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第21卷第8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黑河流域景观结构分析

      2001, 21(8):1217-1224.

      摘要 (5022) HTML (0) PDF 236.89 K (45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黑河流域土地利用分类的基础上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流域景观制图 ,划分出 6个景观区。利用景观结构分析软件 FRAGSTATS在流域尺度上计算了各景观区的多种景观结构指标。结果表明 :山区的景观结构特征突出表现为连通性强 ,拼块形状复杂。绿洲 -荒漠区的景观结构特征表现为 ,绿洲主要沿河流和渠道分布 ,是镶嵌在荒漠基质上的景观异质体。绿洲是干旱区景观结构最复杂 ,类型最丰富 ,景观多样性最高的地区 ,但不同景观区的绿洲其景观结构有显著的差异。荒漠和绿洲的过渡地带的过渡生态类型丰富 ,其共同的景观结构特征是拼块破碎、呈团聚状分布。在极端干旱的北部阿拉善高平原 ,裸露戈壁是景观模地 ,占据绝对优势 ,蔓延度极高 ,其它类型是面积相对很小的异质镶嵌体。文章最后指出 ,在使用 FRAGSTATS的栅格版本时要特别注意尺度的影响。

    • 中国农田土壤N2O排放通量分布格局研究

      2001, 21(8):1225-1232.

      摘要 (2348) HTML (0) PDF 291.53 K (27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重要农业大国 ,对全球大气中 N2 O浓度的影响正在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该研究采用针对农业土壤痕量气体排放估算建立的、基于 N2 O的产生、传输和消耗机理的反硝化分解 (DNDC)模型 ,在建立了有关中国气候、农业土壤和农业生产的分县数据库基础上 ,估计了我国各县农业土壤 N2 O的排放通量 ,发现我国农田土壤 N2 O排放通量有较明显的地区差异 ,西北地区较低 ,东南地区较高。还发现无论温度升高 ,还是施肥量变化 ,对我国农田土壤 N2 O排放通量的影响 ,都存在区域差异 ,表现为东南地区的变化幅度较西北地区大 ,这可能与我国气候的干湿变化有较密切的关系。

    • 红树植物秋茄和红海榄叶片元素含量及季节动态的比较研究

      2001, 21(8):1233-1238.

      摘要 (2926) HTML (0) PDF 223.37 K (34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福建九龙江口秋茄 (Kandelia candel L.)和红海榄 (Rhizophora stylosa G.)成熟叶片 N、P、K、Na、Ca、Mg和Cl等元素含量的季节变化和元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秋茄和红海榄同为红树科树种 ,生境相同且同属拒盐植物 ,但在元素积累及季节变化模式上存在较大差别。秋茄和红海榄叶片高盐分和 Ca含量及低 K/Na比 ,这是它们对盐渍生境的一种适应。秋茄无机渗透调节剂 (主要指 K+、Na+、Ca2 +、Mg2 +和 Cl- )含量夏季高于冬季 ,而红海榄与之完全相反。秋茄能够通过主动积累有机渗透调节剂来适应低温 ,而红海榄不能。对秋茄和红海榄抗寒机制进行了讨论。

    • 重金属污染下曼陀罗种群分化的RAPD分析

      2001, 21(8):1239-1245.

      摘要 (1639) HTML (0) PDF 247.42 K (24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不同空间地段上获得的同一种质但污染年代各不相同的 4个曼陀罗材料种子易地种植在同一模拟重金属污染生境中 ,对这 4个曼陀罗种群进行 RAPD分析。结果表明 ,在 1 0 5个检测位点中发现有 78个位点呈多态性。在这些多态位点中未发现与重金属抗性有关的特异性多态 DNA片段。Shannon-Weiner指数计算结果表明 ,在短期污染时间内曼陀罗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随着污染时间的推移 ,曼陀罗种群逐渐在污染迹地上稳定下来 ,曼陀罗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有所回升和提高 ,4个曼陀罗种群遗传多样性由高到低排列顺序为 L>CK>M>S。遗传多样性指数表明曼陀罗种群间变异程度远小于种群内的遗传变异。 4个种群两两间遗传距离较小 ,遗传距离最大的种群为 L和 S,最小的为 L和 CK种群。因此 ,在重金属胁迫环境选择下 ,曼陀罗种群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化与微进化 ,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可能是植物适应重金属污染胁迫环境的基础。

    • 铝胁迫下小麦根尖分生细胞中Ca2+分布变化

      2001, 21(8):1246-1250.

