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1, 21(3):337-343.
摘要:转基因作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 ,近年来 ,已有这类实验的报道。夏敬源等的研究说明大田种植转基因 Bt抗虫棉花对棉铃虫优势寄生性天敌齿唇姬蜂 ( Campoletis chlorideae)和侧沟绿茧蜂 ( Microplitis sp.)的寄生率、羽化率和蜂茧质量造成严重的危害。国际上一些昆虫学家也做了很好的工作 ,尤其 1 999年 5月 Losey等在 Nature上发表转基因 Bt抗虫玉米在实验室水平上引起大斑蝶死亡报道后 ,世界范围内引起极大的反响。在有关经遗传修饰生物体 ( GMOs)的潜在生态风险和人体健康影响的问题上美国始终抱抵制的强硬态度 ,这次也开始有所松动。两个有影响的美国玉米加工公司宣布不再接受欧盟拒绝进口的转基因玉米品种。欧盟宣布在进一步研究得到结论前冻结转基因作物产品进口的审批。欧盟所属有关国家有的禁止进口 ,有的反对欧盟审批。科技界及公众众说纷纭。建议我国政府要加强 GMOs潜在生态风险及对公众健康的研究及商业化生产后的监测。
2001, 21(3):344-352.
摘要:对古巴加勒比松的 6个群体 (包括天然林、采伐林、母树林和种子园 )进行了同功酶分析 ,根据 5个酶系统 8个位点的同功酶数据 ,对各群体交配系统以及群体遗传变异和结构进行了分析。天然林、种子园和母树林的多位点异交率和绝大多数单位点异交率都和完全异交无显著差异 ,过渡采伐的松树岛群体多位点异交率显著小于完全异交 ,而只有一半单位点异交率显著小于完全异交。而且该群体单位点平均异交率和多位点异交率均低于其它 3个群体的估计值。采伐群体中同功酶变异和基因多样性与天然林群体 JAG的相似 ,但低于其它群体 ,其近交系数较大 ,但小于天然林 MAN和中国栽培群体的近交系数。中国引种栽培群体无论是同功酶变异还是基因多样性都显著高于古巴群体 ,与所有古巴群体的遗传距离都显著大于古巴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结果表明过度采伐导致群体自交程度增加 ,营建种子园可有效减少近交。自然分布区以外的引种栽培群体遗传变化最大 ,无论遗传变异和基因多样性都比参试其它群体大。
2001, 21(3):353-364.
摘要:系统介绍了景观规划“预案”研究的有关概念及预案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为实例 ,对其协调区域开发与湿地保护的景观规划进行了多预案设计 ,运用景观生态决策与评价支持系统 ( LEDESS)确定实现各预案所需措施并对其涉及的空间范围进行了模拟和定位。模拟结果以空间直观的形式显示实现各预案景观规划目标所需采取的措施和涉及的空间范围 ,可为区域开发的方法和模式选择、湿地保护的生态工程设计提供具体的参考依据。
2001, 21(3):365-373.
摘要:生态风险评价区别于生态影响评价的重要特征在于其强调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相对于一般生态风险评价而言 ,其所涉及的风险源以及评价受体等都在区域内具有空间异质性 ,即具有区域分异现象 ,因而更具复杂性。以辽河三角洲湿地 (盘锦市 )为研究范围进行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理论和方法的探讨。针对辽河三角洲主要生态风险源洪涝、干旱、风暴潮灾害和油田污染事故的概率进行了分级评价 ;并提出度量生态环境重要性和脆弱性的指标 ,分析了风险源的危害作用 ;运用遥感资料和地理信息系统 ( GIS)技术 ,完成了区域生态风险综合评价。
2001, 21(3):374-384.
