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22卷第8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

      2002, 22(8):1173-1178.

      摘要 (3346) HTML (0) PDF 310.47 K (47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 ,通过地统计学的半变异函数定量研究了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 :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全磷和有效磷的理论模型均为球状模型 ,由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占空间总变异的比例小 ,其值分别为 1 3 .3 3 3 %、1 0 .93 8%、2 2 .0 0 0 %、9.0 91 %和 2 7.5 3 6% ,反映 5种养分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格局 ,但它们的空间自相关范围具有明显的差异 ,土壤全氮和有效氮变程小 ,分别是 90 m和 1 1 0 m,有机质次之 ,变程是 1 2 0 m,而土壤全磷和有效磷的变程最大为 1 60 m。研究成果将有效地指导土壤的取样设计 ,以及进行土壤养分的空间内插和制图。

    •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人工植被土壤肥力变化

      2002, 22(8):1179-1188.

      摘要 (2431) HTML (0) PDF 303.77 K (30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极端干旱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 ,利用地下咸水 (矿化度 4~ 5 g/L)灌溉建立人工植被后 ,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也促进了风沙土的成土发育 ,使土壤内部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通过分析测定 ,结果表明人工植被建立对流沙的固定和成土发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它使土壤内部的各个性质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得到改善 ,土壤的肥力提高 ,这种变化是随着植被建立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的。同时由于受到不同植被类型和人为措施的影响 ,使得相同种植时间的不同样地 ,土壤性质的变化有差异。另外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等方面出发 ,建立了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并利用多元统计方法 ,对塔克拉马干沙漠腹地人工植被建立过程中土壤肥力的变化特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随着人工植被建立时间的延长 ,土壤肥力呈增长趋势 ,但由于植被类型和人为措施的不同 ,相同种植时间的植被样地 ,土壤肥力的变化不同 ,变化最为显著的是蔬菜地、花卉地和草地 ,IFI值分别为 0 .689、0 .72 9和 0 .773。

    • 胜红蓟化感作用研究 Ⅸ.主要化感物质在土壤中的转化

      2002, 22(8):1189-1195.

      摘要 (2307) HTML (0) PDF 235.78 K (31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田间条件下 ,胜红蓟挥发油能抑制花生的出苗和生长发育。进一步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研究证实 :胜红蓟挥发油中的主要化感物质胜红蓟素在土壤中的转化与土壤的有机质和营养元素水平显著相关。在高有机质和营养元素水平的土壤中 ,胜红蓟素先聚合形成二聚体 ,2 6d后又解聚成胜红蓟素 ,然后逐步降解成苯甲酸类 ,2 -甲基丙酸和乙酸等小分子。而在低有机质和营养元素水平的土壤中 ,胜红蓟素不经过二聚化过程 ,而是直接降解成小分子。经液质 (LC/MS)和核磁共振 (NMR)等技术分离鉴定了胜红蓟素二聚体的结构。生物测定表明 :胜红蓟素二聚体对花生和黑牧草的生长没有抑制活性。

    • 胜红蓟化感作用研究 Ⅷ.植株对花生和相关杂草的田间化感效应

      2002, 22(8):1196-1201.

      摘要 (2304) HTML (0) PDF 215.40 K (27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田间条件下 ,胜红蓟化感效应与处理植株的方式和时间显著相关。覆盖处理对花生出苗和生长不产生化感抑制效应 ,而是显示一定的促进效应 ,翻埋处理对花生出苗和生长都产生显著的化感抑制效应。然而覆盖处理 3 0 d,翻埋处理1 0 d后再播种花生 ,花生出苗均受显著抑制。两种处理都能减少许多杂草的萌发 ,但对不同种属杂草萌发的抑制作用有差异。进一步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技术研究证实 :覆盖处理条件下 ,胜红蓟植株直到第 1 4天才向土壤中缓慢释放化感物质胜红蓟素 ,第 3 0天达到最大值后逐渐减少。而翻埋处理的第 2天 ,植株就向土壤中释放胜红蓟素 ,第 1 0天达到最大值后缓慢减少 ,但第 2 6天后土壤中胜红蓟素含量又上升 ,然后再逐步下降。这些结果显示不同处理条件下 ,胜红蓟植株对花生和相关杂草的田间化感效应是与胜红蓟植株在不同时间释放的化感物质在土壤中的存在状态和有效作用浓度显著相关的。

    • 新疆南准噶尔荒漠优势植物的化学成分含量特点

      2002, 22(8):1202-1210.

