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第21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雀榕及其传粉昆虫传粉生态研究

      2001, 21(10):1569-1574.

      摘要 (1917) HTML (0) PDF 241.06 K (31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雀榕 (Ficusvirens)花是单性的 ,雌雄同株 ,每一个隐头花序里同时具有雌花和雄花 ,雌花有长柱花和短柱花 (瘿花 )的分化 ,但二者均能结实和形成虫瘿 ,在生理上仍未分离。在这些花序中生长着 4种小蜂总科的昆虫 ,其中榕小蜂科的 2个种是雀榕的传粉者 ,尤以雀榕小蜂 (Blastophaga sp.)为雀榕的主要传粉者 ,是共生体系的真正的互惠共生伙伴。冠缝榕小蜂 (B.coronata)则是次要的传粉者也是主要传粉者的竞争者。食榕小蜂 (Sycophila sp.)和刻腹小蜂 (Ormyrussp.)是上述 2种榕小蜂的寄生者 ,但是刻腹小蜂的雄蜂也能参与出飞孔开掘。首次报道了我国雌雄同株的榕属植物和传粉昆虫在季节性环境胁迫下的共生关系 ,并探讨了共生体系维持的对策。

    • 甜菜夜蛾抗寒与越冬能力研究

      2001, 21(10):1575-1582.

      摘要 (1931) HTML (0) PDF 241.68 K (63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甜菜夜蛾不同虫态的过冷却点、耐低温能力、可能的越冬虫态及其越冬能力 ,并结合气象资料的分析 ,初步确定了我国甜菜夜蛾的越冬北界。甜菜夜蛾 3~ 5龄幼虫的过冷却点较高 ,分别为 -1 1 .1 7℃、-1 1 .96℃和 -1 0 .5 0℃ (平均 -1 1 .2 1℃ ) ,预蛹期次之 ,为 -1 2 .47℃ ,蛹期最低 ,平均为 -1 7.1 6℃。在 5℃、0℃、-1 0℃和 -5℃条件下 ,甜菜夜蛾各种虫态的 LT50 、LT90 和 LT99.9均随温度的降低而缩短 ,尽管不同虫态的耐低温能力有很大的差别。其耐低温能力由弱至强的排列顺序依次为卵 <成虫 <幼虫 <蛹。这些结果表明 ,蛹是甜菜夜蛾的四个虫态中耐低温能力最强的 ,因而是最可能的越冬虫态。但由于蛹在 0℃条件下的 LT99.9为 3 8.0 6d,表明甜菜夜蛾在冬季 0℃以下的温度超过 3 8d的地区不能越冬。另外 ,连续两年冬春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蛹在北京西郊越冬死亡率均为 1 0 0 % ,说明甜菜夜蛾在北京地区不能越冬。根据这些结果并结合我国气温的变化规律 ,初步将我国甜菜夜蛾的越冬北界定于北纬 3 8°左右 ,即 1月份-4℃等温线左右。

    • 用性信息素诱捕法防治槐小卷蛾研究

      2001, 21(10):1583-1588.

      摘要 (2579) HTML (0) PDF 209.75 K (28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林间试验研究了用合成性信息素 (反 ,反 ) -8,1 0 -十二碳双烯 -1 -醇 (E8,E1 0 -1 2 :OH)和 (反 ,反 ) -8,1 0 -十二碳双烯乙酸酯 (E8,E1 0 -1 2 :Ac) (2 :3 )诱捕法防治行道树害虫槐小卷蛾 (Cydia trasias Meyrick)的防治效果。诱捕区长 5 0 0 m、宽40 m,三角形粘胶诱捕器悬挂在距地面约 3 m的国槐树侧枝上 ,诱捕器间距约 1 5 m,共悬挂 62个诱捕器。对照区长 2 5 0 m,与诱捕区相距 40 0 m。防治效果用活雌蛾诱捕器、粘翅活雌蛾交配率以及国槐叶柄和果荚的受害率进行评价。槐小卷蛾一年有 3次成虫发生高峰期 ,雌雄性比接近 1 :1。在诱捕区内 ,越冬代、第一代和第二代成虫发生期间分别诱集到雄蛾 2 2 68、2 1 49和 2 3 42头。在越冬代和第二代成虫发生盛期 ,诱捕区内活雌蛾诱捕器诱捕雄蛾的数量比对照区明显减少 (P<0 .0 1 )。诱捕区内粘翅雌蛾的交配率比对照下降 86.0 %。在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幼虫为害盛末期 ,诱捕区内叶柄及果荚被蛀率分别比对照降低 63 .5 1 %、68.47%和73.45%(p<0.01)。试验结果表明,用合成性信息素诱捕法防治槐小卷蛾效果明显,前景广阔。

    • 棉铃虫田间种群抗药性的生态学干扰和生化机制研究

      2001, 21(10):1589-1595.

