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2, 22(4):445-451.
摘要:内蒙乌盟后山及河北坝上地区是研究土地利用的人为驱动、气候驱动同全球变化关系的理想剖面。区内气候风蚀力代表了自然地理条件的主分异方向 ,其值在 70~ 3之间 ,高低差别很大。区内 4 2 a内单位面积上牲畜头数累积减少量以旱作界线附近为最高 ,向南北两侧减低 ,且南部高于北部。 2 0世纪 80年代沙漠化的发展并没改变本世纪 70年代沙漠化程度分布的基本格局。两个时代具有相同的空间分布规律 :沿旱作农业北界附近的旗县为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带 ,向南部坝上农业地带和北部牧业地带递减。虽然社会经济因素仍以西北东南为分异的主方向 ,但滥垦加剧了农牧交错带梯度分异 ,旱作界线附近构成了社会经济因子分异的跃变地带。对区内 2 0个旗县 1 3个因子的旋转主成分分析表明 ,前 4个主成分约分别为 33%、2 1 %、1 5 %和 1 4 % ,各自代表社会经济条件、灾害、气候风蚀力和沙尘天气四类要素。根据其分异规律 ,自东南向西北可将本区划为南部农牧中度脆弱、中部牧农重度脆弱和北部牧业轻度脆弱 3个弧形地带。
2002, 22(4):452-460.
摘要:论述了研究陆气相互作用的意义和现状。在以前工作基础上 ,针对腾格里沙漠人工植被区陆气水热传输过程 ,提出了一个多层陆气耦合模式。特别给出了导水率的计算模型和修正后的根系吸水模式 ,考虑了结皮层对于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以及植被演变的过程。陆气耦合模式分别对大气、植被、土壤作多层划分 ,以助于细致了解沿高度分布的各物理量。同时 ,介绍了当地气候概况和野外观测情况。利用本模式对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站人工植被区陆气水热交换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 ,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可为当地合理利用水热资源和治理沙漠提供科学依据。
2002, 22(4):461-470.
摘要:为了评价和比较地形和其它“直接”环境因子对植被变化影响的大小 ,通过调查一条亚热带山地森林样带及其生境因子 ,分析不同层次植被的水平格局 ;并利用多元回归和 DCCA方法比较了诸生境因子对植被格局变化的影响及其与分析尺度相关的变化。结果表明 :( 1 )影响乔木、灌木和草本层植被格局变化的首要因子都是地形特征 ;最重要的土壤因子是土壤发生层厚度。在对林下物种构成的影响方面 ,坡向和坡度的作用大于林冠空隙度。 ( 2 )除坡向外 ,其它地形因子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林冠孔隙度和土壤理化属性分别与不同的地形特征显著相关 ,显示了地形对林隙干扰和土壤侵蚀过程的控制。乔、灌、草的覆盖度是生境条件的综合反映 ;它们与非生物因子的相关性显示了成熟林下灌木和草本层物种生态习性的整体差异。 ( 3)各分析尺度上诸生境因子间的相关关系基本稳定。但随尺度增大 ,生境的小尺度异质性被平滑掉。诸因子之间的相关显著性程度逐渐降低。 ( 4 )从 5× 5 m2到 5× 4 0 m2 ,立地因子对乔、灌、草 3层植被变化的解释量随尺度的倍增而接近成倍增长 ;但其主要原因是样方数量增加 ;分析尺度变化的影响小得多。 ( 5 )地形与土壤、光照等直接生境因子对植被格局解释量之和相当。但在不同尺度上,地形特征都是解释能力最强的一组生境质量。最后讨论了取样数量和分析尺度在不同研究结果比较中的意义。
2002, 22(4):471-478.
摘要:经济补偿作为一项政策措施 ,对保障当前西部开发进程中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顺利展开 ,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 ,作为我国植被生态建设中一个全新的举措 ,目前经济补偿政策的实施刚刚开始 ,有关的理论研究尚处于初步的探讨阶段。循着“为什么要补偿 ?→补偿多少 ?→如何补偿 ?”的思路 ,建立了经济补偿的概念模型 ,着重探讨了补偿标准的确定以及多层次补偿制度建立等问题 ,并对目前处于试点示范中的经济补偿政策进行了评述。
2002, 22(4):479-485.
