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2, 22(9):1373-1379.
摘要:对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内两溪流水源水质状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发现 :1鼎湖山地表水总体水质较好 ,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 类水源水质标准。区内水体受污染程度低 ,绝大多数指标均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 2水体 p H值较低 ,A l含量较高 ,总有机碳测定表现出整个水体受到一定程度的有机污染。水体中有害金属 Mn和 Pb含量略高 ,但都远低于饮用水卫生标准。 3对地表水来源过程环节的水化学分析比较表明 :大气降水、穿透水、土壤溶液 ( 30 cm层和 80 cm层 )和地表水水样的 p H值呈现“M”形变化。酸雨和土壤表层酸化是该区地表水 p H值偏低的主要原因。地表水和 30 cm土壤溶液中的 A l浓度分别是大气降水的 5倍和 8倍 ,地表水中的 Al主要来源于酸雨对土壤的淋溶。地表水中的 Na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大气降水 Pb浓度是地表水的 17倍 ,林冠吸收富集和土壤固定吸附使地表水中的 Pb大幅度降低。穿透水和土壤溶液中的 Mn、K、Ca、Mg、Sr比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浓度高 ,反映了元素被酸雨淋溶、活化和被植物、土壤吸收吸附的过程。从长远看 ,尽管在森林保存完好的地区 ,区域环境的恶化及酸雨对地表水水质的影响仍不容忽视。
2002, 22(9):1380-1386.
摘要:采用 Lico- 6 40 0便携式光合系统测定仪和 BP34 0 0精密天平等仪器研究了 9个北方主要造林树种的蒸腾速率及实际蒸腾耗量 ;用压力室法分阶段测定了苗木的叶水势。得出了苗木在正常水分条件下及干旱胁迫过程中的蒸腾耗水规律。比较分析了不同水势梯度下、昼夜不同时间段的各树种的蒸腾耗水量及蒸腾耗水速率。结果表明 ,蒸腾耗水以白天为主 ,在相同的水分条件下 ,不同的苗木有不同的蒸腾耗水量 ,同种苗木的蒸腾耗水量随干旱胁迫的加重而减少 ,在受到严重干旱胁迫时 ,针叶树油松和侧柏的耗水量均降至正常水分条件下的 11.7% ,阔叶乔木树种降至 6 .6 % ,灌木树种降至16 .9%。通过研究苗木在不同水势梯度下的耗水特性和蒸腾耗水量 ,为在水量缺乏的情况下 ,进行有效的林木培育和植被恢复重建提供依据。
2002, 22(9):1387-1391.
摘要:应用热扩散原理 ,采用 ICT-2 0 0 0 TE(Transpiration-Environment)自动监测系统 ,对东北东部山区的先锋树种白桦的树干液流及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一个生长季的同步测定。结果表明 ,在整个生长季的晴天 ,白桦树干液流的日变化呈现明显的单峰曲线。液流速率的峰值出现在 8月中旬 ,为 84.72 L/ d。在白桦树叶脱落后 ,仍有较高的液流速率 ,而到 1 0月中旬急剧下降 ,值为 3 .84L/ d。在不同生长时期白桦每小时的液流速率与相应的环境因子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影响白桦液流速率的主要环境因子是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和辐射强度 ,在不同时期三者的作用是不同的。
2002, 22(9):1392-1398.
摘要:研究了松嫩平原羊草草地不同强度水淹干扰对土壤种子库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其与植被物种组成的相似性关系等的影响。结果表明 :(1 )随着水淹强度的加重或水淹持续时间的延长 ,相应地段的土壤种子库物种数目和种子存量都呈减小趋势 ;(2 )土壤种子库的种类成分在干扰样带和对照样带间差异明显 ,而受水淹干扰的样带之间种子库的种类组成差异不大 ,表明洪水漂移行使了繁殖体传播和散布的功能 ;(3 )随水淹干扰强度增加 ,种子库物种多样性指数减小 ;(4 )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物种组成相似性普遍较低 ,其原因是主要靠营养繁殖以更新种群的多年生根茎植物经常在植被中出现而不在种子库中出现 ;(5 )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物种组成相似性随水淹干扰强度增加而下降 ,表明了水淹干扰对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物种组成相似性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蔺琛 , 马钦彦 , 韩海荣 , 曹文强 , 王治中 , 王占勤 , 张葆祥
2002, 22(9):1399-1406.
