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3, 23(5):841-849.
摘要:为探讨光强及光质对高山红景天 (Rhodiola sachalinensis)生物量和红景天甙含量的影响 ,于 2 0 0 0年 4月至 6月在东北林业大学温室内以移栽于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圃地人工种植生长 3 a的高山红景天为材料 ,通过纱布遮荫及遮以不同颜色的滤光膜分别进行了光强、光质控制实验 (处理 45 d)。随着光强的降低 ,高山红景天全株生物量、根生物量、根的红景天甙含量和产量以及叶中叶绿素 a、叶绿素 b、总叶绿素的含量均有降低的趋势 ,但叶绿素含量变化很小 ,不同光强及对照之间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相对光强为 6 7.75 %和 44.71 %的两种处理下的全株生物量、根生物量、根的红景天甙含量和产量差异不显著 ,它们的全株生物量和红景天甙含量与对照 (全光照 )的差异也不显著 ,但根生物量和红景天甙产量与对照的差异显著。当相对光强减弱至 3 1 .96 % ,全株生物量、根生物量、根的红景天甙含量和产量均大幅度下降 ,根冠比显著增加。4种滤光膜处理均使高山红景天的全株生物量及根生物量显著降低 ,蓝膜和绿膜处理的降低幅度大于红膜和黄膜处理的。红膜处理的红景天甙的含量和产量均高于对照 ,但黄膜、蓝膜和绿膜处理的红景天甙含量和产量则低于对照。通过计算去除4种滤光膜的光强因素,仅从光质的作用看,4种滤光膜处理仍是减小了全株生物量和根生物量,红膜和绿膜处理提高了红景天甙的含量和产量,而黄膜处理降低了红景天甙的含量和产量,蓝膜处理几乎没有效果。4种滤光膜处理均使叶绿素含量增加,但只有蓝膜处理的与对照差异显著。红膜处理不仅显著提高根中红景天甙的含量(为对照的3.42倍),而且对根生物量的影响较小(为对照的90.24%),因而提高了高山红景天的红景天甙产量,这意味着在生产上可能会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2003, 23(5):850-855.
摘要:一天中 ,苹果果实表面最高温度与气温、日照、相对湿度和风速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生长季自动监测果实表面温度的变化 ,并与设置在监测树旁边气象记录仪数据对比 ,揭示出树冠西南部果实表面温度与气温、日照、相对湿度和风速呈高度相关。结果还表明 :日照和气温是导致果实表面高温 (>45℃ )的两个主要因子。在大多数情况下 ,这两个因子相互作用决定果实高温是否发生 ,但气温的作用更为重要。一般在晴天 ,树冠西南部果实表面高温通常出现在 1 3 :3 0~ 1 5 :5 0。果实达到临界日烧高温 (>45℃ )的综合气象条件是 (1 0 :0 0~ 1 6 :0 0平均值 ) :日照 >5 80 W/m2 ;气温 >3 1 .8℃ ;风速 <1 .0 m/s;相对湿度 <3 0 %。气温、日照、风速和相对湿度与果实表面温度都呈高度相关 ,其多元回归方程为 :果实表面温度 (℃ ) =1 9.7+0 .842×气温 (℃ ) +0 .0 0 989×日照 (W/m2 ) - 2 .0 8×风速 (m/s) - 0 .1 48×相对湿度 (% ) ,r2 =0 .6 97。
2003, 23(5):856-862.
摘要:研究了芦苇幼苗体内 Cd的积累、亚细胞微区分布、存在形态和其诱导蛋白以及植物络合素合成抑制剂 (BSO)对芦苇光合作用和生长的影响。在 Cd污染条件下 ,芦苇幼苗植株和根皮层细胞中可积累大量的Cd,但 Cd在芦苇各器官和根皮层细胞亚细胞结构中的分布显著不均 ;Cd在芦苇幼苗体内的分配为 :根 >叶片 >茎 >地下茎 ,在根皮层细胞中的分布为 :细胞间隙 >细胞壁 >液泡 >细胞质。受 Cd污染的芦苇幼苗体内的 Cd以不同化学形态存在 ,其中 Na Cl提取态的 Cd在根和叶片中占的比例均为最大 ,其次为根内的醋酸提取态 ;在叶片中以水提取态为主 ,其它形态的含量相对较低。层析结果表明 ,根和叶片中各存在一种Cd结合蛋白 ,其中根内的 Cd结合蛋白可能是一种植物络合素聚合体。受 Cd诱导 ,芦苇幼苗根中还新合成了一种小分子蛋白或多肽 ,但另有一种蛋白因 Cd影响而消失。此外 ,BSO实验证明了植物络合素对 Cd的解毒作用。可见 ,芦苇的抗 Cd机理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根部截留 ,细胞间隙积累 ,细胞壁沉淀 ,液泡区域化 ,形成活性较低的难溶化合物 ,形成 Cd结合蛋白。
2003, 23(5):863-869.