      摘要 (1427) HTML (0) PDF 215.57 K (24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生态遗传学角度和抗性机制两个方面研究了作物布局和解毒酶系对棉铃虫高效氯氰菊酯抗药性的影响。通过田间采样 ,测定了姜堰、如皋、兴化 3个地区的棉铃虫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性。结果表明 ,作物布局对棉铃虫菊酯抗性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影响 ,寄主相对单一的棉花连片种植区 (兴化 )棉田棉铃虫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水平最高 ,是棉花春玉米混栽区 (如皋 )棉田棉铃虫抗药性的 3 .5倍。在邻近春玉米种植区的稻棉区 (姜堰 ) ,棉田棉铃虫的抗药性水平 ,是 4~ 5km外玉米田棉铃虫的 4.8倍。研究同时表明 ,四代棉铃虫的抗药性比 3代棉铃虫的抗药性下降了 2 .3倍。棉铃虫离体解毒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测定表明 ,棉铃虫的羧酸酯酶、谷胱甘肽 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与棉铃虫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性水平有显著的相关性。对姜堰南部棉田和如皋戴庄棉田棉铃虫的活体增效试验表明 ,多功能氧化酶是抗性棉铃虫对高效氯氰菊酯重要的解毒酶系 ,增效醚可分别增效 2 2 .79倍和 1 2 .3 3倍。羧酸酯酶对抗性棉铃虫的解毒代谢也有部分贡献 ,磷酸三苯酯可分别增效 4.41倍和 3 .70倍。

    • 荔枝-牧草复合系统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分析

      2001, 21(10):1596-1601.

      摘要 (1965) HTML (0) PDF 198.07 K (31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97年 9月到 1 998年 9月在广东东莞对荔枝 -牧草复合系统和单一系统的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荔枝 -牧草复合系统同单一系统相比节肢动物群落数量 ,物种丰富度及均匀性增加 ,多样性提高。复合系统中各类群的多样性几乎在一年中的任何时期都比单一系统要高 ,但不同系统各类群的多样性对夏季高温和荔枝树生长阶段的反应极不一致。利用 3个指数来评价群落的稳定性 ,结果都说明复合系统中的节肢动物群落显得较为稳定。看来 ,荔枝 -牧草复合系统是荔枝园中维持 ,保护和利用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一种很好的模式。用有序样品的最优分割方法 ,把荔枝 -牧草复合系统的节肢动物群落最优划分为了 5个阶段 ,各个阶段节肢动物各类群的多样性特征及主要害虫和天敌状态的明确能对复合系统中荔枝害虫综合防治措施的适时采用起指导作用。

    • 二双斑唇瓢虫对矢尖蚧的捕食作用

      2001, 21(10):1602-1606.

      摘要 (1869) HTML (0) PDF 211.79 K (25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二双斑唇瓢虫 (Chilocorusbijugus Mulsant)对矢尖蚧 (Unaspisyanonensis Kuwana)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 ,瓢虫雌成虫对矢尖蚧各虫态的功能反应呈 Holling II型。瓢虫对矢尖蚧的捕食效应随捕食者个体间干扰作用的增加而下降 ,捕食作用率 (E)随着瓢虫数增加呈幂函数下降曲线。温度对瓢虫的捕食效应具有显著的影响 ,寻找效率 (a)和处置时间 (Th)与温度之间呈二次函数关系。猎物密度对瓢虫生殖力的影响呈 logistic曲线。

    • 安徽虫瘟霉诱发的桃蚜流行病与流行模型

      2001, 21(10):1607-1612.

