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宗跃光 , 周尚意 , 温良 , 郭瑞华 , 张振世 , 徐宏彦 , 陈红春
2002, 22(10):1573-1580.
摘要:根据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 ,从生态经济价值理论出发 ,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体系及其基本估价方法。结合我国国情 ,将 Costanza等人单纯自然资本的测算推广到自然、经济、社会综合资本的测算 ,重点突出人类活动干扰下的区域生态系统资本价值结构分析。研究表明 :1 997年灵武市牧草地和水域提供的资本价值约占自然资本总价值的97% ,工矿业消耗的自然资本占自然资本总损耗的 84 %。根据本文的全面测算结果 ,1 990~ 1 997年灵武市生态价值总资本年均递增 4 .5 % ,它将部分抵消该市国民生产总值 1 2 .6 %年均增长率。此外 ,如果用自然资本的增减作为强可持续发展的临界指标 ,1 990~ 1 997年本区域自然总资本以年均 4 %的速度递减 ,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2002, 22(10):1581-1586.
摘要:提出了基于土地利用分类的植被覆盖度计算的亚象元模型 ,针对不同的植被覆盖类型 ,综合利用“等密度模型”和“变密度模型”计算植被覆盖度 ,使其能有效地从遥感数据中提取植被覆盖信息。在 GIS的支持下 ,应用该模型对北京海淀区 1 975年、1 991年和 1 999年 5月份植被覆盖度进行计算 ,并着重对其景观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 975至 1 999年来 ,海淀区植被覆盖整体表现为增加趋势 ,但空间格局分布不均衡 ,全植被覆盖区和高植被覆盖区过分集中在西北部狭长地带 ,东南部则多为低植被覆盖区 ,反映出北京海淀区土地利用的结构特征。
2002, 22(10):1587-1598.
摘要:利用 2 0世纪 70年代、80年代与 90年代三期遥感资料 ,选取有代表性的 9个有关度量景观空间结构与景观异质性的定量指标 ,通过 FRAGSTATS计算方法 ,系统研究了黄河源区景观生态结构与景观格局变化 ,表明在近 30 a来 ,区域景观空间格局趋于破碎化和多样化 ,其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内在因素是高寒稀疏化草原草地、黑土化与杂类草草地和沙化草地等景观类型的迅速发展 ,其景观面积分别增加了 384 .1 6 %、6 6 .6 3%和 4 2 1 .0 9% ;选取景观生物生产力、景观土壤养分、景观植被覆盖度等景观功能的表征参数 ,提出了景观格局动态演变下分析景观功能变化的定量方法及其数学模型。在明确近 30 a来区域景观格局演变特征的基础上 ,研究了黄河源区不同时段不同景观类型间生态功能的转移流动特征及其区域生态环境效应 ,表明 :近 30 a来 ,黄河源区景观功能变化强烈 ;区域景观动态演变将形成区域内部景观功能向减退与增强两个方向的变化 ,两个方向的强度均衡将形成区域整体生态功能的特征。研究区域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所引起的区域生态功能演变特征 ,可充分认识区域生态系统变化的内在因素和演变趋势。
解焱 , 李典谟 , John MacKinnon
2002, 22(10):1599-1615.
摘要:首先将中国版图根据综合自然 (包括海拔、地形、气候、植被、水系、农业区等 )因素 ,利用 GIS技术手段 ,划分出 1 2 4个基本单元。同时 ,根据一定的原则选择了 1 71种哺乳类和 5 0 9种植物物种 ,利用中国物种信息系统收集这些物种的分布信息 ,并运用 GIS技术将这些信息转换为各个基本单元内这些物种存在与否的信息 ,再用数学量化分析方法 ,即Srensen相似性指数公式计算相关矩阵 ,以及 Ward方法进行聚类分析 ,得到上述 1 2 4个基本单元的哺乳类和植物分布相似性聚类图 ,从而最终得到一个新的定量化的、更具客观性和实用意义的中国生物地理区划系统 ,以及关于中国生物地理区划的许多重要结论。该区划包括 4个区域 ( 8个亚区域 )、2 7个生物地理区和 1 2 4个生物地理单元。采用从基本单元到高级区划的研究方法 ,在生物地理区划研究领域 ,这是一种方法学上的尝试 ,利用物种的分布相似性聚类结果来帮助确定区划界线 ,减少了对研究者自身所拥有的物种及生态学知识及经验的依赖 ,因而更具有客观性 ,较少掺杂研究者的主观臆断。这种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其他生物门类区划的研究。
2002, 22(10):1616-1621.