摘要:采用国家标准《水质微型生物群落监测—— PFU法》,对珠江广州市段的原生动物群落进行了群落组成和群集过程的研究。共观察到各类原生动物 2 0 3种。其中植物性鞭毛虫 4 4种 ;动物性鞭毛虫 6 4种 ;肉足虫 1 7种和 78种纤毛虫。分析了原生动物群落在该河段的组成特点 ,以及它们与水质变化的关系。结果显示 :原生动物群落特征的变化与水质变化相吻合 ,珠江在流经广州市区后 ,水质发生了明显地恶化 ,原生动物群落受到破坏 ;经过一个较长的流程 ,水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原生动物群落也有所恢复。
2002, 22(4):486-495.
摘要:对以实验数据为基础建立的初步空间模型进行了验证 ,并用 Maunder和 Mauring的线性回归模型对苇田子模型进行了修正。模拟结果显示 ,辽河三角洲 8万 hm2 苇田每年灌期大约可以去除 32 0 0~ 4 0 0 0 t总氮和 80 t的活性磷 ,但这仅相当于其潜力的 1 /1 0。因此 ,运用河口湿地作为富含营养物质河水入海前的最后过滤屏障 ,对于防止近海水体的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
2002, 22(4):496-502.
摘要:通过水培和砂培两种方法 ,研究了镉胁迫下小麦 ( Triticum aestivm L.)根系分泌物变化。通过研究镉对小麦根系分泌氨基酸和糖 ,根系分泌其它一些次生代谢物质等的影响 ,以及根系分泌物对蔬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探讨镉胁迫下植物根系的生理生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镉胁迫下 ,小麦根系分泌物无论在量上还是质上都有变化。镉胁迫下根系分泌的电解质、糖类、氨基酸以及其它一些次生代谢物质都有所变化 ,但变化情况有差异。电解质外渗率、糖类随 Cd2 + 浓度升高而增加 ,在低浓度 Cd2 + 作用下 ( 0 .5 mg/ L) ,随处理浓度的升高 ,氨基酸分泌量增加 ;当处理浓度高于相应浓度时 ,氨基酸分泌量随浓度升高而减少。随 Cd2 + 浓度升高 ,次生代谢物分泌种类减少。这说明小麦通过改变根分泌作用而缓解镉危害。由于根系分泌次生代谢物的活动比较复杂 ,因而根系的分泌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根系分泌物中可能含有某些物质抑制萝卜、白菜种子萌发 ,这是涉及到植物他感作用的问题 ,值得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初步分析小麦根系在不同的环境中对镉胁迫的响应方式 ,为以后根分泌物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也为镉污染区农作物的合理栽培提供新的参考资料。
2002, 22(4):503-507.
摘要:甘草 (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幼苗用 PEG6 0 0 0 ( -2 .5 Mpa,-1 .5 Mpa)模拟干旱处理 ,测定了 4 d中叶的 MDA含量、膜相对透性及几种保护酶 ( SOD、POD、ASP、CAT)活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2 .5 Mpa胁迫下 ,MDA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1 .5 Mpa胁迫下 ,前两天略有降低 ,至第 4天时 ,上升到与处理前基本持平的水平。细胞膜透性在处理前期下降 ,后期升高 ,低渗透胁迫较高渗透胁迫变化平缓。几种保护酶活性在干旱处理期间都有变化 :POD除第 1天降低外 ,其余几天均呈上升趋势 ;在处理前期 ,SOD活性升高 ,CAT活性下降 ,而在后期其变化为 SOD活性降低 ,CAT活性升高 ;ASP活性变化波动较大 ,-2 .5 Mpa胁迫下 ,第 1、第 3天有两次上升峰 ,第 4天较处理前下降了 1 0 4 .3%。在 -1 .5 Mpa胁迫下的几种保护酶活性变化幅度较小。表明了高渗透胁迫能使膜脂过氧化而引起膜的损伤 ,低渗透胁迫程度对细胞膜脂过氧化及膜的透性影响较小 ,且可能对膜脂过氧化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植物在干旱胁迫下保护酶系统的作用,可能是通过它们之间相互协调且保持一个稳定的平衡态而进行的。
2002, 22(4):508-512.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 ,对不同施肥条件下黄土塬区地膜覆盖栽培玉米与裸地种植玉米各生长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C、N、P进行了研究 ,其结果表明 :地膜覆盖栽培各生长期玉米地的微生物量 C均低于裸地种植玉米地 ,微生物量 N与 C的趋势基本一致 ,其中苗期表现最明显 ;而微生物量 P有所不同 ,拔节期地膜覆盖玉米地的微生物量 P明显低于裸地种植玉米地 ,抽雄期则是前者明显高于后者。研究表明地膜覆盖种植玉米对土壤微生物量 C、N、P产生重要影响 ,其影响程度与作物生育期有关。
2002, 22(4):513-519.
