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2, 22(11):1793-1802.
摘要:云南石林的黑石头及其颜色会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的自然景观 ,是由于其碳酸盐岩表面长满黑色气生蓝藻 (蓝细菌 )之故。经鉴定 ,气生蓝藻共 4目 ,1 1科 ,3 1属 ,1 88种。种类十分丰富。其优势种主要为寄生微囊藻、红色星球藻、伯氏伪枝藻和皮壳伪枝藻等 ;寄生微囊藻和红色星球藻呈面状分布 ,相对均衡 ;伯氏伪枝藻和皮壳伪枝藻呈点状分布 ,相对集中。这些气生蓝藻的胶被色泽鲜艳 ,宽厚而坚硬 ,是适宜高山岩石表面生活的典型进化特征。在野外肉眼观察时 ,气生蓝藻还表现出不同形态的微群落 ;发现气生蓝藻能溶解石灰石 ,形成钻孔 ,加速岩石的溶蚀与风化。这些现象表明 ,气生蓝藻与云南石林岩石表面的微形态及整个石林景观的形成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2002, 22(11):1803-1810.
摘要:景观边界特征与景观碎裂化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利用 1 987年和 1 997年两个时段遥感景观资料 ,编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类型图 ,以验证景观碎裂化过程导致边界数量 ,特别是短边界数量增加这一假说。研究工作包括 4个方面的内容 :(1 )利用每年的 2 0个 2 0 0× 2 0 0像元的正方形样地 ,分析工作区内景观边界的一般特征 ;(2 )对每个样地边界数量的长度谱分布特征进行拟合 ,确定能够反映边界属性特征的拟合方程参数 ;(3 )将边界属性特征参数与样地的景观碎裂化指数进行比较研究 ,建立景观边界特征与景观碎裂化程度之间的量化关系模型 ;(4 )利用每个时段的 1 0个验证样地来检验关系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 ,所有样地边界数量的长度谱分布特征可以使用对数方程 y=bln(x) +c进行拟合。景观的碎裂化过程将同时导致拟合方程参数 b的绝对值和 c值线性增加 ,景观碎裂化水平的增加将导致景观边界数量和短边界数量均呈指数增长方式。从研究的结果中还可以推断出 ,生境碎裂化水平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将呈现出明显的放大效应。
祖元刚 , 王文杰 , 杨逢建 , 于景华 , 曹建国 , 赵则海
2002, 22(11):1811-1818.
摘要:主要阐述了植物生活史型的基本定义和基本模式。根据植物的生态幅 (Ecologicalamplitude)、适合度 (Fitness)和能量分配格局将植物生活史型划分出 V生活史型、S生活史型和 C生活史型 3个基本类型以及 VS生活史型、SV生活史型、CS生活史型、SC生活史型等 6个具有混合特征的过渡类型。文中分析了权衡 (Trade-off)植物生活史各阶段的能量需求 ,使之合理地进行能量分配 ,进而使植物生活史型获得最佳的繁殖和存活效益以及最大的适合度的重要性 ,指出初生代谢和次生代谢与植物生活史型及其生活史型之间相互转换的密切关系。初生代谢物质主要用于营养生长 ,次生代谢物质主要用于促进繁育和拮抗环境胁迫。植物生活史型在特定时空中依生境的连续变化而发生相互转换 ,呈现出具动态特征的植物生活史型谱。提出了植物生活史型的形成机制 ,即生境中的资源状况和干扰程度构成了环境筛的径度 ,进而形成选择压力 ,以使植物按需分配能量 ,合成初级代谢产物或次级代谢产物来应对选择压力 ,形成自身的生态幅和适应对策 ,最终与生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的适合度来表征相应的生活史型。还提出了植物生活史型之间相互转化的机制 ,即每一种植物生活史型均有与该生活史型相对应的生境类型、选择压力、代谢物质和生活史对策,由于时空的连续变化,生境类型、选择压力、代谢物质和生活史对策,由于时空的连续变化,生境类型也发生过渡性变化,形成过渡类型(ED、DE、DF、FD),因而导致选择压力、代谢物质、生活史对策也发生过渡性变化,形成过渡类型LM、ML、MH、HM、KR、RK、RT、TR、BP、PB、PA、AP,最终通过VS、SV、SC、CS等过渡类型的形成而实现植物生活史型之间的相互转换。文中以高山红景天(Rhodiola sachalinensis)等5种植物生活史型谱为例,分析了各植物生活史型谱的动态特征并指出:V生活史型的植物因营养体较为发达、寿命较长,且能通过正常的有性生殖繁衍后代,通常都能产生稳定种群;以S生活史型为主的植物,因合子中含有来自双亲的两套基因,故有性生殖过程能产生较多遗传性不同的后代,使种群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加强,因而容易形成爆发种群;以C生活史型为主的植物,其遗传物质与母体完全相同,故种群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较弱,因而容易导致种群濒危。
2002, 22(11):1819-1824.
