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3, 23(11):2201-2209.
摘要:利用南昌市 1 988~ 2 0 0 0年期间 5个时段的 TM卫星影像数据编制了景观组分类型图 ,并通过叠图分析统计了全部组分类型在 4个比较时段的转移概率矩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组分转入、转出贡献率和特定转移过程贡献率等 3个动态分析参数 ,对南昌市的景观动态变化特征和驱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城市化引发的建设用地规模急剧膨胀是工作区内景观结构在研究时段内急剧调整的主要原因 ;农业经营的稳定性需要作为一种重要驱动因素 ,在农业用地大量流失的同时 ,使其它景观组分向农田转移成为优势性转移过程类型 ;地形和水文变化对于林地和水体等组分变化具有次要约束性影响 ,但对于一些特定优势转移过程的出现则具有决定性作用。研究结果还证实了所提出的 3种基于组分转移概率矩阵的量化参数在景观动态变化特征和驱动机制研究中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003, 23(11):2210-2218.
摘要:通过 GPS定位采取土样 ,标准方法的土样化验、借助 GIS技术 ,应用 Kriging插值方法 ,分析研究了城乡交错带土壤肥力水平变化及其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 ,由于近 2 0 a土地集约化利用和采用秸秆还田等土壤培肥技术 ,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都增加了 ,而速效钾含量因为作物产量增加而施用钾肥不足 ,含量却下降了。各肥力因素情况如下 :1 982年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空间分布情况是 :6~ 1 0g/kg之间的 ,占总面积的 61 .2 3% ;1 0~ 1 2 g/kg之间的 ,占总面积的 35 .1 7% ;1 2~ 1 5 g/kg,占总面积的3.6% ;2 0 0 0年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空间分布情况是 :6~ 1 0 g/kg之间的 ,占总面积的 1 4.35 % ;1 0~ 1 2g/kg之间的 ,占总面积的 33% ;1 2~ 1 5 g/kg之间的 ,占总面积的 32 .43% ;1 5~ 2 0 g/kg之间的 ,占总面积的 1 2 .91 % ;2 0 g/kg以上 ,占总面积的 7.31 %。 1 982年土壤全氮含量及其空间分布情况是 :小于 0 .5 g/kg的 ,占总面积的28.72%;0.5~0.8kg/kg的,占总面积的60.81%;2000年土壤全氮含量及其空间分布情况是,在0,8~1.0kg/kg之间的,占总面积的48.57%;含量在1.0~1.2g/kg之间的,占总面积的28.87%;含量在0.5~0.8g/kg之间的,占总面积的20.67%。1982年土壤碱解氮含量及其空间分布情况是:45~60mg/kg之间的,占总面积的44.11%;60~75mg/kg之间的,占总面积的28.89%;30~45 mg/kg之间的,占总面积的26.35%;2000年土壤碱解氮含量及其空间分布情况是:在60~75mg/kg之间的,占总面积的57.08%,75~90mg/kg之间的,占总面积的33.4%。1982年速效磷含量及其空间分布比较简单,主要分布在5~10mg/kg之间,占总面积的82.34%;2000年速效磷含量及其空间分布主要是在20~30mg/kg之间,占总面积的55.16%;15~20mg/kg之间,占总面积的28.89%。1982年土壤速效钾含量及其空间分布主要是在75~100mg/kg之间,占总面积的52.69%;含量在50~75mg/kg之间,占总面积的36.82%;2000年土壤速效钾含量及其空间分布主要是在50~75mg/kg之间,占总面积的49.98%,含量在75~100mg/kg之间,占总面积的35.85%。
2003, 23(11):2219-2231.
摘要:景观格局指数是量化描述景观格局特征的主要方法之一 ,各种格局指数的尺度依赖性使比较分析景观格局特征和尺度推绎复杂化 ,分析不同指数随空间幅度变化的一般行为有助于景观格局分析结果的解释和降低空间尺度推绎的复杂性。研究以 2种真实景观和 2 7种模拟景观为分析对象 ,考查了 1 6种常用的景观水平格局指数随空间幅度变化行为。根据这些指数因幅度变化行为可预测性把它们分为两类 :第 1类随幅度变化可预测性强 ,指数与幅度之间的关系可用简单的函数关系来表达 ;这类指数包括缀块数、边界总长、景观形状指数和缀块丰度密度 ;前两者随幅度增加呈幂函数形式增加 ,而缀块丰度密度随幅度增加呈幂函数下降 ,景观形状指数随幅度增加呈直线增加。第 2类指数随幅度变化的可预测性较差 ,指数随幅度的变化存在多种可能 (不同形式的增加、减小或保持不变 ) ,不可用一种或多种简单的函数关系来描述所有的情况。这类指数包括缀块丰度、缀块密度、边界密度、最大缀块指数、平均缀块面积、缀块面积标准差、缀块面积变异系数、平均缀块形状指数、面积加权平均缀块形状指数、双对数回归分维数、聚集度指数与Shannon多样性指数。第 2类指数随幅度的变化行为受景观格局特征和指数本身算法的影响。总体上来说,第2类格局指数随幅度变化呈折线增加或减小;但当景观的缀块类型较多、各类型优势度比较均等、空间分布格局比较随机时,它们随幅度变化形为的可预测性增加,随幅度增加的函数关系主要有3种:幂函数减小、对数函数增加或直线增加,因指数和格局特征不同而异。研究的结果在揭示了常用景观指数随幅度变化的一般关系外,也启示我们在进行景观格局的比较分析,比较景观的幅度应相同或采用尺度效应图(scalograms)更有效。
2003, 23(11):2232-2238.
