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第21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中国生态区划方案

      2001, 21(1):1-6.

      摘要 (11193) HTML (0) PDF 148.16 K (89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区划是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合理管理及持续利用的基础 ,它可为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政策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在综合分析我国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 ,探讨了生态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建立了各级生态区单元划分的指标体系和命名系统 ,最后对我国生态环境进行了区域划分。将我国划分为 3个生态大区、1 3个生态地区和 57个生态区。

    • 中国生态环境胁迫过程区划研究

      2001, 21(1):7-13.

      摘要 (4800) HTML (0) PDF 181.26 K (39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环境胁迫过程是指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的压力。这种胁迫过程包括资源胁迫和环境胁迫。研究选择了 4大类 1 2项指标 ,运用数量分区的方法 ,制定了我国生态环境胁迫过程区划方案。在三级分区基础上 ,共划分一级区 2个 ,二级区 1 0个 ,三级区 2 9个。分别探讨了各区的特点。

    • 中国水土流失敏感性分布规律及其区划研究

      2001, 21(1):14-19.

      摘要 (5392) HTML (0) PDF 208.98 K (62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水土流失通用方程为理论基础 ,利用我国已有的水土流失研究成果及地貌、土壤和植被分布图 ,分析了降水、土壤质地、地形坡度坡长和地表覆盖因子对我国水土流失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形成的区域差异。在综合评价我国水土流失敏感性区域差异基础上 ,提出了中国水土流失敏感性区划方案。

    • 海南岛景观空间结构分析

      2001, 21(1):20-27.

      摘要 (4444) HTML (0) PDF 258.34 K (45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景观空间结构分析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之一。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选取斑块密度、边缘密度、分维数、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和平均接近指数等指标 ,分析了海南岛不同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和空间格局特征 ,探讨了该地区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从中部山地圈带到台地丘陵圈带到沿海平原圈带 ,平均接近指数从 92 3 1 .4 93到 1 93 3 .585到 4 81 .2 51 ,呈明显减少趋势 ,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大 ;景观多样性指数从 0 .787到1 .3 70到 1 .53 7,呈增大趋势 ;平均斑块分维数从 1 .0 67到 1 .0 64到 1 .0 59,呈减少趋势。另外 ,结果也显示从中部山地圈带到沿海平原圈带的人工景观类型优势度明显增大 ,表明受人类活动影响愈来愈强烈。

    • 测定温度的转化糖方法及其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2001, 21(1):28-33.

      摘要 (1562) HTML (0) PDF 198.17 K (24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理论分析、室内实验和野外实测对测定温度的转化糖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获得如下结论 :1该方法的测定结果能有效地反映小尺度景观单元中和各种群落内部的平均温度特征 ;2调整样品 p H值 ,能使转化糖方法适用于多种研究地区和多种观测时段 ;3该方法能够方便而经济地实现在大量不同景观部位和不同群落类型中实现同步测定 ,也能在难以设置仪器的条件中进行测定 ;4转化糖方法所测之“效应温度”直接反映了温度对反应过程的作用程度 ,因而对生态过程与温度之间关系的研究具有特殊意义。

    • 石河子莫索湾垦区绿洲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2001, 21(1):34-40.

      摘要 (3006) HTML (0) PDF 233.27 K (33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新疆石河子 1 50团场为例 ,从景观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分离度、分维数、嵌块体伸长指数、聚集度、嵌块体数目破碎化指数、嵌块体形状破碎化指数等 9个方面 ,对其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随着干扰时间的延长 ,整个景观的多样性和均匀度下降 ,而优势度和聚集度指数值增加 ,这说明 ,该团场绿洲愈来愈由少数嵌块体类型所控制。嵌块体伸长度指数的增加与分维数的下降则说明 ,该团场绿洲嵌块体形状有愈加规则、愈趋简单之势。而嵌块体形状破碎化指数、数目破碎化指数、分离度指数的变化情况显示 ,1 50团场绿洲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在逐渐增加 ,其中以自然和半自然嵌块体的影响最大 ,对于人工景观而言 ,这意味着人类活动对 1 50团绿洲施加的直接影响在逐渐减弱、而间接影响在增强。

    • 黑龙江省不同地点蒙古栎林生态特点研究

      2001, 21(1):41-46.

