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0, 20(6):903-909.
摘要:在 GIS和 RS工具的支持下 ,利用地面气象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研究了广东植被的光利用率及其时空分布。结果表明 :Potter和 Field等提出和使用的全球植被月最大光利用率 0 .389g C MJ- 1,对于广东植被来讲 ,此值偏低 ;广东植被的年平均光利用率介于 0 .69~ 1 .0 5g C MJ- 1之间 ,预测值与实测值一致 ,效果较好 ;广东植被光利用率的年变化显著 ,冬半年的平均值约为夏半年的一半 ,这主要是因为该区气温和水分条件季节变化明显的缘故 ;即使是常绿阔叶林 ,其年平均光利用率也有明显差异 ,并且年变化十分显著。
2000, 20(6):910-915.
摘要:在地理信息系统 ( GIS)及全国农业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支持下 ,在前人关于农业生产潜力研究的基础上 ,进行了全国土地生产潜力的研究。首先探讨了基于 GIS的土地生产潜力研究方法 ;然后 ,就土地生产潜力的“土壤有效系数”进行重点研究 ,探讨了其计算方法与模型 ;并应用机制法 ,通过光、温、水、土逐级衰减 ,具体计算了全国分县土地生产潜力 ;最后 ,通过分级统计和分级制图 ,分析了中国土地生产潜力的数值分布和空间分布特征。
2000, 20(6):916-921.
摘要:长白山北坡的暗针叶林带分布海拔为 1 1 0 0~ 1 850 m,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 ,对暗针叶林沿海拔梯度物种组成的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文中用α和β多样性指数来度量森林群落的多样性 ,用群落系数 (本质上是一种β多样性指数 )来度量不同群落或样地间的相似性 ,同时用欧氏距离和 Ward法对所有样地进行了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主要树种云杉和冷杉在整个暗针叶林带均有分布 ,而伴生树种和多数灌木出现于一定海拔范围内 ;沿海拔梯度物种数变化小而物种组成变化大则表明长白山暗针叶林丰富的生境多样性。聚类分析可将长白山暗针叶林分成 2或 3种类型 ,这与通过对不同海拔公路同侧样方的群落系数的分析所得结果类似。
2000, 20(6):922-931.
摘要:应用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 ( DCCA)、除趋势对应分析 ( DCA)对长白山不同森林类型 36个样点的树生苔藓植物与环境关系的研究表明 ,海拔高度、树干离地面的高度、附生树的种类是影响树附生苔藓植物分布最重要的环境因子。树干倾斜度与倾斜方向也影响到苔藓在树干不同方向上的分布。
刘文杰 , 李庆军 , 张光明 , 施济普 , 白坤甲 , 王昌命
2000, 20(6):932-937.
摘要:对西双版纳望天树林干热季不同林窗间的小气候差异进行了观测 ,对比分析了 3个不同大小林窗 ( 2 0 0 m2、1 4 0 m2、60 m2 )内的温度、相对湿度和光强分布状况及温度垂直分布形式。结果表明 ,各林窗内温度、湿度日变化均比林内大 ,其中以大林窗最为明显 ,且最小林窗内的温湿度变化最为缓慢 ;林窗内的光照强度为林内的 1 0倍以上 ;大林窗中央地表温度及冠层 0 .5m处气温、相对湿度日较差比最小林窗分别高 1 5.8℃、3.9℃、1 4 % ,但夜间各林窗内的温湿度差别不明显 ;昼间 ,大林窗 (形成最晚 )内具有两个加热层 (幼苗冠层、地表 ) ,小林窗 (形成较早 )仅有一个加热层 (幼树冠层 ) ,且前者的加热强度大于后者。
2000, 20(6):938-944.
摘要:研究鼎湖山演替系列中代表性森林季风常绿阔叶林 (简称阔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 (简称混交林 )和针叶林 (或马尾松林 )的凋落物产量、组成特征和季节动态变化及其分解速率 ,结果表明 :其年均凋落物量 ( t/hm2 )分别为 8.2 8( 7.57~ 9.1 2 )、8.50 ( 7.85~ 9.2 6)和 3.31 ( 2 .4 5~ 3.74 ) ;叶、枝和花果杂物的比例 ( % )分别为 61 :1 7:2 2、67:1 6:1 7和 78:4 :1 8;凋落物的凋落高峰出现在雨季初期和旱季前期 ;凋落物的年均分解速率 ( % )分别为 4 9.1 6、4 0 .85和 36.94 ,差异显著。不同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差异显著的产生是在凋落物分解前期形成的。
2000, 20(6):945-950.
