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1, 21(2):177-185.
摘要:用 1 959年全国海洋普查浮游动物中网样品分析渤海浮游动物 ,尤其是中小型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及变动特点。结果表明 ,渤海浮游动物全年平均丰度为 384 1 ind/ m3,最大 33756ind/ m3,最小 6.5ind/ m3。其中桡足类年平均密度为 34 1 3ind/ m3,是数量的主要构成者。渤海浮游动物主要的高峰期出现在夏季 ,此外春、秋两季各自有一个小的高峰。春季峰主要是由双毛纺锤水蚤 ( Acartia bifilosa)的大量繁殖造成 ,秋季峰主要是由拟长腹剑水蚤 ( Oithona similis)构成 ,夏季峰是由于小拟哲水蚤 ( Paracalanus parvus)、强额拟哲水蚤 ( 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拟长腹剑水蚤等多种桡足类和一些幼虫大量繁殖造成。渤海浮游动物季节演替比较明显 ,双毛纺锤水蚤、墨氏胸刺水蚤 ( Centropagesmcmmurrichi)和中华哲水蚤 ( Calanussinicus)是春季的优势种 ;小拟哲水蚤、拟长腹剑水蚤、近缘大眼剑水蚤 ( Corycaeusaffinis)和太平洋纺锤水蚤( Acartia pacif)是夏季的优势种;拟长腹剑水蚤、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等是秋季的优势种。数量的水平分布同温度的水平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同盐度趋势相反。
2001, 21(2):186-190.
摘要:在以玉筋鱼为饵料生物和最大摄食水平条件下 ,采用室内流水式实验 ,研究了黑鲷能量收支及温度对能量分配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 ,黑鲷的摄食率、生长率、总代谢率和排泄率均随温度上升而呈减速增长趋势。不同温度条件下黑鲷的能量收支式为 :1 1 .2± 1 .98℃ 1 0 0 C=6.0 9F+9.38U+77.56R+7.0 2 G1 4 .7± 0 .4 5℃ 1 0 0 C=6.76F+8.75U+72 .77R+1 1 .82 G1 9.8± 0 .4 7℃ 1 0 0 C=2 .75F+8.94 U+73.52 R+1 4 .79G2 5.0± 0 .50℃ 1 0 0 C=1 .1 6F+9.1 8U+77.30 R+1 2 .81 G黑鲷的能量收支分配模式随温度而显著变化 ;其中能量代谢分配率和排泄分配率随温度升高呈 U形变化趋势 ,而生长能分配率则恰恰相反。不同温度下黑鲷的代谢能占了同化能的 83.2 5%~ 91 .70 % ,生长能仅占 8.30 %~ 1 6.75% ,可见黑鲷基本上属于低生长效率、高代谢消耗型鱼类。
2001, 21(2):191-196.
摘要:通过对毛乌素沙地不同时期的景观分类和制图以及景观格局计算 ,分析了 50年代到 90年代毛乌素沙地景观动态与景观格局变化的特征和模式。研究表明 ,50年代以来 ,毛乌素沙地景观发生了巨大变化 ,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面积大幅度增加 ,固定沙地面积迅速减少 ,农田面积明显增加 ,草原、柳湾和盐湿低地等面积显著减少。50年代时 ,整个景观以流动沙地和固定沙地占优势 ,而 90年代 ,则以流动沙地占绝对优势。伴随着荒漠化的发展 ,各种景观要素类型之间相互转化 ,景观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固定沙地面积减少伴随着斑块的破碎化 ,大型斑块数量减少 ,小型斑块数量增加 ;流动沙地面积增加的同时 ,一方面 ,较小的斑块不断联合形成更多的大型斑块 ,另一方面 ,流动沙地不断向固定、半固定沙地内部渗透 ,形成更多的小型斑块 ,使整个景观更加破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扩展及景观格局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2001, 21(2):197-203.
摘要:茂兰喀斯特森林中华蚊母树群落 90 0 m2的样地内共有种子植物 59种 ,其中 1 9种主要植物已进入繁殖阶段 ,每年产生成熟种子 2 38.8粒 /m2。种子雨量达 351 .1粒 /m2 ,其中对群落更新有作用的成熟有效种子数为 1 50 .8粒 /m2。萌发前种子库中有活力种子 4 1种 2 642 .0粒 /m2 ,其中现存植物种子 1 9种。萌发后种子库中有活力种子 2 8种 2 50 4 .5粒 /m2 ,其中现存植物种子 6种。萌发前后种子库的差异主要在于枯枝落叶层的种子含量。当年产生的种子大多数位于种子库的枯落叶层中 ,随时间推移 ,寿命较长的种子逐渐移到土壤层中。群落演替前期各阶段产生的种子全部位于土壤层里。萌发前种子库与现存群落的相似性大于萌发后种子库。群落内有 1 9种主要植物繁殖产生种子 ,并在萌发前的种子库中有活力种子存在 ,群落更新潜力很好。群落遭受破坏的季节不同 ,其恢复潜力也不一样。群落内平均每年萌发出苗 1 4种 54.2株 /m2 ,当年存活 2 4 .5株 /m2 ,群落更新较好。
2001, 21(2):204-210.