      摘要 (2503) HTML (0) PDF 237.79 K (25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黑龙江省 6个地点的天然蒙古栎林的结构和更新特点的分析 ,蒙古栎林可划分为不同特点的蒙古栎群落 ,即纯蒙古栎群落、蒙古栎桦树群落、蒙古栎槭树群落、蒙古栎红松群落和蒙古栎红松混交林群落 ,其演替趋势如下 :红蒙古栎群落、蒙古栎桦树群落至蒙古栎槭树群落、蒙古栎红松群落 ,再至蒙古栎红松混交林群落。蒙古栎群落类型的多样性主要反应群落不同的演替阶段 ,造成蒙古栎群落多样性的原因是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作用的结果。随着群落的演替 ,蒙古栎的优势地位逐渐被削弱 ,乔木种类丰富度增多 ,草本种类丰富度增多 ;蒙栎的相对密度下降 ,林内环境由干燥逐渐变中性至较湿润 ;蒙古栎幼苗和幼树在总幼苗和幼树中所占的比例下降 ,耐荫物种如色木槭等的幼苗和幼树所占比例上升 ;在演替过程中 ,蒙古栎分布格局聚集分布的聚集程度逐渐降低 ,并向随机分布的方向发展。

    • 外界支持物对绞股蓝种群觅养行为和繁殖对策的影响

      2001, 21(1):47-50.

      摘要 (1781) HTML (0) PDF 146.77 K (24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绞股蓝 ( Gynostemma pentaphyllum)是一种攀援植物 ,自然条件下攀附其它植物向上生长。利用实验生态学方法 ,设置两种处理 ,即有外界支持物 (简称支持物 )的直立生长和无支持物的伏地生长 (模拟绞股蓝寻找到和找不到支持物的两种生长情况 ) ,以探讨支持物对绞股蓝种群觅养行为和繁殖对策的影响。结果表明 :( 1 )支持物能显著影响叶片生物量比、卷须生物量比、分枝率、比叶面积、叶生物量 /支持结构生物量比和叶柄角度 ,这些影响既体现了绞股蓝种群对异质光环境的生态适应 ,又反映了伏地生长种群对支持物的“寻找”;( 2 )支持物能显著影响繁殖分配、繁殖指数、繁殖效率指数、繁殖比率和繁殖产量 ,这暗示了支持物可显著影响绞股蓝种群的繁殖对策 ;( 3 )绞股蓝种群的不同性状对支持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 4)支持物正是通过改变绞股蓝种群的光资源环境和生长方式进而影响其觅养行为和繁殖对策。

    • 上海青浦8.5kaB.P.以来植被演变与气候波动

      2001, 21(1):51-60.

      摘要 (2081) HTML (0) PDF 349.62 K (25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钻孔取自上海青浦县赵巷镇 ,柱长 1 9.8m,5个14 C年龄 ( AMS测定 )年代跨度从 1 3 4 60± 60 a B.P.到 2 660± 60 a B.P,但缺失全新世早期沉积。对 1 5m以上 ( 8.5a B.P.)部分系统采集了 3 5孢粉样品 ,样品分辩率在 1 50 a左右 (少数样品除外 ) ;通过有序分割并综合图谱特征划分出 7个孢粉带和 2个亚带 ,据此恢复和重建了本区 8.5ka B.P以来植被变化和气候波动历史。具体结果为 :与现今气候相比 ,8.5a B.P.~ 8.2 ka B.P.为冷干期 ,但气候呈上升趋势 ,地带性植被为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 ;8.2 ka B.P.~ 8.0 ka B.P.为暖湿期、常绿阔叶林 ,气候处于峰值 ,温度高于现今 2℃左右 ,降雨量高于现今 4 0 0 mm左右 ;8.0 ka B.P.~ 7.6ka B.P.为冷干期、落叶阔叶和针阔混交林 ,气候处于谷值 ,温度低于现今 2℃左右 ,降雨量少于现今 4 0 0 mm左右 ;7.6ka B.P.~ 6.2 ka B.P.为暖湿期、常绿阔叶林或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6.2 ka B.P.~4.0 ka B.P.为温干期、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林或针阔混交林;4.0 ka B.P.~3.0 ka B.P.为温凉略湿期、含常绿阔叶的落叶阔叶林;3.0 ka B.P.~1.5 ka B.P.为暖湿期、常绿阔叶林,但2.6ka B.P.以来又有变冷趋势。

    • 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中木荷和栲树呼吸作用特性的比较

      2001, 21(1):61-67.