      摘要 (1556) HTML (0) PDF 336.33 K (24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南准噶尔荒漠 62种植物 8种元素的含量测定结果显示 ,含量算术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为 Na>K>Ca>S>P>Al>Fe>Mn,与阿拉善荒漠植物元素含量的顺序一致。其中 ,Mn、Fe、Al、Na、S的含量变异系数比 P、K和 Ca的大。植物元素含量之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Fe与 Al、S与 P、Na与 S呈极显著正相关 ,表明荒漠植物对它们的吸收是协同的 ,而 Fe与 K显著负相关 ,表明植物对它们的吸收具有拮抗作用。聚类分析和排序结果说明不同生态功能群植物都有自身的元素含量特点 ,盐生植物 Na、S含量高 ,沙生植物为高 K低 Na含量功能群植物。

    • 蚓粪中的植物激素及其对绿豆插条不定根发生的促进作用

      2002, 22(8):1211-1214.

      摘要 (1970) HTML (0) PDF 183.34 K (31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证实了环毛蚓 (Pheretima sp.)蚓粪中至少存在两种植物激素 (IAA和 GA3) ,蚓粪中 IAA和GA3的含量分别可达 1 3 .9mg/kg和 49.9mg/kg,为原土的 1 3 .6和 8.2倍。采用包括蚓粪提取液、原土提取液、Haogland营养液、蒸馏水、IAA、GA3等在内的 1 1种供试液进行绿豆插条不定根发生的生物试验 ,结果表明 :在相同条件下 ,蚓粪提取液处理的绿豆插条比其它处理提早 3天出现不定根。统计证明 ,与原土提取液、Haogland营养液、蒸馏水等处理相比 ,蚓粪提取液处理可显著提高绿豆插条不定根的数量、长度和生物量。蚓粪提取液对不定根发生数量的诱导效应与 85~1 70μmol/L的 IAA溶液相当 ,但从不定根根长和根生物量来看 ,蚓粪提取液的效果优于 IAA。

    • 内蒙古高原针茅草原群落土壤水分和碳、氮分布的小尺度空间异质性

      2002, 22(8):1215-1223.

      摘要 (3761) HTML (0) PDF 338.28 K (42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地统计学的方法 ,研究比较了内蒙古高原 4类地带性针茅草原群落 ,贝加尔针茅 (Stipa baicalensis)群落、大针茅(S.grandis)群落、克氏针茅 (S.krylovii)群落和小针茅 (S.kelemenzii)群落 0~ 2 0 cm土壤水分和碳、氮的小尺度空间异质性特征 ,结果表明 :4类群落土壤水分、有机碳和全氮均表现出显著的小尺度空间结构特征 ,自相关尺度为 1 .91 m~1 0 .81 m,结构性方差占样本方差的 3 5 .3 1 %~ 99.74%。从贝加尔针茅群落到小针茅群落空间自相关的尺度逐渐增大 ,纹理有逐渐变粗的趋势。土壤水分、碳和氮的小尺度空间格局共同作用于群落的生态学过程 ,即土壤水分格局→植物种群格局 (基本斑块的大小 )→土壤碳空间格局→土壤氮空间格局。同时 ,由于生态学过程的反馈作用 ,土壤氮空间格局→种群格局→土壤水分格局。土壤属性空间自相关尺度的改变可能是导致群落演替的驱动力 ,草原退化可能与土壤异质性尺度的改变相关。

    • 瘠薄红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特征

      2002, 22(8):1224-1230.

