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2, 22(6):797-801.
摘要:研究了城市污泥堆肥生产草坪基质的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 ,城市污泥堆肥基质能明显提高黑麦草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 ;与不施化肥和施用化肥的对照相比 ,城市污泥堆肥可以增加土壤有效态氮、磷含量 ,促进植物叶片对氮的吸收 ,提高草坪的质量。用经过无害化处理的城市污泥生产草坪基质 ,既可以解决城市污泥的出路 ,又可以降低草坪的生产成本 ,是一条经济可行的途径。
2002, 22(6):802-807.
摘要:盆栽试验表明 ,城市污泥堆肥不仅可以明显提高栽培基质的有效氮、磷含量 ,而且可以增强栽培基质的保水性能和植物的抗旱能力 ,但是栽培基质的萎焉点也随着其用量的增加而增高。因此 ,从保证植物水分供应的角度考虑 ,虽然可以大量地使用城市污泥堆肥 ,但是其用量并不是越多越好 ;当用量超过 75 %时 ,继续增加城市污泥堆肥的比例 ,则植物的吸水能力反而会略有下降。从养分供应和保水性能等角度综合考虑 ,采用经过堆肥化处理的城市污泥作为植物栽培基质 ,是城市污泥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可行途径。
陈利顶 , 傅伯杰 , 张淑荣 , 丘君 , 郭旭东 , 杨福林
2002, 22(6):808-816.
摘要:通过在河北省遵化地区于桥水库的上游选取景观特征差异明显的 4个典型流域 ,对地表水体采样分析 ,研究了非点源污染 N(水溶性 N)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特征以及与流域形状、景观空间分布格局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1平水 (偏干 ,下同 )年份不同季节地表水中非点源污染 N含量高于干旱年份 ,反映出平水年份地表和地下径流对非点源污染的形成起到了较大作用。2干旱年份地表水中非点源污染 N含量季节变化比较平稳 ,且空间变异较小。而平水年份地表水体中非点源污染 N含量季节变化较大 ,表现出两种不同变化形式。 3流域形状和景观类型的相对重要性与非点源污染 N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而“源”“汇”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在非点源污染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2002, 22(6):817-821.
摘要:利用 GCM模式模拟的未来气候状况 ,结合一个简单计算碳通量的模型 ,对未来地 -气间碳交换通量与温度和降水的关系做初步模拟分析。结果显示 ,在未来气候变暖情况下 ,要保持陆地生态系统不成为大气碳源 ,降水量需要有很大的增加幅度 (至少要比 GCM模式模拟的结果要高 )。在不考虑二氧化碳及氮素的“施肥效应”前提下 ,得出要使陆地生态系统的碳通量为零 ,全球平均温度每增加 1℃ ,降水量需要增加 7% (约 5 4 mm)。
2002, 22(6):828-840.
摘要:20 0 0年 7月至 2 0 0 0 1年 7月的周年调查结果表明 ,粤东柘林湾浮游动物有桡足类 2 9属 5 7种 ,枝角类 3属 3种 ,及端足类、磷虾、糠虾、多毛类、毛颚类、被囊类、水母和各种浮游幼体。其中 ,强额拟哲水蚤 Paracalanuscrassirostris、短角长腹剑水蚤 Oithona brevicornis和鸟喙尖头 Penilia avirostris为优势种 ,合计占浮游动物总个体数的 6 2 .7%。浮游动物的种类数、生物量和总个体数都表现为湾外大于湾内的平面分布格局 ,周年变化基本上为单峰型 ,高峰期位于 6~ 1 0月份 ,最低谷位于冬季 1月份。因此 ,总个体数与水温成显著正相关关系。柘林湾是一个浮游动物相对丰富的海湾 ,年均生物量为 1 1 5 .7mg· dw / m3 ,总个体数达 6 .8× 1 0 3 ind/ m3 ,但群落结构的小型化趋势比较明显。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浮游动物总个体数与浮游植物密度成显著正相关关系。
2002, 22(6):841-846.
