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1, 21(9):1393-1402.
摘要:天然林数量的减少以及质量的降低对中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虽然林地的破碎对各种自然灾害起到关键性作用 ,林地是如何被破碎的尚不十分清楚。应用卫星遥感技术 ,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分析手段研究中国东北一原始的针阔混交林的破碎过程。结果表明 ,本来完整的原始森林 ,已经被一种“复叶”状小面积皆伐作业分割为零碎的斑块。采伐地的面积平均为 1 5 hm2 ,但随着采伐的继续 ,采伐地段连为一体 ,增大了采伐迹地的面积 ,从而保留的林地面积越来越小。采伐地点的选择没有考虑物种和环境的保护。林地破碎的特征是保留林地面积的缩小 ,中、小林地数量的增加 ,林地斑块形状的改变 ,以及林缘长度的增加。最后就保护东北森林植被完整性的角度提出林业政策与森林经营的改进意见。
Janet Silbernagel , 陈吉泉 , 宋波
2001, 21(9):1403-1412.
摘要:由林缘到林内 ,夏季温度有明显的梯度变化。但还未有人对其它季节的温度变化 ,进行研究。自 1 991年 1 0至 1 992年 5月 ,对林缘至原始花旗松林林内的温度 ,进行了连续的实地测量 ,并与相应的夏季温度变化加以比较。主要研究目的 ,是测定沿林缘两侧 ,是否存在有一个最小的温度阈值 ,当温度低于这个阈值时 ,林缘及林内的温度差异会消失。研究中 ,由林缘到 2 4 0 m的林内 ,设立了一条样带 ,并在样带 0 ,3 0 ,60 ,1 2 0 ,1 80 ,和 2 4 0 m,6处装设气象站 ,每 3 0 min连续记录气温、土壤温度和其他微气象指标。通过计算每点的相对温度并同实际温度加以对比 ,夏季和冬季的林缘效应显著性指数 (Significance of edge influences,SEI)进行了分析。此外 ,计算了不同气象条件下的林缘效应深度 (DEI)。结果表明 ,非夏季最小的气温阈值在 0℃左右。土温的变化则因土壤很少结冻 ,而存在明显不同的最小的温度阈值格局。林缘效应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比对气温的影响更显著 ,但冬季和夏季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异。但以 DEI而论 ,林缘效应对气温的影响比较大。对非生长季节气候因子沿林缘梯度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几个相关的生物和非生物过程。
徐振邦 , 代力民 , 陈吉泉 , 王战 , 戴洪才 , 李昕
2001, 21(9):1413-1420.
摘要:研究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森林天然更新的变化规律及其条件。红松阔叶混交林是长白山主要的森林类型 ,保存不多 ,对于研究以前森林经营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红松天然更新规律及其与森林组成结构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红松阔叶混交林天然更新与森林群落类型 ,海拔 ,森林植物条件及人类活动等干扰有极大关系。一般在陡坡或山脊上胡枝子柞树红松林中 ,那里林冠郁闭度达到 80 %~ 90 %或更大 ,林分中红松组成也更大 ,红松天然更新良好。每公顷有红松幼苗和小幼树万株以上。但是在郁闭的红松林冠下 ,很少能长大。在大部分的阔叶红松混交林中 ,除了林冠比较郁闭的地方外 ,针叶树包括红松在内的天然更新通常稀少 ,每公顷仅有幼苗幼树数千株 ,其中大部是阔叶树。随着海拔上升到一定范围 ,在更新中云冷杉的成分增加。老择伐迹地由于林下植被密 ,常常缺乏更新。74 .2 %耐荫树种的幼苗幼树是在林冠下观查到 ,它们 70 %以上分布于离立木 2 .5 m以内 ,这正好等于林木平均冠幅的半径。所以 ,红松和耐荫树种幼苗的更新最好是在郁闭的林分下。
2001, 21(9):1421-1426.