摘要:对红壤丘岗区渍潜田地下水位动态变化规律及对土壤氮磷有效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渍潜田地下水位的月变化具有十分明显的规律性 ,一般以秋冬季节 ( 1~ 3月份和 9~ 1 2月份 )地下水位最低 ,而以春夏季节 ( 4~ 8月份 )地下水位最高 ,故以早稻受渍害最为严重 ,其原因主要是受降雨和灌溉的共同影响。根据渍潜田地下水位的变化特点不同 ,可将其分为地下水位相对稳定型和非稳定型两种类型 ,并提出了相应的水分管理模式。地下水位的变化能明显影响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随着地下水位的升高 ,土壤有效氮和磷含量下降。渍潜田土壤 Fe-P和 O-P含量也有随地下水位的升高而呈下降的趋势 ,其含量亦显著低于非渍潜田土壤 ,因而导致了土壤磷素有效性的下降。
2002, 22(4):520-527.
摘要:以江汉平原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当地农户小麦 -稻、稻 -稻、油菜 -大豆、油菜 -花生、小麦 -芝麻、小麦 -棉花、青椒 -大白菜、萝卜 -茄子 8种种植模式农田 B素的输入、输出和平衡研究。结果表明 ,B素的输出主要是作物收获 ,占 B素总输出量的 4 4.8%~ 6 4 .7% ;其次是淋溶损失占 2 5 %~ 4 1 .4 % ,B素流失占总输出量的 9.2 %~ 1 7.4 %。B素的主要输入途径是施有机肥和 B肥 ,此外 ,降雨也是 B素输入的主要途径 ,该区域各种类型农田生态系统 B素输入途径大小顺序为菜田 :有机肥 >降雨 >灌溉 >自然归还 >无机肥 >种子 (种苗 ) ;水田和旱地 :降雨 >有机肥 >灌溉 >自然归还 >无机肥 >种子 (种苗 )。对 B素平衡研究表明 ,该区 2种菜田由于有机肥投入较大 ,普遍盈余 ,而 2种稻田由于施用有机肥和秸杆还田归还许多 B素 ,B素亦基本平衡。而 4种旱地有 1种种植模式由于有 B肥和有机肥的投入 ,B素盈余较多 ,而另 3种农田由于施化肥而不施有机肥和 B肥 ,B素出现不同程度的亏缺。
2002, 22(4):528-534.
摘要:大石鸡是我国特有种 ,仅分布于青海东部 ,甘肃中部 ,宁夏六盘山以西 ,是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荒漠环境指示鸟类。研究其遗传多样性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不仅是生态遗传学的前沿领域 ,而且在进化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领域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 PCR)和直接测序的方法 ,测定了甘肃境内由北向南的 5个大石鸡 ( Alectorismagna)种群 (兰州、榆中、定西、武山和礼县 )的线粒体 DNA( mt DNA)控制区 ( D-loop) 4 5 7~ 4 5 8个碱基长度的基因序列。结果表明兰州、榆中、定西、武山和礼县种群的平均碱基含量中 A( F=0 .30 F0 .0 1( 4 ,32 ) =3.97)、T( F=6 .4 4>F0 .0 1( 4 ,32 ) =3.97)差异极显著。 5个种群的基因变异率分别为 0 .32± 0 .2 7%、0 .4 8± 0 .4 5 %、0 .6 2± 0 .4 3%、0 .4 4± 0.24%、0.17±.0.14%,种群内的平均基因变异率为0.41±0.17%,种群间的平均基因变异率为0.46±0.10%,种群内和种群间的平均基因变异率差异不明显(F=2.59
2002, 22(4):535-540.
摘要:利用多个物种共存模式模拟了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动物种群演化的动力学特性 ,研究结果表明 :( 1 )由于栖息地的毁坏所导致的动物物种灭绝是依赖于对物种死亡率和有关平衡态的假设的。不同的假设下 ,即使栖息地的破坏率相同 ,灭绝的物种可能是竞争能力最强的若干物种 ,也可能是竞争能力相对较弱的若干物种。既不象传统的物种进化理论所认为的必是弱的物种先灭绝 ,也不象 Tilman等人所认为的一定是最强的若干物种先灭绝 ;( 2 )如果弱的物种具有较高的平均死亡率 ,则当栖息地受到一定的毁坏时 ,将有较多强的物种灭绝 ,而且物种灭绝时间将大大缩短 ;( 3)在物种死亡率不变的情形下 ,物种在未受毁坏栖息地上的平衡态的大占有率 p0i,将有利于物种的生存。
2002, 22(4):541-547.
