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第21卷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匍匐茎草本蛇莓克隆构型对土壤养分的可塑性反应

      2001, 21(12):1957-1963.

      摘要 (2862) HTML (0) PDF 335.45 K (20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克隆植物构型的可塑性可使它在养分斑块性分布的环境中 ,相应地调整对土壤养分的获取对策 ,因而可能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在一项田间实验中 ,匍匐茎草本蛇莓 (Duchesnea indica Focke)经历了不同土壤养分水平 (高、中、低和对照 )处理 ,以研究土壤养分对蛇莓克隆构型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土壤养分水平的增加 ,间隔子的长度和分枝角度均逐渐降低 ,而分枝强度和分株密度增加。在不同养分水平生境中 ,蛇莓克隆构型相关特征的可塑性变化可用动态 Logistic模型进行模拟和预测 ,拟合效果较好。结合植物对环境异质性的利用对策 ,对所揭示的蛇莓克隆构型可塑性进行了讨论。

    • 水分胁迫下内生真菌感染对黑麦草叶内游离脯氨酸和脱落酸含量的影响

      2001, 21(12):1964-1972.

      摘要 (1925) HTML (0) PDF 492.06 K (30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黑麦草为实验对象 ,研究了干旱胁迫条件下内生真菌感染对植株叶片含水量和叶内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同时对渗透胁迫条件下植株叶内 ABA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内生真菌的感染有助于使叶片保持较高的含水量 ;2在两种形式的水分胁迫下 ,前期至中期高感染种群的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低于低感染种群 ,而在末期则有高出低感染种群的趋势 ;3内生真菌感染对黑麦草叶内 ABA累积的正效应只发生在轻度渗透胁迫下的较短时间范围内。

    • 松嫩盐碱草地几种植物的土壤营养位分析

      2001, 21(12):1973-1985.

      摘要 (1523) HTML (0) PDF 620.92 K (19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松嫩盐碱草地上的几种主要植物 ,以植物地上生物量和总和优势度 ( SDR)为土壤营养位效能指标 ,分别从多项土壤因子综合、可溶盐含量、总碱度、Na+含量、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角度进行了土壤营养位分析。讨论了松嫩盐碱草地植物种群分布格局与土壤营养的关系 ,指出松嫩盐碱草地植物种群分布格局的形成是可溶盐含量、总碱度、Na+ 含量、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 5项主要土壤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对于各植物种群土壤营养位的分化结果而言 ,没有一项土壤因子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 根茎半灌木羊柴对光合同化物的克隆整合

      2001, 21(12):1986-1993.

      摘要 (2161) HTML (0) PDF 432.63 K (31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羊柴为根茎半灌木 ,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半干旱区的沙地。该种的营养繁殖是由根茎的水平延伸使顶端分生组织与腋生分生组织序列化不断产生而进行的。本项研究采用 14 C标记和去叶实验 ,探讨了母株 -子株所组成的分株对内的光合同化物的整合。在 2 4 h的传输中 ,相当可观量的 14 C-光合同化物自母株传输给子株、子株的根系和根茎 ,且它们的汇活度均超过了 1 0 %。在14 C-光合同化物向基向传输 (由子株向母株 )中 ,传输率较小 ,且汇活度不足 1 % ,但根茎在这一传输中的汇活度却超过 2 %。去叶影响着母株与子株之间的光合同化物整合。保持完整的母株增大向遭受去叶的子株传输光合产物 ;反之亦然。母株和子株都向根茎传输一定量的同化物 ,表明根茎自分株获得光合同化物的支持。羊柴的相连分株间通过根茎而发生克隆整合 ,可能使其分株和基株在不利的沙地生境中都获得净收益。

    • 卧龙自然保护区人为活动对景观结构的影响

      2001, 21(12):1994-2001.