摘要:比较研究了不同氮、磷浓度条件 (分别对应于寡营养、中营养、富营养和超富营养 4种水质状况 )培养下竹叶眼子菜的可溶性糖含量、生物量、SOD和 POD活性以及 ATPase活性变化。在对照 (寡营养 )中生长的竹叶眼子菜的可溶性糖含量、生物量明显高于其他 3组不同氮、磷浓度的处理 ;试验期间 ,SOD和 ATPase的活性一般表现为先上升再下降的格局 ,POD则相反 ;SOD活性在第 1周内上升 ,对照条件下活性最小 ;POD活性在前 2周内下降 ,对照条件下下降幅度最小 ;叶绿体 Mg2 + -ATPase活性在前 3周内呈现上升格局 ,对照条件下表现出较低的活性 ,线粒体 Mg2 + -ATPase活性在前 2周出现上升格局 ,对照条件下该酶活性较低 ,但其峰值在第 3周出现 ;叶绿体和线粒体 Ca2 + -ATPase活性在前 2周均呈现上升趋势 ,超富营养条件下该酶活性最大 ,且酶活性一般呈现随着氮、磷浓度升高而升高的格局。试验表明竹叶眼子菜比较适合寡营养和中营养水质条件 ,氮、磷浓度的升高将影响其生理功能 ,过高的营养条件对竹叶眼子菜是一种胁迫 ,可抑制其生长。竹叶眼子菜对氮、磷浓度变化虽有一定耐性,但耐性会随时间延长而变弱。
2002, 22(10):1622-1628.
摘要:在渤海的 3个典型站位 B1、E5和 E1 ,以 3个不同采样时期的沉积物样品 ( 1 997年 6月、1 998年 9~ 1 0月份和 1 999年 4~ 5月份 ) ,研究了渤海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种类组成变化。结果表明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摄食类型比例在同一个站位 3次不同采样均有变化 ,其中 B1站和 E5站 3个采样时期表现为 3种不同的摄食类型分布 ;将线虫分为 3个时期所进行的年龄结构和雌雄比研究表明 ,在线虫群落中幼龄个体一般占到线虫群落总数的一半以上 ;对 3个站位线虫群落的多样性研究表明 ,离黄河口最近的 B1站 ,出现种类数量最少 ,位于渤海中部的 E5站 ,出现种类数量较多 ;3个不同采样时期的比较 ,以 1 997年 6月份群落中出现的种类数最多 ,1 999年 4~ 5月份出现的最少。对其群落结构的分析表明 ,同一个站位不同采样时期 ,优势种的类型基本相同 ,变化主要表现在优势种丰度大小的差异 ,其群落组成结构相对稳定。
2002, 22(10):1629-1634.
摘要:研究了锯缘青蟹抱卵蟹培育和胚胎发育及孵化温度对刚孵化第 1期状幼体 ( Z1)干重 ( DW)和比能值 ( EC,J/mg)以及对幼体发育和存活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胚胎发育随孵育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但孵育温度与刚孵化幼体的干重和能量 ( E,J/ind)没有明确的相关性 ;而抱卵蟹培育和胚胎发育期间孵育温度的日温差对刚孵化青蟹幼体的干重和能量有明显的影响 ,并对幼体的存活和进一步发育产生影响。当孵育温度日温差≥ 2℃时 ,胚胎发育不整齐 ,孵化不同步 ,死卵或孵出原状幼体的比例高 ;孵化出的第 1期状幼体一般都无法蜕皮进入第 2期。孵育温度日温差与刚孵化幼体的干重或能量的相关性不确定 ,但当孵育温度日温差≥ 2℃时 ,刚孵化的状幼体的个体干重和能量的乘积 ( DW× E) <0 .74 6的几率显著增加 ,幼体可养活的几率极小 ,( DW× E)可作为判断刚孵化的第 1期状幼体能否正常生长发育的指标。
谭志军 , 颜天 , 周名江 , 李钧 , 于仁诚 , 王云峰
2002, 22(10):1635-1639.