摘要:采用胸鳍第三支鳍骨作为研究湛江沿海中华乌塘鳢的年龄鉴定材料。胸鳍第三支鳍骨 (远侧部 )的半径 ( R)与体长( L)的关系为 L =6 .1 1 4 5 + 5 1 .1 2 88R。用特殊 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一般 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逻辑斯谛生长方程、Gompertz生长方程和灰色动态生长模型等 5种生长模型拟合了中华乌塘鳢的生长 ,根据各模型拟合残差平方和的大小判断 ,灰色动态生长模型对中华乌塘鳢生长的拟合效果最好 ,其次是一般 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根据 r-选择和 k-选择的典型特征以及渐近体长 ( L∞ )、渐近体重 ( W∞)、生长系数 ( k)、初次生殖年龄 ( Tm)、最大年龄 ( Tmax)、瞬时自然死亡率 ( M)和性腺指数 ( GI)等 7个生态学参数值 ,可以判断中华乌塘鳢偏向 r-选择。应用单位补充量产量模型计算改变起捕年龄 ( Tc)和瞬时捕捞死亡率 ( F )的产量 ,分析产量变化曲线同样证实中华乌塘鳢生活史偏向 r-选择。作为渔业管理对策 ,中华乌塘鳢的起捕年龄应定为 2龄。
2002, 22(6):847-853.
摘要:野外定位观测刺五加 ( Eleutherococcussenticosus)、短梗五加 ( E. sessiliflorus)的花蜜分泌节律、访花者的多样性 ,室内分析其花蜜的主要成分。结果表明 ,刺五加雄株的花朵在开花 1~ 3( 4 ) d分泌花蜜 ,雌株在开花 5~ 7,6~ 8或 7~ 9d分泌花蜜 ;短梗五加以及刺五加两性株的部分花朵 ,在开花后有两次分泌花蜜的过程 :第 1次与花药开裂散粉时间一致 ,第2次与柱头具可授性的时间一致。而且 ,刺五加和短梗五加都由动物帮助传粉 ,花蜜分泌的时间与多数访花者的访花时间一致。在一天之中 ,散出花粉的花朵分泌花蜜的时间早于接受花粉的花朵 ,这种时间差异应该是植物控制访花者流向并导致传粉成功的关键。短梗五加与刺五加之间以及刺五加不同性别的植株之间 ,花蜜的成分及相对含量各有特点 ,但都以果糖和葡萄糖为主。在刺五加、短梗五加花朵上记录到的访花昆虫分别有 5 0余种和 4 0余种 ,多数隶属于膜翅目、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和半翅目。其中 ,膜翅目的胡蜂、马蜂、熊蜂 ,双翅目的食蚜蝇、寄蝇等是刺五加、短梗五加的常见访花者。
2002, 22(6):854-858.
摘要:研究了长白山北坡椴树 ( Tilia amurensis)枝条的分解进程。实验结果揭示 ,分解率是与各实验地的植被类型 ,海拔 ,生长季月平均大于 5℃的积温等密切相关。其枝条分解的保存率 ( Y)与分解年龄 ( x)的相关 ,可用指数模型 :Y=e- kx来拟合。在红松阔叶混交林 ,红松针叶混交林 ,岳桦云冷杉林及岳桦林中椴树枝条分解常数 K分别为 -0 .1 6 8与 -0 .1 2 7,-0 .1 0 2和 -0 .0 94。枝条原重量 5 0 %的分解年龄在上述 4个森林中分别是 4 ,5 ,6和 7a。实验还指出 ,在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皆伐迹地的实验条件下适当的蔽荫和浇水对分解有正面影响 ,而且 ,枝条的分解率主要是以长白山不同海拔植被类型的温度条件而转移 ,特别是生长季的积温。
2002, 22(6):859-865.