      摘要 (1614) HTML (0) PDF 269.22 K (25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田间定位试验观测 ,研究了瘠薄红壤条件下主要有机物质的分解速率和过程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 :瘠薄红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速率较慢 ,不同有机物质的腐殖化系数在 0 .2 8~ 0 .64之间 ,平均为 0 .45 ,此值约比一般红壤高3 4% ;这与瘠薄红壤粘粒含量较高、酸度较大、原土有机质含量低有关。但在红壤地区导致有机物质分解速率差异的土壤性质诸因素中 ,土壤酸度占主导地位 ,其次是原土有机碳含量。瘠薄红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速率在第 1年比一般红壤中慢 ,第 2年反而分解较快 ,其后这种差异逐渐缩小。瘠薄红壤条件下每 1 0 0 kg有机物质每年所能形成的土壤有机质量约在3 0 kg左右。因此 ,适当施用有机肥可以较快地增加瘠薄红壤的有机碳含量。

    •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Ⅱ.方法与案例

      2002, 22(8):1231-1239.

      摘要 (4276) HTML (0) PDF 313.98 K (44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不同的湿地类型 ,衡量指标和标准也不尽相同。以三江平原挠力河域湿地作为案例研究 ,分析的湿地主要为闭合流域内的沼泽湿地和河缘湿地 ,以此为基础 ,确定三大类指标 ,即湿地生态特征指标 ,功能整合性指标和社会环境指标。在三大类指标内 ,又分别分出各自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亚指标。因为健康是一个模糊概念 ,因此 ,根据模糊综合评判原理和方法 ,在对挠力河流域进行湿地分区的基础上 ,对各区的湿地进行了评价与比较排序 ,然后通过红绿灯信号系统对各区健康进行了预警。

    • 人工湿地运行过程中有机物质的积累

      2002, 22(8):1240-1246.

      摘要 (2042) HTML (0) PDF 238.15 K (26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杭州西湖边人工湿地污水净化生态工程经一年多运行后有机质的积累情况 ,同时测定了基质的孔隙度和水力传导性。结果表明 ,人工湿地在运行一年后总有机质积累达到 0 .65 8kg/m2 ,60 %有机质积累主要在 0~ 1 0 0 mm。湿地上、下池有机质积累有明显差异 ,且随着基质中的深度和离入水口的距离都呈下降趋势。两池中下层孔隙度均高于上层 ,并存在显著差异。有机质积累对水力传导性和净化效果均有一定影响 ,可通过定期收割植物和清除枯落物来维持湿地的长期运作能力。

    • 灌溉对干旱沙区紫花苜蓿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2002, 22(8):1247-1253.

      摘要 (1626) HTML (0) PDF 240.54 K (24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干旱沙区不同水分处理下紫花苜蓿的 (Medicago sativa L.)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 ,不同水分处理对紫花苜蓿植株高度、根系伸长生长和地上生物量形成的影响是不同的。在生长季内 ,灌水量最少的喷灌处理 W3植株高度最低 ,灌水量较多的漫灌处理 W1和灌水量居中的喷灌处理 W2植株高度相对较高 ,表明较多的灌水有利于植株高度的生长 ;对于根系长度则相反 ,灌水量最少的喷灌处理 W3根系伸长生长较快 ,到结实后期根系长度达到最大值 1 0 7.60 cm,说明适当的干旱可以促进紫花苜蓿根系伸长生长 ;地上生物量则是灌水量居中的喷灌处理 W2最高 ,表明在干旱沙区这种特殊的环境条件下 ,采取 W2这种灌溉方式种植紫花苜蓿 ,既可以获得较高的地上生物量 ,又可以节约利用水分。

    • 尾叶桉叶片氮磷钾钙镁硼元素营养诊断指标

      2002, 22(8):1254-1259.