摘要:对自然生长的辽东栎林木用 LI-640 0测定其光合作用 ,实验包括以下内容 :在完全接近自然生长的条件下测定辽东栎叶片光合作用的日变化规律 ;控制光合有效辐射强度 ,测定叶片在不同 CO2 浓度下光合作用的变化规律 ;控制温度比对应时间段的温度高 2~ 4℃ ,并控制 CO2 浓度在 3 75~ 70 0 ml· m- 3间变化 ,测定辽东栎光合作用的变化情况。结果如下 :1自然状态下辽东栎光合作用的日变化有两个光合速率峰 ,峰高接近 ,上午的光合速率峰持续时间较下午的长。叶片气孔导度与光合速率间有很强的正相关 ,且对胞内 CO2 浓度和蒸腾速率有较大影响。气孔导度与叶片水压亏缺呈相反的变化趋势 ,而水压亏缺受光合有效辐射、气温的影响较大。 2在控制片温度、光合有效辐射不变的情况下 ,辽东栎的叶片水压亏缺变化幅度很小 ,气孔导度变化主要受 CO2 浓度的调节 ,表现出在目前 CO2 浓度至加倍 CO2 浓度下 ,随浓度增加而增大的趋势 ,与之对应光合速率增大 ,同时光补偿点也有所提高。当 CO2 浓度超过 80 0 ml· m- 3继续上升时 ,气孔导度、光合速率均下降 ,光补偿点继续升高。3对辽东栎叶片进行升温和高CO2浓度处理,在试验进行时的温度(28~37℃)下,发现在375~700ml· m- 3的CO2浓度范围内,升温均导致光合速率的降低。
莫江明 , Sandra Brown , 彭少麟 , 孔国辉 , 张德强 , 张佑昌
2002, 22(9):1407-1413.
摘要:以鼎湖山退化马尾松 (Pinusmassoniana)林恢复过程中林下层植物凋落物、分解和养分动态为对象 ,研究了林下层植物在退化马尾松林恢复初期养分循环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林下层年凋落物量除在第 5年有所下降外均随时间逐年上升 ,但其增加速率随年份不同而异 ,总平均年增长速率为 3 8%。第 4年凋落物量为 0 .2 0 t· hm- 2 · a- 1,第 1 1年为 1 .1 7t·hm- 2·a- 1。凋落物养分元素平均浓度为 (% ) :N0 .95 ,P0 .0 4,K0 .5 7,Ca0 .1 3和 Mg0 .0 8,基本上以夏季和秋季最高冬春交替月份最低。第 1 1年凋落物各元素养分归还量为 (kg· hm- 2·a- 1) :N1 1 .1 0 ,P0 .47,K6.65 ,Ca1 .48和 Mg 0 .91。凋落物在分解过程中失重率呈直线模型变化 ,第 1年的分解速率为 3 1 % ,至试验结束时凋落物的残存量占起始量的 66%。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 ,N和 P浓度随时间逐渐上升 ,但 N增加的速度较 P快 ,其余元素浓度均下降 ,但 K下降的速度最快。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 ,N是唯一表现残留量呈先上升然后下降变化的元素。P的残留量变化与凋落物的失重率变化几乎一致。各元素在分解试验结束时残留量占起始量的百分比分别为:N 90%,P 67%,K 9%, Ca 30%和Mg 14%。可见,林下层凋落物在退化马尾松林恢复初期碳及其它营养元素循环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002, 22(9):1414-1419.