摘要:对第 2代杉木幼林生态系统的降雨、穿透水、茎流、地表和地下径流等水文过程中 N、P、K、Ca、Mg、Cu、Fe、Zn和 Mn9种养分元素含量进行了连续 5 a的测定 ,结果表明 :降雨通过林冠后其化学特性发生明显变化 ,p H值出现酸化现象 ,穿透水中 Zn和 Org-N为负淋溶 ,其余各元素浓度有所增加。树干茎流的富集作用比穿透水强 ,其中 Zn为负 ,其它元素的浓度均比林外降雨的高。地表径流中 Zn>Org-N>NO3 -N,与降雨中含量相比较为淋失迁移型 ,Ca>K>Cu>Mg>P>NH4 -N>Mn>Fe为内贮型 ,p H值增大。地下径流中 Zn>Org-N>NH4 -N>K>Mn为淋失迁移型、Ca>Mg>Cu>NO3 -N>P>Fe为内贮型。该系统的水循环中 Ca>Mg>Fe>P为净损失、Zn>K>Org-N>NH4 -N>Mn>NO3 -N>Cu为净积累 ,与第 1代杉木林相比 ,第 2代杉木幼林水化学过滤与吸贮功能较差 ,系统稳定性也较弱 ,生态功能的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
2002, 22(6):866-877.
摘要:生态恢复是不同层次上退化生态系统的选择性再生与再发展过程 ,它包括人类主导作用下的生态系统恢复和自然主导下的生态恢复 ,它具有自然性、经济性、人文性和选择性。以生态经济原理为基础 ,首先提出了生态系统退化度与恢复度理论上存在的反 -S型关系 ,讨论了在统一矢量价值标尺下恢复演进过程的数学描述与恢复的判定准则。作者进一步讨论了生态恢复工程的一些系统集成原理 ,包括系统集成的技术流程、基本原则的关联组合体系、恢复技术的组装与集成体系、生态恢复模式的分类系统及其在生态集成管理体系下以成本约束、效益约束、尺度约束为核心的模式集成系统、生态恢复系统目标 -模式 (速度与路径 ) -成本 /效益 /效率的价值耦合链的建立。
2002, 22(6):885-893.
摘要:以当前国际上流行的衡量环境物品经济价值的重要方法——条件价值评估法 ( CVM) ,针对黑河流域张掖地区生态系统恶化的现状 ,以支付卡的方法设计了 70 0份调查问卷 ,调查了黑河流域居民对恢复张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支付意愿 ( WTP)。结果表明 ,黑河流域 96 .6 %的居民家庭对恢复张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存在支付意愿。对支付卡数据的非参数估计结果表明 ,黑河流域居民家庭对恢复张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平均最大支付意愿每户每年在 4 5 .9~ 6 8.3元之间。支付卡数据的参数估计分析表明 ,黑河流域居民家庭对恢复张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平均最大支付意愿每户每年为5 3.35元。按黑河流域现有家庭数量计算 ,恢复张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效益每年至少在 2 2 4 6 .2 8× 1 0 4 元以上。由于恢复张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效应 ,因此 ,仅就黑河流域居民家庭数量估计的恢复张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 ,只是对恢复张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的最低估价。
2002, 22(6):894-900.
摘要:一日内冷蒿和差不嘎蒿的光合速率 ( Pn)、蒸腾速率 ( E)和水分利用效率 ( WUE)在早或晚出现了最高值 ,而其余时间则变化低缓 ,原因归结于沙地环境因子和植物内部因子的共同作用。冷蒿的 Pn和 WUE日均值高于差不嘎蒿 ,E的日均值却低于差不嘎蒿 ,说明冷蒿在干旱环境下具有较高的物质生产量和节约用水的能力。自然状态下冷蒿各生长季的水势 ( ψw)和充分膨胀时的渗透势 ( ψ10 0π )远低于差不嘎蒿 ,水分相对亏缺 ( RWD)、束缚水含量 ( BWC)、束缚水与自由水的比值 ( BWC/F WC)远高于差不嘎蒿 ,表明其具有更强的抗旱性 ;干旱和旱后复水条件下差不嘎蒿的 RWD、BWC和 BWC/FWC产生大幅度波动 ;长期极端干旱条件下两者 RWD、BWC和 ψw终极值相近 ;长期淹水对冷蒿生理过程的影响更大些。干旱使两种牧草蛋白质发生分解 ,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大量累积 ,其中冷蒿的累积量远远超过差不嘎蒿 ,这种累积特征可能正是两种牧草竞争机制的本质所在。
2002, 22(6):901-910.
