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3, 23(3):405-413.
摘要:建立不同方向和尺度下景观格局的小波分析方法 ,并以 IKONOSPAN 1 m影像为例 ,对城市景观和农田景观格局进行了实例研究 ,并与半方差函数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试验结果发现试验区的城市景观图像表现出不同层次和方向的结构特征 ,主要是阴影 -单个楼房 -楼房与道路的组合 3个尺度的特征 ,分别出现在 2 m,1 6m和 1 2 8m以及 2 56m分析尺度上。农田景观主要是树木行 -农田 2个层次和方向尺度特征组合 ,分别为 2 m,1 2 8m和 2 56m。半方差分析结果对试验区景观结构的多层次和方向性不敏感 ,但可发现景观结构的总体平均特征 ,城市景观总体结构在空间上的变程为 1 35m,反映的是楼房与道路组合的总体平均特征 ;农田景观总体结构在空间上的变程为 1 52 m。通过改变半方差函数的分析范围和计算间距可以克服半方差对多尺度分析的不足 ,如该试验通过缩小城市景观和农田景观分析范围 ,也发现城市景观有一个在空间结构上 1 5m的变程 ,与小波分析的特征尺度 1 6m非常接近 ,而农田景观出现空穴效应的周期一半长度大约为 2 m,正好是小波分析出种植树木的行距结构特征尺度的大小。这要分析者对研究区域有一定的先验知识才能够做到选择合适的分析范围,而这恰是景观格局特征尺度分析服务的目的。通过试验区研究证明小波分析是一非常有应用前景的景观格局研究方法。与半方差分析相比,对在解释多尺度结构和不同方向的结构具有明显的优势,且不受分析数据统计平稳假设的约束,但由于对图像分解是基于2进制,导致分析尺度以2的幂函数变化,不像半方差分析可通过理论模型拟合,对特征尺度的估计可以是连续的。
2003, 23(3):414-420.
摘要:坡面土地利用与植被的斑块化镶嵌是人类干扰山区景观异质性的特点。在卧龙湿润高山地区 ,森林砍伐、植被破坏、农业坡耕地与人工林种植是居民区附近土地利用多样化的原因。从样带与生态系统类型尺度上探究土地利用与坡面景观位置对土壤水分与养分的影响 ,利用定量化的方法 ,揭示坡面上土壤质量与土地利用类型、景观位置之间的关系。选取了四种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 (灌丛 ,撂荒地 ,坡耕地和人工林 )与 4个坡面位置 (上坡 ,中坡 ,下坡和坡脚 ) ,通过样带采样研究它们之间土壤养分的差异。利用主成分分析(PCA)等多元统计方法来定量化比较不同土地利用与坡位下的土壤质量。结果表明 ,灌丛有着较高的土壤质量指数 (QI)。而人工林与农田的 QI值较低 ,这表明灌丛在坡面上有着“肥力岛屿”效应。不同坡位条件下土壤质量指数 (PI)表明 ,与中坡位和下坡位相比 ,上坡位与坡脚处土壤质量要高。结果说明坡面土壤质量的变化是土地利用方式变化与景观位置分异综合作用的结果。
2003, 23(3):421-427.
摘要:应用 TWINSPAN、DCA和 DCCA,从植物种、植物群落与环境的生态关系方面 ,研究历山自然保护区猪尾沟森林群落的植被分布格局 ,并给予合理的环境解释。结果如下 :( 1 )采用 TWINSPAN数量分类方法 ,将植被划分为 9个群落类型。 ( 2 )对于特定的研究区域猪尾沟 ,制约森林群落类型、植物种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是海拔梯度 ,即水、热两个环境因子。 ( 3) DCCA排序图明显反映出排序轴的生态意义 ,第一轴基本上突出反映了各植物群落所在环境的海拔梯度 ,即热量因素 ,沿第一轴从左到右 ,海拔逐渐升高 ,植物群落或植物种对热量要求降低 ;第二轴主要表现了各植物群落或植物种所在环境的坡度、坡向 ,即水分和光照因素 ,沿第二轴从下到上 ,坡度渐缓、坡向渐向阳。
2003, 23(3):428-435.