摘要:实验室研究了采自越南胡志明市、我国海南三亚市、北京市和新疆石河子市 4个棉蚜地理种群对温度和光周期的适应性分化特征。在 1 8℃配合光周期 L:D=8:1 6和 L:D=1 0 :1 4的条件下 ,越南和中国海南种群无性蚜分化现象 ,而北京和新疆种群则产生大量性蚜并产下受精卵 ,表明短光照已不能诱导低纬度热带地区种群产生性蚜。应用实验种群生命表技术研究了 3 5℃、3 0℃、2 5℃、2 0℃、1 5℃五个温度下新疆种群、北京种群和越南种群的存活、生长发育、繁殖及内禀增长率的差异 ,结果表明 ,在 2 0℃~ 3 0℃的温度区间内 ,各种群间生命参数差异不显著 ,而在低温下 (1 5℃ ) ,差异则比较显著 ,成蚜寿命和产蚜量均为新疆种群 >北京种群 >越南种群 ,表现为高纬度种群大于低纬度种群 ,其内禀增长率也随纬度升高逐渐增大 ,而来自热带地区的越南种群对高温则比较适应 ,其在 3 0℃下种群的成蚜历期和产蚜量均高于其它种群。
2003, 23(5):870-877.
摘要:在恒温 2 8℃、湿度 80 %的条件下研究了 5种寄主植物对 B型烟粉虱 (Bemisia tabaci)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 :取食棉花、烟草、花生、大豆和玉米的烟粉虱 ,其形态、发育历期、存活率、成虫繁殖力和寿命等生命参数均有明显差异。棉花、大豆和玉米不利于烟粉虱卵和若虫的生长发育 ,表现为虫体较小、卵期和生命周期延长、存活率降低。烟粉虱在棉花、大豆、花生、烟草和玉米上的生命周期分别为 3 2 .0 3 d,3 2 .1 1 d、2 5 .6 9d、2 4 .43 d和 2 0 .6 8d,其存活率分别为 49.86 %、5 4 .41 %、86 .86 %、6 9.93 %和 2 9.3 8%。与烟草和玉米相比 ,棉花、大豆和花生明显有利于烟粉虱的种群繁殖 ,在棉花、大豆、花生、烟草和玉米上生长发育的成虫寿命和单雌产卵量分别是 2 7.8d和 2 3 5 .0粒、2 3 .2 d和 1 91 .1粒、2 2 .0 d和 1 3 1 .1粒、6 .2 5 d和 2 8.0粒、2 .42 d和 5 .1粒。在花生、大豆、棉花、烟草和玉米上的内禀增长率 (rm)分别为 0 .1 5 90、0.1364、0.1236、0.0841和-0.0285,其种群趋势指数(I)分别为113.85、117.38、103.98、19.58和0.4274。
2003, 23(5):878-882.
