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3, 23(2):221-230.
摘要:降水和气温是影响地表植被覆盖状况的两个重要的气象要素 ,地表植被的生长对它们的响应又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利用我国 334个气象台站和 1 982~ 1 994年 NOAA- AVHRR卫星数据 ,通过相关分析研究了我国 4~ 7月份各气候区域降水和活动积温对地表植被的影响。结果显示 ,不同的气候区域和月份 ,降水和积温对地表植被的作用程度明显不同 ;前期降水和活动积温对植被作用的有效时间尺度也分布不均 ,并与土壤质地类型分布有关 ,因此 ,通过某一固定时间尺度的降水或活动积温不能准确的预测大区域地表植被的生长状况。
2003, 23(2):231-236.
摘要:采用箱式法通过对青海省五道梁地区高寒草原生态系统表层土壤含碳温室气体的研究发现 ,该地区高寒草原系统表层土壤 CO2 和 CH4 在 7~ 8月份的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 0 .46μmol· m- 2 · s- 1和 - 0 .43× 1 0 - 3μmol·m- 2 ·s- 1,此两种气体的排放通量随时间都有明显的变化特征 ,它们的日变化均为明显的单峰型 ,而且其中 CO2 排放通量的变化明显受大气温度变化的影响。地下土壤中 CO2 和 CH4 气体浓度随深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这两种气体浓度在土壤中与相邻层次的气体浓度有很明显的相关关系 ,尤以永久冻土上层边界附近最为显著。
2003, 23(2):237-243.
摘要:景观空间格局是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排列 ,它是景观异质性的重要表现 ,同时又是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作用的结果。这一研究可为环境资源的合理管理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已成为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之一。通过选取斑块连接指数、分布质心和扩展度等模型 ,来表征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景观近 2 0 a来空间格局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 1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破碎化较为严重 ,斑块数量增加了 46% ,斑块密度净增加 2倍。与 1 980年相比 ,1 996年最大斑块面积缩小了 65 .37% ,最大斑块周长缩短了 5 2 .47%。( 2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斑块间隙在不同时期都较大 ,且随着沼泽湿地面积的减小和斑块数量的增加 ,其斑块间隙越来越大 ,进一步说明沼泽湿地的破碎化较为厉害。( 3) 1 980~ 1 996年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分布质心向西南方向偏移了 7.0 5 km,1 996~ 2 0 0 0年向西北方向偏移了 6.0 1 km。 ( 4 ) 1 980、1 996、2 0 0 0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扩展度分别接近于 1 4.2 2 2、1 1 .1 0 1和 1 1 .2 62。其值都远大1。说明斑块形状与圆形相差较大,形状不规划。近20a来,人类活动对沼泽湿地空间格局变化的影响程度越大,1980~1996年尤为明显,而在1996~2000年,由于采取了保护措施,其影响程度开始变弱。
2003, 23(2):244-250.
摘要:近半个世纪以来 ,松嫩平原大安古河道湿地退化严重 ,湿地提供资源的能力和生态功能逐渐丧失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 ,1 994~ 2 0 0 0年 ,湿地的恢复和重建试验在大安古河道试区展开。在恢复地表径流循环的基础上 ,试验重点在于扩大湿地面积、消减湿地水土的盐分和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至 2 0 0 0年 ,试区湿地面积增加 5 5 0 hm2 ,湿地水土含盐量下降 30 %~ 80 % ,湿地植被盖度提高30 %~ 40 % ,水禽从无到有 ,已增至数十种。试验表明 ,以恢复地表径流为核心措施的湿地恢复与重建具有可行性。此项研究对于松嫩平原其他湿地的恢复和重建 ,促进其资源和生态功能再生具有指导作用。
2003, 23(2):251-258.