      摘要 (1939) HTML (0) PDF 189.93 K (27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透射电镜细胞化学方法对铝胁迫下小麦根尖分生细胞中 Ca2 +分布的变化进行了观察 ,在正常生长条件下 ,Ca2 +广泛分布于细胞质、细胞核、细胞间隙中 ,特别是液泡中有大量的 Ca2 +沉淀颗粒 ;在 Al3+胁迫条件下 ,细胞质、细胞核中 Ca2 +沉淀颗粒明显减少 ,分布发生改变 ,细胞质中液泡增多 ,但其中 Ca2 +沉淀颗粒明显减少。结果表明 ,Al3+不但抑制了根尖细胞对 Ca2 +的吸收 ,而且引起细胞中原有 Ca2 +分布的变化 ,这很可能引起细胞功能的紊乱 ,进而影响根系的生长。

    • 缙云山四川大头茶花粉游离脯氨酸含量与生殖产量特征研究

      2001, 21(8):1251-1255.

      摘要 (1486) HTML (0) PDF 186.00 K (22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四川大头茶 (Gordonia acuminata)是缙云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之一 ,在缙云山的很多群落类型中均有分布。对缙云山四川大头茶的花粉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因素以及花粉游离脯氨酸含量与四川大头茶生殖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 ,缙云山四川大头茶的花粉游离脯氨酸含量不受植株年龄大小的影响 ,但与植株所处的群落类型有很大关系。常绿阔叶林中四川大头茶的花粉游离脯氨酸含量最高 ,四川大头茶纯林中次之 ,针阔混交林中四川大头茶花粉游离脯氨酸含量最低。四川大头茶花蕾产量和果实产量随植株年龄的增大而增大 ,但座果率与植株年龄大小无关。对花粉游离脯氨酸含量与花蕾产量、果实产量和座果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表明 ,花粉游离脯氨酸含量与花蕾产量不具有相关关系 ,与果实产量具有正相关关系 ,与座果率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这证实了与受精作用无关的生殖产量特征不受花粉游离脯氨酸含量影响 ,而与受精作用有关的生殖产量特征将受花粉游离脯氨酸含量影响的研究假设。由于与花粉游离脯氨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座果率具有和花粉游离脯氨酸含量一样的群落间变化模式。

    • 马尾松诱导化学物质变化的时空动态

      2001, 21(8):1256-1261.

      摘要 (1654) HTML (0) PDF 233.43 K (28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受害程度不同的马尾松针叶内诱导化学物质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和局部受害后空间序列上的变化。结果发现 :受害马尾松针叶内次生代谢物质 (单宁、酚类物质 )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断上下波动 ,先增加 ,后逐渐降低 ,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营养物质 (可溶性糖 )含量先降低 ,后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反映了马尾松受害后的应激反应是一种快速、间断、被调节的过程。危害程度的强弱对马尾松诱导化学物质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中度的危害 (针叶损失 5 0 % )所诱导产生的次生物质最多 ,轻度 (针叶损失 2 5 % )或重度 (针叶损失 75 % )的危害所诱导产生的次生代谢物质较低。以 7年生 (共5个轮枝 )的马尾松作为实验材料 ,对第 3轮枝进行剪叶 75 % ,在空间序列上 ,观察其余各轮枝松针内化学物质的变化。发现第 3轮枝受害后马尾松其余各轮针叶内也产生诱导化学物质含量变化 ,并且因轮枝部位的不同 ,其诱导产生的变化也不相同。说明松针所产生的诱导化学物质含量的变化是全株性的、异质性的。

    • 化学杀虫剂对菜田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2001, 21(8):1262-1268.

      摘要 (2145) HTML (0) PDF 234.78 K (31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了化学杀虫剂对菜田节肢动物结构组成、多样性变化等的影响 ,结果表明化学杀虫剂对菜田节肢动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物种组成、多样性指数及物种分布的均匀性等方面 ,尤其是对害虫类、捕食性天敌和蜘蛛类的影响尤为明显。停止化学杀虫剂使用后 ,菜田优势害虫种群趋势指数降低 ,天敌的控制作用明显增强 ,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增大。因此 ,限制和停止化学杀虫剂的使用 ,恢复由于杀虫剂使用而破坏了的菜田环境 ,逐步增强天敌对优势害虫的控制能力 ,这在菜田害虫生态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 农田-荒地边缘地带中蝗虫边缘反应分析

      2001, 21(8):1269-1275.