      摘要 (1728) HTML (0) PDF 214.76 K (23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 1 5℃与 1 0 0 % RH的组合条件下以接种安徽虫瘟霉 (Zoophthora anhuiensis)和未接种的桃蚜 (Myzus persicae)成蚜按不同比例混合 (0∶ 6、1∶ 5、2∶ 4、3∶ 3、4∶ 2、5∶ 1及 6∶ 0 )建立蚜群 ,3次重复 ,考察流行病的发生与发展。结果表明 ,在带菌蚜 5 0 %以上的蚜群中 ,活蚜的数量增长因高强度的流行病发生而得到有效控制 ,活蚜数始终未超过 5 0头 /90cm2 ,第 2 2天观察结束时与对照 (0∶ 6)蚜群的 65 6头 /90 cm2 相比控蚜效果高达 93 .2 4%~ 1 0 0 %。在接菌与未接菌比例1∶ 5和 2∶ 4的蚜群中 ,蚜病的发生虽未能充分控制蚜虫的数量增长 ,但结束时的蚜虫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 ,分别为 3 5 6头 /90 cm2和 2 0 7头 /90 cm2 ,控蚜效果亦分别达 46%和 68%。各处理蚜群中病害流行随时间的变化很好地拟合 Gompertz模型 (r2 =0 .97) ,由此估计出安徽虫瘟霉不同初始菌量在蚜群中的流行速度 (R)及最高流行水平 (K )。线性回归分析表明 ,初始侵染体密度确定了R(r2=0.89)估计值的90%变异,充分显示安徽虫瘟霉流行病的发生及流行强度对初始侵染体和寄主密度的依赖性。

    • 东北高寒地区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生态特征研究

      2001, 21(10):1613-1619.

      摘要 (2079) HTML (0) PDF 208.39 K (26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东北高寒地区农田在作物生长期内土壤动物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土壤微生物季节变化具有单一的峰值 ,其中细菌和放线菌的高峰值在 7月份 ,真菌的高峰值在 6月份。从土壤酶及理化性质对土壤动物和微生物影响的灰色分析表明 ,对土壤动物和微生物影响最大的是脲酶、p H值、含水量和速效磷 ,并建立了 8个灰色数学模型 [GM(0 ,5 ) ],最小的为土壤水解氮。这表明了土壤中水和速效磷是该地区土壤生态稳定的主要因素 ,因此调整土壤水分供应状况和土壤磷肥输入对改善土壤质量和作物生产将是一个重要的策略。同时加强对脲酶及土壤氮素状况等相关因素的分析。

    • 小型无脊椎动物对混播草地白三叶叶片伤害程度研究

      2001, 21(10):1620-1626.

      摘要 (1305) HTML (0) PDF 225.84 K (22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非破坏性的田间观测方法 ,以主匍匐茎的叶片伤害数、叶片伤害率和叶片伤害程度 3个变量为指标 ,综合评价了小型无脊椎动物对多年生黑麦草与白三叶的混播草地白三叶叶片的伤害程度 ,系统探讨了白三叶品种类型 (Alice,Re-tor和 Gwenda)、刈割频率 (高与低 )及草地特征 (如白三叶含量、地上生物量和草层高度 )对小型无脊椎动物对叶片伤害的影响。研究表明 ,高频率刈割的草地白三叶叶片总的伤害数及中等程度伤害的叶片数明显地高于低频率刈割处理 (分别为 2 1 %和 3 5 % )。另外 ,研究期总的叶片伤害数及不同程度伤害的叶片数因白三叶品种的不同而存在着很大差异 ,且这种差异在春季、夏末和秋季等 3个时期均十分明显。在这 3个时期 ,在两种频率刈割下 ,均是品种 Retor的叶片伤害数和叶片伤害率明显地高于品种 Alice和 Gwenda。研究还表明 ,叶片的伤害与白三叶种群特征如白三叶含量和地上生物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白三叶含量和地上生物量越低 ,则叶片的伤害数和伤害率就越高。回归模型显示 ,白三叶含量和地上生物量可以解释叶片伤害数在春季、夏末、秋季各 65 %、5 9%和 5 0 %的变异 ,可以解释叶片伤害率在这3个时期各58%,57%和45%的变异。

    • 四川唐家河羚牛、鬣羚、斑羚春冬季生境选择比较研究

      2001, 21(10):1627-1633.