摘要:对青藏高原东缘 5个不同海拔高度 ( 2 4 2 6m、2 75 0 m、32 0 0 m、3484m和 3944m)上旷地和林下遮荫条件下匍匐茎草本野草莓的分株种群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无论在旷地或林下遮荫条件下 ,野草莓分株种群的密度随海拔升高显著减小 ,旷地条件下野草莓分株种群密度显著高于遮荫条件下的分株种群密度。不同海拔高度上 ,野草莓分株种群密度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变化存在显著差异。旷地条件下 ,随海拔升高其根冠比呈二次曲线变化。林下遮荫条件下 ,海拔 2 4 2 6m处的根冠比最低。光照条件的变化对野草莓分株种群的根冠比没有显著影响。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 ( Moran` I)研究和 3944m处野草莓分株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结果显示野草莓分株种群在多个尺度上呈现非随机分布格局 ,其中研究了海拔 348m处 d=1( 0 .2 m)尺度的集聚分布格局频率最高 ;与海拔 3484m相比 ,3944m处野草莓分株种群的集聚尺度更大。最后 ,结合克隆植物对环境的生态适应意义进行了讨论。
2003, 23(3):436-443.
摘要:四合木为中国特有种 ,其分布区局限于鄂尔多斯高原的西部。为了认识四合木濒危的机制并为其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对四合木生活史的关键阶段——繁殖进行了野外研究。由于分布区内存在较大的生境异质性 ,并受到了不同强度的人类干扰 ,所以对不同生境条件下的 6个种群进行了取样。通过对四合木的营养生长和繁殖的比较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 :( 1 )四合木植株的基径和冠幅和高度与年龄显著相关 ,但是与基茎和冠幅相关性更大 ,冠幅可作为个体大小的测度估计种群的大小结构 ;( 2 )冠幅大小呈负偏斜分布 ,通过不同种群冠幅与年龄的相关分析 ,得出冠幅的增长速率随种群的衰老而减缓 ;( 3)四合木的冠幅与其果实量和种子量相关关系显著 ,随着冠幅的增大 ,四合木植株的果实产量和种子产量也相应增加 ,但是这种关系存在种群间差异 ;( 4 )四合木的大部分种群都处于衰老期 ,种群内个体的大小变异性很小 ,对于种群的生存有不利影响 ;( 5 )由于空间上四合木的大小结构以及反映四合木繁殖状况的植株果实产量、种子产量等参数在不同种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 P<0 .0 0 1 ) ,因此应对不同的种群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促进种群的更新和续存。
2003, 23(3):444-449.
摘要:目前普遍采用的短轮伐期萌生复壮的经营方式会使刺槐人工林在多代萌生以后地力衰退、生产力下降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树种对养分的选择吸收导致土壤养分平衡失调。根据对黄土残塬沟壑区刺槐人工林地的研究表明 ,刺槐从土壤中年吸收养分量以 Ca最多 ,N次之 ,K、Mg再次 ,P、S最少 ,且随树龄增长年吸收量增大 ,由速生期到杆材期年吸收量约增加 1倍之多 ,由杆材期到成熟期 N、P、K、Mg年吸收量缓慢增加 ,而 Ca、S的吸收量有所下降。土壤养分年吸收系数以 N最高 ,S、Mg次之 ,P、Ca再次 ,K最低 ,且随树龄的增长亦呈增大趋势 ,其均值分别可达 N 1 .1 5 0 %、P 0 .1 42 %、K 0 .0 1 3%、Ca 0 .1 1 0 %、Mg 0 .1 94%、S0 .2 31 %。刺槐对各养分的利用效率随树龄的增长而降低 ,生产 1 t树干材积约需从土壤中吸收 N31 .92~5 0 .88kg、P1 .32~ 2 .0 1 kg、K4.48~ 6.82 kg、Ca71 .5 7~ 78.79kg、Mg6.1 6~ 9.74kg、S1 .0 7~ 1 .0 9kg。立地条件好的林地养分吸收系数及养分利用效率均好于立地条件较差的林地。此外与杉木、油松相比,刺槐对养分的利用效率明显偏低。
2003, 23(3):450-455.