摘要:冷型小麦的冠层温度 (体温 )和对照品种相比具有持续偏低 (或相当 )的特征 ,暖型小麦的冠层温度则具有持续偏高的特征。一般小麦材料和生产上使用的大多数品种与上述特征有异 ,其冠层温度突出地表现为多态性 ,即有的年份温度高低不一 ,有明显波动 ;有的年份温度持续偏低 ,似冷型小麦 ;有的年份温度持续偏高 ,似暖型小麦。与此类小麦的温度多态性相伴随 ,其它一些重要性状也有较明显的多态性表现 ,即在环境优良、环境指数较高时 ,它们的叶片功能期、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和籽粒饱满指数等重要性状趋向于代谢功能较好的冷型小麦 ;在环境恶劣、环境指数较低时 ,它们的上述性状则趋向于代谢功能较差的暖型小麦。这类小麦性状随环境条件的明显摆动构成了长期以来小麦产量不稳的生态生理基础。欲使小麦产量稳步上升 ,转换小麦温度型 ,逐步实现品种冷性化是条有希望的途径。
2002, 22(9):1420-1424.
摘要:比较研究了费氏中华根瘤菌 (Sinorhizobium fredii) HN0 1 (出发菌 )、发光酶基因标记菌 HN0 1 L(参照菌 )、消除HN0 1共生质粒的菌株 HND2 9SR在无菌砂培条件下的大豆根圈定殖动态。供试菌单独接种时 :HN0 1、HN0 1 L和HND2 9SR的定殖动态基本一致 ,其早期定殖密度下降较快 ,播种后第 1 6天时 HN0 1和 HN0 1 L分别达到较高的定殖水平 6.49logcfu/ g鲜根和 6.78logcfu/ g鲜根 ,然后维持相对稳定的定殖水平。但 HND2 9SR的定殖密度持续下降到播种后第 1 6天时才开始上升 ,至第 3 5天时仍维持相对稳定的定殖密度 6.94logcfu/ g鲜根。等量混合接种时供试菌在根圈定殖群体中各自定殖密度在测定过程中基本相等。结果表明消除 HN0 1的共生质粒对其在大豆根圈中定殖能力无显著影响。
2002, 22(9):1425-1432.
摘要:研究了重迎茬大豆花荚期植株地上部水浸液及其提取物对大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 ,并鉴定了有明显化感作用组分的物质。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比 ,0 .1 0 g DW/ ml重茬大豆水浸液显著地抑制了大豆胚根生长 ;3 .75× 1 0 - 2g DW/ ml、7.5 0× 1 0 - 2 g DW/ ml正茬、重茬、迎茬大豆水浸液对砂培大豆苗的生长有显著的化感抑制作用 ;重茬、正茬大豆水浸液乙酸乙酯提取的酸性组分、XAD-4树脂提取组分 ,在 0 .6~ 1 .2 g DW/ ml浓度下 ,对大豆种子萌发初期的萌发率及萌发过程中的胚根生长亦表现出显著的化感抑制作用 ;重茬水浸液乙酸乙酯提取的中性、碱性组分在 1 .2 g DW/ ml浓度下 ,对大豆胚根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上述各组分化感作用大小随组分浓度增加而增加。在相同浓度处理下水浸液及其提取物的化感抑制作用有重茬大于正茬的趋势 ,统计检验差异均不显著。 GC-MS鉴定结果显示 ,正茬、重茬乙酸乙酯酸性组分、XAD-4树脂提取组分中的有机化合物主要是 :丁二酸、苯甲酸、邻羟基苯甲酸、4-羟基苯甲酸、对羟基肉桂酸、2 -甲基苯酚、2 -甲氧基 -4-乙烯基苯酚、间苯三酚、2-甲基苯甲醛、3-甲基苯甲醛、3-甲基苯甲醛、5,6,7,7a-四氢-4,4,7a-三甲基-2(4H)-苯并呋喃酮、2,4-戊二烯腈等。
2002, 22(9):1433-1439.
摘要:通过对 7种不同时空类型的华北棉区棉田生态系统能流、价值流和 N、P、K变化的研究表明 ,华北棉区棉田生态系统的能量生产为 3 0 .41× 1 0 3~ 71 .63× 1 0 3k J/(m2· a) ,纯收入为每 hm2 3 5 65 .80~ 81 46.5 0元 ,主要能量投入为劳动力的投入 ,占总投入能的 75 .80 %~ 81 .1 4%。其在不同时空类型棉田所表现出的变化特征为 :随着播种期的推后 ,棉田内害虫的取食为害作用增加 ,天敌的捕食作用减少 ,光能的利用效率下降 ,棉田经济效益降低 ;实行间套作 ,棉田内害虫的为害作用和天敌的捕食作用均增加 ,光能利用率增加 ,棉田经济效益上升 ;进行免耕种植 ,棉田内害虫的为害取食作用减少 ,天敌的捕食作用增加 ,光能利用率增加 ,棉田经济效益上升。由此进一步探讨了华北棉田生态系统生态调控的途径。
2002, 22(9):1440-1445.