      摘要 (2208) HTML (0) PDF 438.44 K (29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遥感景观制图 ,在确定不同人为影响发生源的显著影响范围后 ,分析了卧龙自然保护区人为活动对景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水电站、居民点和道路三种人为影响发生源中 ,水电站的修建对周围景观结构的一次性改造效果最显著 ,居民点属中等强度的持续性影响类型 ,道路的影响程度最小。人为活动使人为影响景观典型地段 ( 2 0 0 m缓冲区 )的林地覆盖率减小 1 5 %~ 4 0 % ,灌丛和裸地面积比重增加 1 5 %~ 5 0 %。在居民点和水电站周围 ,景观结构变化证明人为影响作用呈明显的梯度衰减 ,6 0 0 m半径缓冲区范围内为典型人为影响区域 ,6 0 0~ 1 2 0 0 m区间为人为影响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过渡区域 ,其余地区属自然因素控制的自然景观。与水电站和居民点相比 ,道路两侧景观结构的梯度变化特征不甚明显 ,显示出其对景观结构的影响程度小于居民点和水电站。

    • 鼎湖山区域大气降水特征和物质元素输入对森林生态系统存在和发育的影响

      2001, 21(12):2002-2012.

      摘要 (6166) HTML (0) PDF 535.63 K (59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鼎湖山区域大气降水特征及降水的物质元素输入的观测分析 ,得到如下一些主要结果 :1本区域年内降水分配不均 ,而热量输入却相对均匀 ,使整个区域湿季水土流失和干季水分亏匮的可能性加大。区域内的对比研究发现 ,无论从降水的季节差异 ,全年的暴雨降水量 ,多年的降水变率等方面 ,鼎湖山都比鹤山偏小 ,这对鼎湖山森林景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该区的年降水量主要是湿季降水量存在着显著的 7a周期性振荡现象。 3大气降水中氮的含量偏高 ,浓度为 1 .92 mg· L- 1,总含 N量为 38.4 kg· hm- 2·a- 1;而钠、镁的含量偏低 ,浓度分别为 0 .1 0 5 mg· L- 1和 0 .0 6 1 mg· L- 1,总含量分别为 2 .1 0 kg· hm- 2· a- 1和 1 .2 2 kg·hm- 2·a- 1。年内降水的集中使得生态系统的养分输入主要在湿季 ,与高温多雨处于同一时期 ,有利于森林植被的形成和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提高。从水热角度出发 ,鼎湖山地带性森林的存在不仅是季风气候的结果 ,和同区域的其它地方相比 ,也是这里的降水季节性差异 ,降水变率和暴雨降水量较小的结果 ;根据区域性水热特性的分析,认为,鼎湖山地带性森林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

    • 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土壤和凋落物呼吸研究

      2001, 21(12):2013-2017.

      摘要 (3592) HTML (0) PDF 275.63 K (32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 CI-30 1 PS红外 CO2 测定系统对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土壤和凋落物的呼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原始林土壤呼吸速率昼夜变化表现为多峰曲线 ,最高峰在 2 0 :0 0 ,在 1 2 :0 0和 4 :0 0~ 6 :0 0出现 2个次高峰 ,平均呼吸速率为1 0 .6 85 3μmol· m- 2· s- 1;更新林土壤呼吸速率变化大 ,平均为 1 4 .75 36 μmol· m- 2· s- 1,高峰主要在 1 3:0 0和 2 :0 0 ;凋落物分解过程在林地 CO2 排放总量中贡献很少 ,仅占 1 .74 1 %~ 2 .831 % ;原始林凋落物 CO2 排放量明显比更新林大 ,而各层的排放比例不一样 ,原始林是 b层 (半分解凋落物及腐殖质层 ) >a层 (未分解凋落物层 ) ,更新林是 b层

    • 长白山北坡植物群落β多样性分析

      2001, 21(12):2018-2022.

      摘要 (2744) HTML (0) PDF 250.98 K (35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β多样性可用于分析不同生境间的梯度变化。应用 Cody指数对长白山北坡不同海拔群落的β多样性的测度表明 ,Cody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群落间的关系 ,β多样性较大的几个峰值恰好是不同植被类型间的分界。不同取样面积下对群落β多样性的测度表明 ,群落间的β多样性随取样面积的扩大而下降 ,但并不是简单的线性下降 ,6 4 m2 是取样面积的一个临界尺度 ,大于或小于这一取样面积 ,其结果会有较大差异。群落间的β多样性随群落间海拔差的增加而增大。海拔差为 80 0 m和 1 2 0 0 m是两个明显的尺度界限 ,海拔差大于或小于这两个界限 ,群落间会有质的不同。

    • 飞蝗不同地理种群抗寒性研究(英文)

      2001, 21(12):2023-2030.

