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第22卷第7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利用PPR新方法建立草地产量增长模型及生态成因机理研究
    李建龙 蒋平 朱明 宋子健 赵德华
    2002, 22(7):973-981.
    [摘要](1578) [HTML](0) [PDF 537.64 K](3048)
    摘要:
    利用新型的投影寻踪回归 ( PPR)统计方法 ,对新疆天山北坡蒿属荒漠草地上观测的 3a草地产量和其它 6个相关生态因子数据 ,进行了多元回归统计分析和 PPR分析 ,建立了 PPR新型牧草增长模型 ,并进而做了产量生态成因机理分析和理论解释。研究结果表明 ,在一般年份下 ,干草产量在不同年代不同季节均随降水量的分配状况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产量分配呈现双峰模式 ;在降水量、积温和光照时数 3个影响产量形成和高低的生态因子中 ,尤以降水量影响最明显 ,是主导生态因子 ,但牧草生长发育状况和增长类型则是水热因子、质地、牧草生态习性和种类组成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建立草地产量增长模型和成因机理分析过程中 ,充分运用 PPR统计方法成功地克服了非正态非线性高维数据点稀疏所造成的“维数祸根”和自动排除了无关因子及人为因素的干扰 ,提高了建模的精度和效能 ,并给出各自变量因子对建模贡献率大小的效果 ,科学地揭示了用其它多元回归统计方法 ,所难以发现的数据内在的结构特征和规律性。进而 ,运用建立的PPR模型 ,较好地估测和拟合实测产量值 ,使模型估产精度达 90 %以上 ,并通过了效果检验和给出了贡献率统计分析。在6个自变量因子中,对牧草产量增长量贡献值最大的是生长时期(T),其次为土壤含水量(SW)、降水量(PR)、气温(AT)和土壤温度(ST),最小为草地类型(GT)值。多年研究结果为合理利用天山草地和深入了解草地生态系统形成机理,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和建模的新方法等。
    2  羊草种群遗传分化的RAPD分析Ⅱ.RAPD数据的统计分析
    崔继哲 祖元刚 聂江城
    2002, 22(7):982-989.
    [摘要](1723) [HTML](0) [PDF 437.96 K](2694)
    摘要:
    对松嫩草原上分布的灰绿型和黄绿型羊草 9个种群进行了 1 5个引物的 RAPD分析。统计结果表明 ,两类种群的扩增片段数和多态位点比率明显不同 ,黄绿型种群低于灰绿型 ,其值分别 <90与 >1 0 0 ,<5 0 %与 >70 %。比较了 7种不同统计方法据 RAPD表型或基因型频率估算的种群遗传多样性 ,几种统计结果都揭示 ,黄绿型种群低于灰绿型种群。用 FIS值矫正种群对 Hardy-Weinberg平衡的偏离后 ,估算等位基因频率 ,通过 Shannon指数和 Nei指数估计羊草种群间分化分别为 37.6 %和 35 .7% ,高于等位酶的分析。讨论比较了等位酶和 RAPD分析结果的异同。
    3  唐家河大熊猫种群生存力分析
    张泽钧 胡锦矗 吴华 侯万儒
    2002, 22(7):990-998.
    [摘要](2265) [HTML](0) [PDF 480.72 K](3687)
    摘要:
    唐家河大熊猫是一个包括 3个亚种群的异质种群。借助于漩涡模型 ( vortex8.2 1 ) ,对唐家河大熊猫未来 1 0 0 a内的种群动态进行了模拟 ,并分析了不同因子对该种群命运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不考虑近亲繁殖、灾害等因素的情况下 ,该种群 1 0 0 a内在总体上保持稳定 ,并略有增长 ,但种群基因杂合率下降 ,累积绝灭率增加 ,尤以落衣沟亚种群为最。提高环境容纳量、补充外来个体等措施能在不同程度上有利于该种群的长期存活 ,而近亲繁殖、灾害等因素则大大加速了种群的灭绝步伐。另外 ,成功的迁移扩散有利于异质种群的稳定与发展 ,否则对数量稀少的大熊猫种群有害无益。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保护与管理建议。
    4  江苏盐城黑嘴鸥的繁殖栖息地选择
    江红星 楚国忠 侯韵秋
    2002, 22(7):999-1004.