摘要:为了探讨红壤性水稻土锰的迁移和转化行为 ,通过长达 1 6a的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稻作制、有机肥以及地下水位对土壤剖面中全锰、活性锰和交换态锰分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长期淹水种稻引起 0~ 2 0 cm土壤层次全锰、活性锰和交换态锰含量的显著下降 ,而在 2 0~ 40 cm和 40~ 75 cm土层相对累积。不同稻作制比较 ,0~ 2 0 cm土层中全锰、活性锰和交换态锰含量以稻稻泡显著高于稻稻绿和稻稻油处理 ,而 2 0~ 40 cm和 40~ 75 cm土层 3种锰形态的含量各稻作制之间无显著差异 ,表明实行水旱轮作的稻稻绿与稻稻油两种稻作制耕层土壤锰的淋溶损失比持续淹水的稻稻泡制更为严重。相对而言 ,不同有机肥施用水平和地下水位对土壤剖面中锰分布的影响要小于稻作制 ,总的趋势为 :土壤剖面中锰的空间分异程度以高量有机肥 >常量有机肥 >单施化肥 ;低水位 >高水位。从土壤中锰的空间分布规律可以看出 ,水旱轮作 (尤其是在低水位和有机无机配合的条件下 )比长期淹水更有利于土壤锰氧化还原引起的深层淋溶与淀积 ,加速了典型水稻土剖面的形成。
陈庆强 , 沈承德 , 彭少麟 , 易惟熙 , 孙彦敏 , 李志安 , 姜漫涛
2002, 22(9):1446-1454.
摘要:选择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及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小良生态站 6个土壤剖面 ,根据土壤有机质碳稳定同位素特征、14 C放射性水平、有机质含量、粒度特征 ,研究土壤有机质更新特征及其制约因素。结果表明 ,土壤有机质分解呈明显阶段性 :有机质快速分解发生在 0~ 1 0 0 a之内 ,自地表向下 ,有机质含量急剧降低 ,因碳同位素分馏效应 ,有机质 δ13C值迅速增加 ;至 1 70 /2 40 a,有机质 δ13C值达最大 ;自 1 70 /2 40~ 80 0 /1 40 0 a,有机质分解速度变慢 ,有机质含量缓慢降低 ,因高 δ13C值组分分解 ,δ13C值逐渐减小 ;约在 1 5 0 0 a之后 ,有机质含量变化甚微 ,δ13C值趋于稳定。对比研究表明 ,粘粒对有机质赋存状态及其更新有直接影响 ,粒度是制约土壤有机质动态的重要因子 ;地表植被类型及其发育特征直接影响土壤有机质更新 ,在植被类型相似情况下 ,植被覆盖史对土壤剖面有机质动态有明显影响。
2002, 22(9):1455-1462.
摘要:运用生物沉积法在四十里湾不同海区对栉孔扇贝的生理生态学特征进行了研究。 1龄栉孔扇贝 (4 1 .1± 4.1 mm,软体干重 0 .48± 0 .1 0 g/ ind)清滤率变化范围为 0 .72~ 2 .5 4(平均 1 .2 7) L/ (ind· h)或 1 .65~ 5 .97(平均 2 .61 ) L/ (g· h)。清滤率受 TPM的变化影响不大 ,而摄食率却随 TPM的升高而升高。 2龄扇贝 (软体干重 1 .91± 0 .3 2 g/ ind)清滤率为2 .0 9~ 3 .99(平均 3 .1 0 ) L/ (ind· h)。栉孔扇贝吸收速率与 POM呈正相关关系 ,而与饵料质量 (POM/ TPM)无明显的相关性。1龄扇贝和 2龄扇贝吸收效率没有显著差别 ;扇贝对 POM的吸收效率与 TPM (或 POM)关系不大 ,却与饵料质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扇贝对 POC、PON和 PP的吸收效率平均分别为 68.9%、64.0 %和 63 .6%。在沿岸养殖海域 ,栉孔扇贝通过大量的滤水摄食以及较高的吸收效率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产生影响。
2002, 22(9):1463-1469.