      摘要 (1812) HTML (0) PDF 252.58 K (26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了中华蚱蜢等 1 0种蝗总科昆虫对农田 -荒地的边缘反应。研究发现 ,就同一边缘而言 ,有些物种的多度在靠近边缘时上升 ,而有些物种则下降。从科的水平上分析的结果与从物种水平上的分析有差异。为了更精确的了解边缘对蝗虫的分布格局的影响 ,从物种水平上对其进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 温度对美洲斑潜蝇及南美斑潜蝇种群增长的影响

      2001, 21(8):1276-1284.

      摘要 (2044) HTML (0) PDF 324.85 K (32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恒温条件下观察了美洲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实验种群的发育、存活及繁殖情况 ,拟合了两种斑潜蝇发育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模型 ,求出了各发育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 ,组建了不同温度下两种斑潜蝇实验种群的生殖力表 ,计算了主要的生命表参数。结果表明 ,温度对两种斑潜蝇的发育、存活、繁殖均有显著的影响 ,且两种斑潜蝇对温度的适应特性有着明显差异。美洲斑潜蝇适应的温度范围较广 ,相对较高的温度有利于种群的发育、生存及繁殖 ;而南美斑潜蝇适应的温度范围相对较窄 ,且适温范围明显偏低 ,高温不利于种群的增长 ;在各自的适温条件下 ,两种斑潜蝇都有很强的种群增殖能力。

    • 缙云山森林土壤速效N、P、K时空特征研究

      2001, 21(8):1285-1289.

      摘要 (2220) HTML (0) PDF 174.81 K (23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缙云山森林生态系统内 4个演替阶段群落的土壤速效 N、P、K的时空特征 ,结果表明 :1除灌草丛的速效 K外 ,速效 N、P、K含量在不同群落的土壤剖面上均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即腐殖质层 (A) >沉积层 (B) >母质层 (C)。 2 A、B两层的速效 N、K含量随群落演替方向升高 ,即灌草丛 <针叶林 <针阔混交林 <常绿阔叶林 ,速效 P含量则为 :针叶林 <针阔混交林 <灌草丛 <常绿阔叶林。 C层速效 N、P、K含量似乎与群落演替规律无必然联系。 3各群落内 A、B层土壤速效 N、P、K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 ,动态规律因元素类型和土壤层次而有差别。

    • 新疆库尔勒市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性状的影响研究

      2001, 21(8):1290-1295.

      摘要 (2797) HTML (0) PDF 233.73 K (35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在新疆库尔勒市选择土地利用变化后已持续利用 1 5~ 2 0 a的 9种典型利用方式 ,1 1个剖面 ,与荒漠、原始胡杨林 2种参照利用方式 3个标准剖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养分、土壤盐分、土壤侵蚀、土壤水分和土地生产力有明显的影响 ,荒漠开垦后土壤养分呈下降趋势 ,土壤侵蚀强度也呈下降趋势 ,土地生产力与土壤水分含量呈上升趋势。同时发现土壤侵蚀强度与土地生产力呈负相关关系 ,土地生产力与土壤水分呈正相关关系。林、草有利于保护干旱区生态环境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合理开垦 ,加之预防和治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防止或减弱土地退化 (荒漠化 )进程。

    • 红松针叶的凋落及其分解速率研究

      2001, 21(8):1296-1300.

      摘要 (2053) HTML (0) PDF 205.34 K (29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中 ,对红松 (Pinus koraiensis)针叶凋落情况及其分解过程进行研究 ,表明 ,红松针叶一般可存活 3~ 4 a,调查中存活最长的为 6a。红松针叶的寿命与光照密切相关 ,在针叶密集及透光不足的地方针叶寿命较短。红松针叶凋落后 ,在林地上分解较快 ,一般 4 a后其干重保持率为 1 6.6%。模拟实验证明 ,红松针叶的分解率与海拔和植被类型密切相关。在海拔低的红松阔叶林下 ,因气温高 ,分解较快 ;在海拔较高的云冷杉红松林和岳桦林中分解速度变慢 ;在高山苔原带分解最慢。

    • 大兴安岭次生林白桦对林下日阴菅及其它主要草本植物的影响

      2001, 21(8):1301-1307.