      摘要 (2136) HTML (0) PDF 214.03 K (27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临界值法对尾叶桉幼林材积生长进行叶片营养诊断。试验结果表明 ,氮、磷、钾、钙、镁和硼等营养元素的临界浓度分别为 1 5 .3 g/kg、1 .2 g/kg、4.2 g/kg、1 6.1 g/kg、2 .5 g/kg和 0 .0 1 9g/kg;最适浓度范围分别为 1 5 .3~ 1 8.1 g/kg、1 .2~1 .7g/kg、4.2~ 5 .6g/kg、1 6.1~ 1 9.8g/kg、2 .5~ 3 .0 g/kg和 0 .0 1 9~ 0 .0 3 1 g/kg。而对树高生长进行营养诊断时 ,上述结果稍微有些变化。试验还得到各营养元素比值的临界值和最适范围。

    • 青菜-土壤生态系统中氚水的迁移与分布动态

      2002, 22(8):1260-1265.

      摘要 (1504) HTML (0) PDF 199.20 K (25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模拟污染物的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两种引入方式 (模拟灌溉和降雨 )下氚水在青菜 -土壤模拟生态系统中的迁移与分布动态。测定了植物和土壤样品中两种形态氚 (自由水氚和结合态氚 )的比活度。以探明氚水在青菜 -土壤系统中的行为特性、不同引入方式对青菜吸收和积累氚水的影响。结果显示 :引入土壤中的氚水 ,不仅在系统各分室间转移和分配 ,而且迅速向系统外散逸 ;以自由水氚和结合态氚形式存在于青菜组织中 ,以吸湿性水氚和结晶水氚存在于土壤 ,其中自由水氚 (或吸湿性水氚 )远大于结合态氚 (或结晶水氚 ) ;青菜茎中的总氚比活度高于叶和根中的比活度 ;运用示踪动力学分室模型原理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得 :土壤中的比活度 Cs(模拟灌溉 ) =91 .5 9e- 0 .10 0 2 t+99.91 e- 9.110 5t和 Cs(模拟降雨 )= 78.0 9e- 0 .5115t+48.2 7e- 0 .0 4 75t;青菜植株中的比活度 Cv(模拟灌溉 ) =5 43 .5 2 (e- 0 .10 0 2 t-e- 9.110 5t)和 Cv(模拟降雨 ) =647.0 7e- 0 .5115t+2 41 .2 8e-0.0475t;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回归方程较好地反应了氚水在青菜-土壤系统中的变化动态。

    • 田间蜘蛛集团对飞虱的每日捕食量与室内、盆栽水稻的捕食作用比较

      2002, 22(8):1266-1274.

      摘要 (1658) HTML (0) PDF 287.75 K (22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控制论中的脉冲采样法结合杀死飞虱计数法研究了田间蜘蛛对飞虱的每日捕食量估计并与室内、盆栽罩笼水稻功能反应的捕食作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田间蜘蛛平均每头每日对飞虱的捕食量为 0 .669头 ,这一捕食量比室内和盆栽水稻的捕食量要小得多 ;田间捕食百分率与飞虱密度呈二次抛物线关系 ,即飞虱低密度和高密度捕食百分率均低于中等密度 ,在每穴 1 0头飞虱左右 ,捕食量和捕食百分率最高。在有一定存量蜘蛛时 ,捕食量与微蛛、狼蛛数量呈显著的二元线性回归关系 ,但偏相关系数为负。由此表明随蜘蛛密度的增加捕食量反而下降 ,这与一些多物种共存系统和田间罩笼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 中华通草蛉成虫越冬体色变化与滞育的关系

      2002, 22(8):1275-1280.

