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第21卷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

      2001, 21(7):1041-1049.

      摘要 (4762) HTML (0) PDF 350.39 K (74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地利用所引起的流域下垫面变化严重影响着洪涝灾害的致灾过程。以深圳市为例 ,探讨下垫面条件对流域径流过程的影响 ,应用美国农业部水土保持局 ( 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研制的小流域设计洪水模型—— SCS模型对深圳市部分流域进行了径流过程的模拟 ,重点分析了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类型、前期土壤湿润程度等下垫面因素以及降雨因素对降雨 -径流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 ,土地利用的变化使径流量趋于增大 ;降雨强度越大、前期土壤湿润程度越大 ,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越小。降雨 -径流的空间格局随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类型、前期土壤湿润程度而发生变化 ,CN值 ( Curve Number)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城市用地和水体 ;低值区主要出现在林地、灌草地、果园等植被覆盖较好、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

    •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作物覆盖因子计算

      2001, 21(7):1050-1056.

      摘要 (2605) HTML (0) PDF 237.36 K (29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地利用方式以及不同农作物对土壤流失有明显的影响 ,定量评价不同作物在土壤流失中的作用 (作物覆盖因子 )是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规划的重要依据。研究的目的在于计算黄土高原主要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土壤流失强度与裸露地的比率 ,为计算土壤侵蚀作物覆盖因子应用。通过对甘肃天水和陕西安塞水土保持试验资料的分析 ,计算了 7种主要作物 6个农作期的土壤流失比率表 ,并对黄土高原 7种作物覆盖因子进行了计算 ,其值在 0 .2 3~ 0 .74之间 ,按此方法计算的作物覆盖因子值与观测多年平均土壤流失比率基本一致。但该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根据土壤流失比率表和不同的降雨侵蚀力分布曲线计算不同地区的 C值 ,而不需对每个地区都进行小区观测。

    • 风成沙丘固定程度的定量分析

      2001, 21(7):1057-1063.

      摘要 (1737) HTML (0) PDF 199.53 K (23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因子分析的方法确定影响沙丘固定程度的主导因素 ,并根据其共同度在总方差中所占比例来确定各主导因素的权重 ,然后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通过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出各样地沙丘固定程度的综合指数α。结果表明 :1流动沙丘的α值一般低于 0 .6,半固定沙丘的α值介于 0 .6~ 0 .7之间 ,固定沙丘的α值大于 0 .7;2单纯以植被盖度或特定植物种作为判断依据是片面的 ;3灌丛和土壤对沙丘的固定和演化起着非常重要的多重积极作用 ,应当加强对其保护和人工抚育工作。

    • 基于气候的植被空间分布的数字模拟——以内蒙古为例

      2001, 21(7):1064-1071.

      摘要 (1387) HTML (0) PDF 321.01 K (25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了一种在 GIS支持下 ,基于气候的植被空间分布的数字模拟方法。研究以内蒙古为例 ,结果表明 ,内蒙古植被的空间分布与气候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以气候因子为变量 ,对植被类型的判别较好 ,地带性植被、山地植被、沙地植被和低湿地植被的判对率分别为 61 .82 %、64.4 4%、82 .72 %和 77.4 4% ,数字模拟的结果较好 ,k值为 0 .50。对植被地带的判别和模拟的准确性明显提高 ,判对率达 86.84 % ,k值为 0 .57,模拟结果属很好。判别和模拟的错误主要出现在因基质、地形、人类干扰等因素而产生的非地带性和次生、退化的植被中。该方法适于分析大尺度空间中植被地带与气候的关系。与传统的植被 -气候研究方法相比 ,所使用的植被和气候因子数字图象具备空间和数值上的连续性 ,结果客观且可以重复。使用精准的专题数据如数字遥感信息 ,以及引入更多的专题数据如土壤、植被生产力、样地资料等 ,是提高判别和模拟准确性的有效途径。

    • 植物的冗余及其生态学意义 Ⅰ.大型水生植物生长冗余研究

      2001, 21(7):1072-1078.

