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23卷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流域尺度土地利用与土壤类型空间分布的相关性研究

      2003, 23(12):2497-2505.

      摘要 (2580) HTML (0) PDF 435.63 K (30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人类活动日益加强 ,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地理学界研究的热点。但目前更多的工作侧重于研究人为因子 ,如人口增长、政策变化等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其实土地利用在宏观尺度上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自然环境背景 ,因此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环境背景特征对于进一步探讨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驱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在一定程度将影响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变化过程。本文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通过选取景观格局指标 ,以于桥水库流域为例 ,研究了土地利用与土壤类型空间分布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1 )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弱的土地利用类型 ,如有林地、稀疏林地、灌木林地、其他林地和草地 ,主要分布在淋溶褐土、褐土性土以及棕壤地区 ;而与人类活动密切的土地利用类型 ,如山区旱耕地、丘陵区水田、丘陵区旱耕地和平原区旱耕地主要分布在淋溶褐土、褐土性土和潮土地区 ;(2 )同类地区土地利用的多样性指数要比土壤的低。并且土地利用和土壤类型多样性均表现出明显的地形梯度效应 ,从中低山区、低山丘陵区、丘陵平原区到山间盆地区 ,土壤多样性指数从小到大有规律地变化。而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性变化较为复杂 ,反映出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较强,而对土壤类型的影响相对较小;(3)随着平均斑块面积的增加,流域多样性指数将呈下降趋势。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与流域总面积之间的相关性较差,但土壤多样性指数与流域总面积表现出的相关性较好;(4)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类型之间,平均斑块面积上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在多样性指数之间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土壤类型丰富多样的地区,土地利用的多样性指灵敏也相对较高。

    • 空间粒度变化对景观格局分析的影响

      2003, 23(12):2506-2519.

      摘要 (4225) HTML (0) PDF 1006.30 K (41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认识空间异质性的多尺度依赖性和景观格局特征对尺度效应关系的影响是进行空间尺度推绎的基础。以 2种真实景观 (中国广东粤北植被景观与美国凤凰城城市景观 )和 SIMMAP景观中性模型产生的 2 7种模拟景观为对象 ,利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 FRAGSTATS对 1 8种常用景观指数的尺度效应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根据这些指数对空间粒度变化的响应曲线和尺度效应关系 ,1 8种景观指数可分为 3类。第 1类指数随空间粒度的增大单调减小 ,具有比较明确的尺度效应关系 (幂函数下降 ) ,尺度效应关系受景观空间格局特征的影响较小 ;这类指数包括缀块数、缀块密度、边界总长、边界密度、景观形状指数、缀块面积变异系数、面积加权平均缀块形状指数、平均缀块分维数和面积加权平均缀块分维数。第 2类指数随空间粒度的增大将最终下降 ,但不是单调下降的 ;尺度效应关系比较多样 ,可表现为幂函数下降、直线下降或阶梯形下降 ,主要受缀块空间分布方式和缀块类优势度的交互影响 ;这类指数有 5种 :平均缀块形状指数、双对数回归分维数、缀块丰度、缀块丰度密度和 Shannon多样性指数。第 3类指数随空间粒度的变粗而增加 ,随缀块类优势度均等性的增加,随缀块类优势度均等性的增加,尺度效应关系由阶梯形增加、对数函数增加、直线增加向幂函数增加过渡,尺度效应关系主要受缀块类优势度的影响;此类指数包括平均缀块面积、缀块面积标准差、最大缀块指数与聚集度。景观指数随空间粒度变化是一种临界现象,当粒度大于或小于临界值时,景观指数对空间粒度变化非常敏感,变化速率非常大。绝大部分情况下,真实景观粒度效应关系和曲线形状与模拟景观所得分析结果相似,说明模拟景观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文中也讨论了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的异同,分析了造成差异的原因。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关系与指数本身所反映的景观格局信息有一定关系,总体上来说,随粒度增加,缀块数、边界长度、缀块形状的复杂性、多样性将减小,而平均缀块面积和聚集度将增加。一系列的尺度效应图和不同景观指数的尺度效应关系可作为景观格局分析的指数选择、分析结果的解释和进行空间尺度推绎的参考。

    • 洞庭湖流域区域生态风险评价

      2003, 23(12):2520-2530.