      摘要 (1731) HTML (0) PDF 369.24 K (23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疆和硕、哈密和天津北大港飞蝗种群的过冷却点随发育阶段而升高 ,在胚胎发育的各期都具有较低的过冷却点。飞蝗卵的过冷却点在这 3个地理种群间无明显差异。雄性蝻和成虫比雌性的过冷却能力强 ,和硕飞蝗的成虫过冷却点比北大港的飞蝗成虫要低。低温胁迫可诱导蝗卵以糖元为原料合成抗冻保护剂 ,和硕飞蝗种群的卵主要合成甘油和山梨醇 ,北大港飞蝗种群的卵主要合成海藻糖 ,而哈密飞蝗种群的卵却可以合成甘油、山梨醇和海藻糖等抗冻保护剂。糖元磷酸化酶的总量随发育阶段而下降 ,但热休克和冷休克并不改变其总量 ,冷休克在胚胎发育的各阶段可以使其活性升高1 0 %~ 4 0 %。北大港飞蝗种群和哈密飞蝗种群的蝗卵经热休克 2 h处理后 ,糖元磷酸化酶的变化与在冷休克下的情况相似 ,而和硕飞蝗种群胚胎发育的 期 ,热休克诱导糖元磷酸化酶活性的升高程度较低。

    • 孵化温度对白条草蜥孵出幼体大小、形态和运动表现的影响

      2001, 21(12):2031-2038.

      摘要 (2150) HTML (0) PDF 432.38 K (123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验用白条草蜥 ( Takydromuswolteri)卵由 1 999年和 2 0 0 0年 4月捕自安徽滁州的 1 9条成年雌体产出。用 4个恒定温度 ( 2 4~ 33℃ )孵化白条草蜥卵 ,检测孵化温度对孵出幼体大小、形态和运动表现的影响。孵化卵从环境中吸水导致重量增加 ,卵重量增加与卵初始重量和孵化温度有关。 2 4、2 7、30和 33℃孵化期的平均值分别为 4 1 .9、30 .6、2 5 .8和 2 2 .6 d。温度显著影响孵化成功率及孵出幼体的湿重、躯干干重和剩余卵黄干重 ,但对孵出幼体的性别、体长、尾长和干重无显著影响。 2 4℃和 2 7℃孵出幼体湿重和躯干干重大于 33℃孵出幼体 ,剩余卵黄干重则小于 33℃孵出幼体 ;30℃和 33℃孵出幼体的湿重、躯干干重和剩余卵黄干重无显著差异。孵化温度显著影响孵出幼体一些局部形态特征 :2 4℃和 2 7℃孵出幼体头长和头宽矫正值显著大于高温 ( 33℃ )孵出幼体 ,2 4℃孵出幼体耳径矫正值一般小于较高温度孵出的幼体。疾跑速与幼体体长成正相关 ,与幼体尾长和状态无关。高温孵出幼体运动能力较差。雄性幼体腹鳞行数少于雌性幼体 ,尾长和后肢长大于雌性幼体,这些特征的两性差异与孵化温度无关。孵化热环境能诱导白条草晰部分表型特征的变异,这些特征的变异可能对个体的适应性具有长期的影响。

    • 海洋纤毛虫——巨大拟阿脑虫的实验生态学研究Ⅳ.捕食竞争对种群生长的影响

      2001, 21(12):2039-2044.

      摘要 (2611) HTML (0) PDF 309.92 K (26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为系列研究的第四部分 ,就捕食竞争、食物等因素与海洋纤毛虫——巨大拟阿脑虫 (纤毛门 ,盾纤目 )种群生长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 ,单独或混合培养的纤毛虫对细菌生长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在竞争者存在时 ,巨大拟阿脑虫和扇形游仆虫的种群生长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约而维持较为稳定的共存状态。实验表明 ,盾纤类纤毛虫作为高效的食菌者对于维持一个健康的养殖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 棉蚜种群季节性变异的生态条件

      2001, 21(12):2045-2050.

