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1, 21(11):1745-1750.
摘要:毛乌素沙地沙化景观是由众多不同类型和大小的斑块镶嵌而成的 ,许多生态学过程影响着这些斑块的动态 ,根茎禾草沙鞭的克隆生长就是其中之一。通过对有沙鞭生长的 3块 1 hm2 风蚀样地的野外调查和染料饲喂实验 ,研究了沙鞭的克隆生长在毛乌素沙化景观斑块动态中的作用。每块样地均被划分为 62 5个 4 m× 4 m的格子 ,在 3块样地的流沙斑块出现的植物中 ,沙鞭占据了最多的格子数。沙鞭根茎扩展的主要方向是从半固定斑块到流沙斑块 ,染料饲喂实验测量了沙鞭扩展到风蚀流沙斑块中的分株数、根茎分枝数、根茎长度和地上生物量。将不同斑块土壤含水量和沙鞭根茎在土壤中的分布进行比较发现 ,在沙鞭根茎分布集中的地下 3 0~ 5 0 cm处 ,流沙斑块的土壤含水量显著地高于半固定斑块。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沙鞭的克隆生长在风蚀流沙斑块的固定和演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001, 21(11):1751-1760.
摘要:从 1 995至 1 998年 ,通过种子收集器布设、不同程度圈围的样方处理、实验室和野外发芽实验、相邻格子样方调查和土壤中种子的筛选等一系列方法 ,对福建罗卜岩闽楠种质资源保护区内闽楠为优势的常绿阔叶林群落中闽楠种群的果实、种子库、种子散布、果实 /种子捕食、种子萌发和幼苗存活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 995至 1 996年果实量为 1 1 6个 /m2 ,成熟高峰期在 1 996年 1月中旬。 1 997至 1 998年为 1 0 3个 /m2 ,成熟高峰期在 1 997年 1 2月中旬。 1 997至 1 998年 ,绝大部分 (90 .1 % )的果实直接从母树上掉落 ,低于 9.5 %的果实由鸟类传播。实验室的种子发芽率为 93 % ,而在野外仅为1 2 %。野外发芽率低多由种子霉烂引起。闽楠的种子寿命较短 ,其种子在次年 4月初开始萌发 ,7月之后地面种子即丧失活力。动物捕食不仅影响种子的存活 ,同时也影响幼苗的死亡率 ,未经圈围与圈围的样地中被取食的果实和幼苗数量有显著差异。在新近形成的林窗中或远离母树均降低了果实的迁移和幼苗的死亡率。但各因素交互作用有所不同。密度相关效应发生在 2~ 3个月的幼苗阶段,之后,密度高低对果实被取食和幼苗死亡没有显著的影响。这些结果表明,闽楠种子和幼苗经历较大的环境压力,即在高湿度生境中母树树冠下的种子不仅易受到土壤病原菌的感染,同样容易遭受动物所捕食,从而导致较低的野外种子发芽率和幼苗存活率。这是闽楠致濒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1, 21(11):1761-1768.
摘要:山杏 (Prunus armeniaca)是广布于北京山区阳坡的矮林或灌丛 ,易生存在土壤贫脊、干旱、或严重退化的山坡、裸地 ,对于保护生态环境 ,减少水土流失及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均具有重要作用。有关鼠类在山杏更新中作用的研究较少 ,本研究主要是确定影响山杏更新的鼠类种类、鼠类对山杏种子的取食压力、人工埋藏种子及植被因素对种子存活和萌发的影响。于 1 997年 1 0月 3~ 4日 ,采用夹捕法同时调查取食花生和山杏种子的鼠类种类及种群密度。于 1 997年 9月 2 4~2 5日 ,通过在地表放置山杏种子 ,调查在鼠类取食下 ,地表种子消失的速度。于 1 997年 1 0月 2 0日 ,作种子埋藏实验 ,调查种子存活及萌发情况。于 1 997年 1 0月 2 6日 ,进行扣网实验 ,研究网内、外山杏种子存活及萌发情况。结果表明 :大林姬鼠 (Apodemus speciosus)、社鼠 (Rattus confucianus) ,黑线姬鼠 (Apodemusagrarius)为取食山杏种子的主要鼠种种类 ;与取食花生相比 ,社鼠更偏爱山杏种子 ,大林姬鼠对山杏种子喜食性略低 ,黑线姬鼠对二者喜食程度相近 ;山杏种子放置地表后1、10、20、30d的消失率分别为13.06%,64.46%,90.70%,96.69%;扣网实验说明,山杏在地表的萌发率极低,生长也慢;而埋入土层内可明显提高萌发率和生长率(若除去鼠类的取食,萌发率还要高);人工埋藏实验表明,将山杏种子埋入土层5cm后,能够有效地减少鼠类对种子的取食;通过分析山杏种子萌发与植被的关系,发现山杏易在开阔、阳光充分的草丛中存活和生长,而不易在阴闭的灌丛下存活和生长。
李恋卿 , 潘根兴 , 张平究 , 张旭辉 , 褚秋华 , 邱多生
2001, 21(11):1769-1774.