      摘要 (3347) HTML (0) PDF 477.77 K (47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于生态系统 ,灾害性事件的产生多为外界胁迫因素与系统内部生态结构不稳定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对流域生态风险进行评价时应充分考虑系统内部的生态结构与外界的胁迫性因素。目前国内外对于外界胁迫性因素的研究多集中在自然灾害 (如洪涝灾害 )以及外界污染物主要集中在重金属类的排入 ,而事实上 ,其他类型的污染物 ,如氮、磷等也将对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危害 ,由于这些污染物浓度在个别地区超标程度较高并可能对受体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将该类污染物作为一类重要因素纳入生态风险评价体系中是非常必要的 ,而由此得出的评价结果也更为系统和全面。以洞庭湖地区的东、南、西三部分作为研究区域 ,根据其特殊的背景 ,将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及血防污染作为其污染类风险源 ,引入由氮毒性污染指数、磷毒性污染指数、重金属类毒性污染指数共同构成的毒性污染指数与自然灾害指数和系统本身的生态指数 ,包括生物指数、多样性指数、物种重要性指数以及脆弱性指数完成了对洞庭湖流域的区域生态风险评价。

    • 辽西油松林水土保持效益评价

      2003, 23(12):2531-2539.

      摘要 (1558) HTML (0) PDF 397.97 K (22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 1 0 1块样地的调查资料 ,采用综合因子评价方法评价了辽西油松水土保持林的生态效益 ,把辽西油松水土保持林划分为低效、较低效、中效、较高效、高效五个等级 :其中牛河梁地区的油松人工林大都为低效林 ,欺天林场的油松人工林大都为中效林 ,南刘杖子林场的天然次生林大都为高效林。这一研究结果将为辽西油松水土保持林生态系统管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 基于GIS的森林景观定量分类

      2003, 23(12):2540-2544.

      摘要 (1842) HTML (0) PDF 263.39 K (25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金沟岭林场为例 ,利用电子林相图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基础 ,借助 GIS软件 Map Info和数字化仪跟踪矢量化 ,并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 ,选取分维数、分离度斑块密度、景观优势度和均匀度等指标 ,对林场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 ;同时采用类平均聚类法 ,选取分维数、分离度、斑块平均面积、最大斑块面积 4个景观类型特征指数作为聚类分析的聚类因子 ,进行定量地划分森林类型 ,合理地区划森林经营类型 ,为优化景观水平配置、制定生态采伐规程、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 沙质草原沙漠化过程不同阶段稳定性与恢复性研究

      2003, 23(12):2545-2549.

      摘要 (1779) HTML (0) PDF 230.57 K (22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 1 984、2 0 0 1、2 0 0 2年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的野外调查样方资料 ,采用群落盖度变化 ;植物种在样方中出现频度的变异性、生物量的变异性和 β多样性指数作为指标 ,综合的分析沙漠化过程不同阶段的稳定性。结果表明 :( 1 )沙漠化过程不同阶段盖度的下降比例并不是均匀的 ( 35 %→ 2 5 %→ 1 5 %→ 5 %→ 0 % ) ,这种不均匀性可以反映出演变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保守性和易变性 ,下降比例越小 ,说明这一阶段越保守 ,从而也越稳定 ;( 2 )不同阶段 1 m2样方内所包含的物种数量 ,以及物种数量的变异系数 ( 0 .31→0 .34→ 0 .64→ 0 .67)反映了演变的不均匀性 ;( 3)不同阶段 1 m2 样方内生物量的变异系数 ( 0 .5 0→ 0 .49→0 .66→ 0 .64)反映出演变的不均匀性 ;( 4 )通常 β多样性指数被表示为群落间相似性指数 ( 0 .81→ 0 .60→0 .32→ 0 .0 0 ) ,沙漠化过程中相邻两个阶段的相似性越高 ,说明稳定性也越高。以上几个指标反映的趋势是一致的。恢复性与稳定性正好相反 ,越稳定的阶段越不容易恢复,反之,越容易恢复。

    • 黄土沟壑区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组成及结构变化

      2003, 23(12):2550-2557.

      摘要 (2126) HTML (0) PDF 376.96 K (30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 1 98 1、1 988和 2 0 0 1年 3个时期调查数据的基础上 ,对纸坊沟流域恢复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中度退化生态系统 ,短期封禁就能使草本群落得到明显恢复。主要表现在植物种类的增加、植被盖度的提高和生物量的提高 ,其增加幅度分别为 7%~ 73%、81 %~ 1 67%和 61 %~ 1 38%。伴随着植被恢复 ,植被保持水土功能增强。流域土壤侵蚀从封禁前的极强度侵蚀 ( 1 0 0 0 0~1 40 0 0 t/( km2·a) )减小到轻度侵蚀 ( 1 2 1 0 .2 t/( km2·a) )。中期封禁过程中群落盖度、生物量继续增加 ,水土保持功能进一步提高 ,但和短期封禁恢复相比 ,提高幅度较小 ,群落盖度和生物量分别增加了 3%~1 8%、- 4%~ 8%。随着植被水土保持功能的加强 ,土壤表层养分也逐渐提高。中期封禁后群落结构和短期封禁相比发生较大变化 ,其中天然草本群落中发生了优势种更替现象 ,但天然灌木群落和人工乔灌群落优势种变化不大或无变化 ;群落垂直结构变化表现为 :草本群落结构变化最大 ,人工乔木林次之 ,但灌丛结构变化相对较小。封禁消除了致使植被退化的影响因子后,促进了群落内物种的正常生长和繁殖,从而使群落生态功能得到恢复;群落生态功能的恢复使群落生境得到改善,从而又促进了植被的进一步恢复。在此相互作用下,群落开始向当地顶极群落发展。此外,组建的群落结构变化系数作为一个衡量群落垂直结构变化状况的指标是合适的,该指标综合考虑群落在垂直结构上不同层的变化情况,能较好的反映群落结构的变化情况。

    • 小麦冷源及其在干旱条件下的适应性

      2003, 23(12):2558-2564.