摘要:在自然变温、人工控温及冷水灌溉条件下 ,比较研究了温度对双低两用核不育水稻 96 -5 -2 S与两用核不育水稻培矮6 4 S育性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 :1当它们在雄性育性转换温敏感期遇到 1~ 1 2 d平均自然日均温 2 3.0~ 2 3.8℃的低温时 ,96 -5 -2 S表现不育 ,套袋自交结实率为 0 ,而培矮 4 6 S可育 ,套袋自交结实率为 0 .1 %~ 4 .5 % ;2在它们雄性育性转换温敏感期用 2 2℃恒温处理 5 d,96 -5 -2 S败育彻底 ,套袋自交结实率为 0 ,而培矮 6 4 S可育 ,套袋自交结实率为 1 0 .7% ;用1 7℃恒温处理 6 d,96 -5 -2 S与培矮 6 4 S均可育 ,但 96 -5 -2 S套袋自交结实率 ( 6 .8% )显著高于培矮 6 4 S( 2 .5 % ) ;3在它们雄性育性转换温敏感期用不同温度的冷水串灌 1 5 d,水深维持在 2 0 cm左右 ,当水温为 2 2~ 2 2 .5℃时 ,96 -5 -2 S不育 ,结实率为 0 ,而培矮 6 4 S可育 ,结实率为 1 8.5 % ;当水温为 1 9.5~ 2 1 .5℃时 ,96-5-2S与培矮64S均可育,但96-5-2S结实率(2.5%~45.1%)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培矮64S(50.4%~56.9%)。以上结果说明:导致双低两用核不育水稻96-5-2S雄性不育的起点温度与导致其生理不育的下限温度均低,其不育性比培矮64S更稳定,耐寒性比培矮64S更强,即可确保制种安全,又可确保自身繁殖,对加快两系法杂交水稻的发展步伐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2002, 22(4):548-553.
摘要:用 4个恒定温度 ( 2 4~ 32℃ )孵化灰鼠蛇卵 ,检测温度对孵化期、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特征的影响。在 2 4~ 32℃范围内 ,孵化温度显著影响孵化期及孵出幼体的体长和剩余卵黄大小 ,但不影响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的性别、体重、躯干重和脂肪体重。 2 4、2 6、30和 32℃孵化期分别为 99.0、72 .2、5 4 .7和 4 8.7d。 2 4℃和 2 6℃孵出幼体的体长大于 30℃和 32℃孵出幼体 ;2 4℃和 32℃孵出幼体内的剩余卵黄较多。不同温度下发育的胚胎对卵内物质和能量的利用有一定的差异 ,但差异不显著。雌性幼体的体长、尾长和总长均大于雄性幼体 ,这些两性差异与孵化温度无关。孵出幼体和新生卵内容物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 ,孵化前后卵壳灰分含量也无显著差异 ,表明灰鼠蛇的卵黄可提供胚胎发育所需的所有无机物。
2002, 22(4):554-558.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 ,主要测定银狐 ( Vulpesvulpes)的气味对根田鼠 ( Microtus oeconomus)社会行为和交配行为的作用格局。结果表明 ,根田鼠的交配行为模式属于 # 1 1模式即无限制、抽动、多次插入和多次射精 ,但有时射精前无多次插入 ;银狐对根田鼠的交配行为的频次具有极显著抑制作用 ( P<0 .0 0 1 ) ;银狐气味对根田鼠雌体攻击行为以及两性的自我修饰的频次和累积时间具有显著 ( P<0 .0 5 )的抑制作用 ,而可极显著提高雄体对雌体探究行为的累积时间 ( P<0 .0 1 )。
2002, 22(4):559-565.
摘要:利用国家气象局高空气象资料 ( CD版 )统计了 1 986~ 1 995年间昆虫迁飞季节内 ( 3~ 9月份 )低空急流发生的时空变化和气候学 ,并与稻飞虱的北迁作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低空急流的发生区域分布于百色、锦州、嫩江一线的东侧 ,长时间、大尺度的低空急流有利于稻飞虱的远距离北迁和大范围降落 ,3月下旬至 5月下旬稻飞虱始见期的北界与低空急流的 1 6 .5℃等温线相吻合 ,而后其始见期北界与低空急流前缘所至基本吻合。据此提出可以低空急流作为监测稻飞虱迁飞的预警参数 ,再结合虫情资料预测稻飞虱迁入区的分布。
2002, 22(4):566-570.