      摘要 (2168) HTML (0) PDF 200.83 K (28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98年 3月~ 1 999年 2月 ,在四川省青川县唐家河自然保护区 ,运用逐步判别分析的方法 ,对羚牛、鬣羚、斑羚春冬季对生境的利用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虽然它们在生境选择上有部分重叠 ,但是其对生境的利用方式均有显著的差异。在春季 ,羚牛主要利用海拔较高、食物丰富度高、灌木较大、离灌木较远的生境 ;鬣羚和斑羚主要利用海拔较低、食物丰富度中等、灌木较小、离灌木较近的生境。在冬季 ,羚牛主要利用坡度适中、海拔适中、乔木较大、乔木较稀、离乔木较远的生境 ;鬣羚主要利用坡度较陡、海拔较高、乔木较小、乔木较稀、离乔木适中的生境 ;斑羚主要利用坡度较缓、海拔较低、乔木较小、乔木较密、离乔木较近的生境。

    • 香港及珠江口海域有害赤潮发生机制初步探讨

      2001, 21(10):1634-1641.

      摘要 (2388) HTML (0) PDF 321.40 K (40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回顾了香港及珠江口海域赤潮发生和藻毒素污染的历史及研究状况 ,结合 3种代表赤潮藻种最适光温盐生长实验 ,4种不同形态氮营养盐对几种常见赤潮藻种生长影响实验 ,以及不同营养盐、温度、盐度条件下赤潮藻群落变化过程实验 ,初步探讨了物理、化学、生物等环境因子在香港和珠江口海域赤潮发生中的作用机制。

    • 围垦对长江口南岸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2001, 21(10):1642-1647.

      摘要 (3038) HTML (0) PDF 225.20 K (38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长江口南岸围垦潮滩和自然潮滩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进行取样调查 ,研究了围垦潮滩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特征 ,分析了围垦对潮滩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发现 :1围垦使底栖动物群落种类减少 ,种类组成发生变化 ;总趋势是 ,围垦以后 ,甲壳动物种类明显减少 ,由 7种减少到 1种 ;随着围垦时间延长 ,多毛类种类减少 ,由 4种减少到 3种 ,直到最后消失 ;而软体动物和昆虫幼虫种类所占比例则明显增加 ,分别从占总种数的 2 9.41 %、5 .89%增加到 5 0 .0 0 %和 2 5 .0 0 % ;2围垦 1 a且仍受潮水影响的潮滩 ,底栖动物种类丰度虽有降低 ,但其密度和生物量却明显增加 ,分别从 1 3 2 .1 0个 /m2 、3 5 .3 1 g/m2 (湿重 )增加到 2 1 8.3 2个 /m\+2和 79.66g/m2 (湿重 ) ;围垦 2 a且潮水不能进入的潮滩 ,底栖动物生物量大大降低 ,降到 3 .0 2 g/m2 (湿重 ) ;3围垦时间短且仍受潮水影响的潮滩与未围垦的自然潮滩相比 ,其底栖动物多样性降低不明显 ;围垦时间长且潮水不能进入的潮滩 ,底栖动物多样明显降低,反映了围垦导致如潮滩高程、水动力、沉积物特性、植被演替等,是各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 深圳河口泥滩三种多毛类的数量季节变化及污染影响

      2001, 21(10):1648-1653.

      摘要 (2055) HTML (0) PDF 245.11 K (22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深圳河治理工程环境影响评估研究中 ,将 1 995年 7月至 1 998年 4月在 3个断面获得的 3种多毛类的数量进行分析 ,得出深圳河口泥滩 A断面和 RB断面的小头虫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即冬季数量较其他季节高 ,秋季数量较其他季节低 ,ET断面的小头虫数量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RB断面寡鳃齿吻沙蚕数量随时间推移有增加的趋势 ,与有机质含量的变化是相似的。寡鳃齿吻沙蚕和独毛虫的水平分布明显受盐度限制 ,盐度较低的 ET断面寡鳃齿吻沙蚕数量较盐度较高的 A断面和 RB断面的低 ,独毛虫没有分布到 ET断面。 A断面的独毛虫在养猪场废水注入时大量繁殖。文中探讨了溶解氧和有机质含量与 3种小个体多毛类数量的关系。

    • 木榄和秋茄对水渍的生长与生理反应的比较研究

      2001, 21(10):1654-1661.