    [摘要](2474) [HTML](0) [PDF 353.45 K](3001)
    摘要:
    对江苏盐城黑嘴鸥繁殖期觅食地和营巢地及其主要特征进行了调查。黑嘴鸥繁殖觅食地有盐田、碱蓬滩、草滩、水产品养殖塘、农田、泥质滩涂及河口港汊 7种类型。生境选择的结果表明黑嘴鸥对碱蓬滩涂和泥质滩涂都有正选择性 ,对农田和河口港汊具有负选择性 ,繁殖前期对养殖塘具有正选择性 ;不同繁殖时期黑嘴鸥对碱蓬滩和养殖塘的利用情况变化最明显 ;两年中 ,黑嘴鸥对河口港汊的利用情况稳定。黑嘴鸥营巢地有獐毛滩、碱蓬滩和大米草滩 3种类型 ,其中碱蓬滩是其主要营巢栖息地。对巢址选择因子的分析的结果表明 :影响黑嘴鸥巢址选择的因子主要有 4类 ,依次为 :植被盖度和群集度、人为活动干扰强度、底栖生物量及距水源距离 ,其贡献率分别是 2 6 .2 3%、2 0 .5 5 %、1 4 .82 %、1 4 .0 2 %。
    5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Ⅰ.理论
    崔保山 杨志峰
    2002, 22(7):1005-1011.
    [摘要](4477) [HTML](0) [PDF 478.08 K](6025)
    摘要: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主要从湿地生态系统指标的概念出发 ,阐述了选择生态系统指标的基本理论 ,分析了湿地生态特征指标体系、湿地功能整合性指标体系和湿地社会政治环境指标体系所包含的基本内涵 ,特别强调了生态系统结构和内在功能是生态特征的主要表现 ,功能整合性是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外在表现 ,同时 ,社会政治环境因素中 ,政策法规 ,总体规划 ,政策保障 ,公众参与程度 ,代际周期的社会公平性 ,个人接受能力 ,团体接受能力等是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因素。
    6  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基质酶活性与污水净化效果
    吴振斌 梁威 邱东茹 周巧红 成水平 付贵萍 贺锋
    2002, 22(7):1012-1017.
    [摘要](1661) [HTML](0) [PDF 322.86 K](2714)
    摘要:
    构建湿地是 2 0世纪 70年代兴起的处理污水的生态工程 ,由于其具有建造、运行和日常管理费用低廉 ,处理效果稳定 ,且适用面广 ,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这种污水处理技术在发展中国家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研究与揭示了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基质中的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及与污水净化效果的关系 :1不同类型湿地基质酶活性不同 ,甚至不同月份的酶活性也不相同。2不同深度基质中的酶活性是不相同的。 3基质磷酸酶的活性与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对污水中总磷 ( TP)、无机磷 ( IP)以及化学需氧量 ( CODCr)的去除率有很显著的相关关系。 4脲酶的活性与凯氏氮 ( KN)的去除率相关性极显著。这些为利用酶活性强度作为评价净化效果和挑选合适湿地植物的指标提供了理论依据。
    7  干旱地区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方法与应用
    张振兴 郭怀成 陈冰 张宁
    2002, 22(7):1018-1027.
    [摘要](1629) [HTML](0) [PDF 505.14 K](2561)
    摘要:
    从干旱地区经济 -生态环境系统的动态性、综合性、多目标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出发 ,提出用不确定性多目标规划( IMOP)模型来解决干旱地区以水资源为核心的生态环境规划优化问题 ,建立了干旱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不确定性多目标规划模型 ( IMOPMEES) ,应用模糊算法退化形式进行多目标规划的求解。并以新疆和墨洛地区为具体研究对象 ,采用 IMOPMEES进行可持续发展规划 ,应用交互式调整和情景分析的方法得到模型在两种情景下的优化方案。进而对两种情景进行综合分析比较 ,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研究表明 IMOP模型可以充分反映干旱地区经济 -生态环境系统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 ,并有效地协调目标之间的冲突 ,为干旱地区经济 -生态环境规划工作提供了一种较为有力的工具。
    8  基于遥感与GIS的海口市景观格局动态演化
    田光进 张增祥 张国平 周全斌 赵晓丽
    2002, 22(7):1028-1034.