摘要:土壤空间异质性是土壤的重要属性之一。采用地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 ,研究了阔叶红松林上层土壤物理因子的空间异质性。变异函数分析结果表明 ,土壤水分、容重、毛管持水量和孔隙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在 0~ 1 0 cm土层深 ,空间异质性尺度为 1 1~ 1 3m,1 1~ 2 0 cm土层深为 6~ 8m,空间异质性程度随尺度变化。自相关部分的空间异质性在 0~1 0 cm和 1 1~ 2 0 cm土层深为 52 .9%~ 73.7%和 69.3%~ 93.6% ,明显大与随机部分的空间异质性。各向异性分析表明 ,在空间上水分和孔隙度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 ,而容重和毛管持水量接近各向同性。另外 ,在空间自相关范围内 ,土壤各物理因子的空间异质性有重要的密切关系。
2000, 20(6):951-957.
摘要:在围栏封育 4 a的 1 hm2放牧样地内 ,放牧 4只内蒙古细毛羊 ,分别于 6、7和 9月份用显微技术法进行了绵羊食性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放牧率较低食物资源比较丰富的条件下 ,绵羊的食性表现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6月份 ,由于禾草在群落中的相对生物量较小 ,故在食物中的比例相应较小 ,为 31 % ;而在 7月份 ,则上升到 4 5% ,部分替代了冷蒿在食物中的比例 ;同时 ,在禾草中 ,羊草、冰草主要在春季或初夏 ( 7月份以前 )被利用 ,随着物候期的后移其利用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逐渐被糙隐子草所替代。禾草和冷蒿是放牧绵羊的主要食物资源 ,但冷蒿在夏季利用率较低。放牧绵羊有较强的食性选择 ,主要牧草的选择性采食顺序大致为 :乳白花黄芪、糙隐子草、扁蓿豆 >羊草、菊叶委陵菜和双齿葱 >冰草和冷蒿 >寸草苔、克代针茅和星毛委陵菜 ,即分为很喜食、喜食、随意采食和厌食 4个等级。不同季节食物替代明显 ,主要与食物的相对生物量、高度和频度显著相关 ;食物多样性指数较草地植物多样性指数高 ,且随放牧季节的向后推移呈下降趋势。
2000, 20(6):958-963.
摘要:根据 4个大气环流模式 CO2 倍增试验结果并结合土壤水量平衡模型 ,气候 -草原生产力统计模型及逐日气温、降水随机模拟技术评估了未来 1 0 0 a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化对松嫩草原土壤蒸散、土壤水分、干旱频率、活动积温 ,草原生产力及极端气象事件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土壤蒸散 7~ 8月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而旱季 ( 1 0~ 4月份有所减少 ,年蒸散将增加 ;土壤水分各月均将减少 ,干旱频率明显增加 ;≥ 0℃、≥ 1 0℃活动积温明显增加 ;草原生产力下降 2 %~ 4 % ;极端高温和低温明显上升 ,极端低温事件大大减少而高温事件明显增加。
2000, 20(6):964-970.
摘要:对大旱之年白羊草 ( Bothrichloa ischaemum)群落的上壤水分状况和地上部的生长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白羊草群落在整个生长期都处于水分严重亏缺状态 ,植物生长被大大地抑制 ,种类少而单调。群落地上生物量、高度和盖度受上壤水分的影响沿升—降—升—降的方向变化。地上年净初级生产量仅为 83.8g/m2 ,比正常年份低 2~ 4倍。干物质含量则显著高于正常年份。
2000, 20(6):977-981.