摘要:在渤海的 2 2个站位 ,分 3个航次采集未受扰动的沉积物样品 ,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的丰度、分布格局及其与沉积环境因子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 ,1 997年航次 ,5个站位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 2 2 74± 1 0 3 9ind./1 0 cm2 ;1 998年和 1 999年航次 ,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分别为 869± 5 0 9ind./1 0 cm2和 63 2± 3 99ind./1 0 cm2 ,其中 ,小型底栖动物和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丰度的高值主要出现在渤海中东部和海峡口的站位 ,底栖桡足类的丰度在海峡口的 A4、E5、D5站和辽东湾湾口的几个站位较高。在小型底栖动物中 ,线虫是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类群 ,桡足类位于第 2位 ,处在第 3位的类群在两个航次中有所不同 ,在 1 998年航次 ,双壳类幼体的数量位于第 3位 ;1 999年航次 ,多毛类的数量位于第 3位。对小型底栖动物丰度与其沉积环境因子的分析表明 ,水深与小型底栖动物丰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丰度和桡足类丰度的相关性为极显著 ;沉积物的中值粒径与桡足类的丰度和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呈负相关 ,前者为极显著 ,后者为显著 ;砂、粉砂和粘土含量影响三者的丰度变动,其中与桡足类丰度的相关性为极显著或显著。沉积物中的叶绿素a、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与三者丰度的关系不很明显。
2002, 22(9):1470-1477.
摘要:从我国常见 1 0科 1 8种蜘蛛的温度实验数据中 ,找出温度对蜘蛛繁殖和实验种群增长影响的一般规律和不同种类蜘蛛繁殖的最佳温度。根据实验可以看出 :大多数蜘蛛在 1~ 3 5℃温区内均可产卵和孵化 ;由于蜘蛛种类不同 ,雌蛛产卵袋数最多、卵袋内含卵量最高、产卵间隔时间最短、产卵率最高、单雌产卵量最多、孵化率最高和种群增长指数最大的最适温度也表现出差异 ;大多数种类雌蛛产卵袋数最多的温区是 2 5~ 3 2℃ ;产卵间隔最短的温区是 3 0~ 3 7℃ ;产卵率最高的温区是 2 5~ 3 2℃ ;孵化率最高的温区在 2 5℃左右 ;种群数量增长最多的温区是 2 5~ 2 9℃。温度与蜘蛛繁殖力的关系可以用曲线方程和数学模型表示。
2002, 22(9):1478-1484.
摘要:运用田间观察与室内外饲养相结合的方法 ,对稻田蛛蛛优势种拟水狼蛛 Pirata subpiraticus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拟水狼蛛在重庆地区 1 a发生 3~ 4代 ,第 4代不完整 ,以第 2代历期最短 ,第 3代 (越冬代 )历期最长 ;以成蛛或幼蛛越冬 ;5月初即由田埂向稻田内迁移 ,在水稻生育期间出现 3次卵高峰、2次种群密度高峰 ;在田间具掘土作穴习性 ,室内发现 4龄后的幼蛛在袋状网内蜕皮、交配期和携卵期有结袋状网或幕状网的习性 ;属游猎型蜘蛛 ,可步行、跳跃在植株、水面、陆地等处捕食飞虱、叶蝉、粘虫、螟虫等多种稻虫 ,捕食量与龄期、蜕皮和性别有关 ;受惊时 ,能入水中潜行和潜伏。雌雄蛛均可多次交配 ,雌蛛一生可产卵 3~ 6次 ,卵囊含卵量 2 5~ 1 3 0粒 ,平均 75粒。平均孵化率 90 .5 %。孵化的幼蛛 ,先群集在雌蛛的背部 ,3~ 5 d后离开雌蛛分散捕食。幼蛛一般蜕皮 7~ 8次 ,出卵囊前已蜕皮至少 1次。拟水狼蛛的产卵前期 2~ 6d,平均 3 d;卵期 9~ 1 5 d,平均 1 1 .4d;幼蛛期 5 7~ 1 3 3 d,平均 81 .6d;成蛛期 1 28~ 186d,平均140d左右,雌蛛较雄蛛长24~ 51d,平均39.6d。性比除第1代外的各代均为雌多于雄蛛。论文详细记载了拟水狼蛛求偶与交配行为过程、产卵与护卵习性、孵化及携幼行为、幼蛛生长、蜕皮、各龄期形态特征、亚成蛛及性成熟。幼蛛出卵囊后至性成熟的成活率为21.%~56.3%,平均达35.0%。室内饲养发现在一定湿度条件下,不提供食物成蛛可存活28~ 57d,平均42.7d。
佟富春 , 肖以华 , 白哈斯 , 孙丹婷 , 高玮 , 王庆礼
2002, 22(9):1485-1490.