    [摘要](3752) [HTML](0) [PDF 228.72 K](3563)
    摘要:
    城市地区包括建成区和郊区的农村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地区景观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由于人类活动对景观要素的作用方式、作用程度不同 ,其空间格局的转变模式在不同阶段出现一定程度差异。破碎度和分离度能描述景观破碎程度和景观要素斑块之间距离的变化 ,从而分析景观要素空间结构变化 ,多样性指数能分析景观要素的复杂情况。孔隙度指数能分析景观的尺度效应 ,从而分析不同尺度下景观要素的变化情况 ,能更好地分析景观要素变化的空间结构规律。利用 1 986、1 996和 2 0 0 0年三期 TM遥感图像得到海口市景观变化情况 ,在此期间海口市景观结构变化表现为林地、水体、沙地、农田等自然景观向城市、农村居民点和独立工矿建设用地等人文景观的变化。通过比较 1 986~ 1 996和 1 996~ 2 0 0 0年两个阶段景观要素的空间变化规律可以看出 ,林地在 1 986~ 1 996年期间 ,由于人工林的增加 ,孔隙度指数减小 ;1 996~ 2 0 0 0年 ,林地开发较多 ,斑块趋于分散。水体在 1 986~ 1 996年大面积的水体为主 ,1 996~ 2 0 0 0年以小面积为主。农田在两个阶段变化明显 ,1 986~1996年,农田被城市、工矿建设用地及开发区占用,斑块趋于分散;1996~2000年由于城市开发受到控制,未开发农田被恢复,斑块趋于集中。城市反映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1986年,城市开发较为零乱,斑块较小;1996年,班块趋于集中;2000年有进一步扩张的趋势。农村居民点规模较小,分布一直趋于分散,是一种不集约的用地形式。因此,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数量方法,能很好地反映城市化过程中人类活动及政策对景观要素的影响,从而研究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及其外围区域景观结构的动态变化过程。
    9  气候变化对大兴安岭北部蒙古栎种群动态的影响
    周晓峰 张远东 孙慧珍 柴一新 王义弘
    2002, 22(7):1035-1040.
    [摘要](1586) [HTML](0) [PDF 224.75 K](2783)
    摘要:
    通过对气象因子和样地数据分析表明 ,2 0余年来大兴安岭北部气候趋于变暖 ,低海拔地带蒙古栎呈现明显的进展趋势 ,演替趋于以蒙古栎为优势种的阔叶林 ,海拔较高地带蒙古栎更新不良 ,演替趋于兴安落叶松和几种阔叶树的混生林。蒙古栎种群发展与干暖化具有一致性。在各类气象因子中 ,5月均低温是影响蒙古栎更新的决定性因子 ;由海拔升高引起的区域干燥度降低也是影响更新的重要因子 ,这也说明蒙古栎对冷湿生境的不适应性。
    10  刺五加、短梗五加的开花动态及繁育系统的比较研究
    刘林德 祝宁 申家恒 赵惠勋
    2002, 22(7):1041-1048.
    [摘要](1959) [HTML](0) [PDF 291.61 K](3154)
    摘要:
    野外定位观测刺五加 ( Eleutherococcussenticosus)、短梗五加 ( E.sessiliflorus)的开花进程、花朵的功能形态特征和开花动态 ,用杂交指数 ( OCI)、花粉 -胚珠比 ( P/ O)、去雄、套袋、人工授粉等方法分别测定刺五加、短梗五加的繁育系统。结果显示 ,刺五加种群、短梗五加种群的花期均持续 1个月左右 ,刺五加比短梗五加早开花 2 0 d左右 ,二者均有雄蕊先熟现象 ;刺五加是单全异株植物 ,种群内既具有雄株、又具有雌株、还具有两性株 ,繁育系统主要为异交 ,需要传粉者活动才能完成授粉过程。与刺五加不同 ,短梗五加仅具两性花 ,但繁育系统也以异交为主。短梗五加两性花中的雌、雄器官既在空间上分离、又在时间上分离 ,只能进行同株异花间或异株、异花间传粉才能受精结实。
    11  贡嘎山亚高山森林自然演替特征与模拟
    程根伟 罗辑
    2002, 22(7):1049-1056.