摘要:据 1 5 0 6~ 2 0 0 0年中国汉族某姓氏家谱资料 ,通过常规和圆形分析死亡人数构成比的日节律 ,发现男子死亡数构成比亥时、午时为高 ,卯时、辰时为低 ,最高值 (1 5 .0 9% )是最低值 (3 .47% )的 4.3 5倍 ,差异极显著 (P<0 .0 1 )。女子死亡数构成比亥时、巳时为高 ,卯时、寅时为低 ,最高值 (1 6 .0 8% )是最低值 (3 .5 5 % )的4.5 3倍 ,差异极显著。亥时是阴气盛极将衰、阳气将长 ,午时和巳时是阳气盛极将衰、阴气将长 ,可见阴阳二气的转换对死亡有催动作用。男子、女子数据合并 ,平均死亡高峰为 2 2时 5 8分。男子、女子昼、夜死亡数构成比均无甚差异 (P>0 .0 5 )。男子阳时、阴时死亡数构成比分别为 42 .6 5 %和 5 7.3 5 % ,差异极显著 ;女子分别为 46 .78%和 5 3 .2 2 % ,差异接近显著 (P=0 .1 0 )。男子最大时辰死亡数构成比 ,古代为亥时和午时的1 4.6 9% ,近现代为亥时的 1 5 .1 5 %。可见 ,在这两个时代中 ,男子时辰死亡数构成比无大的改变。女子最大时辰死亡数构成比,古代为亥时的15.51%,近现代仍为亥时的17.21%,二时代女子的时辰死亡数构成比也无甚改变。死亡时辰Y与死亡日(农历初一至三十)X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男子和女子数据合并,Y=11.0951+0.0617X±0.443(P=0.018)。据此式,下半月比上半月死亡时辰晚,月末比月初约晚2h,表明月相可能影响死亡时辰。男子和女子合并,死亡时辰Y与其寿命X之间的关系受到年代影响。1701~1900年,Y=10.5401+0.0293X±0.901(P=0.042),但整个年代Y与X的线性关系未达显著水准(P=0.143)。男子、女子时辰死亡数构成比(%)Y与时辰出生率(%)X之间分别存在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男女数据合并Y=2.859+0.657X±1.783(P=0.007)。
2003, 23(5):883-891.
摘要:通过模拟刀耕火种过程 ,对刀耕火种前后的次生林、旱稻地 (第 2年 )和火烧迹地 (火烧后直接撂荒地第 2年 )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3块样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优势类群组成相同 ,均为蜱螨目、膜翅目和弹尾目 ,但不同生境样地中各优势类群所占群落总数的比例不同 ,并且 3样地常见和稀有类群的组成差异较大 ;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个体数和 DG多样性指数表现为次生林高于其它 2块样地 ,而旱稻地和火烧迹地则无较大差异 ,但一些类群在旱稻地、火烧迹地的数量分布与次生林具有差异 ,且在土壤层的表现较为突出 ;3块样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具有较好相似性 ,其中旱稻地与火烧迹地达到极相似水平 (D、DS>0 .9)。3种不同类型生境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在类群数、个体数和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总体呈现出雨量少的干季或雨季初末期高于雨量最大的雨季中期 ,与当地降雨量和气温变化有密切关系 ,同时各样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因生境条件不同及人为活动干扰强弱而形成各自的季节消长特点。研究表明刀耕火种后的旱稻种植对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恢复和发展在一定限制条件 (面积、周围次生林和坡度 )下无破坏性影响 ,但植被改变、农事活动等对直接撂荒地和旱稻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季节消长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003, 23(5):892-900.
摘要:于 1 999年枯水期 (2~ 3月份 )、丰水期 (8月份 )、2 0 0 0年枯水期 (2~ 3月份 )对长江河口浮游动物采样调查 ,研究了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并初步探讨了三峡工程对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的影响及长江河口水环境的生物监测。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 87种 ,甲壳动物占绝对优势 ,共 5 9种。在所有浮游动物中桡足类 3 1种 ,其次为水母类 ,有 9种 ,此外 ,枝角类、毛颚类各 8种。3次采样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主要有河口半咸水种和近岸低盐种类如华哲水蚤 (Sinocalanus sinensis)、火腿许水蚤 (Schmackeria poplesia)、虫肢歪水蚤 (Tortanus vermiculus)、真刺唇角水蚤 (Labidocera euchaeta)等 ,还有长江径流带到河口的淡水种如近邻剑水蚤 (Cyclops vicinus vicinus)、英勇剑水蚤 (Cyclops strenuus)、透明 (Daphnia hyalina)等。一些浮游动物可作为水系指示种 ,其分布、数量反映了不同水系分布变化 ,长江河口浮游动物有 5类水系指示种。通过对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群落聚类分析发现、1999、2000年枯水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相似,可分为河口类群、近岸类群和近外海类群。1999年丰水期只形成近岸和近外海类群。浮游动物种类数由口门内向口门外方向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浮游动物种类数由北向南变化趋势一致。大潮与小潮、涨憩与落憩等潮汐作用对浮游动物影响往往因采样时间与区域等的不同而不同。对长江河口3次采磁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1999年枯水期最低,1999年丰水期最高。
2003, 23(5):901-907.