      摘要 (3065) HTML (0) PDF 278.34 K (31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了白桦树冠投影面积对林下日阴密度的影响 ,发现日阴密度随白桦树冠投影面积呈双峰型变化。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对于日阴随白桦树冠投影面积的变化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白桦荫蔽度、日阴地上部生物量和土壤水分含量三者具有较为一致的格局规模 ,这表明白桦通过改变林下的光照和地表水分而影响了日阴的生长。日阴在中等尺度上与土壤有机质的格局规模一致。溪荪个体数量与土壤 p H值在大、中尺度上均显示一致的格局规模 ,说明溪荪受p H值的影响。

    • 锥栗种群在鼎湖山三个群落中的遗传分化研究

      2001, 21(8):1308-1313.

      摘要 (1794) HTML (0) PDF 215.81 K (23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方法对锥栗 (Castanopsischinensis)在3个不同群落亚种群的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研究地点位于广东省鼎湖山 ,3个群落分别是 :针叶林群落 ,针阔叶混交林群落 ,常绿阔叶林群落。采集的叶样进行 DNA提取、酶切、连接、PCR扩增后进行变性聚丙烯酰胺的凝胶电泳 ,银染后把所得带进行 1 /0标记。结果表明 ,四组引物对分别扩增出 2 7,2 0 ,3 3 ,3 9条带 ,其中分别有 1 5 ,1 5 ,1 8,2 6条是多态性带 ,说明其多样性较高。用 AMOVA(Analysis of molecularvariance)分析表明 75 .3 6%的遗传变异表现在种群内 ,2 4 .64 %的遗传变异表现在种群间 ,极显著 (P<0 .0 0 1 )。使用 Nei遗传距离进行了算术平均数的非加权成组配对法分析(UPGMA) ,其聚类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群落亚种群和针阔叶混交林群落亚种群的种群聚合在一起。上述结果说明锥栗不同亚种群有不同的遗传多样性 ,种群间遗传分化较大。这是种群本身遗传特性的反映,并与群落演替密切相关,即不同群落微环境对种群遗传的影响。

    • 华山新麦草濒危原因及种群繁殖对策

      2001, 21(8):1314-1320.

      摘要 (2445) HTML (0) PDF 262.83 K (29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华山新麦草特产于我国华山 ,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由于华山新麦草和小麦属于亲缘种 ,并且具有很强的抗旱性和耐盐性 ,所以对其的研究就很有实践意义。从生境特征和繁殖对策的角度对其濒危原因进行了探讨。华山新麦草生长在恶劣和不连续的生境中 ,每个居群个体数量都很少。极低的繁殖分配造成其有性繁殖水平低下。脆弱的竞争力和沉重的环境压力共同作用使华山新麦草侧重选择了营养繁殖方式 ,在生活史策略上选择上偏重于 K-策略。

    • 西双版纳傣族“龙山”片断热带雨林蚂蚁类群结构与多样性研究

      2001, 21(8):1321-1328.

      摘要 (2835) HTML (0) PDF 281.31 K (35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地区 ,采用陷阱法 (Pitfall traps)对 2类龙山片断雨林和保护区连续雨林蚂蚁类群进行取样调查 ,样地内共获取蚂蚁 91 96号 ,隶属 6亚科 ,2 8属 ,5 3种 ,其属种和个体数量以切叶蚁亚科 (Myrmicinae)最多。不同生境群落组成分差异较大 ,优势种变化明显。对 3种蚂蚁类群多样性研究分析表明 :保护区连续雨林的多样性、均匀性指数高于龙山片断雨林 ,群落相似性以 2类龙山林最高 ,各林地蚂蚁类群物种分布的种 -多度关系为对数级数模式。片断化雨林面积、植被结构、隔离程度及状况和人为干扰强度是影响蚂蚁类群结构和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 河北太行山区河谷土地空间分异规律研究

      2001, 21(8):1329-1338.

