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22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环青海湖地区草地生境的蝗虫潜在发生可能性评价

      2002, 22(3):285-290.

      摘要 (2049) HTML (0) PDF 243.43 K (25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环青海湖地区是青海省草地蝗虫最集中的区域 ,主要有 1 0种 ,它们对草地造成了很大危害。草地蝗虫的发生与由植被、地形、土壤等组成的生境类型存在密切的关系。论述了草地蝗虫生境类型划分的原则 ,并提出了生境分类方案。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各类生境针对草地蝗虫潜在发生可能性的评价原理、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 ,并据其对野外实地调查样点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草地蝗虫潜在发生可能性指数与草地蝗虫密度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 0 .90。研究区受草地蝗虫严重危害或较严重危害的生境类型是芨芨草草原、克氏针茅草原及紫花针茅草原 ,高寒草甸属一般危害 ,高寒灌丛草甸则不发生危害。

    • 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2002, 22(3):291-299.

      摘要 (9022) HTML (0) PDF 278.55 K (99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点源污染得到逐步的治理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 ,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简要地概述了农业面源污染在水体富营养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同时介绍了国内外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措施 ,指出了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难点和建立稳定、和谐与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长久之计。

    • 湿地养分截留功能的空间模拟Ⅰ.模型的概念和方法

      2002, 22(3):300-310.

      摘要 (2229) HTML (0) PDF 354.46 K (25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河口湿地来削减氮磷入海通量 ,防止近海水体富营养化。首先对辽河三角洲湿地净化系统进行了理论分析 ,并建立了相应的概念模型 ,然后依靠野外实验数据 ,为湿地的营养物去除功能建立了一个空间模型。该模型包括两大部分 :一是灌渠子系统 ,二是苇田子系统。前者使用的是一个非线性回归模型 ,后者则是以百分率为基础的简单模型。该模型在个别灌区试运行后 ,推广到整个苇田研究区。

    • 基于GIS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作物生产潜力模拟研究

      2002, 22(3):311-317.

      摘要 (1661) HTML (0) PDF 236.94 K (20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 YIELD模型的来源、输入文件及基本参数、模型中作物生产力计算各个子模型以及计算流程 4个方面作了简单的叙述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晋西狼窝沟为例 ,在地理信息系统 ( GIS)技术支持下 ,应用 YIELD模型对该流域的作物生产潜力进行了模拟 ,并从作物类型、地类、耕作措施及气候条件 4个方面对影响该流域作物产量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该模型对不同作物的模拟产量在总体上与实测产量基本相符合 ,表明模型可以应用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作物产量模拟之中 ;对于不同地类来说 ,坝地的土壤水分和肥力条件明显高于梯田和坡耕地 ,因而坝地的模拟产量也高于梯田和坡地 ,但三者之间的差距没有实测产量显著 ;耕作措施是提高作物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对地膜覆盖、梯田以及施肥等耕作措施的模拟产量表明 ,这 3种耕作措施均能有效的提高作物生产力 ,其产量提高率均平均在 85 %以上 ,其中以施肥对作物的增产作用最大 ,增产率高达 95 % ,这与实测产量资料基本一致 ;气候条件是影响作物生产的直接因素 ,模拟结果表明模型对降水量和温度等气候条件十分敏感 ,不同年份降水量和温度的差异将直接导致作物生产力的显著不同。对 YIEL模型的模拟结果分析表明,该模型可以有效地应用于黄土丘陵沟过壑区的作物生产潜力研究。

    • 武汉东湖主要养殖水域的浮游甲壳动物群落分析

      2002, 22(3):318-325.

      摘要 (1876) HTML (0) PDF 318.32 K (27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道了 1 994~ 1 996年武汉东湖水果湖、郭郑湖、汤林湖和后湖 4个主要鱼类养殖水域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调查结果。其目的旨在比较 4个湖区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差异 ,探讨甲壳动物群落变化与鱼类养殖、水生植物及水体富营养化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东湖 、 站 ,类平均密度明显低于 、 站 ( P<0 .0 5 ) ,而近邻剑水蚤在 3个周年里一直占据桡足类的优势地位。 站从 1 995年 , 站从 1 996年起 ,近邻剑水蚤均取代了广布中剑水蚤成为桡足类的第一优势种。甲壳动物的体长频度分布表明 :在 3个研究年中 ,1 1~ 1 2月份和 1~ 4月份体长大于 1 mm的甲壳动物频度均显著高于 5~ 1 0月份。体长大于 1 mm的枝角类个体数以 、 站较多 ,而大于 1 mm的桡足类则以 、 站较多。

    • 河口盐沼植物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2002, 22(3):326-333.