摘要:引进的豚草卷蛾和本地的苍耳螟是取食豚草的重要天敌昆虫。为了进一步明确两种天敌种间的竞争作用 ,定量研究了豚草卷蛾和苍耳螟在寄主植物种类和空间上的生态位指数。结果表明 ,在寄主植物种类上 ,豚草卷蛾只取食豚草和苍耳 ;苍耳螟可取食豚草、苍耳、黄花蒿、向日葵、万寿菊、国庆菊、菊芋、麦杆菊 ;苍耳螟的生态位宽度指数 ( Hurbert标准值 0 .2 2 8)明显大于豚草卷蛾 ( 0 .0 69) ,两者的食物资源生态重叠程度较小 ( Horn's指数 0 .31 8) ;豚草卷蛾和苍耳螟对常用资源的利用率分别为 93.5 % (豚草 )和 5 9.3% (苍耳 )。在相同寄主植物上 ,两种天敌的空间生态位表现为 :随着寄主植物的生长发育 ,两种天敌的生态位重叠程度减小 ;高龄幼虫的生态位宽度指数大于低龄幼虫。在食物生态位上 ,豚草卷蛾主要取食新发生的幼嫩枝 ,并且一旦蛀入形成虫瘿后很少发生转移 ,而苍耳螟除低龄幼虫喜蛀食幼嫩枝外 ,高龄幼虫的取食部位常常发生转移 ,从枝型较细的幼嫩枝转向枝型较粗的老龄枝。两种天敌对豚草和苍耳实际选择作用以及对常用资源利用率存在明显差异 ,因此 ,形成竞争的程度较小 ,在对豚草的控制机制上形成互补作用。
2003, 23(11):2239-2245.
摘要:植食性哺乳动物在食物密集斑块的觅食为 型功能反应。在新鲜苜蓿叶片构成的食物密集斑块上 ,以高原鼠兔作为实验动物 ,检验植食性哺乳动物的觅食功能反应及其模型机制。食物大小可调节高原鼠兔的口量 ,尽而控制其瞬时摄入率 ;高原鼠兔觅食叶片的口量 S与瞬时摄入率 I存在渐近的函数关系 ,为 型功能反应 ;高原鼠兔的食物收获率 B随口量 S的增加呈非线性递减 ;最大处理速率 Rmax的测定值与模型的预测值极为近似 ;瞬时摄入率 I的测定值与模型的预测值线性回归显著 ( P<0 .0 1 )。研究结果充分验证了提出的假设 :植食性哺乳动物 型功能反应模型能有效地预测其摄入率的动态 ;植食性哺乳动物收获与咀嚼间的竞争能调其收获率和摄入率。
2003, 23(11):2246-2252.
摘要:1996~ 1 997年 ,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及土门岭地带对灰脸鹰 ( Butastur indicus)的巢树和巢址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运用逐步判别分析的方法 ,通过对因子进入判别方程的先后顺序检测因子的重要性 ,通过对 Wilk'sλ值的检测确定各因子对判别模型的贡献率 ,根据生态因子的重要性和贡献率大小确定影响灰脸鹰巢址选择的主要生态因素。两年共观测灰脸鹰的巢址 1 2处 ,其中 83.3% ( n=1 0 )位于山坡的上部位置 ,66.7% ( n=8)位于山北坡 ;在灰脸鹰所利用的巢树中 ,松科 ( Pinaceae)植物占的比例最大 ,为 75 % ( n=9)。逐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 ,胸径大于 30 cm乔木的基面积、针叶林的基面积和灌木数量等生态因子是影响灰脸鹰巢址选择的主要生态因素。
冉江洪 , 刘少英 , 王鸿加 , 孙治宇 , 曾宗永 , 刘世昌
2003, 23(11):2253-2259.