      摘要 (2215) HTML (0) PDF 227.11 K (31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水生群落中常见优势种凤眼莲 ( Eichhornia crassipes)根系的去除实验证明了生长冗余的存在 ,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型水生植物的竞争力、“浮游生物的悖论”及水生群落稳定性的产生与维持作了新的阐述。根系去除实验表明 :群体中凤眼莲植株的根系生长冗余较单株生长时为多 ;这些冗余根系的去除不会对整个植株的生长发育产生明显影响 ;群体中植株根系冗余能够加强植株的竞争能力。生长冗余以及建立在生长冗余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冗余结构与生物多样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也是生物进化中自然选择的真正对象。据此提出了“进化在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进行”的新看法。

    • 南极地区苔藓剖面中地球化学元素的营养运移特征

      2001, 21(7):1079-1083.

      摘要 (1529) HTML (0) PDF 156.17 K (28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采自南极的苔藓剖面上各层苔藓的地球化学元素含量进行分析 ,得到以下的初步结论 :地球化学元素在苔藓剖面上的分布具有很强的继承性 ;不同地球化学元素在苔藓剖面上的分布特征不同 ,这与元素在苔藓中的营养特征有关 ,研究发现元素 Ca在苔藓体内 ,异常活跃 ,它极易被累积在新鲜苔藓体内 ,Zn也是苔藓易吸收的元素 ;地球化学元素在老新苔藓中的转移能力不同 :底层苔藓的元素转移能力很低 ,中层苔藓中元素维持在基本平衡的状态 ,上层苔藓中元素的转移系数较大。

    • 不同气温条件下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幼苗的水分和构型特征

      2001, 21(7):1084-1090.

      摘要 (1513) HTML (0) PDF 273.28 K (20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小温棚升高气温 ,探讨气温升高对半干旱毛乌素沙地乡土旱生乔木旱柳幼苗的影响 ,以揭示像旱柳这样的乡土沙生乔木如何缓冲气温升高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水分饱和亏缺和失水系数均表现出随气温升高而降低的趋势 ,组织密度的变化趋势恰好相反 ;气温升高显著影响枝茎截面积比、叶干重茎截面积比、叶面积茎截面积比、叶干重枝截面积比和叶面积枝截面积比 ;叶死亡率和叶周转随气温升高呈现出降低趋势 ,而叶出生率和叶面积的变化格局为“钟形”曲线 ;气温升高促进分枝产生、增加分枝长度和角度 ,这利于增大植冠郁闭度。

    • 环境因素与生姜需光特性关系研究

      2001, 21(7):1091-1094.

      摘要 (1512) HTML (0) PDF 155.32 K (23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姜光合作用的适宜光强与水分、温度及 CO2 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80 %的土壤相对含水量有利于生姜叶片利用较强的光照 ,其光合作用的饱和光强达 1 2 0 6μmol· m- 2·s- 1,水分胁迫可显著降低其对强光的适应性 ,4 0 %土壤相对含水量时 ,光合作用的饱和光强仅 62 1 μmol· m- 2·s- 1;而在正常供水条件下 ,以 2 5~ 30℃的温度有利于生姜叶片对光能的利用 ;生姜对强光的适应能力随空气 CO2 浓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强 ,CO2 达 1 2 0 0μL/L时 ,其光合作用的饱和光强达1 2 0 6μmol· m- 2·s- 1,但在 2 2 0 μL/L时 ,其光合作用的饱和光强仅 60 8μmol·m- 2· s- 1。由此可以认为生姜应是喜光耐荫作物而非喜荫怕光作物 ,并据此偿试了以地面覆草取代传统插草栽培的可行性。

    • 东北样带上的克隆植物及其重要性与环境的关系

      2001, 21(7):1095-1103.

      摘要 (2117) HTML (0) PDF 370.71 K (31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1 997年野外调查资料 ,对中国东北样带克隆植物沿样带的分布、克隆植物在群落中的重要性以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克隆植物相对种数 ( C/ Pt)和克隆植物相对重要值 ( IV)随样带上环境梯度变化呈增加的趋势。群落中克隆植物相对种数与土壤全氮含量负相关 ,与海拔高度正相关 ,与年平均温度和年降水相关不显著 ;克隆植物相对重要值与土壤全氮含量负相关 ,与海拔高度正相关 ,与年平均温度和年降水相关不显著。研究还发现 ,群落中克隆植物种数与非克隆植物种数随样带上海拔高度、年平均温度、年降水梯度变化相关性较差 ,而克隆植物种数与土壤全氮含量负相关不显著 ,非克隆植物物种数与土壤全氮含量正相关不显著。根茎型、分蘖型及鳞茎球茎型克隆植物在土壤湿度较差的生境中出现频率较高 ,而匍匐茎型、根茎鳞茎及根茎球茎型克隆植物在土壤湿度较好的生境中出现频率较高。

    • 亚热带山地草地退化系列上种群更新研究(英文)

      2001, 21(7):1104-1108.