      摘要 (2702) HTML (0) PDF 303.53 K (37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长江口崇明东滩盐沼海三棱藨草带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进行取样调查 ,研究了不同盐沼带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特征 ,分析了盐沼植物群落特征与底栖动物群落的关系。研究发现 :1沿着河口盐沼海拔梯度 ,从低位盐沼到高位盐沼 ,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具有明显的梯度变化 ;2盐沼植被与底栖动物群落有密切的关系 ,尤其是植株高度、地下部分生物量与底栖动物密度、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度的相关性最显著 ;3盐沼植被影响底栖动物群落 ,是由于植物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结构导致盐沼生境结构复杂 ,增加了沉积物表层环境的结构异质性 ,使生境多样化 ,给底栖动物提供了大量生活空间 ;4不同盐沼带海三棱藨草群落的差异 ,提供了盐沼表层地貌的变化。这种变化及植物结构的复杂化 ,在为一些动物提供拓殖地的同时 ,也为底栖动物躲避捕食者提供了良好的避护所 ;5盐沼植被可以改变河口潮滩生境中的沉积环境 ,并通过消浪、缓流及调节有机质的输入动态和沉积作用而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 洞庭湖区灾害性洪水对生态灾害群发的复合效应

      2002, 22(3):334-340.

      摘要 (1870) HTML (0) PDF 265.73 K (28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灾害性洪水的能量传播与它挟带的泥沙淤积 ,是诱发洞庭湖区生态灾害的直接和潜伏条件 ,从而形成了灾害链和灾害网。而不同类型洲滩地的机械阻挡 ,水生植物阻流促淤及长江洪水顶托的综合作用 ,改变了湖泊水动力条件与泥沙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 ,导致了洪水泛滥、泥沙淤积、洲滩地浮涨、生态灾害群发的恶性循环 ,其复合效应是水灾、沙灾、血吸虫病、鼠灾等生态灾害群发频繁且灾情日趋严重。

    • 水稻田和茭白田二化螟的比较研究

      2002, 22(3):341-345.

      摘要 (1993) HTML (0) PDF 193.03 K (29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稻田越冬代二化螟最早于 4月 2 6日开始羽化 ,其羽化高峰期为 5月 1 3~ 1 4日 ,而茭白田越冬代二化螟的始见蛾日为 5月 5日 ,比水稻田二化螟迟了 9d,羽化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均比水稻田二化螟迟 2~ 5 d。水稻田二化螟越冬幼虫的存活率和化蛹率明显比茭白田二化螟低 ;而二者的羽化率则差不多。水稻田二化螟羽化成虫的雌雄性比为 1∶ 1 .4 4,而茭白田二化螟则接近 1∶ 1。室内选择性试验表明 ,水稻田和茭白田二化螟均喜在高大的茭白植株上产卵 ,而幼虫则选择嫩绿的水稻。然而田间选择性试验证实 ,二化螟幼虫在钻蛀前无法越过田埂而转移到水稻植株上为害。取食茭白的二化螟个体明显大于取食水稻的二化螟 ,两种寄主上二化螟幼虫的酯酶同工酶也存在着差异。交叉繁殖试验表明 ,茭白和水稻上的二化螟属于同一种 ,但存在着部分生殖隔离。

    • 低剂量农药对稻田蜘蛛控虫力的影响

      2002, 22(3):346-351.

      摘要 (1448) HTML (0) PDF 200.64 K (25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道了低剂量的化学农药能增强蜘蛛的相对活力和控虫力 ,并对其相对活力和控虫力增强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得出原药∶水 =1 4∶ 5 0 0 0和原药∶水 =1 0∶ 5 0 0 0这两种浓度的杀虫双 [其结构式为 ( CH3 ) 2 NCH( CH2 S2 O3 Na) 2 ]溶液分别是发挥拟水狼蛛和八斑鞘腹蛛控虫力潜能的最适浓度 ,首次提出了蜘蛛和害虫的相对活力的概念 ,并定量地测定了蜘蛛控制害虫的生物量。

    • 运城盐湖十种耐盐植物体内无机及有机溶质含量的比较研究

      2002, 22(3):352-358.