摘要:利用 Forage Ratio指数对小相岭山系大熊猫与放牧牲畜的生境选择进行了比较研究 ,研究涉及 1 1种生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 ,大熊猫喜欢选择在山体的脊部和中部的凸坡 ,坡向南坡 ,喜欢选择 0~ 2 4 %的灌木盖度 ,喜欢竹子盖度大于 5 0 %的原始针叶林 ,对坡度、乔木高度、乔木郁闭度、灌木高度不存在选择性 ,都为随机利用。放牧牲畜喜欢选择利用复合坡、山体的下部、坡度小于 2 0°的山坡 ;喜欢利用的生境类型是草坡和灌丛 ;选择的森林起源是次生林 ;所利用生境的乔木高度为 5~ 9m,对坡向、乔木郁闭度、灌木高度、灌木盖度、竹子盖度都随机利用。放牧家畜与大熊猫在对生境因子的利用上有许多共同点 ,对许多因子类型大多都是随机利用 ,因而 ,在对一些生境因子的利用上 ,放牧对大熊猫的活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 ,它们在生境选择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特别是在对植被类型和森林起源的选择上差异较大 ,只要合理的规划和控制放牧活动 ,也就可能达到大熊猫保护与社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
2003, 23(11):2260-2270.
摘要:通过对洞庭湖区黑线姬鼠褐家鼠主害区桃源的害鼠群落调查 ,揭示了平原农田生态类型区、丘陵农林复合生态类型区和山区林农复合生态类型区及其不同生境的鼠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在人类干扰程度最高的平原生态类型区 ,鼠类群落的优势种突出 ,优势集中性指数最高 ,丘陵生态区次之 ,而具有大片森林、受干扰较低的山区林农复合生态区 ,优势集中性指数最低。物种多样性 Shannon- Weiner指数和均匀性指数亦显示同样的规律 :适度干扰的山区复合生态区的多样性指数最高 ,均匀性最好 ,丘陵生态区居中 ,平原生态区最低。不论何种生态类型区 ,农田生境鼠类群落的优势种都较突出 ,优势集中性指数也较高 ,群落多样性和均匀性较低 ;林地生境的优势集中性有较大下降 ,山区林地内的鼠种比丘陵区要多 ,优势集中性指数也较低 ,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都有提高。林缘农田在同一生态类型不同生境内优势集中性最低、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最高。比较不同生境鼠类群落的相似性 ,最不相似的群落是农田与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森林。这些现象说明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使害鼠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降低、优势度下降、优势种突出、均匀性降低 ,形成了只利于少数几个种群栖息和生产发展的环境 ,最终导致少数种群的暴发,形成危害。但适度干扰能提高物种多样性。
2003, 23(11):2271-2277.
摘要:以 GPS为辅助 ,在保安湖主体湖和桥墩湖进行沉水植物调查。将野外调查数据构建 GIS数据库 ,基于 GIS软件平台 ,运用 Kringing插值法对保安湖沉水植物分布进行模拟。模拟结果清楚地显示出调查时保安湖沉水植物及 4优势种 (金鱼藻 Ceratophyllum demersum L.、穗状狐尾藻 Myriophyllum spicatum L .、微齿眼子菜 Potamogeton maackianus A.Benn.及苦草 Vallisneria spiralis L.)分别在湖中的分布情况。统计后结果表明沉水植物覆盖面积占全湖面积的 92 .9% ,总生物量 (湿重 )为 1 43682 .4t。比较历史数据 ,发现湖中水生植被组成特征已由微齿眼子菜绝对优势转变为 4种植物的共同优势。
2003, 23(11):2278-2284.
摘要:流溪河水库 2 0 0 1年年降雨量 2 2 5 0 mm,其中 79%来自 4月至 9月的丰水期。入库流量变幅 4.2 5~41 4.0 0 m3/s,近 60 %的入库水量流来自吕田河。流域营养盐输送量取决于流域降雨径流强度 ,吕田河高于玉溪河。由于营养盐被泥沙吸附沉积 ,丰水期湖泊区营养盐浓度明显低于河流区。浮游植物密度为 1 7~1 2 4 5 cells/ml,以硅藻为主要优势种群。硅藻密度分布与水流流速和透明度的相关程度明显高于与营养盐和温度的相关程度。在丰水期 ,由于受水流和透明度的强烈控制 ,尽管营养盐供应比较充足 ,硅藻密度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丰水期硅藻密度稍低于枯水期 ,河流区明显低于大坝处。浮游植物香农 -威纳多样性指数为0 .97~ 2 .75。受水库水动力学 (水位波动等因素 )的影响 ,最大浮游植物多样性出现于水位波动比较大的 8月份 ,最小值则出现于水位波动最小的 6月份。
2003, 23(11):2285-2292.
摘要:根据 2 0 0 2年 4月 2 8日~ 5月 2 7日大亚湾大鹏澳内每日采样的现场连续观测资料 ,使用主分量分析方法和多元回归方法 ,分析浮游植物优势种类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其生长与演替的主要理化因子 ,建立春季浮游植物优势种类的演替模型。模型表明 ,中肋骨条藻和柔弱菱形藻之间为竞争关系 ;与浮游植物 (以硅藻为主 )生长密切相关的理化因子为温度 ( T)、溶解氧饱和度 ( DOsat)、铵氮 ( NH4 - N)、亚硝酸氮 ( NO2 - N)、磷酸盐 ( PO4 - P)、硅酸盐 ( Si O3- Si)。影响中肋骨条藻的理化因子还有盐度 ( S)和氮磷比值 ( NO3/PO4 )。并根据优势种类发生演替期间的环境变化 (降雨 ) ,分析了浮游植物优势种由中肋骨条藻演替为柔弱菱形藻的过程。
2003, 23(11):2293-2298.