摘要:卧龙自然保护区巴郎山岷江冷杉林线交错带植冠三维结构定量分析表明 :植冠明显地分化成两个叶层 ,两叶层间有 1 .4m的无叶植冠区。以岷江冷杉、大叶金顶杜鹃和红毛花楸为优势 ,构成了林线植冠的主要成分。植冠深度较小的为低矮灌木种类 ,深度最大的是乔木层树种。林线植冠的物种组成较丰富 ,每个垂直取样冠层平均有 2个以上物种。林线的植冠空间占有率最高的是高大的星毛杜鹃 ,其次是岷江冷杉 ,但植冠高度以岷江冷杉最高 ,故林线交错带林相以岷江冷杉为优势。物种的盖度与单位面积的植冠体积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物种的植冠体积大致可用其盖度值乘以系数 1 .2 1来计算。
2002, 22(11):1825-1831.
摘要:对长白山暗针叶林林隙一般特征和干扰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长白山暗针叶林林隙的线状密度为 2 1 .1 5个 /km,扩展林隙所占的面积比例为 2 9.45 % ,冠空隙所占的面积比例为 1 5 .81 % ;冠空隙的年干扰频率为 0 .2 4% ,干扰轮回期为 41 6.7a左右 ;冠空隙的大小变化在 1 7.9~ 3 40 .3 m2 之间 ,<1 0 0 m2 的冠空隙个数较多 ,冠空隙的平均面积为93 .60 m2 ;扩展林隙的大小变化在 43 .6~ 482 .3 m2 之间 ,5 0~ 2 0 0 m2 之间的扩展林隙个数较多 ,扩展林隙的平均面积为1 74.3 4m2 ;暗针叶林林隙形成的主要方式是风倒 ;在长白山暗针叶林中 ,大多数林隙是由 2~ 6株形成木形成 ,其中由 3株形成木形成的林隙最多 ,单株或 7株以上形成木形成的林隙数量很少 ;在暗针叶林中 ,1 0~ 40 a前这段时间形成的林隙较多 ,特别是 2 0~ 3 0 a期间形成的林隙最多。其它阶段形成的林隙较少 ;暗针叶林的林隙大多是由臭冷杉、落叶松和鱼鳞云杉形成。径级在 1 0~ 3 0 cm之间 ,高度在 2 5~ 3 0m之间的主林层树木形成林隙的可能性最大。暗针叶林林分组成、林隙干扰方式和程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2002, 22(11):1832-1839.
