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1, 21(6):865-870.
摘要:在高寒山区 (海拔 2 90 0 m)选取 4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即无芒雀麦 ( Bromusinermis)、草地早熟禾 ( Poa sphyondylodes)、花雀麦 ( Bromussinensis)和垂穗披碱草 ( Elymusnutans) ,测定了秋末、冬初、冬季、春季气温变化过程中其根中丙二醛( MDA)含量和抗氧酶活力 (过氧化氢酶 ( CAT)、过氧化物酶 ( POD)、超氧物歧化酶 ( SOD) )和抗坏血酸氧化酶 ( APX)变化 ,分析了抗氧酶系统在根抗冷适应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随秋末降温植物根中 MDA含量增加 ,尔后下降 ,在冬季和翌年春季保持相对稳定。从 9月初到 1 0月下旬 ,4种植物根中 SOD、CAT、POD活力平均增加 1 70 %、1 3 0 %和 56% ,在冬季下降 ,但仍远高于 9月 ,在春季气温上升过程中酶活力上升。根能在组织结冰状况下生存与其具备完善的保护酶系统 ,能及时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膜脂过氧化维持膜完整性有关。据降温过程中 MDA含量和抗氧酶活力变化 ,可将根冷适应分为两个阶段 ,即第 1阶段平均气温在 0℃以上 ,抗氧酶活力增强 ,MDA增加阶段,第2阶段平均气温降至0℃以下,最低气温降到-15℃以下,抗氧酶活力下降,MDA无明显变化阶段。
2001, 21(6):871-876.
摘要:对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地区的矮嵩草草甸植物群落进行了函数生长分析研究。叶面积和地上生物量采用三次多项式的指数方程拟合。研究结果表明 ,LAI的增长过程呈 S形 ,可分为 3个时期 ,与群落中莎草类植物的物候划分相一致 ;6月至 8月上旬 LAI的增长速率较高 ,约持续 70 d,最大 LAI为 3 .5左右 ;ULR与 LAI的变化趋势相反 ,受两者的共同影响 ,CGR在 6月下旬最大 ;地上净初级生产量的增加在 6月下旬左右最大 ,从 5月中旬至 7月下旬的 80余天时间内 ,矮嵩草草甸可生产的地上净生物量约占年地上总生物量的 92 .5% ;生长季节内具有相对丰富的降雨和适宜的温度 ,是保证植物完成生长发育过程的有利因素。
2001, 21(6):883-889.
摘要:锐齿栎林单叶面积和干重的季节生长呈不同的 S型曲线 ,叶面积叶干重比的季节变化呈不完全 S型。叶从萌动到落叶持续约 1 60 d,展叶第 1周 ,叶重量绝对增长快于叶面积的增加 ,之后相反。叶季节变化表现为叶面积增长迅速且持续时间较短 ,叶重量增加相对缓慢且持续时间较长。刚展叶时 N、P、K含量很高 ,展叶期明显下降 ,落叶前最低 ,Ca含量季节变化则相反 ;Mg含量展叶期较高 ,之后逐渐下降且趋于稳定。叶 N、P、K、Mg间呈显著的正相关 ,前者与 Ca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叶在生长期内具有较高的 N/P、N/K,且其季节变化比单个元素含量更稳定 ;展叶初期 K/Ca很高 ,之后变化逐渐稳定 ;叶 K/Mg的季节变化趋于降低。展叶第 1周叶 N、P、K和 Mg积累量迅速增加 ,继而缓慢增加 ,第 4 5~ 50天达峰值 ,之后逐渐降低 ;Ca积累随叶龄的增加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叶内 N、P、K、Mg和 Ca积累量与叶的生长发育期有密切的关系。
2001, 21(6):890-895.