摘要:研究了天津开发区滨海防护圈 9种植物的热值、灰分含量和元素含量以及他们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平均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都表现为乔木 ( 1 8442 .72 J/g、1 91 36.2 3J/g) >灌木 ( 1 81 38.1 8J/g、1 870 1 .2 95 J/g) >多年生草本 ( 1 5 643.1 1 J/g、1 862 2 .1 85 J/g) >1年生草本 ( 1 31 1 9.33J/g、1 790 7.91 J/g)。具体数值随植物种和组分的不同而异。从植物的元素含量看 ,常量元素 N、P、K在乔木的根、枝、皮中含量较干高 ;在灌木中 N和 P表现为根 >枝 ,K则反之 ;而多年生草本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含量较接近。对于本研究区土壤主要盐分元素 Na、Ca、Mg、Cl- 而言 ,乔木基本与常量元素 N、P、K一致 ,仍是根、皮、枝含量高于干 ;灌木均为根 <枝 ,与 K一样 ,和 N、P相反。多年生草本除大米草 Ca含量外都是地上部分含量比地下部分高。植物碳含量总体上根的含量低于其他组分。植物的干重热值与碳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与灰分含量及 Na、Mg、Cl- 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C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去灰分热值与碳含量和干重热值呈极显著和正相关关系。
焦晓燕 , 王岗 , 程滨 , 王宏庭 , Quick W.P. , Jarvis B.C.
2003, 23(3):456-462.
摘要:利用水培以绿豆为材料 ,研究不同供硼水平对绿豆植株形态和叶片生长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缺硼抑制绿豆生长 ,但对根的影响较对冠的影响更大 ,表现在缺硼导致冠根比增大 ;缺硼明显抑制叶面积 ;降低特定叶面积 ( SL A) ,这可能是由于缺硼影响细胞伸展的缘故 ,造成叶片密度增加 ;缺硼也提高叶片重量比( LWR)并导致叶脉间失绿 ,说明缺硼叶片可能过量碳水化合物积累 ,引起叶绿素降解。与适量供硼比较 ,过量供硼也影响绿豆的生长 ,但对冠根比没有影响 ,表明过量供硼对根和冠具有相同的抑制作用 ;硼中毒导致成熟叶片脱落 ,从而影响叶面积 ,但对特定叶面积 ( SL A)和叶片重量比 ( LWR)没有影响。
吴厚雄 , 李必湖 , 向阳 , 梁满中 , 徐孟亮 , 陈良碧
2003, 23(3):463-470.
摘要:以新型光温敏核不育 ( PTGMS,Photo- thermo 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e)水稻 go5 4 3S为材料 ,通过自然生态条件下和人工温、光处理条件下的育性观察 ,对其育性转换与温度和光周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go5 4 3S育性主要受温度控制 ,表现为低温条件下不育、高温条件下可育 ,育性转换的不育临界温度值为 2 9.5℃ ,对温度敏感的部位是幼穗 ,敏感时期为花粉母细胞形成至减数分裂期 ,对应的剑叶叶枕距变化范围为 - 1 2 .2~ + 0 .7cm;育性敏感期在人工恒温 2 8.0℃条件下 ,无论长日 ( 1 4~ 1 6h)或短日 ( 1 0~1 2 h)处理均表现不育 ,其不育性不受光周期影响 ,在人工恒温 31 .5℃条件下 ,无论长日还是短日处理均表现可育 ,但短日可明显提高其可育性。
曾波 , Marinus J.A.WERGER , 钟章成
2003, 23(3):471-479.