摘要:通过样方调查获取森林材积 ,借助于 GPS技术为调查样方准确定位。通过研究针叶林和阔叶林材积与 Landsat TM数据各波段及 NDVI和 RVI等指数的相关性 ,筛选出估算针叶林和阔叶林材积的光谱因子。根据 TM数据 7个波段信息及其线形与非线形组合 ,应用逐步回归技术分别建立估算针叶林和阔叶林材积的最优光谱模型。进而研究了粤西及附近地区的森林生物量和森林覆盖。结果表明 :若不计少量云层及地形影响 ,粤西及附近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约为 47.8%。西江干流以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明显高于西江以南 ,阔叶林主要分布在西江以北 ,西江以南主要为针叶林。粤西及附近地区的森林生物量多介于 2 3~ 45 1 t· hm- 2之间 ;在约 1 90 5 0 km2范围内 ,森林生物量共计 9.2 2× 1 0 7t左右。西江以北地区的森林生物量较高 ,西江以南的森林生物量较低。生物量 >40 0 t· hm- 2的森林主要分布在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及附近、鼎湖山及附近、德庆东北部和广宁东部。
欧阳志云 , 李振新 , 刘建国 , 安力 , 张和民 , 谭迎春 , 周世强
2002, 22(11):1840-1851.
摘要:保护与恢复生境是有效保护大熊猫的重要途径 ,通过样方调查法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 (Ailuropodamelanoleuca)恢复生境的群落结构特征 ,共调查了原始生境、2 0世纪 2 0~ 3 0年代砍伐后自然恢复生境、40~ 5 0年代砍伐后自然恢复生境、70年代以后自然恢复生境以及 60~ 70年代人工林等 5个生境类型 ,2 1个样方。研究结果表明 :各生境类型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植株数 (高度 >5 m)、乔木层的平均胸径和最大平均胸径 ,以及大熊猫的生境成熟度都存在显著差异 ,竹子的生物量及更新能力也有一定差异。人工林与原始生境的群落相似性低于其他自然恢复生境与原始生境的群落相似性。研究发现 ,大熊猫生境恢复包括大熊猫可食竹类资源的恢复以及生境群落结构的恢复。可食竹类资源恢复所需时间相对较短 ,仅需约 2 0~ 3 0 a;生境的植物群落结构的恢复则要长的多 ,一般恢复时间 5 0 a左右才能成为大熊猫的适宜生境 ,恢复时间为 70~ 80 a的生境与原始生境的群落结构已十分接近。通过人工造林恢复生境 ,无论从竹子资源的恢复 ,还是从植物群落结构的恢复方面 ,均不是一种有效地恢复大熊猫生境的方式。
2002, 22(11):1852-1858.
摘要:用恒温 (2 4、2 7、3 0和 3 3℃ )和波动温度 (平均 2 6.1℃ ,范围 2 0 .1~ 3 2 .7℃ )孵化虎斑颈槽蛇 (Rhabdophistigrinuslateralis)卵 ,检测热环境对孵化期、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的影响。孵化热环境显著影响孵化期、孵化成功率和胚胎畸形率 ,对孵出幼体性别无显著影响。孵化期随孵化温度升高而缩短 ,2 4、2 7、3 0和 3 3℃的平均孵化期分别为 45 .0、3 2 .7、2 7.3和 2 6.0 d,波动温度的平均孵化期为 3 7.9d。3 3℃孵化成功率最低 (1 6.7% ) ,胚胎畸形率最高 (1 0 0 % )。孵出幼体总性比 (雌性 /雄性 =0 .6)不显著偏离 1 :1。孵出幼体的尾长显示两性异形 ,雄性尾长大于雌性 ;其它被检幼体特征无显著的两性差异。 2 4、2 7和 3 0℃以及波动温度孵出幼体的所有被检指标均无显著差异。 3 3℃孵出幼体的体重和个体大小小于其它热环境中孵出的幼体 ,并特征性地具有较小的躯干、较大的剩余卵黄。 3 3℃中胚胎发育的能耗显著大于其它热环境中胚胎发育的能耗。 3 3℃孵出幼体的灰分含量较低 ,但孵出卵卵壳较重。33℃孵出幼体不能运动;其它热环境中孵出的幼体在跑道上表现良好,这些幼体的不间断运动的最大距离、每分钟运动距离和每分钟停顿次数无显著的差异。结果表明,持续将虎斑颈槽蛇卵暴露在33℃条件下不利于该种胚胎发育并可能对胚胎具有致死性影响,波动温度孵卵有利于拓宽存活孵化温度范围。
2002, 22(11):1859-1865.
