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23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高寒矮嵩草草甸大气-土壤-植被-动物系统碳素储量及碳素循环

      2003, 23(4):627-633.

      摘要 (2945) HTML (0) PDF 340.30 K (33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高寒矮嵩草草甸生态系统中大气 -土壤 -植被 -动物分室碳素储量及碳素循环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草毡寒冻雏形土土壤库 0~ 30 cm碳素储量为 2 4 7.30 t C/ hm2 。土壤 CO2 平均释放速率 70 .94± 54.76kg/ (hm2· d) ,年释放量为 6.630 t C/ (hm2·a) ,比退化草地 4.62 0 t C/ (hm2·a)释放量高。植物包括根系总固碳量为 4.648t C/ (hm2· a) ,动物亚系统中 ,藏系绵羊个体同化的碳素为 7.562 kg C/ (hm2· a) (成年羊 ) ,作为畜产品迁出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固碳量占每年土壤 CO2 释放量的 70 .1 6% ,占生长季土壤 CO2 释放量的 96.43% ,退化草地土壤 CO2 释放量比初级生产固碳量要低。认为高寒矮嵩草草甸生态系统土壤是大气温室气体 CO2 的小的排放源。

    • 科尔沁沙地景观研究中的尺度效应

      2003, 23(4):634-641.

      摘要 (1678) HTML (0) PDF 321.79 K (32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研究区域取样尺度和分析尺度两个方面入手 ,对科尔沁沙地景观的尺度效应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取样尺度的尺度效应可以通过回归分析和统计分析来判断其变化趋势和范围。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 ,景观中斑块数量 ( y)与取样面积 ( x)之间有很好的拟合关系 y=- 7.1 2 82 x+ 2 2 0 .31 ( R=0 .95 8>0 .70 8=α0 .0 1(10 ) ) ;最大斑块面积 ( y)和取样面积 ( x)二者的关系为 y=0 .0 0 4 x2 - 0 .0 0 96x+ 0 .3346( R=0 .947>0 .70 8=α0 .0 1(10 ) ) ,关系密切。取样面积对景观结构特征的影响分析显示 ,在取样面积最小为 0 .2 8的情况下 ,景观多样性指数的变化为抛物线型 ,在取样面积约为研究区面积的一半左右时 ,景观多样性最高 ,为1 .931。不同取样面积的平均多样性指数为 1 .863(± 0 .0 75 )。从景观优势度指数的变化来看 ,呈倒抛物线型。在取样面积约为研究区面积的一半左右时 ,优势度最低 ,为 0 .467。不同取样面积的平均优势度指数为0 .5 34(± 0 .0 75)。在取样面积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尺度的分析表明,沙地景观间隙度具有分形结构。间隙度与研究斑块的占有概率有关,占有概率越高,分维数越大。在研究对象占有概率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分布格局存在不同的景观间隙度,研究尺度越大,差别越大。相对而言,实际的景观间隙度指数更趋势向于聚集分布,而偏离理想的均匀分布。

    • 湖北四湖流域景观结构变化对汛期湖泊水位影响的模拟分析

      2003, 23(4):642-648.

      摘要 (1961) HTML (0) PDF 271.99 K (22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借助于水文学对不同下垫面状态的产流模式研究的成果 ,建立了计算四湖流域两个调蓄湖泊汛期洪峰水位的模型。模拟分析的结果表明 ,在 4种同样的降雨条件下 ,景观结构变化使长湖汛期日水位平均增加 0 .0 831~ 1 .32 2 3m,最大增加 0 .1 5 79~ 1 .85 83m,使洪湖汛期日水位平均增加 1 .0 81 0~ 2 .30 0 8m,最大增加 1 .41 0 1~ 2 .4864m。证明景观结构变化是引起洪涝灾害加剧的重要原因且景观结构变化对湖泊洪峰水位的影响存在一种累加效应。景观结构的调整也是控制洪涝灾害的重要途径。

    • 中国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2003, 23(4):649-656.

      摘要 (2570) HTML (0) PDF 365.19 K (34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遥感技术与 GIS技术的支持下 ,对中国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首先通过 1∶1 0万中国土地利用数据库经过分层提取 ,生成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格局数据库 ,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 ;而后在引入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破碎度指数的基础上 ,对中国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中国土地利用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破碎度指数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随着人类活动的逐渐增强 ,景观的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加 ,优势度指数逐渐减少 ,破碎度指数逐渐增加 ;而当人类已经彻底改变自然景观 ,多样性指数则逐渐减少 ,优势度指数增加 ,而破碎度指数逐渐减少。同时 ,针对中国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其生态背景的特点 ,选择北纬 40°、2 8°和 2 4°三条样带 ,东经 1 0 8°和 1 1 4°两条样带 ,对中国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

    • 两种雀形目鸟类的窝雏数处理实验:检验Lack假说

      2003, 23(4):657-664.

