好的斑块包容的鸟类物种较多。鸟类物种丰富度与斑块质量的相关性 ( R2 =0 .67)小于与斑块面积的相关性 ( R2 =0 .88)。各斑块中的鸟类群落结构在不同年份间比较相似。栖息地破碎化不但缩小了栖息地面积 ,同时也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栖息地的质量 ,从而消极地影响着鸟类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和鸟类的物种多样性。

    • 代表活性污泥中苯酚降解菌群的ERIC-PCR产物片段的多态性

      2003, 23(6):1095-1100.

      摘要 (1796) HTML (0) PDF 318.41 K (22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可能代表活性污泥中两个时期的主要苯酚降解菌群的 ERIC- PCR指纹图谱中的两条 2 .1 kb的条带 ( P1和 P8)中的 DNA片段进行克隆、转化 ,得到 1 93个转化子。 H inf I物理图谱分析得到 35种酶切类型 ,将两端各进行 1次测序后 ,同源性大于 90 %的克隆归为一类 ,共得到 1 0种序列类型。对各类型的代表克隆进行了全长测序 ,5种类型为 P1条带所有 ,3种类型为 P8所有 ,二者共享的类型为 2种 ,丰度最高的片段为 S3,P1条带中 76.3%的转化子和 P8条带中 66.7%转化子属该类型。对所得序列进行检索分析 ,它们与 Gen Bank中已知基因序列均无显著同源性。用 S3特异性引物对活性污泥样品及其它在 LB、d CGY、MP和 FWM培养基上的回收菌进行扩增 ,除 LB上的回收菌没有显示目的条带外 ,活性污泥和其回收菌中均检测到带有该基因组片段的菌种的存在。研究为专一性分离降酚活性污泥中的优势菌提供了分子探针。

    • 广东省大中型供水水库营养现状及浮游生物的响应

      2003, 23(6):1101-1108.

      摘要 (3729) HTML (0) PDF 292.59 K (46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 2 0 0 0年调查了广东省 1 8座大中型供水水库的水质现状并探讨了浮游生物对营养水平的响应。总氮、总磷、透明度和叶绿素 a分别为 0 .1 5~ 7.1 5 mg/L、0 .0 0 3~ 0 .387mg/L、0 .4~ 6.3m和 0 .6~ 32 .3ug/L。总氮、总磷、透明度均与叶绿素 a呈较高的相关性。根据这 4个因子的综合加权营养状态指数为 2 3.7~5 5 .1 ,季节差异不大 ,大多数水库处于中营养状态。金藻在中 -富及富营养型水库中没有分布 ,而蓝藻、绿藻、硅藻和甲藻在调查水库中均有比较广的营养生态位 ,但它们的密度及相对优势度在各营养型水库中有一定的差异。高营养水平水库有较高的细胞密度和叶绿素 a含量。营养水平较低的水库浮游植物以硅藻 -甲藻、硅藻 -绿藻或金藻 -硅藻为主 ;营养水平较高的水库以蓝藻 -硅藻或蓝藻 -绿藻为主 ,并有较高的裸藻密度。浮游动物基本上以桡足类为优势种群 ,但在中-富营养和富营养型水库中 ,哲水蚤种类比低营养型水库中少。枝角类优势种类在各营养型水库差别不大。轮虫对水体营养水平的响应相对比较显著。低营养水平水库的轮虫以广营养型、中营养型或寡中营养型种类为主,种类数目比较少;富营养和中-富营养型水库的轮虫以喜在中营养到富营养条件下生长的种类为主,且轮虫种类数目比较多。

    • 水稻根系在根袋处理条件下对氮养分的反应

      2003, 23(6):1109-1116.