摘要:辽东栎萌生丛零散地分布在北京山区 ,虽然其种子量很大 ,但自然状况下的实生苗非常稀少。鼠类搬运并吃掉大量散落在地表的辽东栎种子 ,但鼠类是否影响辽东栎的自然更新尚不清楚。本研究主要在于了解 :( 1 )将种子埋入土层内后对辽东栎种子出苗率的影响 ;( 2 )环境因子 (如坡向、地表植被等 )对辽东栎种子出苗率的影响。 1 996年 9月 2 4日 ,选取 5块样地 ( Site) ,在每块样地各设置 1条样线 ( Transect) ,每条样线上设置若干样点 ( Plot) ,样点间隔 1 0 m,用于种子埋藏实验。在每个样点设置 6条平行线 ( Parallel transect) ,间隔 1 0 cm,各埋入 1 0粒种子 ,种子间隔 2 cm;第 1、2、3、4、5、6条线的埋藏深度分别为 0、2、4、6、8、1 0 cm。分别于 1 997年 6月 1 5日和 1 0月 4日调查出苗情况。研究结果表明 ,夏季和秋季辽东栎种子出苗率均与埋藏深度呈正相关。埋藏通过改善湿度和减少鼠类等动物的取食而增加了出苗率 ,其贡献分别占 1 8%和 1 2 %。但鼠类对埋入土层内种子的取食率依然很高 ( 87% )。辽东栎种子在阴坡和阳坡的最终出苗率都很高,但分和养分而降低辽乐栎种子出苗率的。辽东栎幼苗的高度与地表植被盖度和高度相关不显著。从夏季到秋季,辽东栎种子出苗率有所增加,主要是由于埋藏在深处或阴坡处的种子出苗较晚的缘故。
2001, 21(3):385-390.
摘要:植物体是一个构件集合体 ,植物的枝系伸展可由芽库出生率、死亡率的统计学过程来分析。在东灵山地区 ,应用随机枝取样法调查了辽东栎芽的命运 ,并对其与枝长、叶数、果数等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 1 )辽东栎的芽或保持休眠状态 ,或死亡后脱落 ,或分化为营养枝、生殖枝 (包括雄花枝、雄花序、雌花枝和两花枝 )等 ;( 2 )不同生境中芽的命运不同 ,生活在林窗中的幼树上的芽分化为具有生殖功能的枝条的比例显著高于郁闭林中的幼树 ,而与成熟个体接近 ;( 3)芽的命运还受其它因子的影响 ,如上层枝条上、或叶数多的长枝上的芽分化为生殖枝的可能性大于其它的芽。另外还发现结实枝的枝长、枝上叶数都明显高于非结实枝。
2001, 21(3):391-398.
摘要:以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 AFLP)分析了黑石顶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黄果厚壳桂 ( Cryptocarya concinna)在三个不同群落类型中的遗传多态性及遗传结构 ,并比较了该 3个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以 4对 AFLP选择引物组合产生了大量扩增表型带 ,用 AMOVA、PHYLIP等软件分析计算了种群的遗传结构。结果表明黑石顶黄果厚壳桂种群具有高的种群内遗传多态性、低的种群间遗传分化。并讨论了种群遗传变化与生境的关系。
2001, 21(3):399-404.
摘要:对分布于 3种不同沙地生境 (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丘间低地 )黄柳灌丛的根系分布 (根的数目与深度分布 )和冠层结构特征 (叶面积指数、平均叶倾角以及当年枝长度分布 )进行了研究。半固定沙丘上的黄柳根系最发达 (根系分布深 ,数量大 ) ,固定沙丘的黄柳明显不及前者 ,而丘间低地的黄柳根系最不发达。粗根 (Φ≥ 5mm)的分布与土壤水分和土壤容重呈显著相关性 ,细根 ( Φ<5mm)的分布与土壤容重和紧实度呈极显著相关。不同程度的根系发育导致地上部分的繁茂程度不同 :分布于半固定沙丘上的黄柳灌丛叶面积指数较大 ,当年枝平均长度较大 ,枝长频度分布趋于正态分布 ;丘间低地的黄柳灌丛叶面积指数较小 ,当年枝平均长度较小 ,枝长频度分布趋于对数正态分布 ;固定沙丘上灌丛的上述特征大致介于二者之间 ,而其当年枝长度频度符合 Weibull分布。
2001, 21(3):405-408.
摘要:在中国科学院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羊草草原放牧退化系列上 ,选定无放牧 (已围栏保护了 2 0 a的羊草样地 )、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的不同牧压梯度地段 ,采用样方法调查冷蒿的构件数量特征。结果表明 :冷蒿的营养枝数、不定根数、匍匐茎长在 4个梯度上均有显著差异 ,而且都随牧压增大而增加 ,但不定根间的平均距离 (匍匐茎长 /不定根数 )与营养枝数 /不定根数两项却不随牧压变化而变化。就生物量而言 ,各构件干重在 4个梯度间也有显著差异 ,而且随牧压增大而增加。在相应梯度上所做的 2 5cm× 2 5cm× 1 0 cm土体根量数据亦有相似的规律。
2001, 21(3):409-414.