      摘要 (2279) HTML (0) PDF 256.00 K (26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群落中木荷 ( Schima superba)和栲树 ( Castanopsis fargesii)不同发育阶段植株的呼吸作用速率及同一演替阶段木荷和栲树不同发育阶段植株的呼吸作用速率的大小。结果表明 ,在常绿阔叶林演替的各个阶段 ,栲树的呼吸作用速率均比木荷的高 ;在群落演替的前期 ,木荷和栲树的呼吸作用速率均较高 ,但随着群落演替的进展 ,其呼吸作用速率逐渐降低。通过比较常绿阔叶林演替后期木荷和栲树成年树的呼吸作用速率 ,并结合二者的光合作用速率 ,反映了栲树的物质代谢能力较高 ,生长较快 ,是其在常绿阔叶林顶极群落中能够成为优势种 ,而木荷成为次优势种的原因之一。

    • 光诱导下杂种杨无性系叶角和叶绿体的运动

      2001, 21(1):68-74.

      摘要 (2162) HTML (0) PDF 266.79 K (27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然光结合人工光源对几个杂种杨无性系叶片进行处理后 ,对其在两种光环境下 3种叶角 (方位角、方向角、悬挂角 )和叶绿体的运动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各无性系的叶角运动在晴天比阴天强烈 ,特别是三倍体无性系最为明显。晴天上午 9:0 0~ 1 1 :0 0 ,三倍体无性系 ZH6和 B3 4 6通过方位角运动来避免强光胁迫。各无性系主要通过方向角和悬挂角的变化来调节获得最佳太阳辐射 ,在中午受到强光胁迫时存在明显的“避光运动”。三倍体无性系和某些二倍体无性系在避光运动方式上是不同的 ,三倍体无性系 ZH6和 B3 4 6采用叶片下垂形式 ,而二倍体无性系 B1 1则采用叶片竖立方式。无论是晴天还是阴天 ,植物的节律性运动可能参与了叶角运动。受光胁迫时 ,栅栏组织的叶绿体通过不同的运动排列方式来实现对光辐射的最佳吸收。强光胁迫下叶绿体沿径向细胞壁排列 ,以尽量减少接受过量的太阳辐射。处于弱光条件时 ,叶绿体则充满整个细胞 ,以扩大上太阳辐射的表面积。三倍体无性系对光诱导的敏感程度要高于二倍体无性系。

    • 马陆在森林生态系统物质转化中的功能研究

      2001, 21(1):75-79.

      摘要 (2223) HTML (0) PDF 179.42 K (30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马陆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分解者 ,在帽儿山林区 ,马陆摄食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据初步估算 ,马陆对凋落物的分解量约占该地区年平均凋落物量的 0 .2 1 %。马陆对同一种、不同腐解程度的叶片摄食量不同 ,对半分解凋落物的摄食量大于对未分解凋落物的摄食量。在不同温度条件下 ,马陆的生态效率不同 ,其同化效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而粪便率则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在不同林型下个体数量分布不均匀。通常 ,阔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 >针叶林。在土壤的垂直分布上 ,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马陆的个体数量季节变化明显 ,以夏末最多 ,冬末最少。

    • 动物搬运与地表覆盖物对辽东栎种子命运的影响

      2001, 21(1):80-85.

      摘要 (1968) HTML (0) PDF 190.38 K (29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东灵山的辽东栎成熟林内尽管每年有大量种了散落 ,但实生苗极少 ,种群天然更新主要依赖于萌蘖。为确定影响种子命运和种子库动态的主要因素 ,调查统计了不同试验条件下的种子命运。结果发现 :( 1 )动物搬运和取食是影响种子命运和种子库动态的主要因素 ,在没有该因素的影响下 ,辽东栎能够完成从种子到幼苗的过程 ;( 3 )被啮齿动物贮藏的种子大多被取食 ,极少存活 ;( 3 )地表覆盖物能减少动物搬运、取食的影响 ,但尚不足以导致新生幼苗出现。

    • 银鱼的产量能预报吗

      2001, 21(1):86-93.