摘要:采用原状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离方法提取不同粒径的土壤颗粒 ,测定其有机碳及重金属元素 Pb、Cd的含量 ,研究了退化红壤在植被恢复下表层 (0~ 1 0 cm和 1 0~ 2 0 cm)土壤颗粒中有机碳与重金属分布及其关系。这些土壤颗粒中有机碳和重金属元素 Pb、Cd的含量范围分别介于 7.5~ 1 5 g/ kg,1 1~ 2 0 mg/ kg和 2 0~ 70μg/ kg,且粒组间有显著差异。尽管所测组分的含量以 <0 .0 0 2 mm粒组中最高 ,但 2~ 0 .2 5 mm的粒组占其总量的 5 0 %左右 ,其次约 2 0 %存在于 0 .2 5~0 .0 2 mm粒组中。以土壤粒组中分量而言 ,有机碳和所测的重金属元素间有密切的依存关系。与荒地相比 ,植被恢复措施降低了各土层 2~ 0 .2 5 mm粒组中 Pb的含量和分量 ,但提高了 0~ 1 0 cm土层 Cd的含量和分量。在所研究的几种处理中 ,玉米 -包菜处理显著地促进了有机碳和重金属在各颗粒粒组中的均衡分布。因此 ,退化红壤植被恢复措施改变了土壤颗粒中有机碳和重金属的分布 ,因而可能影响着土壤环境中有机碳和重金属的形态及其活性。对于这些措下土壤环境中有机碳和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2001, 21(11):1775-1781.
摘要:报道了 1 998年 4月至 1 999年 3月广州市典型森林区降雨的化学组成中 SO2 - 4,NO- 3,Ca2 +浓度很高 ,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春夏季酸雨较秋冬季严重。广州地区全年酸雨频率为 80 %,酸雨量占总降雨量的 95 %。结合气象资料并通过与其它地区酸雨化学组成的对比分析 ,认为广州地区酸雨形成机制具有局地冲刷和中远距离传输叠加的双重特征。酸雨中主要离子除来自于工业和交通污染源外 (SO2 - 4和 NO- 3) ,还受到陆地源尘埃 (Ca2 +)和海洋源 (Na+和 Cl- )的影响。广州酸雨中 SO2 - 4和 NO- 3的年沉降率分别为 3 2 0 0 eq/(hm2 · a)和 5 70 eq/(hm2 · a) ,远远超过了维持生态平衡的最低临界值 (2 0 0~ 3 0 0 eq/(hm2·a) ) ,因而已对本地区生态环境构成了威胁。
2001, 21(11):1782-1789.