      摘要 (2544) HTML (0) PDF 251.14 K (28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大田试验对 1 0个水稻品种根系与产量的关系研究表明 ,抽穗期和成熟期根冠比与产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861 6和 - 0 .8889。随之在大田试验基础上选择根冠比大的品种粳籼89,设计水分和养分能自由通过 ,而根系不能穿过的根袋 ,根袋从小到大不同 ,以便产生不同大小的水稻植株根冠比。通过水培实验研究在根袋处理后对不同养分条件的反应。水培液设 3种氮素养分水平 ,即2 0 mg/kg,40 mg/kg,60 mg/kg。结果表明 ,在不同氮素养分条件下 ,经过根袋处理后在抽穗期根系干重都有下降趋势 ,根冠比显著降低 ,而根系活性吸收面积在抽穗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茎鞘贮存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明显增加 ,叶绿素含量则无明显影响。在抽穗期较大的根袋处理根系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及所占比例与对照相比增加效果较为明显 ,而较小的根袋处理根系吸收的能力降低 ,根系吸收能力大小顺序为 :大袋 >中袋 >对照 >小袋。随养分浓度的增加 ,不同根袋处理在抽穗期的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有下降的趋势。较大的根袋处理在 2 0 mg/kg和 60 mg/kg氮素养分条件下能适当减少根系直径,增强根系的活性吸收比例,从而提高根系的活力;但在成熟期根袋处理对根系的活性吸收无明显影响。

    • 四种灌木状与四种乔木状棕榈植物热值的月变化

      2003, 23(6):1117-1124.

      摘要 (2149) HTML (0) PDF 297.45 K (33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 4种灌木状棕榈植物 (香棕、袖珍椰子、棕竹、江边刺葵 )与 4种乔木状棕榈植物 (假槟榔、董棕、国王椰子、大王椰子 )叶的热值和灰分含量的月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 1 ) 8种植物叶的灰分含量存在差异且具有不同的月变化 ;从灰分含量的比较看 ,乔木类的 4种植物叶平均灰分含量分别为 :假槟榔 1 3.64%± 2 .94%、董棕 9.74%± 1 .90 %、国王椰子 9.1 2 %± 1 .1 8%、大王椰子 8.69%± 3.5 5 % ;灌木类的 4种植物叶平均灰分含量分别为 :棕竹 8.73%± 2 .5 2 %、袖珍椰子 8.67%± 1 .1 9%、香棕 8.63%± 1 .2 0 %、江边刺葵 7.60 %± 0 .98% ,乔木类植物 (除大王椰子外 )叶平均灰分含量高于灌木类的植物 ;( 2 )从干重热值的月变化来看 ,分 3种类型 :江边刺葵与棕竹有相反的变化趋势 ;假槟榔、董棕、袖珍椰子的月变化趋势相同 ;国王椰子、香棕、大王椰子具有各自的变化趋势 ;在 8种棕榈植物中 ,除香棕外 ,灌木类的植物平均干重热值大于乔木类 ;灌木类中 ,茎单生的江边刺葵干重热值高于茎丛生的棕竹、香棕和袖珍椰子;(3)假槟榔、袖珍椰子、大王椰子的干重热值与灰分含量具有极显著的线性相关(P<0.05);而香棕、董棕、江边刺葵、国王椰子的干重热值与灰分含量无相关(P>0.05);(4)灌木状种类平均去灰分热值分别为:江边刺葵(22.65±0.59kJ/g)、袖珍椰五(22.19±0.48kJ/g)、棕竹(21.94±0.76kJ/g)、香棕(21.35±0.75kJ/g);乔木状种类分别为:国王椰子(21.76±0.55kJ/g)、董棕(21.20±0.72kJ/g)、假槟榔(21.12±0.52kJ/g)、大王椰子(20.98±0.55kJ/g);灌木类(除香棕外)平均去灰分热值大于乔木类;去灰分热值与干重热值的月变化趋势不同,灰分含量的不同是导致差异的原因。

    • 甘肃水土流失区防护效益森林覆盖率研究

      2003, 23(6):1125-1137.