      摘要 (1753) HTML (0) PDF 289.99 K (18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棉蚜在不同温度下取食不同生育期棉叶后种群的变动情况。通过 Weibull函数模拟、生命表分析和高氏距离分析比较表明 ,无论在苗期和蕾期 ,随着温度的升高棉蚜种群的死亡高峰日均提前 ,世代寿命明显缩短 ;然而 ,在 2 0~ 2 5℃范围内 ,相同温度时棉蚜生活在棉花蕾期叶上的繁殖力明显高于苗期叶上的繁殖力。在 30℃时繁殖力普遍明显下降 ,温度 2 0~ 2 5℃最适于棉蚜的生长与繁殖。且棉花生殖生长期比营养生长期更适于棉蚜的生存和繁殖 ,温度与棉花生育期都是导致苗蚜与伏蚜生长与繁殖差异的外界因素。

    • 转Bt基因棉花及其受体品种主要挥发性物质的测定

      2001, 21(12):2051-2056.

      摘要 (1434) HTML (0) PDF 239.26 K (16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顶空进样气质联机系统 ( Headspace-GC-MS)测定了转 Bt基因棉花及其对照亲本主要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棉花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的主要挥发性物质有差异 ,棉花植株现蕾期前 ,叶片中挥发性物质以 α-蒎烯为主 ,而现蕾后 ,蕾、花和铃中主要以β-月桂烯为主。研究初步发现 ,外源 Bt杀虫蛋白表达对棉花自身主要挥发性物质的合成不会造成不利影响。

    • 光强和光质对底栖藻类群落影响Ⅱ.群落和种群的动态和适应模式

      2001, 21(12):2057-2066.

      摘要 (2532) HTML (0) PDF 518.85 K (30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原始河口底栖藻类群落移植至实验室进行培养。底栖藻类群落分别由占细胞总量 93.33%的硅藻类群、5 .4 2 %的绿藻类群和仅占 1 .2 5 %的单一蓝藻种群组成。通过对底栖藻类群落总体、不同藻类类群和单一种群在不同光照强度的白光和单色光下的适应模式和增长动态的研究发现 ,底栖藻类群落总体增长动态为弱光适应型、红光敏感型和蓝光抑制型 ,其细胞生长的敏感光照依次为 :红光 >低光强 >中光强 >高光强 >绿光 >蓝光。底栖藻类群落总体对不同光照的适应模式由底栖硅藻类群增长动态所决定。底栖绿藻类群总体增长的敏感光照依次为 :低光强 >红光 >中光强 >绿光>高光强 >蓝光 ,绿藻类群在不同的光照处理下呈现 3种适应模式。硅藻类群总体对不同光照的敏感状况与底栖藻类群落总体趋同 ,在不同光照处理下仅呈现一种适应模式。蓝藻 Oscillatoria tenuis种群的增长的敏感光照为 :红光 >白光 >绿光 >蓝光 ,其对光的适应模式有 3种。 7种绿藻种群在不同光强的白光、红光和绿光表现出 2种适应模式 ,在蓝光下基本皆呈衰退型。 2 1种硅藻种群对不同光照的适应模式可分为 4种类型 ,强竞争型、弱竞争型、增长型和衰退型。

    • 湿地农田土壤磷素的分布、形态与有效性及磷素循环

      2001, 21(12):2067-2073.