摘要:不同氮肥用量下对冬小麦生育期间土壤硝态氮时空变化特征及土壤氮素表观盈亏量的研究结果表明 ,氮肥用量不同 ,硝态氮分布特征有差异 ,并且随着冬小麦的生长 ,其变化也不同。在冬小麦快速生长阶段 ,作物吸收可在一定深度的土层出现硝态氮亏缺区。由于灌溉的影响 ,土壤表层硝态氮向深层淋洗严重 ,即使在低氮肥水平 ,土壤深层仍可观察到硝态氮含量升高现象 ,存在淋出 2 m土体的可能性。并且氮肥用量越高 ,土壤硝态氮含量越高 ,硝酸盐向深层淋洗也越严重 ,淋出 2 m土体的可能性和数量也相应增大 ;在冬小麦生长前期 (播种~拔节 ) ,即使在不施氮肥处理也有土壤氮素的表观盈余 ,随着施肥量的增加 ,在拔节~扬花也出现土壤氮素表观盈余 ,而扬花后各个氮肥处理均出现土壤氮素的表观亏缺。氮肥用量越高 ,小麦一生中土壤表观氮盈余量越大 ,1 m土体内平均最大盈余量达 1 99.8kg N/ hm2。研究表明 ,土壤氮损失是盈余氮素的一个主要去向 ,而硝态氮淋洗是冬小麦生育期间土壤氮素损失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戈峰 , 刘向辉 , 潘卫东 , 高林 , 曾以平 , 江炳真
2001, 21(11):1790-1795.
摘要:为探讨蚯蚓在德兴铜矿废弃地生态恢复中的作用 ,系统地研究了蚯蚓在不同处理尾砂土、复垦土上生长发育状况 ,蚯蚓对铜离子富集作用及植物生长影响。结果表明 :1 )不同比例的铜矿尾砂土中的蚯蚓的存活率差异很大 ,尾矿砂含量越高 ,存活率越低 ,而且同一类型尾砂土中的蚯蚓随着时间的推移 ,存活率降低。 2 )不同类型的复垦土中的蚯蚓的存活率也有类似现象 ,只是变化幅度较小。 3 )不同类型的尾砂土和复垦土中的蚯蚓体重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 ,体重逐渐变轻 ,而且尾矿砂含量越高 ,体重下降幅度越大。(4 )蚯蚓对铜矿中的铜元素富集能力很强 ,可达体内组织的 82 .5~ 1 2 1 8.4 mg/kg。 (5 )尾砂土和复垦土中加入蚯蚓和蚓粪后 ,西红柿的茎长、根长和干重均明显高于对照。由此还进一步讨论了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的生物 (蚯蚓 )技术理论和方法。
李宝聚 , 彭仁 , 彭霞薇 , 王福建 , 石延霞 , 赵哀梅
2001, 21(11):1796-1801.
摘要:采取温湿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高温处理对黄瓜霜霉病菌 (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Rostov)侵染的影响 ,比较研究了 3 5~ 5 0℃ 4个温度梯度、5 0 %~ 90 % 5个湿度梯度组合处理对病菌致病性的影响。同一相对湿度条件下 ,随着温度的上升病菌致病性降低 ;4 0~ 5 0℃的高温范围内 ,在同一温度下随着湿度的不断升高 ,受处理病菌的致病能力逐渐下降。在 RH80 %以上、温度 4 0℃以上时 ,病菌的致病力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变弱 ;4 5℃以上的高温高湿处理病菌超过 1h,病菌基本上没有致病性。通过高温控制苗期黄瓜霜霉病的研究 ,确定高温高湿防治苗期黄瓜霜霉病的最佳温湿度为 4 5℃ 1 h(RH80 % )。通过高温致死菌诱导植株抗性的研究 ,初步明确高温处理致死的病菌可以短期诱导植株的抗性。
2001, 21(11):1802-1807.
摘要:研究了以过程为基础的模型在物种竞争试验模拟及实践中的应用。应用森林动态林窗模型模拟了群落内物种竞争规律。结果表明 :同一群落中具有不同生物、生态学特征的物种竞争过程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由此确定 ,竞争是与外部条件密切相关的 ,不是一个单独衡量物种特征的指标 ;具有相似生物和生态学特性的物种 ,在森林植被发育过程中 ,存在绝对竞争 ,具有较弱更新与生长能力的物种 ,始终处于竞争劣势 ,不宜于在这样的群落中生长 ,而具有较强更新和生长的树种在群落中处于优势地位。
2001, 21(11):1808-1814.