摘要:合成了 5种胜红蓟素的结构类似物 ,将它们与胜红蓟素在对植物和微生物的抑制活性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在1 0 0 mg/l浓度时 ,对于萝卜和黑麦草两种受体 ,类似物 6-甲酰基 -7-甲氧基 2 ,2 -二甲基 -2 H-苯并吡喃和 7-羟基 -6-甲酰基 -3 ,4 -二氢 -2 ,2 -二甲基 -2 H-苯并吡喃较胜红蓟素有更强的抑制作用 ,尤其是对受体根长的抑制作用达到了显著水平。这两种类似物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在 4 0 0 mg/l浓度下 ,它们对两种真菌 :水稻纹枯病菌和辣椒疫霉病菌的抑制率达到 1 0 0 % ;在 2 0 0 0 mg/l浓度下 ,7-羟基 -6-甲酰基 -3 ,4 -二氢 -2 ,2 -二甲基 -2 H-苯并吡喃还对两种细菌 :水稻白叶枯病菌和水稻基腐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研究揭示了构成胜红蓟素基本结构的 2 ,2 -二甲基 -2 H-苯并吡喃对植物无明显抑制作用 ,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也不强 ,但当其 6位或 7位带有活性取代基后 ,对植物和微生物抑制作用都显著增强。
2001, 21(6):896-899.
摘要:碱茅植株热值的季节变化出现 3个峰值 ,并依次降低 ,最大值在 5月初。茎、叶、穗和立枯体热值的季节变化不规则 ,茎和叶最大值均在 5月初 ,最小值茎在 7月初 ,叶在 6月初 ;穗最大值在 7月中旬 ,最小值在 6月初 ;立枯体最大值在 8月初 ,最小值在7月中旬。在整个生长季表现为穗热值 >叶 >茎 >立枯体。碱茅种群地上部能量现存量的季节变化 ,呈单峰曲线 ,峰值出现在 9月初 ,为 6967.75k J/m2。不同季节能量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率为 ,5月份为叶 >茎 ;6月份为茎 >叶 ;7月初至中旬为茎 >叶 >穗 >立枯体 ;8月初至 9月初为茎 >叶 >立枯体 >穗 ;9月中旬为立枯体 >叶 >茎 >穗。能量现存量垂直结构 ,地上部为从地表至 2 0 cm高度逐渐增加 ,最大值在 1 0~ 2 0 cm层占地上部能量现存量的 3 6.1 3 % ,然后逐渐下降。地下部的变化规律为随着深度增加能值逐渐减小 ,最大值在 0~ 1 0 cm层占地下部能量现存量的 69.0 1 %。
魏正贵 , 尹明 , 张巽 , 洪法水 , 李冰 , 陶冶 , 赵贵文 , 汪振立 , 谢先求
2001, 21(6):900-906.
摘要::ICP-MS法测定了江西赣南地区非稀土矿区和 4处不同稀土矿区内 ,土壤 -铁芒萁系统中 1 5个稀土元素的含量 ,并对稀土元素在土壤剖面层及铁芒萁植物体内的分布、迁移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稀土元素总量在土壤剖面层的底土层含量最高 ,但表土层铈相对富集。稀土元素在铁芒萁植物体内的分布规律是叶、根 >茎 >叶柄。铁芒萁根中稀土元素的丰度与其母土表土层 ,尤其是母土表土层可溶态稀土元素的分布模式基本相似。稀土元素在铁芒萁体内的迁移过程中 ,发生了明显的分馏作用 ,茎、叶柄、叶中的重稀土相对贫乏。
2001, 21(6):907-912.
摘要:研究了大冶铜绿山矿区海洲香薷 ( Elsholtzia haichowensis)及其群落中几种主要植物 Cu、Mn、Zn、Cd、Pb的累积分布 ,植物与土壤元素、Cu矿的关系 ,并对海洲香薷的重金属耐受性、铜矿的指示作用作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 :海洲香薷植物中的元素表现为 Cu>Mn>Zn>Pb>Cd。其中 Cu、Mn、Pb元素含量表现为根 >叶 >茎 ,Zn、Cd表现为叶 >根 >茎。和其它植物相比 ,海洲香薷中的 Cu、Mn、Cd含量均高于其它植物 ,是其它植物的 1~ 1 0倍。海洲香薷与土壤元素关系中 ,Cu的相关性最显著 ,其次为 Pb。海洲香薷集中分布于矿区内含 Cu较高的土壤上 ( 1 64 5~ 8950μg/g) ,其分布与 Cu密切相关。
2001, 21(6):913-918.