摘要:在室内人工饲养大斑芫菁 ,研究了不同温度、土壤含水量对大斑芫菁生长发育及其卵的孵化率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 :大斑芫菁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温度、土壤含水量的要求有所不同 ,1~ 6龄幼虫发育速率最快时的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依次为 :3 2 .6℃、6% ;3 5 .6℃、6% ;3 6.3℃、6% ;3 8.0℃、6% ;3 5 .6℃、6% ;3 8.0℃、7.1 % ,蛹发育速率最快时的温度、土壤含水量为 3 7.1℃、6%。卵孵化率最高时的温度、土壤含水量为 3 4.0℃、1 2 % ,卵发育速率最快时的温度、土壤含水量为3 3 .2℃、7%。
2002, 22(11):1866-1872.
摘要:以海南尖峰岭自然保护区热带山地雨林为标准样地 ,研究热带土壤动物在原始生境中的群落结构。样地设 5个固定取样点 ,每月固定时间用 3种方法 ,对原生动物、线虫和其它大、中型土壤动物分别取样。调查结果显示 :(1 )以风干土培养法获得的原生动物共有 1 8目 72种 ,种类以纤毛虫类为主 ,数量则以肉足虫类为主。本调查点与以北各地带相比 ,其分布的种类较少 ,这与热带林枯枝落叶层薄有关。 (2 )以湿漏斗法获得的线虫有 7目 76种 ,为国内各地带之首。其中矛线目种类及个体数量均占多数。 (3 )以手拣和大、小干漏斗法获得的土壤动物共有 3 2个类群 (以目为主 ) ,其多样性指数(H′)高于本区以北各地带调查点。类群的重要性 ,按平均数量及其稳定性来排序 ,排在最前的几个类群有蚂蚁、鞘翅目、蚯蚓、及等翅目等。比西双版纳热带沟谷雨林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更具热带性。
霍治国 , 陈林 , 刘万才 , 薛昌颖 , 赵圣菊 , 庄立伟
2002, 22(11):1873-1881.
摘要:根据全国 1 2 0个气象站点小麦拔节~成熟期间的多年平均 (1 971~ 1 998)旬≥ 0 .1 mm雨日出现机率、旬降雨量、旬平均相对湿度、旬平均温度、旬日照时数和白粉病病害资料 ,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将中国小麦白粉病发生地域分布划分为发生气候带 ( )和不发生气候带 ( )。 又分为常发气候亚带 ( A)、易发气候亚带 ( B)、次易发气候亚带 ( C)、偶发气候亚带 ( D)。 A分为冬小麦白粉病西南常发气候区 ( A1 )、冬小麦白粉病长江流域常发气候区 ( A2 )、冬小麦白粉病淮河流域常发气候区 ( A3 )共 3个区 ; B为冬小麦白粉病黄河流域易发气候区 ( B区 ) 1个区 ; C分为南方冬小麦白粉病次易发气候区 ( C1 )、北方春小麦白粉病次易发气候区 ( C2 )、北疆春小麦白粉病次易发气候区 ( C3 )、西藏南部冬春小麦白粉病次易发气候区 ( C4)共 4个区 ; D分为南方冬小麦白粉病偶发气候区 ( D1 )、北方春小麦白粉病偶发气候区 ( D2 )共 2个区。评述了不同气候区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的气候生态特征。该分区结果客观揭示了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地域分布规律 ,是针对不同气候条件下进行小麦白粉病分区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的基础性工作。
2002, 22(11):1882-1889.