    [摘要](2068) [HTML](0) [PDF 268.02 K](3796)
    摘要:
    通过对贡嘎山典型天然林样地动态的调查和群落结构的研究 ,基本掌握了青藏高原东部亚高山森林植被的演替特征和过程 ,在自然生存竞争条件下 ,树木的种源通过扩散、就地下种和萌发新枝产生的幼苗只有极少数能够生长成大树。在树木繁育过程中 ,光照、水分、温度和养分竞争是决定性条件 ,山地灾变干扰对森林的更新也具有重要作用。提出的贡嘎山森林演替模型 ( GFSM)在树木个体生命史模拟的基础上重现了群落的演替动态 ,特别是将土壤形成与树木演变结合起来 ,采用随机过程模拟气候波动及单木生长死亡的不确定性 ,揭示了亚高山天然条件下的森林个体与群落的行为动态 ,对于解决天然林更新与保护提供了系统的分析预测技术与理论。
    12  广东内伶仃岛猕猴种群年龄结构及发展趋势
    常弘 庄平弟 朱世杰 张国萍 王勇军
    2002, 22(7):1057-1060.
    [摘要](1837) [HTML](0) [PDF 143.66 K](2424)
    摘要:
    根据 1 997年 1月至 2 0 0 0年 1 2月的野外观察 ,对内伶仃岛猕猴种群年龄结构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 1 )内伶仃岛猕猴种群雌雄性比为 1∶ 0 .98,各年龄组性比幼年组为 1∶ 1 .0 7,青年组为 1∶ 0 .93,中壮年组为 1∶ 0 .6 ,中老年组为 1∶ 0 .5 7,老年组为 1∶ 1 .1 4 ;( 2 )列出了猕猴种群年龄结构图 ,确定了年增长率为 6 .9% ,种群数量的动态公式是 Nt=2 0 0 e0 .0 69t;( 3)预测了未来 1 0 a的猕猴种群的数量和发展 ,种群数量从 2 0 0 1年到 2 0 1 0年增长到 1 2 0 0头左右 ;( 4 )内伶仃岛猕猴种群发展的最适容纳量为 90 0~ 1 1 0 0头 (平均 1 0 0 0头 )。
    13  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的时间序列分析及复杂性动态研究
    张真 李典谟 查光济
    2002, 22(7):1061-1067.
    [摘要](1816) [HTML](0) [PDF 246.41 K](2876)
    摘要:
    自从 May ( 1 974 )指出即使是简单的种群模型也能揭示混沌动态以来 ,自然种群是否存在混沌一直具有争论 ,如何检测自然种群的混沌行为也成为种群动态研究的一个难点。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和反应面模型建摸的方法分析了马尾松毛虫的复杂性动态。用自相关函数对马尾松毛虫发生的时间动态分析的结果认为动态是平稳的 ,其周期性不显著 ,而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这种类型可以是减幅波动、有限周期或弱混沌 ,波动主要由系统内因引起。进一步采用反应面模型估计全局李雅普若夫指数和局域李雅普若夫指数结果均为负 ,显示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不存在混沌现象 ,但是在增加一个小的噪音以后 ,局域李雅普若夫指数变为在 0以上波动 ,说明系统对噪音非常敏感 ,噪音对松毛虫种群动态具有很大的影响 ,可以将其从非混沌状态变为混沌。研究结果认为全局李雅普若夫指数λ是一定时间内两个变动轨迹的总平均偏差 ,而随着种群动态的波动 ,指数也是波动的 ,所以对于检测自然种群的混沌来说不是一个好的指标。局域李雅普若夫指数λM能更好地表示自然种群混沌的存在和产生混沌的条件。对害虫管理来说对种群暴发初期的预测是尤其重要的 ,而此时又最难于预测 ,所以对种群动态的监测就尤其重要,而此时又最难于预测,所以对种群动态的监测就尤为重要。由于马尾松毛虫的代间种群动态为第一级密度相关,前一代的虫口密度与下一代的虫口密度相关性最强,所以前一代预测下一代是最可靠的。
    14  温、湿度对粘虫蛾飞行能源物质利用的影响
    蔡彬 江幸福 罗礼智 曹雅忠 刘悦秋
    2002, 22(7):1068-1074.