摘要:通过塔玛亚历山大藻 ( Alexandrium tamarense)对黑褐新糠虾 ( N eomysis awatschensis)的急性和慢性毒性作用研究 ,发现塔玛亚历山大藻对黑褐新糠虾的存活、生殖、生长等有不利影响 ,影响程度随塔玛亚历山大藻藻细胞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 96 h急性毒性实验中 ,塔玛亚历山大藻对黑褐新糠虾的半致死密度为 70 0 0 cells/ml,去藻过滤液中糠虾的死亡率为 2 5 %。在 6 2 d的慢性毒性实验中 ,密度为 90 0 cells/ml的塔玛亚历山大藻对黑褐新糠虾的繁殖有严重影响 ,在此影响下的实验组亲虾产幼虾总数只有 2 7尾 ,仅为对照组产幼虾数目的 1 6 .4 % ;其总产幼虾天数、日最高产幼数分别只有对照的 32 %、4 1 % ,其初次产虾日期也推迟了 3d,并出现了 3次生殖中断。塔玛亚历山大藻对黑褐新糠虾亲虾的存活、生长也有一定的影响 ,处在密度为 90 0 cells/ml塔玛亚历山大藻中的黑褐新糠虾亲虾的存活率只有对照的 6 3% ,糠虾亲虾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对照组亲虾的 95 .6 %和 81 .9% ,但差异尚不显著 ( P>0 .0 5 )。
2002, 22(10):1645-1652.
摘要:对分布在浙江天台山的七子花群落主要植物种类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夏季 ,位于群落冠层上层、林窗、林缘的七子花及主要伴生植物叶片的光合日进程均呈“双峰”曲线 ,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而位于冠层中、下层以及林下的七子花、草本植物 ,其光合日进程曲线平缓。从冠层上层到下层 ,七子花叶片的日均净光合速率 ( Pn)呈下降趋势。林窗、林缘的七子花小树叶片日均 Pn比林下大 ,冠层上层的七子花中树叶片与林窗、林缘的小树叶片日均Pn差异不显著。七子花在不同生境中与伴生植物相比 ,日均 Pn较低 ,光合能力较弱。同一植株七子花冠层上层叶片叶绿素含量最低 ,下层次之 ,中层最高。阴生草本植物在弱光下仍有很高的叶绿素含量。植物叶片的光合能力大小与叶绿素含量高低不呈正相关。相对常绿树种而言 ,七子花光补偿点较高、光饱和点较低 ,对光适应的生态幅度较窄。
2002, 22(10):1653-1659.