摘要:群落间各生活型植物种及所有植物种的共有度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群落间的相关性及沿环境梯度的物种替代关系。应用梯度格局法在长白山北坡海拔 70 0~ 2 60 0 m之间 ,海拔每上升 1 0 0 m设置一块样地 ,共计 2 0块样地 ,应用 Jaccard指数 ,对各海拔植物群落间物种共有度的海拔梯度变化进行了分析。不同海拔群落间物种的共有度 ,无论以哪一层次的植物种来表达 ,基本都以与其最相邻海拔的群落之间为最高 ;如相邻海拔的两个群落属于不同植被类型 ,其共有度则较低。群落间物种共有度的峰值与谷点反映了群落类型随海拔具有间断性变化。乔、灌、草各生活型物种的共有度以及所有植物种的共有度 ,在同一海拔差群落间的数值都非常接近 ,并均随着海拔差的增加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表明群落各层次物种的构成有很大的相关性以及物种之间的共存性。
张乔民 , 隋淑珍 , 张叶春 , 于红兵 , 孙宗勋 , 温孝胜
2001, 21(9):1427-1437.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综合和实地调查 ,分析研究了温度、盐度、沉积物、潮汐浸淹和波浪能量 5种海洋环境因素对红树林总体和各树种分布和生长的影响。明确指出了温度对红树林纬向分布、盐度对红树林沿河口湾和潮水河的上溯、潮汐浸淹频率对红树林沿潮滩的横向分布、和海岸波浪能量对红树林由港湾向开阔海岸的沿岸分布的主导控制作用和各自在我国东南沿海红树林区表现的临界参数。最冷月平均气温 9.3℃和水温 1 0 .6℃ ,为最耐寒树种秋茄人工种植分布的北界 ;大片红树林可分布于河口湾和潮水河的全年大部分时间以咸水为主的岸段 (如夏季盐度常 <2 .0‰ ,冬季盐度可达 1 5‰~ 2 0‰ ) ,零星红树植物可接近枯季大潮咸水上界 ;红树林只能占据平均海平面 (或稍上 )与回归潮平均高高潮位之间 ,大致为潮汐浸淹频率 4 7.5 %和 2 .9%;利用 1 6个方位的平均风速 V(m/s) ,风向频率 F (%) ,有效风区长度 L(km ) ,计算海岸波能指数 W=∑(Vi2 F i Li) ,W<7.0× 1 0 3为适宜红树林生长的低波能海岸 ;W>1 0 .5× 1 0 3为不适宜红树林生长的高波能海岸 ;W=(7.0~ 1 0.5)× 1 0 3为红树林生长零星或很差,或仅能生长人工林或幼林的中波能海岸。这些临界参数可以作为上述海洋环境因素定量的总体的宜林指标。
2001, 21(9):1438-1443.
摘要:以常用的 Shannon-Wiener指数 ,Simpson指数以及新近提出的两个非参数指数 (Chao多样性指数和二阶刀切法多样性指数 ) ,计测了海南岛霸王岭垂直带上不同植被类型 (包括热带低山雨林、热带山地雨林、热带云雾林、热带山地矮林 )的物种多样性。在此基础上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技术 ,模拟绘制了整个梯度的多样性变化谱。总体而言 ,样带下部的物种多样性高于上部 ,或者说热带低山雨林与热带山地雨林的物种多样性高于热带云雾林与热带山地矮林 ,而南部稍高于北部。这种基于插值方法的空间分析技术为探索植被结构分析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2001, 21(9):1444-1449.
摘要:在 GIS和 RS工具支持下 ,利用多时相遥感数据 NOAA-AVHRR NDVI和地面气象数据研究了广东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时空分布。结果表明 :广东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遥感估算值与实测值接近 ,效果较好 ;广东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介于 0~ 1 5 68.9g C/(m2· a)之间 ,年平均净第一性生产力约为 75 3 .2 (± 2 77.0 ) g C/(m2· a) ,全省陆地生态系统每年约固定碳 1 .3 4× 1 0 14 g。广东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地区差异显著 ,反映了广东陆地植被因受人类活动影响而比较破碎的特点 ;同样 ,广东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年变化显著 ,夏半年约为冬半年的 4倍以上 ,这主要与该地区气温和水分条件的季节变化有关 ;即使是常绿阔叶林 ,其年净第一性生产力也有明显差异 ,且年变化显著。
刘玉萃 , 吴明作 , 郭宗民 , 蒋有绪 , 刘世荣 , 王正用 , 刘保东 , 朱学凌
2001, 21(9):1450-1456.