      摘要 (1416) HTML (0) PDF 305.22 K (22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冷型小麦具有代谢功能较好、活力较旺盛、抗早衰能力较强的特征 ,因而 ,培育出越来越多的冷型小麦并将其推向生产对于小麦的高产、稳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样的形势下 ,小麦冷源的发现明显促进了这一进程。小麦冷源是一种能够传递冷温特征的新遗传源 ,各种温度型的小麦与之杂交后 ,其后代降温的频率较高 ,且在这些降温的材料中能够涌现出较多的冷型小麦 ,从而有力促进了冷型小麦的选育。为了抵御干旱对小麦生产的严重威胁 ,进一步对冷源和非冷源材料进行了干旱适应性试验。通过对比发现 ,两者在一些重要内、外性状上 ,如叶片功能期、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岐化酶 ( SOD)活性、过氧化氢酶 ( CAT)活性、净光合速率和籽粒饱满指数等方面 ,小麦冷源较非冷源明显为优 ,表现出干旱胁迫下亦具有代谢好、活力强的特点 ,无疑 ,这就进一步拓宽了小麦冷源的应用范围 ,提高了它的研究和生产实践价值 ,可望借助这个新的遗传源 ,加速适应于干旱条件的优良品种的培育 ,其前景将会十分广阔。

    • 大豆-柑桔间作系统中作物对磷的吸收利用特性

      2003, 23(12):2565-2572.

      摘要 (1646) HTML (0) PDF 356.79 K (24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微区试验和 32 P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大豆 -柑桔间作系统中大豆和柑桔对不同土层中磷的吸收特征表明 ,大豆 -柑桔间作大豆与柑桔对浅层磷具有强烈竞争作用 ,大豆和柑桔对浅层磷的利用率分别降低41 .5 %和 1 4.7% ,浅层磷肥对大豆和柑桔的供应量分别降低 346.8mg/区和 1 48.1 mg/区。柑桔对土壤深层磷的吸收能力比大豆强 ,单作大豆对浅层磷的利用率比单作柑桔高 1 0 4 .8% ,而对 35 cm和 5 5 cm土层磷的利用率分别比单作柑桔低 2 5 .6%和 878.3%。大豆基本不能利用 5 5 cm及其以下的磷 ,利用率小于0 .1 %。大豆 -柑桔间作可以提高大豆对深层磷肥的利用率 ,间作大豆对 35 cm和 5 5 cm土层磷肥的利用率比单作大豆分别高 32 .3%和 1 75 .0 %。

    • 四川西部川西云杉人工林非同化器官营养元素含量与分布

      2003, 23(12):2573-2578.

      摘要 (1812) HTML (0) PDF 303.89 K (22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分层切割法取样 ,测定川西云杉人工林非同化器官营养元素含量。非同化器官 N、P、K、Ca、Mg含量具有显著差异 ,均呈现干皮 >枝 >根 >干的规律。随枝条年龄的增加 ,枝条中 N、P、K含量随之降低 ,Ca增加 ,Mg变化不明显。随树高度的增加 ,冠层枝、干、树皮 N、K呈增加趋势 ,且均呈显著直线相关 ,Ca显著降低 ,P、Mg变化不明显。随林木根径的增加 ,根系营养元素含量均呈降低的趋势。32年生川西云杉个体生物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分别为 31 .1 61 kg和 2 68.693g,其中根、干、皮、枝和叶生物量分别占总生物量的1 4.82 %、42 .2 3%、9.98%、1 9.69%和 1 3.2 0 % ,营养元素积累量分别占总量的 8.33%、1 6.93%、1 9.2 8%、2 6.2 6%和 2 9.2 0 % ;N、P、K、Ca、Mg积累量分别占总积累量的 34.71 %、8.75 %、2 5 .79%、2 7.2 6%和3.49%。

    • 基于器官生物量构建植株形态的玉米虚拟模型

      2003, 23(12):2579-2586.

      摘要 (2302) HTML (0) PDF 355.27 K (21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了基于玉米器官生物量模拟其形态的方法 ,并应用 2 0 0 0年田间试验数据提取了玉米节间、叶鞘和叶片的形态构建参数。基于玉米虚拟模型生物量分配模块模拟的器官生物量积累和建立的形态构建方法与提取的参数 ,模拟了 2 0 0 1年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器官形态 ,模拟结果与田间试验数据吻合较好。应用本模型实现了玉米生长过程中植株各个器官形态变化以及植株高度、叶面积动态的模拟 ,并实现了植株形态的可视化。

    • 氮素形态对不同专用型小麦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及穗部性状的影响

      2003, 23(12):2587-2593.