摘要:研究半干旱地区林木的实际蒸腾量 ,对研究防护林密度调控、提高林木水分利用率及林分稳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试验地位于山西省方山县的北京林业大学径流林业试验场 (北纬 37°36′5 8″,东经 1 1 0°0 2′5 5″)。试区平均海拔 1 2 0 0 m,多年平均降水量 41 6mm,水面蒸发 1 85 7.7mm。研究试验林为 1 986年春季造林的刺槐 ( Robinia pesudoacacia L .) ,6种造林密度 ( 830~ 3330株 / hm2 ) ,郁闭度 0 .85~ 0 .9。研究的主要思路是 :如忽略大气热层结问题 ,考虑气压订正 ,并用冠层整体气孔阻力 rs T代换冠层阻力 rc,将蒸散面净辐射限定于冠层截留净辐射 Rnl,便可在林木气孔阻力等实测数据的基础上 ,应用修改后的 Penman- Monteith公式并使用常规气象数据进行生长季林木蒸腾量的连续计算。研究通过各月 Rn和叶面积指数 LAI的实地观测资料统计计算出了不同月份林冠的消光系数 k,进而确定了由 Rn、k和 LAI计算 Rnl日变化的关系式 ;以各月典型天气实测的蒸腾量和冠层中部的平均单位叶片气孔阻力数据为依据(由LI-1600稳态气孔计测定),采用反推法并适度精度调整后推算出由LAI和rst计算冠层整体气孔阻力rsT的经验系数K′值。经与典型实测结果对比,模拟的相对误差平均在12%以内。最后,采用常规气象数据及由此计算出的Rn,进行了刺槐林分全年连续日蒸腾模拟估算,结果是1998年、1999年和2000年5~10月生长季不同密度刺槐林的平均总蒸腾量分别为192mm、187mm和196mm。
关保华 , 葛滢 , 樊梅英 , 牛晓音 , 卢毅军 , 常杰
2003, 23(2):259-263.
摘要:研究了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 1 0 0 %、80 %、60 %、40 %和 30 %水分条件下华荠 ( Mosla chinensis)生长和形态的表型可塑性。结果表明 :成年植株的生物量积累、形态参数、单株叶绿素总含量及穗重等都在60 %相对含水量条件下最高 ;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从 30 %提高到 60 %时 ,分配到枝和根的生物量随之增加 ,分配到叶的生物量减少 ,土壤相对含水量再提高时 ,情况则相反 ;生殖比率随土壤相对含水量的下降而升高 ,30 %处理最大 ,1 0 0 %处理最小。这些结果说明华荠的适宜水分生态位是中偏湿的土壤环境。华荠通过器官生物量分配和形态结构调整对不同土壤水分产生可塑性响应 ,并以提高生殖比率的策略来适应干旱胁迫。
2003, 23(2):264-271.
摘要:选用南方草地土壤——山地黄棕壤进行盆栽试验 ,研究了氮锌复合作用对混播系统白三叶生长、根瘤发育、固氮及固氮产物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 ,氮锌复合作用对白三叶生长、根瘤发育、固氮及氮转移在白三叶不同生长阶段、不同氮锌施用范围表现出不同的效应。生长前期氮锌复合作用对白三叶茎叶及根系产量的协同效应表现在氮 0~ 30 mg/kg、锌 0~ 6mg/kg的范围内 ,而生长后期协同范围扩大到氮 0~ 90 mg/kg与锌 0~ 2 0 mg/kg的不同组合处理中 ;在高于上述氮锌施用范围 ,氮锌之间表现为拮抗效应。与不施氮相比较 ,施氮显著降低了白三叶根瘤数量及生长前期固氮百分数 ,但适量施氮 ( 30 mg/kg)显著增加了白三叶根瘤重量及生长后期固氮百分数。在所有施氮水平中 ,施锌 6mg/kg显著增加了根瘤数量、根瘤重量及固氮百分数。与茎叶及根系生长氮锌协同范围相比较 ,氮锌对根瘤发育与固氮作用的协同范围较小。固氮产物转移与白三叶根瘤衰败有密切相关。试验为我国南方牧场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2003, 23(2):271-277.
摘要:以白杨杂种无性系及其亲本当年生苗木为材料 ,分析了盐胁迫下无性系的离子含量 ,及 Na+ 、K+ 、Ca+ +在植物体内运输和分配特点 ,并对无性系间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 ,随盐浓度提高 ,植物体内Na+ 含量迅速提高 ,K+ 、Ca+ + 含量降低 ;盐分胁迫下 ,根部 Na+ 含量较高 ,叶片 Na+ 中含量最低 ,K+ 、Ca+ +含量则相反 ,特别是 Ca+ + ,其分布顺序为叶 >茎 >根。杂种无性系 B430及其亲本新疆杨对 K+ 和 Ca+ + 运输的选择性比毛白杨高 ,而对 Na+ 运输的选择性则比毛白杨低 ,从而导致根部存留的 Na+ 较多 ,叶片分配的 Na+ 数量较少 ,从而减轻 Na+ 对叶片的伤害。综合分析表明 B430和新疆杨耐盐能力最强 ,毛新杨其次 ,毛白杨最差。
2003, 23(2):278-283.