    [摘要](1521) [HTML](0) [PDF 247.73 K](2281)
    摘要:
    系统研究了不同温、湿度对粘虫蛾飞行能源物质消耗的影响。结果表明 ,温、湿度对成虫飞行能源物质消耗有显著影响。在适宜的温、湿度下飞行时 ,粘虫蛾主要飞行能源物质 (甘油三酯和糖原 )消耗最少 ,其飞行单位距离所需的甘油三酯也最少 ,即能源利用效率最高。随着温、湿度从适宜到不适宜 ,甘油三酯消耗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但温、湿度对成虫飞行能源物质消耗会因蛾龄及性别的不同而异。在所测试的几种温、湿度下 (高温 35℃除外 ) ,5日龄成虫在飞行中消耗的甘油三酯最多 ,低龄和高龄时消耗均较少。高温下飞行时 ,雄蛾比雌蛾消耗的能源物质多 ,而在高湿或低湿条件下 ,雌蛾比雄蛾消耗的多。进一步对影响成虫飞行能源物质消耗的海藻糖酶活力及呼吸强度研究表明 ,温、湿度对海藻糖酶活性有明显影响。在适宜的温、湿度下 ,酶的活性高 ,反之 ,酶的活性降低 ,其中高温对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比低温明显 ,但高湿和低湿对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基本一致。成虫呼吸强度随温度的升降而升降。飞行初期成虫呼吸强度急剧增加 ,但 0 .5 h后开始下降并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根据所获结果对温、湿度与粘虫蛾飞行能源物质消耗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讨论。
    15  环渤海湾地区棉铃虫成虫的卵巢发育特点及与迁飞行为的关系
    吴孔明 郭予元 吴燕
    2002, 22(7):1075-1078.
    [摘要](1771) [HTML](0) [PDF 143.08 K](2114)
    摘要:
    1 996~ 2 0 0 0年期间先后在河北省廊坊市、北京市西郊和辽宁省辽阳市系统研究了不同代别棉铃虫成虫的卵巢发育特点及与季节性迁飞行为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环渤海湾南部的河北省廊坊市和北部的辽宁省辽阳市第 1代棉铃虫成虫种群主要由外地迁入 ,第 2~ 3代种群多数年份主要来源于当地 ,但部分年份亦有外地种群大量迁入。北京市西郊空中诱捕的棉铃虫 1~ 3代成虫多为产卵前期个体 ,具迁飞昆虫的生殖生理特征 ,表明棉铃虫成虫迁飞活动存在于各个代别。
    16  荧光物示踪法定量测定水稻-叶蝉-蜘蛛食物链的营养关系
    胡自强 贺一原 颜亨梅 杨海明 朱泽瑞 王洪全
    2002, 22(7):1079-1084.
    [摘要](2335) [HTML](0) [PDF 186.00 K](2408)
    摘要:
    首次采用稀土元素铕荧光物示踪法 ,对水稻 -叶蝉 -蜘蛛这一食物链营养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定量测试。结果表明 ,所选用的稀土元素铕可以通过该食物链而传递 ,证明铕用于食物链营养关系定量分析是可行的 ;早稻孕穗期、晚稻分蘖期施铕 7d后 ,其含铕量均表现为叶片 >茎及叶鞘 ;根据叶蝉取食水稻后测定的含铕量和叶蝉体重的不同进行折算 ,每 1 0 0头叶蝉每天可取食水稻 0 .71~ 1 .1 3g;根据拟水狼蛛、锥腹肖蛸、食虫沟瘤蛛捕食叶蝉后含铕量计算 ,每头拟水狼蛛、锥腹肖蛸、食虫沟瘤蛛平均每天捕食叶蝉分别为 4 .6 3头、2 .81头、1 .0头。捕食能力 :拟水狼蛛 >锥腹肖蛸 >食虫沟瘤蛛。
    17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古细菌群落16S rRNA基因的ARDRA分析
    黄立南 周惠 陈月琴 罗硕 蓝崇钰 屈良鹄
    2002, 22(7):1085-1090.
    [摘要](1739) [HTML](0) [PDF 213.40 K](2493)
    摘要:
    利用特异性的引物对 ,选择性扩增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古细菌群落的 1 6 S r RNA基因片断 ,在此基础上建立 1 6 Sr DNA克隆文库。经古细菌通用寡核苷酸探针的原位杂交筛选后 ,克隆文库内古细菌 1 6 S r DNA扩增片断的多样性通过ARDRA分析 ( amplified r DNA restriction analysis)而获得。利用 PCR将各重组克隆子内的 1 6 S r DNA外源片断再扩增出来后 ,两种限制性内切酶 -H ha 和 H ae -被分别用于 1 6 Sr DNA克隆片断的限制酶切分析。结果表明 ,随机选出的 70个古细菌 1 6 S r DNA克隆片断被分为 2 1个不同的 ARDRA型 (组 ) ,其中的两个优势型总共占了所有被分析克隆子的6 0 % ,而其余 1 9个型的相对丰度均处于较低的水平 ,当中的 1 4个型更仅含有 1个克隆子。通过对 1 6 Sr RNA基因的 PCR扩增、克隆及其 ARDRA分析 ,能快速地获得有关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古细菌群落的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初步信息。
    18  城市污泥和化肥对水稻土种植的通菜中多环芳烃(PAHs)的影响
    蔡全英 莫测辉 王伯光 吴启堂 李桂荣 田凯
    2002, 22(7):1091-1097.