      摘要 (2103) HTML (0) PDF 362.05 K (27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 1 997~ 1 999年在位于青海省北部的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进行。选择地面筑巢的小云雀 ( Alauda gulgula)和灌丛筑巢的黄嘴朱顶雀 ( Acanthis flavirostris)为代表进行窝雏数处理实验。根据 Lack假说的预报检验 ( 1 )常见窝卵数是否是最大生产力窝卵数 ;( 2 )窝雏数处理对雏鸟质量和亲鸟投入是否产生影响 ;( 3)两种鸟的响应方式是否相同。其结果如下 :1小云雀和黄嘴朱顶雀的常见窝卵数分别是 3和 5枚 ,年间变化不明显 ,用幼鸟出飞率作为生产力 ,两种鸟的扩增窝幼鸟出飞率下降 ,常见窝卵数 (分布频率最高 )等同于最大生产力窝卵数 ;2小云雀的幼鸟的生长参数不随窝雏数的改变而变化 ,而黄嘴朱顶雀有明显变化 ,说明窝雏数处理对后者幼鸟质量有明显影响。 3用递食率作为亲鸟投资指标 ,小云雀亲鸟的递食率随窝雏数的增加而增加 ,但雏期不变 ;而黄嘴朱顶雀递食率不变 ,但雏期延长。 4扩增窝雏数后 ,两种亲鸟表现出不同的响应方式 ,小云雀表现为提高单位时间递食次数 ,而黄嘴朱顶雀延长育幼时间。这两种方式不是通过影响雏鸟质量就是通过影响亲鸟存活率来降低子代和亲代的适合度。结果支持了自然选择将窝卵数调节到亲鸟能喂活最大数量子代的限度,即常见窝卵数就是最大生产力窝卵数的Lack假说。

    • 栗斑腹鵐的栖息地和巢址选择

      2003, 23(4):665-672.

      摘要 (2490) HTML (0) PDF 375.64 K (28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 1 999到 2 0 0 1年 5月至 7月连续 3a在吉林省镇赉县大岗林场 ,采用样地法和样方法 ,对栗斑腹的栖息地选择和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此鸟的繁殖是在草甸草原 +杏树环境下进行的 ,对栖息地样方和对照样方的对比分析得出 ,杏树最大高度、5 0 m半径圆内杏树数量、贝加尔针茅数量、大油芒数量、植物盖度、火绒草平均高度、贝加尔针茅最大高度、兴安胡枝子平均高度 8个因子是影响其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通过对 46个巢的研究发现 ,大多数栗斑腹把巢建在贝加尔针茅下面 ,巢出入口方向多为东南 45°和西南 45°。对 46巢的 2 7个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结果发现植物盖度、火绒草高度、鸢尾数量、巢出入口方向、1 0 m内杏树数量、30 m内杏树数量、裸地面积这 6个因子是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对 46巢 2 6个巢址和非巢址因子进行判别分析 ,植物盖度、大油芒、乳浆大戟高度、石竹数量、线叶菊高度和 30 m内杏树数量等 6个因子 ,为巢位选择的主要因子。两种分析结果基本相似。总之 ,栗斑腹喜欢在植被盖度大、杏树相对多、贝加尔针茅和大油芒的密度大、食物资源丰富的区域内营巢。

    • 饲养条件对黄粉虫幼虫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2003, 23(4):673-680.

      摘要 (2405) HTML (0) PDF 329.89 K (31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 5因素 2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以黄粉虫幼虫饲养过程中饲养温度 ( X1)、相对湿度 ( X2 )、虫粪筛除频率 ( X3)、饲养密度 ( X4 )以及饲料含水量 ( X5) 5因素为参试因素 ,考查它们对黄粉虫高龄幼虫的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建立并进行了简化得到了以黄粉虫幼虫增重率及死亡率为目标函数的回归模型 :Y增 =1 2 7.5 0 79+ 1 8.65 5 9x5+ 2 .7894x3x4 - 2 .385 4 x3x5- 3.0 5 94x21+ 1 .82 4 1 x23- 3.85 5 9x25;Y死 =1 .745 9+0 .41 0 8x1+ 0 .0 975 x2 + 0 .90 2 5 x4 + 0 .3442 x5+ 0 .0 834x21+ 0 .30 60 x24 - 0 .2 62 3x25。分析结果表明 :影响黄粉虫幼虫生长后期增重及死亡的主要因素分别为饲料含水量和饲养密度 ;饲料含水量和温度对黄粉虫增重有着重要的影响 ,饲养密度、温度、饲料含水量对黄粉虫的死亡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影响均达 1 %或 5 %显著水平 ;推荐的饲养条件为 :温度 2 4~ 2 7℃、相对湿度64%~70%、筛粪频率2~4d/次、饲养密度0.42~0.49g/cm2、饲料含水量13.48%~17.48%。

    • 水对稻田蜘蛛捕食功能的影响

      2003, 23(4):681-687.