摘要:对渤海的黄河口水下三角洲、莱州湾和渤海中部共 9个站位的海洋线虫群落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用于比较的海域和站位还包括 1 995年胶州湾的 95 B2站和 1 988年湄州湾的 A0 1站。以上 1 1个站位共鉴定出自由生活海洋线虫 1 5 4种 ,分属于 1 0 7属 2 9个科。使用种丰度 (SR) ,香农 -维弗指数 (H′)和均衡度 (J)用来比较不同生境的生物多样性。不同生境和站位的生物多样性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 :渤海中部 (9761、DA1 8、DA1 9和 DA2 0 ,SR=8.60± 0 .84 ,H′=4 .94±0 .2 3 )、莱州湾 (9762、DA2和 DA4 ,SR=6.4 8± 0 .4 0 ,H′=3 .95± 3 .0 )和黄河口水下三角洲 (E9和 E1 1 ,SR=4 .1 8±0 .5 6,H′=3 .60± 0 .2 4 )。线虫生物多样性与海水的盐度和沉积物的异质性指数 (h)呈显著的负相关 (P≤ 0 .0 1 )。Caswell中性模型分析指明 ,大部分研究站位的“V”值为“-2~ +2”,说明未受到显著外界因子的扰动。渤海中部的 9761站的“V”值为 2.054,暗示环境稳定性的增强,而莱州湾的DA4站“V”值为-2.624指明受到外界环境因子的显著影响,可能与黄河口输送大量的特质有关。
2001, 21(11):1815-1824.
摘要:为了探讨人为干扰与淡水湖泊水生植物多样性的关系 ,比较研究了湖北省海口湖、太白湖与武山湖水生植物多样性的现状和近 2 0 a来三湖泊水生植物多样性的变化 ,讨论了密齿苦草对太白湖人为干扰的适应机制 ,探讨了武山湖水生植物多样性及其退化水生生态系统恢复的可能途径。主要结论是 :(1 )海口湖、太白湖、武山湖现各分布有水生植物 5 7种、3 5种和 1 1种 ,分别隶属于 2 8科 4 2属、1 8科 3 0属和 6科 9属 ,近 2 0 a来三湖泊分别有 1种、9种和 2 9种水生植物消失。 (2 ) 1 999~ 2 0 0 0年三湖泊各分布有水生植物群丛类型 1 4个、6个和 0个 ;全湖植被覆盖率分别是 96.1 8%、76.1 7%和 0 %;全湖平均单位面积生物量分别为 2 896g/m2 ,1 77g/m2和 0 g/m2 (鲜重 ) ,近 2 0 a来其分别下降了 1 2 .1 %、88.3 %和1 0 0 %;武山湖水生植被已完全消失。 (3 )所有群丛中 ,以海口湖的“野菱 +菱群丛”(Trapa incisa+Trapa bispinosaAss.)的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 ;密齿苦草群丛(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 Ass)、菹草群丛(Potamogeton crispus Ass.)和“野菱+菱群丛”为海口湖与太白湖所共有,三者的多样性指数均是海口湖显著高于太白湖。水生植物多样性丰富程度的现状是:海口湖>太白湖>武山湖>,多样性丧失的程度与其所受干扰程度成正相关。(4)密齿苦草对太白湖人为干扰的适应机制是其具有繁殖能力强的地下根状茎和多数地下越冬块茎。(5)武山湖水生植物多样性及该湖退化水生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是消除工厂废水污染的同时,处理好施肥量与透明度的关系、鱼与草的关系。
2001, 21(11):1825-1832.
摘要:研究了大亚湾 1 997年 7月至 1 998年 6月裸甲藻种群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裸甲藻在大亚湾主要出现在 4~ 5月份 ,并在 4月至 5月份出现了 4个密度高峰 ,最高密度可达每毫升 996个细胞 ,6月至 9月份偶有出现 ,1 0月至2月份则未出现。裸甲藻高密度出现的温度、盐度范围分别为 2 5~ 3 0℃和 2 4‰~ 3 2‰。裸甲藻在大亚湾的出现及 4、5月份的密度高峰与水温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 ,3月份水温存在一个急升期 ,水温由 3月初的 1 5 .5℃以下上升至 3月底的2 3 .5℃左右 ,为裸甲藻种群密度的急剧增长提供了合适的温度条件。大亚湾盐度的季节波动较小 ,与裸甲藻种群的季节变化无关。大亚湾氮、磷、硅等营养物质含量丰富 ,不存在营养元素缺乏 ,但高密度的裸甲藻种群仅在氮、磷含量及氮磷比分别为 5 0~ 1 0 0μg/L、5~ 2 0μg/L和 5~ 3 0范围内出现 ,氮、磷、硅 3种营养盐的含量及它们之间的比值特别是氮磷比是影响裸甲藻高密度出现的重要因素。
2001, 21(11):1833-1838.