    [摘要](2125) [HTML](0) [PDF 241.69 K](2618)
    摘要:
    在水稻土上施用城市污泥和化肥盆栽通菜 ,应用 GC/MS联机检测技术对通菜中 1 7种多环芳烃化合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各处理通菜中的 ∑ PAHs含量在 0 .4 1 4~ 5 .4 0 4 mg/kg之间 ,依次是佛山污泥 +化肥 >广州污泥 +化肥>化肥 >广州污泥 >佛山污泥 >空白 ;致癌性 PAHs化合物的总含量 ( ∑ PAHscarc)在 0 .0 6 8~ 0 .94 4mg/kg之间。绝大部分化合物在通菜中的含量大于在根系中的含量。与空白对照相比 ,施用城市污泥和化肥均使通菜中的 ∑ PAHs含量明显提高。各处理通菜中的 PAHs都只是以一种或几种化合物为主 ,主要是 3、4个苯环的化合物 ,显示不同的分布特征。
    19  Cu2+与Zn2+递进胁迫下高羊茅的初期生长效应及生态阈限研究(英文)
    赵树兰 多立安
    2002, 22(7):1098-1105.
    [摘要](1912) [HTML](0) [PDF 286.78 K](2256)
    摘要:
    通过重金属 Cu2 +、Zn2 +递进胁迫高羊茅初期生长效应及生态阈限的研究 ,结果表明 :在 Cu2 +与 Zn2 +递进胁迫作用下 ,高羊茅生长在各处理浓度均不同程度上受到抑制作用 ,其抑制效应随重金属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各项测定指标与胁迫浓度呈极显著负线性关系 ,并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 r>-0 .90 0 0 * * ) ;生长综合效应分析比较 ,Cu2 +比 Zn2 +的负向效应为明显。根与茎叶对 Cu2 +与 Zn2 +的富集状况分析采用 ICP-AES法 ,分析结果表明 ,随着重金属 Cu2 +与 Zn2 +胁迫浓度的增加 ,高羊茅根系和茎叶的重金属含量均随之增加 ,根系对 Cu2 +与 Zn2 +的富集系数均明显大于茎叶。从绿度分析看 ,本实验条件下的 Cu2 +与 Zn2 +胁迫 ,均未出现草坪草绿度的明显变化。
    20  蚯蚓粪对黄瓜苗期土传病害的抑制作用
    胡艳霞 孙振钧 周法永 刘小秧 曹坳程
    2002, 22(7):1106-1115.
    [摘要](2739) [HTML](0) [PDF 392.35 K](3769)
    摘要:
    试验表明 ,蚯蚓对农业有机废弃物进行生物降解的产物——蚯蚓粪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蔬菜类植物黄瓜苗期土传病害的发生 ,并表现出明显的促生长效应。蚯蚓粪控制病害的程度与蚯蚓粪的量有一定的关系 ,当蚯蚓粪与土体积比为 2 0 %时 ,控制病害的程度最大 ,防效达 96 .1 %。这种作用主要与蚯蚓粪中的微生物性质有关 ,蚯蚓粪能大大提高土壤中的微生物量和微生物活性 ,从而大大增强了病土中与病原菌进行能源竞争的微生物的竞争能力。同时从新鲜蚯蚓粪中成功分离到拮抗活性强、抗菌谱广的拮抗微生物。初步研究结果说明 ,一般性抑制和特殊性抑制两种机制在蚯蚓粪对病害的控制中起作用。
    21  施用EM堆肥对土壤螨群落结构的影响
    郑长英 胡敦孝 李维炯
    2002, 22(7):1116-1121.