      摘要 (1813) HTML (0) PDF 328.02 K (26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盆栽的方法研究了氮素形态对不同专用型小麦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及穗部性状的影响 ,结果表明 :强筋型豫麦 34在硝态氮处理下 ,生育后期衰老延缓 ,旗叶保持较高的光合速率、PS 活性 ( Fv/Fo)、PS 最大光能转换效率 ( 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 (PS )和光化学猝灭系数 ( q P)较高 ,非光化学猝灭系数( q N)降低 ,发生光抑制的可能性较小 ,穗部性状较好 ,穗粒重最高。中筋型豫麦 49和弱筋型豫麦 5 0在酰胺态氮处理下 ,光合和荧光参数较优 ,穗粒重较高 ,有利于实现高产。

    • 蜈蚣草耐铅、铜、锌毒性和修复能力的研究

      2003, 23(12):2594-2598.

      摘要 (2272) HTML (0) PDF 246.71 K (27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重金属复合污染是主要土壤污染类型之一。为了探明蜈蚣草修复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的能力 ,土培试验研究了分别添加不同浓度铅、铜、锌条件下蜈蚣草生物量变化 ,结果表明 ,不同浓度铅和较低浓度锌处理下蜈蚣草生物量呈显著性地增加 ,土壤 Pb、Zn添加浓度分别为 1 75 0 mg/kg和 1 35 0 mg/kg,蜈蚣草生物量最大。说明蜈蚣草有极强的耐 Pb、Zn毒性能力 ,能在较高有效态 Pb或 Zn污染土壤上正常生长。蜈蚣草具有一定的耐 Cu毒性能力 ,在 Cu耐性方面 ,蜈蚣草可能存在生态型的差异。以上结果说明 ,利用蜈蚣草修复萃取 Pb- As,Zn- As,Cu- As等复合污染土壤上 As有重要的意义。

    • 南方红壤地区种植龙须草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2003, 23(12):2599-2606.

      摘要 (1720) HTML (0) PDF 376.49 K (22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 1 0年生龙须草地与自然野生草地和柑橘地 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比较 ,对土壤的化学性状、物理性状、生物学性状以及植株生长的小气候环境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1 0年生龙须草地土壤物理性状、化学性状、生物学性状和草地小气候环境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果还表明 ,土壤微生物数量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有规律的动态变化 ,夏季最高 ,冬季最低 ,春、秋两季处于中间 ,而且龙须草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季节性波动不如自然野生草地的波动大 ;龙须草地四种土壤酶的活性均比自然野生草地的高。从土地持续利用的角度考虑 ,再加上龙须草自身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水土保持效益 ,在中国南方红壤地区种植龙须草是一种较好的土地利用模式。

    • 树木年轮中不同组分稳定碳同位素含量对气候的响应

      2003, 23(12):2607-2613.

      摘要 (2114) HTML (0) PDF 359.15 K (29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研究贺兰山油松树轮中全木、综纤维素、α-纤维素中δ13C值的变化 ,来探讨树木生长过程中引起其中同位素差别的原因 ,以及它们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研究发现不同组分的δ13C值在过去 30 a中变化并不一致 ,其中 ,树轮中 α-纤维素中 δ13C序列含有最强周围环境变化的信息。δ13C序列和周围大气平均气温和降雨量关系密切 ,其中和 6~ 8月份的平均气温相关系数为 0 .42 7( α=0 .0 5 ) ;和 2~ 7月份总降水量的相关系数为 ( r=- 0 .5 1 4,α=0 .0 1 )。分析发现树轮 α-纤维素序列和树轮宽度序列呈显著负相关 ( r=- 0 .5 4 5 ,α= 0 .0 1 )。对比树轮各种组分的 δ13C值和气候之间的相关性及和树木的生长量的关系可以发现 ,树轮 α-纤维素中碳在经历了光合作用的固碳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后 ,其 δ13C值就保持了相对稳定 ,是研究过去环境变化的良好载体。

    • 污染物在农田溪流生态系统中的动态变化

      2003, 23(12):2614-2623.