      摘要 (1595) HTML (0) PDF 193.29 K (18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种子库、幼苗和种子雨等方面对亚热带山地草地退化系列上 5种植物的种群更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 1 )引入种多年生黑麦草 ( Lolium perenne)和白三叶 ( Trifolium repens)种群在轻度和中度退化条件下能够正常更新 ,但不能忍受草地进一步的退化 ;( 2 )本地种对草地退化的胁迫表现出较强的承受能力。簇生卷耳 ( Cerastium caespitosum)、箭叶蓼( Polygonum sagittatum)和华蒲公英 ( Taraxacum sinicum)的种群更新分别在中度、重度和极度退化草地上处于最佳状态 ;( 3)若要防治草地退化 ,就应当在引入种的种群更新受到抑制时采取有效措施。

    • 华北盐渍化改造区农田蚯蚓生态学研究——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

      2001, 21(7):1109-1113.

      摘要 (1857) HTML (0) PDF 179.54 K (26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河北省曲周盐渍化改造区通过治理改造 ,土壤环境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土壤中蚯蚓种相对较丰富 ,有 3个科、6个属、6个种 ,正蚓科的赤子爱胜蚓、暗灰异唇蚓和链胃蚓科的日本杜拉蚓在该地区的数量较多。种群密度 2 0 .50条 /m2 ,生物量 6.0 1 g/m2 ,基本达到普通农田生态系统的水平 ;从年龄结构上看该地区蚯蚓种群属稳定型 ,成蚓和幼蚓量基本相当 ;全年蚯蚓的数量分布规律是 :盛夏 >初春 >深秋。

    • 白洋淀原生动物群落多样性变化与水质关系研究

      2001, 21(7):1114-1120.

      摘要 (2127) HTML (0) PDF 263.78 K (33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道了大型浅水型湖泊原生动物群落变化与富营养化关系的研究。通过对华北平原最大淡水湖——河北白洋淀两个湖区 9个采样站的初步调查 ,共鉴定出 77种原生动物 ,其中 4 3种为该湖首次记录 ;利用 PFU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方法快速 (两次实验的群集速度均为 1 d时间 )监测了不同湖区的水质状况。水质分析及原生动物定性和定量调查结果表明 ,湖区 (安州至枣林庄 5个采样点 )水体的污染程度明显大于湖区 (圈头至端村 4个采样站 )。通过与 2 0世纪 50年代的调查资料比较 ,较好地反映了白洋淀富营养化的发展趋势。

    • 香根草和百喜草对铅锌尾矿重金属的抗性与吸收差异研究

      2001, 21(7):1121-1129.

      摘要 (5589) HTML (0) PDF 327.67 K (44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铅锌尾矿是一类重金属含量极高 ,对植物生长产生毒害的生境。盆栽实验的结果显示 ,香根草和百喜草在纯尾矿或由尾矿和垃圾组成的混合基质上都能生长 ,但植物的长势随基质中重金属含量的增加而减弱 ,其中香根草的生物量所受的影响比百喜草的更大 ,即百喜草有比香根草更强的重金属抗性。 2种植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高低均为 Zn>Pb>Cu,但二者对它们的富集能力大小分别是 ,香根草为 Zn>Cu>Pb,百喜草则为 Cu>Zn>Pb。香根草和百喜草的根系对 3种重金属都有较强的滞留效应 ,滞留率均在 50 %以上 ;其中香根草对重金属的滞留率又明显高于百喜草 ;而且 ,同一植物对不同的重金属的滞留率也明显不同 ,香根草对 Pb的滞留率最高 ,而百喜草对 Cu的滞留率显著高过对 Zn和 Pb。由于香根草的生物量明显大于百喜草 ,结果香根草对 Pb、Zn的吸收量比百喜草高。当用 2 5%的垃圾改良金属尾矿时 ,百喜草对重金属的吸收量即达最大 ;而香根草则在尾矿和垃圾各占 50 %的基质中吸收最多的重金属 ;因此 ,添加一定量的垃圾( 2 5%~ 50 %左右 )用于尾矿改良时 ,不仅能使尾矿得到更快的植被恢复与更高的植物修复效果,而且能使垃圾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总之,当开展对金属尾矿的植被恢复时,可选择种植抗性强、覆盖快的百喜草,但如果要对尾矿中的重金属进行生物净化,则应选择种植生物量大的香根草,种植香根草还可较好地防止重金属的二次污染或生物富集。