      摘要 (2730) HTML (0) PDF 356.89 K (29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江汉平原四湖地区湿地农田土壤磷素的含量分布、形态、有效性、磷素循环及施肥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农田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随着地势的降低呈明显降低趋势 ,潜育性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极显著低于非潜育性土壤。水田土壤 Ca-P、Al-P、Fe-P和 O-P分别占无机磷总量的 5 8.1 %、3.7%、1 0 .6 %和 2 7.5 % ,其中 Ca-P和 Al-P与有效磷呈高度正相关 ( r分别为 0 .92 86 * *和 0 .90 38* * ) ,说明 Ca-P和 Al-P是该地区水田土壤有效磷的主要来源之一。潜育性土壤 Ca-P、Al-P和 Fe-P的平均含量分别比非潜育性土壤低 84 .0、1 0 .2和 2 1 .1 mg/ kg,其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证明潜育性土壤磷素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Ca-P、Al-P和 Fe-P的损失。五种耕作制度下潜育性稻田土壤磷素输入输出平衡值为盈余 2 .3~ 2 7.9kg/ hm2·a,其输入输出比 ( 1 / 0 )为 1 .0 6~ 1 .88。对于土壤速效磷小于 5 mg/ kg的潜育性稻田 ,早、中、晚稻的最高产量施磷量分别为 4 .83,4.93和1.78 P2O5kg/666.7m2。

    • 毛果苔草湿地营养元素的积累、分配及其生物循环特征

      2001, 21(12):2074-2080.

      摘要 (2392) HTML (0) PDF 376.53 K (3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毛果苔草 ( Carex lasiocarpa)湿地地上部分积累量小于地下部分的积累量 ,在地上几个构件中 ,叶片比叶鞘积累量大 ,而穗的积累量最小 ;地下部分中细根比根茎的积累量大。土壤分室营养元素贮量在系统的各分室中占绝对优势 ,毛果苔草湿地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总贮量的顺序为 :K>Fe>N>Ca>P>Mg>Mn>Zn>Cu;它们的吸收系数的排序是 :Mn>N>P>Zn>Mg>Cu>Ca>Fe>K;几种营养元素的利用系数的排序是 :Mn>N>P>Zn>Mg>Cu>Ca>Fe>K;几种营养元素的循环系数的排序为 :Ca>K>Mg>N>P>Mn>Zn>Cu>Fe;因此 ,该系统中钙、钾的存留比例最小 ,而流动性较大 ,而铁则相反 ,存留比例大 ,流动性较小。

    • 浙江省德清县农田生态系统能量投入的优化

      2001, 21(12):2081-2088.

      摘要 (1608) HTML (0) PDF 400.95 K (24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实地调察研究的基础上 ,分析了 1 984~ 1 994年浙江省德清县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投入和产出的动态变化趋势 ,根据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规律 ,建立了该县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投入产出模型 ,利用边际平衡理论和分析方法确定了该县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投入合理范围、最优投能量和最优投能结构。结果表明 ,德清县农田生态系统的平均单位面积能量投入和产出总量差异不大 ,但从其投能结构来看 ,差异却极其显著 ,表现为投入的有机能迅速减少 ,而投入的无机能大幅度增加。能量产投比虽有波动 ,但差异不甚明显。经优化确定 ,该县高产、中产和低产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投入合理范围分别为 4 9.80~ 2 91 .1 6× 1 0 9J/ hm2 、34 .85~ 2 2 1 .5 9× 1 0 9J/ hm2 和 1 9.6 2~ 1 4 4 .1 9× 1 0 9J/ hm2 ;最优投能量分别为1 6 6 .0 8× 1 0 9J/ hm2 、1 2 2 .83× 1 0 9J/ hm2 和 74 .0 8× 1 0 9J/ hm2 ;最优投能结构分别为 1 .90 1 9、3.71 88和 6 .6 2 2 5。表明为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对该县不同类型的农田生态系统,应采取不同的投能策略。

    • 热带山地雨林CO2浓度环境的时空梯度特征

      2001, 21(12):2089-2095.