      摘要 (2219) HTML (0) PDF 474.98 K (25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氮是地表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主要因子 ,河流系统是氮输出的主要运移通道 ,养分在河流生态系统中的持留和趋向控制着污染物的输出。以巢湖流域一个受人为活动严重影响的农田源头溪流——六岔河为研究对象 (包括 4个渠道型、1个水塘型和 3个河口型断面 ,对应长度分别为 1 .3km、0 .1 5 km和0 .36km) ,设置 9个监测点研究总氮 ( TN)、硝酸盐 ( NO3- N)、氨态氮 ( NH+4 - N)和总悬浮物 ( TSS)在溪流生态系统中的持留 ,评价人为严重干扰下的农田溪流生态系统在非点源污染物运移中的生态功能。结果表明 :TN、NO3- N、NH+4 - N和 TSS在溪流中的持留、释放受溪流的河流形态影响 ,水塘型和河口型断面是污染物持留的主要区域 ;TN、NO3- N、NH+4 - N和 TSS在水塘型和河口型断面内的持留量分别占溪流持留量(基流、径流持留量的和 )的 61 %、47%、75 %和 5 6%。降雨 -径流过程中发生的持留是污染物持留的主要部分 ,TN、NO3- N、NH+4 - N和 TSS的持留量分别占溪流持留量的 93%、97%、89%和 96% ;渠道型断面是溪流最主要的内在污染源,污染物释放量占溪流释放量的90%以上;受水塘型断面出口处的水坝影响,位于水塘前的渠道型断面在基流和降雨-径流过程中均有效地持留污染物,而其余渠道型断面在不同水文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持留特性。非点源污染物在溪流中的持留和释放的空间动态变化是溪流生态系统对自然和人为干扰的一种综合响应,有必要恢复溪流生态系统功能,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

    • 四种十字花科蔬菜上小菜蛾自然种群连续世代生命表

      2003, 23(12):2624-2630.

      摘要 (2240) HTML (0) PDF 321.14 K (28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作用因子生命表技术 ,组建芥菜、芥蓝、小白菜和菜心 4种十字花科蔬菜上小菜蛾自然种群连续世代生命表 ,分析寄主植物和生物因子对小菜蛾种群数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 :在 4种十字花科蔬菜的一造菜上 ,小菜蛾均能完成两个世代。虽然小菜蛾在芥菜上的初始卵量最高 ,但害虫种群总增长倍数在芥蓝上最高 ,其次为小白菜 ,菜心和芥菜 ,分别为 1 7.64、1 1 .90、1 1 .43和 3.76。这说明尽管芥菜对小菜蛾成虫的产卵有一定的吸引作用 ,但不适合小菜蛾生长发育。芥蓝是最适宜小菜蛾种群增长的寄主。生物因子在小菜蛾自然种群控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不同种类十字花科蔬菜上 ,天敌类群对小菜蛾控制作用存在一定差异。除芥菜之外 ,寄生性天敌对芥蓝、菜心和小白菜上的小菜蛾种群控制作用最大 ,其次为“捕食及其它”,病原微生物的控制作用最小。“捕食及其它”对芥菜上小菜蛾种群的作用非常明显 ,如果排除此因子作用 ,小菜蛾种群两代后将增长 1 2 6.0 3倍。该因子是导致芥菜小菜蛾自然种群增长趋势指数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制定小菜蛾防治策略时 ,应考虑蔬菜的种类和布局 ,加大对芥蓝小菜蛾种群的防治力度 ;芥菜可作为一种诱杀植物种植,以吸引小菜蛾产卵,并集中防治。这些防治策略在小菜蛾综合治理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 化学杀虫剂对不同类型棉田害虫、天敌种群的影响

      2003, 23(12):2631-2641.

      摘要 (1895) HTML (0) PDF 527.95 K (24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化学杀虫剂对 6种不同类型棉田的害虫、天敌种群数量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化学防治使棉花苗期棉蚜数量下降 ,但不能抑制中后期棉蚜数量 ;除豆间棉田外 ,其他类型棉田化防区棉红蜘蛛和棉铃虫数量低于未防区。化学防治使各类型棉田天敌数量减少 ,以单作棉田天敌数量减少最明显 ,间套作棉田天敌数量下降幅度较小 ;此外 ,棉田不同天敌种群所受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 ,化学防治对瓢虫、捕食蝽类的影响显著 ,数量下降剧烈 ,但蜘蛛类群下降幅度比前两者小。化学防治对棉田害虫与天敌的相互关系的影响随棉田类型或害虫、天敌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 棉铃虫风险发生区的确定与评估

      2003, 23(12):2642-2652.