      摘要 (2508) HTML (0) PDF 365.81 K (47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甘肃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及内陆河源头地区的祁连山地等三大流域为对象 ,就水土流失区最佳防护效益森林覆盖率进行了研究。指出 :( 1 )甘肃的这三大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表现为水力侵蚀形成的水土流失。一日或一次性大暴雨至特大暴雨过程是造成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动力。这种侵蚀力的强度受平均雨强的大小、林地面积多少、林分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等因素影响。 ( 2 )土壤的总孔隙度是承载降水的主要蓄水库 ;土壤的总孔隙度决定了暴雨降水量下渗和形成地表径流的比重 ,因而也间接地决定了暴雨对土壤的侵蚀强度 ;土壤的总孔隙度又受土壤表面生长的植被类型及其覆盖度、内涵质量、空间分布格局等影响。林地是各种植被类型的地类中对这种侵蚀的抵抗力最优的地类之一。 ( 3)林地具有明显阻滞地表径流的作用。若一个流域或更大范围内的森林类型、层次、结构、长势等森林内涵质量、分布格局均处于最优状态 ,则森林的面积或森林覆盖率将发挥出最佳防护效益 ,此时的森林覆盖率称为最佳防护效益森林覆盖率。 ( 4 )生态环境对森林防护能力的影响是通过不同森林防护类型能力的差异反映出来的。 ( 5 )应用降水量与土壤饱和蓄水量之间水量平衡原理 ,进行最佳防护效益森林覆盖率的计算。土壤饱和蓄水量可用土壤的总孔隙度来代替。设需求的森林覆盖率为F(%),一日最大降水量为P(mm),计算土壤厚度为T(mm),土壤孔隙度为Pt(%),则F=[P÷(T×Pt)]×100%。用这种方法能快速准确地为制定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 荒漠绿洲区芦苇种群构件生物量与地下水埋深关系

      2003, 23(6):1138-1146.

      摘要 (2736) HTML (0) PDF 325.27 K (33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 ,利用 Pearson关联分析法研究了河西荒漠绿洲区不同生境中芦苇种群构件生物量与地下水埋深的关系 ,结果表明 :地下水埋深对芦苇种群的影响明显 ,主要体现在 :在湿地和地下水埋深小于 0 .5 m的生境中 ,芦苇种群表现为高的种群密度、低的种群高度、低的地上生物量和高的地下生物量 ;在地下水埋深为 1 .5 m左右的生境中 ,芦苇种群地上生物量最高 ,生长最旺盛。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增加 ,垂直根茎生物量对芦苇种群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加强 ,而水平根茎生物量对芦苇种群生物量的影响呈随机型 ,这可能是造成芦苇种群呈不连续、斑块状分布的主要原因。在地下水埋深 1 .5 m左右的生境中 ,芦苇的垂直根茎对种群生物量影响十分显著 ( P<0 .0 1 ) ;在地下水埋深 1 .5~ 4.0 m的生境中 ,影响显著 ( P<0 .0 5 ) ,但在地下水埋深 4m以上的生境中影响不显著 ,这表明在河西荒漠绿洲区 ,芦苇垂直根茎的最大水力提升高度 4m左右。

    • 基于生态经济分区的土壤质量及其变化与农户行为分析

      2003, 23(6):1147-1155.

      摘要 (1459) HTML (0) PDF 279.10 K (23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 1 980年土壤普查数据和 1 999~ 2 0 0 0年土壤质量调查和地下水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和空间计算 ,看出土壤质量变化在空间上存在较大的空间变异性 ;在综合自然、社会经济信息 ,对曲周县进行的生态经济综合分区基础上进行农户调查 ,对各分区土壤质量状况及其变化以及不同分区之间农户行为差异的分析表明 :农户主要通过种植行为选择和经营投入和资源利用等行为对土壤质量和环境产生影响 ,不同类型农户在种植行为选择和经营投入上有较大差别。

    • 生态用水及其核算方法

      2003, 23(6):1156-1164.