      摘要 (1965) HTML (0) PDF 317.87 K (23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脉冲抽样法调查 ,将两年的田间飞虱每日被捕食量与捕食性天敌密度的资料分为有水和无水两组 ,分析了两种条件下飞虱被捕食量、被捕食百分率与蜘蛛密度、飞虱平均拥挤度的关系 ,并在室内模拟有水和无水分别进行了拟水狼蛛 ( Pirata subpiraticus)和食虫瘤胸蛛 ( Oedothorax insecticeps)对褐飞虱 ( N ila-parvata lugens Sta。l)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 :飞虱被捕食百分率随飞虱平均拥挤度增加而呈递减趋势 ;在同一飞虱平均拥挤度时 ,有水时飞虱被捕食量大于无水 ;有水时飞虱被捕食量与水狼蛛密度呈二次抛物线型关系 ,水狼蛛密度在每穴 1 .4头时 ,飞虱被捕食量最大 ;无水时飞虱被捕食量与水狼蛛密度呈线型关系 ;两种条件下飞虱被捕食量与微蛛密度的关系不明显。室内功能反应同样证实了水狼蛛在有水时的捕食量大于无水 ,前者比后者高 1 .5倍 ,而食虫瘤胸蛛无明显差异。

    • 恒温和变温对小菜蛾发育速率的影响

      2003, 23(4):688-694.

      摘要 (1818) HTML (0) PDF 308.20 K (24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小菜蛾的发育速率在恒温和自然变温下的变化规律。恒温下小菜蛾在 8~ 32℃内能完成整个幼期的发育 ,在 30~ 32℃下发育最快。幼虫能完成发育的温度范围宽于卵和蛹。在模拟恒温下发育速率和温度关系时 ,王 -兰 -丁模型效果较好 ,而 Logistic模型能较好地模拟适温区和低温区的发育速率 ,直线模型只能用于适温区内发育速率的模拟。恒温下的存活率和温度符合二次曲线关系。不同恒温下发育历期的分布符合“同形性质”。变温下 ,小菜蛾能够发育的温度范围比恒温下的广。在适温区 ,Logistic模型、直线模型和王 -兰 -丁模型均能较好地模拟变温下小菜蛾的羽化进度 ,但在低温区 ,Logistic模型和王 -兰 -丁模型模拟的效果优于直线模型。

    • 杉木林采伐迹地撂荒后植被恢复早期的生物量与养分积累

      2003, 23(4):695-702.

      摘要 (2200) HTML (0) PDF 333.92 K (29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撂荒是传统杉木经营制度中的重要内容 ,其目的是通过植被的自然演替来恢复土壤肥力 ,从而实现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通过对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撂荒后 1~ 5 a内的植被生物量和养分积累的定位观测 ,重点分析撂荒后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生长对策和植物养分积累在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会同杉木林采伐迹地撂荒后的 1~ 4a为草本植物阶段 ,五节芒 ( Misocanthusfloridu-lus)、荩草 ( Arthraxon hispidus)、一年蓬 ( Erigeron annuus)为优势种 ,5 a后进入灌木植物阶段 ,阳性喜光树种占绝对优势 ,且植物的树高生长分化明显 ,大于 3m的树高等级中拟赤杨 ( Alniphyllum fortunei)和小果冬青 ( Ilex micrococca)占有最大的比例 ,在 2~ 3m的高度等级中枫香 ( Liquidambar formosana)、苦楝( Melia azedarach)、山苍子 ( Litsea cubeba)等植株数量最多。植被总生物量从 1 .798t/hm2 增加到 1 6.2 35 t/hm2 ,其中灌木层生物量为1.048~7.773 t/hm2,草本植物生物量为0.75~6.929 t/hm2,第5年植被系统的年生产力为4.18t(hm2·a),接近7a生第2代杉木林年平均生产力。撂荒2a后植被系统就开始产生枯落物,随植被恢复时间增加死地被物生物量从0.892 t/hm2增加到2.044 t/hm2,第4年林地存在已分解的死地被物,说明植被系统已有养分归还给土壤。撂荒5a后植被系统养分积累总量为0.647 t/hm2,草本为0.362 t/hm2,灌木0.204 t/hm2。如果将撂荒后植被砍伐留在林地上,则植被系统可给土壤归还0.566 t/hm2的养分。与采伐前杉木林地相比,撂荒后土壤表层(0~10cm)的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各层的养分含量明显增加。撂荒具有较早归还凋落物和增加土壤养分的能力,对维持杉木人工林持续生产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与植被环境关系——旅游影响系数及指标分析

      2003, 23(4):703-711.