摘要:城市绿地景观的空间结构分析是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特色之一。分析了城市绿地景观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元素及其特征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 ,在 GIS支持下对宁波市城市绿地景观缀块的等级与分布、空间结构的度量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并对该市的城市绿地景观按行政单元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宁波市城市绿地缀块个数以面积小于 5 0 0 m2 的小型缀块为主 (95 .3 2 % ) ,而缀块面积大于 3 0 0 0 m2 的大中型和大型缀块虽然个数较少 (仅 0 .75 % ) ,却是构成该市城市绿地景观的主体 (面积占3 5 .99% )。宁波市城市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为 0 .71 7,均匀度为 0 .6 2 9,景观优势度为 0 .6 6 9,聚集度为0 .870 ,破碎度为 0 .2 92 ,总分离度为 1 .45 6 ,绿地廊道密度为 2 .2 3 7,分维数为 1 .3 73。城市绿地景观总体表现为类型分布不均 ,各种类型相差较大 ,破碎度较小 ,多样性程度不高。综合评价结果为江东区最佳 ,景观结构最为合理 ,海曙区次之 ,江北区较差 ,全市总体上较好。研究结果为宁波市城市绿地景观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提供了生态学依据,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3, 23(5):908-913.
摘要:通过对播种、移植于大小不同花盆的 1年龄和多年龄冷蒿进行刈割实验 ,探讨冷蒿在不同刈割强度下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和库的变化。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刈割强度下 ,冷蒿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表现为 :刈割 1 /4和刈割 2 /4比不进行刈割和刈割 3 /4高 ,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库表现为 :刈割 1 /4>对照 >刈割 2 /4>刈割 3 /4;刈割后在不同的资源与空间 ,冷蒿体内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库均表现为 :大盆 >小盆 >移栽盆 ;在不同的刈割强度下生物量发生明显的变化 ,刈割 1 /4冷蒿生物量比对照增加 ,出现超补偿生长 ,刈割 3 /4生物量降低 ,出现欠补偿生长。说明适度的干扰有利于冷蒿碳水化合物、生物量的积累 ;可利用资源、空间越多 ,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越高。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库的变化趋势与再生生长的趋势一致 ,说明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库可以表征再生生长能力。
2003, 23(5):914-921.
摘要:1 999年以不同施肥制度对红壤稻田系统生产力和土壤环境影响的长期定位试验的为依托 ,比较研究了 9a定位试验后 ,不施肥、单施无机肥、有机物循环和有机无机结合施肥对红壤稻田生态系统土壤供氮能力、水稻吸氮特性和水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 :红壤稻田系统长期不施肥 (CK)土壤速效氮含量低 ,最高为 1 6 .7mg/kg,平均为 1 4.2 mg/kg,水稻累积吸收氮量较少 ,早稻为 3 2 .84kg/hm2 ,晚稻为 5 9.79kg/hm2 ,系统生产力低 ,早稻生物量为 3 887kg/hm2 ,稻谷产量为 2 1 80 kg/hm2 ,晚稻生物量为 71 6 4 kg/hm2 ,稻谷产量为3 71 9kg/hm2 ;施用 N肥可以改善土壤供氮状况 ,提高土壤速效氮含量 ,且 N、NP、NK、NPK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 ,土壤速效氮含量最大可达到 2 9.7mg/kg,平均为 2 1 .4mg/kg,而水稻累积吸收氮量与系统生产力随着 NPK配合程度的增加而提高 ,NPK处理的早稻累积吸收氮量、生物量和稻谷产量分别比 CK处理增加1 2 2 .6 %、87.1 %和 6 5 .4% ,晚稻分别增加 85.0%、48.2%和46.0%;系统内有机物循环利用(C)水稻各生育期土壤速效氮含量显著提高,最高为30.2mg/kg,平均为20.8mg/kg,水稻累积吸收氮量早、晚稻分别比CK增加111.1%和48.9%,早稻生物量与稻谷产量显分别比CK高85.6%和55.2%,晚稻分别高28.9%和35.2%;有机无机结合施肥土壤速效氮含量最大为43.1mg/kg,平均为29.1mg/kg,且N+C、NP+C和NPK+C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但水稻累积吸收氮量和系统生产力有随着有机肥与NPK配合程度增加而提高的趋势。
2003, 23(5):922-928.