      摘要 (1719) HTML (0) PDF 242.80 K (26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离散 Logistic模型应用于银鱼种群数量变动研究 ,通过对滇池等 4个典型湖泊或水库的银鱼年产量变动的初步分析和模拟 ,发现所有的湖泊或水库银鱼产量的参数值都落入了混沌区间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找到了混沌行为的证据。同时指出 :( 1 )混沌行为使银鱼产量长期预报不可能实现 ,只有短期预报才能保证必要的精度。 ( 2 )严格控制捕捞对尚未繁殖的亲鱼的影响 ,保留足够的繁殖亲鱼 ,才能保证资源的持续利用。另一方面 ,如欲获得相对稳定的产量 ,可通过控制捕捞死亡率 F来改变增长率参数μ,防止银鱼产量剧烈波动。( 3 )水域污染和其他破坏水域饵料生物种群结构的因素能导致银鱼的内禀自然增长率 r值和最大种群数量 Nmax发生变化 ,从而引起种群的数量变动。

    • 温室白粉虱自动计数技术研究初报

      2001, 21(1):94-99.

      摘要 (2108) HTML (0) PDF 222.30 K (23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温室白粉虱自动计数技术进行了研究。采用胶卷照相机和家用摄像机对田间温室白粉虱寄生的叶片进行拍摄 ,以获得其数字图象。对白粉虱图象的分割采用 Johannsen基于熵的分割算法。对分割后的二值图象利用区域标记算法得到白粉虱个体的数量。对叶片上挨在一起的白粉虱个体采用数学形态学算法进行了分离。用 1 9个带虫叶片样本的统计结果表明 ,直接利用分割图象进行白粉虱个体计数的累积准确率达 91 .99% ,而分离处理的算法则需要改进。因此 ,这一技术具有进一步在生态研究和 IPM实践中推广的可能性 ,这将使田间微小昆虫的种群数量监测和调查的工作量大幅度降低 ,而准确率得到显著提高。

    • 稻田蜘蛛群落对稻飞虱的控制功能作用研究

      2001, 21(1):100-105.

      摘要 (1658) HTML (0) PDF 184.06 K (24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试验选用蜘蛛和飞虱田间的最大饱和容量 ( K )及最大增长倍数两个指标 ,探讨了稻田蜘蛛群落对飞虱的自然控制功能 ,首次提出天敌功能指数 ( EF)这一群落参数及其计算式 EF=( S+P) S/ P。试验证实 EF值的升降与水稻受飞虱危害的程度呈现显著的负相关 ,在田间及网罩内飞虱种群未来最大饱和容量 K及增长倍数均随初始 EF的升高而显著下降。天敌功能指数能较好地反映出天敌对飞虱各时段的控制作用。

    • 棉蚜种群寄主转换的适应和变异规律研究

      2001, 21(1):106-111.

      摘要 (1868) HTML (0) PDF 229.37 K (24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系统研究棉蚜在不同寄主植物间转换对其种群特征的影响 ,通过 Weibull函数模拟、生命表分析和高氏距离分析比较得出 ,棉蚜从冬寄主向夏寄主转移时木槿与石榴、石榴与花椒间表现有明显分离。4种夏寄主间相互转换时也有一定组合间有显著差异 ,但当经若干代生长、繁殖后的 4种夏寄主上种群作比较时 ,其差异性均没有达到明显分离的程度。

    • 光因子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雌蛾性信息素产生及其求偶行为的影响

      2001, 21(1):112-116.

      摘要 (1752) HTML (0) PDF 158.90 K (21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为 3部分 :第 1部分为光因子对棉铃虫雌蛾求偶行为的影响 ;第 2部分为光因子对棉铃虫雌蛾性信息素 ( Z-1 1 -1 6:Ald)含量的影响 ;第 3部分为光因子对棉铃虫雌蛾脑因子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用非正常光周期、间隔光照、不同光质处理棉铃虫雌蛾后 ,求偶峰值下降 ,求偶节律混乱 ,性信息素含量下降 ,脑因子活性受到抑制。主要研究目的是探讨一种不使用或少使用农药的新型生态防治方法。

    • 草原沙化与恢复中昆虫群落组成、营养结构及多样性变化研究

      2001, 21(1):117-125.

      摘要 (2096) HTML (0) PDF 416.84 K (28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草原沙化和人工固沙区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昆虫群落组成、营养结构、多样性及稳定性的变化 ,在宁夏沙坡头自然保护区 ,利用随机和定点抽样法对上述二过程中不同地段的昆虫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 ,随着沙化程度的增加和人工固沙区植被演替时间的延长 ,昆虫群落组成的复杂化和多样性呈现为负向和正向增加的变化趋势 ,但表现在群落组成结构、演替时间与方向上并不完全一致。随着沙化程度的加重 ,群落中天敌昆虫比率明显下降。在两个演替过程中 ,昆虫群落稳定性表现出下降趋势 ,但群落优势种的组成和不稳定机制明显不同。

    • 贵州大洞口内若干动物群落研究

      2001, 21(1):126-130.