摘要:对河南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 3 5年生天然次生锐齿栎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进行了测定和研究。结果表明 :锐齿栎林生物量为 1 4 1 .1 7t/ hm2 ,净生产力为 7.3 9t/ (hm2 · a) ,其中乔木层生物量为 1 2 8.3 0 t/ (hm2 · a) ,占总生物量的90 .88%,净生产力为 6.3 0 t/ (hm2 · a) ,占总净生产力的 85 .2 5 %,生物量平均相对生长速率为 0 .1 2 3 8。灌木层、草本层的生物量和净生产力分别占总的 0 .79%和 0 .3 7%、5 .82 %和 4 .87%。凋落物层现存量为 1 1 .2 3 t/ (hm2 · a) ,占总生物量的7.95 %,年凋落物量 3 .3 7t/ (hm2 · a) ,占总净生产力的 4 5 .60 %。净生产量与叶面积指数、叶量成正相关 ,而与叶效率成负相关。
2001, 21(9):1457-1562.
摘要:在凡口 1 #铅锌尾矿库内共有 1 0种植物自然定居 ,这些植物主要生长在尾矿库的边缘区域。植物在尾矿上的生长、分布明显受到表层尾矿某些物理性质如稳定状况、含水量等的影响 ,尾矿中的营养物质含量与植物的生长高度以及群落盖度有一定的关系。杜虹花 (Callicarpa pedunculata)体内的 Pb、Zn、Cu和 Cd含量大小顺序为 :叶 >根 >茎 ,而盐肤木(Rhus chinensis)和美丽胡枝子 (Lespedeza megacephala)体内的 Pb、Zn含量则为 :根 >叶 >茎。 4种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含量表现为 :Zn>Pb>Cu>Cd。
2001, 21(9):1463-1468.
摘要:从 1 997年 7月到 1 999年 8月 ,在庐山植物园选取针叶林和阔叶林各一片样地 ,对降雨、透冠水、干流水、渗漏水和地表径流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庐山降雨 SO2 - 4浓度有升高趋势 ,1 998年降雨中 SO2 - 4浓度为 4 .2 1± 3 .4 8mg/ L。林冠对干沉降硫有吸收和截获作用 ,透冠水和干流水中 SO2 - 4明显高于雨水 ,针叶林中分别为 1 3 .68± 1 7.4 0 mg/ L和 1 5 .5 0±2 5 .2 0 mg/ L,阔叶林分别为 6.1 8± 6.3 7mg/ L和 7.3 5± 7.73 mg/ L,是森林中硫沉降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叶林地下水中SO2 - 4含量与雨水的显著正相关 (R2 =0 .75 8,n=6) ,与透冠水和树干流中 SO2 - 4含量之和极显著正相关 (R2 =0 .880 ,n=8) ,说明日本柳杉针叶林加重了硫沉降 ,对土壤中 SO2 - 4有较大影响 ;阔叶林的相关性都不显著 ,说明阔叶林虽然对SO2 - 4在土壤中的输入有所贡献 ,但相对作用较小。针叶林 SO2 - 4输入高而输出低 ;阔叶林输入低而输出高 ,可能处于稳态平衡。针叶林地表径流中SO2-4含量受雨水影响较大,阔叶林中的则可能主要是土壤溶液中保存的SO2-4持续淋洗的结果。
2001, 21(9):1469-1473.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 ,控制土壤的温度与含水量 ,测定长白山两种森林类型 :阔叶红松林和云冷杉林土壤的氮净矿化速率。将含水量适度和饱和的原样土柱置于 5℃、1 5℃、2 5℃和 3 5℃恒温箱中培养 3 0 d。分析培养前后的 NH+4-N和 NO- 3-N含量 ,确定土壤有机氮的矿化速率。结果表明 ,对于不同的土壤和不同的含水量 ,土壤的净矿化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 ;而净硝化速率在低温段与温度正相关 ,在高温段则呈负相关 ,而且整个培养期硝态氮的变化不大。建立两种森林类型土壤氮净矿化速率与温度的一次线性和指数回归方程 ,发现指数回归效果较好。用回归方程模拟两种森林类型土壤的年矿化量分别为 1 1 1 .8kg/(hm2· a)和 5 7.4 kg/(hm2·a) ,与实测值 1 1 7.3 6kg/(hm2·a)和 4 7.4 1 kg/(hm2·a)很接近。
李季 , 靳百根 , 崔玉亭 , 邹冬生 , 冯中朝 , 韩纯儒 , Day Brett , David Norse
2001, 21(9):1474-1483.