摘要:以第四纪红黏土红壤和长江冲积物形成的高砂土为供试土壤 ,分别加入 3个浓度的 Cu2 + (1 0 0 ,2 0 0 ,40 0 mg/kg)或 Cd2 + (5 ,1 0 ,2 0 mg/kg)模拟土壤污染 ,设置接种蚯蚓 (Pheretima sp.)处理与不加蚯蚓对照 ,并种植黑麦草 (Lolium multiflorum) ,研究蚯蚓活动对土壤中 Cu、Cd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以揭示蚯蚓在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蚯蚓活动显著增加红壤中 DTPA提取态 Cu的含量 ,只有在浓度低于 2 0 0 mg/kg Cu的处理中 ,才能增加 Ca Cl2 提取态 Cu的含量 ,对 H2 O提取态 Cu影响甚微 ;而对高砂土上 Cu、Cd的各种形态影响均不显著 ;除红壤中浓度高于 40 0 mg/kg Cu和 1 0 mg/kg Cd处理外 ,蚯蚓活动显著提高了两种土壤上黑麦草地上部的生物量 ;接种蚯蚓后各种重金属处理中黑麦草对 Cu的吸收量也显著增加 ,而 Cd的吸收量变化不大。蚯蚓可能通过提高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而间接影响植物对重金属的修复效率。
黄璜 , 杨志辉 , 王华 , 胡泽友 , 陈仕贵 , 陈灿
2003, 23(5):929-934.
摘要:采用小区试验 ,大田试验研究湿地稻 -鸭复合生态系统甲烷排放规律。稻鸭复合生态系统中甲烷排放随季节变化 ,在早稻 -晚稻耕作制度条件下 ,6月上旬和 7月底分别有 2个高峰。早稻与晚稻的排放规律也各异 ,早稻甲烷排放峰值出现在水稻幼穗分化期 ,最高值为 1 3 .6 93 mg/(m2 .h) ,晚稻峰值出现在分蘖盛期 ,可达 2 3 .1 45~ 1 0 5 .5 95 mg/(m2 .h)。养鸭处理与常规栽培甲烷排放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稻田养鸭的早稻生育期间甲烷排放总量为 5 .5 1 7g/m2 ,传统栽培为 9.89g/m2 。稻田养鸭的晚稻生育期间排放总量为 1 0 .1 1 3 g/m2 ,传统栽培为 1 7.0 5 4 g/m2 。稻田养鸭与传统栽培比较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增加 1 5 .3 m V,还原物质总量、活性还原物质总量、活性有机还原物质总量分别降低 0 .3 6 5 cmol/kg、0 .2 4 2 cmol/kg和 0 .1 80 cmol/kg。土壤氧化还原特性影响甲烷排放通量 ,土壤还原物质总量、活性还原物质及活性有机还原物质数量与甲烷排放通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 .80 5、0.791、0.769,湿地稻鸭复合生态系统土壤氧化还原状况改善是甲烷排放减少原因之一。
2003, 23(5):938-945.
摘要:武陵源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同时 ,景区生态环境质量逐年下降引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关注。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较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表现在大气环境质量逐年降低 ;金鞭溪水质明显恶化 ;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景区城镇化、工商业化速度加快等。通过实地监测并全面分析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环境演变趋势 ,发现住宿设施对环境的影响 ,比其他游乐设施更为明显 ,是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旅游生态环境的关键影响因子。景区水质监测值的变化最大 ,表明水体是景区生态环境中最为脆弱的环境因子。随着游客的逐年增多 ,旅游生态环境呈现出加速恶化的趋势。通过建立基于环境脆弱因子的阈值模型 ,计算得出在不超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景区最为脆弱的环境因子——景区水质标准 :总磷≤ 0 .0 2(mg/L)前提下 ,景区上游接待区旅游生态阈值是春季宾馆可使用面积容限为 2 96 5 0 m2 ,夏季为 76 4 2 5 m2 ,秋季为 1 3 6 2 5 m2 ,冬季为 83 2 5 m2。不同类型的风景区 ,生态环境脆弱因子不同 ,宾馆建筑面积容限值也不同。沿着本文思路 ,可计算出其他类型风景区阈值。
2003, 23(5):946-955.