摘要:lux AB基因标记是一种新型基因标记技术 ,在很多研究领域都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研究通过三亲本杂交将 lux AB基因成功地向慢生型花生根瘤菌进行了转移 ,并获得了一株带 Lux AB基因标记的菌株Cspr7- 1。对 Cspr7- 1进行性状、标记基因的遗传稳定性检测 ,结果表明 ,Lux AB基因不仅能有效表达 ,而且性状稳定。在无氮水培条件下进行标记菌株与土著根瘤菌的竞争结瘤试验。结果证实 ,Cspr7- 1在植物根系上的占瘤率平均达到 61 .3% ,比土著根瘤菌的竞争结瘤能力强 ,而且 Cspr7- 1在主根上的侵染能力远较侧根上的强 ,平均高出 2 2 .3%~ 39.6%。
2003, 23(2):284-291.
摘要:土壤藻生物量方法方面的不统一和操作性误差已长时间影响着土壤藻的研究进展。以沙坡头不同龄荒漠土壤为样点 ,通过直接计数、培养计数、体积换算等方法的比较分析 ,提出了土壤藻生物量相对规范的测定和计量方法——体积法 ;测定当地无灌溉人工区结皮中生物量为 5 .99~ 8.5 8mm3/g dry soil,灌溉区1 .2 8mm3/g dry soil,最高值出现在 8月份 ,最低值出现在 2月份 ;与当地小气候、土壤理化性质等 33项环境因子逐步回归显示 ,它们与当地降水量、土壤中总钾、水解氮、Fe3+ 、粗粘粒含量显著正相关 ,与土壤 p H、有机质、Cu、Zn含量显著负相关 ,同时受土壤中 Co含量的影响。
2003, 23(2):292-296.
摘要:应用蚕豆根尖微核试验 ,对 SO2 的遗传毒性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一定浓度范围内 ( 0 .1 0 8~1 4.0 0 mg/m3) ,蚕豆根尖微核细胞数与 SO2 浓度间呈正相关 ,太原市大气污染严重的冬季采暖期根尖细胞微核率明显高于非采暖期 ;SO2 浓度 0 .60 4 mg/m3处理 2 4 h和 48h或 2 .80~ 2 8.0 0 mg/m3熏气处理 4h可使蚕豆根尖中具有微核的细胞数明显增加 ,结果表明 ,低浓度 SO2 较长时间接触或高浓度短期接触均可引起蚕豆根尖细胞遗传物质的损伤 ,应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实验可对大气 SO2 污染进行生物监测。 SO2( 2 .80~ 2 8.0 0 mg/m3)熏气实验中 ,接触时间延长能导致根尖细胞微核率下降 ,2 .80 mg/m3熏气组下降较快 ,1 4.0 0 mg/m3熏气组下降较慢 ,研究结果提示 ,在运用蚕豆根尖微核实验监测环境 SO2 污染时要考虑蚕豆的染毒方式 ,避免假阴性结果的出现。
2003, 23(2):297-302.
摘要:采用溶液培养的方法 ,选用在田间、土培试验中对氮反应有典型差异的玉米自交系 :478、H2 1、Wu31 2、Zong31、Baici,在 4个供 N水平 ( 0 .0 4、0 .4、2、4mmol/ L)下 ,研究了玉米苗期氮素吸收、分配的基因型差异以及与根系形态之间的相关关系 ,结果表明 :在一定的 NO- 3 浓度范围内 ( 0 .0 4~ 2 mmol/ L ) ,根系生物量随 N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而高 N不同程度地降低了 5个自交系根系干重。低 N下 ( 0 .0 4 mmol/L ) ,与其它自交系相比 ,N高效基因型 478具有较大的根系生物量 ,其根系干重分别为 H2 1、Wu31 2、Zong31、Baici的 1 .1、1 .74、1 .6、1 .1 8倍 ,并往根系分配了较大比例的 N素 ,根系 N累积量占总 N量的百分率比 Wu31 2、Zong31分别高 1 8.34%、1 7.0 8% ,而 N低效基因型 Wu31 2、Zong31则往地上部分配了较大比例的氮素。随 N水平的增加 ,显著促进了地上部的生长 ,并在地上部分配了较大比例的 N素。当 N水平增至 4mmol/ L时 ,地上部N素分配的基因型差异减小。低N下,5个自交系根系干重、总根长、根轴总长与总吸N量显著线性相关,而高N下不表现相关关系,说明在N素胁迫的条件下,根系形态对N吸收效率起重要作用。
Sundufu Abu James , 龚恒亮 , 黄寿山
2003, 23(2):303-307.