      摘要 (1662) HTML (0) PDF 566.46 K (22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河北省中南部地区作为研究区 ,应用 GIS技术和地统计学方法就某一阈值的风险区、某一阈值的发生概率地图进行了探讨 ,并对该地区棉铃虫二代卵发生的历史数据 ( 1 980~ 1 997)进行了空间模拟 ,在此基础上得到风险发生区和高风险区地图。二代棉铃虫卵发生的地域特点是 ,重发生区位于研究区的西部和南部部分地区 ,而轻发生区位于东北部 ,从东北至西南 ,棉铃虫发生程度趋于加重 ,其中西部的阜平县、曲阳县、行唐县、灵寿县、平山县等地以及南部的邯郸市、磁县、临漳县、魏县等地发生最重 ,属于二代棉铃虫高风险发生地 ,而东北的遵化市、玉田县、丰润县、唐山市、丰南县等地最轻。通过对风险发生区与各个影响因子如气象、耕作制度、高程、一代蛾量等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认为影响棉铃虫发生的主要因子为气象因子 ,包括温度与降雨。就二代卵而言 ,主要影响因子为 6月降雨量的大小 ,其次为耕作制度如小麦、棉花种植比例和一代蛾量。此外 ,环境因子如海拔高度、植被覆盖大小也对棉铃虫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通过综合分析确认研究区棉铃虫高风险发生地 (重发生区及中偏重发生区 )具有一些显著特点 ,即海拔较高、多山地和高原、有较多沙土、自然植被覆盖大小也对棉铃虫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通过综合分析确认研究区棉铃虫高风险发生地(重发生区及中偏重发生区)具有一些显著特点,即海拔较高、多山地和高原、有较多沙土、自然植被覆盖率高、小麦种植比例较高、降雨偏少、温度较高、温度较低、一代蛾量较高。

    • 西双版纳地区热带季节雨林与橡胶林林冠水文效应比较研究

      2003, 23(12):2653-2665.

      摘要 (1897) HTML (0) PDF 541.57 K (34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季节雨林和橡胶林是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系统中可以代表原始林和大面积种植的人工林两种林型 ,采用水量平衡法 ,利用对以上两种林分林冠水文各分量 1 996~ 2 0 0 1年的观测结果 ,初步分析其林冠水文效应 ,结果表明 :一年内 ,季节雨林林冠截留量 660 .6mm,树干径流量 80 .7mm,穿透降雨量 ,85 3.2 mm,分别占同期降雨总量的 41 .43%、5 .2 4 %、5 3.74% ;橡胶林林冠截留量 393.5 mm,树干径流量 1 0 4 .1 mm,穿透降雨量 1 0 96.8mm,分别占同期降雨总量的 2 4 .68%、6.68%、67.85 % ;两种林分森林水文各分量干、雨季差异显著 ;在研究中还发现 ,季节雨林中树干径流量随径级的增大而减小 ,干季出现密林 (季节雨林 )的穿透降雨量大于疏林 (橡胶林 )的反常现象 ;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 ,季节雨林和橡胶林有较大的林冠截留率及干流率。

    • 几种生态环境中AM真菌多样性比较研究

      2003, 23(12):2666-2671.

      摘要 (1683) HTML (0) PDF 310.21 K (30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渤海湾的海岛林地 ( IFL)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 ( SAS)、鲁西南煤矿 ( CMS)和内蒙古退化草原 ( DGL)等几种生态环境中丛枝菌根 ( 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的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 ,在所调查的样点中 ,AM真菌的物种多样性不同 ,IFL中的最高 ,其次是 SAS,CMS和 DGL的最低。各地 AM真菌种的丰度、孢子密度、频度、相对多度等也差异较大。这与各生态环境中的生态因子的差异相关。在总体上 ,Glomus属在各采样点出现的频度和相对多度最高 ,其次是 Acaulospora属。但不同生态环境之间又存在差异 ,例如 CMS中 Acaulospora属的频度和相对多度比 Glomus属的高。在 IFL中 ,Gigaspora属的相对多度比 Acaulospora属的高。各生态环境中的生态优势种不同 ,如在 CMS中是 A.mellea,在 IFL和 SAS土壤中却分别是 Gi.margarita和 G.caledonium,而 DGL中各个种的分布却较均衡。

    • 中国城市家庭代谢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03, 23(12):2672-2676.

      摘要 (2619) HTML (0) PDF 203.60 K (27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家庭是可持续消费研究的主要对象 ,为了分析家庭消费的环境影响 ,荷兰的 HOMES项目将代谢的概念引入家庭 ,提出了家庭代谢的概念。目前家庭代谢分析是评价家庭消费活动环境影响的主要方法 ,它通过对家庭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过程的描述 ,来识别家庭消费的环境结果。本文首先介绍了家庭代谢的概念模型 ,该模型中包含着代谢流的方向、流量和速度 3个要素 ,水资源、能源和物质代谢是家庭代谢的主要内容。应用这一模型 ,对中国城市家庭近 2 0 a的水资源和能源代谢进行描述 ,对家庭代谢的经济及人口社会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中国城市家庭的代谢量在可预见的短 -中期时间内 ,将继续保持增加的趋势。

    • >专论与综述
    • 利用传统生物防治控制外来杂草的入侵

      2003, 23(12):2677-2688.