摘要:动物对辽东栎 ( Quercusliaotungensis Koidz.)坚果的捕食被认为是影响辽东栎坚果命运的主要因素 ,因此直接影响幼苗的建立和自然更新。在东灵山一个落叶阔叶林中调查了辽东栎坚果被脊椎动物转运和就地消耗状况。在排除部分小型啮齿目动物前后 ,辽东栎坚果的丢失动态曲线不同。到实验结束时 ,基本上所有放置的辽东栎坚果都消失了。排除动物前的曲线上有一个拐点 ,而排除动物后的丢失曲线上有多个拐点。两曲线相似的地方是 :最初一两天辽东栎坚果的丢失非常迅速。排除小型啮齿目动物对辽东栎坚果的丢失有影响 ,然而坚果尺寸和微生境条件对坚果的丢失没有影响。任意2个因子的交互作用以及 3个因子的交互作用对辽东栎坚果的丢失也都没有影响。排除啮齿目动物和坚果尺寸对辽东栎坚果的就地消耗有影响 ,微生境以及其它因子的交互作用对坚果的就地消耗没有影响。在 9月份 3d捕鼠的时间里 ,共捕到啮齿目动物 3种 :大林姬鼠 ( Apodemus speciosus)、社鼠 ( Niviventer confucianus)和花鼠 ( Tamias sibiricus)。研究结果表明 ,尽管啮齿目动物的排除能够降低辽东栎坚果的丢失速度,但它们(或者和其它的脊椎动物一起)有足够的能力将辽东栎坚果捕食或搬运到其它地方分散埋藏或将它们搬运到它们的洞穴中用作漫长冬季的主要食物来源。
2001, 21(2):211-215.
摘要:利用西双版纳干季 ( 1 2月、4月 )次生林林窗的温度观测资料 ,探讨了睛天林窗 4方位的气温的空气变化特征。由于林窗的不同位置所受太阳辐射的影响不同 ,加之林缘热力效应的综合作用 ,林窗中存在明显的气温差异 ,特别是最高气温差异显著 ;气温最高值和气温日较差最大值不在林窗中央而出现在林窗东侧林缘树冠垂线外。这势必造成林窗不同区域热量传输的不同 ,形成林窗小气候的差异。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森林林窗小气候及有关生态学现象提供基础。
2001, 21(2):216-224.
摘要:通过对芽的类型和活动、攀援茎的形态、径级分布和格局、攀援能力和立体结构及其与支持木关系的测定分析 ,探讨了香港黄檀的生态适应特征和行为。结果如下 :1芽按活动时间分为春芽和夏芽 ;两类芽均可形成长枝 (攀援枝 )或短枝 ,但在活动持续时间和抽生攀援的长度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林内不定芽 (主要为春芽 )的活动和适应生长是老藤更新的重要途径。2攀援枝的节数和节间长度分别为短枝的 7倍和 6.5倍 ,而且易受光照等条件的影响 ;林缘攀援枝的分枝率是林内的 5倍。 3径级分布反映出种群随群落演替而老化 ,香港黄檀属群落早期藤本。 4对支持木种类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 ,马尾松是其中被攀援最多的支持木 ,这主要与香港黄檀的生理、生长要求和马尾松枝型特点等有较大的关系。 5具有较强的攀援能力 ,单株在群落中平均可攀援乔木层大树 5株 ,最多可达 1 5株 ,水平扩展面积平均为 54m2 ,最大可达2 60 m2 ;藤本通过攀援与支持木形成的空间结构 ,构成群落的特殊层片 ,其群落学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2001, 21(2):225-230.
摘要:对河南省内不同干扰程度下栓皮栎种群的生殖生态特征及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干扰程度下种群的各生殖参数变化较大 ,种群表现出不同的生态适应策略 ,成为其稳定与恢复的主要机制。结果还表明较大程度干扰下的栓皮栎种群主要由无性繁殖来恢复 ,因此应加强其机理的研究。
2001, 21(2):231-236.