摘要:研究以细脉浮萍 ( Lemna aequinoctialis)为研究对象 ,在完全培养液的基础上模拟生活污水的氨氮、硝酸氮浓度和 p H范围 ,研究了培养条件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这个浮萍种对 p H耐受的低限在 4~ 5之间 ,最适 p H范围为 5~ 6。非离子态的氨会对其生长产生抑制作用 ,在氨氮为唯一氮源的条件下 ,非离子态氨的浓度大于 0 .1 mg/L时会对此种的生长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 ,接近 2 mg/L时 ,基本上致死。在研究的氨氮和硝酸氮浓度范围内 ( <40 mg N /L) ,铵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浓度增加可促进细脉浮萍的生长。氨氮中生长的植株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硝酸氮中的活性。
2003, 23(11):2299-2306.
摘要:通过盆钵生物试验研究了秉氏环毛蚓 ( Pheretima pingi.)在红壤基质中对稻草、花生秸、油菜秸 3种有机物料分解速率的影响 ,研究了蚯蚓活动对红壤全磷含量和有效磷含量、对土壤碳水化合物含量、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并着重探讨了人工接种蚯蚓提高红壤有效磷的效果及其活化机理。研究结果揭示 :1蚯蚓活动促进了有机物料的分解 ,加速了磷素的生物归还作用 ;2方差分析示明 ,在培养期间所有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均得到显著或极显著提高 ;其中有机物料接种蚯蚓的 3种处理分别与其不接种蚯蚓的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之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3蚯蚓活动有改善红壤酸度状况的趋势 ,同试验前比较 (原土的土壤 p H( H2 O) =4.34) ,在培养试验后期 ,3种物料接种蚯蚓的土壤 p H( H2 O)值分别提高了 0 .1 7单位(稻草接种蚯蚓处理 )、0 .35单位 (油菜秸接种蚯蚓处理 )和 0 .44单位 (花生秸接种蚯蚓处理 ) ;方差分析显示 ,花生秸组两处理间和油菜秸组两处理间的土壤 p H值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 1 5 0 d的培养期内 ,3种有机物料接种蚯蚓的处理与其不接种蚯蚓的处理比较时 ,土壤 pH值的差异亦达到显著水平;4 蚯蚓活动增加了土壤碳水化合物含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种有机物料接种蚯蚓的处理与不接种蚯蚓处理的土壤碳水化合物含量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5蚯蚓活动增强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磷酸酶活性。蚯蚓的吞食、排粪等生理过程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种群类型及其数量;蚯蚓活动提高了土壤磷酸酶活性,增加了土壤中有机磷的含量,从而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含量。蚯蚓活动及其特殊的生理过程所产生的综合作用使土壤有效磷含量和磷素有效性明显提高。
2003, 23(11):2307-2317.
摘要:以含有内生真菌的黑麦草 ( Lolium perenne L.)种子为材料 ,采用 4℃冰箱内和 2 0℃光照培养箱内保存 1 8个月的方式分别构建内生真菌感染 ( EI)和内生真菌非感染 ( EF)的黑麦草种群 ,通过比较 EI和 EF种群在正常条件下 (对照 )和渗透胁迫条件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等方面的差异 ,探讨内生真菌对其宿主植物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结果表明 :在对照和胁迫条件下 ,EI种子的发芽势均明显高于 EF种子 ,而只在重度渗透胁迫下 ,EI种子的发芽率才显著高于 EF种子。对于黑麦草幼苗而言 ,渗透胁迫下内生真菌对宿主植物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均有增益作用 ,最终表现为 EI种群的总生物量显著高于 EF种群 ,其中对地上部分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内生真菌的存在不仅提高了宿主叶片的延伸速率、使 EI叶片比 EF叶片更长、叶面积更大 ,而且在重度胁迫下 ,EI种群的分蘖数也显著高于 EF种群 ;对地下部分的促进作用表现为 EI种群的根系总长度和根干重均高于 EF种群。
2003, 23(11):2318-2326.
摘要:以一个经过 1 2 a边缘效应带处理的 1 4年生红松幼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 3种宽度 ( 4 m,6m,8m)边缘效应带及保留带内红松幼树的光合日进程、碳素日积累量及相关生理生态学因子 (光照、气孔导度、小枝木质部水势、叶片温度、叶面饱和蒸气压亏缺 )的研究 ,探讨了造成不同效应带和保留带内红松生长差异的光合生理生态学原因。结果 :4m效应带光照不足引起的碳素日积累量过低导致红松生长较差 ,8m效应带气孔导度过低引起的光合午休现象导致了碳素日积累量低、红松生长较差。 8m效应带引起气孔导度下降的因素主要是过强光照引起叶片温度较高、叶面饱和蒸气压亏缺较大以及小枝木质部水势过低。研究认为 ,太宽的 8m带和太窄的 4m带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光合生理生态学的不适应 ,导致生长水平下降 ,6m宽度的边缘效应带是人工促进红松生长的最佳边缘效应带。
2003, 23(11):2327-2332.