摘要:退化红壤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线虫数量的顺序为 :保护荒地 >干扰荒地 >马尾松 >小叶栎 >木荷 >混交林(木荷 -马尾松 )。土壤线虫数量的季节波动明显 :春季和冬季较多 ,秋季居中 ,而夏季极显著少于其它季节 (P<0 .0 1 )。就线虫数量季节变异系数所体现的群落稳定性而言 ,马尾松林地的变异系数最高 (P<0 .0 5 ) ,指示其群落最不稳定。线虫数量在土壤剖面中呈明显的垂直梯度分布。在表层土壤 ,线虫数量与代表碳氮和生物活性水平的土壤质量指标 ,如有机碳、全氮、速效氮磷、微生物量、潜在可矿化碳氮、基础呼吸、酶活性等 ,一般呈极显著正相关 (P<0 .0 1 ) ;而与代表土壤物理性质及交换性能的指标 ,如含水量、容重、颗粒组成、速效钾等一般没有相关性。鉴别分析 (CDA)将不同植被下的样地分为 3组 ,自荒 1和自荒 2为 1组 ,小叶栎、木荷和混交林为 1组 ,而马尾松单独为 1组。总之 ,不同植被恢复下线虫数量的分异初步体现了线虫指示红壤质量的潜力。
2002, 22(11):1890-1895.
摘要:油松侧柏是分属两个不同耐旱类型的树种 ,为了进一步了解其在水分运输和耐旱机理方面的特点 ,应用水力结构的基本理论 ,在正常水分条件下 ,用改良的冲洗法测定 4年生油松侧柏苗木各部位的水力结构参数。实验和模拟的结果表明 ,油松和侧柏苗木都存在限速区 ;在非限速区 ,二者各部分木质部的导水率、比导率、叶比导率和胡伯尔值都随功能木质部直径的增加而增大 ,但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这些变化能较好地说明油松和侧柏苗木耐旱的生态策略。在功能木质部直径相同的情况下 ,油松苗木水力结构的各参数均较侧柏大。
2002, 22(11):1896-1901.
摘要:溪流倒木是森林生态系统对水生态系统最重要、最直观的输入和干扰之一 ,也是两系统之间的主要联结 ,对于溪流生态系统的稳定、水生生物多样性、河槽形态及其变化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重点对长白山北坡溪流倒木现存量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在调查的红松阔叶林植被带内 45 0 0 m长河道内 ,共发现溪流倒木 42 5株 ,分属于 1 7个树种 ;其中 、 级腐烂占相当大的比重 ,与林地倒木 、 级腐烂占优有所不同 ,其原因可能与分解环境的不同有关。所有溪流倒木的总材积为 77.98m3,故溪流倒木的现存量为 1 .73 3 m3/1 0 0 m和 1 0 .83 m3/hm2 。溪流倒木的树种组成和不同树种的材积与河岸带植被密切相关 ,但存在差异。研究表明林分形成倒木并进入河流在时间上可能是均匀或随机的 ,但不同树种间 ,其形成倒木并进入河流时的树木材积或生长年龄存在较大差异。溪流倒木和林地活立木的个体数量的径级分布基本上为反 J型 ,而它们材积的径级分布均为典型的 J型。
2002, 22(11):1902-1911.
摘要:研究不同低温胁迫下 (3℃ ,-2℃和 -1 0℃下分别处理 0 .5、3、6、9、1 2 h)扁桃离体叶片中 MDA含量、CAT活性和类胡罗卜素含量以及反映组织受伤害程度的膜透性变化和叶绿素降解间的关系 ,以探明膜脂过氧化在扁桃叶片低温伤害中的作用。 3℃处理初期 ,CAT活性、类胡罗卜素含量显著增加 ,叶片无明显伤害症状 (水渍、黄化等 ) ;-2℃和 -1 0℃下随处理时间的延长 ,叶片膜透性增大、叶绿素含量下降、MDA积累增多 ;同时 CAT活性、类胡罗卜素含量显著下降。MDA含量的增加与组织受伤害程度 (膜透性增加及叶绿素降解 )及抗氧化系统 (CAT和类胡罗卜素 )水平下降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以 7个扁桃品种的田间越冬伤害指数及冬季所测枝条的 LT50 代表植株的冬季抗寒性 ,以 -5℃下处理4h和 8h后所测叶片 MDA相对含量代表叶片的抗寒性 ,发现 2者呈显著的相关性 ,表明 MDA可以作为鉴定扁桃品种抗寒性的指标。
2002, 22(11):1912-1916.