摘要:榕 ( Ficusmicrocarpa L.)和黄桷树 ( Ficus virens Ait.Var.sublanceolata( Miq.) Corner)是在三峡库区大量栽植的优良绿化树种。因种苗培育和植株管理的需要 ,对榕和黄桷树进行切枝的现象常有发生。切枝引起的叶组织损失可能使植株的总光合生产下降 ,生长减弱。因此 ,叶的净生产能力 ,即叶效率 ,对榕和黄桷树植株切枝后的生长和损伤恢复至关重要。由于切枝引起的光合组织 (叶组织 )损失大于非光合组织损失 (因为切枝并不影响植株的主茎和根组织 ) ,植株切枝后平均每单位叶面积要提供比切枝前更多的同化产物用于呼吸消耗 ,因而切枝后植株的叶效率有可能下降。为探明切枝是否会影响榕和黄桷树的叶效率以及可能的叶效率变化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设计了包括 2个处理季节 (春季和秋季 )和 4个处理强度 ( 0 %、2 0 %、5 0 %和 70 %切枝 )的切枝实验 ,对榕和黄桷树进行了切枝处理。实验结果表明 ,切枝不会降低榕和黄桷树的叶效率 ,相反 ,切枝后植株的叶效率会增高 (榕春季切枝处理除外 ) ,切枝对叶效率的增高效应不会因切枝季节和切枝强度的不同而变化。研究发理,不同切枝季节对榕和黄桷树叶效率的影响不一样。秋季切枝使叶效率增高的程度大于春季切枝。秋季切枝后,榕和黄桷树的叶效率随切枝强度的增大而增高,但春季切枝后的叶效率随切枝强度增大而增高的趋势却不明显。分析表明,叶效率增高促进了榕和黄桷树植株切枝后的生长。切枝处理一年后,因叶效率增高而导致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增量占植株地上部分生物量总增量的百分率在20%、50%、70%秋季切枝榕植株中分别为7.9%、12.9%、21.6%;在春季切枝黄桷树植株中分别为24.4%、18.1%、15.4%;在秋季切枝黄桷树植株中分别为9.5%、19.9%和35.3%。本研究表明,切枝后叶效率的升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切枝植株因叶面积减少而导致的光合生产下降,它是植物适应损伤的一种有效策略。
2003, 23(3):480-485.
摘要:通过大量的数值模拟发现 :生境恢复或扩展将导致集合种群的强弱序由自然数的顺序规律演变为奇数种群强 -偶数种群弱 ,同时集合种群里的最优秀种群将迅速扩张、发展为更为强大的最优势种。而当生境遭受到破坏 (毁坏 ) ,集合种群里的最优秀种群将迅速地伦为最弱者。如果栖息地的毁坏率大于集合种群优势种对栖息地的占有率 ,不仅集合种群里的优势种群将不可避免地灭绝 ,伴随最优秀种群走向灭绝的种群依次还有第二、第三、第四强等的种群。同时 ,将导致集合种群的强弱序由自然数的顺序规律演变为偶数种群强 -奇数种群弱。
2003, 23(3):486-495.
摘要:确定了草地上路径的密度、宽度、深度和土壤容重等 5项放牧家畜践踏作用的观测指标 ,用该 5个指标构建了 2个践踏综合指数 ,定量了甘肃马鹿冬季放牧的相对践踏强度 ,其可信度和可行性较高。定义了放牧践踏强度 ,根据冬季牧场载畜量和践踏综合指数确定了甘肃马鹿的绝对践踏强度和放牧强度。草地生长季土壤水分随践踏增强而减少 ,对放牧践踏的敏感性随着生长季推移逐渐降低。 0~ 40 cm土层全氮和速效氮含量 ,以及 0~ 2 0 cm土层速效磷、全盐和有机质含量 ,随践踏强度增加而减少 ,0~ 2 0 cm土层全磷呈逐渐增多趋势。 0~ 40 cm土层水分和速效氮含量对践踏的敏感性随土层加深而上升 ,0~ 30 cm土层全氮含量对家畜践踏的敏感性高于 0~ 1 0 cm土层 ,0~ 1 0 cm土层速效磷含量对践踏的敏感性高于 1 0~ 2 0 cm土层。土壤子系统对放牧践踏作用的耐受性表现为土壤理化性状之间相互关系的稳定性。冬季牧场践踏强度梯度上 ,土壤质量综合指数的的变化存在拐点 ,对应着草地从稍形过牧到明显过牧和短花针茅在群落中的次优势种地位。
2003, 23(3):496-503.