      摘要 (1843) HTML (0) PDF 187.59 K (25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自然条件下中华通草蛉成虫越冬体色变化与滞育关系的系统研究表明 ,成虫在越冬过程中都经历了一个较明显的体色变化过程 ,主要表现在体躯底色从绿色到土黄色及体背面滞育斑由褐色到红褐色的改变 ,据此将成虫体色分成 5个级别。在越冬过程中约 80 %个体体色经历了在生殖型体色 (1级 )和滞育型体色 (4、5级 )之间的明显变化 ,约有 2 0 %个体体色维持在 2、3级。在越冬前 ,成虫滞育斑出现后其卵巢不再发育或者发育受抑而逐渐停止发育 ,滞育斑的出现是成虫开始滞育的重要标志 ;越冬后 ,随着成虫体色由滞育型向生殖型的转变 ,当大多数个体体色变为 3级以下时 ,卵巢开始发育。这些结果说明 ,中华通草蛉越冬成虫体色的变化是其滞育越冬的一个重要形态指标 ,越冬前后体色的改变 ,标志着成虫滞育的开始和结束。

    • 棉蚜对寄主的选择及寄主专化型研究

      2002, 22(8):1281-1285.

      摘要 (1782) HTML (0) PDF 175.96 K (23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叶片选择法、生命表及 EPG技术研究了棉蚜对寄主植物的选择和专化性。结果表明 ,棉花上生长的棉蚜对棉花、西葫芦和西瓜叶片均具有强选择性 ,而对黄瓜和南瓜选择性弱。西瓜、南瓜和黄瓜上生长的棉蚜对其原寄主选择性强 ,而对棉花选择性弱。棉花上的棉蚜转接到黄瓜和南瓜上 ,其存活率和繁殖力极低。棉蚜的取食行为在黄瓜和马铃薯、黄瓜和棉花之间存在明显的寄主专化型。黄瓜与棉花上的棉蚜相互转接均难成功 ,而黄瓜和马铃薯上的棉蚜转移具有不对称性。

    • 稻田蜘蛛生态位变化及杀虫剂对捕食功能的影响

      2002, 22(8):1286-1292.

      摘要 (1985) HTML (0) PDF 227.93 K (28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稻田各蜘蛛和害虫空间生态位的研究发现 ,空间生态位宽度随季节而变化 ,狼蛛的生态位宽度值逐渐变大 ;肖蛸两头高中间低 ;微蛛在 7月下旬最大 ;球腹蛛在 8月下旬 9月上旬最大。各类群的数量是影响该类群空间生态位的重要因素。空间生态位具有明显的日节律 ,狼蛛在 7~ 8月份以中午最宽 ,微蛛变化不大 ;肖蛸在 7~ 8月份下午的生态位宽度值大于上午 ,9月份则上午大于下午 ;球腹蛛 7~ 8月份以上午为最大 ;跳蛛下午大于上午。不同种类农药在一天中不同时间施用对各类蜘蛛存活率及捕食功能的影响不同 ,杀虫双上午用药对蜘蛛集团的捕食功能减退率影响较小 ,甲胺磷则相反。

    • 两种赤眼蜂对小菜蛾卵的寄生潜能分析

      2002, 22(8):1293-1296.

      摘要 (1577) HTML (0) PDF 158.74 K (20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生命表技术分析了拟澳洲赤眼蜂 Trichogramma confusum Viggiani(T.c)和卷蛾分索赤眼蜂 Trichogramm-atoidea bactrae Nagaraja(T.b)在两种繁蜂条件组配下 (分别用米蛾 Corcyra cephalomica (Stainton) (RM)卵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 (DBM)卵繁育 )对小菜蛾卵的寄生潜能分析 ,结果表明 :1在相同寄主繁蜂条件下 ,卷蛾分索赤眼蜂在小菜蛾卵上显示出较强的寄生潜能 ,米蛾卵上所繁的卷蛾分索赤眼蜂 (T.b-RM)和小菜蛾卵上所繁的卷蛾分索赤眼蜂 (T.b-DBM)的内禀增长率为 0 .3 5 0 9和 0 .3 45 0 ,而米蛾卵上所繁的拟澳洲赤眼蜂 (T.c-RM)和小菜蛾卵上所繁的拟澳洲赤眼蜂 (T.c-DBM)的仅为 0 .2 3 91和 0 .1 90 2 ;T.b-RM和 T.b-DBM的每雌平均寄生卵数为 70 .75和 46.1 3粒 ,而 T.c-RM和 T.c-DBM的仅为 64.90和 3 1 .73粒。但拟澳洲赤眼蜂的雌蜂寿命较卷蛾分索赤眼蜂更长。②在不同寄主繁蜂条件下,同种赤眼蜂对小菜蛾卵的寄生潜能以来蛾卵所繁的仔峰的各项寄生特性参数(内禀增长率、每雌寄生卵量、净生殖力、平均世代历期和雌峰寿命)均优于用小菜蛾卵所繁之蜂,米蛾卵是其适宜的中间寄主。③长期用中间寄主繁峰,赤眼蜂对目标寄主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中间寄主的驯化对赤眼峰的寄生潜能有不容忽视的削弱作用。