    [摘要](1968) [HTML](0) [PDF 182.76 K](2357)
    摘要:
    对不同施肥条件下农田中的土壤螨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 :( 1 ) EM堆肥区土壤有机层加深 ,土壤螨垂直分布下限下移 ;( 2 )施用 EM堆肥区土壤螨数量多 ,物种丰富 ,分布均匀。长期施用 EM堆肥可以形成多层次的食物网络 ,传统堆肥区土壤螨数量和种类较化肥区多 ;单纯施用化肥的农田 ,土壤螨数量和种类呈减少趋势 ,群落结构稳定性差 ,土壤生物间的联系向单一化方向发展。
    22  基施氮肥对冬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及氮平衡的影响
    刘学军 赵紫娟 巨晓棠 张福锁
    2002, 22(7):1122-1128.
    [摘要](3287) [HTML](0) [PDF 211.57 K](3596)
    摘要: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氮肥一次基施对高肥力土壤上冬小麦产量、吸氮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旨在了解高肥力土壤上减少基肥氮的可行性。结果表明 ,高肥力土壤上冬小麦产量对氮肥的反应不明显 ,而施用氮肥显著增加了冬小麦吸氮量。根据差值法计算结果 ,当施氮量为 75、1 1 2 .5和 1 5 0 kg/ hm2 时冬小麦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 1 6 .0 %、1 4 .5 %和1 3.5 % ,表明多达 84 %~ 86 .5 %以上的基肥氮未被作物吸收利用。氮平衡计算的结果进一步表明 ,未被当季小麦利用的肥料氮主要以无机氮的形式残留于 0~ 1 m土体中 ,当施氮量分别为 75、1 1 2 .5和 1 5 0 kg/ hm2时氮肥的土壤残留率依次为83.3%、4 6 .0 %和 5 8.8% ,而相应的表观损失率为 0 .5 %、38.9%和 1 9.0 %。由此可见 ,在高肥力土壤上应严格控制基肥氮的用量或不施基肥 ,否则将造成氮素资源的大量浪费。
    23  干旱与半干旱地区苔藓植物生态学研究综述
    张元明 曹同 潘伯荣
    2002, 22(7):1129-1134.
    [摘要](2995) [HTML](0) [PDF 202.87 K](4115)
    摘要:
    苔藓植物一般生活在阴湿的地方 ,但也有不少种类具有极强的耐旱性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也有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影响苔藓植物分布的环境因子包括降水、p H值、Ca CO3 含量、植被盖度、有机质含量以及土壤质地等 ,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降水。在干旱环境下 ,苔藓植物作为环境演替过程中主要的先锋植物 ,还参与土壤结皮的形成 ,在生物防沙、固沙和生态小环境的改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4  景观空间分析的特征和主要内容
    陈文波 肖笃宁 李秀珍
    2002, 22(7):1135-1143.
    [摘要](6496) [HTML](0) [PDF 234.77 K](6761)
    摘要:
    在综合前人对景观空间格局与异质性 ,景观镶嵌动态 ,尺度、格局、过程相关等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初步提出了景观空间分析的框架 ,认为 :景观空间分析主要包括景观空间形态分析、空间关系分析与空间构型分析 ,并对景观空间分析的特征及与一般空间分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25  水稻生长动态模拟研究进展
    严力蛟 全为民
    2002, 22(7):1143-1142.
    [摘要](2235) [HTML](0) [PDF 343.33 K](2717)
    摘要:
    在查阅了国内外水稻生长动态模拟研究领域大量文献的基础上 ,主要就气候变化对水稻生长影响的模拟、水稻生产潜力的估算、生育期预测、氮肥的优化管理、水稻群体质量指标的模拟与优化以及水稻干物质生产模拟等 6个方面的研究动态进行了综述 ;提出了水稻生长动态模拟模型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建模方法、参数确定和生产应用等 3个方面的问题 ;最后对该领域今后的攻关内容进行了探讨 ,认为进一步研制和完善包括营养元素、病虫草害在内的 ,以作物生理生态为基础的水稻生产系统综合性模拟模型 ,充分利用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现代科学技术 ,组织全国范围的协作试验以建立水稻品种参数数据库和研制估算水稻品种参数的数学方法 ,将水稻生长动态模拟模型和专家系统结合 ,组建水稻生产优化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是提高水稻生长动态模拟模型实用性的关键。
    26  全球气候变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彭少麟 李勤奋 任海
    2002, 22(7):1153-1159.