摘要:通过对浙江哩浦铜矿废弃地土壤的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及生化作用强度研究表明 :矿区土壤微生物总数下降 ,各主要生理类群数量均呈下降趋势 ,土壤酶活性减弱 ,土壤生化作用强度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是矿区复垦土壤微生物的重要生态特征之一。
2003, 23(3):504-511.
摘要:采用 RAPD分析技术和 1 6S- 2 3S r RNA间隔区段 (IGS) RFLP分析 ,分别对分离自江汉平原及其周缘地区的花生根瘤菌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表明 ,全部供试菌株分别在 48%和 50 %的相似性水平分为 I、II两群。供试花生根瘤菌与参比菌株 B. japonicum和 B. elkanii聚在群 I,参比菌株Rhizobium Sinorhizobium、Mesorhizobium和 Agrobacterium聚在群 。供试花生根瘤菌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在系统发育中的地位主要受地域因素的影响 ,来自江汉平原中心地带天门和潜江的菌株在 76%以上的相似性水平上聚在一起。处于周边地带的武汉和荆州 ,由于其特定的地理因素的影响 ,菌株的多样性更为丰富 ,部分菌株在分类上与其它地域的菌株相互融合 ,并在较高的相似水平存在一定摆动性。来自外缘随州的菌株 ,表现了明显的地理分隔作用 ,其在系统演化中的地位相对独立。总体上从平原腹地到外缘地区 ,根瘤菌地理分隔作用逐渐明显 ,在平原外缘的交接地带 ,根瘤菌的多样性最为丰富。
2003, 23(3):512-516.
摘要:对美洲斑潜蝇各虫态发育与温度的关系的系统了解是利用寄生蜂防治斑潜蝇的关键。以花斑芸豆(Phaseolusvulgaris L.)为寄主 ,在 1 3、1 6、1 9、2 2、2 5、2 8、31、34℃ ,± 0 .5℃等温度下确定了美洲斑潜蝇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以 9.5℃为起点温度 ,建立了描述各虫态进程的物候学随机模型。结果表明 :各虫态占 50 %的种群数量时的有效积温量分别为 ,卵 46.97日度 ,幼虫 1 0 6.97日度 ,蛹 2 53.58日度。幼虫高峰期的积温为 75日度左右。化蛹积温在 90~ 1 2 0日度之间。成虫在 2 0 0日度开始羽化 ,30 0日度时全部个体基本羽化完成。蛹期的积温量与卵和幼虫的积温量之和相近。该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温室中变温条件下的美洲斑潜蝇种群动态过程 ,更有利于开展寄生蜂与美洲斑潜蝇之间关系的研究。
2003, 23(3):517-526.