摘要:研究了香港茶园天然生态系统中铝超积累植物和铝排斥植物包括茶树 ( Camellia sinensis L.)、多花野牡丹 ( Melas-toma affine L.)、假苹婆 ( Sterculia lanceolata L.)、大罗伞紫金牛 ( Ardisia crenata L.)、相思树 ( Acacia formosa L.)和红楠 ( Machilusthunbergii Machilusthunbergii L.)对铝吸收和累积的机理。 6种植物新鲜根和茎的 p H值变化范围为 3~ 6 ,不同部位全铝含量变化幅度为 1 3~ 1 2 81 0 mg/kg(干重 ,下同 )。新鲜植物组织的 p H值是控制植物对铝吸收、转运和累积的最重要的因素。植物中的铝浓度随其 p H值降低而显著增加。供试 6种植物可分成两组 :一组是铝排斥植物 ,其 p H值大约 6 ,叶中含铝量范围为 1 7~ 1 5 1 mg/kg,包括假苹婆、大罗伞紫金牛、相思树和红楠 ;另一组是铝超积累植物 ,其 p H值为 3和 4 .5 ,叶中含铝量范围为 782 0~ 1 2 81 0 mg/kg,包括茶树和多花野牡丹。铝超积累植物新鲜根中水溶性性铝与全铝的比例(0.11~0.88)高于铝排斥植物根中的比例(0.04~0.07)。相同趋势可见于茎和叶中,特别在多花野牡丹茎叶中。结果表明:新鲜根、茎和叶中水溶性铝与全铝的比例高可以增加植物从土壤-植物系中铝的迁移速率,导致较高的铝吸收和累积。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pH值有显著差异。通常,象多花野牡丹一样的铝超积累植物,其组织pH值低,降低了根际pH,使土壤中铝更容易吸收。铝排斥植物增加根际土壤的pH值,以避免根对铝的高量吸收。
2002, 22(10):1660-1665.
摘要:小波分解可以区分一维信号的区域变化和局部细节 ,是进行土壤因子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应用该方法对北京东灵山地区辽东栎林样带中的 3个主要土壤因子指标进行 Haar小波分解。结果表明 :沿山下到山顶样带梯度 ,土壤含水量呈明显的逐步下降趋势 ;土壤 p H值变化幅度在 6 .5~ 6 .6之间 ,表现比较稳定 ;土壤有机质含量在样带中存在 3个较高值区域 ,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较大水平上 3个土壤因子在样带的下部受到的干扰较大 ,在样带的中、上部受到的干扰较小 ;在较小水平上 ,土壤含水量存在不规则的周期性干扰 ,p H值和有机质含量受干扰的情况较为复杂 ,规律性不明显。低频近似信号可以有效地揭示出土壤因子在样带中的总体变化规律 ,高频细节信号主要反映土壤因子受其它因素干扰程度 ,并可以在样带上定位出现奇异性变化的区域。
2002, 22(10):1672-1679.
摘要: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及组分、外源有机物和根系分泌物对甲烷产生的影响作了综述。土壤产甲烷量和甲烷排放量随有机质含量增加而提高 ,与土壤中易矿化有机碳或沸水浸提有机碳含量呈显著相关。外源有机碳加入促进了土壤排放甲烷 ,刺激效果与外源有机碳的用量和组成有关。还原力强的有机物如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较还原力弱的有机物如类脂和多糖能够产生更多的甲烷。甲醇、甲基化氨基酸等无其它微生物竞争利用的有机物能被产甲烷菌更多地转化成甲烷。植物根系分泌物也促进甲烷的产生 ,促进作用大小与植物种类及分泌物的数量和质量有关。外源有机物通过 3种方式促进土壤甲烷产生 :提高土壤的甲烷底物供应量 ,降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刺激土壤原有有机碳的转化。
2002, 22(10):1680-1687.
摘要:以冬小麦田间试验为基础 ,研究根 -土界面不同水分调控措施 ,包括不同深度灌水 (地面、30 cm、5 0 cm、1 0 0 cm )、同一深度保持不同田间持水量 (田持 80 %、6 5 %、5 0 % ) ,共计 1 2个水分处理的土壤水分分布对根系和产量影响。研究表明 :根长密度分布与灌水方式息息相关 ,地面灌水的根长密度随土层深度呈指数下降趋势 ,主要分布于地表层 ( 0~ 1 0 cm ) ;不同深度渗灌 ,根系分布有两个峰值 ,第 1峰值分布在地表以下 1 5 cm左右 ,第 2峰值分布在灌水深度处。通过水分调控措施 ,局部改变根系形态 ,对节水增产是有利的。耗水量与营养生长 (叶面积、根系 )成正比关系 ,与经济产量呈二次多项式 (抛物线型 )关系 ,最大产量的耗水量比最大耗水量少约 80~ 1 0 0 mm。
2002, 22(10):1688-1694.