      摘要 (2111) HTML (0) PDF 260.32 K (33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用水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生态用水研究进展情况的基础上 ,针对河流、植被、湿地以及城市 4种生态用水类型 ,对其核算方法进行了分析 ,比较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提出目前生态用水研究还存在如下问题 :( 1 )生态用水核算中采用的不同方法都有其各自的局限性 ,但又都是针对具体的研究区域、特定的生态系统的较实用方法。因此在生态用水的核算方法上关键是方法的选择和结合具体案例对核算方法在深度、精度上的进一步探讨 ;( 2 )生态用水的机理研究不够深入。以往研究直接以植被生长用水量、鱼类等需保护动物用水量等作为替代生态用水量 ,难以反映生态系统需水的真实状况 ;( 3)在研究尺度上往往都显得过于宽泛 ,对研究区域的基本情况、生态条件及水资源现状很难有详细明确的认识 ,因此数据的真实性及结果的可应用性也必然降低。文章最后认为 ,今后生态用水研究应点面结合 ,加强机理研究 ,增强研究结果的实践意义。

    • >专论与综述
    • 种子萌发对策:理论与实验

      2003, 23(6):1165-1174.

      摘要 (2264) HTML (0) PDF 302.72 K (22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物种子的萌发 /休眠现象有复杂的原因和机制 ,综述了理论生态学家的研究结果。应用的理论基础是最优化理论和进化稳定对策 ( ESS)理论。当环境条件随机波动 ,种群受非密度依赖因素调节时 ,采用最优化理论的两头下注对策预测休眠一定会得到进化且萌发率与环境条件直接相关。环境条件稳定时采用进化稳定对策理论可得到在亲属竞争 ,种子扩散 ,基因冲突等等因素影响下的进化稳定休眠 /萌发率 ,预测了休眠 /萌发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上各种环境条件影响种子萌发行为的方式可以表述为若种子立即萌发会遭遇到不良环境使适合度下降 ,那么就会推迟萌发 ,出现休眠 ,形成土壤种子库。萌发率应使种群适合度最优或具有进化稳定性。一些实验也部分验证了理论预测。

    • 陆地生态系统卤甲烷释放特点及其生态意义

      2003, 23(6):1175-1183.

      摘要 (1497) HTML (0) PDF 309.45 K (24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气卤甲烷与平流层臭氧破坏密切相关 ,并参与光化学反应 ,还具有一定的温室效应和污染毒害作用。研究发现 :( 1 )大气 CH3Cl和 CH3Br存在巨大的未知源 ,它们的已知源分别仅占已知汇的大约 1 /2~2 /3和 60 %。而 CH3I的源和汇还都不确切 ;( 2 )陆地生态系统有可能是最大的卤甲烷自然释放源 ;( 3)生物合成和土壤非生物生产是陆地生态系统卤甲烷生产的两个主要途径 ;( 4 )沿海湿地、水稻田、热带森林等陆地生态系统是卤甲烷主要释放源 ;( 5 )陆地生态系统卤甲烷的自然释放可能在生物竞争、生物代谢和大气环境污染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 6)随着大气卤甲烷人为释放源的控制 ,其自然释放源的相对重要性将更加突出。提出了当前陆地生态系统卤甲烷释放研究的重点方向以及我国开展相关研究的重要意义。

    • >问题讨论
    • 内蒙古锡林郭勒生物圈保护区中城市(镇)的功能及其与保护区的相互关系

      2003, 23(6):1184-1191.