摘要:通过 1 0 a的森林水文定位观测 ,对比研究了北京密云水库流域水源保护林和对照荒坡地径流在坡面尺度 (约 0 .9hm2 )和小流域尺度 (约 2 .7hm2 )上的空间尺度效应。结果表明 ,荒坡地和水源保护林地的径流系数在坡面和试验流域尺度上与降雨量呈显著的对数相关关系 ;在坡面尺度和小流域尺度 ,荒坡地径流系数都显著地大于水源保护林地 ;而且随着降雨量级的增大 ,荒地与水源保护林地的径流系数之差在小流域尺度比坡面尺度更大 ;随着研究尺度从坡面到小流域的扩展 ,荒地径流系数显著增大 ,而水源保护林地的径流系数变化微小。这一尺度效应说明水源保护林对水文过程具有较大的调蓄能力 ,表现为较强的水源涵养作用。
王为东 , 王大力 , 尹澄清 , 陈海婴 , 姜婧 , 郑军
2001, 21(6):919-925.
摘要:以白洋淀芦苇滩地为实验地 ,研究了湿地生态系统中潜水的水质状况。苇地潜水运动受到芦苇根孔的强烈影响。受芦苇根区生物呼吸作用的影响 ,潜水 p H值 ( 6.94± 0 .1 4 )显著低于淀水 ( 9.1 7)。潜水中 CO2 分压约为淀水的 85~ 1 0 3 9倍。潜水水质类型在离淀 2 .7至 6.7m发生变化 ,逐渐由 Cl Na 转变为 CCa 。自苇地边缘至中央 ,HT(总硬度 ) ,AT(总碱度 )与 ∑ Ci(主要离子总量 )逐渐升高。潜水中 Mg2 + /Ca2 + 的平均摩尔比值为 0 .60 ,明显低于淀水 ( 1 .3 1 )。淀水和潜水 Cl- ,SO4 2 - ,Na+ +K+ 含量无显著差异 ,平均值分别是 1 76,1 1 6和 1 1 2 mg/L。苇地濒水区为一过渡带 ,对磷氮污染物具备首先的过滤作用。在离淀 0 .7m处 TN,TP和活性磷酸盐的减少量分别为 63 .3 % ,84 .6% ,80 .8%。
2001, 21(6):926-931.
摘要:土地利用变化可以引起土壤养分的变化。以河北省遵化县为例 ,研究该县 1 980年到 1 999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土壤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 ,近 2 0 a来 ,旱地、草地、水田面积大幅度减少 ,林地和村镇用地大幅度增加。旱地转换为林地 ,土壤有机质提高了 2 1 % ,全氮提高了 1 0 % ,碱解氮提高了 65% ,速效磷提高了 1 7% ,速效钾提高了 1 7%。旱地转换为草地 ,土壤有机质提高 3 8% ,全氮提高了 3 7% ,碱解氮提高了 71 % ,速效磷提高了 2 % ,速效钾提高了 2 8%。退耕还林还草不仅改变了土地覆被 ,而且提高了土壤养分。
2001, 21(6):932-937.
摘要:采用等温吸附法 ,并以 1 mol/L KNO3进行解吸试验 ,研究 Ca CO3对 3种土壤镉吸附和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 ,3种土壤的原状土样对镉吸附总趋势为 :栗钙土 >棕壤 >淋溶褐土 ,均符合 Langmuir方程、Freundlich方程和 Temink方程 ,其中以 Freundlich方程最佳。镉的专性吸附量表现为栗钙土 >淋溶褐土 >棕壤。添加 Ca CO3使 3种土壤中镉的吸附量增加 ,增加幅度棕壤为 4 %~ 1 1 % ,淋溶褐土 2 %~ 1 1 % ,栗钙土 2 %~ 8%。外界加入的镉浓度越高 ,增加幅度越大。 Fre-undlich方程 ( lg X=lg K+lg C/n)拟合的参数结果表明 :加入 Ca CO3后 ,K和 n值均下降 ;Langmuir方程中镉最大吸附值增加 ,吸附平衡常数减小。可以推测 ,Ca CO3的存在之所以能够使土壤体系吸附镉能力增加 ,除 Ca CO3本身的吸附作用外 ,还可能影响反应体系的平衡系数。加入 Ca CO3,土壤对镉的专性吸附明显增加 ,尤其以棕壤专性吸附的镉最多 ,淋溶褐土其次 ,而栗钙土增加较少。栗钙土去除 Ca CO3后 ,镉的吸附附减少了2.0%~26.0%,土壤专性吸附的镉减少4.0%~38.2%。3种土壤镉的解吸能力表现为:棕壤>淋溶褐土>栗钙土。添加CaCO3,土壤镉的解吸量下降。去除CaCO3后,栗钙土镉的解吸量明显增加。
2001, 21(6):938-941.
