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2, 22(1):1-9.
摘要:在分析、评价当前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对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基本要求出发 ,尝试利用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场力分析理论 ,构造了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综合评价指数——可持续发展度 ,并给出了其具体计算式。最后以山东省五莲县为例 ,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2002, 22(1):10-16.
摘要:利用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数据和耕地数据分析了全国耕地土壤侵蚀情况。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全国耕地受土壤侵蚀面积占 33.1 5 %。水力侵蚀面积较大 ,占耕地土壤侵蚀面积的 88.4 3% ,风力侵蚀占 1 1 .0 8% ,冻融侵蚀占 0 .32 % ,重力侵蚀占 0 .0 4 % ,工程侵蚀占 0 .1 3%。土壤侵蚀以旱地为主 ,水田较少。旱地水力侵蚀中较为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及南方丘陵地区 ,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西北和东北地区。水田受水力侵蚀分布在西南地区 ,水田受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辽宁等地区。冻融侵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青藏高原等地区 ,广东省的工程侵蚀和重力侵蚀较为严重。还分析了旱地水力侵蚀与地形、植被和降雨量等生态背景的关系 ,利用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和土壤侵蚀强度指数分析了土壤侵蚀与生态背景的关系 ,当生态环境综合指数≤ 4 .33时 ,生态背景综合指数与土壤侵蚀强度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2002, 22(1):17-23.
摘要:在 GIS支持下 ,研究了福建土地退化的景观区域分异特征 ,综合预测了土地退化的景观变化趋势。利用地理分区图的表示方法和一定的数学模型理论 ,对福建省土地退化的区域景观活跃性程度和区域景观危险性程度进行定性与半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估与预测分区。目的主要是为土地退化的区域预报提供基本资料信息和减灾防灾决策提供服务。
2002, 22(1):24-32.
摘要:通过对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的调查 ,研究了热带山地雨林树种多样性特征随森林循环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 1 )热带山地雨林森林循环不同阶段斑块在森林景观中所占的面积比例分别是 :林隙阶段 ( G)占 38.5 0 % ,建立阶段 ( B)占 2 8.5 0 % ,成熟阶段 ( M)占 2 7.0 0 % ,衰退阶段 ( D)占 6 .0 0 %。 ( 2 )热带山地雨林中乔木树种的密度随森林循环的变化趋势是由 G→B→M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以成熟阶段达到最大 ,而到衰退阶段又趋于下降。灌木树种则表现出 G阶段斑块的密度最大 ,B阶段的最小 ,从 B到 M有所增加 ,到 D又稍有下降。 ( 3)热带山地雨林中不同高度级和不同径级的树木的密度在森林循环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增减趋势 ,其随森林循环过程呈现出的动态变化可能与不同阶段斑块内的空间、环境及物种生物学特性有关。 ( 4 )热带山地雨林中树木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平均胸高断面积、平均单株材积随森林循环过程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 ,其中平均胸径和平均高随森林循环的变化较为平缓 ,而平均胸高断面积和平均单株材积之变化较为陡急。 ( 5 )热带山地雨林森林循环不同阶段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不同,其中G和B阶段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值较接近,M阶段的物种丰富度达到最大,D阶段则最小。(6)热带山地雨林中,单个体树种和双个体树种在森林循环不同阶段所占的数量比例分别变化在20%~37%和10%~13%。(7)热带山地雨林森林循环的各阶段斑块内都表现出树种丰富度与树木的密度呈正相关关系,用直线方程y=ax+b(a>0,b>0)和幂函数方程y=axb(a>0,b>0)可以很好地描述这种相关关系。
2002, 22(1):33-47.
摘要:通过对中国北方羊草草原生物量动态、生物量垂直空间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相互关系等主要产量生态数量特征的模拟与内在相关性的研究 ,结果表明 ,草地地上生物量的生长规律呈“单峰”型 ,最大地上生物量出现在 8月 5日 ,其值为1 97.3g· m- 2 干物质 ,而后下降 ;在达到峰值前 ,符合 logistic模型 ,进一步分析模型有关特征值获得了草地有效管理期为返青后的第 73天到第 1 1 9天等十分重要的产量生态信息参数。生长季内地上生物量动态与前一个月的平均气温 ( R=0 .82 87)和积累降雨量 ( R=0 .8932 )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这是实施科学水肥管理的重要参数 ;而地上部生物量最大绝对增长速率 ( AGR)出现在 6月 2 0日至 7月 5日 ,平均为 3.35 33g· m- 2 · d- 1干物质 ;而地上部生物量最大相对增长速率( RGR)出现在 5月 2 0日至 6月 5日 ,平均为 0 .0 6 6 2 g· g- 1· d- 1干物质 ;在生长后期绝对增长速率和相对增长速率均出现负值 ,这表明地上部生物量的生长效率在生长初期最高。地上生物量垂直空间格局由下向上呈幂函数变化 ,其模型为:Bn=aXb,其中93%的产量集中在40cm以下,这对不同的家畜的选择利用与刈豁利用提供了依据;不同种群对草原牧草产量形成的作用是不同的,羊草种群对草原牧草产量形成的正向效应最大,因此以建群种羊草的高度、盖度和密度特征为指标建立起来的牧草产量非破坏性预测模型,是一种简单可行、预测准确的好方法,其预测模型为:Ba=-169.7343+0.8368H+0.8631D+3.6231C;地下生物量垂直空间格局由上至下呈负幂函数变化,其模型为Bu=a(D+10)-b,而且在生长季内地下生物量的变化不明显,只是到秋后有所增加,其中在0~30cm深度中地下生物量占总地下生物量的77%~82%。根据这样的产量生态信息参数,在考虑相关根系问题的生态改良时,则深度在0~20cm即能达到良好的改良效果。该项研究的意义在于获得羊草草原有关重要的产量生态信息参数,为建立优化管理方案及合理利用草地提供科学依据。
2002, 22(1):48-53.