摘要:根据 1 998年 9月和 1 999年 4月两次调查研究表明 :1 998年秋季 ,调查区 (37°N~ 41°N,1 1 7.5°E~1 2 2 .5°E)表层叶绿素 a浓度介于 0 .0 4 6~ 5.885 mg/ m3,平均为 1 .892 mg/ m3;1 999年春季介于 0 .1 70~8.0 92 mg/ m3,平均为 1 .62 1 mg/ m3。叶绿素 a的平面分布与历史资料相近月份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 ,调查区南部是整个调查海区的高值区 ,而西部及渤海海峡在不同时期出现过高值 ,中央海区叶绿素 a的浓度都比较低。叶绿素 a浓度剖面分布在春季是从调查区西部、渤海中部到渤海海峡依次增高 ,而秋季刚好相反 ;从调查区南部、渤海中部到北部的变化趋势在春季和秋季都是依次降低的。在连续站进行的现场测量碳同化数介于 0 .2 63~ 4.649mg C/ (mg Chla· h)之间 ,平均值为 1 .91 6 mg C/ (mg Chla· h)。 1 998年秋季 ,调查区水柱初级生产力介于 1 0 .1~ 458.3 mg C/ (m2· d) ,平均为 1 63.6 mg C/ (m2· d),初级生产力的高值区位于海峡口附近。1999年春季,介于64.9~740.6mg C/ (m2· d),平均为323.7mg C/ (m2· d),初级生产力的高值区位于海峡口附近和黄河口附近。同历史资料相比,初级生产力有所下降。观测和模型的结果表明,渤海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分布与水文条件密切相关,而初级生产力受光照、温度和营养盐的限制。
2003, 23(3):527-528.
摘要:1996年 4月至 1 997年 3月对典型草型湖泊——扁担塘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能量流动及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扁担塘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总摄食能为 2 1 1 9.5 k J· m-2· a-1 ,代谢能为 389.7k J· m-2· a-1 ,排粪能为 1 642 .1 k J·m-2·a-2 ,排泄能为 34.6k J·m-2·a-1 ,生长能 (生产量 )为 53.1 k J· m-2·a-1 ;群落的平均同化效率为 2 2 .5% ,表明 77.5%的摄食能被排泄掉 ;净生长效率为 1 1 .8% ,说明在中营养水平的水环境中该群落对食物的利用效率极低。
2003, 23(3):539-546.
摘要:城市化是人类活动影响下自然生态系统向人工生态系统的急剧变化形式 ,它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条件的改变。城市化对土壤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产生深刻的影响 ,包括土壤地表封闭引起的土壤生态功能彻底消失 ,土壤物理性质恶化 ,土壤形态学特征和演变过程深受人为作用的影响 ,短程变异增加而总体多样性降低 ,土壤污染加剧 ,土壤养分富集等多方面。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效应 ,如养分径流输出增加 ,热缓冲能力下降 ,污染转移危险性上升等。有必要迅速开展城市化过程中土壤质量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系统研究 ,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杨玉盛 , 郭剑芬 , 陈光水 , 陈银秀 , 于占源 , 董彬 , 刘东霞
2003, 23(3):547-558.
摘要:可溶性有机物质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是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的可移动碳库及重要的养分库。系统综述了森林生态系统 DOM的来源、组成、性质、季节动态 ;DOM释放与存留机制及影响因素 ;森林生态系统 DOM的流动及干扰对 DOM动态影响等。已有研究表明 DOM在森林生态系统 C、N、P循环、成土作用、污染物迁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今后森林生态系统 DOM的研究应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1 )确定森林生态系统中 DOM源和汇 ;(2 )评价森林水文条件对 DOM释放与存留的调节作用 ;(3)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 DOM的影响 ;(4)可溶性有机氮 (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可溶性有机磷 (DissolvedOrganic Phosphorus)动态与可溶性有机碳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动态的差别。
2003, 23(3):559-570.
摘要: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一个新的 (通常也是遥远的 )地区 ,在新的区域里 ,其后代可以繁殖、扩散并持续维持下去。生物入侵成功的原因 ,既与入侵者本身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有关 ,也与群落的脆弱性有关。入侵者可能较本地种的竞争能力强 ,更适应当地的环境。有的入侵者还可以改变环境 ,使之对己有利 ,而不利于本地种。缺乏天敌制约、群落的稳定性低和异常的环境扰动往往导致生物入侵。生物入侵的预测包括哪一种外来种会变成入侵种 ?哪些生态系统或区域会被入侵 ?影响程度如何 ?入侵种的扩散态势如何等内容。对有关的理论和模型作了评介。
2003, 23(3):571-579.