摘要:在最适温度 ( 30± 1℃ )、适宜湿度 ( 70 %± 5% )和正常大气 CO2 浓度 ( 350± 1 0× 1 0 - 6V/ V)向下 ,采用活体测定方法 ,测定了 1 8年生杉木不同部位和叶龄针叶对光照的稳态和动态响应。结果表明 ,不同部位和叶龄针叶净光合速率 ( Pn)的光响应特征有明显差异 ,从上部到下部、从当年生到 1年生至 2年生 ,针叶 Pn、饱和光强 ( PSLI)和光补偿点 ( LCP)降低 ,表观量子效率 ( α)提高。经一定时间暗处理后 ,针叶需要一定光诱导才能获得相应光强下的最大 Pn。光诱导期长短与猝发性光强以及叶龄和针叶在树冠中所处的部位有关。猝发性光照越强 ,所需的光诱导期越长 ;下部针叶光诱导期短于中部针叶 ;而 1年生针叶短于当年生针叶。不同部位针叶对稳态和动态光照的响应与针叶长期适应所处的光环境有关 ,而不同叶龄的差异除与生理活性有关外 ,也可能与所处的光环境有关。
2001, 21(3):415-421.
摘要:采用 RAPD技术分析测定了 3个马尾松海拔梯度种群的分子遗传特征。马尾松种群中遗传多样性较高 ,AMOVA软件分析 Euclidean系数 SSD总和达 81 64.1 1 6;L1、L2、L3三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别为 7.4 832、7.4 0 1 1、7.0 332 ;种群间的分化程度较低 ,大部分变异存在于种群内 (约≥ 97% ) ,种群间仅占一小部分 (约≤ 2 % ) ;相关性分析表明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土壤的总氮量呈显著负相关性 ( P<0 .0 5) ,而与其它生态因子相关关系不显著 ;虽然种群间遗传距离值均很低( L1~ L2、L2~ L3、L1~ L3分别为 -0 .0 0 0 2、0 .0 0 0 1、0 .0 0 51 ) ,但其值与海拔差距呈显著正相关性。
2001, 21(3):422-429.
摘要:锐齿栎林非同化器官营养元素含量的大小为 ,N:皮 >枝 >根 >边材 >心材 ,P:根 >枝 >皮 >边材 >心材 ,K:枝 >皮 >根 >边材 >心材 ,Ca:皮 >枝 >根 >心材 >边材 ,Mg:根 >皮 >枝 >边材 >心材。不同枝径和冠层枝营养元素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干皮及干木质部营养元素含量与园盘高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或正相关 ,随圆盘由基部到稍部高度的增加均呈增加的趋势 ;干营养元素含量为干皮 >边材 >心材 ,三者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或显著的正相关。随林木根径和根系在土层中的增加 ,根系营养元素含量均呈降低的趋势。 69年生个体生物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分别为 1 2 35.782和 1 4 .4 977kg,其中 N、P、K、Ca、Mg的积累量分别占营养元素积累量的 2 0 .2 %、8.5%、2 0 .4 %、53.0 %和 2 .9% ;根、干、皮、枝和叶的生物量分别占生物总量的 1 7.0 5%、4 9.59%、9.1 8%、2 4 .30 %和 0 .86% ,营养元素积累量分别占总量的 1 4 .93%、2 2 .65%、2 1 .1 9%、36.97%、4 .2 5%。
2001, 21(3):430-433.
摘要:从实验测得的林内外 Ci/ Ca差值出发 ,根据已有定量方程 ,对树木年轮 δ13C含量的幼龄效应进行了定量化探讨 ,得出林内外植物 Ci/ Ca的差别将平均造成林内植物δ13C低于林外植物δ13C约 5.2‰ ,并由此指出林外比林内植物光合羧化酶 Ru P2 对 CO2 中 13C和 12 C的分部效应 b必然要高 2‰~ 4‰。才能补偿由 Ci/ Ca和δa的差别所造成的林内外树木δ13C的差值 ,因此在研究中不应简单地将 b作为常数对待。这一结论对于定量地研究和应用树木年轮δ13C进行环境 CO2 和δa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2001, 21(3):434-439.
摘要:当森林生态系统转变成农田生态系统时 ,会把 C4植物有机质导入到曾在 C3植被下发育的土壤中去 ,使土壤中含有来源不同的土壤有机质 ,引起碳同位素组成变化。因此 ,可以利用碳同位素来区分土壤有机质来源。实验结果表明 ,耕作几十年后原森林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仍占有主要地位 ,来源于原始 C3植被的有机碳的比例为 66.7% ,但容易矿化的、对植物营养有效的有机质含量较低 ,这与当地的耕作方式有关 ,需要加强对植物残留物返回土壤工作的管理。
2001, 21(3):440-445.