摘要: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出现了异常高温天气 ,这越来越引起林业工作者的重视。以亚热带珍贵用材树种西南桦为研究对象 ,以采集于我国广西和云南两省区 1 2个种源的西南桦种子所育苗木为实验材料 ,对不同种源苗木在 41℃高温处理下的生理指标 (叶片电导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根系活力 )的变化进行了综合评价 ,来选择耐热性优良的种源。结果表明 ,各生理指标在高温处理后与处理前相比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其中 ,叶片电导率增高为对照温度 ( 2 5℃ )的 1 .2倍 ,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根系活力则分别只有对照温度的 60 %、2 1 %和 6% ;方差分析发现 ,在对照温度下 ,各生理指标在不同种源间的差别不明显 ,而在 41℃高温处理后 ,这种差异达到显著程度。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度函数对参加试验的 1 2个种源西南桦苗木的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发现 ,凌云种源的耐热性最强 ,建议作为推荐优先发展的种源。
宋有洪 , 郭焱 , 李保国 , Philippe de Reffye
2003, 23(11):2333-2341.
摘要:依据植物结构 -功能相互作用机理 ,建立了能模拟玉米生长发育与形态结构建成的虚拟模型。该模型的重要部分为基于植株拓扑结构的生物量分配模块。叙述了该模块的构建原理 ,以 2 0 0 0年田间试验数据提取了玉米的发育、生物量生产和生物量分配参数。模型模拟了 2 0 0 1年的玉米生长发育与生物量分配过程 ,模拟结果与田间试验结果比较吻合。应用该模型模拟了 2 0 0 1年玉米不同生育阶段植株的生物量分配和各器官生物量积累动态。
刘庚山 , 郭安红 , 任三学 , 安顺清 , 林日暖 , 赵花荣
2003, 23(11):2342-2352.
摘要:试验在中国气象局固城农业气象试验基地的大型人工控制农田水分试验场进行。在底墒充足的条件下采用 3种供水处理 :拔节期一次性供水 75 mm( I1) ;返青供水 37.5 mm和拔节期供水 37.5 mm( I2 ) ;返青后生长期内无水分供给 ( ICK)。全生育期内用电动防雨棚遮去自然降水。试验结果表明 ,表层土壤 ( 0~ 30 cm)水多根多 ,根系反应敏感。上层干旱促使根系向深层发育 ,利用下层水量较多。I1处理减少表土层 ( 0~30 cm)的根量和根长密度 ,促进根系下扎 ,较多地利用深层土壤水分 ,并减少无效分蘖。虽然总穗数减少 ,但同 I2 、ICK相比籽粒数和籽粒重有较大幅度增加 ,提高了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根系吸水效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 ,I1在 30 cm以下其根系吸水效率超过了 I2 处理 ,并在 1 0 0~ 2 0 0 cm土层表现最为明显。ICK除 0~ 30 cm土层外 ,其余土层有效底墒供水率均较低 ;I1和 I2 两处理 30~ 1 0 0 cm有效底墒供水率均在 84%以上 ,1~ 2 m土层内 I1大于 I2 。ICK由于土壤水分不足并未造成千粒重的明显下降 ,相反,3个处理中最高;土壤水分不足导致穗数、穗粒重、籽粒重和籽粒数的显著降低,从而造成了最终产量的降低。产量水平上的水分利用效率I1比其余处理提高了将近14%,其次为ICK,最低的是I2。在灌溉效率上,I1比I2提高了将近19%;在相同灌溉量的前提下,蒸腾效率I1比I2提高约7%。I1水分利用效率高于I2和ICK处理。可以认为:配合充足底墒,前期控水,有限的一定量的水分拔节期(关键期)一次供给比在返青和拔节分别供给,更为有效科学。
2003, 23(11):2353-2358.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秸杆还土试验比较了不同生长期转 Bt基因克螟稻及其亲本稻秸杆对淹水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与同一生长期的亲本稻秸杆相比 ,孕穗期和成熟期克螟稻秸杆对淹水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较小 ;相反 ,对淹水土壤脱氢酶活性的影响非常显著 ,并且孕穗期秸杆与成熟期秸杆的添加对淹水土壤脱氢酶活性的影响趋势也存在较大差异。推测造成淹水土壤脱氢酶活性的显著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 Bt插入基因表达的多效性所致。结果认为土壤脱氢酶活性可作为转 Bt基因水稻生态安全风险性评价的潜在指标。
2003, 23(11):2359-2366.