摘要:应用王刚提出的生态位重叠值公式 ,计测了长白山主要生态系统中 4 1个样点 4 2种主要地面藓类的生态位重叠值。以此为指标 ,分别应用主坐标排序、图论聚类及系统聚类分析方法 ,作出了反映 4 2种地面藓类的种间生态关系的二维投影图、最小生成树和动态聚类图。 3种方法相结合 ,能够对生态位重叠值矩阵进行直观地表达 ,并使所表达的藓类种间关系具有确切的生态学含义。研究表明 ,按生态位重叠值大小 ,长白山主要生态系统中地面主要藓类可区分出落叶松 -沼泽藓类、高山苔原藓类和暗针叶林 -岳华林藓类 3大类。 4 2种藓类中 ,生态位宽度 ( B)与种数 ( N)符合公式 :N=38.1 985×e- 14 .62 60× B,绝大部分藓类的生态幅很窄。
2001, 21(2):237-243.
摘要:用显微技术法分别在放牧率为 1 .33,4 .0 0和 6.67只 / hm2下对内蒙古细毛羊的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放牧率的增大 ,草场的植物种类组成及其相对比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于不同牧草的可利用性不同 ,其食性选择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重牧条件下 ,原先为随意采食的冷蒿和厌食的寸草苔则升级为“喜食”的植物 ,星毛委陵菜的选择性指数也有较大提高 ;且星毛委陵菜成为主要的食物资源 ,占全部食物的 80 %以上。这说明放牧率的增大和绵羊选择性的采食是草场植物种类组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食物的选择性主要与草地牧草的相对生物量、高度和频度显著相关 ;当草地植物多样性指数较高时 ,放牧绵羊的食物选择性较大。不同放牧率条件下 ,在以冷蒿和小禾草为主的退化草原上 ,草地植物多样性指数随放牧率的增大而显著降低 ,但食物多样性指数以放牧率 4 .0 0只 / hm2 的处理最高。
2001, 21(2):244-248.
摘要:马桑 ( Coriaria sinica)植株的结瘤量、根瘤固氮活性和固氮能力均与植株叶面积和光合能力呈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 ,叶面积大、光合能力强的植株结瘤量大 ,根瘤固氮活性高 ,固氮能力强。马桑根瘤固氮活性呈白天升高夜间降低的昼夜变化特点 ,昼夜变幅为 1 0~ 2 0μmol C2 H2 / g.h,光合作用是引起固氮活性昼夜变化的主要因素 ,同时受土壤温湿度的影响 ,遮阴或光照不足将引起马桑结瘤固氮能力的大幅度降低。
2001, 21(2):249-253.
摘要:在温室条件下 ,以每日 2 .2 k J/ m2 ( CK)、8.82 k J/ m2 ( T1)和 1 2 .6k J/ m2 ( T2 )紫外线 -B辐射 ( UV-B,2 80~ 32 0 nm)剂量研究了 5个黄瓜 ( Cucumissativus L.)品种 ,7个番茄 ( Lycopsicon esculentum Mill)品种及大豆 [Glycine max ( L.) Merr.]、菜豆 ( Phaseolus vulgaris L.)和黄河密瓜 ( Cucumis melo L.)的生长反应。辐射处理 2 5d后 ,测定了株高 ( PH)、叶重( LDW)及总生物量 ( TDW)、叶面积 ( LA)、特定叶重 ( SLW)、上胚轴长度 ( EL)和番茄品种的子叶节周长 ( GCN)。结果表明 ,种间和种内差异显著。但是大多数品种及种的反应指数为负值 ,并呈现强度负相关效应 ,说明 UV-B辐射抑制了它们的生长发育 ,但大豆的反应指数在低剂量的处理下为正值反而促进其生长。UV-B胁迫下 ,大多数种类的上胚轴延伸明显受阻 ,特定叶重增加 ,叶面积和生物量减少 ,番茄的子叶节膨大。作物对 UV-B辐射的种内和种间反应是作物遗传特性上的差异和对环境的透应能力不同所致。
2001, 21(2):254-258.
摘要:用无钾、低钾、中钾和高钾的液体培养基培养外生菌根真菌 1 4~ 2 1 d,随着钾离子浓度的降低 ,外生菌根真菌分泌H+和草酸的速率提高。由于 H+能取代 2∶ 1型粘粒矿物晶层和晶格内的钾 ,草酸能络合矿物中的 Fe、Al离子 ,促进 Al-O八面体风化 ,推测菌根真菌和菌根活化土壤无效钾的能力在低钾时较强 ,在高钾时较弱。在外生菌根真菌分泌的 H+中 ,草酸电离可能不是它们的主要来源 ,而是一些目前尚未知道的有机酸。此外 ,液体培养基中的钾离子不同程度地影响外生菌根真菌体内的氮、磷、钾含量 ,看来环境中的钾离子供应影响了真菌菌丝对养分的吸收。
冯固 , 白灯莎 , 杨茂秋 , 李晓林 , 张福锁 , 李生秀
2001, 21(2):259-264.