摘要:雾凉季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4种植物幼苗对生长光环境的适应 ,其中两个树种幼苗喜光 (团花树和滇南插柚紫 ) ,两个树种幼苗耐荫 (滇南红厚壳和玉蕊 )。发现弱光环境中生长的 4种植物比叶重、光合能力、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叶绿素 a/b比较低 ,叶绿素含量较高。玉蕊和滇南红厚壳幼苗的光合能力和呼吸速率低于团花树和滇南插柚紫。团花树和滇南插柚紫的比叶重和光合作用的可塑性大于玉蕊和滇南红厚壳。高光强下生长的团花树和滇南插柚紫增加叶氮分配给羧化酶的比例 ,减少分配给叶绿素的比例。滇南红厚壳和玉蕊适应弱光环境的能力略强于团花树和滇南插柚紫 ,但适应强光的能力较差。研究结果支持树种的生理生态特性决定了其演替状况和生境选择的假说。单位干重叶的光合能力和呼吸速率并未表现出利于光适应的可塑性 ,表明 4种植物生理适应能力较差。形态学上的适应在 4种热带雨林树种幼苗光适应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叶氮分配也是它们光适应的策略之一。
黄启飞 , 黄泽春 , 高定 , 郑袁明 , 郑玉琪 , 陈同斌
2002, 22(6):916-921.
摘要:利用半变异函数对城市污泥堆肥温度的空间变异特性进行了研究 ,对堆体温度进行了克里格法 ( KRIGING)插值。采用通风静态垛堆肥工艺 ,试验了 0 .79、2 .0 3m3 / ( min·m3 )两种通风量。沿着堆肥池长度方向设定 2个纵剖面 ,每个纵剖面的面积为 6 .0 m× 1 .0 m,按 0 .5 m× 0 .1 m布设网格。结果表明 ,在水平方向上堆肥温度的半变异函数用球状模型进行拟合效果较好 ,而在垂直方向上的半变异函数用线性模型进行拟合效果较好 ;在水平方向上两个剖面的温度变程 ( range)分别为 0 .90 m、1 .2 5 m,在垂直方向上的变程分别为 0 .75 m、1 .0 0 m;利用克里格法进行最优内插估值得到的温度等值线图表明 ,高温区域一般位于堆体中层 0 .4~ 0 .6 m,低温区域一般位于堆体下层 0~ 0 .4 m;从温度剖面等值线图判断 ,中试规模的城市污泥堆肥 ,其合理通风量小于 0 .79m3 / min· m3 。
王甲辰 , 刘学军 , 张福锁 , 吕世华 , 曾祥忠 , 曹一平
2002, 22(6):922-929.
摘要:在四川盆地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覆盖物对旱作水稻植株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有效铁含量较高而有效锰含量较低的土壤上 ,覆地膜及传统淹水处理在整个生育期没有表现缺锰症 ,而覆麦秆处理前期分蘖能力差 ,生长缓慢 ,表现严重的缺锰症。在覆麦秆处理裂区灌施 2‰的 Mn SO4 溶液 (每次 4 5 0 kg/ hm2 )两次后 ,水稻株高、分蘖和生物量都迅速增加 ,说明覆麦秆处理水稻受到了锰的胁迫。其原因与地膜处理明显提高土壤温度 ,而覆麦秆处理却具有降温作用有关。试验还发现 ,灌施锰肥能够补偿温度降低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水稻产量以覆地膜处理最高 ,其次是覆麦秆灌锰处理 ,再次是传统淹水处理 ,覆麦秆未灌施锰肥处理产量最低 ,后者与其它处理差异也达极显著水平。覆地膜条件下 ,水稻产量随施氮量的提高而提高 ,但当施氮量为 1 5 0 kg/ hm2后产量变化不大。与传统淹水相比 ,覆盖旱作处理显著降低总耗水量 ,节水率达 6 3.1 % ;并在产量基本不变或有所提高的前提下 ,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2~ 3倍。
2002, 22(6):930-934.