      摘要 (1722) HTML (0) PDF 293.58 K (28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不同水渍时间对两种红树植物木榄 (Bruguiera gymnorrhiza (L.) Lam )和秋茄 (Kandelia candel (L.)Druce)的生长与生理的影响。随着淹水时间的增加 ,木榄的相对生长率明显减小 :排水处理的木榄相对生长率最大而淹水时间最长 (1 2周 )的植物具有最低的生长率。相反 ,淹水与排水处理对秋茄的相对生长率的影响并无显著差异。在生物量的分配即茎根比 (S/ R值 )上 ,这两种植物亦表现出对水渍的不同反应。较长淹水时间 (8周或 1 2周 )处理组的秋茄具有较高的 S/ R值 ,但各处理间木榄 S/ R值无显著变化。由此看出 ,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 ,秋茄生物量分配从根部向地上部转移 ,而木榄却无这种变化。 1 2周淹水处理的秋茄具有比排水处理组更高的根系活力 ,而所有淹水处理组的木榄的根系活力均低于排水处理的值。这些差异表明 ,木榄比秋茄对水渍更敏感。淹水处理中秋茄基本上比木榄具有更高的硝酸盐还原酶、过氧化物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这进一步说明秋茄比木榄对水渍有更强的耐受力。但在叶片叶绿素和胡萝卜素含量上 ,两种植物对水渍有类似的反应 :淹水处理比排水处理有更高的光合色素含量。

    • 秋茄种源引种深圳湾后幼苗生理生态研究

      2001, 21(10):1662-1669.

      摘要 (1867) HTML (0) PDF 256.17 K (23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海南琼山、廉江高桥、福建龙海及深圳福田本地的秋茄胚轴 ,培育在深圳福田相同生境中 ,一年以后 ,幼苗的形态生长呈现极显著差异性 ,琼山和福田本地秋茄种源生长最好 ,龙海种源生长最差。生理生态指标值如含水量、叶绿素总量、过氧化氢酶活性、游离脯氨酸含量、电导率等 ,以本地种源最高 ;而植株分枝数、叶片数量及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指标值 ,以琼山种源最高 ,龙海和高桥种源的较低。应用坐标综合评定法 ,初步认为福田本地秋茄是最优种源。

    • 广州市森林土壤水化学和元素收支平衡研究

      2001, 21(10):1670-1681.

      摘要 (2045) HTML (0) PDF 387.84 K (24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酸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于 1 998年 4月至 1 999年 3月对广州市 3个不同林分试验点的降雨、林内穿透雨和土壤渗透水进行了物理量测定和化学分析 ,据此计算了元素的收支平衡。研究表明 :(1 ) SO4 2 - 和 Ca2 + 是土壤水中最主要的阴、阳离子。土壤水中的主要组分浓度的变化与树冠和凋落物淋溶的贡献以及土壤中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如硝化作用 ,吸附作用 ,阳离子交换反应 )有关 ;(2 )土壤水中 H+和 Al3 +浓度的增高是土壤酸化的重要指标 ,可能对森林植被构成潜在危害 ;(3 ) S-沉降 (>1 1 0 kg/hm2· a)可能不是目前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 ,也没有引起土壤中碱性离子的大量淋失。由于研究区土壤有较强的吸附 SO4 2 - 的能力和容量 ,SO4 2 - 和与之关系密切的 Ca,Mg,K等元素在土壤中处于积累阶段 ;(4 )过量的 N沉降 (>2 0 kg/hm2·a)和 NH4 +的硝化作用是广州市森林土壤进一步酸化的主要原因。由于该地区 NOx排放量逐年上升 ,因此 N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会进一步加剧。

    • 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对植稻土壤中尿素N行为的影响

      2001, 21(10):1682-1686.