摘要:当今土壤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而表征土壤污染程度的指标不够完善、相关性亦较差。为此 ,采用网室盆栽试验 ,研究了河北平原主要土壤类型潮土和潮褐土上 Cd、Pb的化学形态特征及其与油菜植株干物重、油菜吸收重金属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Cd对油菜的毒害作用大于 Pb。总量及各形态 Cd、Pb含量与油菜可食部分干物重呈负相关 ,对油菜干物重影响最大的是交换态 Cd、Pb。而对油菜吸收 Cd、Pb贡献最大的形态是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深入研究重金属形态与植物有效性间的关系 ,可为进一步揭示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为更准确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提供理论依据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002, 22(10):1695-1698.
摘要:利用多样性指数和种群动态相结合 ,建立竞争指数对小红珠绢蝶东灵山种群的濒危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小红珠绢蝶的竞争指数在不同年份的下降过程中有不同的变化。以此为依据可以准确地判断出对该种群动态影响的环境因子。这一方法有很高的普适性 ,可应用于昆虫种群的保护生物学研究。
2002, 22(10):1699-1703.
摘要:应用酶联免疫吸附 ( ELISA)双抗体夹心法 ,研究了稻田 1 9种常见捕食性天敌对中性昆虫摇蚊的捕食作用。用摇蚊作抗原免疫雄性大白兔获得抗血清 ,用中和法、双向琼脂扩散实验及交叉反应对所制备的抗血清作特异性检测 ,抗体反应表明制备的抗血清对摇蚊抗原具较高的特异性。测定了 1 9种捕食者捕食摇蚊的临界吸收值。在检测的 1 9种捕食者中 ,有 1 3种捕食了摇蚊 ,占被检测捕食者种数的 6 7.89%。ELISA阳性反应率最高的是在早稻前期采集的褶管巢蛛 ,阳性率高达 5 0 % ,其次是晚稻中期采集的拟水狼蛛 ,其阳性率为 4 0 %。ELISA方法敏感 ,能快速检测捕食者对猎物的捕食作用及确定节肢类捕食者如蜘蛛对水稻害虫控制作用大小 ,作为一种有效实验工具 ,可有助于发展水稻害虫综合管理理论。
2002, 22(10):1704-1709.
摘要:扣笼接虫观测稻水象甲不同接虫密度所产下代虫量。结果表明 ,稻水象甲种群增长具有明显密度依赖性 ,接虫密度X越大 ,代间增殖倍率 Y2 越低。 X-Y2 关系用 Y2 =1 /( 0 .836 + 0 .4 2 1 X)的双曲线拟合良好。以水稻移栽后稻田成虫密度 N为指标 ,越冬成虫存活率为 S0 ,防治后成虫残存率为 S1,则第 t和 t+ 1年种群密度关系可表述为 :Nt+ 1=S0 S1Nt/( 0 .0 836 + 0 .0 4 2 1 S0 S1Nt)。模型参数值稳定 ,拟合度好 ,模型描述的种群增长规律与稻水象甲侵入辽宁省以来种群增长的实际情况相吻合。用该模型预测辽宁省不同地区稻水象甲的发生趋势其准确率高 ,并可指导稻水象甲的综合防治。
2002, 22(10):1710-1717.