摘要:作物最小冠层阻力是研究农田蒸发和作物缺水的一个重要参数。使用作物的冠层红外温度信息 ,将作物在充分灌溉情况下冠层温度与空气温度之差与空气的饱和水汽压差的经验关系同其理论解释相结合 ,通过实验数据 ,估算了在华北平原气候条件下的冬小麦 ( Triticum aestivum L.)的平均最小冠层阻力 ,为基于这种阻力的应用提供基础。研究表明冬小麦最小冠层阻力随发育期而不同 ,并且抽穗前后差异明显 ,给出了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平均最小冠层阻力。
2002, 22(6):935-942.
摘要:比较分析转 Bt基因棉棉田、常规棉综防棉田和常规棉化防棉田棉铃虫天敌功能团的组成、数量、时空和多样性的发生动态。主要结果为 :Bt棉田比常规棉综防棉田和化防棉田天敌种类分别增加 1 6 .3%和 5 4 .1 % ;百株累计捕食性天敌数量分别增加 5 2 .8%和 1 76 .3% ,棉铃虫幼虫寄生蜂数量分别降低 4 2 .9%和 5 2 .9% ;天敌功能团多样性分别增加1 0 .1 %和 2 4 .1 %。常规棉棉田二代、三代棉铃虫幼虫寄生率分别为 1 1 .1 %~ 6 5 .0 %和 4 .1 %~ 6 6 .2 % ,Bt棉田为 0 .0 %~ 5 .0 %。就不同类型天敌功能团来说 ,Bt棉田瓢虫和草蛉的数量比综防棉田分别减少 8.4 %和 5 .8% ,比化防棉田分别增加 34 .1 %和 2 0 6 .3% ;Bt棉田食虫蝽和蜘蛛的数量比综防棉田分别增加 1 80 .6 %和 71 .2 % ,比化防棉田分别增加32 9.1 %和 4 83.7%。棉铃虫捕食性天敌空间生态位发生动态在各类棉田相似。分析认为 :Bt棉田有利于保护瓢虫和草蛉 ,有利于食虫蝽类和蜘蛛类天敌的增殖 ;Bt棉田棉铃虫天敌群落依次比常规棉综防棉田和化防棉田稳定。不同时期、不同类型棉田的棉铃虫天敌功能团数量和所起的作用不同。6月下旬棉铃虫捕食性天敌控制作用存在“空缺”,7月下旬化防棉虫出现天敌控制“空缺”。不同时期捕食性天敌功能团恢复能力有差异,6月底~7月初天敌恢复能力最强,7月下旬,天敌恢复能力最弱。天敌功能团中,瓢虫恢复能力最强,食虫蝽类和蜘蛛类天敌次之。
2002, 22(6):943-949.
摘要:综述了遗传距离的概念、背景 ,有关遗传距离的几种基本的突变模型以及和遗传距离有关的参量和几种常用统计量 ,指出在处理蛋白质数据、分子数据以及序列数据时 ,如何选择相应的统计量和可用的软件包 ,同时还着重指明了各种模型的假设前提 ,为处理实际的蛋白质或分子数据时选择合适的模型 ,和对数据的最终解释提供一些帮助。
白图格吉扎布 , BAI , Angqin Andre
2002, 22(6):950-953.