摘要:保护区是一种特殊的土地利用类型 ,以保护物种、生态系统或自然遗产为主要目的。但是保护的成败依赖于保护区管理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这是保护区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功能评价就是促进保护区持续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模糊逻辑和问卷调查为基础 ,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功能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中 ,将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整体功能划分为五大方面 ,即自然保护、宣传教育、科学研究、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 ,其中每项功能再进一步划分为 3到 5个次级指标 ,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 3个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表明 ,自然保护功能的评价为“好”,其余 4项功能均评价为“一般”。因而 ,作为 5方面功能综合的整体功能状况也为“一般”。卧龙自然保护区五大功能的相对良好次序为 :自然保护、科学研究、社会发展、宣传教育和经济发展。这就意味着 ,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具有综合整体性 ,任何方面的功能失调都会影响到保护区整体功能的发挥和保护区自身的健康发展。改善保护区的整体功能 ,也必须注重各项功能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协调。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好影响保护区发展的各种矛盾 ,克服管理和决策中的各种片面性和低效性 ,促使保护区的管理不断完善 ,从而保证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分析卧龙自然保护区各项功能的次级指标,对从各方面寻求改善保护区的功能状况很有帮助。
2003, 23(3):580-587.
摘要:生态水文学是研究生态格局和生态过程变化水文学机制的科学。它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和一系列环境条件下探讨生态水文过程。生态水文过程是指水文过程与生物动力过程之间的功能关系 ,它包括生态水文物理过程、生态水文化学过程及其生态效应。在探讨以上基本概念和总结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特点的基础上 ,着重探讨生态水文物理过程、生态水文化学过程及其生态效应等生态水文过程核心内容的研究进展 ,并简要分析了生态水文过程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的研究热点。
Wolfgang Schulte , Herbert Sukopp , 李建新
2003, 23(3):588-597.
摘要:联邦德国自然保护法、德国各州自然保护法要求在自然景观区和人文聚落区保护、管理和发展自然。实现这一法律要求 ,必须以现实的、全面的、高质量的、与自然保护原则相匹配的数据为基础。实践证明 ,城乡生态单元制图是获取和解释这些数据不可或缺的手段。德国人文聚落区生态单元制图始于 1 978年 ,同年组建成立了德国联邦与各州自然保护部门参加并联合协调的“人文聚落区生态单元制图工作组”。 1 986年工作组提出了德国人文聚落区生态单元制图基本方案 ,1 993年完成基本方案修订版。基本方案的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建立标准制图方法 ,使获取的科学数据可以相互比较。至 2 0 0 0年 ,德国在人文聚落区生态单元制图项目上的投资约合 2亿马克 ;至 2 0 0 1年 3月 ,德国有 2 2 3个大中城市已经完成或正在实施生态单元制图 ,人文聚落区生态单元制图已经成为德国各级政府生态规划的基本工作内容。
邓雄 , 李小明 , 张希明 , 叶万辉 , Andrea Foezki , Michael Runge
2003, 23(3):598-605.
摘要:研究了胡杨 (Populus euphratica Oliv)、疏叶骆驼刺 (Alhagi sparsifolia B.Keller et Shap)、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 Lbd)和头状沙拐枣 (Calligonum caput- medusae Schrenk)等四种塔克拉玛干荒漠植物的光合响应曲线 ,结果表明 :1四种植物中 ,疏叶骆驼刺光呼吸 (Rp)和 CO2 补偿点 (Γ)最高 ,净光合速率(An)以及水分利用效率 (WUE)最低 ;而 C4植物头状沙拐枣无论 Rp 还是 Γ 都最低 ,它的 An、光补偿点(L CP)及光饱和点 (LSP)都显著高于其它 3种植物 (P≤ 0 .0 5) ,而且因为非常低的蒸腾速率 (E) ,沙拐枣的WUE也较高。 2 4种植物都为喜光植物 ,但仍然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根据它们光曲线中 LCP以及暗呼吸速率 (Rd) ,4种喜光植物的喜光顺序列为 :头状沙拐枣 ,疏叶骆驼刺 ,多枝柽柳 ,胡杨。 3柽柳光合响应曲线与日变化中的 An,gs等值差异较大 ,可能是该植物的温度生态位较其它三种植物范围较窄 ,设置的 2 5℃不在其最适温度范围内,或者是在这个温度下气孔对光强变化的不敏感。4 综合前人的结果表明,在特定的环境条件、发育阶段以及经过一定的诱导处理,胡杨可以因诱导而表现出一些C4植物特征。
2003, 23(3):606-613.