      摘要 (1916) HTML (0) PDF 187.64 K (28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贵州大洞口内的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脊椎动物进行了观察和采集 ,共获标本 51 0号 ,隶属 3门 6纲 1 1目 1 7科。且对动物群落进行了研究 ,结果多样性指数最高是群落 A( 2 .1 61 6) ,群落 D的多样性指数则为零 ;相似性指数最高是群落 B-C( 0 .563 2 ) ,而群落 B-D和 C-D两者的相似性指数均为零。此外 ,还对洞穴动物的季节动态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

    • 增强的UV-B辐射对麦田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动态的影响

      2001, 21(1):131-135.

      摘要 (1660) HTML (0) PDF 200.40 K (20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大田栽培和自然光条件下 ,模拟 UV-B辐射 ( UV-B,2 80~ 3 1 5nm)增强对麦田生态系统杂草、大型土壤动物和麦蚜种群数量动态的影响。在 UV-B辐射下 ,杂草和大型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降低 ,物种多样性改变 ,杂草总生物量也降低。 UV-B辐射降低麦蚜复合种群数量 ,并与麦叶粗纤维、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Mg和 Zn含量有显著的相关性。UV-B辐射还导致麦蚜与麦叶 Mg、Fe和 Zn含量均显著增加。

    • 有机物料在维持土壤微生物体氮库中的作用

      2001, 21(1):136-142.

      摘要 (2915) HTML (0) PDF 234.19 K (31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室内和田间培养试验 ,研究了有机物料矿化过程中土壤微生物体氮的变化。测定结果表明 ,有机物料对矿化过程和微生物体氮的影响 ,既与有机物料本身性质和组成有关 ,也与土壤肥力水平和施氮与否有关。加入 C/N比高的有机物料后 ,微生物对矿质氮的净固定持续时间长 ,而加入 C/N比小的则固定时间短 ;高肥力土壤上的固定时间比低肥力土壤短。不同有机物料对土壤微生物体氮的影响不同。从加入绿豆茎叶、小麦茎叶、未腐解马粪、腐熟马粪、腐熟猪粪到厩肥 ,土壤微生物体氮依次减小 ,提供的有效能源物质丰富 (如绿豆茎叶 )或 C/N比较高 (如小麦茎叶 )时影响效果突出。土壤肥力不同 ,有机物料对微生物体的影响效果不同 ,在低肥力土壤上的效果突出 ,约为高肥力土壤的 4倍。因此 ,在评价有机物料对土壤微生物体氮的影响时 ,既考虑有机物料的性质和组成 ,也考虑土壤肥力水平、矿质氮含量和培养时期。

    • 纤维素粘合废弃物载体植生建坪环境生态工程应用研究

      2001, 21(1):143-150.

      摘要 (1461) HTML (0) PDF 231.57 K (25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纤维素为粘合剂 ,并以无纺布草坪植生带建植原理 ,通过简化生产工艺 ,选用几种生活废弃物为植生载体 ,对各类废弃物载体与草种的植生组合进行了建坪生产应用研究及效益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草种的植生组合 ,其成坪效果差异明显 ,这与草种本身特性密切相关 ;同草种各植生组合成坪效果在建坪当年 ,尤其建坪早期差异较大 ,至第 2年 ,则成坪效果差异缩小。证明在纤维素粘合条件下 ,研究所采用废弃物载体与草种进行植生建坪 ,除具有生产与观赏性能良好的特点外 ,还具有经济效益高的特点。将为废弃物植生建坪环境生态工程实际应用及拓宽环保新产业提供科学依据。

    • >综述与专论
    • 欧洲水青冈(Fagus sylvatical L.)构筑型与形态多样性研究

      2001, 21(1):151-155.