    • 菌根真菌磷酸酶活性对红三叶草生境中土壤有机磷亏缺的影响

      2001, 21(7):1130-1135.

      摘要 (1990) HTML (0) PDF 246.07 K (37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 PVC分室培养装置研究了菌根际和菌丝际磷酸酶活性变化与土壤有机磷亏缺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施用有机磷 (植酸钠 )能促进菌根根系侵染、提高土壤磷酸酶尤其是酸性磷酸酶的活性。使菌丝际范围变宽。菌丝际的存在使土壤有机磷亏缺范围加大。与非菌根植物相比 ,由于菌根真菌的作用 ,植物能更容易地从有机磷中获得磷营养以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从而使其干物重和磷吸收量更高。

    • 叶类蔬菜的硝态氮累积及成因研究

      2001, 21(7):1136-1141.

      摘要 (2691) HTML (0) PDF 192.89 K (33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菜园土壤上进行的田间试验 ,用禾谷类作物冬小麦作比较 ,研究了菠菜、小白菜、大青菜和油菜等叶类蔬菜累积硝态氮的特点。结果表明 :硝态氮累积是一般旱作作物的共性 ,苗期更为明显 ,无论蔬菜还是冬小麦均有较高的硝态氮含量 ( 367.8~ 1 4 1 3.4 μg/ g) ;但随生育期后延 ,蔬菜的硝态氮含量波动升高 ,冬小麦波动降低。盆栽试验表明 ,施入土壤的氮肥是蔬菜硝态氮累积的主要来源 ;过量施用氮肥所导致的蔬菜硝态氮吸收与还原转化不平衡是产生累积的根本原因 ;吸收与生长不协调更使累积过程加剧。

    • 九华山土壤跳虫的生态分布

      2001, 21(7):1142-1147.

      摘要 (1705) HTML (0) PDF 217.56 K (28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九华山 4种生境中共获土壤跳虫 590 4个 ,分隶 1 0科 52属。等跳科有 1 4属 ,数量占各科总数 72 .0 9% ,其中以符跳属个体数占绝对优势。不同群落组成成分及各项指标差异显著。混交林土层中种、数最丰富 ,若以土层和 Aoo层总和计算 ,则有高海拔生境群落比低海拔多的趋势。灌丛草甸土壤跳虫群落的 H和 E值高而且季节变化不大。秋冬季节各群落种、数都有增加 ,而以山上两个群落 Aoo层增加更多 ,表聚现象十分突出。

    • 不同产地白蜡虫(Ericerus pela Chavannes)产卵期天敌的种类及其群落结构研究

      2001, 21(7):1148-1152.