摘要:拒避性异种他感物质有可能作为 2 1世纪对环境友好的植物保护剂用于农业害虫的防治。采用四臂嗅觉仪、室内笼罩试验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了松节油的主要成份 α-蒎烯 ,对黄曲条跳甲的拒避作用 ,并用干扰作用控制指数方法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在实验室 ,不同的浓度下 ,其拒避作用最大可达95 .45 % ,相应的干扰作用控制指数 ( IIPC)为 0 .0 5 ;在笼罩试验条件下 ,最大拒避作用的强度为 91 .60 % ,I-IPC为 0 .0 9;而田间小区试验中 ,最大拒避作用下降到 5 4 .48% ,IIPC则为 0 .46。拒避作用与浓度正相关。采用上述系列方法有助于开展拒避性植物保护剂的规范化研究。
2003, 23(2):308-313.
摘要:通过棉铃虫成虫对 1 0种寄主植物挥发性物质、两种性信息素组分及两者的混合作用的触角电位反应 ( EAG) ,发现棉铃虫雌雄蛾对 1 0种挥发性物质的 EAG反应差异显著 ( P<0 .0 5 ) ,说明了 1 0种挥发物质对棉铃虫成虫的感应功能有所不同。 1 0种寄主植物挥发物质与性信息素主要组分混合后能引起雄蛾 EAG反应明显高于单独性信息素的反应 ,其中有 4种挥发性物质明显地增强棉铃虫对性信息素的反应 ( P<0 .0 5 ) ,即庚醛、1 -己醇、反 - 2 -己烯醇、顺 - 3-己醇 - 1 ,说明了以寄主植物挥发物质与昆虫性信息素混合作用来增强昆虫性信息素的应用效果。不同光温条件下饲养的雄蛾对寄主植物挥发性物质与性信息素相互作用的 EAG反应差异显著 ( P<0 .0 5 )。
2003, 23(2):314-319.
摘要:为研究外源植物挥发性物质对落叶松球果花蝇 ( Strobilomyia spp.)对寄主定位的干扰作用 ,在哈尔滨市和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兴安落叶松 ( Larix gmelinii)种子园 ,用松节油、樟脑、丁香油进行了室内生测和林间喷施试验。在室内 ,球果花蝇对 1 %松节油的反应率为 94.2 3% ,与 1 %丁香油、3%松节油、2 %丁香油相比差异显著 ;对 1 %樟脑的反应率为 87.92 %。球果花蝇对 2 %丁香油的反应率最低 ,仅为 1 6.30 %。在室内及林间 ,1 %松节油及 1 %樟脑对球果花蝇都表现为驱避作用。 1 %松节油及其对照对球果花蝇的驱避效果最好 ,平均每果虫数较清水对照的 3.5 1分别降低了 2 .85和 2 .66,使球果被害率降低了 5 7.0 %和46.2 % ,种子被害率分别降低了 2 4 .7%和 2 7.7%。其次是 1 %樟脑及其对照 ,每果虫数较清水对照降低了1 .83和 1 .44个 ,球果被害率分别降低了 9.0 %和 30 .7% ,种子被害率分别下降了 1 2 .2 %和 2 6.9%。 1 %丁香油对花蝇在室内表现为诱引作用 ,在林间表现为驱避作用。在喷施3种挥发性物质及其对照后,各个处理的球果挥发性物质主要组分的总量都较清水对照增加,各处理的α-蒎烯相对含量较清水对照大幅度降低,降低幅度在13.56%~24.83%之间;各处理的β-罗勒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β-蒎烯、3-蒈烯、月桂烯、水芹烯的相对含量在各处理中升降不一。
2003, 23(2):320-329.