摘要:水稻是中国农业生产中的一种重要作物 ,其对中国 GDP的直接贡献大约 2 0 0 0亿元 ,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 1 0 %。然而如同其它农业活动一样 ,水稻生产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 ,其成本并未得到全面的评价 ,也未体现于政策制订中。研究选定湖南和湖北两个省 ,分别对水稻生产的环境成本作了估算和评价。经过估算 ,两个省 1 995年的环境成本为 2 5~ 1 1 0亿元 ,约为农业总产值的 1 %~ 4 .5 %,考虑到目前水稻生产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家环境政策变化 ,这些成本在 2 0 2 0年将可能达到 3倍以上。
2001, 21(9):1484-1493.
摘要: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方法。通过跟踪区域的能源和资源消费 ,将它们转化为提供这种物质流所必须的各种生物生产型土地类型的面积 ,并同区域能提供的生物生产型土地面积进行比较 ,能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能力的范围内。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及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分析总结了生态足迹模型的优缺点等 ,在此基础上 ,对张掖地区 1 99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和分析 ,结果表明 1 995年张掖地区人均生态赤字为 0 .3 4 hm2。
黄国宏 , 肖笃宁 , 李玉祥 , 陈冠雄 , 杨玉成 , 赵长伟
2001, 21(9):1494-1497.
摘要:用封闭式箱法对辽河三角洲芦苇湿地温室气体 CH4 的观测结果表明 ,其排放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淹水前 ,土壤为 CH4 汇。淹水期间 ,有大量的 CH4 排放。排水后 ,CH4 排放明显减少。在测定期内 ,CH4 排放通量为 -968~2 73 4 μg CH4 l/ (m2· h)。另外 ,土壤中产生的 CH4 主要是通过芦苇植株的传输作用进入到大气中。试验结果还表明 ,有芦苇生长的湿地 CH4 排放是无芦苇生长的 1 5倍。同时 ,建议芦苇田应采用间歇灌溉的水分管理措施 ,这样既能促进植株生长 ,又能减少 CH4 排放。
2001, 21(9):1498-1505.
摘要:对不施用任何肥料的浙江黄松土 (发育于河流沉积物母质的水稻田土 )、老黄筋泥田土 (发育于第四纪红壤母质的水稻田土 )、青紫泥田土 (发育于滨海盐土母质的象山青紫泥水稻土 )中甲烷氧化菌、产甲烷菌种群数量及甲烷排放量之间关系作了研究。结果表明 ,甲烷氧化菌种群数量范围在 1 0 6~ 1 0 8cfu/g干土之间 ,其变化在 2个数量级范围内。产甲烷细菌种群数量变化较大 ,其范围在 1 0 3~ 1 0 7cfu/g干土之间。水稻田土壤的甲烷排放量受到甲烷氧化菌、产甲烷菌种群数量及其活性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提出了当水稻田土壤的甲烷氧化菌种群数量在 1 0 8cfu/g干土、产甲烷菌种群数量在1 0 5cfu/g干土时 ,水稻田土壤几乎没有多余的 CH4 气体排放这一甲烷形成与甲烷氧化两类群微生物之间的数量关系。甲烷排放量也与土壤砂粒 (<0 .0 2 mm的砂粒 )含量呈正相关性 ,土壤砂粒含量越高 ,其甲烷排放量亦高。
2001, 21(9):1506-1511.