摘要:研究干旱地区蛛形纲动物的含能值变动规律。蛛形纲蝎目和蜘蛛目动物含能值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平均含能值为2 1 .32 J/mg无灰干重。但是蝎目钳蝎科 ( 2 2 .1 3J/mg无灰干重 )、蜘蛛目的圆蛛科 ( 2 2 .82 J/mg无灰干重 )、巨眼蛛科( 2 2 .65J/mg无灰干重 )、跳蛛科 ( 2 3.0 8J/mg无灰干重 )和狼蛛科 ( 2 1 .76J/mg无灰干重 )的含能值显著地高于蟹蛛科 ( 1 9.0 4 J/mg无灰干重 )和盗蛛科 ( 1 9.65J/mg无灰干重 )。蛛形纲动物含能值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 ,平均含能值最高为秋季( 2 3.0 5J/mg无灰干重 ) ,最低为春季 ( 1 9.58J/mg无灰干重 )。蛛形纲动物不同体区的含能值具有显著差别 ,腹部的含能值最高 ( 2 2 .4 8J/mg无灰干重 ) ,其次为头胸部 ( 2 1 .0 8J/mg无灰干重 ) ,四肢的含能值最低 ( 2 0 .2 4 J/mg无灰干重 )。不同体区含能值同样也表现出季节变动 ,最高为秋季 (平均值 2 2 .98J/mg无灰干重 ) ,最低为春季 (平均值 1 9.80 J/mg无灰干重)。蛛形纲动物含能值与其含水量成不显著负相关(-0.221),与其腹部、头胸部和四肢的含能值成显著正相关(r相应为0.757、0.606和0.703),并与其体重成显著正相关(r=0.371)。本文就蛛形纲动物作为猎物,其含能值显著变动对依虫动物食物选择的影响也进行了探讨。
2000, 20(6):982-985.
摘要:组建了美洲斑潜蝇自然种群生命表 ,在此基础上应用排除控制指数分析方法 ,分析了寄生性天敌对美洲斑潜蝇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 ,美洲斑潜蝇在秋季花前期菜豆上种群趋势指数为 5.61 ;寄生性天敌的寄生是影响美洲斑潜蝇自然种群数量增长的重要因子 ;若排除寄生性天敌的作用 ,其种群密度将增长为原来的 2 .4 76倍。
2000, 20(6):986-991.
摘要:采用取样调查法 ,在按照群落演替系列将大青沟植物群落划分的苔草杂类草草甸 (群落 )、柳灌丛 (群落 )、油桦+杞柳 +茶条槭 (群落 )、水曲柳 (群落 )、蒙古栎 (群落 )和大果榆 (群落 ) 6种类型植物群落中 ,分别获得由真菌的相对密度、相对多度和相对生物量组成的综合指标 ,并计算出 Margalef的丰富度指数 ( R1 )、Menhinick的丰富度指数( R2 )、Shannon-wiener的多样性指数 ( H′)、Hill的多样性指数 ( N 1、N 2 )和 Pielou的均匀度指数 ( E)。结果表明 ,R1、R2的变化趋势为 Ⅲ>Ⅳ >Ⅱ>Ⅰ >Ⅴ >Ⅵ ,认为茶条槭 +杞柳 +油桦群落是菌物物种多样化中心 ,是保护区的“核心区”。 E1的变化为 Ⅲ>Ⅳ > Ⅰ> Ⅴ> Ⅱ> Ⅵ。 H′和 N1的变化趋势是Ⅲ > Ⅰ>Ⅳ >Ⅴ > Ⅱ>Ⅵ ,N 2也类似 ,为 > > > > > 。总之 ,在旅游干扰严重的区域和几乎没有干扰的区域内菌物的多样性比较单一 ,而受轻度干扰的区域内菌物多样性较为丰富 ,各种指数随着植物群落的演替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
2000, 20(6):992-1001.
摘要:利用 5月份温带草原鸟类繁殖期 ,在荒漠草原、草原、湿地、沙地和山地等植被 ,选取 1 1个面积 1 0 0 hm2 ( 50 0 m×2 0 0 0 m)同样大小的样区 ,由 3人各隔 1 50 m作平行的穿越线调查 ,并记录所见鸟类的种类与数量。同时 ,也在每一样区任取面积 1 m2 之植被样方 ,记载样方内植物的种类、垂直高度、覆盖度和植物鲜重。调查结果显示草原繁殖鸟类的种类不多 ,在无树的荒漠草原植被是 4~ 6种 ,草原植被在 5~ 8种之间 ,湿地植被 1 5种 ;在有树的沙地植被是 9~ 1 2种 ,山地植被 6种。鸟种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不大 ,由大而小依序是沙地植被、湿地植被、山地植被、草原植被、荒漠草原植被 ;密度也不高 ,由大而小依序是无树草原的湿地植被、草原植被、荒漠草原植被 ,而后是有树草原的沙地植被、山地植被。鸟类食性分布方面 ,荒漠草原和草原植被以食杂性鸟类为优势 ;湿地植被以食虫性鸟类为多 ;沙地植被以食杂与食肉性鸟类为胜 ;山地植被以食虫和食杂性鸟类较多 ,并增加一些食肉性鸟类。
2000, 20(6):1002-1008.