      摘要 (2294) HTML (0) PDF 332.71 K (31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旅游影响系数对芦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与植被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继续探讨。结果表明 :( 1 )6个旅游影响因子之间的正负相关性均很好地体现了旅游活动对各因子影响的规律性 ,同时也说明了旅游影响因子的选择与确定以及对其赋值的正确性。它们与自然地理因子、人文地理因子的相关性说明了它们作为评价指标的可行性 ,同时也说明旅游活动是景区管理的主要对象。 ( 2 )根据旅游影响系数评价分级可知 ,整个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呈良级和中等水平 ,某些地段已出现危机感。其中 ,冰口凹和山顶附近是人为活动影响最强烈、质量管理最差的地段。评价分级的结果较好地反映了芦芽山旅游开发现状 ,与实际状况大致吻合 ,说明这一方法是可行的。 ( 3)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表明 ,距游径的水平距离愈远 ,敏感水平愈低 ,景观重要值愈大 ,物种多样性信息指数愈大或者稳定 ,旅游影响系数愈小。

    • 香港水域夏季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研究

      2003, 23(4):712-724.

      摘要 (2266) HTML (0) PDF 636.98 K (32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 0 0年 8月在香港牛尾海 ( A站 )和龙鼓水道 ( B站 )的 2个典型站位采样 ,用半现场的稀释法研究了夏季香港水域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和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等。结果表明 :A、B站浮游植物主要以硅藻为主 ,但 A站甲藻比重比 B站要高。A站 <5 μm的微型浮游植物比 B站要少 ,从细胞大小上 B站的浮游植物更易被微型浮游动物所摄食。A站微型浮游动物类群主要以异养鞭毛藻为主 ,而 B站为砂壳纤毛虫 ,其细胞丰度分别为 770和 62 0 ind./L。 A、B站浮游植物碳 /叶绿素 a浓度比率分别为 2 7.1 5和88.66。 A站浮游植物的内禀生长率相似于 B站 ,分别为 1 .0 4和 0 .98d- 1。浮游植物在 A站的净生长率是0 .33d- 1,而在 B站则出现了负增长 ,其净生长率是 - 0 .5 8d- 1。微型浮游动物在 A、B站的摄食率分别为0 .71和 1 .5 6d- 1,摄食压力分别占到了浮游植物现存量的 1 43.7%和 2 0 9.7% ,初级生产力的 78.6%和1 2 6.6% ,对浮游植物碳的摄食率分别达到 35 1和 5 5 2 μg C/( L·d)。A站的浮游植物生长要高于B站,B站的微型浮游动物摄食力要明显高于A站。与其它海区比较香港水域微型浮游动物摄食压力处于中等水平。黑暗长时间培养实验的结果表明此水域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稀释法实验应在适量添加营养盐并在有光的条件下1d之内完成。

    • 饵料对河蟹溞状幼体变态发育的影响

      2003, 23(4):725-730.

      摘要 (2470) HTML (0) PDF 261.29 K (22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道饵料对河蟹状幼体 ( Z1~ Z3)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 :梅尼小环藻是 Z1的适口饵料 ,适量投喂浓度为 80万个 /ml至 1 0 0万个 /ml;投喂衣藻或小环藻与衣藻的等浓度混合饵料都不能使 Z1顺利变态为 Z2 。2 0个 /ml褶皱臂尾轮虫密度是适于 Z2 的饵料密度 ,轮虫密度低于 5个 /ml或高于 40个 /ml都对 Z2 的变态有不良影响。另外 ,投喂 60万个 /ml小环藻加 2 0个 /ml轮虫混合饵料对 Z2 变态发育更为有利 ;而用 2 0万个 /ml衣藻加 2 0个 /ml轮虫投喂 Z2 ,却使 Z2 的变态率明显降低。 30个 /ml轮虫密度是适于 Z3的饵料密度 ,轮虫密度低于 2 0个 /ml或高于 40个 /ml都会对 Z3变态产生不良影响。

    • 塿土土壤剖面中N2O浓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异

      2003, 23(4):731-737.