摘要:栗斑腹在吉林省为留鸟 ,一年可繁殖两次 ,其雏鸟为典型的晚成鸟。 4月末开始有求偶追逐和争雌行为 ,5月中旬产卵。雌雄鸟筑巢时间分别是 43 min/d和 3 6min/d(筑巢第 4天 )。平均窝卵数为 5 .0 9± 0 .5 8枚 /巢 (n=3 1 ) ,孵卵前、中、后期雌鸟孵卵占白天活动时间的 3 5 %、74.5 %和 67.6% ,孵化期为 1 2 d,孵化率为 3 6.3 % ,2、8日龄喂雏分别为 4.5次 /h和 9.0次 /h。雏鸟的体重及外部器官的发育除嘴峰外 ,生长曲线均符合 Logistic方程 ,而嘴峰长的生长近似直线 ,栗斑腹雏鸟生长发育体重的生长模型为 :W =1 4.95 /1 +(e- 0 .552 ( t- 3.6 3) ) ,雏鸟 1 1日龄后出飞 ,繁殖成活率为 2 7.7%。
王兮之 , Helge Bruelheide , Michael Runge , 王刚
2002, 22(9):1491-1499.
摘要: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中部的策勒绿洲为例 ,利用 SOPT 4卫星遥感数据 ,借助 ERDAS image和 Arc/ View软件 ,对其荒漠 -绿洲景观类型进行分类并形成研究区栅格景观分类图 ,一共分为 1 4类景观类型。在栅格分类图的基础上生成矢量化的分类图 ,进而使用 ARC/ INFO与 FRAGSTATS景观格局分析软件计算 9种类型的景观参数 ,并从斑块、类型和景观 3个水平上详细列出近 70几种相应的参数和景观指数 ,定量化地揭示了策勒绿洲的景观分布格局与类型特征。
2002, 22(9):1500-1506.
摘要:利用遥感方法 ,在覆盖全国的 Landsat-TM数据的基础上 ,对 1 995年和 2 0 0 0年中国沙地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动态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了 2 0 0 0年中国沙地总面积为 5 9× 1 0 4 km2 ,主要分布于各主要沙漠和我国的 7个主要省份。1 995~ 2 0 0 0年 ,有 470 9.7km2的土地转化为沙地 ,同时又有 2 1 5 6.4km2的沙地转化为其它土地利用类型 ,沙地总面积扩大了2 5 5 3 .3 km2 。对变化为沙地的土地进行分析 ,发现草地占主要部分 ,但耕地所占的比重也非常突出 ,同时也表明有部分沙地变化为草地和耕地。根据土地沙化的空间分布特征 ,将土地沙化过程分为 5种格局 :沙地 -绿洲型、沙漠型、沙地 -黄土过渡型、沙地 -草地型和高原风蚀型。通过对中国发生土地风蚀沙化的主要省份在 1 995~ 2 0 0 0年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发现 ,土地利用变化是促使土地发生沙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 5 a的时间里 ,7个省份耕地总面积扩大了 90 3 9.7km2 ,草地减少了 1 1 5 97.9km2。耕地的增加部分几乎均表现为对草地的侵占 ,土地变为沙地也主要发生在草地区。人为因素导致的耕地面积扩大是促使土地沙化的重要原因。对主要省份的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地区减轻土地沙化趋势下的土地利用布局。
2002, 22(9):1507-1511.