      摘要 (2294) HTML (0) PDF 242.84 K (28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城盐湖的 1 0种耐盐植物体内的有机及无机溶质含量差异较大。总无机溶质含量在各种植物间的变化幅度小于总有机溶质 ,其中双子叶植物 (除二色补血草外 )地上部 K+ 含量及 K/Na比均低于单子叶植物 ,而双子叶植物地上部的Na+ 含量明显高于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 (除二色补血草外 )的 Na/Cl>1 ,而单子叶植物的 Na/Cl≈ 1。二色补血草的二价离子 Ca2 +和 Mg2 +含量较高。单子叶植物的可溶性糖及游离氨基酸含量高于双子叶植物 (除枸杞外 ) ,碱莞、盐角草、盐地碱蓬、碱地肤、二色补血草的脯氨酸含量均较低 ( <7μmol/g FW) ,且脯氨酸占游离氨基酸的比例高于其它植物。另外还计算了各种溶质占 COP的百分比 ,并讨论了它们在植物渗透调节过程中的作用。

    • 北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氨挥发的原位测定

      2002, 22(3):359-365.

      摘要 (1946) HTML (0) PDF 220.51 K (30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通气法测定了北方冬小麦 /夏玉米轮作体系田间土壤的原位氨挥发。结果表明 ,与冬小麦施用基肥相比 ,夏玉米追肥后土壤的氨挥发速率很快升高 ,但挥发高峰期持续时间较短 ,最大氨挥发速率亦低于冬小麦。冬小麦拨节期追肥 ,氨挥发速率低且呈波动变化 ,未出现高峰值。从整个生长季节来看 ,冬小麦不施氮和每公顷施氮 1 2 0、2 4 0、36 0 kg时的累计挥发量分别为 4 .4、6 .9、1 3.0、38.4 kg N/hm2 ,夏玉米为 8.4、1 5 .1、2 0 .0、2 6 .1 kg N/hm2。按我国北方冬小麦 /夏玉米播种面积 1 86 4 .4万 hm2 计 ,每年由氨挥发向大气排放的氮素达 2 3.8~ 1 2 0 .2万 t,其中 1 7.2~ 96 .4万 t来自氮肥 ,相当于氮肥投入的 2 .1 %~ 9.5 %。

    • 营养盐因子对细基江蓠繁枝变种氮、磷吸收速率的影响

      2002, 22(3):366-374.

      摘要 (2382) HTML (0) PDF 336.67 K (29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 ,研究了营养盐因子对细基江蓠繁枝变种的氮、磷吸收速率的影响。分别进行了营养盐浓度与温度双因子试验、氮磷比与营养盐浓度双因子试验及不同化合态氮比例单因子试验。 ( 1 )氮、磷的吸收速率随营养盐浓度的升高而增大 ,氮的吸收速率在 2 1℃ ,总氮浓度为 1 0 0 μmol/ L时最大 ,达 2 .5 8μmol/ ( g· h) ;磷的吸收速率在 31℃ ,总磷为 6 .3μmol/ L时最大 ,达 0 .1 7μmol/ ( g· h)。温度与营养盐浓度有显著的交互作用效应。 ( 2 )当氮浓度一定时 ,环境氮磷比对氮的吸收速率无显著影响 ,但对磷的吸收速率有显著影响。藻吸收的氮磷比随环境氮磷比的不同而变化。 ( 3)对 3种不同化合态氮的吸收速率与培养液中各种氮占总无机氮的比例呈正相关 ,当三者比例相同时 ,对 NH+ 4 -N、NO- 3 -N和NO- 2 -N的吸收分别占总吸收氮的 4 0 .7%、2 8.5 %和 30 .8%。

    • UV-B辐射和蒽对三角褐指藻DNA伤害的相互作用

      2002, 22(3):375-378.