      摘要 (1901) HTML (0) PDF 298.42 K (22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土壤探头法对土玉米 -小麦轮作体系下不同剖面层次 N2 O浓度变化进行了 2 a的田间原位监测。结果表明 :土土壤剖面中 N2 O浓度具有较大的时间变异 ,表现为土壤 N2 O浓度在一年的不同时期变化较大 ,以温度高、水分充足的 7~ 8月份为最高 ,温度较低的冬季最低 ;全年中土壤剖面中各层 N2 O浓度在降水或者灌溉后均有一个峰值。从空间上来看 ,土壤不同剖面层次的 N2 O浓度的变化以 60 cm土层最高 ,表层 1 0 cm最低 ,浓度在剖面中的变化顺序为 1 0 cm<30 cm<1 5 0 cm<90 cm<60 cm。 2 a的研究结果相比 ,降水量较高的 1 999年土壤剖面各层的 N2 O浓度较高。 2 a试验期间对照和施肥处理各土壤层次的变异系数分别为 7.1 %~ 2 9.4%和 1 0 .8%~ 5 0 .9% ,其中 1 999年变异系数分别为 2 0 .2 %~ 2 9.4%和 32 .1 1 %~5 0 .9% ,2 0 0 0年分别为 7.1 4%~ 1 8.4%和 1 0 .8%~ 2 5 .9%。从变异系数上来看 ,1 999年高于 2 0 0 0年 ;施肥处理高于对照;N2O浓度较高的下层土壤高于10cm表层土壤。两个处理N2O出现的时间和剖面变化趋势相同,但施肥处理各时期、各土层的浓度均高于对照。这些结果充分说明娄土土壤存在明显的反硝化N2O气态损失,施肥显著地增加了其产生量,深层土壤N2O的产生是娄土N2O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来源;N2O的产生和排放具有极大的时间和空间变异。

    • 温、湿度综合效应对粘虫蛾飞行能力的影响

      2003, 23(4):738-743.

      摘要 (2181) HTML (0) PDF 257.49 K (29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 D-饱和最优理论设计系统研究了不同温、湿度组合对粘虫蛾飞行能力的影响以及其与不同蛾龄、性别成虫飞行能力之间的关系。拟合的 5日龄蛾吊飞 1 2 h的飞行距离与温、湿度的回归方程式为 :Y=60 .2 0 - 1 6.5 3X1+ 1 .99X2 - 2 6.98X21- 7.0 3X22 - 0 .64X1X2 ( Y代表飞行距离 ( km) ,X1代表温度编码值 ,X2代表相对湿度编码值 )。粘虫蛾飞行的最适温、湿度分别为 1 8.1℃、69.7% RH,适于成虫飞行的适宜温度范围为 1 8~ 2 6℃ ,相对湿度范围为 5 5 %~ 75 % ,高于或低于这些范围 ,成虫飞行能力便会受到不利的影响 ,并且温度对粘虫蛾飞行的影响要比湿度大。这与单因素试验 (温度或湿度 )结果基本一致。成虫飞行能力受温、湿度影响程度会因蛾龄及性别而异 ,高日龄成虫在高温、低湿的条件下飞行能力较低日龄成虫弱。雌蛾在高温条件下的飞行能力比雄蛾强 ,而雄蛾在不适宜的湿度条件下飞行能力较雌蛾强。

    • 蕾铃期繁殖器官的损失对棉花产量的影响——人工模拟为害试验

      2003, 23(4):744-750.

      摘要 (2131) HTML (0) PDF 293.47 K (21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1 994、1 995连续两年在华北棉区第 3代棉铃虫发生期间 ,通过一系列人工摘蕾模拟为害和人工接虫为害试验 ,研究了棉花对蕾铃期繁殖器官损失的补偿效应。试验结果表明 :蕾、铃被害会诱导棉株产生补偿效应 ,即提高结铃数 ,增加生物产量。但棉花的补偿效应是有限的 ,蕾铃期单株被害蕾超过 1 2个 ,被害铃超过 4个 ,或被害超过 2蕾 2铃 ,都会导致皮棉显著减产。通过数学模型分析 ,1 994年 ,单株被害 0~ 1 1 .80个蕾或 0~ 2 .2 6个铃都不会造成减产 ;1 995年 ,单株损失 0~ 1 0 .5 8个蕾或 0~ 3.8个铃 ,同样不会降低棉花产量。模型中各决策变量的边际产量表明 ,棉花蕾铃期铃的损失对皮棉产量的影响最大。

    • 氮磷营养对夏玉米水分敏感性及生理参数的影响

      2003, 23(4):751-757.

      摘要 (1396) HTML (0) PDF 369.07 K (22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盆栽试验数据 ,采用 Jenson模式 ,研究了黄土区夏玉米的水分模型。结果表明 ,玉米在拔节 -抽穗期和抽穗 -灌浆期对缺水最敏感 ,拔节前和灌浆 -成熟期敏感性小 ;较高肥力水平使需水关键期水分敏感性指数增加相对较多 ,而在非水分关键期增加较少。较高的 N、P水平增大了玉米叶片的光合速率 ,中度干旱条件下 ,N、P肥对 Pn的增加幅度大于充分供水时的增加幅度 ;施用 N、P增加了玉米叶片的蒸腾速率 ,但土壤水分条件影响了 N、P对蒸腾速率的作用 ;施用 N、P肥可以提高玉米的单叶 WUE,随水分条件的改善而增加。高 N处理的玉米根重均低于相应的低 N处理 ,施 P对玉米根系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中度干旱条件下的增幅大于充分供水时的增幅 ;不同施 P处理玉米地上生物量的增幅明显大于不同施 N处理的增幅 ;随水分条件的改善 ,玉米的根冠比增加 ,不同水分条件下施 N均降低了根冠比 ,而施 P增加了根冠比。

    • NO3-态氮对花生结瘤与固氮作用的影响

      2003, 23(4):758-764.