      摘要 (1651) HTML (0) PDF 274.16 K (25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内蒙古锡林郭勒生物圈保护区 ,是以保护欧亚大陆典型草原生态系统为目的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为了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锡林河流域的生态功能 ,在成立保护区时将锡林浩特城市以及白音锡勒城镇等规划在内。但是 ,锡林郭勒生物圈保护区成立 1 5 a来 ,长期存在着保护与发展的尖锐矛盾 ,保护区基本上无核心区、草地类型的生态系统出现大规模的退化、城市 (镇 )与保护区的发展基本脱节、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用处于非常原始的掠夺性利用状态。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应充分考虑到社区的发展问题 ,解决人的生存出路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即以锡林郭勒生物圈保护区为例 ,探讨了城市 (镇 )的作用及其与保护区的相互关系 ,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所采取的对策。

    • 宏生态学(Macroecology)及其研究

      2003, 23(6):1192-1199.

      摘要 (4504) HTML (0) PDF 248.94 K (27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宏生态学是生态学与其他宏观学科不断交叉和融合后的产物。它以个体、种群和物种的生态特征在大时空尺度上的格局和变化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 ,它比其他生态学更强调归纳和推论 ,也更依赖数据的积累。近年来 ,宏生态学在对物种 -面积关系进行探讨的基础上 ,对生物类群间的物种数量的协同变化以及物种和高级分类单元间的关系等进行了新的研究 ;宏生态学试图将有机论和个体论结合来探讨和总结群落结构中的物种组成规律 ;并对物种多度和分布格局间的关系从生态位和异质种群角度进行新的解释 ;个体大小频次分布规律是宏生态学一重要内容 ,对其深入研究和探讨已与物种多度、能量、分布面积、历史起源等多方面特征相结合 ,并得到一些普遍性规律 ;最后 ,宏生态学还探讨物种在地理区域上的普遍性的分布模式 ,并对其假说进行检验和探讨。宏生态学在中国还处于刚起步阶段 ,但中国具有资源的优势 ,并具有一定的数据积累 ,将在宏生态学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研究简报
    • 孑遗植物桫椤种群遗传变异的RAPD分析

      2003, 23(6):1200-1205.

      摘要 (1728) HTML (0) PDF 234.47 K (22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 RAPD标记分析了桫椤分布在海南尖峰岭及霸王岭 ,广东塘朗山、黑石顶及大西山孑遗种群的遗传变异。 2 8个引物共检测到 1 1 8个位点 ,其中多态位点 33个 ,多态位点比率 2 7.97%。Shannon多样性、Nei遗传分化和分子方差分析 ( AMOVA)结果一致显示尖峰岭种群遗传多样性最大 ,霸王岭种群次之、塘郎山种群第三 ,黑石顶种群第四 ,而大西山种群最小。种群的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间 ;Shannon指数测出的种群间遗传多样性所占比率为 79.1 0 % (基于表型频率 )和 77.85 % (基于基因频率 ) ,Nei基因分化系数 ( Gst)达 80 .69% ,分子方差分析也表明种群分化极为显著 ( Φst=0 .82 86,P<0 .0 0 1 )。桫椤的种内遗传多样性水平很低 ,种内 Shannon多样性仅为 0 .0 641 (基于表型频率 )和 0 .1 1 2 4 (基于基因频率 ) ,总基因多样性只有 0 .0 770。另外 ,Jaccard相似性系数的 UPGMA分析结果显示 5个种群分为两个分支 :尖峰岭种群和霸王岭种群组成一分支 ;黑石顶、塘郎山和大西山种群组成另一分支,并且三者中前两者的遗传关系更为密切。聚类分析结果还得到主成分分析的支持。根据桫椤种群的遗传变异特点,初步探讨了保护策略。

    • 不同寄主植物对烟粉虱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2003, 23(6):1206-1211.