      摘要 (1947) HTML (0) PDF 241.60 K (23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河谷是集自然的精华与众多的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带状地域 ,在山丘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山丘区退化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洪水过后的灾后重建过程中 ,河谷土地的空间分异特征以及洪水干扰对河谷景观安全的制约作用 ,是确定河谷土地利用策略和指导河岸植被带建设的重要依据。本文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 ,调查了河北太行山地区的 7条河流 ,在全面分析主流河谷土地利用格局及 96.8洪灾格局的基础上 ,深入研究了太行山地区河谷土地的空间分异规律。以洪水干扰为主导因素 ,提出由上至下在纵向上把河谷划分为 5个区段 ,即上游侵蚀区 ,上中游侵蚀 -堆积区 ,中游侵蚀堆积区 ,中下游堆积 -侵蚀区 ,下游堆积区 ;由河道向两侧山体在横向上把河谷土地划分为弹性利用带、脆弱利用带和稳定利用带 3条土地带 ,同时阐明了每种土地带的空间范围和确定方法。

    • 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典型草原百里香-本氏针茅草地地上生物量对气候响应动态回归分析

      2001, 21(8):1339-1346.

      摘要 (2528) HTML (0) PDF 252.81 K (33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对鄂尔多斯高原典型草原百里香 -本氏针茅 (Thymusmongolicus-Stipa bungeana)群落地上生物量进行 7a逐月定位观测基础上 ,利用多元回归方法 ,逐月建立生物量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研究表明 :(1 )不同气候因子在植物不同生长阶段产生不同影响 ,光照时数只在 5月份 ,平均气温只在 6月份对植物产生显著影响 ,在其他月份都不是重要影响因子 ,而降水量则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都是重要因子 ;(2 )同一气候因子在植物生长不同阶段上的影响作用也可不同 ,降水量在生长季各月都是重要影响因子 ,但重要性存在差异 ,重要程度依次是 5 >6>7月份 ;(3 )植物进入枯凋期后 ,9和 1 0月份的生物量只与 8月份生物量峰值有关 ,各气候因子不对其产生影响 ;(4 )在生长季中各月地上生物量都与上月生物量密切相关 ,说明生长的连续性对地上生物量的积累是重要的。应用逐月回归模型对降水量充裕、平均和偏少 3种水分条件 ,各月地上生物量的波动范围进行了估计。采用的逐月回归建模方法是对传统的累积因子建模方法的改进 ,为了比较这两种方法的差异 ,用 8月份生物量作为植物生物量峰值 ,对生长关系的能力更强、具有预测能力等。在鄂尔多斯高原年际和月际之间降水量存在显著波动性的气候特征下,逐月回归模型比累积回归模型具有更大的优势。鉴于累积回归模型具有简洁、工作量小的优点,也能比较正确地反映出整个生长季生物量与降水量密切相关的结论,在实际工作中最好采用逐月回归建模与累积回归建模相结合。

    • 樟村坪磷矿废弃地植物群落的形成与演替

      2001, 21(8):1347-1353.

      摘要 (1672) HTML (0) PDF 260.33 K (28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分析湖北省宜昌县樟村坪磷矿废弃地植被的组成、空间结构、各成分综合优势比及其群集度的变化以及植物分布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等问题 ,探讨了该地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形成与演替的一般规律。结果表明 ,废弃地 6种演替植物群落的形成是先锋植物种类入侵、定居、群聚和竞争的结果 ,在植物群落形成与演替的过程中 ,各种类成分的种群数量及综合优势比呈动态变化 ,废弃地植物群落形成与演替的过程按演替序列可分为 3个阶段。植物群落形成与演替还与环境因子有关 ,废弃地高浓度的土壤速效磷是影响植物生长与分布的胁迫因子。伴随着群落的形成与演替 ,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 渤海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碳同位素研究的初步结果(英文)

      2001, 21(8):1354-1359.

      摘要 (2103) HTML (0) PDF 212.87 K (30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97年 6月 5~ 1 0日在渤海 4个站位上采集了悬浮体、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沉积物样品 ,其目的是采用碳稳定同位素方法研究渤海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浮游动物样品按其粒级分为 >1 0 0 0μm,5 0 0~ 1 0 0 0μm以及 2 0 0~ 5 0 0μm 3个组分。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 ,在春末渤海生态系统各级各类生物δ13C值的范围为 -2 5 .67~ -1 7.4 2× 1 0 - 3,其中浮游生物群体 (不包括游泳动物 )δ13C值相差约 3 .68× 1 0 - 3,相当于该生态系统有 3 .2个营养层次。中型浮游动物随粒径的增大 ,其δ13C值增大 ,显示出营养层次的碳同位素富集作用 ,但不同粒级组分相互间δ13C值也存在着相当程度的重叠 ,实际上这也是其生物组分有重叠的反映。营养层次随颗粒的增大而升高 ,这一趋势与 Rau等 ,Sholto-Douglas等 ,Fry与Qui ones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渤海底栖生物的 δ13C值一般要比浮游生物的 δ13C值高 ,这并不意味着底栖生物的营养层次要比浮游生物的高 ,而是反映其食物来源的差异和底栖与浮游两个食物网底部同位素组成的不同。有限的底栖生物样品的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渤海底栖生物食物网有4个营养层次。各种底栖生物的碳同位素组成也反映了它们的食物来源和营养位置。

    • >研究综述
    • 海洋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和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

      2001, 21(8):1360-1368.