      摘要 (2984) HTML (0) PDF 163.22 K (25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植物构件和构筑型的分析 ,可以了解植物的整体结构与系统演化关系。高等植物构筑型的研究以树木最为深入 ,植物学家对全球的树木进行了构筑模式的分类 ,并确定了 2 3个基本的构筑类型。植物的构筑型和其形态的多样性是密不可分的。构筑类型确定了植物所属的整体形态类型 ,而对每种植物具体的形态多样性分析可以深入了解每种构筑型的数量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在概述了树木构筑型研究的基础上 ,系统说明了欧洲水青冈构筑型和形态多样性分析的步骤和分析的意义。水青冈属 ( F agus)为 Troll型构筑模式 ,处于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同一种的不同种群之间 ,在形态、解剖、生理和遗传多样性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树木的形态多样性虽然主要受遗传因素的控制 ,但生态条件对其形态和遗传多样性也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在对树木进行构筑型分析时 ,首先要根据构筑要素 (主要是形态与生长特性 )确定它所属的构筑模式类型 ,其次是分析它的形态特征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进而进一步分析其遗传多样性。

    • 蝗虫生态种及其指示意义的探讨

      2001, 21(1):156-158.

      摘要 (1907) HTML (0) PDF 114.98 K (36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我国荒漠、荒漠草原、山地草原、沼泽、绿洲、农田以及竹林、灌丛等不同栖境代表性蝗虫的形态表征以及蝗虫对栖境的地形、气候条件、植被类型等的长期生态适应性进行多年研究基础上 ,探讨了蝗虫生活型、生态种的概念及其关系。特别指出蝗虫生态种对自然景观或生境的原貌兴衰与变迁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 土壤与水体有机污染的生物修复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2001, 21(1):159-163.

      摘要 (3749) HTML (0) PDF 162.46 K (52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系统论述了土壤、水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特点、有机污染生物修复的概念、应用范围、成功实例与研究进展等 ,特别是对于泄漏石油污染的生物成功降解方法、效果 ,土壤中易爆炸物如 TNT、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有效降解等 ,评价了生物修复所具有的突出优势。对有机、无机污染物降解过程中植物、微生物筛选、基因修饰、分子克隆与转基因植物方面近年来所取得的惊人成果与突破性进展 ,无疑正激励着人们开拓更大的应用范围。预计不久的将来 ,更多具有环境净化与生物修复功能的商业性综合技术与高效性工程生物将投入应用。

    • >研究简报
    • 我国栗属物种(Castanea millissima)地理分布及其空间特征分析

      2001, 21(1):164-170.

      摘要 (2115) HTML (0) PDF 268.74 K (20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广泛收集我国栗属 3个物种板栗 ( C.mollissima Bl.)、茅栗 ( C.seguinii)和锥栗 ( C.H enryi( skan) Rehd.et Wils.)地理分布资料的基础上 ,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对它们的上限和下限的分布幅度进行了分析 ,给出了分布高度的插值结果 ,并对其估值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板栗和茅栗的分布上限和下限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升高的趋势。而且越向西其变化趋势越为明显 ;锥栗则表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的趋势 ,其变化幅度也相对较小。对 3种植物分布高度插值结果进行的误差分析表明 :茅栗和锥栗的估测值和实际值非常吻合 ,茅栗误差较小 ,大都在 4 %以下 :锥栗误差在 6%以下 ;而板栗由于多为人工栽培 ,受人为因素影响大 ,因此 ,其估测值的误差相对较大 ,在 0~ 2 0 %之间波动 ,但其大部分误差也都小于 1 0 %。这些结果说明 ,地统计学方法能够良好地拟合自然条件下物种的地理分布规律 ,而人为因素影响强烈下的物种由于其分布的规律性受到破坏而影响了预测效果。

    • 鄂尔多斯高原沙柳幼苗对模拟降水量变化的响应

      2001, 21(1):171-176.

      摘要 (2548) HTML (0) PDF 202.32 K (30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鄂尔多斯高原是中国干旱、半干旱沙区典型沙地。随着未来全球变化 ,尤其降水变化进一步激烈 ,将给这里的陆地生态系统分布格局和生产力带来巨大影响。选择鄂尔多斯高原优势灌木沙柳为研究对象 ,人为控制 4种供水量水平来探讨沙柳幼苗对模拟降水量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 ,幼苗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荧光效率随着供水的增加而增大 ,而供水对幼苗的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不显著 ;不同供水量的沙柳幼苗树高、枝条数、叶数和叶面积生长动态存在明显差异 ,随着供水量的增加 ,沙柳幼苗树高、基径、枝条数、叶数、叶面积、生物量干重和冠根生物量干重比值均逐渐增大 ;供水显著增加了沙柳幼苗总分枝率、各级枝条数、枝条长度和叶面积。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