摘要:随着转基因作物的大规模商业种植 ,其对非靶生物的安全性问题已经成为转基因生物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有些转基因植物是需要蜂类传粉的显花植物 ,有些则可作为蜂类的食物来源。抗性转基因植物可能对蜂类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转基因植物的花粉或者花蜜可能对蜂类产生直接影响 ,测试化学杀虫剂安全性的相同方法被用来评估这种影响。很多研究测试了纯化的转基因蛋白质 (如 Bt,蛋白酶抑制剂 )对蜜蜂和熊蜂的影响。间接影响来自于遗传转化可能使转基因植物的表型产生的异常变化 ,特别是花的改变。这种影响是用转基因植物进行评估的。转基因植物对蜂类的影响研究所测定的参数包括蜂类的肠道生理、取食和嗅觉学习行为、经口毒性和寿命等。对在实验室中以幼蜂或者成年蜂为对象、在封闭条件下针对蜂群的研究以及蜂类在转基因植物上的取食行为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 ,转基因植物是否对传粉蜂类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转基因植物的生物学特征、转基因蛋白的性质和表达量。一般来说 ,Bt毒素蛋白和葡聚糖酶等蛋白质对蜂类没有影响 ;而某些蛋白酶抑制剂和几丁质酶则可能对蜂类产生不利影响 ,蜂类所摄取到这类蛋白质的剂量将决定影响的程度。然而 ,由于采用的研究方法各不相同,难以对不同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得出明确的结论。
2003, 23(5):956-964.
摘要:最近一、二十年 ,对潜流带研究的逐渐开展已使人们充分认识到潜流带在溪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态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潜流带是溪流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作用的界面 ,占据着在地表水、河道之下的可渗透的沉积缓冲带、侧向的河岸带和地下水之间的中心位置。有关潜流带重要性的近期研究进展增进了我们对溪流生态学的理解 ,大大扩展了水生生物生境的物理空间以及生物相互作用和生产力存在的区域。潜流带生境包含多样化的、丰度很高的动物区系 ,其常常控制着溪流生物生产力和生态过程。潜流带对溪流生态系统的潜在重要性来自于生物学和生物地化活动。潜流带在溪流有机物的分解和水质净化等生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潜流带是溪流集水区内各种环境特征的综合表征体 ,它能够反映周围景观的环境条件及其变化 ,集水区内的自然或人为干扰 ,都会影响到潜流带的水文循环、理化特征、生境分布、营养结构和基本生态过程。因此 ,对溪流生态系统的综合管理必须包括潜流带。最后对潜流带生态学研究现存的主要问题及未来研究展望提出了几点看法。
2003, 23(5):965-971.
摘要:植物间寄生关系的研究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大量的研究表明 ,寄主释放的次生物质对植物间寄生关系的建立和维持起了重要的调节作用。寄主植物的次生物质对寄生植物的化学防御和昆虫授粉等生态功能起重要的作用 ,寄主植物次生物质对寄生植物生理与生态的调节作用是受寄生植物基因调节的。更为重要的是寄主植物释放的次生物质成为寄生植物的种子萌发和吸器发生的异源识别物质。能够刺激寄生植物种子萌发的次生物质主要是倍半萜和氢醌类物质 ,而诱导吸器发生的物质则是酚酸、醌和黄酮类化合物 ,诱导吸器发生的核心结构是对苯醌。这些异源识别物质大多是寄主植物释放的化感抑制物质 ,显示寄生植物在化学防御方面要比寄主植物高级。异源识别化合物的活性与其氧化潜力显著相关。由于寄生植物中存在一抑制异源识别物质诱导吸器发生的调节过程 ,因此吸器的产生与寄生植物根部接触异源识别物质的浓度与时间呈正相关关系 ,这一调节过程对寄生植物准确识别寄主并寄生其上是十分重要的。对寄生植物和寄主植物间的化学识别关系的揭示有助于人们防治有害寄生植物和开发利用有价值的寄生植物资源。
2003, 23(5):972-978.
摘要:土壤呼吸是陆地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 ,研究水分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能为探索陆地生态系统在碳循环方面的源 -汇功能和揭示碳的失汇之迷提供有力的证据。综述了水分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及其机理 ,土壤呼吸是一个复杂的生态学过程 ,大气降水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是因时、因地而异 ,在湿润的生态系统或有干湿交替的生态系统中比较湿润的季节 ,降水事件对土壤呼吸可能会产生比较明显的抑制现象 ;而在干旱的生态系统或有干湿交替季节的生态系统中比较干旱的季节里 ,降水事件可能会强烈地激发土壤呼吸。其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机理包括水分对土壤孔隙中 CO2 替代、对 CO2 扩散的阻滞、对微生物活动的刺激和对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等。由于实验方法和标准的不一致以及影响土壤呼吸的因素的多样性 ,水分量的变化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很难以一个统一的方程来描述 ,总的来说 ,最优的水分状况通常是接近最大田间持水力 ,当土壤处于过干或过湿状态时 ,土壤呼吸会受到抑制。水分量的变化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机制在于可溶性有机质、土壤的通透性、微生物与植物根系生命活动等都随土壤水分状况不同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关于水分与土壤呼吸的关系研究今后应该主要集中在 :(1)水分对根系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呼吸分别产生的影响;(2)全球变化后水分格局的变化对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格局的潜在影响;(3)人类活动通过直接或间接改变水分状况而对土壤释放CO2的贡献率。
王正兴 , 刘闯 , HUETE Alfredo
2003, 23(5):979-987.