摘要:研究了 9个桐花树 (Aegicerascorniculatum)种群遗传变异与环境变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环境因子与桐花树种群的Aat-2 A,Est-2 A,Est-2 B Mdh-1 A,Mdh-2 A Mdh-2 B Mdh-2 C Mdh-2 D等 8个等位基因相关性显著 ,尤其是前 4个等位基因 ,说明环境因子对这八个等位基因具有选择压力 ,他们的变化与环境变量有关。
2002, 22(11):1917-1922.
摘要: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RAPD)技术检测了西鄂尔多斯高原特有种四合木种群 5个斑块的遗传多样性。2 2个扩增引物产生 1 1 6条带 ,Shannon信息指数和 Nei指数对 RAPD数据的分析表明 :四合木种群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其中千里山斑块的遗传多样性和多态位点比例较高 ,石嘴山斑块的最低。遗传多样性的 86.5 %存在于斑块内 ,斑块间的遗传变异为 1 3 .5 %。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直接相关关系。这些结果说明 ,遗传多样性反映了四合木种群基因组 DNA存在较高的变异性 ;同时各斑块间存在一定的基因流 ,四合木各斑块可看成是处于同一种群的半隔离状态 (meta-种群 ) ,对四合木应注意保护遗传多样性丰富的 meta-种群。
2002, 22(11):1923-1932.
摘要: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处于中亚荒漠与内亚 (亚洲中部 )荒漠之间的过渡 ,其气候虽以干旱少雨、蒸发强烈、多风、日照强、温度变化剧烈的大陆性荒漠气候为特点 ,但由于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 ,冬春有一定雨雪 ,植被相对较为茂密 ,以固定和半固定沙漠为主 ,共采集记录到 2 0 8种高等植物 ,1 8个植物群落类型 ,1 1类植物生活型。植物多样性还包括下列一般特点 :区系地理成分多样 ,但中亚成分占优势 ;有少量古老种 ,特有现象微弱 ,藜科植物占明显优势 ;旱生植物为主 ;长营养期 1年生植物有一定比例 ;短命和类短命植物获得发育等。由于近几十年来的过牧 (牲畜的“冬窝子”)和滥采滥挖燃料及有经济价值的植物 ,植物多样性受破坏严重。当前的紧迫任务是加强保护 ,对有些物种还须采取措施 ,进行抢救。
徐新伟 , 吴中华 , 于丹 , 刘春花 , 李中强 , 肖克炎
2002, 22(11):1933-1938.
摘要:1997~ 2 0 0 0年对汉江中下游 8个江段水生植物种类组成、分布、生物量做了调查。汉江中下游共有水生植物 1 8科2 2属 3 4种 ,以世界广布种为主 ,R/ T值为 0 .67。中游以沉水植物群落为优势 ,建群种为轮叶黑藻 (Hydrilla verticillata)、穿叶眼子菜 (Potamogeton perfoliatus)和微齿眼子菜 (P. maackianus) ;下游主要为挺水植物群落 ,建群种为东方香蒲 (Ty-pha orientalis)和芦苇 (Phragmites communis) ,生物量为 5 7.5~ 2 1 0 0 g/ m2 ;α-多样性在丹江口最高 (0 .5 46) ,老河口次之(0 .5 1 7) ,仙桃最低 (0 ) ;生活型多样性在中游丹江口最大 (0 .40 2 ) ;β-多样性在时间梯度 6~ 8月份在所有样点 β=0 ,水平梯度β=0 .79,垂直梯度β=1 .48;γ-多样性在汉江中游为 2 9种 ,在下游为 1 0种。中游地区水生环境适合水生植物生长 ,而下游人类活动导致水环境趋于恶化限制了水生植物分布。
2002, 22(11):1939-1944.