摘要:运用连续 7a( 1 993~ 1 999)的水文观测资料 ,对南亚热带顶级生态系统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集水区水文要素时空规律进行分析 ,得到如下一些主要结论 :( 1 )鼎湖山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1 91 0 mm,湿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 80 % ,干季仅占 2 0 %。 6月份的降水量最大 ,1月份最小。 ( 2 )季风常绿阔叶林冠层截留率为31 .8% ,湿季的截留量占全年截留量的 66.7% ,截留量最大值和最小值所在的月份分别为 7和 1月份。各月的截留率差异很大 ,截留量大的月份 ,截留率较低 ;截留量小的月份 ,截留率较高。 ( 3)季风常绿阔叶林集水区多年平均总径流量 95 3.0 mm,总径流系数 49.9% ,其中地表径流量为 2 5 2 .3mm,地表径流系数1 3.2 % ;地表径流与降水量之间存在二次抛物线型回归关系 ,与降水强度的关系不大 ,这说明季风常绿阔叶林的产流形式是是蓄满产流。 ( 4 )季风常绿阔叶林多年平均蒸散 948.2 mm,占同期降水量的 49.7% ;蒸散力 1 0 31 .4mm,年蒸散系数为 0 .92 ,蒸散月变化规律较降水量的月变化规律有所滞后。( 5 )系统贮水量的月变化很大,2~8月份,系统处于蓄水阶段;9月份至翌年1月份,系统处于失水阶段。蓄水和失水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湿季和干季的第一个月,即4月份和10月份。(6)集水区多年平均水量总输入2129.9mm,实际输入1910mm(降水量),其中219.9mm的水量输入是由系统贮水量变化而产生。支出的总水量2129.9mm,实际支出1901.3mm(径流和蒸散量),其中228.6mm的水量支出是由系统贮水量变化引起的。
2003, 23(11):2367-2378.
摘要:在 GIS手段支持下 ,运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 USLE)研究了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 ,并评价了其经济价值。研究表明 ,在总面积为 1 .49× 1 0 8hm2的青藏高原林地、草地、沼泽和农田生态系统上 ,土壤保持总量为 3.77× 1 0 8t/a,其经济价值总计为 5 .5 9× 1 0 8RMB/a,占西藏和青海两省 (区 ) 2 0 0 0年种植业、林业和牧业收入的 6.1 7%。其中保持土壤养分的经济价值为 3.68× 1 0 8RMB/a,减少废弃土地的经济价值为0 .2 6× 1 0 8RMB/a,减少泥沙淤积的经济价值为 2 .0 0× 1 0 8RMB/a。由此可见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003, 23(11):2379-2386.
摘要:利用 4a( 1 999~ 2 0 0 2 )的雾水截留观测资料 ,对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和人工橡胶林林冠截留雾水进行了研究。热带季节雨林和人工橡胶林全年由林冠截留的雾水分别达 89.4± 1 3.5 mm和 1 8.6± 2 .5 mm(平均值±标准差 ) (雾季各占 62 .9%± 4.8%和 91 .9%± 6.3% ) ,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 4.9%± 1 .7%和1 .1 %± 0 .2 %。年雾水截留量与年降雨量呈负相关关系。月雾水截留量与月均最低气温呈显著的负相关 ,与月均相对湿度、月均 0∶ 0 0~ 1 0∶ 0 0风速呈显著的正相关。热带季节雨林全年 68%± 5 %、人工橡胶林40 %± 4%的有雾天气里可以收集到雾水 (分别为 0 .38± 0 .2 7mm/ d和 0 .2 4± 0 .1 2 mm/ d) ,且日雾水截留量与气温和风速呈显著的相关 ,即 :气温越低、风速越大 ,日雾水截留量越多。对本地区热带季节雨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生长和维持而言 ,雾及雾水极大的弥补了降雨量的不足 ,雾的这种作用在降雨量少的年份似乎更为重要。
郑郁善 , 陈卓梅 , 邱尔发 , 尤志达 , 洪有为 , 陈礼光
2003, 23(11):2387-2395.
摘要:通过测定南靖国有林场山地麻竹笋用林 3种经营措施的地表径流和泥沙含量 ,结果表明在一定降雨量范围之内 ,呈现出随着降雨量级别的上升 ,地表径流量先增长较慢 ,后增加较快的趋势 ;降雨量在 1 0 mm以下均不出现地表径流 ,60 mm以上的降雨占全年降雨量的 5 9.5 0 % ,产生的地表径流总量却占年地表径流量的 79.5 8%。从泥沙含量月动态来看 ,采用扩穴经营的林地泥沙含量最大的月份出现在 2 0 0 0年 8月 ,与地表径流出现的最大月份吻合 ,而经过全翻和带翻的林地的径流泥沙含量在 2 0 0 0年 6月达到最大。地表径流和泥沙含量都以实行全翻的竹林为最大 ,每年流失分别达 30 .37mm和 2 34.45 kg· hm- 2 ,其次是带翻 ,最小的是扩穴 ;并经方差分析显示全翻与扩穴之间的差异显著 ,带翻却不显著。地表径流及其泥沙含量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雨季大于旱季 ;地表径流量与一次性降雨量呈显著的指数函数相关。通过对笋用麻竹人工林不同经营措施的对比研究 ,发现麻竹人工林具有较强的水源涵养能力和泥沙固着能力 ,适合在我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作为特殊用途的水土保持林。
宗跃光 , 周尚意 , 彭萍 , 刘超 , 郭瑞华 , 陈红春
2003, 23(11):2396-2405.