摘要:以红三叶草为材料 ,利用三室隔网培养方法 ,研究了施用不同磷源条件下 ,接种 VA菌根真菌 (Glomus mosseae和Glomusversiforme)对外加有机磷源及土壤有机磷的利用效率。植物生长 1 0周后 ,测定植株干物重、含磷量、菌根侵染率及根系长度。结果表明 :接种菌根真菌能明显增加植株干物重和含磷量。接种条件下无机磷 (KH2 PO4 )对植株生长的促进作用大于有机磷 (Na-phytate)处理 ,接种 Glomusversoiforme的作用明显大于接种 Glomusmosseae。接种 Glomusmosseae,植株对磷酸二氢钾中磷的吸收量明显大于植酸钠 ,而接种 Glomusversiforme时则植株对植酸钠的磷吸收量明显高于磷酸二氢钾。上述结果说明接种两菌种对不同磷源的作用不同 ,接种 Glomusmosseae可提高磷酸二氢钾中磷的利用率 ,接种Glomusversiforme则可提高对植酸钠的磷利用率。
2001, 21(9):1512-1518.
摘要:利用 2 4株能够降解纤维素和木质素的菌种对玉米秸秆粉进行了单菌株发酵、多菌株组合发酵以及不同氮源发酵生产饲料蛋白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2 4株单菌株发酵中 F-2 1的发酵产物真蛋白含量最高 (平均为 7.64 % ) ;以 F-5 ,F-1 7,F-2 1和 F-2 4组成的多菌株发酵体系 ,经 3 d发酵后 ,发酵产物粗蛋白含量由 2 .80 %提高到 1 0 .0 7% ,比原料本身的粗蛋白含量高 2 5 9.6% ;粗纤维含量由 3 8.1 7%降低到 3 6.0 7% ;氨基酸总量由 2 .1 %增加到 5 .7% ,比原料本身高 1 71 .4 % ,且氨基酸种类齐全 ;尿素和 (NH4 ) 2 SO4 的添加量与发酵产物真蛋白含量的关系呈抛物线 ,对相同添加量以尿素效果较好 ,而在尿素中 ,2 %的添加量为最好。聚类分析将 2 4株单菌株发酵后真蛋白含量和对照分为 4组 ,其中 G3{F-1 ,F-2 1 }发酵效果最好。G1{F-3 ,F-5 ,F-6,F-7,F-8,F-1 2 ,F-1 3 ,F-1 5 ,F-1 7,F-1 9,F-2 0 ,F-2 2 }次之 ,G2 {F-2 ,F-4,F-9,F-10,F-11,F-14,F-18,F-23,F-24)较差,G4(对照,F-16)最差。试验结果表明,由F-5,F-17,F-21和F-24组成的多菌株发酵体系为发酵秸杆生产饲料蛋白的优良菌株。
2001, 21(9):1519-1526.
摘要:在年降水量 4 1 5 mm的半干旱地区黄绵土上 ,以春小麦为供试作物进行大田试验 ,研究地膜覆盖 (包括不覆膜、播种后覆膜 3 0 d、覆膜 60 d和全程覆膜 )对土壤水分、温度和氮素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覆膜对 2 m土层贮水量基本没有影响 ,能显著提高 0~ 2 0 cm土层的含水量 ;覆膜对 5 cm处土壤温度的影响呈“U”型变化 ,即在作物生长前期和后期影响显著 ,中期影响较小 ;覆膜能增加土壤呼吸和有机氮的矿化 ,因而显著影响土壤剖面中 NO- 3-N的累积 :表现为在收获时覆膜 3 0 d和 60 d处理剖面中 NO- 3-N的累积明显下降 ,而全程覆膜处理剖面中 NO- 3-N的累积显著增加 ,在覆膜的基础上施用氮肥 ,这种作用会更加突出。显然全程覆膜易造成有机质的大量矿化和 NO- 3-N的淋溶损失。
霍治国 , 白月明 , 温民 , 陈林 , 胡延龙 , 叶彩玲
2001, 21(9):1527-1535.