摘要:通过对香港草地、芒萁、灌木群落植物生物量和净生产量的研究 ,探讨这些植物群落的 C素动态。结果表明 :草地、芒萁、灌木群落植物的 C贮量分别为 377,871和 1 4 4 8g/m2 ;土壤的 C贮量大于植物。植物的年固碳量为 332 ,4 89和 4 69g/m2· a;碳同化净增量为 87,2 4 6,1 85g/m2· a。刈割实验也表明人类干扰活动会严重降低植被的 C固定量。
2001, 21(3):446-451.
摘要:1993-0 8~ 1 994 -0 8,东湖原生动物年均丰度为 59,391 ind./ L,年均生物量为 1 .4 0 mg/ L。从 V站到 0站 ,随着营养水平 ( TSI)增加 ,数量 ( A)和生物量 ( B)显著增加 :Ln A=-58.32 3+1 6.50 3Ln TSI( n=5,r=0 .983,p=0 .0 0 3) ;Ln B=-1 6.84 0 +0 .2 56TSI( n=5,r=0 .996,p<0 .0 0 1 ) ,两者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同时 ,丰度的周年动态模式也发生了明显演替 ,原来的春季和秋季高峰演变为冬季高峰 ,营养水平越高 ,冬季高峰越明显 ,随营养水平增加形成的原生动物群落结构 -种类组成和现存量 -的空间格局与年代变化趋势一致。
2001, 21(3):452-457.
摘要::1 999年 7至 8月份 ,在 2 5.0± 0 .5℃条件下对中国对虾 (湿重 ,1 .4 54± 0 .1 50 g)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饥饿处理后再供食的恢复生长实验。对照组 C连续饱食投喂 32 d;处理组 S4、S8和 S1 2分别饥饿 4、8和 1 2 d后再饱食投喂 2 8、2 4和 2 0 d。主要结果如下 :饥饿结束时各处理组的干重和湿重显著低于对照组 ( P<0 .0 5) ;实验结束时 S4组和对照组间的干重和湿重差异不显著 ( P>0 .0 5) ,而 S8和 S1 2两组的干重和湿重仍显著低于对照组 ( P<0 .0 5) ;恢复生长后各处理组的湿重摄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 P<0 .0 5)。实验结果表明 ,中国对虾继饥饿后再恢复喂食出现完全或部分补偿生长效应 ,且这种补偿生长效应主要是通过恢复生长阶段食欲增大 ,摄食水平提高实现的。
2001, 21(3):458-461.
摘要:在室内以土壤湿度梯度作为海南山蛭 H aemadipsa hainana的栖息试验表明 ,海南山蛭栖息于含水量为 1 5.1 %~1 6.77%水分的土壤表面 ;野外调查表明 ,海南岛橡胶林内海南山蛭栖息于 1 6.54%~ 1 7.66%含水量的土壤表面 ;热带雨林者栖息于 1 9.92 %~ 2 5.73%含水量的土壤。室内试验表明 ,海南山蛭爬向 30~ 35℃温度范围 ,占试验蛭数 79.1 5% ;在 8~ 9℃不活动 ,1 0℃开始有山蛭活动 ,随温度升高活动蛭数增加 ,而 1 5℃试验蛭全部活动 ,活动蛭数与温度关系为 Y= 1 8.6X -1 72 .3,R=0 .976,P=0 .0 1。在橡胶林内 8~ 9℃山蛭不活动 ;1 0℃开始有山蛭活动 ,且随温度升高活动蛭数增加 ,当 1 7℃时所有山蛭活动 ,活动蛭数与温度关系 Y=4 .73X -3.97,R=0 .93,P=0 .1。首次使用土壤湿度梯度测定山蛭对土壤湿度的要求 ,这是一个新的有普遍意义的方法。并讨论了海南山蛭对土壤湿度气温的适应。
2001, 21(3):462-467.
摘要:围绕生物多样性主要有 3个理论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 1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本世纪 70年代以前 ,生态学家普遍认为 ,稳定性随生物多样性增加而提高 ;自 70年代初一些理论生态学家向这一普遍看法提出挑战以来 ,在物种多样性层次出现了观点截然不同的两大阵营 ;( 2 )生物多样性和土地生产力的关系 :达尔文 ( 1 872 )的研究表明 ,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土地生产力的提高 ,这一结论已被许多国家运用于指导农业实践 ;然而 ,本世纪 70年代以来 ,一些生态学家向达尔文的这一观点提出了异议 ;( 3)生物多样性与景观连通性 :本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一些景观生态学家认为 ,景观连通性与生物多样性有正相关关系 ,但目前为数不多的研究还不能肯定这一结论的正确性。通过总结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历史 ,发现 ,以上的争论和结论基于 2 7种不同的分析模型 ;并且这些模型中的大多数在理论上是不完善的。认为 ,运用理论上合理的模型、有关概念的统一正确定义和全面系统的实验对以上争论和结论进行更进一步的论证与实证是必要的。
2001, 21(3):468-473.