摘要:目前应用广泛的植被指数 AVHRR- NDVI仍有一些缺陷 ,主要表现在 :(1 )在植被高覆盖区容易饱和 ,这除了红光通道就容易饱和外 ,主要是基于 NIR/Red比值的 NDVI算式本身存在容易饱和的缺陷 ;(2 )没有考虑树冠背景对植被指数的影响 ;(3 ) NDVI的比值算式和最大值合成算法 (MVC)确实消除了某些内部和外部噪音 ,但最终的合成产品仍然有较多噪音 ;(4) MVC不能确保选择最小视角内的最佳像元。所有这些 AVHRR- NDVI的局限性 ,在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 (MODIS)”的“增强型植被指数 (EVI)”产品中 ,都有不同程度改善。MODIS- EVI改善表现在 :(1 )大气校正包括大气分子、气溶胶、薄云、水汽和臭氧 ,而 AVHRR- NDVI仅对瑞利散射和臭氧吸收做了校正 ;这样 MODIS- EVI可以不采用基于比值的方法 ,因为比值算式是以植被指数饱和为代价来减少大气影响 ;(2 )根据蓝光和红光对气溶胶散射存在差异的原理 ,采用“抗大气植被指数 (ARVI)对残留气溶胶做进一步的处理 ;(3 )采用“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AVI)”减弱了树冠背景土壤变化对植被指数的影响;(4)综合ARVI和SAVI的理论基础,形成“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它可以同时减少来自大气和土壤噪音的影响;(5)采用“限定视角内最大值合成法(CV-MVC)”,选择最小视角内的最佳像元、此外,目前正在试验的“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RDF)合成法”,首先把不同视角换算为星下点像元反射值,然后采用CV-MVC合成,目的是进一步提高EVI对植被季节性变化的敏感性。总之MODIS-EVI使植被指数与不同覆盖程度植被的线性关系得到明显改善,尤其在高覆盖区表现良好。
2003, 23(5):988-995.
摘要:微生物培养及显微技术作为鉴定微生物种群的手段有很大的局限性 ,因为环境中大多数微生物处于“存活但不能培养”的状态。因此 ,不依赖于微生物培养的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正被广泛地用于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主要介绍了荧光技术 ,基于 PCR的分析技术和 PLFA等技术在表征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某些进展。
2003, 23(5):996-1002.
摘要:水力提升是某些植物通过深层根系从较湿的深层土壤中吸取水分再通过浅层根系在较干的浅层土壤中释出的过程。水力提升所释出水量及其释出过程具有积极的生态学意义 ,它不但为伴生植物提供新的水源、改善其邻近植物的蒸腾作用、缓解水分亏缺、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而且促进植物的养分吸收、促进上层干土中分解、硝化和矿化等生化过程 ,尤其是发生在克隆植物植株间的水分共享这种特殊的水力提升 ,还影响群落的形成。然而 ,对于一般的水力提升而言 ,水力提升所释出水量到底有多少 ,其生态学作用有多大 ,有待深入研究。结合研究实践认为 ,要研究水力提升具有多大的生态学作用 ,必须准确地区分水力提升的水量和毛管水的上升水量。还建议了研究水力提升新的研究方法。
2003, 23(5):1003-1011.
摘要:回顾了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理论与技术体系的研究成果 ,分析评价了集水农业的研究进展。随着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研究方法的改进、研究内容的深入、研究领域的扩充 ,提出了广义性集水农业研究范畴。在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应加强微集雨微灌溉应用技术、现代集雨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与集雨网络等高新技术手段的技术集成 ,以提高雨水汇集与利用效率。同时 ,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的研究已经从微生境条件下的农业生态系统延伸至区域生态环境保育。利用汇集雨水合理调配生态用水 ,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农林牧综合发展 ,生态环境重建的集水型生态农业是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的发展趋势。
任海 , 彭少麟 , 张奠湘 , 简曙光 , 韦强 , 张倩媚 , 刘念 , 李世晋 , 陈文杉 , 庄益智
2003, 23(5):1012-1017.