摘要:利用青海沙珠玉沙区英德尔乡和陕西榆林沙区可可盖乡两个典型荒漠化地区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和荒漠化数据 ,分析了多样性、优势度和均匀度等景观多样性指标在两个地区的变化规律及其指示的景观生态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 ,这些指标在两个地区都能够较好地评价荒漠化土地的动态变化规律 ,对分析荒漠化土地的发展趋势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但由于景观基质的影响 ,上述指标在两个地区存在着完全不同的变化趋势 ,即随着荒漠化土地的增加 ,在沙珠玉沙区表现为多样性指数增加、优势度指数减小和均匀度指数增大 ;在榆林沙区则表现为多样性指数减小、优势度指数增加和均匀度指数减小。
2002, 22(9):1512-1520.
摘要:从保护生态学的观点出发 ,对 1 0个濒危植物的地理分布、生境条件、种群数量动态、空间分布格局、种间关系、种群的生命表、生殖力表、有性生殖、无性繁殖等种群生态学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论述了濒危植物以光合、蒸腾、呼吸为主的生理生态学规律 ;预测种群数量动态的 Leslie矩阵、刻画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模型、刻画种群生长和数量增长的 Logistic方程和多元回归模型所反映出的生态学特征。分析了濒危植物种群动态、发展趋势以及在内外因素作用下的生态学特征和过程。针对濒危植物保护研究存在的问题 ,从生态学角度对我国未来濒危植物保护研究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2002, 22(9):1521-1526.
摘要:随着转基因植物商品化应用的增多 ,全面了解转基因植物潜在的生态风险性尤为重要。国内外对“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向野生亲缘物种漂移的可能性”、“昆虫对抗虫转基因植物的耐受性”以及“转基因植物对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影响”等问题已进行了广泛研究。对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几种可能转移途径作了概述。着重介绍了“经花粉散布或与野生亲缘物种杂交等途径引起的外源基因转移”以及“转基因植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情况。此外 ,还对“鉴定外源基因及其表达产物存在的方法”进行了简要探讨。
2002, 22(9):1527-1533.
摘要:通过对近十几年来河口最大浑浊带浮游植物生态动力过程研究的报道进行综述 ,阐明该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研究结果表明 ,河口最大浑浊带的湍流混合过程增大了浮游植物细胞光合作用的机会 ;重力环流致使浮游植物及其光合作用所需的物质能较长时间的停留 ;再悬浮过程使微型底栖藻类对最大浑浊带水体中叶绿素产生明显贡献 ;锋面强烈的辐合聚集作用则可使浮游植物在锋面附近出现高值现象。最后对河口最大浑浊带浮游植物生态动力过程的继续研究提出了几点看法。
2002, 22(9):1534-1544.
摘要:综述了森林凋落物研究的进展 ,森林凋落物动态的研究随研究方法的改进而不断深化。制约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因素有内在因素即凋落物自身的化学物理性质和外在因素即凋落物分解过程发生的外部环境条件 ,如参与分解的异养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群落的种类、数量、活性 (生物类因素 )和气候、土壤、大气成分等 (非生物类因素 )。讨论了全球变暖可能引起的凋落物量和凋落物分解的变化。气温上升可能引发植被分布、物候特征和制约凋落物分解因素的改变 ,影响森林凋落物动态 ,最终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功能。
2002, 22(9):1545-1551.
摘要:橡胶树除生产橡胶和提供优质木材外 ,还有长期不为人们注意的生态服务功能。以中国的橡胶林为研究对象 ,采用标准样木生物量法 ,对橡胶林固定 CO2 和释放 O2 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估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橡胶林目前每年从大气中固定的 CO2 总量为 41 1万 t,所释放的 O2 为 2 99万 t。经分别采用 C税法和工业制氧成本法估计了 CO2 和O2 的价值达到 1 2 3 8亿元和 1 2亿元。二者价值之和相当于中国橡胶林每年生产橡胶和提供木材等直接产品价值的 2 8.7倍。橡胶林 CO2 的固定能力是热带山地雨林的 4.7倍。 5 0 a来中国橡胶林已累计固定 CO2 达到 1 1 2 92万 t,释放 O2 达82 1 2万 t,对短期内缓解大气的温室效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002, 22(9):1552-1559.