摘要:“道路生态学”是当代景观生态学的最新研究领域。重点探讨道路生态学和生态道路网的研究进展。从景观生态学的点效应、廊道效应和边际效应出发 ,引入景观生态网络的概念 ,即由点、线、网按照一定等级结构、功能分工和空间秩序组合成的生态网络体系 ,其中道路网和水网是最主要的表现形态。根据网络理论构造网络结构影响度模型 ,在 GIS和 RS的支持下 ,通过对北京局部地区道路网动态模拟的分析表明 ,道路网对其他景观的影响是通过点效应、廊道效应、点 -廊道 -网络叠加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种影响与道路网络密度和道路影响带的范围成正比。因此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道路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破环 ,提出生态道路网络建设的 8点建议。
2003, 23(11):2406-2413.
摘要:正确理解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是进一步深化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关键 ,但是由于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涉及到不同的研究尺度 ,并且随着尺度的变化而变化 ,加上面状生态过程监测数据无法直接获得 ,导致很难定量描述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本文以非点源污染作为研究的典型生态过程 ,通过分析不同景观类型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在非点源污染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借用洛伦兹曲线的理论 ,从距离、相对高度和坡度三个方面建立了不受尺度限制的景观格局评价模型——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该指数可以较好地将具有面状特性的景观格局与点状监测数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使定量研究流域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成为可能。该评价模型的特点有以下几个 :1不受空间尺度的限制 ,具有跨尺度的功能 ;2适宜于环境背景 (降雨和土壤等 )相似的地区 ;3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具有相对比较意义 ,其值越大 ,表示该类景观空间格局对流域出口监测点的贡献越大 ,反之越小 ;4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不能用来预测流域出口监测点非点源污染或水土流失的值 ,但是可以通过比较计算不同流域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 ,来判断流域发生养分 (水土 )流失的危险性。
2003, 23(11):2414-2423.
摘要:位于湖南省西北角的武陵源地区是中国境内自然生态环境保持较好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独特 ,表现为物种组成丰富 ,区系起源古老 ,地理过渡明显 ,特有类型众多 ,群落类型复杂 ,是不仅具有国家意义 ,而且具有世界意义的生物多样性的宝库。由于地形崎岖、山峰众多 ,境内最高峰近 1 90 0 m,最低处约 30 0 m,相对高差达 1 60 0 m;在纬度地带位置上 ,又居中亚热带气候带向北亚热带气候带的过渡 ,因而环境分化剧烈。加之人类活动影响较小 ,生态完整性保持较好 ,反映在昆虫多 ,但不造成危害 ;物种分化强烈 ,不同生态特性的相近物种在同一地点共存 ;位居多雨山区 ,但水清常流 ,无明显地土壤侵蚀现象。
2003, 23(11):2424-2435.
摘要:生境破碎是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通常以岛屿生物地理学、异质种群生物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来解释不同空间尺度中生境破碎化的生态学效应。生境破碎化引起面积效应、隔离效应和边缘效应。这些效应通过影响动物种群的绝灭阈值、分布和多度、种间关系以及生态系统过程 ,最终影响动物种群的存活。野外研究表明 ,破碎化对动物的影响 ,因物种、生境类型和地理区域不同而有所变化 ,因此 ,预测物种在破碎生境中的存活比较困难。研究热点集中于 :确定生境面积损失和生境斑块的空间格局对破碎景观中物种绝灭的相对影响 ,破碎景观中物种的适宜生境比例和绝灭阈值 ,异质种群动态以及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随着 3S技术的发展 ,生境破碎化模型趋于复杂 ,而发展有效的模型和验证模型将成为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2003, 23(11):2436-2443.
摘要:木本植物多度在草原和稀树干草原中增加已经成为全球范围普遍发生的现象。为揭示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 ,从放牧和气候变化与木本植物多度增加的关系、木本植物多度增加过程中的正反馈作用以及木本植物侵入的关键阶段——幼苗的补充和定居 ,这三个方面综述了目前的研究结果。强调放牧和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共同作用 ,可能引发了木本植物向草原和稀树干草原中的入侵 ;而生物引起的正反馈作用则进一步促进了木本植物的扩展。从生态系统干扰的角度 ,讨论了木本植物多度增加机制的复杂性 ,并指出木本植物幼苗补充和定居的连续性和间断性两种方式 ,对于草原和稀树干草原木本植物多度增加的贡献。
2003, 23(11):2444-2452.