摘要:研究了放射性钴 ( 6 0 Co)在模拟水稻田中的迁移、消长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 ,水稻田表水中 6 0 Co浓度随时间延长单调降低 ;水稻植株中 6 0 Co浓度在经历一最大值后下降 ,其各部位中 6 0 Co浓度大小顺序是 :稻根 >稻草 稻壳 >糙米 ;各处理土壤中 6 0 Co浓度随距表层深度按单项指数衰减 ,不同处理的土壤中 6 0 Co的平均浓度则与时间负相关。6 0 Co在田表水、土壤、水稻植株中浓度的大小顺序是 :水稻植株 >土壤 >田表水。
2001, 21(6):942-947.
摘要:对稻田周围田埂和路边上能寄生褐飞虱的卵寄生蜂群落的动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冬季休耕期 ,卵寄生蜂群落变化趋势为先降后升 ;夏季休耕期 ,因为水稻收割 ,部分寄生蜂迁移到田埂和路边 ,卵寄生蜂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 ;早稻生长期 ,田埂和路边的飞虱卵寄生蜂的数量变化同稻田褐飞虱卵寄生蜂和褐飞虱呈正相关的关系 ;晚稻移栽后 ,田埂和路边上飞虱卵寄生蜂数量下降 ,以后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 ,晚稻后期 ,数量急剧上升随后很快下降。害虫防治史影响着稻田周围生境中飞虱卵寄生蜂群落 ,综防区试验田周围生境中飞虱卵寄生蜂群落的寄生蜂数量、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均优于非综防区。
2001, 21(6):948-953.
摘要:为了客观地反映棉铃虫种群数量变化与气候背景的关系规律 ,创建了棉铃虫气象多时段综合因子的因子组建方法 ;建立了贡献度权重修正的气象距离指标方法和模型 ;匹配以传统的多元回归模型 ,进行棉铃虫种群数量的气象监测和预报 ;将其自身生物潜能和气象条件影响相结合 ,建立了棉铃虫灾害的生物气象定量综合预报模型。在棉铃虫发生的气象条件评价和发生程度预测预报应用中 ,趋势准确率达到 93 %。
2001, 21(6):954-958.
摘要:1998年在江苏丰县系统调查了棉田和玉米田中第三、四代棉铃虫的种群动态 ,用生命表方法比较了两种寄主田内棉铃虫种群的发育速率和存活率。结果表明 ,棉铃虫卵峰期至 4龄幼虫高峰期的历期在玉米田要比棉田快 4 d,并以产卵于玉米抽雄扬花期的发育最快。两类寄主田内平均存活率无显著差异 ,但产卵于玉米抽雄扬花期时 ,其卵至 6龄幼虫的存活率比产在其它阶段玉米上的存活率高。在江苏棉区目前的作物布局和耕作制度下 ,玉米田第三代棉铃虫是棉田第四代棉铃虫的重要虫源。
2001, 21(6):959-963.
摘要:统计分析表明 ,土壤的多种理化性质与棉铃虫的发生程度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土壤容重、砂粒含量和粘粒含量 3个因子 ,其直接通径系数依次为 -0 .652 1、0 .673 5和 0 .3 4 56。这些因子使土壤表现出不同的粘性 ,决定了土壤的透气性、持水量和板结程度等 ,从而影响到棉铃虫幼虫入土后蛹的存活率。用上述 3个因子进行聚类分析 ,可将通州市划分为 3个棉铃虫发生区 ,各区域在测报和防治上应进行区别对待。
2001, 21(6):964-968.
摘要:兴隆山林区大约在 3 0 0 a前就已完全隔离。现有马麝种群的密度高而相对稳定 ,约为 3 0~ 50头 /km2 ,在目前密度与系统压力下 ,种群数量基本稳定在 50 0 0头左右 ,但却面临着疾病、营养不良与偷猎的威胁。因此应努力建立一个“以开发养保护 ,以保护促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 ,从而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树立典范。
2001, 21(6):969-977.