摘要:提出植被分析的新数学方法——多元向量分析法。植被群落是由多种植物组成的。植被状态可以用多维物种空间的点 ,或连接空间点和原点的多元向量来表示。向量同时具有量值和方向。向量的量值 (长度 )表示植被所含物质 ,能量 ,信息的总量 ,而方向表示这个总量在各物种间的分配。在射影空间里 ,同一射线上的点表示成分相同的植被 (或代表相同植被的点组成射线 )。用余弦表示的向量方向是植被数量化 ,进而施行植被成分分析的关键。向量分析既可以用来进行植被分类 ,也可以用于植被动态监测。
2002, 22(6):954-956.
摘要:林地枯落物分解率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重要内容之一 ,传统的尼龙网袋实测法虽然能提供某一具体年份枯落物分解率的准确数据 ,但因其费时费力且不能反映整个历史时期的平均水平而难以推广。基于林地枯落物积累平衡原理 ,首次提出了利用枯落物平衡模型推算枯落物分解率的方法 (简称平衡法 ) ,并将之应用于黄土残塬沟壑区剌槐林地枯落物分解率的计算。这种由平衡法推算所得枯落物分解率能反映林地的历史水平 ,弥补了尼龙网袋实测法的不足 ,建议在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中推广应用。
2002, 22(6):957-961.
摘要:对 2 5年生杉木细柄阿丁枫混交林进行研究表明 :混交林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养分含量、酶活性和涵养水源功能均有良好的作用。混交林林分持水量为 2 2 1 2 .84 t/ hm2 ,杉木纯林为 1 84 1 .6 2 t/ hm2。混交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孔隙组成和水分状况均比纯林好 ;混交林土壤养分含量比纯林高 ,0~ 2 0 cm层有机质含量比纯林增加 80 .5 % ,全氮 ,全磷、水解性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比纯林提高 2 8.8%、39.8%、32 .0 %、5 6 .6 %和 76 .8% ;混交林土壤酶活性比杉木纯林高 ,0~2 0 cm层转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比纯林增加 1 5 6 .1 %、72 .6 % .30 .0 %和 1 0 .3%。
2002, 22(6):962-968.
摘要:在生态位空间分割基础上 ,应用两种不同类型的生态位宽度公式和生态位重叠公式测定了杉阔混交林不同资源空间中主要种群的多维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 :考虑资源利用率与否对生态位宽度的测度有较大影响。杉阔混交林主要种群在不同资源空间中的生态适应性不同。在同一资源空间中 ,种对间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并非成正相关关系。在不同资源空间中 ,杉木与同一其它树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发生变化。生态位重叠与竞争之间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种对间的生物学特性的左右。研究杉阔混交林多维生态位特征对混交林营造具有指导作用。
张林静 , 岳明 , 张远东 , 顾峰雪 , 潘晓玲 , 赵桂仿
2002, 22(6):969-972.
摘要:采用 Levins公式和王刚生态位重叠计测方法 ,对新疆阜康绿洲荒漠过渡带中的 7个植物种 ,分别从群落梯度和 3个单一生态因子 (土壤水分维 ,土壤盐分维 ,土壤酸碱度维 )上对其生态位分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如下 :1在群落梯度上 ,生态位大小依次为红砂 ( 0 .70 1 0 ) ,梭梭 ( 0 .6 4 34 ) ,角果藜 ( 0 .4 774 ) ,雾冰藜 ( 0 .374 5 ) ,盐爪爪 ( 0 .35 4 1 ) ,叉毛蓬( 0 .335 4 )和碱蓬 ( 0 .2 76 9) ;2红砂在土壤水分、土壤盐分、土壤酸碱度维上的生态位分别为 0 .5 2 74 ,0 .6 0 39和 0 .36 2 0 ,梭梭在这 3维上分别为 0 .332 0 ,0 .30 83和 0 .5 1 0 3,从生态位宽度看 ,红砂和梭梭处于优势种地位 ,其余为非优势种 ;3每个物种在群落梯度上的生态位宽度基本大于在上述 3个资源轴上的平均生态位 ;4红砂与梭梭在土壤盐分维上的生态位重叠最大 ( 0 .4 2 0 3) ,表明了这两个优势种在利用土壤盐分方面有相似的特性。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