      摘要 (3123) HTML (0) PDF 607.71 K (39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 ,外来有害植物入侵 ,严重威胁我国的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利用从原产地引入食性较专一的天敌来控制外来杂草是杂草生物防治的主要方式之一 ,有保护环境一劳永逸的效果。简要介绍了国际生物防治概况 ,统计表明全世界至少有 1 33种目标杂草进行生物防治 ,主要分布在菊科、仙人掌科和含羞草科 ,63科 369种无脊椎动物和真菌作为杂草生物防治的天敌 ,利用最多的天敌是鞘翅目象甲科和叶甲科昆虫 ,其中大多数项目是治理外来杂草的。杂草生物防治最活跃的国家依次为美国、澳大利亚、南非、加拿大和新西兰。重点论述了利用传统生物防治方法防治外来杂草的经典项目、国内外研究概况 ,以及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应用前景。我国杂草生物防治起步晚 ,传统杂草生防的目标杂草有 4种 ,紫茎泽兰、空心莲子草、豚草和水葫芦 ,其中 ,空心莲子草的生物防治获得成功。共引进天敌 1 4种 ,输出天敌 2 3种 ,与世界上生物防治先进的国家比尚有距离。中国应充分借鉴国际成功经验 ,对外来杂草开展生物防治。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在世界上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 ,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 农田土壤磷素淋溶及其预测

      2003, 23(12):2689-2701.

      摘要 (2433) HTML (0) PDF 595.94 K (29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田土壤磷的淋溶损失 ,不仅造成肥料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上升 ,还能引起地下和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在综合大量中外文献的基础上 ,阐述了农田土壤磷素淋溶问题的提出、淋溶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贡献、淋溶液中磷素的形态及其比例、影响土壤磷素淋溶的因子、淋溶机理、预测方法 ,并对农田土壤磷素淋溶及其预测作了展望。

    • 种群统计随机性和环境随机性对种群绝灭的影响

      2003, 23(12):2702-2710.

      摘要 (2686) HTML (0) PDF 342.88 K (35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影响种群绝灭的随机干扰可分为种群统计随机性、环境随机性和随机灾害三大类。在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下和相对较短的时间内 ,以前两类随机干扰对种群绝灭的影响为生态学家关注的焦点。但是 ,由于自然种群动态及其影响因子的复杂特征 ,进一步深入研究随机干扰对种群绝灭的作用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必须发展新的技术手段。本文回顾了种群统计随机性与环境随机性的概念起源与发展 ,系统阐述了其分析方法。归纳了两类随机性在种群绝灭研究中的应用范围、作用方式和特点的异同和区别方法。各类随机作用与种群动态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与对种群绝灭机理的实践研究紧密相关。根据理论模型模拟和自然种群实际分析两方面的研究现状 ,作者提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随机作用与种群非线性动态方法的策略。指出了随机干扰影响种群绝灭过程的研究的方向 :更多的研究将从单纯的定性分析随机干扰对种群动力学简单性质的作用 ,转向结合特定的种群非线性动态特征和各类随机力作用特点具体分析绝灭极端动态的成因 ,以期做出精确的预测。

    • >问题讨论
    • 甘肃省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布

      2003, 23(12):2711-2718.

      摘要 (4029) HTML (0) PDF 324.86 K (43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实施宏观规划和管理 ,研究以甘肃省为案例 ,从方法论的角度 ,利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生态环境敏感性的综合评价 ,辩识出了甘肃省主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研究结果表明 :( 1 )在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 ,应用 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具有可操作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 2 )甘肃省的生态环境敏感性区域分布比较广泛 ,极敏感区占全省面积的 1 .1 % ,高度敏感区占 5 7.4%。其中水土流失极敏感区占 0 .2 1 % ,高度敏感区占 2 4 .6% ,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 ,甘南高原南部和北部 ,陇南山地的西礼盆地、徽成盆地等地区 ;沙漠化极敏感区面积占 0 .8% ,高度敏感区面积占 33.1 % ,主要集中在甘肃北部、安西中部地区和肃北的东南部 ;土壤盐渍化基本无极敏感区 ,高度敏感区域占 1 .1 % ,主要集中在疏勒河中下游、黑河中游以及石羊河下游。对于这些敏感区域的保护 ,应该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中之重。

    • 浑善达克退化沙地草地生态恢复试验研究

      2003, 23(12):2719-2727.