    • 相空间重构与神经网络融合预测模型及其在害虫测报中的应用

      2002, 22(8):1297-1301.

      摘要 (2178) HTML (0) PDF 174.30 K (24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混沌时间序列 ,建立了相空间重构和 BP神经网络融合预测模型。经实例验证 ,该方法能有效地提高预测精度 ,避免了一般混沌预测要求较长时间序列的缺陷 ,为害虫的可预测性提供了一种新的依据。

    • 我国北方稻区1991年稻飞虱大发生虫源形成

      2002, 22(8):1302-1314.

      摘要 (2180) HTML (0) PDF 526.97 K (23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北方稻区在一般年份只有少量稻飞虱 (褐飞虱 N 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 Sogatella fercifera)迁入 ,而与虫源区相隔千余公里的沿渤海湾稻区却在 1 991年稻飞虱暴发成灾。通过分析 1 991年各地稻飞虱主要迁入峰期的天气学背景和低空急流的时空分布及我国东部稻作区各地虫源的对应关系 ,表明大尺度低空急流的时空动态与南方 (江岭区 )大发生虫源的迁出期 (区 )相吻合的程度及维持时间乃北方稻虱大发生虫源得以形成的关键因子和暴发成灾的触发机制 ,其北上前缘左侧的暴雨区即远迁种群的集中降虫区。是否存在与南方大发生虫源时空同步且贯通南北的大尺度低空急流及其前缘的暴雨区可作为北方稻虱暴发的预警指标。

    • 尤溪县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地区分析

      2002, 22(8):1315-1322.

      摘要 (1556) HTML (0) PDF 257.18 K (25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择人类活动频繁的常绿阔叶林林区具有代表性的福建尤溪县进行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性分析。在多次实地调查基础上 ,利用野生动物野外实地样带调查数据 ,已有的珍稀濒危鸟、兽和植物物种的分布资料 ,同时结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ARC/ INFO数字化 1 :1 0万林相图和 1 :5万地形图 ,建立了基于 GIS的尤溪县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然后根据物种多样性、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和生态系统保护目标 ,确立了保护优先性分析原则 ,即珍稀濒危物种尽可能包含在保护区和保护小区内 ,同时在优先保护区尽可能包含更多的其它物种。用最新的森林分布图及调查物种分布与生境关系 ,生态系统在保护物种与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的作用等 ,提出了生态系统的保护优先地区。将提出保护优先地区与已建保护小区和保护点分布图进行叠加分析表明 ,保护小区和保护点的方法是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有效方法 ,但是需要考虑保护小区之间的联系 ,在对大型哺乳动物保护时需要建立面积较大的自然保护区。最后 ,提出了建立自然保护区规划。

    • 盐碱混合生态条件的人工模拟及其对羊草胁迫作用因素分析

      2002, 22(8):1323-1332.