摘要:1 999年 9~ 1 0月利用昆虫雷达对华北地区昆虫秋季回迁的观测表明 ,秋季迁飞主要发生于 1 9:0 0~ 0 5 :0 0时 ,飞行高度一般在 3 0 0~ 2 0 0 0 m。迁飞方向与风向一致 ,多为从东北向西南方向迁飞。运行速度和飞行高度成正相关 ,迁飞个体的平均运行速度由 3 92 m高度的 4 .8m/s增加到 2 0 0 0 m处的 2 7.8m/s。空中灯光诱捕表明 ,甜菜夜蛾和棉铃虫为优势迁飞种类。
2001, 21(11):1839-1846.
摘要:研究荔枝蝽 -寄生蜂系统的数量变动规律 ,得到一个差分 -积分方程组及求解的递推公式 ,指出了公式中参数的确定方法。推导出荔枝蝽 -寄生蜂系统长期演变的特性 ,用模型证明了人工放蜂防治荔枝蝽的优越性及滥用农药的不良后果 ,给出了人工放蜂的最佳次数 ,最佳时刻及合适的放蜂量的计算公式 ,导出的结论与实验结果相符。
2001, 21(11):1847-1853.
摘要:舞草 (Codariocalyx motorius)由于其小叶具有自身“摆动”的功能 ,从而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 ,舞草与蚂蚁形成了互惠共生的关系 :舞草种子生成了附生其上的能吸引蚂蚁的油质体 ,蚂蚁在搬运取食中 ,使舞草种子得以传播。舞草种子最重要的传播者是圆叶铺道蚁 (Tetramorium cyclolobium Xu et Zheng)和布立毛蚁 (Paratrechinabourbonica Forel)。另外长足光结蚁 (Anoplolepisgracilipes Smith)和两种大头蚁 (Pheidole sp.1和 sp.2 )也搬运其种子。野外试验表明 ,圆叶铺道蚁日搬运活动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 ,即 Y(搬运种子数 ) =-9.5 0 3 8+0 %5 60 8X(气温 ) (r=0 .71 96* * ,n=3 3 ,P<0 .0 1 ) ,中午搬运效率达到高峰。布立毛蚁日搬运活动在上、下午各有一个高峰 ,上午的高峰出现时间不稳定 ,下午的高峰出现在 1 6:0 0~ 1 8:0 0。舞草种子上附生的油质体是吸引蚂蚁并产生搬运行为的主要物质。化学分析表明 ,油质体富含蚂蚁生长发育所必需的10种氨基酸和多种无机元素。样地采用陷阱诱捕蚂蚁的调查显示,5种搬运者中,圆叶铺道蚁数量最大,分别占蚂蚁总量的8.26%和搬运蚂蚁总量的48%。这说明圆叶铺道蚁在舞草种子的搬运中起着主要作用。
2001, 21(11):1854-1862.
摘要:通过对沈阳地区稻田生态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群落生态研究。共查得 ,属昆虫纲的有 1 0个目 2 9科 66种 ,其中天敌昆虫种类有 7目 2 0科 5 1种 ,属蜘蛛纲的有蜘蛛目 1 0科 2 0种。用空间及时间生态位分析了害虫与天敌两个营养阶层间的关系。稻田生态系统节肢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与优势度分析表明 ,各类群落受外界干扰都很敏感 ,且表现一致性。依据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及规律 ,结合沈阳地区水稻生长、栽培条件 ,用最优分割方法将稻田群落分为 4个阶段 ,并提出不同阶段害虫群落特点及害虫防治对策。
2001, 21(11):1869-1874.