摘要:长江流域农业生态系统内 ,农田的主要害鼠为褐家鼠、黑线姬鼠、黄胸鼠、黄毛鼠、小家鼠、东方田鼠等 ,各地的鼠种组成有所不同 ,优势鼠种也因地而异。农房区的害鼠主要有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 3种 ,优势鼠种各地亦有区别。但经化学灭鼠后的残留鼠种却有一共同的特点 :灭鼠活动对褐家鼠种群的打击最大 ,灭后褐家鼠种群密度下降幅度最大 ;相对而言 ,小型鼠黑线姬鼠 (农田区 )与小家鼠 (农舍区 )及栖息在房屋上层的黄胸鼠 ,常成为灭鼠活动后的主要残留鼠种。化学灭鼠后鼠类群落结构比灭前都要发生较大的变化 ,这种差别可维持 3a左右 ,但经过 3~ 4a左右的恢复后 ,灭鼠区的鼠类群落组成与相似环境内自然演变区的已达基本一致。可见 ,化学灭鼠活动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害鼠群落结构造成重大的影响 ,从长期看 ,害鼠群落的演变有着自身的规律 ,灭鼠后一定时期 ,鼠类群落结构将恢复到环境所决定的水平 ,灭鼠区的长期演替结果仍与相似环境内未灭鼠区的一样。
2003, 23(2):330-335.
摘要: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 95Zr在鱼 -海水 -底泥模拟系统中的迁移与分布。旨在探明海洋鱼类对 95Zr的吸收以及95Zr在海水生态系统中的行为特性。结果显示 :( 1 )海水中的 95Zr比活度随时间呈快速下降 ,降至一半所需的时间仅为 0 .2 d;底泥吸附的95Zr主要集中在表层 ( 0~ 2 .5 cm) ,至试验后期 ( 1 3~ 2 0 d)其量占总量的 99.5 %以上 ,表明来自于海水中的95Zr被表层底泥吸附 ,不易随渗流水向下迁移 ,海泥对95Zr有强烈的吸附作用。 ( 2 )中华乌塘鳢从水体中摄入和吸收95Zr的主要器官是肠胃道 (内脏 ) ,与水体直接接触而吸附、吸收的95Zr主要集中在鱼鳃和鱼鳍中。肉、骨、肝脏和鱼卵中的比活度均比较低 (略高于本底水平 ) ,表明通过肠胃道吸收和鳃、鳍等组织吸附、吸收的95Zr不易向肉、骨、肝脏和鱼卵等内部组织输运。 ( 3)运用封闭 3分室模型原理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得 :鱼体中的比活度 Cf=0 .0 5 - 6.36e- 3.4 2 74 t+ 6.61 e- 0 .2 682 t,海水中的比活度 Cw =2 1 5 .42 e- 3.4 2 74t+2.00e-0.2682t,底泥中的比活度Cs=143.86+14.83e-3.4274t-158.69e-0.2682t;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回归方程较好地反映了95Zr在鱼-海水-底泥生态系统中的消长动态。
2003, 23(2):336-345.
摘要:就国内外有关冰核细菌生物学特性及其诱发植物霜冻机理与防霜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以概述。阐述了冰核细菌种类、分布、影响冰核活性的成冰因素 ,冰核活性等级划分、冰核细菌保存方法以及冰核细菌诱发植物霜冻机理 ;简介了冰核细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药剂和生防菌能够防除植物上冰核细菌减轻或控制霜冻危害 ,并已取得成效 ,是防御植物霜冻的一条新途径。
2003, 23(2):346-352.
摘要:空间异质性是生态学系统的一个普遍特性 ,生态学家对它在生态学中的重要性已取得了比以往更深刻的认识。试图从空间异质性的含义 ,空间异质性与尺度和等级的关系 ,空间异质性的定量描述 ,空间异质性对生物和非生物过程的影响 ,以及空间异质性的动态等 5个方面综述了有关空间异质性的生态学研究的新进展。
2003, 23(2):353-364.
摘要:种子大小是植物生活史的核心特征之一。从 4个方面综述种子大小变异进化生态学研究 :1理论及研究方法 ;2环境、系统发育和母系影响 ;3进化机制 ;4生态学和进化意义。分析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2003, 23(2):365-375.