      摘要 (2161) HTML (0) PDF 407.69 K (35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择草地退化十分严重的浑善达克沙地腹地开展恢复生态学研究 ,试图寻求沙地草地生态恢复的新途径。采取“以地养地”模式 ,在小范围的土地上 ,建立高产饲草基地 ,使牲畜的压力逐步向高效地集中 ,同时改变畜群结构 ,解决当地牧民生活出路 ;而大面积的退化草地 ,主要借助自然力恢复。结果表明 ,自然力在浑善达克沙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中起到巨大的作用 ,群落生物量、平均高度和总盖度 2年后均随恢复时间增加而增加 ( P<0 .0 5 )。流动沙丘的裸沙 ,经 2 a自然恢复后 ,生物量达 1 0 1 2 g/m,总盖度高达 60 %。与对照相比 ,封育 2 a后固定沙地群落盖度增加近 3倍 ;滩地群落生物量提高了 9倍 ,平均高度增加 4倍。植被组成方面 ,恢复前固定沙地以冷蒿 ( Artemisia frigida)、糙隐子草 ( Cleistogens squarrosa)和寸草苔 ( Carexduriuscula)等为主 ,恢复 2 a后冰草 ( Agropyron cristatum)、褐沙蒿 ( Artemisia intramongolica)等占优势 ;滩地植被中 ,羊草 ( L eymus chinensis)、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等逐步取代了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和尖头叶藜(Chenopodium acuminatum)等。生态恢复不仅使自然生态系统得以保护,而且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项目中的正蓝旗巴音胡舒嗄查牧民,在实验示范前后,由每年每户平均投入约1万元去外地买草养畜转变为每户只有1500元左右在当地就可得到2万kg草;幼畜成活率约提高10%;产奶量提高了1倍。结果表明,只要消除放牧压力,深善达克退化沙地能够借助自然力实现恢复,不需飞播和造林;在这个过程中,高产饲草是减轻草场压力、降低牧业投入、保证牧民收稳定增长等的重要前提。

    • >研究简报
    • 湖泊岸线分形特征及其生态学意义

      2003, 23(12):2728-2735.

      摘要 (2890) HTML (0) PDF 386.37 K (3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分形理论中的计盒维数、岸线长度与面积关系对保安湖及江汉平原一些湖泊的湖岸线长度和湖泊面积进行研究 ,借以对上述两个物理性质进行准确的特征化。此外还运用 Korcak法则对湖北省湖泊面积分布进行研究。结果可用于预测湖泊岸线长度如何随着湖泊面积而变化 ,以及预测不同大小的湖泊面积分布。探讨了湖岸形态和大型水生植物生物量间的关系 ,并讨论环境和人为因素对湖泊岸线的影响 ,以及湖泊岸线变化对湖泊生物的影响。

    • 植物提取物和常用药剂对蚜虫重要天敌瓢虫孵化、存活和捕食效能的影响

      2003, 23(12):2736-2740.

      摘要 (2134) HTML (0) PDF 274.54 K (26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解决目前化学合成杀虫剂长期大量使用所带来的“3R”问题 ,有必要从对人畜无毒或低毒、对害虫天敌安全的植物和其它天然产物中筛选与环境相容性好的物质作为害虫控制的手段。已经从 63种植物中筛选出两种对蔬菜蚜虫有较好控制作用的植物苍耳 Xanthium sibiricum Petr.et Widd.和白蝴蝶Syngonium podophyllum Schott。报道该两种植物乙醇提取物以及几种常用天然源药剂 (鱼藤酮精、机油乳剂和 0 .3%印楝素乳油 )对深圳菜区蚜虫重要天敌瓢虫 (六斑月瓢虫 Menochilussexmaculata( Fabricius)和狭臀瓢虫 Coccinella trasversalis Fabricius)的影响。结果表明 ,两种植物提取物 ( 0 .0 4 g DW/ml)对所测试瓢虫的孵化、存活和捕食效能与对照之间在 0 .0 1或 0 .0 5水平均无显著差异 ,表明两种植物提取物对瓢虫安全、无明显毒性。而鱼藤酮精 ( 80 0× )、机油乳剂 ( 4 0 0× )和 0 .3%印楝素乳油 ( 2 0 0 0× )在所测试的浓度对瓢虫卵的毒性较强 ,瓢虫卵的孵化率明显降低,仅有对照瓢虫卵孵化率的7.74%~14.31%,因此应避免在田间瓢虫大量产卵的季节使用。苍耳和白蝴蝶提取物对蚜虫的重要天敌瓢虫没有负面影响,可以考虑作为保护十字花科蔬菜免遭蚜虫危害的植物保护剂配方。

    • 科尔沁沙地植物群落恢复演替系列种群生态位动态特征

      2003, 23(12):2741-2746.

      摘要 (6404) HTML (0) PDF 279.86 K (52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科尔沁沙地草地植被恢复过程不同阶段和不同演替时间的 6个群落类型的取样为对象 ,研究了植被恢复过程群落演替序列主要种群的生态位动态特征。结果表明 :演替过程每一群落类型优势种的作用明显 ,具有最大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宽度在演替序列的动态变化较好地对应着种群动态 ,生态位宽度是种群动态的一个间接测度。是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数量表达 ,能够较好地解释群落演替过程种群的环境适应性和资源利用能力。沙米、雾冰藜、狗尾草、差巴嘎蒿、猪毛菜、隐子草分别是演替时间为 1 a、3a、5 a、1 2 a、2 0 a和 30 a群落的优势种群。在群落演替序列较高的生态位重叠是适宜生境斑块化和空间异质性的结果 ,同时也反映了演替序列群落的过渡性质以及群落结构的不稳定性。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