摘要: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 4个 Na Cl水平下 ( 0、1、2和 3g/kg)接种丛枝菌根真菌 Glomus mosseae的 2个菌株 M1和 M2对棉花耐盐性的影响。M1自非盐渍土壤分离 ,M2自盐渍土壤分离。结果表明 ,不同盐水平下 2个菌株对棉花根系的侵染率为 2 0 %~ 4 0 % ,M2的侵染率高于 M1 ;这两个菌株对棉花在盐胁迫环境下的生长状况都有一定的促进 ,其中 M1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 M2的 ,并且在 Na Cl水平为 2和 3g/kg时 ,两菌株对棉花生长的效应之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两菌株对植株吸收矿质元素的作用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接种 M1的植株含磷量在 4个盐水平下均显著高于对照 ,而接种 M2处理的植株含磷量只是在 0和 1 g/kg Na Cl时显著高于对照 ,在 2和 3g/kg Na Cl时略低于对照 ,并显著低于接种 M1处理的。在 4个 Na Cl水平下 ,接种 M1的植株钠和氯含量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 ;接种 M2的植株氯含量在 1~ 3g/kg3个 Na Cl水平下、钠含量在 2和 3g/kg2个 Na Cl水平下不仅显著高于对照 ,同时也显著高于接种M1的植株氯和钠含量。这些差异是M1和M2两菌株对提高棉花耐盐性作用大小不同的主要原因。上述结果说明不同生态型AM真菌菌株对植物的耐盐性的影响力不同,这与真菌自身的生物学特性有关。
陈苇 , 卢婉芳 , 段彬伍 , Wassmann R , Lantin R S
2001, 21(2):265-270.
摘要: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 ,稻田甲烷排放通量增加。早稻期间甲烷排放通量随着水稻生育期的增加而逐步加快 ,而晚稻甲烷排放主要集中在水稻生长的前中期 ,而且排放量很高。一天中甲烷排放具有很强的周期性 ,在 6:0 0~ 8:0 0时 ,甲烷排放通量进入谷底 ,1 4 :0 0时甲烷排放通量达到峰值。稻田甲烷排放通量与土壤 5cm处的温度及土壤水溶解甲烷含量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猪粪和沼气渣的施用分别提高稻田甲烷排放量 2 2 .1 4 %和 4 .4 0 %。在早稻期间 ,施用猪粪和沼气渣分别提高土壤水溶解甲烷含量 4 0 .3%和 1 1 .9% ,而晚稻期间仅分别提高 2 3.9%和 5.0 4 %。
王玉正 , 任宝珍 , 刘汉舒 , 杨清臣 , 罗守玉 , 魏靖 , 朱军生
2001, 21(2):271-278.
摘要:1994~ 1 996年研究了稻田 1 3种可控因素对水稻病虫害、天敌和产量的综合效应以及分期混合施药技术。根据既控制病虫增产又保护生态的原则 ,综合评价了可控因素 ,提出了水稻病虫害系统最优控制为中国 91或辐 4 -2 ,N 1 50 kg/hm2 ,底肥 :分蘖肥 :穗肥 N分配比为 80∶ 0∶ 2 0 ,P2 O575kg/ hm2 ,K2 O 2 4 0 kg/ hm2 ,Zn SO4 1 5kg/ hm2 ,插秧期春季稻和夏季稻分别 4月 30日和 6月 1 5日前后 ,种植密度为 36万墩 / hm2 ,水管理为适时标准烤田 ,播种期甲基异柳磷 0 .0 8%与多菌灵 0 .1 5%混合浸种防治地下害虫和恶苗病 ,分蘖初期 ( 7月 2 5日前后 )杀虫双 750 g/ hm2 与井冈霉素 1 50 g/ hm2 × 2混合喷雾防治二代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 ,分蘖后期 ( 8月 2 0日前后 )捕虱灵 75g/ hm2 与三环唑 30 0 g/ hm2 混合喷雾防治稻飞虱和稻瘟病。
2001, 21(2):279-285.