摘要:以兰州市西固区为区域背景 ,以 RS和 GIS为技术手段 ,按照地貌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四个分区 ,运用多样指数、优势度、破碎度、分离度等指标研究区域景观镶嵌结构的数量特征 ;运用分形理论建立各种景观类型形态的分形结构模型 ,以分维数为依据分析各种景观形态的复杂性 ;探讨控制和影响区域景观格局的主要因素。
2003, 23(2):376-379.
摘要:在陕北黄龙山区利用对降水和设置在林分中的径流小区进行长期定位观测的方法 ,研究了黄土高原主要造林树种油松林的水文生态效应 ,据 1 995~ 2 0 0 0年观测结果 ,中龄人工油松林林冠平均截留率为2 5 .1 % ,树干茎流量占大气降水量的 3.3% ,枯枝落叶层的截留率为 1 1 .6%。在森林的作用下 ,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与农地相比 ,林地容重低 8.6% ,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和阳离子代换量分别高 1 30 .1 %、84.2 %和 5 3.2 % ,细土颗粒组分比例增加。与此同时 ,林地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则分别减少 84.5 %和 99.9% ,表明了人工油松林巨大的水文生态作用。
2003, 23(2):380-386.
摘要:采用分形维数、平均斑块面积、形状指数和伸张度分析了川西不同丘陵地貌区灌溉水田、一般旱地、果园、有林地和农村居民点斑块的空间格局特征 ,并用分形维数、平均斑块面积和 Shannon- Weiner指数 3种方法研究了浅丘、中丘和高丘的综合景观特征。结果表明 ,不同景观斑块在同一丘陵区内的格局特征不同 ,同一景观斑块在 3种丘陵区的格局也有差异。浅丘、中丘和高丘的综合景观格局特点是随着地势起伏的增加、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强度的减弱 ,分形维数增加 ,从 1 .1 865到 1 .31 2 3;斑块平均面积则依次变小 ,从 2 .2 2 0 4 hm2 减少到 1 .2 4 0 3hm2 。 3种丘陵区的景观多样性指数分别为 1 .71 99、1 .980 2和 2 .0 898。
2003, 23(2):387-392.
摘要:通过外施不同浓度的细胞分裂素类物质 6- BA( 6-苄氨基嘌呤 ) ,对 Hg2 + 污染下的水花生 (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Mart.) Griseb.)抗氧化酶系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 :不同浓度的 6- BA对重金属毒害均有缓解作用。过氧化物酶 ( POD)、超氧化物歧化酶 ( SOD)、过氧化氢酶 ( CAT)的活性均不同程度的提高 ,丙二醛 ( MDA)及活性氧 ( O· - 2 )含量的增加变慢。表现在外部形态上 ,6- BA延缓了叶片失绿、腐烂过程 ,新根生长受抑制的现象在低 Hg2 + 浓度下也明显缓解 ;不同浓度的 6- BA作用效果不同 :在 Hg2 + 毒害下 ,2× 1 0 - 5mol/L6- BA对 SOD、MDA和 O· - 2 伤害的缓解效果最好 ,而 POD、CAT的破坏在 3× 1 0 - 5mol/L浓度下缓解效果最显著 ;6- BA缓解重金属毒害的作用可能与调节活性氧代谢及蛋白质的表达有关。
2003, 23(2):393-398.
摘要:对一代杉木纯林、二代杉木纯林和杉楠混交林中杉木根系分泌物化感作用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3种林分杉木根系分泌物都降低了杉木幼苗的鲜重、胚根长度和胚芽长度 ,抑制了杉木幼苗的生长。其中不同林分类型的杉木根系分泌液对杉木种子幼苗生长的抑制程度之间的关系是 :一代≈二代 >混交。
2003, 23(2):399-403.
摘要:长江口九段沙属于发育早期的河口沙洲 ,植被完全保持着自然演替的早期状况。对九段沙湿地高等植物群落的结构特点及演替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九段沙湿地植被分布几乎覆盖整个沙岛 ,生物量丰富。高等植物中多克隆植物 ,植物群落结构简单 ,生物多样性低 ,植被具原生性 ,群落演替的早期原生特征明显 ,演替过程在没有引种互花米草之前人为干扰少 ,互花米草的引种加速了九段沙湿地植被的陆地化演替进程。最后提出保护和开发利用九段沙植被的适应原则。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