      摘要 (2004) HTML (0) PDF 294.99 K (24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NO- 3 - N是环境介质中影响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重要因素。通过土培方法研究了 NO- 3 - N对花生根瘤生长发育和固氮功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 NO- 3 - N施用量的增加 ,花生根瘤原基、根瘤数和根瘤干重明显降低。当 NO- 3 - N施用量为 5 0、1 0 0 mg·kg- 1时花生单株和单位根瘤固氮酶活性升高 ,而施用 NO- 3 - N为1 5 0、2 0 0 mg·kg- 1时花生的固氮酶活性较低。结果分析表明 ,环境介质中较高浓度的 NO- 3 - N可能是通过影响根瘤菌 -花生间的识别侵染 ,从而抑制根瘤原基形成并导致可见根瘤的数量减少 ;花生根瘤生长发育主要受环境中 NO- 3 - N浓度和其根系含氮量的影响 ,而与植株吸氮量关系不大。

    • 外生菌根菌丝桥在板栗幼苗间传递磷的效应

      2003, 23(4):765-770.

      摘要 (1887) HTML (0) PDF 256.09 K (51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 32 P示踪和 4室根箱方法研究了外生菌根菌丝桥对板栗磷营养和植株间磷素传递作用的效应。给一株板栗幼苗 (供体 )接种外生菌根真菌美味牛肝菌 ( Boletusedulis)、褐环乳牛肝菌 ( Suillusluteus) ,菌根真菌在侵染供体植物以后其根外菌丝继续生长并侵染邻近的另外一株板栗植株 (受体 )。同位素示踪试验表明 ,供体板栗体内的 32 P可通过菌丝桥传递给受体板栗 ,受体植株不仅根中 32 P放射性强度高于对照 ,而且茎中32 P强度也显著高于对照。说明外生菌根真菌在不同板栗植株间形成了菌丝桥 ,但是菌丝桥传递的磷的数量很有限 ,仅占供体植株体内总磷量的 5 %~ 8%。美味牛肝菌和褐环乳牛肝菌侵染供体板栗植株以后 ,使植株含磷量、总吸磷量和生物量较对照明显增加。受体板栗幼苗在菌丝桥建立以后其植株含磷量和总吸磷量显著高于对照 ,但生物量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别。

    • 外源基因标记的紫云英根瘤菌在水稻根部的定殖研究

      2003, 23(4):771-776.

      摘要 (1676) HTML (0) PDF 440.08 K (28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前期研究中已证实紫云英根瘤菌 ( Rhizobium astragalus) JS5 A1 6菌株对水稻生长有一定的促生作用 ,利用 gus A基因标记的 JS5 A1 6菌株 (编号为 JS5 A1 6G)接种水稻种子并检测其在水稻 (汕优 63)生长初期的根圈定殖动态及分布。结果表明菌株 JS5 A1 6G在水稻出苗后 2 d根圈定殖密度大量增加 ,第 4天达到最大值 1 6d后趋于稳定。将水稻根表面灭菌后 ,检测菌株 JS5 A1 6G在根内的定殖情况 ,发现在“汕优 63”出苗后 2 d检测不出菌株 JS5 A1 6G,第 4天可检测出。根部直接染色显示 ,菌株 JS5 A1 6G在根部的分布并不均匀 ,主要是在根系的某些部位形成微菌落。同时利用 lux AB发光酶基因标记紫云英根瘤菌 JS5 A1 6菌株(编号为 JS5 A1 6L)研究其在不同品种水稻根部的定殖动态。结果表明 ,菌株 JS5 A6L在不同水稻品种“汕优63”、“汕优 64”和“马协 1 1 8- 2”根部的定殖密度不同且可以进入不同水稻品种的根内。在整个水稻生长期内菌株 JS5 A1 6L在“汕优 64”根部的定殖密度明显高于其在“汕优63”根部的定殖密度,在“马协118-2”的定殖密度与其在“汕优63”、“汕优64”根部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但菌株JS5A16L在不同水稻根部的定殖动态相似,数量均在水稻生长到60~75d时(即水稻的孕穗期)达到最高值。

    • >研究综述
    • 不同空间尺度下的肉果植物扩散过程和机理

      2003, 23(4):777-786.