摘要:在不同氮肥用量下研究了夏玉米生育期间土壤硝态氮的时空变化特征 ,同时对不同生育阶段土壤氮素的盈余与亏缺进行了表观估算 ,结果表明 :0~ 1 0 0 cm土体内 ,夏玉米一生中土壤硝态氮均表现为在中间土层含量低 ,上层和下层含量高 ,一般以表层最高 ,但受降雨的影响在高氮肥处理会出现下层高于表层的现象。施氮肥提高了土壤硝态氮含量 ,而且提高程度与用量成正相关。降雨时土壤硝态氮可随水下移 ,在干旱条件下也可随水上移。土壤硝态氮的运移不仅受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 ,还取决于硝态氮含量 ,含量越高 ,向下移动的越深 ,淋失的可能性越大 ;在本试验条件下 ,土壤氮素盈余主要出现在夏玉米播种~ 9叶展和 9叶展~吐丝两个生育阶段 ,吐丝~收获则出现土壤氮素的亏缺。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 ,玉米一生中土壤氮素的表观盈余量明显增大 ,最高平均可达 2 74 .1 kg N/hm2。研究结果表明 ,土壤氮损失是盈余氮素的一个主要去向 ,而硝态氮淋洗是夏玉米生育期间土壤氮素损失的一个重要途径。
2002, 22(1):54-61.
摘要:对退化红壤上恢复 1 0 a的 4种人工林 ,即小叶栎 ( Quercuschenii)、木荷 ( Schima superba)、马尾松 ( Pinusmassonina)与木荷 -马尾松的混交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季节动态调查。结果表明 ,不同林地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和数量发生了明显分异。节肢动物类群数在各季节一般都是小叶栎最高 ,混交林、木荷居中 ,马尾松最低。节肢动物的个体数总体上仍以小叶栎最高 ,但在夏季 ,马尾松林地由于弹尾目数量爆发而使总个体数最高。节肢动物群落存在明显的季节波动 ,一般春季节肢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量最高 ,夏季最低 ,夏季高温干旱对节肢动物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而冬季低温对节肢动物的影响不及夏季干热的影响严重。各季节林地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皆以螨类为主体 ,占总个体数的 6 0 .2 %~ 91 .7%。弹尾目占总个体数的比例季节变化较大 ,但均以马尾松林地为最高。捕食者数量 (蜈蚣和蜘蛛 )在各季节都是小叶栎显著高于其它林地 ( P<0 .0 5 ) ,混交林与木荷比较接近 ,而马尾松最低。在群落多样性指数中 ,丰富度指数 d和密度 -类群指数DG表达的群落差异明显 ,其在不同林地的大小顺序与类群数趋势基本一致,而香农指数H、均匀度指数J群落之间基本无差异。聚类分析和鉴别分析将不同林地的节肢动物群落分成4组,小叶栎自成一组,多样性最高;混交林和木荷为一组,多样性居中;马尾松是多样悸最低的一组。总之,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顺序是小叶栎>混交林≥木荷>马尾松,混交林体现了一定的“混交优势”。凋落物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土壤水热状况是不同林地节肢动物群落产生分异的主要原因。借助主成分分析和鉴别分析对描述群落特征的指标进行评价,表明大部分指标相互之间都高度相关(p<0.01),只有DG指数是区分不同林地节肢动物群落差异最有潜力的指标。
2002, 22(1):62-67.
摘要:1996年至 1 998年夏季 ,在左家自然保护区对长耳 ( Aiso otus)的巢位及巢树进行了系统观察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喜鹊 ( Pica pica)巢址是长耳选择巢位的重要资源 ,占发现总巢数的 83%。在长耳所利用的 2 0棵喜鹊巢树中 ,蒙古栎 ( Quercusmongolica)所占的比例最大。喜鹊巢树的树种、胸径、及其附近的灌木数量等生态因子是该巢址能否被长耳所利用的重要生态指标。被长耳所利用的喜鹊巢址距农田的距离与那些未被利用的巢址差异显著。
2002, 22(1):68-72.