摘要:生物的生境是指生物生活繁衍的场所 ,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构成。近几个世纪以来 ,物种绝灭的速度加快 ,生物多样性丧失最重要的原因是生物生境的人为破坏。对保护生物的生境评价 ,是分析这些物种种群减少、濒危原因的重要手段 ,还能为制定合理的保护对策提供依据。根据大熊猫生境分布特点提出了大熊猫生境结构理论模型 ,将影响卧龙大熊猫生境质量的因素分为物理环境因素、生物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 ,探讨了生境评价的程序与卧龙大熊猫生境评价准则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空间模拟方法分析了卧龙大熊猫生境质量。在人类活动影响下 ,卧龙自然保护区内适宜大熊猫生存的生境面积有 5 75 97.3 hm2 ,其中最适生境面积为 62 5 6.1 hm2 ,主要分布在海拔 2 3 0 0~ 2 80 0 m的平缓山坡与台地。
2001, 21(11):1875-1884.
摘要:沙尘暴是一种强烈的风蚀输沙形式 ,是造成流沙蔓延和土地沙化最重要、最直接的作用过程之一。借鉴国际上最新的研究进展 ,建立了适合毛乌素沙地气候特征的定量模型 ,比较深入地考察了毛乌素沙地的气候因素对沙尘暴频率的影响作用 ,利用沙地位于不同方位的 6个气象台站多年气候记录资料 ,分别计算了各月气候对沙尘暴频率的影响作用指数 ,分别对 6个气象台站各月沙尘暴频率进行回归 ,并利用气候影响指数对沙尘暴频率进行了拟合 ,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2001, 21(11):1885-1892.
摘要: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是系统分析生态系统的生产及服务能力 ,对生态系统进行健康诊断 ,做出综合的生态分析和经济分析 ,评价其当前状态 ,并预测生态系统今后的发展趋势 ,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从总体上讲 ,综合评价更强调生态系统一系列产品与服务功能之间的权衡 ,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许多学者对不同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经济价值评估 ,但缺乏对生态系统的产品、服务、健康与管理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探讨。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健康评价和生态管理与预测进行了系统论述 ,目的是提出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的框架 ,指导生态系统评价行动及生态系统管理。
2001, 21(11):1893-1908.
摘要:综述了海洋微型浮游动物研究的历史沿革 ,微型浮游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丰度和生物量 ,微型浮游动物的研究方法以及我国研究海洋微型浮游动物的情况。
2001, 21(11):1909-1917.
摘要: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中活跃的、引人注目的组成部分。野生动物作为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 ,具有内禀价值和利用价值。同时 ,野生动物的价值也取决于人们的视角 ,即人们自身的利益。野生动物服务功能的实现离不开自然生态系统。在人类文明的早期 ,人类利用野生动物果腹御寒。那时 ,人们利用的是野生动物的直接价值。现代 ,野生动物的直接价值下降 ,野生动物的间接价值 ,如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却在上升。野生动物能够提供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 996年 ,美国人与野生动物直接有关的消费达 1 0 1 2亿美元 ,相当于中国国民总产值的 1 0 %以上。在东部和南部非洲 ,野生动物观光也是一项重要的产业。这种生态服务功能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直接推动了地区性的国民经济发展。有效的野生动物资源管理离不开控制野生动物的数量。以野生动物产业的收入养野生动物是美国野生动物保护的特色。中国的野生动物正处于利用过度期。中国野生动物提供的服务功能比美国的野生动物少得多。近年来 ,中国开展了野生动物战利品狩猎。中国对野生动物战利品狩猎的种类制定了限额 ,实行了严格的管理措施 ,以保证战利品狩猎不会影响种群的增长。事实证明有限额的战利品狩猎能促进野生动物的饿保护。当前,我国的野生动物管理应将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生境和扩增濒危野生动物的种群为主要目的,我国的多数野生动物一旦种群数量恢复,脱离淑危状态,那些野生动物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将会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001, 21(11):1918-1926.
摘要: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系统提供的商品和服务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 ,是人类拥有的关键自然资本。概述了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及类型 ;介绍了当前国内外有关生态系统服务及自然资本的价值理论、价值评估的各种方法及其类型 ;评述了研究的主要进展 ,存在的主要问题、难点和研究的主要趋向。认为生态系统服务及自然资本的价值评估研究是建立生态 -环境 -经济综合核算体系 (可持续发展核算体系 )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 ,完善价值评估的理论与经济技术方法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2001, 21(11):1927-1931.