摘要:对内蒙古羊草草原主要植物种群的干重热值动态研究表明 ,热值随植物种类、植物部位、取样时植物所处物候期及气候条件的不同而变化 ,羊草草原主要植物种群地上部分热值的变动范围在 1 570 3~1 81 4 1 J/ g之间 ,其中灌木小叶锦鸡儿 (Caragana microphylla)的热值最高 ,禾草类植物的热值多数较高 ,而大多数杂类草的热值相对较低 ;主要植物种群地下部分热值的分布范围为 1 50 51~ 1 641 0 J/ g。其中根茎型草地下部分热值较高。不同种类植物地下部分热值差异并不与地上部分一致。根茎型禾草地上、地下部分热值差异较小 ,而须根型植物差异较大。不同种群的植物地上部分热值随植物物候期的不同而波动 ,其变化规律是与植物种群本身的生物学特性相联系的。不同植物种群热值的年际波动规律有所不同 ,羊草(Leymus chinensis)、大针茅 (Stipa grandis)和洽草 (Koeloria cristata)的年际热值波动相关显著 ,但与生长季降水量和生长季累积日照时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在某种程度上 ,植物热值的种内变化反映了植物生长状况的差异。
2003, 23(3):614-619.
摘要:研究了两栖榕在潜流型人工湿地的生长特性及其对污水的净化效果。一年多的实验表明 ,生长在人工湿地的两栖榕具有发达的侧根和不定根 ,保持正常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根系活力和生长速率。两栖榕人工湿地对 TN,TP,CODCr和 BOD5的去除率分别为 54.2 %、40 .9%、72 .4%和 74.3% ,与无植物系统相比较 ,去除率分别提高了 1 7%、1 2 %、1 0 %和 1 1 %。此外 ,两栖榕人工湿地系统中 ,水力停留时间对去除效果有一定影响。
2003, 23(3):620-626.
摘要:为探讨集雨微灌对春小麦的产量及水分效应 ,于 2 0 0 1年在黄土高原西北部的甘肃省皋兰县进行了灌水方式 (管灌、滴灌和微喷灌 3个水平 )和灌水量 (0 mm、2 2 .5mm、45.0 mm和 67.5mm 4个水平 ) 2因素试验 ,分别在拔节期、孕穗期和开花前期灌水 ,试验共设 36个小区 ,小区面积 3× 5m2 。试验结果表明 :小麦生育期土壤水分变化动态受降水量、灌水量和小麦生育期耗水量的影响 ,总体呈下降趋势。微喷灌处理能显著地增加上层 (0~ 40 cm)土壤含水量 ,以微喷灌 67.5mm处理最为明显。对产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尽管灌水方式间的差异不显著 ,但从产量表现来看 ,其大小顺序依次是微喷灌、滴灌、管灌和对照 ;灌水量和互作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灌水有增加公顷穗数 ,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的趋势 ;随灌水量的增加 ,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减小 ,而公顷穗数对产量的贡献增加 ,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表现在这一过程之中。作物田间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补灌量的增加而增加 ;以微喷灌 67.5mm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供水效率以微喷灌 45.0 mm和 67.5mm处理为高。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