摘要:以梅子垭村的一个小集水区及与之相邻的梅子垭水库为研究对象 ,根据降雨过程中集水区产生的径流输入及在水库库湾不同取样点上所取水样的分析结果 ,初步建立了 P元素在库湾中的一维 A.B.卡拉乌舍夫扩散模型 ,并对水库的水质状况与对应小流域的植被类型的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水库水质与毗邻陆地生态系统的状况密切相关 ,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对陆地生态系统的过度开发将导致水库水质恶化 ;因此有必要将水陆生态系统综合考虑 ,以达到水陆复合生态系统的最大生态及经济效益。
2002, 22(1):73-79.
摘要:利用模拟池塘微生态系统开展长期暴露毒性实验 ,研究了铜矿尾矿砂中重金属在各个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及其生物有效性。实验结果较好地反映尾矿库湿地系统中重金属的生物毒性作用与生物可利用性。结果表明 ,适宜的重金属浓度会刺激生物生长与繁殖 ,而过高的重金属浓度则对生物的生长繁殖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 ;微生态系统各组份间的重金属含量与尾矿砂中重金属含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生物体内重金属累积与底泥尾矿砂中重金属浓度、种类和生物类属有关 ,试验研究为矿山生态修复过程的湿地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2002, 22(1):80-86.
摘要:采用 1 992~ 1 995年在江西乐安江所获得的野外调查数据 ,对化学、毒理学和生态学数据的性质进行分析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评价参数的性质和综合利用时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三者综合的评价方法和一个等级模型 ,来评价江西省乐安江河流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的生态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复杂的河流生态系统 ,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是描述污染和预测污染生态效应的一种有效途径。
2002, 22(1):94-103.
摘要:近 2 0多年来 ,大气碳收支不平衡 ,即碳失汇 ( Missing carbon sink) ,一直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总结全球碳失汇的主要研究成果基础上 ,分析了碳失汇数量和可能分布地点 ,并对形成的主要原因 :CO2 施肥作用、氮沉降的变化、变暖促进氮矿化和早期破坏后的森林再生等 ,进行了综述和分析 ,指出了该问题的复杂性。
2002, 22(1):104-110.
摘要:结合实例从时空分析、时空模拟和基于 Web的 GIS研究三方面介绍了种群动态的时空分析与模拟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应用方法 ,并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和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2002, 22(1):111-117.
摘要:介绍了氢稳定性同位素的测定方法和δD分析在植物水分来源研究中应用的原理、方法和典型案例。植物对不同水源的选择性和植物水分的δD分析被用于各种群落类型和环境中分析植物短期和长期的水分利用形式 ,甚至定量确定不同环境中各种植物对不同水分来源的利用 ,如白松、荒漠植物、河岸林和海岸植物。δD分析还用于研究植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 ,氢稳定性同位素分析在古气候研究、植物光合途径、动物生理生态学和食物链等生态学领域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2002, 22(1):118-124.
摘要:主要综述植物氨基酸营养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认为植物只能吸收无机态 N,有机 N必须矿化为无机 N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而近年来越来越多实验证明植物能吸收有机 N,特别是氨基酸 ,其吸收能力因植物种类而异。生长在有机 N丰富的北极、高山和亚高山生态环境中的植物甚至嗜好氨基酸。因此 ,不应过分夸大有机 N矿化的重要性。迄今一些植物细胞质膜上的氨基酸转运子基因已被描述并加以克隆。
2002, 22(1):125-133.
摘要:利用微生物方法去除污泥中重金属 (生物淋滤法 )具有成本低、去除效率高、脱毒后污泥脱水性能好等优点 ,近年来在国际上备受关注。生物淋滤法采用的主要细菌为氧化亚铁硫杆菌 ( 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和氧化硫硫杆菌( Thiobacillusthiooxidans) ,在其作用下 ,污泥中以难溶性金属硫化物被氧化成金属硫酸盐而溶出 ,通过固液分离即可达到去除重金属的目的。污泥的生物淋滤效果受温度、O2 和 CO2 浓度、起始 p H、污泥种类与浓度、底物种类与浓度、抑制因子、Fe3 +浓度等的影响。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生物淋滤法的作用机理及高效去除污泥中重金属的操作程序 ,并对其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应用前景作了分析。
2002, 22(1):134-140.
摘要:砂生槐是西藏特有植物 ,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及拉萨河、年楚河等主要支流宽谷区。为评价高原海拔引起的水热条件变化对砂生槐繁殖和生长的影响 ,沿雅鲁藏布江河谷 6 0 0多公里海拔从 31 39m到 392 5 m的样带上 ,对砂生槐天然种群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 :沿着高原河谷海拔升高的梯度 ,降水量由 6 0 0 mm下降到 4 0 0 mm,年平均气温由8.2℃下降到 5 .8℃ ,砂生槐的种群密度趋与增加 ,基径趋于减小 ,但植株高度和新枝长度并未随海拔升高呈明显升降变化。种子库密度、种子千粒重、实生苗密度、萌蘖苗密度也没有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呈明显的升降变化。砂生槐适应海拔引起的水热条件的变化在生殖方面并为作出大的调整 ,但在适应风沙干扰方面表现了繁殖方式的调整 ,即在未受沙埋时 ,种子繁殖趋于占主导地位 ;在生境受到沙埋时 ,营养繁殖趋于占主导地位。繁殖方式的调整可能是砂生槐适应风沙干扰的最主要对策。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