摘要:在以往豚草生物防治研究的基础上 ,为评价防治恶性豚草的外来天敌昆虫的安全性 ,以及探索外来生防作用物的风险评价方法 ,以豚草卷蛾为案例 ,进一步对其寄主安全性进行了风险评估。基于与豚草的近缘关系及以往的研究结果 ,选用 9科 36种常见经济作物、观赏植物和杂草 ,采用室内非选择性取食测定、田间开放条件下多选择性取食测定和室外非选择性取食分龄接虫的生命表等研究方法 ,对豚草卷蛾的寄主专一性作了深入研究。 ( 1 )室内非选择性取食测定结果表明 ,豚草卷蛾仅能在豚草和苍耳上完成整个幼虫的发育 ;但在强迫将高龄幼虫 ( 4~ 6龄 )接入黄花蒿、菊花 (黄莲 )和向日葵 (白 97-1和天委 F2 )时 ,有少量幼虫能发育化蛹 ,但不发生取食 ,在这些植物上完成发育只是一种假象。 ( 2 )田间开放条件下多选择性取食测定结果表明 ,豚草卷蛾的寄主选择性随种群数量不同而异 ,当种群数量增大 ,受取食条件胁迫时 ,出现风险“扩散”现象。田间供试的 1 6种 (含品种 )植物中 ,第 2、3和 4代出现虫瘿 (被幼虫选择 )的供试植物依次为 :豚草(第 2代 ) ;豚草和苍耳 (第 3代 ) ;豚草、苍耳和黄花蒿 (第4代)。按产卵单因子选择性风险指数(SEFRI(1))值分析表明,豚草卷蛾成虫产卵对豚草、花耳和黄花蒿表现出选择性风险(SEFRI(1)>0.01),对两种向日葵(内蒙1号和内蒙2号)和菊花(万寿菊)表现出随机风险(SEFRI(1)<0.01),对其余供试植物均为0风险。幼虫取食供试植物的存活率单因子风险指数(SEFRI(2))值表明,幼虫仅对豚草和苍耳具有选择性风险(SEFRI(1)>0.01),对其余14种供试植物均为0风险。豚草卷蛾幼虫在缺乏嗜好寄主植物(环境胁迫)时可出现寄主风险转移现象,转移能力随虫龄增大而增强。6龄幼虫转移单因子选择性风险(SEFRI(3))分析结果表明,除麦杆菊为0风险外,对其余所有供试植物均表现出选择性风险(SEFRI(3)>0.01)。对3种单独风险因子的综合分析表明,豚草卷蛾仅对豚草和苍耳具有主动选择风险,对其余供试植物无选择性风险。(3)组建生命表和种群趋势测定结果表明,豚草卷蛾仅能在豚草和苍耳上具有种群增长,为选择性风险(种群增长风险指数PSRI>0.01),在其余供试植物上的种群增长风险均为0,与综合风险分析结果一致。以上结果表明,豚草卷蛾具有较严重的寄主专一性,其释放不会对非目标植物构成威胁。
2002, 22(10):1718-1823.
摘要:采用水平切片淀粉凝胶电泳方法 ,分析了北京、河北、云南和武汉 4个不同地理种群的小菜蛾的等位酶 ,得到了 3个酶系统 (甘油醛磷酸脱氢酶 ( GPD)、苹果酸酶 ( ME)和苹果酸脱氢酶 ( MDH-1 ,MDH-2和 MDH-3) ) 5个基因位点的资料。用 Biosys2 .0软件计算了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变异指标 ( N、A、P、Ho和 He) ,结果表明小菜蛾各种群内的基因多样性大于各种群间的基因多样性 (约 1 5倍 ) ,武汉种群小菜蛾的遗传多样性最大。并计算了遗传距离 D和相似性系数 ,并由此得出聚类图 ,分析了小菜蛾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关系。
2002, 22(10):1724-1733.