摘要:保护利用天敌是农田害虫生物防治的基本手段。短期农作物生境中的天敌亚群落周期性地呈现出群落重建、群落发展和群落瓦解 3个阶段。其中的重建阶段对抑制害虫的发生和危害至关重要。天敌亚群落的重建与其种库、群落本身和作物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是群落水平上保护利用天敌的理论基础之一。因此 ,可以指导自然天敌的保护和持续利用 ,促进短期农作物生境中的害虫生物防治。
2001, 21(11):1932-1940.
摘要:对德兴铜矿 1号尾矿库库面纯尾砂立地植被恢复与重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纯尾砂植被恢复与重建的主要障碍是土壤因子 ,即土壤组成、结构、水分、养分和毒性。矿区自然植被的次生演替序列为 :次生裸地→草丛→灌丛→针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 6个阶段。纯尾砂立地 1 3种试验先锋草种的优劣势比较结果依次顺序为 :水蜡烛 1 .0 6>假俭草 1 .0 5 >苇状羊茅 1 .0 1 >芒草 1 .0 0 =弯叶画眉草 1 .0 0 >狗牙根 0 .98=百喜草 0 .98=香根草 0 .98>象草 0 .87>荩草 0 .85 >矮象草 0 .76>节节草 0 .73 >苏丹草 0 .5 5。水蜡烛、假俭草、苇状羊茅、芒草、弯叶画眉草、狗牙根、百喜草、香根草、象草、荩草、矮象草、节节草被认为是纯尾砂植被恢复与重建的优良先锋草种。纯尾砂立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途径主要包括植被恢复演替、土壤生物改良和客土复垦 3种模式。
2001, 21(11):1941-1946.
摘要:研究了浇底墒水和施磷肥对春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实验设 4个处理 :对照 (CK) ;耕作层施磷 (P) ;浇 3 0 mm底墒水 (W) ;施磷加浇 3 0 mm底墒水 (PW)。测定土壤含水量、根系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和测产等。结果表明 ,WP处理根重和中下层分配比例均较高。与 W处理相比 ,WP处理利用底墒并没有增加 ,但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均增加。决定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小麦早期小穗和小花形成的数量和质量。 W和 WP两个浇底墒水的处理 ,其土壤水分利用量平均为 3 4 .6mm,略高于所浇的底墒水的量 (3 0 mm)。CK、P、W、WP等 4个处理的籽粒产量分别为 91 7.7,1 1 91 .1 ,2 5 1 6.5 ,2 73 4 .1 kg/hm2 ,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 0 .1 86,0 .1 92 ,0 .1 72 ,0 .2 0 7g/(mm· m2 )。
2001, 21(11):1947-1851.
摘要:以新疆石河子 1 5 0团场为研究地区 ,对其 1 982~ 1 995年景观动态及其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景观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景观基质由耕地转变为荒草地 ;其次 ,从嵌块体类型看 ,在绝对面积上 ,荒草地、林地和居民点是增加的 ,其余的嵌块体类型均呈现出减少的趋势 ;第三从嵌块体的转换过程看 ,菜地、弃耕地、园地和沙地的转化率最高 ,均在 4 0 %以上 ,而荒草地和耕地的转化率均在 2 0 %左右。就其原因而言 ,主要有人工绿洲垦殖过程中非人为主观原因引起的绿洲地下水高水位区的形成 ,以及人口变化、粮食单产提高和经济环境变动等。
2001, 21(11):1952-1956.
摘要:北京山区落叶阔叶林优势种的水分利用效率 (WUE)与其所在地的气候条件有很密切的关系 ,特别是大气相对湿度、太阳辐射强度、饱和水汽压亏缺 (VPD)和温度。辽东栎、山杏、大叶白蜡、北京丁香、荆条和核桃楸等植物在整个生长季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幅度在 3 .76~ 4 .95 mmol CO2 · mol- 1H2 O之间 ,平均水分利用效率为 4 .4 2 8± 0 .3 86mmol CO2·mol- 1H2 O,水分利用效率以山杏最高 ,核桃楸最低。在整个生长季中 ,这些植物在早春时水分利用效率高于生长旺期。另外 ,同种植物生长在干旱瘠薄生境上的水分利用效率高。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