      摘要 (1917) HTML (0) PDF 352.05 K (26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 2 0 0 0年旱、雨季梯度观测结果叠加分析 :晴及晴间少云天气 ,山地雨林垂直 CO2 浓度雨季在 333~ 35 0 ml/ m3的时间空间特征显著即 8:0 0~ 1 8:0 0林内 1 6 m至冠顶 2 8m,较旱季浓度分别小 1 0~ 2 1、7~ 2 0 .2 ml/ m3 ,夜间呼吸影响空间的最大浓度均在近林地上 5 m、出现时段有季节性差别。 8:0 0~ 1 8:0 0林冠上 CO2 浓度梯度、气温梯度表明 ,大气至林冠的 CO2 通量和冠层指向大气的热通量特征显著 ,夜间则梯度值减小、方向相反 ,且雨季晴天的 ΔCt/ ΔZ大于旱季 ,旱季气温梯度大于雨季 ;林内二氧化碳垂直梯度 ( ΔCt/ ΔZ<0 )昼夜均小于零 ,即林地指向上层的 CO2 通量特征显著 ,且两类天气均表现出雨季的浓度梯度大于相应的旱季。从而 ,科学地揭示出在 2 8m的山地雨林垂直高度上 ,植物光合固定 CO2最多而导致空间浓度最低的季节、天气、时间和空间 ,同时证实冠上两个高度实时气温与相应 CO2 浓度成 CCO2 =a1 0 b/ T。而山地雨林水汽压时空则较为直观地解释了蒸发、扩散和乱流机制影响的效果以及雨林“雨”形成的特征。

    • >专论与综述
    • 生态学中的尺度及尺度转换方法

      2001, 21(12):2096-2105.

      摘要 (7239) HTML (0) PDF 569.85 K (64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尺度作为生态学的重要范式 ,已经引起了广泛重视 ,但对尺度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成熟。尺度具有多维性特点 ,即功能尺度、空间尺度、时间尺度等 ,但生态学研究的重点是空间和时间尺度。并且时空尺度还具有复杂性、变异性特征。尺度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适宜的空间和时间尺度来揭示和把握复杂的生态学规律。为此 ,科学有效的尺度选择和尺度转换方法不可或缺。常见的尺度转换方法有图示法、回归分析、变异函数、自相关分析、谱分析、分形和小波变换 ,同时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尺度研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实例对上述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认为各种方法都有其内在的优势和不足 ,新方法的引入和应用对于尺度转换方法体系的充实和完善非常重要。有关尺度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研究的重点是尺度变异性、不同尺度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尺度转换方法等。

    •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与方向

      2001, 21(12):2106-2116.

      摘要 (11547) HTML (0) PDF 676.41 K (111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自然资源和生存环境两个方面的多种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 ,一个生态系统只有保持了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并具有抵抗干扰和恢复能力 ,才能长期为人类社会提供服务。因此 ,生态系统健康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生态系统健康是指一个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即在时间上具有维持其组织结构、自我调节和对胁迫的恢复能力。它可以通过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等 3个特征进行定义。影响生态系统健康的原因有很多 ,多为人类活动所致。例如 ,污染物排放、非点源污染、过度捕捞、围湖造田、水土流失、外来种入侵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是影响水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原因。评价生态系统健康需要基于功能过程来确定指标 ,特别是评价其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包括其完整性、适应性和效率。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尚处于实验和发展阶段 ,有必要对现有成果进行及时总结 ,提出方向 ,以促进生态系统健康研究的发展。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主要包括指示物种和指标体系两种方法。在生态系统健康研究中 ,指示物种的选择应该谨慎 ,要综合考虑到它们的敏感性和可靠性 ,即要明确它们对生态系统健康指示作用的强弱。在水生态系统研究中,已被选择的指示物种有,浮游生物、底栖无脊椎动物、鱼类和不同水平生物的综合。建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大致可以从两方面选择指标,即生态系统内部指标,包括生态毒理学、流行病学、生态系统医学等方面和不同尺度指标的综合,以及生态系统外部指标,比如社会经济指标。但是,其它指标可能也适于进行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如景观格局、土地利用变化。到目前为止,对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类型都进行 过健康评价。但是,由于生态系统健康研究是一个新领域,有关它的概念、评价的指示物种和指标体系等方面存在各种争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正在不断的争论中走向成熟。其未来发展方向是结合经济学、社会学和健康科学的定量化生物学途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目的不是为生态系统诊断疾病,而是定义生态系统的一个期望状态,确定生态系统破坏的阈限,并在文化、道德、政策、法律、法规的约束下,实施有效的生态系统管理。

    • 长江上游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刍议

      2001, 21(12):2117-2124.