      摘要 (2081) HTML (0) PDF 248.94 K (24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烟粉虱 B型 ( Bemisia tabaci Gennadius)在番茄、茄子、黄瓜和甘蓝上的发育、存活和繁殖情况。在 2 6± 1℃的条件下 ,烟粉虱从卵发育到成虫的存活率以在甘蓝上的最高 ,为 68.5 5 % ,黄瓜上的最低 ,为46.2 8% ;发育时间以在茄子上最短 ,为 1 7.5 d,黄瓜上最长 ,为 1 9.3d,差异显著 ;平均单雌产卵量以在甘蓝上最大 ,为 1 43粒 ,黄瓜上最小 ,为 98.2 5粒 ;成虫的寿命以在甘蓝上最长 ,平均为 2 5 .2 d,黄瓜上为 1 7.2 d;内禀增长率 rm以在茄子上的最大 ,为 0 .1 41 6,黄瓜上最小 ,为 0 .1 1 43。综合比较 4种不同寄主植物 ,茄子是烟粉虱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最适宜的寄主。

    • 东海中华哲水蚤的年产量估算

      2003, 23(6):1212-1215.

      摘要 (1707) HTML (0) PDF 168.21 K (28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1 997年至 2 0 0 0年在东海陆架区进行了 4个航次的大面调查 ,用获得的大型浮游生物网样品分析资料应用产量 /生物量比值 ( P/ B)法对中华哲水蚤的年产量做了初步估算。中华哲水蚤的 P/ B比值为6.735 3,在东海的平均年产量为 2 63.94C mg/ ( m2 / a)。全测区年产量为 1 1 0 .745× 1 0 3t碳 ,即 1 1万 t,相当于活体重 1 44 .3万 t。

    • Eggers胃含物法测定赤鼻棱鳀的摄食与生态转换效率

      2003, 23(6):1216-1221.

      摘要 (1723) HTML (0) PDF 356.41 K (24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 Eggers现场胃含物法 ,以卤虫幼体为饵料和在室内流水条件下 ,研究了渤海主要上层鱼类赤鼻棱的摄食和生态转换效率等生态能量学特征。结果表明 :( 1 )赤鼻棱体重与空消化道重量的定量关系可用指数函数 W=1 .1 2 64e5.86 4· ESW加以定量描述 ,其瞬时全消化道内含物量可用公式 St=1 0 0× [SW-( ln W- 0 .1 1 90 ) /5 .8640 ]/W计算得到 ;( 2 )全消化道内含物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为 St=1 .7837e- 0 .2 136 t,瞬时排空率为 Rt=0 .2 1 36g WW/( 1 0 0 g· d) ;( 3)按 Eggers公式可求得日摄食量为 Cd=1 2 .32± 8.47g WW/( 1 0 0 g· d)或 32 .88± 1 9.5 9k J/( 1 0 0 g· d) ;( 4 )从赤鼻棱的平均日生长量实测值 ( Gd=0 .64g WW/( 1 0 0 g·d)或 2 .73k J/( 1 0 0 g· d) ) ,可求得其生态转换效率 Eg=5 .2 0 % WW或 8.30 % k J。

    • 南泥湾片段森林蝗虫群落多样性比较

      2003, 23(6):1222-1229.

      摘要 (1674) HTML (0) PDF 292.56 K (25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多样性指数、排序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比较了南泥湾片断化森林的蝗虫群落结构 ,并进行了环境因素的解释。结果显示 :在南泥湾 ,树木破坏不严重的片断化森林 ,随森林面积的减小 ,林缘草层蝗虫种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差异不大 ;林中草层蝗虫密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减小。在面积小、树木破坏严重、植被结构发生明显改变的片断森林林中草层 ,相对于树木破坏不严重的片断化森林 ,蝗虫的密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明显增大 ;而林缘草层蝗虫的密度和群落优势度指数上升 ,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下降。以主分量分析方法可明显将林中草层蝗虫群落分为森林破坏严重和不严重两种类型。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 ,影响片断化森林蝗虫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有片断森林面积、森林植被结构的复杂性、食料植物的多少等几个方面。

    • 三种纤毛虫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有效氮磷含量的影响

      2003, 23(6):1230-1233.