摘要:用气相色谱分析法研究了温度和光周期对棉铃虫雌蛾分泌性信息素的影响。结果表明 ,温度和光周期对棉铃虫雌蛾分泌性信息素各组分的含量影响较为明显。统计分析表明 ,不同温度和光周期条件下 ,性信息素各组分的含量差异显著 ( P<0 .0 5 ) ,温度越低 ,光周期越短 ,各组分的含量越高。温度对性信息素各组分的相对比例影响较小 ,而光周期对性信息素各组分的相对比例影响明显 ,不同光周期下性信息素各组分的相对比例差异显著 ( P<0 .0 5 )。
2002, 22(4):571-576.
摘要:以对镉 ( Cd)抗性不同的两个菜心品种特青 6 0天和迟心 2号为试验材料 ,用盆栽土培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在不同浓度 Cd处理下 ( 0 mg/kg,1 .0 mg/kg,3.0 mg/kg,1 0 .0 mg/kg) Cd在菜心体内累积及迁移的差异 ,并探讨了造成差异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 :Cd处理下 ,特青 6 0天茎叶中积累的 Cd比迟心 2号的少 ,在高 Cd浓度 ( 1 0 .0 mg/kg)下 ,与对照相比 ,特青6 0天的干重明显增加 ,而迟心 2号的干重则显著降低。进一步分析研究发现 ,在相同的 Cd处理下 ,特青 6 0天中 Cd的迁移率较小 ,特别是在 3.0 mg/kg Cd处理下比迟心 2号的低 5 .6 2 % ;根系细胞壁中的 Cd所占的比例比迟心 2号的高 ;特青6 0天根系中全硫 ( S)的含量比迟心 2号的高 ,而且随着 Cd处理浓度的增加 ,全 S含量提高 ,但迟心 2号中 S含量的变化趋势与之不同 ;特青 6 0天根系汁液的 p H值比迟心 2号的高 ,且汁液中 Cd的含量比迟心 2号的低 ;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 :根系汁液中的 Cd含量与茎叶汁液中 Cd的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以上的结果可能造成了特青60天中Cd在根系内的活性和迁移能力较低,减少了Cd由根系向茎叶的迁移,从而使特青60天对Cd的抗性高于迟心2号。
2002, 22(4):577-585.
摘要:回顾了可持续农业的演变和发展历史 ,概括介绍了可持续农业的定义、内涵、理论基础以及研究方法和内容。重点评述了国外关于可持续农业量化研究进展情况 ,对几个公认的量化生态可持续性的指示因子 :土壤 ,水分 ,生物多样性等进行了仔细分析 ,以期对国内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有所借鉴和启发。文章最后还结合我国目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农业面临的挑战 ,指出 :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提高水分利用率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指示因子 ,并提出了 2 1世纪我国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几个模式。
2002, 22(4):586-592.
摘要:生态过渡性是梯度环境的特征之一 ,过渡带的显著性是地理学和地植物学中长期争论的重要问题 ,生态交错带位置和宽度的判定是定量研究交错带生态学过程的基础。样带法是采集非连续梯度数据和研究交错带的结构、功能和格局梯度变化的有效方法。生态交错带变化最为显著的特征是植被的变化 ,包括植物种类组成和植被结构的变化 ,植被生态学群落分析中的相异系数、β多样性、梯度分析和分类排序技术等已被证明是成熟可靠的方法。介绍两种交错带定量判定的有效方法。游动分割窗技术是通过滑动求取样带上样点间相异系数 ,通过相异系数变化曲线判定交错带的位置和宽度。分割窗技术提供了敏感地定位非连续梯度的客观且有效的方法 ,它不仅可用于环境梯度上的等距离样点取样 ,而且可用于非等距离梯度样带多元变量的分析。植被的特征是对生态环境连续体的综合反应 ,植被在环境梯度上的排序参数提供了一种较好的交错带定量指标 ,样带植被数据特征参数的变异轮廓图能够反应植被沿样带的物种组成、结构和空间变化格局 ,可以反应植被沿环境梯度的 β多样性和植物群落的梯度分化 ,植被变异侧面轮廓图的间断或不连续 (突变 )区间就是群落边界的位置。
2002, 22(4):593-596.