      摘要 (2224) HTML (0) PDF 318.96 K (27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中性盐 Na Cl和 Na2 SO4 、碱性盐 Na HCO3和 Na2 CO3按不同比例混合 ,模拟出 3 0种盐度和 p H各不相同的盐碱生态条件 ,并对羊草苗进行盐碱混合胁迫处理。测定其日相对生长率 (RGR)等 7项胁变指标 ,用数学方法分析盐度、缓冲量等各种胁迫因素与诸项胁变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3 0种处理均匀覆盖了总盐度 5 0~ 3 5 0 mmol/L,p H 7.1 4~1 0 .81范围内的各种盐碱条件。用盐度、缓冲量、p H和 [Cl- ]即可代表盐碱混合胁迫的所有胁迫作用因素。诸胁变指标与这 4因素间均具有高度线性相关性。4因素对胁变的贡献明显不同 ,其中缓冲量和盐度是决定性的主导因素 ,p H和 [Cl- ]的作用明显次之 ,有时甚至可以忽略。不同胁变指标与各因素的关系也有所不同。分析结果表明 :对于盐碱混合胁迫来说 ,以盐度加缓冲量代表总胁强较为合理。

    • 海涂的草基渔塘模式研究

      2002, 22(8):1333-1338.

      摘要 (1741) HTML (0) PDF 205.92 K (26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江苏盐城海涂为研究对象 ,研究海涂草基渔塘模式的技术及实际运行效益。结果表明 :海涂草基渔塘对改良海滨盐土十分有效 ,同时该模式经济效益也相当可观 ;在堤脚与集鱼沟之间种植芦苇有利于维护堤身安全 ;在塘内的一定量区域种植芦苇不仅提供一定数量的草食性鱼类饵料和净化鱼塘水质 ,还具有一定的缓冲海涂单纯养殖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最后 ,冬季排水捕鱼后 ,在塘内滩面上种植牧草对抑制滩面土壤返盐有显著效果。

    • >问题讨论
    • 浙江省毛竹异戊二烯排放规律及其影响

      2002, 22(8):1339-1344.

      摘要 (1931) HTML (0) PDF 220.76 K (24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主要对中国南方广泛分布的毛竹进行了异戊二烯排放的观测和模拟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进行了毛竹异戊二烯排放量的估算 ,并将太湖流域的竹子分布与 O3浓度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 ,以期探索毛竹对区域对流层大气化学环境变化的贡献。观测结果表明毛竹是异戊二烯排放潜力较大的植被 ,其值为 1 1 6± 2 3 .4ug.g- 1.h- 1,浙江省 1 996年毛竹的异戊二烯排放量为 0 .75 9Mkg,排放在夏季达到峰值 ,其中 6、7、8三个月的排放量占全年总排放量的 5 8.9%。通过将 O3观测结果与竹林分布比较分析推断 ,农村地区 (临安 )出现的高 O3浓度可能与大面积竹林的异戊二烯排放有关。如果这种假设能够得到证明 ,将为一些农村地区大气高臭氧浓度的形成提供一种理论解释。

    • >研究简报
    • 盘锦地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

      2002, 22(8):1345-1349.

      摘要 (4506) HTML (0) PDF 149.05 K (53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湿地研究的展开和深入 ,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辽河三角洲盘锦地区湿地为例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野外调查及实验 ,综合运用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模糊数学等研究方法 ,对该地区的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进行了价值评估 ,得到该地区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为 62 .1 3亿元 ,是该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 1 .2倍。并根据估算结果 ,讨论了不同方法在估算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

    • 三江平原毛果苔草湿地能量流动过程分析

      2002, 22(8):1350-1353.

      摘要 (1594) HTML (0) PDF 149.48 K (23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太阳辐射能在生长季内 (4月 3 0日至 9月 3 0日 )到达毛果苔草湿地的太阳总辐射能为 2 673 .0 6MJ· m- 2 ,以此为1 0 0 %进行分析计算 ;其中 ,有 5 7.92 %被植被层吸收 ,为 1 5 48.2 3 6MJ· m- 2 ;在被吸收的能量中 ,仅有 2 .5 5 %的能量通过植物的净光合作用固定下来成为毛果苔草湿地的净生产量 ,为 68.2 4997MJ· m- 2 ;生物量年积累量占太阳总辐射能的 2 .2 41 % ,为 5 9.90 3 MJ· m- 2 ;用于形成地上、地下不同器官的太阳辐射能分别为 0 .2 642 %和 1 .9768%。将上述过程予以简化 ,形成该系统能流过程的分室模型 ,该模型将可以对毛果苔草湿地生态系统的季节性动态进行分析、模拟与预测。

    • 不同菜豆品种(系)对美洲斑潜蝇种群参数的影响

      2002, 22(8):1354-1357.