    [摘要](4762) [HTML](0) [PDF 209.60 K](6949)
    摘要:
    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温室气体增加以及由此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和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全球气候变化对野生动物影响的研究中发现 ,随着全球气温变暖 ,野生动物的分布区整体上向北移 ,物候期提前 ,动物的繁殖及其种群大小 ,不同的种类做出不同的响应 ,有的受益于全球变暖 ,繁殖增加 ,成活率高 ,种群壮大 ;有的受制于这一变化 ,种群逐渐缩小甚至面临灭绝的威胁。总的来看 ,全球气候变暖将使更多的野生动物无所适从。因此 ,加强对气候变化在不同层面上对野生动物影响机制的研究 ,调整野生动物保护措施 ,对野生动物及其生境的保护 ,维持生态系统多样性将显得十分重要。
    27  广西英罗港红树植物种群的分布
    温远光 刘世荣 元昌安
    2002, 22(7):1160-1165.
    [摘要](1733) [HTML](0) [PDF 210.13 K](2750)
    摘要:
    用生态样带和连续取样方法研究了广西英罗港红树植物种群的分布 ,结果表明 :在 36 0 m长的生态样带中 ,从内滩海堤到外滩 (无红树林的光滩 ) ,土壤的机械组成、养分和盐分含量均存在明显的梯度变化 ,0~ 2 0 cm土壤的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速效磷、全盐分别是 1 .1 1 %~ 6 .6 7% ,0 .0 2 1 %~ 0 .1 36 % ,4 1 .6~ 2 0 3.7mg/kg,0 .0 0 87%~ 0 .0 30 9% ,2 .78~ 1 4 .32 mg/kg和 1 0 .2 0‰~ 31 .1 2‰ ;土壤砂粒、粉粒和粘粒分别是 5 7.3%~ 89.6 % ,8.1 %~ 2 9.0 %和 2 .3%~1 3.7% ,除土壤砂粒含量与距离呈正相关外 ,其它测定因子均表现为负相关关系。随着与海堤距离的加大 ,红树植物种群的分布出现明显的差异。在距岸 2 4 0~ 34 0 m的滩面 ,以桐花树种群的重要值最高 ,其重要值指数变化在 91 .6 6~ 1 75 .0 2之间 ,向陆地演进 ,其种群的重要值逐渐减少 ;在 4 0~ 2 30 m,红海榄种群占居明显优势 ,其重要值指数为213.16~250.53;白骨壤种群和秋茄种群的重要值都较低,这主要是它们的种群密度低所致。红树植物种群的分布表现为典型的过渡替代的交错分布,从海堤到外滩,木榄种群取代红海榄,红海榄种群取代桐花树,桐花树种群取代白骨壤,这种交错分布是通过连续演替方式实现的。集合环境梯度分析表明,由海堤到外滩,白骨壤种群和桐花树种群沿集合环境度分布的峰值为1,秋茄的峰值为2.5,红海榄的为7,木榄为10。说明白骨壤种群和桐花树种群为向陆递减分布,属先锋种群;木榄为向海递减分布,属演替后期种群;秋茄和红海榄则为钟形分布,属演替中期种群。建立的红树植物种类-环境关系的回归模型,符合大面积海滩红树植物种群分布为过渡替代的交错分布的规律。生态样带和连续取样方法适用于红树林演替调查,是研究物种种群分布规律的好手段。
    28  生态控制茶园内害虫、天敌种类及数量的季节变化规律
    邓欣 谭济才
    2002, 22(7):1166-1172.
    [摘要](2381) [HTML](0) [PDF 227.05 K](2628)
    摘要:
    对衡山生态控制茶园内害虫、天敌种类及数量季节变化的系统调查与排序分析表明 :生态控制茶园由于生态环境优良、长期不使用化学农药 ,使得害虫、天敌种类多 ,数量少 ,群落间处于较好的平衡状态。群落的季节变化明显受到气候条件、茶树生育期和茶园采摘的影响。害虫、天敌的年消长规律与茶树的生长规律基本相同 ,即每年的 1 1月份至翌年的3月份为茶树、害虫与天敌的越冬期 ;5至 9月份为活动高峰期 ,茶树旺盛生长 ,害虫、天敌大量繁衍活动 ;4和 1 0月份是过渡期 ,茶树、害虫与天敌均由越冬转入活动或由活动转入越冬。体现了天敌 -害虫 -茶树之间的追随与平衡状态。根据各个时期群落的特点可以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因此 ,改善茶园生态环境 ,加强茶园管理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是茶园害虫生态控制的基础和保证。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