摘要:针对东灵山地区的 1 1种不同生境 ,利用巴氏罐诱法研究大步甲属 ( Carabus)种类多样性及其变化与生境的关系 ,结果表明 :( 1 )本地区有大步甲 1 0种 ,其中 C. manifestus Kraatz和 C. crassesculptus Kraatz为优势种 ,占总数的 70 .8% ,与C.smaragdinus Fischer、C.vladimirskyi Dejean和 C.sculptipennis Chaudoir一起构成本地区的常见种 ;( 2 )从物种丰富度和数量看 ,由高到低依次为小龙门林区 (以森林为主 )、梨园岭退耕区 (以灌丛和萌生丛为主 )、东灵山主峰区 (高海拔 ,亚高山植物 ) ;物种多样性指数 ( H ')由高到低依次为梨园岭退耕区、小龙门林区、东灵山主峰区 ;均匀度指数值 ( E)梨园岭退耕区最高 ,其次为东灵山主峰区 ,再次为小龙门地区 ;( 3)利用物种的发生与频度数据 ,对 1 1种不同生境进行栖息地相似性聚类分析 ,发现东灵山主峰区的 3种生境可归为一类 ,小龙门林区 5种生境可归为另一类 ,梨园岭退耕区的辽东栎萌生丛单独为一类 ,梨园岭退耕区的山杏和荆条灌丛构成一类,这反映了大步甲属种类分布的地域及生境特点,特别是生境内的湿度、温度和地表覆盖层等特点;(4)通过物种间的相关分析看出:C.smaragdinus和C.granulatus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反映了它们对退耕区的选择倾向;C.crassesculptus、C.canaliculatus、C.manifestus和Carabus sp.之间,虽然后两种间未达到显著性,但彼此呈正相关关系,反映了这些物种对森林生境选择倾向;(5)大步甲成虫的季节性活动主要在4~9月份间,高峰期集中在6~8份月,各物种在生境内有不同的季节变化趋势,与该地区季节性气候变化一致。研究表明,大步甲物种分布受生境内的湿度、温度、地表覆盖层等环境因素影响,物种多样性与生境受干扰程度有关,生态恢复将对物种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002, 22(10):1734-1740.
摘要:生态学与水文学交叉研究是目前国际上前沿研究领域之一 ,生态环境用水研究则是连接生态过程与水文过程、刻画生态演化与水资源相互关系的核心问题。对生态、环境用水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过程进行了回顾 ,并根据对已有成果的综合分析提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 5方面主要问题。首先 ,生态用水尚需要理论上的进一步升华 ,这一点突出体现在生态用水的概念与内涵表述上 ;其次 ,在生态用水研究中 ,缺乏合理的生态保护目标的建立 ,因而影响到了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 ;第三 ,目前的研究均是针对较大尺度所作的 ,不能在生态机理与物理机制上揭示生态用水规律 ,因此 ,不适于具体问题的深入分析 ,个别实验在由“点”尺度向生态用水计算的“面”尺度转换时缺乏基础 ,从而严重影响了研究成果的精度 ;第四 ,生态用水机理是生态用水研究中至为关键的工作 ,以往研究主要依据野外宏观观测资料来探讨 ,缺乏直接的实验依据 ;第五 ,没有涉及生态用水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用水满足程度及其波动性对生态系统影响等方面 ,从而也使得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受到影响。同时作者认为 ,中国工程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研究报告”中的生态环境用水概念对我国地大物博 ,地质地貌与气候类型多样的特点给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故可以确定为全国性的生态环境用水概念。最后文章认为应当将生态用水与环境用水分别予以考虑,并给出了其新的概念构架。
2002, 22(10):1741-1749.
摘要:固氮生物及其共生体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氮素供给和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中有重要作用。是贫营养盐海域和海洋生态系统中新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就海洋固氮生物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以及在世界不同海域和海洋生态环境条件下 ,海洋固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在海洋生态环境中的生存方式、共生互作关系多样化 ,作较全面的概述。综合分析了海洋固氮生物的固氮能力 (活性 )、在光合固碳中的作用和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介绍了固氮生物在海洋生物链和海洋不同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中的作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的最新研究概况。
2002, 22(10):1750-1757.
摘要:大气 CO2 浓度升高对陆生植物的影响引起广泛的关注 ,相对来讲 ,人们对大型海藻类与 CO2 浓度升高关系的研究则要薄弱得多 ,但近年来在这方面仍有很大进展。高 CO2 浓度下 ,许多大型海藻表现出光合能力下降 ,对海水中 HCO- 3利用能力下降 ,并使得光合量子产额下降 ;而另一些大型海藻则没有上述光合作用的下调现象。另外 ,高 CO2 浓度下 ,大型海藻的其它许多生理过程 (如生长、呼吸作用、营养盐代谢、生化组成以及钙化作用等 ) ,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文章分析了影响高 CO2 浓度对大型海藻效应的主要因素 ,并对今后的研究作了展望。
2002, 22(10):1758-1764.