      摘要 (2132) HTML (0) PDF 182.19 K (25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白蜡虫雌虫产卵期是白蜡种虫生产的关键时期。在我国白蜡主产地区 ,选择有代表性的 4个种虫产地 ,2个白蜡产地和 4个虫蜡混产地 ,调查群落中白蜡虫天敌的物种组成和数量变化 ,并进行聚类分析和排序。在 1 0个白蜡主产地内 ,共收集到各种天敌 1 5种 ,分属于 6科 1 1属。各群落的物种组成变化较小 ,优势种为白蜡虫花翅跳小蜂 Microterys ericeriIshii、中华花翅跳小蜂 M.sinicus Jiang、白蜡虫啮小蜂 Tetrastichuskodaikanalensis Saraswat、白蜡蚧长角象 Anthribusla-jievorus Chao和黑缘红瓢虫 Chilocorusrubidus Hope。群落的优势集中指数较小 ,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较高。群落相似性系数最高达 97.4 6% ,最低为 75.92 %。影响群落相似性的主要因子为白蜡产区不同、生态环境差异和优势种天敌的数量变化。根据聚类分析和排序 ,将 1 0个不同产地白蜡虫天敌群落分为 3类 :第 1类为种虫产地 ,优势种天敌发生和危害较轻 ;第 2类为白蜡产地 ,白蜡虫天敌发生和危害极为严重 ,其种群数量为第1类的3.36倍;第3类虫蜡皆产,其天敌数量介于第1、2类之间。中华花翅跳小蜂种群数量在第1、3类群落中大致相等,第2类发生较重。白蜡虫天敌的严重危害是造成蜡区不产种虫的主要原因之一。

    • 鼎突多刺蚁(Polyrhachis vicina Roger)蚁群的采收与恢复效应

      2001, 21(7):1153-1157.

      摘要 (2623) HTML (0) PDF 169.45 K (24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鼎突多刺蚁 ( Polyrhachisvicina Roger)野生资源的不同采收技术试验 ,研究采收季节、采收方式、采收强度和人为增加食物源的措施对蚁群恢复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夏季为最佳采收季节 ;以采收副巢为主 ,适当保留主巢有利于蚁群的恢复 ;在采收中以野生蚁群的 2 5%~ 35%采收强度采集为宜 ;人为地在蚂蚁资源较为丰富的山地种植一些能产蜜露昆虫的经济作物 ,既为蚁群的快速恢复提供了食物保证 ,也增加额外的经济收入。

    • 红毛丹(Nephelium lappaceum L.)生态适应性研究

      2001, 21(7):1158-1162.

      摘要 (1709) HTML (0) PDF 178.31 K (29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欧氏距离统计方法 ,对海南 1 8县市与泰国、马来西亚红毛丹主产区的 7个主要气候因子间的距离相似程度进行了分析 ,发现海南岛保亭县是红毛丹最佳气候宜植区。这与海南试种结果完全吻合。通过实地调查、土样采集分析 ,结合多年观察以及同泰国、马来西亚产区对比分析 ,初步明确了引种红毛丹的生态环境条件要求。

    • >专论与综述
    • 干旱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2001, 21(7):1163-1170.

      摘要 (3230) HTML (0) PDF 217.30 K (37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对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国际上干旱区生态系统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方法、技术、成功经验、政策与管理措施等的分析中得出如下进展 :世界各国都在普遍推行国民经济的生态化与经济社会活动的生态化 ,普遍把生态重建转变成一种政府行为 ;采用了一系列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方法 ;初步建立起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开始加强生态预报 ,建立生态安全监控预警系统 ;开始研究国家生态安全地理定位 ,并制定国家外部生态安全战略 ;涌现出了一系列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用技术。这些进展将对我国西北干旱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 物种保护的理论基础——从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到集合种群理论

      2001, 21(7):1171-1179.

      摘要 (4131) HTML (0) PDF 294.19 K (40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全球面临着生境破碎化的危机。物种保护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并不是所有的人对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产生及其关注的海洋岛屿都很熟悉 ,但是越来越多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都是有目共睹的。岛屿生物地理学和集合种群理论是目前物种保护的两个基本理论。物种迁入率和绝灭率的动态变化决定岛屿上的物种丰富度是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而集合种群理论关注的的是局部种群之间个体迁移的动态以及物种的续存条件。在概述两个理论形成、发展及其核心内容的基础上 ,着重比较它们的异同点以及在生态学理论和实践中的应用 ,并论述物种保护理论范式从岛屿生物地理学向集合种群理论转变的基本背景和原因。

    • 生物多样性的自组织、起源和演化

      2001, 21(7):1180-1186.