      摘要 (2620) HTML (0) PDF 156.66 K (27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生态毒理学和生物化学的方法研究了紫外线和多环芳烃——蒽对三角褐指藻 DNA的伤害作用。结果表明 ,蒽对三角褐指藻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随着蒽浓度的增加 ,三角褐指藻 DNA损伤程度增加 ;在蒽浓度固定不变时 ,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 ,DNA的损伤程度同样提高 ;在蒽的处理过程中同时伴有紫外线的辐射处理 ,DNA的损伤程度加剧 ;蒽处理解除一段时间后 ,DNA损伤程度未明显减轻 ,而 UV-B处理解除后 ,DNA的损伤可明显恢复。说明 DNA的损伤可在一定程度上指示海洋微藻受蒽伤害的的程度。

    • 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氨基酸氮的组成及含量

      2002, 22(3):379-386.

      摘要 (2441) HTML (0) PDF 279.02 K (32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集于内蒙古白音锡牧场、陕西澄城、杨凌、宜川和太白山等地不同生态系统的 1 2个土样 ,用 6 mol/ L HCl水解 ,经 H型酸性阴离子交换树脂柱纯化后 ,用 Beckman 1 2 1 MB型氨基酸分析仪测定了 1 7种常见氨基酸。测定结果表明 ,不同生态系统土壤酸解氨基酸含量有很大差异 ,表现为草甸土壤 (氨基酸含量为 2 2 83.9μg N/ g) >森林土壤 ( 1 733.6μg N/g) >草原土壤 ( 85 6 .3μg N/ g) >农田土壤 (平均为 2 4 8.5± 37.8μg N/ g) ,并且氨基酸氮与土壤全氮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 p<0 .0 1 ) ;在氨基酸中以中性氨基酸所占比例最大 ,平均为 5 3.99% ,其次为碱性和酸性氨基酸 ,分别为 2 4 .94 %和2 0 .5 9% ,含硫氨基酸最少 ,仅为 0 .4 8% .游离氨基酸以草甸土壤最高 ,为 1 4 .5 8μg N/ g,其它土壤在 1 .1 4~ 8.6 7μg N/ g之间 ,大部分在 2~ 3μg N/ g。游离氨基酸不仅数量低 ,而且种类也比酸解氨基酸少。不管是酸解氨基酸 ,还是游离氨基酸,在0~20cm土层的含量均大于20~40cm土层,从不同土壤样品的平均结果看,对酸解氨基酸,0~20cm土层为960.9μg N/ g,20~40cm土层为528.9μg N/ g;对游离氨基酸氮,0~20cm土层6.28μg N/ g,20~40cm土层2.22μg N/ g。施用氮肥能够增加土壤中酸解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酸解氨基酸与土壤微生物体氮和可矿化氮有密切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88(p<0.01)和0.580(p<0.05),表明土壤酸解氮基酸在土壤素供应和稳定不同生态系统土壤生产力上起有重要作用。

    • 低磷和铝毒胁迫条件下菜豆有机酸的分泌与累积

      2002, 22(3):387-394.

      摘要 (2113) HTML (0) PDF 258.70 K (29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水培方式研究了低磷、铝毒胁迫条件下 ,不同菜豆基因型根系有机酸的分泌及其在植株不同部位的累积。结果表明 ,低磷、铝毒胁迫诱导菜豆有机酸的分泌与累积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低磷、铝毒胁迫诱导菜豆主要分泌柠檬酸、酒石酸和乙酸。其中 ,5 0 μmol/L Al3 +诱导柠檬酸分泌量最高 ;低磷 (小于 2 0 μmol/L H2 PO- 4-)胁迫诱导柠檬酸分泌量显著高于高磷处理 ,但低磷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铝毒胁迫诱导菜豆有机酸的分泌与累积显著高于低磷胁迫处理。低磷、铝毒胁迫植株不同部位有机酸的含量为叶片大于根系。低磷、铝毒胁迫时 ,G84 2菜豆基因型柠檬酸和有机酸分泌总量显著高于 G2 73、AFR和 ZPV;其干重和磷吸收量明显大于 G2 73、AFR和 ZPV,且铝吸收量小于 G2 73、AFR和 ZPV,说明 ,G84 2菜豆基因型对低磷、铝毒的适应能力强于 G2 73、AFR和 ZPV基因型 ;菜豆有机酸 ,尤其柠檬酸的分泌是其适应低磷、铝毒胁迫的重要生理反应。

    • >研究综述与进展
    • 淡水湿地种子库研究综述

      2002, 22(3):395-402.