摘要:将多元统计学方法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对动物的栖息地进行适宜性分析 ,是近年动物栖息地研究者和管理者都十分感兴趣的方面。本研究采用马氏距离法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模拟甘肃雉鸡的营巢生境。模拟结果表明 ,与已知营巢生境相似水平为 0 .95的区域面积 ,仅占整个研究区的 0 .68% ,而与已知营巢生境迥然不同 ( P<0 .0 5)的区域面积占79.0 8%。营巢生境与非营巢生境在生境类型组成和地形因素上存在多方差异 ,营巢生境中农田和草坡占有极大比例 ,用于营巢的区域总是更接近生境的边缘。特别是接近于农田、草坡和白桦阔叶林等生境 ,表明倾向于在这几种生境的边缘附近营巢。营巢生境的平均海拔比非营巢生境低 ,坡度也较缓 ,坡向则更偏于东南方。在同一生境类型内部 ,用于营巢的区域和不利用的区域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别 ,营巢区域总是更接近生境的边缘。某一生境周围的其它生境类型也会影响雉鸡的营巢选择。
2001, 21(6):978-981.
摘要:蚯蚓在有机残体转化和土壤养分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明确不同生态类型蚯蚓的食性及其消化有机物质的能力 ,测定了表居型蚯蚓赤爱胜蚓 ( Eisenia fetida)和上食下居型蚯蚓威廉环毛蚓 ( Pheretima guillemi)肠道内纤维素酶、蛋白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 ;同时还对威廉环毛蚓排泄物中蛋白酶、磷酸酶以及 CO2 呼吸强度与原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赤爱胜蚓肠道内纤维素酶活性远远高于威廉环毛蚓 ,而蛋白酶和酸性及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低于威廉环毛蚓 ;两种蚯蚓肠道消化酶活化的差异与赤爱胜蚓直接以植物残体为食 ,而威廉环毛蚓以半分解的有机残体上的微生物为食有关。根据研究结果 ,提出了饲养环毛蚓时要注意增加饵料中微生物量的观点。
2001, 21(6):982-987.
摘要:1993年 5月到 1 995年 4月 ,用落叶袋法研究青冈 ( Cyclobalanopsis glauca)落叶分解过程中跳虫的群落结构变化。用多样性指数、演替指数、相似系数分析跳虫在落叶分解过程中群落结构及其季节变化特点。青冈落叶分解经淋洗、养分固定和养分活化 3个阶段 ,分解常数分别为 k1=9.1 1 ,k2 =2 .57,k3=0 .4 3 (百分比 /月 )。跳虫在落叶分解过程中的集聚型分为 3组 :A组为落叶分解前期集聚的种类 ,B组为后期的种类 ,C组为中期或全过程的种类。分析讨论了落叶分解过程与跳虫功能群及群落结构变化的关系。
2001, 21(6):988-992.
摘要:采用田间腐解试验 ,在研究不同腐解期玉米秸秆对土壤胡敏酸性质影响的基础上 ,利用酒精分级沉淀法对土壤胡敏酸进行分级 ,研究了不同腐解期土壤胡敏酸级分组成及性质变化。结果表明 ,在整个腐解过程中土壤胡敏酸由 A型转化为 P型又转化为 A型 ,呈现由复杂到简单又到复杂的变化趋势。不同腐解期土壤胡敏酸的级分组成不同。玉米秸秆更新土壤胡敏酸过程是一个双向过程 ,一方面使胡敏酸中结构复杂成分 (级分 1、2、3 )向简单化发展 ,另一方面一些小分子胡敏酸 (级分 6、7)随时间推移按 Rp→P→ A途径逐渐缩合。
2001, 21(6):993-996.
摘要:对于可溶性无机磷含量高于 50 mg/ kg土的土壤 ,熏蒸处理前必须去除这部分磷 ,否则将严重干扰微生物量磷的测定。讨论了去除土壤中可溶性无机磷的方法。
2001, 21(6):997-1002.
摘要:城市化促进了国家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但同时因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方面的失谐造成目前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恶化。城市生态学正是研究这种以人类密集活动为特征的城市居民及其栖息环境关系的科学。在综述国内外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和设计方法的基础上 ,根据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方面的生态工程原理 ,提出城市人居环境生态设计方法 ,对人居环境生态设计所涉及的内容、系统分析、设计步骤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2001, 21(6):1003-1008.