摘要:台湾海峡厦门东山水域瓶鼻海豚 ( Tursiopsaduncus)的种群密度约为 0 .0 4 36± 0 .0 2 86头 /km2 ,该水域南部瓶鼻海豚的发现率高于中部和北部。问卷调查和随船出海调查表明围网作业发现和误捕小型鲸类的频率要高于拖网 ,同时拖网又高于刺网。调查期间从东山港记录到的误捕致死的 2 0头小型鲸类中 ,6头 (占 30 % )为瓶鼻海豚 ,分别由拖网和围网捕获。需要开展对当地渔民的宣传教育和加强台湾海峡瓶鼻海豚等小型鲸类的种群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的研究。
2000, 20(6):1009-1014.
摘要:1994年 1 0月~ 1 998年 5月 ,对我国江南丘陵特有的木本油料植物油茶林地区的土壤动物布点调查 ,共获得土壤动物 71 4 7个 ,隶于 6门 1 3纲 31个类 (目 )。针对土壤动物具有的生态特征对应油茶林林间地生境进行了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 :目前人们在经营管理油茶林生产方式中 ,“以耕代育”林间地生境是油茶林生产中的最佳生境模式。在这种生境模式下。土壤耕作层有机质相对丰富且均衡 ,土体溶重低 ,其土壤动物生态表现不但水平分布上种类丰富 ,数量多 ,密度高 ,同时在垂直结构上也无明显的表聚性 ,说明土壤生态系统良好 ,对应油茶林生态系统茶油物质的产出也相对较高。
2000, 20(6):1015-1020.
摘要:试验研究了不同配比的填充料和通气状况对污泥堆肥起始升温的影响。结果表明 ,填充料含量高的配比升温速度明显比填充料含量低的配比快 ;高填充料配比的堆体 (填充料占堆料的 1 /2~ 1 /3)在起始升温阶段可以不进行氧气的供给 ;低填充料的配比和加入回流堆肥的配比 (填充料占堆料的 1 /4~ 1 /9) ,由于堆体的孔隙少 ,则必须进行通气量的调节。
2000, 20(6):1021-1027.
摘要:采用 RAPD分子遗传标记技术研究了农用化学品不同使用环境下的 4种土壤微生物群落 DNA序列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4种土壤微生物群落 DNA序列在其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等方面均存在差异 ;农用化学品的使用会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在 DNA分子水平上的多样性产生影响 ;而不同的农用化学品对土壤微生物群落 DNA序列多样性影响各不相同 :化肥污染会引起某些土壤微生物的富集和一些微生物物种的丧失 ;农药污染会引起土壤微生物 DNA序列本身发生变化。
2000, 20(6):1028-1033.
摘要:通过两年的定位实验 ,研究了三峡库区 5种代表性土地利用方式对养分流失的重要性。实验表明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养分年输出总量有较大的变异 ,其变化趋势为坡地农田 >梯田农田 >梯田果园 >坡地果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 ,降雨量和降雨强度与系统径流量和含沙量的相关性都达到 5%显著性水平。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其径流养分输出占系统养分总输出的比例明显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系统 N、P、K的径流输出影响显著。三峡库区脆弱生态系统区的坡地利用 ,坡地果园是较理想的土地利用方式。
2000, 20(6):1034-1037.
摘要:在对该区土壤进行全面调查、分析、评价的基础上 ,对影响土壤中元素有效态含量的因素如土壤类型、地貌类型、土地利用类型 ,以及砂化等进行讨论。结果表明 ,这些因素均影响到元素有效态含量。过度开垦和放牧是造成土壤沙化和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研究认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实行退耕还草、还林、改善生态 ,以控制沙化和优化农、林、牧结构比 ,并结合配方施肥。则是提高粮食、牧草单产及经济效益的关键。
2000, 20(6):1038-1044.
摘要:利用 5~ 6a野外径流小区试验资料 ,研究 1 7种植被覆盖对土壤侵蚀和氮素流失的影响 ,结果表明 :1 9种作物、4种草地和 4种草灌间作小区年平均径流量为 2 7773、1 80 2 8和 1 31 4 9m3/ km2 · a,比相应裸地减少 2 7.5%、51 .1 %和64.3% ;侵蚀模数为 1 71 6、1 0 2 1和 81 2 t/ km2 · a,减少 73.0 %、92 .8%和 94 .3% ;全氮富集率为 1 .65、2 .4 8和 2 .59,比裸地增加 1 3.8%~ 1 1 4 % ;年平均土壤氮素流失量为 1 4 58、1 2 52、382 9和 966kg/ km2· a。 2植被通过调节径流流速来间接影响泥沙全氮富集 ,土壤侵蚀模数愈大 ,泥沙全氮富集率愈小。 3土壤氮素流失方程 SN=( 55.56-4 .87ln SL)· SL·TN ,可定量预测土壤氮素的流失。
2000, 20(6):1045-1049.