摘要:由于浮游动物在调节海洋生物生产中的关键作用 ,对其摄食生态学的研究一直是海洋生态学研究的重点。总结了近年来关于浮游动物主要类群——桡足类对浮游植物摄食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主要包括 :影响植食性桡足类摄食强度的主要因素 ,饵料对于桡足类种群变动的影响 ;现场测定桡足类摄食率的方法以及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2002, 22(4):597-602.
摘要:讨论有关害虫生态防治策略的若干基本概念 ,包括产生背景、含义、与综合防治等的关系以及实施等。综合防治遇到的一些问题使得人们寻找新的策略 ,而生态学、计算机、信息科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知识与技术的普及则催产了生态防治策略。该策略的要义是强调系统观点和经济生态学原则 ,运用任何适宜的措施调控害虫种群 ,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功能 ,实现环境安全、经济高效、生态协调、持续发展的目标。生态防治的含义与综合防治十分接近 ,实践中难以区分。生态防治策略及措施具不同的发展阶段 ,且随国家和地区的条件不同而变化。与综合防治一样 ,生态防治的实施需要适宜的社会组织 ,包含社会组织的统一防治将有助于生态防治的实施。
黄洪辉 , 林燕棠 , 李纯厚 , 林钦 , 蔡文贵 , 高东阳 , 贾晓平
2002, 22(4):603-607.
摘要:采泥样调查所获底栖动物一般为体形较小 ,活动能力较弱的种类 ,往往是一些底层鱼类和虾类等良好的天然饵料。珠江口海域渔业资源丰富 ,是中国南海区的主要渔场之一 ,因此 ,对该海域饵料底栖动物进行研究有重要的意义。通过1 999年 9月和 2 0 0 0年 4月分别对珠江口底栖生物进行的两个航次的采泥样调查 ,分别鉴定出底栖动物 1 5种和 2 1种 ,共计 32种。底栖动物的优势种 ,秋季为光滑河篮蛤 Potamocorbula laevis( Hinds) ( Y=0 .387) ,春季为光滑河篮蛤 ( Y=0 .4 6 4 )和欧文虫 Owenia fusformis Delle Chiaje( Y=0 .1 2 0 )。平均个体数量和生物量 ,春季为 5 91 .7ind./m2 和 2 6 .7g/m2 ,秋季为 85 .0 ind./m2和 7.4 g/m2 ;而在各类群生物中 ,软体动物占绝大部分 ,其次为多毛类 ,其它各类群所占比例都不足 5 %。生物多样性、个体数量和生物量的分布均呈由北向南增加的趋势。另外 ,与近 2 0 a中的历史资料相比 ,珠江口底栖动物个体数量变化不大 ,除 2 0 0 0年春季较高为591.7ind./m2外,其变化范围在72.4~128ind./m2之间。春季生物量除1991年较高为27.0g/m2外,变化不是很大,大约10g/m2;但秋季生物量呈明显下降趋势,1980年为30.1g/m2,1990年为27.8g/m2,1999年秋季急剧下降至7.4g/m2。此外,从底栖动物各大类的百分组成变化情况来看,一般以软体动物个体数量(22.7%~83.2%)和生物量(57.9%~82.5%)都最高;多毛类的个体数量百分组成占第二位,其范围是13.4%~52.3%;其它各类群的百分组成除个别时候所占比例较大外,一般都较小。
2002, 22(4):608-611.
摘要: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和类群数随着生长季的推进而增加 ,8月份达到最高值。 8月份和 9月份 ,豚草发生地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和类群数明显少于对照样地。豚草对于土壤动物的抑制作用具有类群上的选择性 ,对线虫类和线蚓类的抑制作用更强。豚草对土壤动物的影响 ,生殖生长期大于营养生长期 ,普通豚草大于三裂叶豚草 ,豚草纯群落大于豚草与其它植物混生群落。
2002, 22(4):612-617.
摘要:采用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及其方程 Ya=b0 + ∑ bixi+ ∑bijxij+ ∑ biixi2分别研究了棉田优势天敌类群小花蝽、异色瓢虫、龟纹瓢虫对棉铃虫卵、小花蝽、异色瓢虫、龟纹瓢虫、拟水涯狼蛛对棉铃虫 1~ 2龄幼虫和三突花蛛、异色瓢虫、龟纹瓢虫、拟水涯狼蛛对棉铃虫 3~ 6龄幼虫的捕食作用。通过对方程的失拟性检验和显著性检验以及对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分析了这些捕食性天敌与棉铃虫各虫态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捕食性天敌之间的相互关系。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