摘要:利用大型水分试验场遮雨棚遮挡自然降水 ,采用人工定量补水进行冬小麦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 4 0 %~ 5 0 %、4 5 %~ 5 0 %、5 0 %~ 5 5 %、5 0 %~ 60 %、5 5 %~ 60 %、60 %~ 70 %持续时间分别为 5、1 0、1 5 d水分胁迫处理的控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控制期结束复水后 ,5 0 %~ 60 %、5 5 %~ 70 %水分胁迫处理能诱发冬小麦根、茎、叶、总生物量显著增长或明显减缓其衰老速率。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 5 0 %~ 60 %处理 ,具有明显的增产、节水效应。确定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 5 5 %为冬小麦拔节期水分胁迫效应增产节水的水分临界指标。
2001, 21(9):1536-1541.
摘要:以农田实际观测资料为依据 ,分析了春玉米根系生育特征及其与冠层生长的关系 ,并提出了定量描述方程 ;较详细地阐述了水分条件对根系生长的影响 ,指出利用根系伸展深度确定灌溉计划湿润层深度和进行根冠调控 ,以指导农田优化灌溉的可行性。
2001, 21(9):1542-1558.
摘要:利用我国长江流域的吴县 1 979~ 1 990年及太湖地区农科所 1 986~ 1 998年 6~ 1 1月份褐飞虱田间发生时间序列资料 ,将褐飞虱发生的一维时间序列拓展到多维相空间中去。研究结果表明 :(1 )我国长江流域短期褐飞虱发生演化 ,在相空间中存在吸引子 ,并具有分维结构 ,其维数分别是 1 .6和 0 .68,为混沌吸引子 (或奇异吸引子 ) ;(2 )就我国长江流域褐飞虱发生的短期变化而言 ,为了能在多维相空间支撑上述奇怪吸引了 ,最好选取 4个变量或建立最低为 4阶的动力学模式来进行描述。
陈华 , Mark E. Harmon , 田汉勤
2001, 21(9):1559-1563.
摘要:了解枯落物分解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高、气候变暖和降水变化的反应 ,对深入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物形成和碳的固化能力 (Carbon sequestration)十分重要。通过分析业已发表的文献、实验室根系分解实验和美国西北部针叶林叶片的分解实验 ,旨在评估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高、气候变暖和降水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枯落物分解的可能影响。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可通过降低枯落物质量和增加草原生态系统土壤水分间接地影响枯落物分解。根据 1 7项研究结果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加倍可导致木本和草本枯落物平均氮含量降低 1 9.6%和 9.4 %;木质素 /氮比值增高 3 6.3 %和5 .5 %。枯落物质地的降低通常导致枯落物分解减慢。气候变暖一般加速枯落物的分解 ,但是用于表示这种促进作用的Q10 随着温度的增高而降低。全球降水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枯落物分解的影响不但取决于现有水分条件而且还取决于降水变化的程度。以美国西北部地区的针叶林为例 ,降水改变对森林生态系统枯落物分解的影响将是多元的 ,有的增加 ,有的降低 ,而有的相对不变。最后 ,指出了今后在该领域有待加强的几个研究方面。
2001, 21(9):1564-1568.
摘要:我国林业的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现有资料表明 ,一方面 ,我国林业的宏观政策以及森林的采伐更新过程缺乏基本生态学原理的支持 ;另一方面 ,仅研究生态学理论还不够 ,还要研究把生态学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的工具。生态分类系统是确定、描述和绘制生态系统类型图的方法。应用这种多层次系统的目的是用图的形式把森林景观的生物和环境特征抽象化、综合化、标准化和整体化 ,以实现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通过绘制各种景观特征 ,林业人员可以根据土地承载力及适应性确定森林的经营方向和经营措施。生态分类系统在吉林省东部针阔混交林区试验应用。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