摘要:分析了鼎湖山马尾松年轮中几种化学元素含量的历史变化 ,并探讨了区域酸雨的影响。结果表明 ,酸雨有可能导致马尾松年轮中 N、K和 Al的含量在近 3 0 a中的上升趋势 ,和 Ca、Mg和 Mn明显的下降趋势。马尾松幼年期年轮部分元素含量异常地偏高 ,可能是幼年期生理机制不完善、对元素的选择性吸收和排斥能力较低所致 ,因此 ,以马尾松幼苗为对象进行的模拟酸雨试验结果 ,在推广至成熟的马尾松林地时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偏差。
2002, 22(9):1560-1563.
摘要:在我国北方暖温型草原和中温型草原各选择一个草原监测站点 ,应用 Hunt提出的生长分析指标 ,对两个站点的大针茅、羊草、糙隐子草、达乌里胡枝子和阿尔泰狗哇花 5个共有种的生长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 :5个共有种在暖温型草原和中温型草原两个站点的叶绿素含量、单位叶速率、叶面积比率、叶面积干重比、都表现出很大差异 ;中温型草原植物种的叶绿素含量均高于暖温型草原 ,中温型草原的单位叶速率相对的高于暖温型草原。叶面积比率和叶面积干重比两个站点的数值有较大的差异 ,如同一种植物在同年同月的叶面积干重比就相差很大 ,这是长期在不同水热组合条件下形成的差异 ;而且这两个指标明显受水热状况的影响 ,不同年份表现出较大的可塑性。同时这些指标也存在季节上的波动。显示出温度驱动因素及其水热组合条件对不同热量型草原区域共有植物种的影响。
2002, 22(9):1564-1568.
摘要:为研究由于平流层臭氧层减薄紫外线 B辐射增强在干旱地区对春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的特殊性 ,模拟平流层臭氧减少 2 0 %时辐射到地表的紫外线 B(UV-B,2 80~ 3 1 5 nm)的增强和水分胁迫 (-0 .5 Mpa,聚乙二醇 PEG-60 0 0处理获得 ) ,通过测定两种胁迫下春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叶绿素含量、类黄酮含量、水势、细胞膜相对透性、超氧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 (MDA)含量 ,研究了增强 UV-B辐射和水分胁迫复合作用对温室种植的小麦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虽然水分胁迫和 UV-B辐射单独或复合处理都使春小麦的叶绿素含量降低 ,但仅 UV-B辐射增强单独处理显著地降低小麦叶绿素 a、b和总叶绿素的含量 ,而水分胁迫以及复合处理对叶绿素的含量的降低作用不显著。两种胁迫无论是单独作用还是复合作用均能使类黄酮含量升高 ,并且处理第 3天比第 1天高出近 5 0 % ,复合处理下类黄酮的含量大于两个因子单独处理。UV-B辐射和水分胁迫处理 1 d对春小麦叶片的相对电导率的影响不明显 ,处理 3 d后两种胁迫下相对电导率均上升 ,表明膜透性增加 ,其中水分胁迫作用下增加尤其明显。膜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含量,在两种因子单独和复合作用下都升高,说明膜的生理功能受到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活性氧清除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在各种处理下,都没有发生改变。虽然增强的UV-B辐射和干旱处理一样,会显著降低植物水势,但是,UV-B辐射与干旱同时处理时叶片水势降低的程度,不但没有比两者分别处理时降低程度之和低,而且比单做干旱处理时的降低程度还低,这表明UV-B辐射和干旱胁迫同时处理地,UV-B辐射不但没有加重水分胁迫,反而减轻了干旱对春小麦生长的胁迫。由此可以认为,在干旱条件下,增加UV-B辐射不会加剧而是有利于提高小麦对干旱的抗性。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