      摘要 (1816) HTML (0) PDF 409.12 K (21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肉果植物扩散的生态学过程在最近得到生态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其扩散过程包括果实搬运、果实消耗、种子雨、种子取食、种子库动态、萌发和幼苗定居等。许多过程涉及到果食性动物和肉果植物之间的互惠的协同进化关系。对最近 1 5 a关于肉果植物扩散的研究论文进行了综述 ,探讨在生境、微生境、景观和区域等常用的空间尺度上 ,肉果植物扩散和定居过程的格局与机理。

    • 土壤有机质对农田管理措施的动态响应

      2003, 23(4):787-796.

      摘要 (2838) HTML (0) PDF 358.92 K (36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有机质在农田肥力、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决定农作物产量 ,而且在全球碳素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大气 CO2 浓度升高与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加剧 ,全球碳素循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农田具有大气 CO2 源和库的双重潜力。历史上由于人类对农田的过度开垦和耕种 ,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度下降 ,降低了农田的作物产量潜力 ;同时导致大量的碳以 CO2 形式由陆地生态系统排放到大气圈 ,加剧了全球温室效应。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诸如耕作、种植制度、施肥等农田管理措施能够显著地影响土壤有机质动态 ,而免耕、提高复种指数、合理的轮作换茬、有机肥料和化肥的施用以及弃耕农田还林还草等保护性管理措施则能够提高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 ,使农田起到大气 CO2汇的作用。综述了近年来农田管理对土壤有机质动态影响研究方面的进展。

    • 转Bt基因作物Bt毒素在土壤中的环境去向及其生态效应

      2003, 23(4):797-804.

      摘要 (2133) HTML (0) PDF 338.61 K (19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综述了转 Bt基因作物的 Bt毒素在土壤中的环境去向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 :1 Bt毒素与土壤表面活性颗粒结合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2 Bt毒素微生物利用与降解 ;3Bt毒素的杀虫活性 ;4后茬作物和土壤动物对 Bt毒素的吸收与利用 ;5 Bt毒素的垂直运移 ;6 Bt毒素对土壤生物和生态过程的影响。转 Bt基因作物的 Bt毒素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急需在生态系统水平进行深入细致的长期定位研究。

    • >研究简报
    • 基于遥感和GIS的城乡交错带景观演变研究——以上海西南地区为例

      2003, 23(4):805-813.

      摘要 (3108) HTML (0) PDF 413.06 K (38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上海西南城乡交错带 1 984、1 989和 1 994年 3个时相的航空遥感图像为主要信息源 ,在 ARCIIN-FO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支持下 ,建立上海西南城乡交错带景观数据库。将城乡交错带划分出 5个一级景观类型 ,1 2个二级景观类型。运用景观格局分析指数对 1 984~ 1 994年上海西南城乡交错带的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动态进行研究。通过分析 ,可以看到 1 984~ 1 989年和 1 989~ 1 994年两个时期各种景观的结构变化特征都有明显的差异。城乡交错带作为城市化发展的一个过程 ,区域发展常常受政策性因素的作用较大 ,不合理的景观格局常常是城市生态问题产生的症结所在。虽然景观类型个体受人为控制较强 ,但整体却由于缺乏协调而导致一定程度的无序性 ,这将造成今后景观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的难点。因此今后有必要确立城乡交错带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建立合理的景观结构 ,注重保护开敞空间 ,确立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发展体系 ,提高区域生态功能。

    • 模拟光条件下禾本科植物和藜科植物蒸腾特性与水分利用效率比较

      2003, 23(4):814-819.

      摘要 (3294) HTML (0) PDF 296.02 K (37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人工模拟光源研究了两种 C4 光合途径禾本科植物 (虎尾草、狗尾草 )和两种 C3光合途径藜科植物 (藜、绿藜 )的光合速率 ( Pn)、蒸腾速率 ( Tr)、水分利用率 ( WUE)、气孔导度 ( Gs)、胞间 CO2 浓度 ( Ci)及叶面饱和蒸气压亏缺 ( Vpdl)随模拟光辐射 ( SPR)增强的变化规律及 Gs、Ci、Vpdl对 Tr和 WUE的影响。结果表明 :( 1 ) 4种植物的 Pn和 Tr均随 SPR增强而增大 ,两种藜科植物最大净 Pn和 Tr均高于两种禾本科植物的最大净 Pn和 Tr。 ( 2 ) WUE随 SPR增强先增大后减小 ,两种禾本科植物和两种藜科植物分别在SPR为 40 0、1 2 0 0 μmol/( m2·s)时达到最大值 ,禾本科植物的最大 WUE明显高于藜科植物。 ( 3) 4种植物的 Gs、Ci均随 SPR的增强而减小 ,两种藜科植物的 Gs和 Ci均显著高于两种禾本科植物。4种植物的 Vpdl均随 SPR增强而增大 ,禾本科植物高于藜科植物。实验表明 ,在以水分为限制因素的半干旱草原区 ,禾本科植物具有更好的保水机制和更高的水分利用效率 ,与藜科植物相比 ,在水分生态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 濒危植物掌叶木种子生态特征

      2003, 23(4):820-825.