      摘要 (2135) HTML (0) PDF 475.98 K (36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进展的综述 ,论述了我国长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特征和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 ,分析了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相应对策。在此基础上 ,针对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提出恢复与重建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 植物对镉胁迫响应的研究进展

      2001, 21(12):2125-2130.

      摘要 (2923) HTML (0) PDF 319.76 K (32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总结了近年来植物对一重要环境污染物镉的反应研究报道。探讨了镉对植物的各种毒性效应 ,并论述植物对镉胁迫采取的相应防御机制 ,如络合 ( PC、MT)、应激 (应激乙烯、应激蛋白 ) ,及额外防御机制 ,如细胞壁固定化、原生质膜排除、区域化、过氧化物酶等。

    • >研究简报
    • 不同生境异色瓢虫对茶梢互利素和蚜虫利它素EAG和行为反应

      2001, 21(12):2131-2135.

      摘要 (1932) HTML (0) PDF 246.89 K (28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触角电位 ( EAG)研究和选择性行为反应表明茶梢受茶蚜 ( Toxoptera aurantii Boyer)为害后能释放引诱异色瓢虫[Leisaxyridis( Pallas) ]的互利素 ,茶蚜、萝卜蚜 Lipaphiserysimi ( Kaltenbach)体表和茶蚜蜜露中含有吸引异色瓢虫的利它素 ,其中的少数特异性组分引诱活性较强。源于茶园、桑园和菜园的互利素或利它素对各自生境中的异色瓢虫更具刺激性 ,显示了生境特定性。 EAG剂量反应表明茶园中的显明变种比显现变种稍敏感 ,这可能是由于前者触角上的化感器数量较多所致。

    • 不同水分条件对毛乌素沙地油蒿幼苗生长和形态的影响

      2001, 21(12):2136-2140.

      摘要 (1925) HTML (0) PDF 277.37 K (28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择毛乌素沙地优势半灌木油蒿为研究对象 ,人为控制 4种施水量水平来观察油蒿幼苗的生长和形态对全球降水量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 ,不同施水量显著影响了幼苗生物量及其分配 ,枝叶形态和细根分布。随着施水量的增加 ,幼苗生物量、株高、总枝数和长度、总叶片数、总叶面积、比叶面积和细根长逐渐增大 ,而生物量根冠比、硬叶特征和叶肉质化程度逐渐减小。

    • 黄土丘陵区人工沙棘蒸腾作用研究

      2001, 21(12):2141-2146.

      摘要 (1855) HTML (0) PDF 336.56 K (28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沙棘叶片的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及其相应环境因子的测定 ,探讨黄土丘陵区安塞人工沙棘林的水分生理生态特征。结果表明 :沙棘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具明显的日变化 ,两者的变化趋势相似 ,5、7月份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 ,6、8、9月份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 ;在生长季 ( 5~ 9月份 )中 7月份蒸腾速率最大 ,5、9月份较小 ,5月份 ( 0 .390 0 g/( g· h) )仅为7月份 ( 0 .935 0 g/( g· h) )的 4 1 .95 % ;沙棘林在生长季的蒸腾耗水量为 2 5 7.5 6 mm(占同期降雨量的 6 3% ) ,与降雨量间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沙棘林的蒸腾耗水量在降雨量不同的月份有明显的差异 ,9月份 (降雨量为 4 3.2 mm)的蒸腾耗水量为 7月份 (降雨量为 1 30 .1 mm)的 2 5 .9%。黄土丘陵区安塞的环境条件基本满足沙棘生长的要求 ,沙棘可作为该区造林恢复植被的先锋树种。

    •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有效物质(能量、货币)平衡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

      2001, 21(12):2147-2152.

      摘要 (2459) HTML (0) PDF 328.98 K (23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有效物质 (能量、货币 )在系统内外部转化关系建立了社会 -经济 -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有效物质(能量、货币 )平衡模型 ,定义了模型特征参数。将模型应用于 3个不同的研究领域 ,获得了相应研究领域的平衡模型 ,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平衡模型具有通用性 ,它对于研究复合生态系统有效物质、能量和货币平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钻井噪声与振动对草鱼摄食和生长转换效率的影响——Eggers胃含物法在现场模拟研究中的应

      2001, 21(12):2153-2158.