      摘要 (2088) HTML (0) PDF 195.70 K (23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自制根盒试验 ,主要研究了脲酶抑制剂氢醌 (HQ)、硝化抑制剂双氰胺 (DCD)及二者组合对离水稻根际不同距离处 NH+ 4-N和 NO- 3 -N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DCD及其与 HQ组合均能显著促进稻株地上部分生长 ,始终显著降低水稻根际与近根际土中 NH+ 4-N含量直至施肥后 60 d。施肥后 2 0 d时 ,DCD及其与 HQ组合可使非根际土中 NH+ 4-N含量显著增加。随后 ,却出现相反现象。施肥后 2 0 d时 ,距根际不同距离的土壤中 ,配施 DCD或 DCD+HQ处理均能显著降低NO- 3 -N含量。随后 ,近根际和非根际仍保持上述现象直至施肥后 40 d;同未施 DCD处理相比 ,根际土壤却较早出现NO- 3 -N含量高峰 ,正好与水稻 N营养需求时期相一致。因此 ,DCD及其与 HQ组合可减少水稻根际环境下尿素 N损失潜势。通过不种稻土壤和距根际 3 cm处的土壤中尿素无机氮形态分布的差异 ,充分显示了研究水稻根际土壤氮素转化及相关抑制剂对其影响时 ,以取离根际 3 cm外的土壤作为非根际明显优于不种稻土壤。

    •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可蚀性及其应用研究

      2001, 21(10):1687-1695.

      摘要 (1881) HTML (0) PDF 247.29 K (31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回顾已有的成果 ,分析评价了我国土壤可蚀性研究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我国土壤可蚀性研究中的标准小区定义。运用野外观测资料 ,研究计算了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可蚀性指标值。结果表明 ,陕北和晋西北一带黄土可蚀性 K值变化于 0 .3~ 0 .7之间 ,并且有以陕西子洲、绥德一带为最大 ,以此为中心 ,向南、向北和向东都减少的变化趋势。

    • 藏东南地区植烟土壤环境研究

      2001, 21(10):1696-1703.

      摘要 (1422) HTML (0) PDF 248.68 K (22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表明 ,土壤温度对藏东南地区烤烟产、质量具有关键影响。烟苗假植、适时垄栽、全程覆膜及非灌溉条件下中耕调控 ,增温保墒效果显著 ,烟株生长发育正常 ,烤烟土壤温度及水分生态适应性基本适宜。植烟土壤土质轻粗、土体疏松 ,有利于烟根烟碱合成和吸钾量的提高。p H6.2~ 7.3范围内 ,烤烟产、质量不受 p H单一因子的影响。植烟土壤有效氮、磷(P2 O57.1~ 1 2 .2 mg/kg)、钾严重失衡 (1 4.6∶ 1∶ 1 3 .6) ,充分发挥磷肥促进早发、加强生长、提前成熟的作用 ,对高海拔的藏东南地区烤烟优质适产具有特殊意义。

    • 秸秆覆盖免耕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生态特征研究

      2001, 21(10):1704-1710.

      摘要 (2353) HTML (0) PDF 244.45 K (3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不同耕作方法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生态特征分析表明 ,翻耕 0~ 1 0 cm土层土壤真菌群落含有 2 9种真菌 ,其中以Chrysosporium merdarium为优势种 ;翻耕 1 0~ 2 0 cm土层含有 1 7种真菌 ,以 Sterile black A为优势种 ;翻耕 2 0~ 3 0 cm土层含有 1 0种真菌 ,其中以 Chaetomium bostrychodes为优势种。铁茬 0~ 1 0 cm含 1 6种真菌 ,其中 Sterile black A是优势种 ;铁茬 1 0~ 2 0 cm土层含有 2 6种真菌 ,优势种为 Sterile black A;铁茬 2 0~ 3 0 cm含有 1 4种真菌 ,其中 Chaetomiumbostrychodes为优势种。免耕 0~ 1 0 cm土层由 2 3种真菌构成 ,Trichoderma viride和 T.koningii为优势种 ;免耕 1 0~ 2 0 cm土层由 1 4个种类构成 ,Talaromycestrachyspermus为优势种 ;免耕 2 0~ 3 0 cm土壤由 9种真菌组成 ,其中 Talaromycestra-chyspermus为优势种。免耕土壤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均较高。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耕作形成了特征性的真菌区系。

    • >综述与专论
    • 有机锡污染与海产腹足类性畸变

      2001, 21(10):1711-1717.