摘要:运用分形理论以安徽省庐江县植保站和江苏省吴县植保站 1 979~ 1 990年及太湖地区农科所 1 986~ 1 998年间褐飞虱发生的田间系统调查资料为例 ,对褐飞虱发生的性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 1 )庐江站、吴县站和太湖地区农科所褐飞虱发生在一定标度域内具有分形性质 ,其分维值分别为 0 .71 58、0 .52 1 2和 0 .2 81 6;( 2 )褐飞虱发生的分维值是表征一定标度区间的发生程度差异的一个新的参数 ,分维值大 ,则发生程度轻 ,反之则重 ;( 3)分维数 D值与褐飞虱发生的聚集程度是密切相关的 ,D值小聚集程度大 ,反之聚集程度小 ,D值可以作为褐飞虱聚集分布程度的一个指标 ;( 4)褐飞虱发生具有多重分形结构 ,其广义维数谱 Dq曲线可以用于褐飞虱发生的预测预报。
2001, 21(2):286-289.
摘要:陆地棉棉叶甲醇提取物包含了棉花的大部分单宁 -黄酮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对棉花多种病虫害具有抗性作用。将这些化合物定量加入人工饲料中饲养棉铃虫 1龄幼虫 5d,结果表明 ,儿茶素、缩合单宁、芸香苷和异槲皮苷在饲料中的浓度增加均与幼虫体重生长呈显著负相关 ,ED50 分别为 0 .81 % ,0 .4 9% ,0 .57%和 0 .83% ;儿茶素则不存在这种关系 ;用含 0 .8%的浓度儿茶素、缩合单宁、芸香苷和异槲皮苷的饲料测试棉铃虫 ,发现随取食量的增加 ,相对生长率的增加显著低于对照 (不含次生物质 ) ,即这些物质属于慢毒剂 ;而儿茶素仅有阻食作用。
2001, 21(2):290-294.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易矿化有机态氮和土壤微生物态氮与土壤净矿化氮及植物吸氮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种植前土壤易矿化有机态氮和土壤微生物态氮以及种植前后土壤易矿化有机态氮的变化量均与土壤氮素净矿化量和植物吸氮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盆栽试验条件下 ,土壤易矿化有机态氮和种植前土壤微生物态氮能够较好地反映土壤氮素的矿化和供应能力 ,可以作为土壤氮素的生物有效性指标。
2001, 21(2):295-301.
摘要:论述了农村聚落生态环境预警的概念 ,提出农村聚落生态环境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分级 ,运用加权平均模型进行环境评价 ,确立不良状态预警、负向演化趋势预警、恶化速度预警的数学模式与参数。选择三峡库区中低山石灰岩山地典型聚落作实例研究 ,对该聚落自然演替状态和必要调控状态的生态环境质量及演化趋势进行预测和预警分析。
2001, 21(2):302-308.
摘要:最近一二十年来 ,原绿藻和微食物网的重大发现已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微型浮游生物在水域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重要意义 ,也为微型浮游生物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对微型浮游生物的主要类群 ,即微型浮游植物、异养细菌和微型浮游动物的生态学研究进展作了概述 ,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类群间的生态关系和微食物网的研究动向。最后对微型游生物生态学的继续研究提出了几点看法。
2001, 21(2):309-314.
摘要:湿地由于具有丰富的资源、独特的生态结构和功能而享有“自然之肾”之称。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湿地 ,世界各国都在积极采取措施阻止湿地的退化或消失 ,湿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问题已成为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热点。在全面综述国内外湿地生态恢复研究进展的基础上 ,对湿地生态恢复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指出我国为做好湿地生态恢复工作尚需进一步加强湿地生态恢复的方法学、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和示范推广等方面的研究。
2001, 21(2):315-325.
摘要:土壤呼吸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过程 ,具有多方面的生态意义。在综合比较了土壤呼吸的各种测定方法 ,概括了草地土壤呼吸的速率和年排放量 ,并就影响草地土壤呼吸的一些重要因素进行了阐述 ,文章最后讨论了草地土壤呼吸今后的研究方向。
2001, 21(2):326-331.
摘要:系统论述了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概念、原理、方法与研究动态 ,列举了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一些实例 ,探讨了土壤重金属超富集植物的类型、特点、应用潜力以及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效果与最新展望 ,为土壤污染的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提出了新的思路。
2001, 21(2):332-336.
摘要:经基因改造的转基因抗虫棉在我国已开始进入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对此进行安全性评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生态学问题。本文比较了抗虫棉和常规棉中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酯酶等几种重要同工酶的酶活和酶谱的差异 ,发现在一定生长期中 ,抗虫棉的可溶性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常规棉 ,酯酶的酶活和酶谱在两种棉花中也存在着差异。认为这些差异可能影响抗虫棉的次生代谢 ,进而导致一些综合的生态学效应 ,提出植物生理上的改变也是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研究的重要内容。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