摘要:在 2 0 0 0年的丰水期 (6~ 7月份 )和枯水期 (1 1~ 1 2月份 )分别对广东省 1 9个大中型水库的浮游植物进行采样调查。一共发现有 7门 89属 1 42种的藻类。其中绿藻 84种 ,硅藻 2 5种 ,蓝藻 1 9种 ,裸藻 9种 ,甲藻和金藻各两种以及隐藻 1种。水库的主要优势种为蓝藻或硅藻。藻类的细胞密度和叶绿素含量从水库上游到水库下游依次降低。丰水期的藻类丰度要高于枯水期。绝大多数水库在丰水期优势种为蓝藻 ,而在枯水期的优势种为硅藻。人为导致的水量增减会对季节性变化造成影响。从空间分布上看 ,粤西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优势种为蓝藻 ,而粤东地区和东江、韩江流域的主要优势种为绿藻 ,北江流域的各种类组成比较均匀。
2002, 22(11):1951-1959.
摘要:转基因植物已在很多国家大规模商业化种植 ,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有关转基因植物潜在的生态风险已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从转基因植物入侵危害、对非靶标有益生物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害虫对抗虫转基因植物产生抗性、抗病毒转基因植物带来的潜在风险等方面论述了转基因植物可能潜在的生态安全性问题。
2002, 22(11):1960-1967.
摘要:综述了群落水平上克隆植物的重要性 ,克隆植物的生态习性 ,克隆植物的竞争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并试图在克隆植物竞争关系的背景下 ,结合其生境状况 ,探讨植物克隆性与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关系。克隆植物的等级系统 (基株 -分株系统 -分株 )使其具有克隆性所赋予的多样的生活史、资源利用以及空间占据方式。列举了克隆植物的特性及其在群落中的作用。这些例子表明 ,克隆性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植物群落的空间格局与竞争关系。然而克隆性也能通过权衡活动性与局部持久性来缓解对物种共存的抑制。克隆植物具有在时空尺度上分株间相互调节的机制 ,直接体现在群落中小尺度 (个体与个体间 )与大尺度 (种群与种群间 )间的相互作用上。丰富了传统的竞争和生态位划分理论 ,为群落中物种共存提供了合理解释。因此克隆植物在群落中的出现拓宽了群落系统潜在机制的范围。
2002, 22(11):1976-1982.
摘要:在全面分析世界 2 0多个著名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情况的基础上 ,对其中 1 1个重点工程的建设规模、工程范围、投入资金、建设期限和启动时间进行了单因素对比分析 ,并用层次分析法 (AHP)对各大工程进行了多因素综合评价 ,结果表明 ,世界 1 0大林业生态工程及其排序依次是 :中国三北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TNYR)、天然林保护工程 (NFP)、退耕还林工程 (CCF)、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WCNR) ,美国“罗斯福工程”(RS) ,前苏联“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SRN) ,加拿大“绿色计划”(GP) ,日本“治山计划”(CMP) ,北非五国“绿色坝工程”(GDFC) ,中国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FHTF)。
2002, 22(11):1983-1990.
摘要:冰期 (尤其是更新世冰期 )对当今生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和遗传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研究生物冰期避难所对于了解不同生物区系间的关系、物种形成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物冰期避难所的确定最初是根据特有种的分布、化石、孢粉等证据推测而来 ,分子遗传标记为冰期生物避难所以及冰期后重新扩散路线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本文以北美和欧洲为例 ,介绍了分子遗传标记在生物避难所以及冰期后再扩散路线研究中的应用和一些结论。我国存在许多东西走向的大山 ,减缓了冰期时低温对生物的影响 ,为许多生物提供了避难场所 ,但我国有关研究开展得很少。最后 ,对我国该领域提出了应优先开展的研究方向。
2002, 22(11):1991-1994.