      摘要 (1922) HTML (0) PDF 161.55 K (22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温度 (2 7± 1 )℃、湿度为 70 %± 5 %的实验室条件下 ,测定了菜豆属矮生菜豆 (无架 )、西宁豆、83 -B架豆、白花架豆、新春架豆等 5个菜豆品种 (系 )对美洲斑潜蝇种群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美洲斑潜蝇的各虫态发育历期 ,成虫寿命 ,卵、幼虫和蛹的存活率 ,蛹重 ,成虫产卵量和持续产卵期在 5个品种 (系 )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α=0 .0 5 )。其中美洲斑潜蝇在选择性弱的品种 83 -B架豆上表现为幼虫、蛹的历期最长 ,蛹的存活率最低 ;在选择性强的白花架豆上则表现为卵 -蛹的历期最短 ,幼虫存活率最高 ,蛹重最重。

    • 还田秸秆分解与氮素释放的动态模拟

      2002, 22(8):1358-1361.

      摘要 (1842) HTML (0) PDF 133.63 K (26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还田秸秆的分解与氮素释放动态是作物养分管理的重要依据 ,建立了秸秆分解氮素释放动态的“整吞”式动态模拟模型。模型由秸秆有机质分解和残余有机质含氮率动态模拟两部分组成。有机质分解的温度效应用指数函数描述 ,水分效应用分段线性函数描述 ,用“标准天”反映温度与水分的综合影响。残余有机质含氮率动态变化用“标准天”为变量的函数模拟 ,初始秸秆含氮量与残余秸秆含氮量之差即为秸秆分解的氮素净释放。“整吞”式较之“吃馅饼”式建模构思 ,所需参数少且易通过实验获得 ,增加了模型的可用性。利用在淮北滨海地区小麦的试验资料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 不同放牧强度对人工草地牧草生殖分配及种子重量的影响

      2002, 22(8):1362-1366.

      摘要 (2345) HTML (0) PDF 180.79 K (24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不同放牧强度对白三叶、红三叶、鸭茅的生殖分配及种子千粒重影响极显著。一定强度的放牧干扰有利于提高休牧后三叶草的花序密度 ,但鸭茅花序密度却随放牧强度的提高而出现明显下降。放牧草地三种牧草种群的生殖分配均低于对照草地。在放牧草地 ,随放牧强度的提高 ,白三叶生殖分配逐渐增加 ,红三叶及鸭茅生殖分配逐渐减少。提高放牧强度后 ,三叶草千粒重出现递减趋势 ,而鸭茅却出现递增趋势 ,在无放牧干扰草地 ,三叶草种群趋于生产数量较少的大粒种子 ,在放牧干扰下 ,趋于生产数量较多的小粒种子 ;鸭茅种群则出现相反的变化。

    • 生态系统转换对土壤中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2002, 22(8):1367-1370.

      摘要 (1895) HTML (0) PDF 163.21 K (25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集贵州省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中森林土壤和相邻农田土壤 ,系统分析其中碳水化合物总量和各单糖的含量。并以此来查明由森林生态系统向农业生态系统转换的过程对土壤碳水化合物的影响。结果表明 :相对于森林土壤 ,农业土壤中碳水化合物总量明显降低。在农田土壤中六糖 /五糖比值有升高的趋势 ,其中以 M/X比值最为明显。这说明 ,在该转换过程中植物来源的单糖组分有所降低 ,微生物来源的则相对增加。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