      摘要 (2080) HTML (0) PDF 147.32 K (21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土壤培养方法研究了 3种纤毛虫对土壤微生物量及氮磷转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 ,向土壤接种肾形虫 ( Colopodia sp.)、尖毛虫 ( Oxytricna sp.)和澳毛虫 ( Australothrix sp.) ,特别是澳毛虫 ,显著地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碳。说明供试的原生动物与微生物之间存在消长关系。接种澳毛虫显著地降低了土壤有效磷含量 ,而肾形虫和尖毛虫对土壤有效磷含量影响很小 ,仅在培养后期显著地降低了土壤铵态氮含量 ,3种原生动物特别是澳毛虫 ,显著地降低了土壤氮矿化量和硝态氮含量 ,但提高了土壤铵态氮含量 ,说明 3种原生动物抑制了硝化作用 ,而增强了氨化作用。

    •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人工植被区降水入渗与再分配规律研究

      2003, 23(6):1234-1241.

      摘要 (2242) HTML (0) PDF 280.39 K (30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试验于 2 0 0 1年 8月 1 7日至 9月 30日在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进行 ,主要利用时域反射仪 ( TDR)连续测量土壤剖面水分含量的方法 ,观测受植物根系吸水、蒸散作用影响下的人工植被荒漠灌木柠条 ( Caragana korshinskii)群落区固定沙丘降水入渗与再分配过程。土壤体积含水率由水平埋设在植物根系剖面内 1 2个深度层次 ( 5~ 2 0 0 cm)的时域反射仪探头每小时自动测定 1次。天然降水条件下的土壤入渗速率由入渗深度与相应的入渗时间之比值计算得到。结果表明 :在 7次不连续降水过程中 ,土壤入渗速率与降水强度呈简单线性相关关系 ,土壤入渗速率约为降水强度的 1 0倍强。然而当次降水过程中降水强度小于 0 .46mm/h时 ,土壤入渗速率约为 0 cm/h,此时的降水对人工植被固定沙丘区的土壤基本上没有水分补给作用。受荒漠灌木柠条根系吸水作用的影响 ,其根系密集剖面深度 40~ 1 40 cm内降水水分入渗积累不明显。降水入渗速率及入渗深度受土壤剖面初始含水率多寡而变化 ,干燥土壤剖面有助于提高入渗速率及入渗深度。降水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 ,区域环境内空气温度、湿度等气象条件适宜,柠条生长进入相对旺盛阶段,其根系密集层140cm深度处土壤含水率在总体上下降的过程中,表现出昼消夜长的趋势,翌日8:00土壤含水率值略高于前一日20:00水分值0.1%~0.3vol.%。

    • 冬小麦品种DS1号生育进程的温光效应

      2003, 23(6):1242-1248.

      摘要 (1978) HTML (0) PDF 165.21 K (20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DS1号是适于 2 2 .5 kg/hm2 播种量的秋播冬小麦品种。为了掌握其温光反应特性 ,为确定它的适宜种植范围提供试验依据 ,2 0 0 1年和 2 0 0 2年 ,用这个小麦品种在人工气候箱内进行了 8种不同温光组合的生态模拟试验。参试品种是 DS1号。每台气候箱的体积为 5 0× 5 0× 1 0 0 cm3。试验过程中 ,箱内相对湿度是70 %~ 78%。光照强度为 90 0 0 lx。试验结果显示 ,在不同处理中 ,出苗至抽穗过程中 ,≥ 5℃积温和天数差异极大。结果表明 ,低温不是唯一的春化条件。在 8种不同的处理中 ,植株抽穗前 ,表现了不同的温光效应。在生育前期 5℃的处理中 ,可以完成春化 ,与之配合的 1 6h光照的长日条件或 8h光照的短日条件均可。在2 0℃和 8h光照的处理中 ,未表现出短日春化效应 ,或抽穗期显著拖长。短日春化可能要有一定的光照强度相配合。生育前期或直至抽穗前 ,在 2 0℃和 1 6h长日条件下 ,可以通过“非春化途径”完成抽穗前的生育进程 ,出苗~生理拔节和出苗~抽穗阶段并不拖长或略长。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