摘要:报春苣苔是苦苣苔科多年生喜 Ca草本植物 ,因分布区极窄而被列为第一批国家 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基于其生态生物学特征探讨报春苣苔的濒危机制及解濒措施。报春苣苔生于海拔约 3 0 0 m的石灰岩山洞口附近的植物群落中 ,群落主要由一些喜 Ca及耐阴湿植物组成 ,其伴生植物为苔藓。从洞口向里 ,植物种类越来越少 ,报春苣苔的数量却越来越多 ,植株个体越来越小 ,开花的比例也越来越少。洞口的报春苣苔种群呈均匀分布 ,深处则呈集聚分布 ,洞穴的壁顶的报春苣苔群落为单一种且呈集聚分布。报春苣苔需要偏碱性的硬质水才能生长。其生存土壤太薄且营养贫乏 ,p H值为 7.5 ,有机质、全 N、全 P和全 K含量分别为 1 .8%、0 .87%、0 .1 6 %和 0 .71 % ,因而植物的生长极为缓慢 ,一般一株的年生长量为 3 0 g左右。报春苣苔分布点 CO2 平均浓度为 0 .0 9% ,高于洞外约 2倍。其相对湿度终年保持在 97%左右。报春苣苔仅生于相对弱的光环境下 ,且只在散射光线能到达的地方出现 ,大约只忍受正常光强的 1 /4以下。作为洞穴植物 ,其生态分布的限制因子是光源和特殊的大气环境。生境的特殊性导致其分布狭窄,3a的移栽实验表明迁地保护技术目前还不成功。
2003, 23(5):1018-1024.
摘要:为了进一步研究镉、锌、铅 3种重金属元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植物吸收重金属能力的影响 ,在模拟单一重金属污染试验研究的基础上 ,采用正交回归设计方案 ,研究了 Cd、Zn、Pb复合污染情况下紫花苜蓿和披碱草两种敏感性植物对 3种重金属的吸收效应。结果表明 ,在单一污染条件下 ,镉元素对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大于锌、铅 ,铅元素对披碱草生长的影响大于锌、镉 ;紫花苜蓿对于镉的吸收累积显著高于披碱草 ,植物内镉元素浓度最高达到 1 0 88.5 mg/kg,而披碱草对于铅元素的吸收则高于紫花苜蓿 ,植物内铅元素浓度最高达到 1 3 4 5 .5 mg/kg。在复合污染条件下 ,两种植物对铅、锌和铅、镉的吸收在不同浓度范围内分别存在存在着协同效应和拮抗效应 ;同时两种植物对锌、镉元素在实验涉及浓度范围内都存在着拮抗效应。这对于深入研究复合污染条件下重金属的土壤环境化学行为 ,对植物的综合毒性以及不同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累积效应等 ,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003, 23(5):1025-1030.
摘要:主要研究内蒙古典型地区多伦县土地利用现状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 ,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方式、程度和效率等。研究表明 :在近一个时期 ,该地区人口在不断增长 ,土地利用结构在不断变化 ,如自 1 983年到1 999年期间 ,其耕地由原来的 1 8.83 %上升到 3 2 .0 9% ,增长了 1 3 .2 6 % ;而草地由原来的 5 1 .79%降到3 6 .1 3 % ,消减了 1 5 .6 6 % ;林业用地由原来的 4.1 6 %降到 2 .87% ,下降了 1 .2 9% ,这种结构性的变化 ,致使植被、林地在减少 ,草原在退化。如 2 0世纪 5 0年代最高产草量 (鲜重 )可达 75 0 0 kg/hm2 ,到 1 983年下降到3 0 0 0 kg/hm2 ,而现在只有 1 5 0 0 kg/hm2 ;而这种草场退化结果又导致农田沙化 ,肥力下降 ,如农田比草地土壤有机质低 5 0 %左右 ,而 N、P、Zn等其他元素在 3 0 %左右 ;草地与沙化草地相比 ,有机质、N、P、Zn的含量普遍低 2 0 %~ 5 0 %。为此 ,在本区必须进行土地分类和土地潜力分类为主的土地利用评价 ,以满足土地得以合理利用和自然保护等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的需要,使生态环境得以良性循环。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