      摘要 (2410) HTML (0) PDF 229.06 K (33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综述了海产腹足类性畸变发生的原因和形态变化 ,并对利用海产腹足类性畸变进行有机锡污染的生物监测、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的生态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我国的研究现状作了详细的介绍。

    • 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矿化特性及其供氮作用

      2001, 21(10):1718-1725.

      摘要 (2644) HTML (0) PDF 268.33 K (43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论述了土壤中微生物体氮的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微生物量氮的矿化特性及其与土壤矿化氮间的关系 ,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与土壤供氮指标间的关系等。提出研究不同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含量及其变化规律 ,不同耕作栽培措施对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的影响 ;土壤微生物量氮在土壤氮素保持和释放中的作用 ;土壤微生物量氮的转化率与其供氮量间的关系 ;土壤微生物量氮与作物氮素吸收间的关系等 ,是土壤微生物量氮方面应重点研究的问题。

    • 微宇宙理论及其在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2001, 21(10):1726-1733.

      摘要 (3561) HTML (0) PDF 251.27 K (53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简述微宇宙理论、发展史和主要类型 ,并着重综述了微宇宙在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主要应用情况 ,以及与实验室单物种试验和野外试验比较微宇宙的优缺点 ,并对微宇宙的未来发展趋势也作了简要讨论。

    • >研究简报
    • 巨尾桉人工林养分循环研究

      2001, 21(10):1734-1740.

      摘要 (2100) HTML (0) PDF 328.89 K (34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湘南低山丘岗区密度为 90 0、1 1 2 5和 1 5 0 0株 /hm2 的 6年生巨尾桉 (Eucalyptusgrandis× urophglla)丰产示范林营养元素积累、分布和生物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组分的营养元素含量差异较大 ,以树叶营养元素含量最高 ,树干最低。各组分中大量元素以 K和 N的含量最高 ,P的含量最低。微量元素以 Mn、Fe的含量高 ,Cu最低。单株林木营养元素积累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小 ,低密度林分是高密度林分的 1 .44倍 ,不同组分营养元素积累量的多少不受林分密度制约 ,单株林木各种营养元素积累量依次为 :Ca>K>N>Mg>P>Mn>Fe>Zn>Cu;林分营养元素积累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乔木层营养元素积累量占整个林分养分总积累量的 75 .3 %以上。在草本层各种不同密度林分均以 N素积累量最高 ,K、Ca较高 ,Cu的积累量最低。年净积累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提高。 3种密度林分年净积累量分别达到 2 3 9.45 48、2 64 .1 1 48和 2 70 .2 64 8kg/(hm2 · a) ,大量元素占总量的 95 .2 0 %以上。各种元素的年净积累量以Ca为最大,占41.08%~41.42%;Cu的年净积量最小,仅占0.66%。林分大量元素的吸收量达351.1961~373.7767kg/(hm2·a);微量元素的吸收量达15.9549~18.9697kg(km2·a)。以中等密度林分为高。各种元素吸收量依次为:Ca>K>N>Mg>P>Mn>Fe>Zn>Cu。大量元素归还给林地以低密度林分为高,达124.9640kg(hm2·a),微量元素归还给林地以中低密度林分高,占6.7098kg(hm2·a)。营养元素的循环速率,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而逐渐下降。各种营养元素循环速率依次为:N>Mg>P>K>Zn>Mn>Ca>Cu>Fe。

    • 低温环境下施氏鲟的人工繁殖研究

      2001, 21(10):1741-1744.

      摘要 (2094) HTML (0) PDF 121.39 K (24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施氏鲟天然繁殖水温为 1 6~ 1 9℃ ,在 8~ 1 4℃水温中进行人工繁殖 ,获得成功 ,催产率 85 %。在低温环境 (8~ 1 4℃ )中催产 ,效应时间内水温基本稳定或升高是催产成功的关键 ,而温度高低与催产成功率没有明显关系。在低温环境中 ,催产的效应时间大幅度延长 ;卵母细胞游离速度十分缓慢 ,应多次少量注射激素 ,催产才能完全成功 ;催产激素剂量以怀卵量计算效果较佳 ;孵化积温非常数。神经胚期胚胎在水温低于 1 1℃时畸形死亡 ,孵出期胚胎在水温达 1 3℃才能正常破膜 ,其它时期胚胎在 8.5℃水温中能正常发育。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