摘要:对黄柳经平茬后形成的再生枝和未平茬的现存枝的光合作用、株高、基径、叶片大小等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再生枝比现存枝具明显的生长优势 :再生枝高度及高度频度分布均与现存枝十分接近 ;再生枝基径显著大于现存枝 ,前者过细和过粗枝条的比例均较低 ,基径频度分布趋于正态分布 ,后者细枝条比例较高 ,基径频度分布符合对数正态分布 ;同时再生枝叶片更长、更宽 ,叶长和叶宽接近于平均值的叶子所占比例更大。在上午时段内叶片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随气温同步上升 ,黄柳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总体上都比较高 ,再生枝和现存枝之间的表现差异明显。
2002, 22(10):1765-1773.
摘要:采用敏感水平、群落景观重要值、物种多样性信息指数等一系列评价指标 ,探讨了芦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与植被生态环境的关系。通过一系列评价指标分析 ,结果表明 :保护站~冰口凹段 ,敏感水平不断增大 ,景观重要值不断减小 ;冰口凹到 2 4 2 0 m段 ,敏感水平开始逐步减小 ,景观重要值则不断上升 ;2 4 2 0~ 2 5 80 m段 ,敏感水平又开始逐步回升 ,景观重要值则又迅速下降。物种多样性信息指数随着海拔的不断上升 ,呈一条波动且渐趋上升的曲线。但阴生种比值不能很好地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这些指标的变化趋势和其相互关系相吻合 ,且与植被现状大体一致 ,反映了整个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的旅游价值及其生态环境质量。同时 ,距游径的水平距离对植物群落及其景观特征的影响也较为明显。研究结果较好地反映了芦芽山旅游开发现状 ,与实际状况大致吻合 ,说明这一方法是可行的。
2002, 22(10):1774-1780.
摘要:运用植被水平地带性原理在南北样带 ( NSCT)草原生物群区中温型草原和暖温型草原内的典型草原地带各选择一个研究站点 ,于 1 999~ 2 0 0 0年 5~ 9月份对大针茅 +羊草群落的数量结构、α多样性、生活型功能群组成、地上生产结构、C3 和 C4 植物组成及群落生长动态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暖温型草原群落高度 ( h)、生态优势度 ( C)、C4 植物比例 ( % )和单位叶速率 ( ULR)较高 ,生长动态曲线呈双峰型且第 1峰大于第 2峰 ;中温型草原物种丰富度 ( R)、群落密度( d)、物种多样性 ( H ')、群落均匀度 ( E)、F/C值、叶面积指数 ( LAI)、叶面积持续时间 ( LAD)和干物质生产能力 ( P)较高 ,生长动态曲线呈单峰型 ,初期生长较快。虽然两站点年平均降水量相近 ,但温度、热量差异较大 ,年蒸发力不同 ,并影响到天然降水及土壤水分、养分供给的有效性 ,可能是导致其群落结构与生长动态差异的主要原因。
2002, 22(10):1781-1791.
摘要:在吉林西部草原地区蚂蚁是大型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 ,数量巨大 ,但种类少 ,仅发现 3亚科 9属 1 4种。放牧场、撂荒地、农田、人工林、乡间土路、院落 6种生境中分布最多的蚂蚁是红林蚁和铺道蚁 ,撂荒地和人工林的蚂蚁种类和巢口密度最大。在割草场分布的蚂蚁主要是玉米毛蚁、黄墩蚁和铺道蚁 ,它们均修建明显的地上蚁丘 ,蚁丘呈环带状分布 ,即主要分布在草地与碱斑的交界处 ,并且从草场边缘向中心 ,蚁丘的数量逐渐减少。利用拥挤度指数对蚁丘的分布格局进行分析 ,表明蚁丘呈聚集分布 ,并对可能影响蚁巢分布的因素进行了探讨。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