      摘要 (3273) HTML (0) PDF 250.74 K (36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湿地是近年来国际上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 ,作为湿地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种子库的研究成果在深入探讨湿地植被的结构、功能与动态方面具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本文结合国内外淡水湿地种子库的研究动态 ,系统介绍了种子库研究方法以及湿地种子库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对已有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就目前湿地种子库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 生物因子对AM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2002, 22(3):403-408.

      摘要 (2145) HTML (0) PDF 212.80 K (24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丛枝菌根 ( Arbuscular Mycorrhizas,AM)真菌分布于自然界各生态系统中。生态因子对 AM真菌多样性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其中动物、植物、微生物、人为因素等生物因子的作用 ,亦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介绍该领域最近 1 0年来的研究成果 ,探讨和分析当前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动向。

    • 昆虫共生细菌Wolbachia的研究进展

      2002, 22(3):409-419.

      摘要 (2233) HTML (0) PDF 398.78 K (23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Wolbachia是广泛分布在节肢动物生殖组织中的一类细胞质遗传的细菌。它们能通过多种机制调节寄主的生殖 ,包括诱导细胞质不亲和、孤雌生殖和遗传上的雄性雌性化。目前对这些微生物的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通过主要综述Wolbachia的分布、功能、系统发育、多样性及时空动态 ,也讨论了将来的研究方向。

    • 异养鞭毛虫原位生长研究进展

      2002, 22(3):420-424.

      摘要 (1705) HTML (0) PDF 189.13 K (23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 ,异养鞭毛虫随水体生态内浮游动物小型化进程的加剧 ,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已成为当前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其研究方法学方面也伴随着发生了革命性变化。通过简单介绍异养鞭毛虫的原位研究方法 ,并就近年来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综述。

    • >研究简报
    • 海南岛第三纪沉积环境与古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及其变迁

      2002, 22(3):425-432.

      摘要 (1799) HTML (0) PDF 231.77 K (33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海南岛第三纪沉积类型及古植物群落复杂多样。早第三纪主要为河湖相、湖泊相和湖沼相等陆相沉积 ,晚期发生海侵 ,开始出现海陆交互相沉积 ;古植物群落主要有 :温带山地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和落叶阔叶林 ,晚期开始出现红树林 ,总体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晚第三纪海侵加大 ,沉积类型为滨海相、滨海 -浅海相、浅海相及深水广海相等海相沉积 ,在滨海地区红树林面积大大增加 ,盆地中心平原地带发展为低地热带雨林 ,总体属炎热潮湿的热带气候 ,但在海南岛西部和西北部仍发育有山地雪松和云杉林。上新世时植被类型逐渐接近现今当地的面貌。深入研究本区第三纪古环境与古植物群落的变迁对海南岛现代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包兰铁路沙坡头段人工植被区生境与植被变化研究

      2002, 22(3):433-439.

      摘要 (2074) HTML (0) PDF 242.50 K (24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综合土壤、气候、植被等诸多因子 ,结合时间尺度上的环境变迁对植被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 1 )沙子水分随着人工植被建立时间延长而线性地减少 ,30 a后人工植被的水分得以稳定 ,对降水量增加的响应也变弱。 ( 2 )虽然人工植被盖度有所下降 ,但以油蒿为建群种的群落能够适应沙坡头环境的变化 ,不断的自我繁衍 ,保持可持续性。 ( 3)随着环境的变化 ,该地的生物多样性增加了 ;藻类、藓类以及浅根性植物和动物等的侵入 ,使简单的人工植被已演变到多层次的复杂的人工 +自然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能够维持草原化荒漠条件下较高的盖度 ,有利于沙面形成结皮并向成土过程发育 ,从而可保持固沙系统较长时期的稳定。

    • 南方丘陵区小流域生态系统杂草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特征

      2002, 22(3):440-443.

      摘要 (1483) HTML (0) PDF 159.15 K (28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浙江德清排溪冲小流域为研究范例 ,采用网格化样框取样的调查方法和 GIS技术 ,研究了南方丘陵区小流域生态系统的杂草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小流域内杂草多样性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稻田杂草多样性最低 ,坡地次之 ,稻田与坡地的交错带杂草物种最丰富。坡地中开发利用程度高的茶园和竹园杂草多样性较高 ,新开发的果园和旱作地杂草物种较少。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