摘要: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造成了流域生态环境的重大破坏 ,为了合理开发流域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非常有必要开展流域生态学的研究。文中系统阐述了流域生态学的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流域生态学属于宏观生态学的研究领域 ,主要借助于宏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流域生态学与目前生态学最关注的“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3个研究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 ,极具研究价值 ,建议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
2001, 21(3):474-480.
摘要:生物土壤结皮在荒漠化地区广为分布。从结皮的概念、结皮对生态系统和景观变化的影响 (包括水文循环、土壤侵蚀、土壤养分循环、维管植物的萌发和生长、动物多样性、景观异质性以及生态系统和景观变化监测和评价等 )以及生物土壤结皮对干扰的反应及其恢复机理等方面详细地论述了生物土壤结皮在荒漠化发生发展及其防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并提出了今后生物土壤结皮研究的方向和着眼点。
2001, 21(3):481-485.
摘要:以青海沙珠玉地区为例对景观生态学在荒漠化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研究 ,并主要分析了多样性、优势度和均匀度以及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模型等指标和方法在荒漠化监测与评价中应用的景观生态学意义。
2001, 21(3):486-491.
摘要: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干季林冠层雾露形成的小气候特征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 ,雾露首先形成于最上林冠层 ,林下露水的形成迟于林上 3~ 4 h,林下雾是由上层雾变浓、下沉而来。夜间 ,雾形成前 ,气温高于叶表温 ;雾形成后 ,气温则低于叶表温 ,且气温及叶表温均有回升。雾露的形成不仅凝结了水汽进入森林 ,同时也对森林起到了一定的保温作用 ,这对热带雨林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致关重要的作用。
莫江明 , 彭少麟 , 方运霆 , 郁梦德 , 孔国辉 , 张佑昌
2001, 21(3):492-497.
摘要:用离子交换树脂袋法测定了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效氮变化情况。鼎湖山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土壤各季节平均总有效氮 (铵态氮 +硝态氮 )在 1 8.87~ 93.2 0μg/d· g干树脂之间 ,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点。然而 ,这些季节性变化根据土层和有效氮组分的不同而异。总有效氮主要由铵态氮组成 ( >90 % )。总有效氮和铵态氮在土层 0~ 1 0 cm和 1 0~ 2 0 cm之间各个季节均无显著的差异 ,但硝态氮在春、夏两季差异较大 ,尤其在夏季两土层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 ( P<0 .0 5)。在本研究样地中 ,硝化速率受铵态氮供应的影响不甚明显。与同一地区的马尾松纯林和阔叶混交林比较 ,硝态氮为 :针叶纯林 <针阔叶混交林 <阔叶混交林 ;铵态氮则为 :针阔叶混交林〉针叶纯林 >阔叶混交林。
2001, 21(3):498-501.
摘要:在温度为 1 9± 0 .5℃、2 2± 0 .5℃、2 5± 0 .5℃、2 8± 0 .5℃、31± 0 .5℃和 34± 0 .5℃及光照周期为 1 8L:6D条件下 ,分别研究了温度对鸭跖草负泥虫 Lema diversa Baly.各虫态发育、幼虫取食量及变温对其成虫繁殖力的影响 ,建立了发育速度、发育历期的理论模型 ,同时得出温度与幼虫取食量无明显相关关系及 31± 0 .5℃转至 2 5± 0 .5℃ (幼虫 )和 1 9± 0 .5℃转至 2 5± 0 .5℃ (成虫 )两种变温条件能显著提高其室内成虫繁殖力。
2001, 21(3):502-505.
摘要:翅果油树是我国特有种 ,为国家 2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主要分布于山西南部的低山和丘陵区以及陕西秦岭北麓的户县。翅果油树分布区的生态环境特征是 :热量充足 ,降水量较少 ,立地条件较差。翅果油树濒危的主要原因有 ( 1 )果实形态结构特殊 ,不利于传播和萌发 ,( 2 )果实结实率较低 ,( 3)种子寿命短 ,发芽率低 ,( 4)翅果油树幼苗缺乏竞争力和( 5)人为破坏严重。此外 ,针对翅果油树的濒危现状和原因 ,还提出了科学保护对策。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