      摘要 (2319) HTML (0) PDF 176.95 K (37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命系统是典型的自组织系统 ,系统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存在着涨落 ,巨涨落在生物多样性上表现为生物的大规模爆发和灭绝 ,微涨落则为常规发生和背景灭绝。不断增加多样性是生命系统的内在属性 ,而实际多样性由自然选择决定。低选择压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产生 ,系统中过于优势的单一成分抑制多样性。系统的复杂性相变存在临界点 ,临界点之上可自发产生正反馈的繁荣 ,临界点之下会发生趋于简单性的相变。上述原理可应用在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中 ,例如研究特定系统的相变临界点 ,以便在配置系统组分时使复杂性超过其相变临界点 ,促使多样性的维持和增长由“被组织”进入“自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氮矿化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2001, 21(7):1187-1195.

      摘要 (2730) HTML (0) PDF 280.60 K (72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氮矿化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综述了近 1 0余年来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氮矿化影响因素的研究 ,在前人的基础上将其影响因素归成 3类 :( 1 )环境因子 ,( 2 )凋落物质量 ,( 3)土壤动物和微生物 ,其中环境因子中的土壤温、湿度是影响土壤氮矿化的最重要因子。氮素可利用性、氮转化与群落演替、植物多样性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正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研究 CO2 倍增及其引起的全球变暖对土壤氮素转化的潜在影响也已成为当前全球变化问题研究的热点之一。

    • 重金属超富集植物及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2001, 21(7):1196-1203.

      摘要 (11643) HTML (0) PDF 286.36 K (78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物修复技术 ( Phytoremediation)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主要用于清除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绿色生态技术。重金属超富集植物 ( hyperaccumulator)及植物修复技术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领域 ,目前虽已有 Cd、Co、Cr、Cu、Mn、Ni、Pb、Zn等超富集植物发现的报道 ,但尚无一例报道来自于中国。中国具有广袤的国土面积、丰富的植物类型和多种 (处 )古老的矿山开采与冶炼场所 ,在中国开展超富集植物的寻找、研究与开发工作 ,将会有重要突破 ,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拟就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 >研究简报
    • 辽东栎林下和开阔地上短柄五加(Acanthopanax brachpus)无性系种群生长的比较研究

      2001, 21(7):1204-1207.

      摘要 (1738) HTML (0) PDF 155.28 K (22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分布于开阔地和辽东栎林下短柄五加无性系种群的扩散方式、无性系的形态可塑性和分株的死亡年龄。研究结果表明 ,开阔地上无性系分株的扩散方式为稀疏线型 ,根茎长度、无性系分株数目 ,林下和开阔地差异显著。根茎分枝角度、无性系根茎总长无显著性差异。林下分株的死亡年龄显著小于开阔地上无性系分株的死亡年龄。

    • 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种群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2001, 21(7):1208-1211.

      摘要 (1523) HTML (0) PDF 145.07 K (17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分形几何学的方法对老芒麦 ( Elymussibiricus)种群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 )在某一时刻老芒麦不同植株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相似性 ,7月 6日的分形维数最大 ,为 1 .50 54;6月 1 6日、7月 31日以及 8月 1 0日的分形维数较小 ,分别为 0 .70 0 1、0 .4 675和 0 .34 2 8。2 )虽然在整个生长季内 ,老芒麦地上生物量与株高的对数值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但仍然存在许多细节问题。 3)老芒麦株高在 2 0~ 59cm尺度范围内 ,双对数半方差图存在明显的 2个线性区域 ,反映出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的异质性。 4 )高度间隔为 4 cm以下的分形维数为 1 .634 65,高度间隔大于 4 cm时的分形维数为 1 .0 4 0 7。

    • 稻田多种蜘蛛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捕食量的数学模型及关联度研究

      2001, 21(7):1212-1215.

      摘要 (1838) HTML (0) PDF 122.39 K (18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研究了 4种蜘蛛 (拟水狼蛛、食虫瘤胸蛛、粽管巢蛛、菱头跳蛛 )与褐飞虱共存系统捕食量的数学模型。对此模型的分析可以了解各天敌不同数量或者密度与褐飞虱不同密度组合下对褐飞虱捕食量的影响。应用该模型还可以预测相应时期的捕食量大小 ,所得预测值与实际值几乎一致。同时利用关联度来分析了系统中对褐飞虱捕食量影响最大的因素以及各蜘蛛与褐飞虱捕食量关联程度的大小。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