      摘要 (1930) HTML (0) PDF 294.33 K (30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综述了国际上研究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和初级生产力摄食的方法 ,并重点介绍了稀释法的理论和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各种方法得出的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和初级生产力摄食压力的估计表明 ,微型浮游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

    •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遥感评估

      2001, 21(8):1369-1384.

      摘要 (2552) HTML (0) PDF 523.06 K (39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的评估由于方法的原因 ,常常会遗留下一些含糊不清的地方。遥感则可以作为一种观察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单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结构侧面的重要工具。它提供了一种能够跨越几个不同空间尺度实施评估的手段 ,并且对于评估生态系统格局随时间的变化也是必不可少。现在许多不同的遥感技术已经被应用在生态学研究中。大多数工作所用的数据主要是来自机载和星载平台提供的摄影和数字光学图像 ,目前则越来越强调激光扫描和合成孔径雷达数据的应用。这些技术手段为从景观到林分规模的不同现象的评估提供了机会。遥感提供了可用于确定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景观尺度的元素的最有效的工具 ,例如基质和斑块的相对百分比以及它们的配置。在中间尺度 ,遥感为评价廊道的存在和边界的特性提供了理想的工具。在林分尺度 ,遥感技术可用来获取关于森林林分结构属性的信息 ,例如冠层表面的特性 ,是否存在冠内分层等等。随着技术的发展 ,遥感将更广泛地用于生态学研究。

    • >研究简报
    • 天仙果的繁殖生物学研究

      2001, 21(8):1385-1387.

      摘要 (1614) HTML (0) PDF 164.86 K (23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天仙果 (F icuserecta Thunb. var. beecheyana (Hook. et Arn.) King)的繁殖生物学特性。春季雌株不形成雌花序 ,雄瘿株的花序中雄花也不完全发育 ,只有瘿花发育良好 ,这些瘿花为培育传粉者 (Blastophaga sp.)提供了必需的繁殖及发育场所 ;夏秋季是天仙果自身的繁殖时期 ,雌花序及雄花花药发育良好。雌花期与雄花期每年在 3~ 4月份及 6~ 8月份相遇。通常进入花序传粉或产卵的小蜂只有 1~ 2只。对天仙果隐头花序的配置及花的解剖研究还表明 ,其繁殖习性是榕树——榕小蜂共生体系繁殖对策多样性的体现。

    • 新疆艾丁湖及邻近地区嗜盐菌和耐盐菌的数量分布

      2001, 21(8):1388-1391.

      摘要 (2083) HTML (0) PDF 136.91 K (25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盐 (Na Cl)为限制性生物因子 ,对艾丁湖地区原核生物的分布状态进行调查 ,从距艾丁湖中心 1 .5 km处出发 ,定距离 ,分季节取土样及水样 (共取样 2 0个 )。对样品菌群数量统计表明 ,在湖水中 ,春秋两季嗜盐菌的数量高于耐盐菌。冬季湖水温度大大降低 ,盐结晶沉淀 ,湖水中的盐浓度降低 ,使得湖水中的耐盐菌的数量高于嗜盐菌的数量。土壤中的有机物比湖水中的丰富 ,温度也较稳定 ,因而耐盐菌的数量高于嗜盐菌的数量。距湖岩越远 ,土壤中对盐依赖性强的细菌越少 ,反之对盐依赖性弱的菌越多。由样品中分离得到细菌 1 73株 ,放线菌 1 2株 ,以不同浓度 Na Cl为唯一生长限制因子对所分离到的细菌进行生理生化实验 ,获得嗜盐菌 61株 ,其中除 3株可视为新种外 (新种的鉴定将另行报道 ) ,其它均为嗜盐菌的已知广生菌种 ,现仅报道艾丁湖及邻近地区以盐为限制因子的原核微生物分布。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