摘要:地球上各种生物有机体的寿命是有本质差异的 ,即使一些大小、形态和生理上大体相似的生物之间也存在着这种差异。早期的研究多集中在探讨基因、热量限制、药物与动物特别是人类寿命的相关性上 ,而环境因素以及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对动物寿命的影响则很少被涉及。目前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 ,人类以信人类活动对动物的寿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正面的影响可以从近年来诸如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等保护措施的实施活动中得到体现。然而 ,由于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造成的自然生境的日益萎缩和片段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 ,人们不应只关注人类活动如何导致物种的绝灭 ,也应研究人类如何改变动物的生存环境、寿命以及动物固有的生命轨迹。介绍了有关动物寿命研究的最新进展 ,呼吁更多的学者投身到环境因素对动物寿命的影响这一迅速升温的诱人的研究领域中来。植物方面的类似研究也应该尽早启动。
2002, 22(11):1995-2000.
摘要:研究了分布于我国大、小兴安岭林区松鼠体重、身体热值、脂肪含量、灰分含量以及水分含量的季节变化。松鼠体重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和性别差异 ,春季 ,雄性松鼠体重明显小于雌性个体 ,而其它季节 ,雄性大于雌性。冬季体重最低(3 3 1 .9~ 3 45 .1 g) ,秋季体重最高 (3 78.1~ 3 89.9g) ,体重降低了 9.41 %~ 1 4.0 7%。大、小兴安岭松鼠身体热值、脂肪含量和水分含量季节变动范围为 6.2 71~ 8.60 9k J/g和 6.891~ 8.41 3 k J/g,8.81 %~ 2 1 .3 7%和 9.47%~ 2 2 .0 1 % ,67.1 2 %~73 .3 8%和 66.3 5 %~ 71 .73 % ;灰分含量不存在季节差异 ,大、小兴安岭年平均值分别为 1 2 .0 4%± 1 .1 7%和 1 1 .2 7%±2 .0 7%。环境温度、食物资源和繁殖状况是影响东北松鼠体重和身体组成季节性差异的主要因素。
2002, 22(11):2001-2005.
摘要:在神农架山区山体的中部 ,选取代表性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样地 ,总面积为 2 .4hm2。在样地中对出现的林窗斑块以及相邻的对照的非林窗样方进行群落学调查。记录乔木树种的种类、胸径和高度以及它的幼苗和幼树的高度、数量。按照树种在林窗内外重要值的位序差值将群落出现的乔木层树种划分为 4类生态种组 ,其中 ,对林窗强烈正更新反应的树种有 6种 ,强烈负更新反应的树种 9种 ,中等更新反应的 9种 ,不明显更新反应的 1 0种。林窗内外乔木树种生态种组的组成明显不同。不同生态种组树种的幼苗在林窗与非林窗斑块中的更新表现出显著的差别。对神农架地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树种更新的反应和过程的研究结果支持了林窗 -分享假说的观点。
2002, 22(11):2006-2014.
摘要:农牧交错地区是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地区。运用景观学理论 ,选取典型区域通过具体的景观特征指数分析了西北农牧交错景观的景观结构和景观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地形地貌和人类作用是西北农牧交错区景观异质性的主导因素 ,地貌越破碎人类作用越强 ,景观也越破碎 ,斑块不规则性越高 ,景观多样性越高。进一步的景观样带分析显示 ,研究区景观结构呈一定的空间梯度变化 ,由南向北景观破碎度减小 ,斑块形状的不规则性降低。
2002, 22(11):2015-2019.
摘要:活性污泥样品经液氮速冻、沸水浴融化、溶菌酶处理和 SDS裂解后 ,99%以上细胞裂解。所提取的 DNA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和荧光法浓度测定 ,其片断大小在 2 0 kb左右 ,产量可达 1 .75 6± 0 .1 mg/g MLSS。样品 ABS2 6 0 nm/ABS2 80 nm的比值为 1 .96± 0 .2。以提取的总 DNA为模板 ,进行细菌核糖体小亚基 1 6Sr DNA基因 V3区和多组分苯酚羟化酶大亚基基因 (Lm PHs)的 PCR扩增 ,均获得成功 ,为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群落的分子生态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简便、可靠的 DNA提取方法。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