      摘要 (2186) HTML (0) PDF 264.60 K (29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重点研究了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掌叶木 ( H andeliodendron bo-dinieri)母树的种子生态特征。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在同株母树的不同果序球果量和不同母树的球果出种量均未显示明显差异 ,而不同母树果序出球果量、种子重量分异具有极显著差异 ,这反应了掌叶木母树的有性生殖基本同步 ,球果的发育程度比较接近。掌叶木种子千粒重为 2 0 1 .66g,种子的平均重量为 0 .2 0 g,占乔木树种平均重量的 61 % ;种子含空粒比例高达 8.1 % ;饱满的种子中具有生活力者占 78% ,反映出掌叶木种子有较高的败育率 ;种子的平均含水量为 1 3.5 6% ,自然散播的种子萌发率仅为 1 % ,种子在自然环境下受松鼠、鼠和金龟子类等动物的破坏率高达 98.2 5 %。在同样贮藏条件下 ,播种环境对种子的发芽率影响显著 ,质地疏松、透气性好或火烧地有利于掌叶木种子的萌发 ,其种子萌发率可达 84.98%。

    • 转基因Bt水稻花粉在桑叶上的自然飘落浓度

      2003, 23(4):826-833.

      摘要 (2042) HTML (0) PDF 415.43 K (26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地 (杭州 )调查了桑稻混种地区水稻花粉飘落到桑叶上的浓度 ,同时对转 Bt基因水稻花粉向桑叶上飘飞程度进行了田间试验。 2 0个采样点的调查结果显示 ,超过一半 ( 5 4 .5 % )的桑叶检测到了水稻花粉 ,其浓度变化范围为 1 3.3~ 1 99.0粒 /cm2 ,平均浓度为 92 .9粒 /cm2 ,与 1 0 9.1粒 /cm2 (该浓度影响家蚕生长发育 )持平 ( t=0 .1 0 ,P>0 .5 )。不同桑稻距离 ( 0~ 1 0 m)的桑叶花粉浓度总体上是距离越近花粉浓度越高。将处于开花期的转基因 Bt水稻和非转基因水稻植株 (各 3株 )同时放入桑园中 ,然后观察水稻植株周边桑叶飘落上水稻花粉的浓度。两次试验采集的桑叶自然飘落的水稻花粉平均为 3.8粒 /cm2 ,这一结果证明水稻花粉可飘落到桑叶上 ,从而支持上述调查结果 ;试验同时证实转基因 Bt水稻和非转基因水稻植株的花粉飘飞能力没有差异。以上研究结果表明 ,Bt水稻在我国南方养蚕地区推广将可能对家蚕的生长发育造成负面影响。

    • 槲寄生的生物学特征及鸟类对其种子的传播

      2003, 23(4):834-839.

      摘要 (3316) HTML (0) PDF 291.77 K (32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 0 0 1年 9月至 2 0 0 2年 1月在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林场研究了槲寄生 ( Viscum coloratum)的生物学特征及鸟类对其种子的传播。槲寄生寄主共有 9种阔叶树 ,杨树占比例最大 ,达 73.3%。78.0 %的槲寄生个体以杨树为寄主。多数槲寄生着生在杨树主干侧枝 ( 4 3% )和细侧枝 ( 4 2 % )上 ,主干上仅 1 5 %。寄主和槲寄生本身都呈聚集分布。槲寄生有两种色型果实 ,在量度上无明显差异。果实由果皮、果肉和种子构成 ,种子外面包裹一层胶质层。在帽儿山秋、冬季常见的 7种食果实鸟类中 ,只有太平鸟 ( Bombycilla garrulus)在野外觅食槲寄生果实 ,斑鸫 ( Turdus naumanii)在笼养无其它食物时才食 ,其余 5种鸟类拒食。太平鸟在 1 1月以后觅食槲寄生果实频率增大。除槲寄生果实外 ,太平鸟共可食帽儿山常见 1 7种肉质果中的 1 2种。太平鸟在吞食果实后 ,种子外包胶质层随粪便排出 ,形成“种子线”粘在树枝上 ,槲寄生种子被传播到适宜的生境 ,在春天萌根生长。笼养太平鸟时 ,种子在消化道的滞留时间约 1 1 min,这意味着在野外很长的扩散距离。槲寄生和太平鸟之间形成了特定的互利互生系统。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