摘要:近年来苔藓植物生殖生态学研究主要集中于繁育系统、生殖代价与对策 ,以及不同生殖方式对种群遗传变异的影响等方面。生殖结构的原始性及其对水分的独特需求 ,以及雌雄异株比例较高等导致苔藓植物中有性生殖比例偏低 ;雌配子体很少完成整个有性生殖过程 ,其“真实的生殖代价”主要指雌性性表达(雌配子发生 )的能耗 ,并且显著低于雄性性表达 ;基于对资源有效分配的生殖对策而导致雌性偏向及部分孢子体败育。无性生殖有利于不同生境条件下有效种群的发展与维持 ,其多样化的繁殖方式导致复杂的种群动态。苔藓植物具有较高的种群遗传多样性 ,生殖方式与种群遗传变异无直接因果关系 ,孢子与无性繁殖体不同的散布能力对于种群间遗传分化具有一定的影响。
2003, 23(11):2453-2463.
摘要:以主要的生态过程之一—— N循环为对象 ,论述了土壤动物不仅对凋落物的分解有重要影响 ,而且在 N素矿化和植物对 N的吸收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同时 ,日益严重的全球变化问题之一—— N沉降对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另还对土壤动物与 N循环研究的方法、土壤动物在 N循环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热带地区的需求及 N沉降下土壤动物的响应作了探讨 ,并提出 ,开展大尺度的专类研究及长期定位研究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需要。
2003, 23(11):2464-2474.
摘要:土地利用是城市污泥的重要处理处置方法 ,其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是土地利用中很受关注的问题。关于中国的城市污泥虽然已有不少研究报道 ,但不同研究结果之间结论并不一致 ,且缺乏系统的总结。通过系统搜集了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全国城市污泥相关的文献资料 ,重点评述中国城市污泥的有机质含量及其土地利用问题。通过 2 9个城市污泥组成的统计分析发现 ,中国城市污泥 (不包括工业污泥 )的有机质平均含量达到 384g/kg,全氮、全磷和全钾分别为 2 7、1 4.3和 7g/kg;有机质、全氮、全磷比纯猪粪分别高出 1 /3~ 2 /3,但全钾比纯猪粪低 1 /3。中国城市污泥的有机质含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但氮、磷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研究证明 ,城市污泥在粮食作物、蔬菜、经济作物及园林绿地上使用 ,具有明显的肥效和改良土壤的效果。近年来 ,城市污泥中重金属含量越来越低 ,这有利用促进城市污泥的土地利用 ,但中国在有机污染物和病原体的危害方面研究相对较少 ,对城市污泥土地利用的潜在风险仍缺乏长期的定位试验研究。
2003, 23(11):2475-2483.
摘要:蝗虫是一种能对农业生产带来毁灭性打击的害虫。预测、监测蝗虫的发生、发展对于防治蝗虫、减轻蝗灾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蝗虫的发生和消长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基础上 ,概述了以往蝗虫发生、发展预测、监测的主要方法。然后 ,从监测蝗虫生境采用的指标、卫星数据、算法等方面进一步阐述了运用现代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监测蝗虫生境、预测蝗虫发生、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最新进展 ;最后 ,结合现代对地观测技术、网络、快速计算和模拟等技术的发展探讨了蝗虫生境监测的发展方向。
徐军 , 邱星辉 , 曹宏 , 许木启 , 杨敏 , 何风琴 , 周可新 , 阚振荣
2003, 23(11):2484-2491.
摘要: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群落内部关系非常复杂 ,及时对活性污泥中优势菌群和群落内部关系进行监测是污水处理中采取正确措施的关键。历史研究表明传统培养方法经常导致活性污泥优势菌群检测的失败 ,而r RNA- targeted寡核苷酸探针作为一种快速原位监测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新工具被引入 ,使我们对参与污水净化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优势菌群能有较全面的了解。就该方法在识别除磷污泥、脱氮污泥、污泥泡沫和膨胀污泥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典型应用进行综述 ,分析了该方法存在的优点和缺点 ,并对目前已建立且应用于活性污泥微生物检测的 r RNA- targeted寡核苷酸探针进行了详细总结。
2003, 23(11):2492-2496.
摘要:通过不同饥饿处理 ,研究了东方田鼠在不同营养状态下 ,对陌生食物尝试和选择的行为模式。结果表明 ,初次遇到陌生食物时 ,各处理组对陌生食物的采食量分别为饱食 6.9± 1 .8g,饥饿组为 4.8± 1 .6g,饥饿 +食物短缺组为 3.4± 1 .4g。各处理组动物对陌生食物的摄入量间差异极为显著 ( P=0 .0 0 4 3)。饱食组、饥饿组及饥饿 +食物短缺组动物初次遇到陌生食物时 ,所摄入的陌生食物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比分别为72 %、38%与 1 2 %。说明 ,在实验室条件下饱食动物较饥饿和饥饿 +食物短缺的动物学习选择摄食陌生食物的倾向较强。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