      摘要 (2165) HTML (0) PDF 285.87 K (26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首次将 Eggers胃含物法应用于钻井噪声与振动污染对草鱼影响特征的现场模拟实验中。结果主要阐明 :( 1 )钻井噪声与振动的污染特征 ,定量描述了污染源距离与钻井噪声或振动等效声级之间的关系 ;( 2 )草鱼排空率实验中 ,消化道内含物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为 St=4 .997e- 0 .3 2 0 2 t,瞬时排空率为 Rt=0 .32 0 2 g W· W/ ( kg· h)。 ( 3)钻井噪声与振动污染对草鱼最大摄食量、生长和生长转换效率均有显著影响 ,但影响程度却有所差别。 ( 4 )草鱼摄食、生长均随钻井噪声与振动强度增大呈减小趋势 ;其中摄食量较为敏感 ,但对生长的影响程度却远大于摄食。

    • BP网络模型和LOGIT模型在森林害虫测报上的应用初报——以安徽省潜山县马尾松毛虫为例

      2001, 21(12):2159-2165.

      摘要 (1638) HTML (0) PDF 328.51 K (27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安徽省潜山县马尾松毛虫测报为例 ,在潜山县全县设置 1 0 2个诱捕点 ,诱集越冬代成虫 ,并同时记录环境因子数据 ,例如树高、树龄、坡向、植被等。以这些环境因子为测报因子 ,以性外激素诱集到的雄蛾数代表田间实际发生情况 ,构建了森林重要害虫——马尾松毛虫的分类测报模型—— 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概率测报模型。 BP网络模型的拟合率为 1 0 0 % ,预留样本检验报准率为 1 0 0 %。LOGIT模型的一致对率为 74 %。两类模型的拟合结果和预测结果基本吻合。BP网络的测报能力优于 LOGIT模型。

    • 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近冠层CO2及通量特征研究

      2001, 21(12):2166-2712.

      摘要 (1928) HTML (0) PDF 372.59 K (29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梯度法及 CI-30 1 PS CO2 系统 ,实现了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近冠层 CO2 、微气象因子梯度观测研究 ,结果表明 :雨季晴、晴间少云及多云天气 ,9:0 0~ 1 8:0 0 CO2 浓度平均值分别在 34 9~ 35 0 ml/m3 (冠上 2 .8m)、34 6~ 34 8ml/m3(冠上 0 .8m)、34 5~ 34 9ml/m3 (林内 1 6 m)、35 2~ 35 7ml/m3 (林内 5 m) ,较旱季相应天气分别小 1 4~ 1 7.5、1 0 .1~ 2 3.7、1 6 .4~ 35 .7和 1 8.1~ 36 .1 ml/m3 ;1 :0 0~ 8:0 0 ,则雨季 CO2 浓度大于旱季 ;梯度浓度廓变量和实时动力计算反映出 ,8:0 0~ 1 8:0 0 CO2 通量由大气向林冠层 ,旱、雨季平均 CO2 通量分别为 ( 0 .6 1× 1 0 - 6kg/( m2· s)和 0 .71× 1 0 - 6kg/( m2· s) ,1 9:0 0通量甚微 ,2 0 :0 0~ 7:0 0 CO2 通量则由林冠向大气 ,平均 CO2 通量分别为 0 .36× 1 0-6kg(m2·s)和0.32× 1 0-6kg(m2·s);雨季昼夜大气流向冠层的净CO2通量是相应旱季的1.56倍。总辐射、冠顶净辐射量以13:00~15:00为最大时域,相对林内21m,80%的辐射热能被冠层吸收,与CO2通量正相关;晴天冠上潜热、感热最高值分别在13:00~14:00和9:00,反映热带山地雨林近冠层的汇、源即白昼光合固定CO2大于夜间呼吸排放CO2效应,且雨季高于旱季。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