摘要:从 1 0 1 7尾鲻鱼 ( Mugil cephalus)肠道内获得寄生蠕虫 9种 ,均为常见种类 ,即复殖吸虫 ( Digeneans) 8种 ,棘头虫( Acanthodephala) 1种 ,总感染率为 2 4 .0 % ,平均感染强度 8.73 ,种群平均密度 2 .1 0 ,其中惠东拟囊腔吸虫 ( Saccocoe-lioideshuidongensis)的感染率、感染强度和平均密度最大。鲻鱼寄生蠕虫群落多样性指数为 2 .0 1 93 ,群落均匀度指标为0 .63 70。鲻鱼感染寄生蠕虫种数在 1~ 3种之间 ,优势种 1种 ,为惠东拟囊腔吸虫 ;次优势种 3种 ,分别为鲻长尾吸虫 ( E-longinus mugilus)、单睾椭囊吸虫 ( Elliptobursa singlorchis)和圆颚针鱼新棘吻虫 ( Neoechinorhynchustylosuri) ;非优势种 5种 ,分别为楔形单脏吸虫 ( H aplosplanchnuscuneatus)、长形单脏吸虫 ( H aplosplanchnuselongatus)、双睾原单脏吸虫 ( Pro-haplosplanchus diorchis)、粤东纵睾吸虫(Tandemorchis yuedongensis)和浦里单脏吸虫(Haplosplanchnus purii)。鲻鱼寄生蠕虫复合群落和组分群落在一年四季中均由9种蠕虫组成,其感染率、平均感染强度和平均密度变化各有所不同,即从夏季开始,鲻鱼寄生蠕虫总感染率和各组分群落的平均密度则逐渐增高,冬季达到一个高峰,随后逐渐下降;鲻鱼寄生蠕虫复合群落的平均密度从冬季开始逐渐下降,至秋季为最低;而圆鄂针鱼新棘吻虫的感染率的四季变化与8种吸虫的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即从春末开始增大、夏季达最大值,随后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至春初则有所下降。9种寄生蠕虫的种间协调关系经卡方值测定,呈无明显协调关系。各种寄生蠕虫的种群分布均为聚集分布。
2001, 21(6):1009-1012.
摘要:分析了不同离子浓度的 Zn、Pb、Cu、Cd对中国鲎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1 4种金属离子浓度≤渔业水域水质标准浓度 4倍时 ,对中国鲎胚胎发育无明显毒性效应 ;≥渔业水域水质标准浓度 8倍时 ,Cd离子和 Cu离子对中国鲎胚胎发育无明显影响 ,而 Zn离子组和 Pb离子组胚体发育随离子浓度提高而卵径变小 ,发育速度下降 ;2浓度为 1 .6mg/L时 ,Zn和 Pb离子组胚胎致畸率分别为 4 4%和 58% ,Pb离子组胚体孵化率仅 2 .67% ;3 4种重金属对中国鲎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表现为 Pb>Zn>Cu=Cd;4中国鲎胚胎对重金属有蓄积作用 ,蓄积效应随金属种类不同而异。
2001, 21(6):1013-1019.
摘要:概述害虫预测预报领域的最新动态 ,包括理论基础 :非线性动力学、景观生态学、生物地理统计学、异质种群和生态系统链接理论 ,以及应用技术 :地面诱捕、雷达监测、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可视化技术和决策支持系统 ,对于害虫测报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害虫管理的生产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1, 21(6):1020-1024.
摘要:在短期农作物生境中 ,周期性的种植和收割使得其中的节肢动物群落亦周期性地呈现出群落重建、群落发展和群落瓦解 3个阶段。影响群落重建的因子包括群落的种库、农事活动和环境因子等。根据作物生境中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动态划分群落的 3个阶段。群落重建的分析方法包括群落重建速度和群落生态学的基本方法等。可以从群落的种库、群落本身和整个作物生态系统 3个层次调控群落的重建。群落重建与种库、群落本身和作物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 ,是保护利用自然天敌的理论基础之一。
2001, 21(6):1025-1033.
摘要:综述了寄主植物 -蚜虫 -天敌三重营养关系的化学生态学研究。重点阐述了 3个研究热点 :1植物挥发性物质在蚜虫及其天敌选择寄主行为过程中的作用 ;2蚜虫信息素和蜜露对蚜虫天敌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3植物挥发性物质对蚜虫信息素作用的影响。对寄主植物 -蚜虫 -天敌三重营养关系的全面了解 ,将为蚜虫的综合治理提供新思维。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