摘要:应用能值分析的方法 ,分别对江苏省射阳河口的 3种治理方法 :海滨潮间带盐沼湿地 (方案 A)、互花米草湿地 (方案B)和互花米草生态工程 (方案 C)进行能值计算和评价。计算结果为能值投放 A:2 .84 E+1 2 sej/a· m2 ;B:3.67E+1 1 sej/a1· m2 ;C:8.94 E+1 1 sej/a·m2 ;能值产出 A:5.78E+0 9sej/a· m2 ;B:3.4 4E+1 1 sej/a· m2 ;C:3.4 6E+1 2 sej/a·m2。从主要能值指标看 ,A的持续性需以人类活动的不断投入来维持 ,B和 C较 A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C的能值产出更大。以能值为单位 ,考察资源的最佳配置点 ,B的自然资源对资本和服务的边际技术替代率较大 ,其 MRTS=MP2 /MP1较大说明 B的人类经济活动所投入占的比例较小 ,增加少量的资本和服务投入可取得更大的边际产出。
2000, 20(6):1050-1055.
摘要:通过模拟流水的小型无基质试验 ,研究了杭州地区 1 7种草本植物在轻度和重度富营养化水中的净化能力及其与生物量、生长速率和蒸散强度等的关系。结果表明 :( 1 )在重度富营养化水中 ,提高植物生物量可大大提高对 N和 P等的去除率 ;( 2 )在轻度富营养化水中 ,同种植物不同生物量对各指标去除率的差异小于种类间净化能力的差异 ,选择高净化能力的种类更重要 ;( 3)在重度富营养化水净化工程选种中 ,可通过种间生物量和蒸散强度的比较来判断去除率的高低 ,初步筛选净化能力强的种类 ;在轻度富营养化水中 ,可通过植物在水中快速生长时期的生长速率判断其净化能力。
2000, 20(6):1056-1060.
摘要:1997年 6~ 8月于山东省海阳市黄海集团公司养虾场 ,采用围隔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虾池生态系各有机碳库的储量 ,结果表明 :溶解有机碳 ( DOC)、颗粒有机碳 ( POC)库储量 ( mg C/l)平均分别为 9.95± 2 .0 4及 3.1 0± 1 .60 ,DOC/POC比值平均为 3.2 1。POC库中 ,腐质颗粒碳为总浮游生物碳的 2倍。浮游植物碳、浮游动物碳、浮游细菌碳平均分别占总浮游生物碳的 53%、1 3%及 34 %。腐质碳、总浮游生物碳平均分别占总有机碳 ( TOC)的 92 %及 8% ,腐质碳为总浮游生物碳的 1 1 .0 8倍。
2000, 20(6):1061-1068.
摘要:河南省位于亚热带与温带的气候过渡带 ,地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大棉区 ,棉花产量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用正交多项式的方法分离棉花产量 ;用积分回归的方法分析气候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 ,首先确定了影响河南省棉花产量的关键气候因子和关键期 ;其次 ,根据降水量、温度和日照时数对棉花产量影响的区域分布 ,分别把河南省分为 3个降水量影响区、3个温度影响区、6个日照影响区 ;最后 ,采用滑动积分回归的方法 ,分别分析了亚热带和温带 3个影响因子对棉花产量影响的变化 ,讨论了未来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2000, 20(6):1069-1075.
摘要:对我国北方 2 6个样点及 2 0个国外扁桃分布区的 1 0项气候要素进行主成分分析和模糊聚类 ,结果表明 :1温度与热量、降水及其季节性分配 (雨型 )是决定扁桃引种栽培的主要气候因素。适于扁桃生长的气候因子指标为 :无霜期 ( >2 0 0 d)、年平均气温 ( >1 2℃ )、温暖指数 ( 1 1 3~ 1 67)、≥ 1 0℃积温 ( 40 0 0~ 60 0 0℃ )、寒冷指数 ( <-2 5)、生长期降水量 ( <2 0 0 mm)、生产期干燥度指数 ( <2 .0 )、年日照时数 ( >2 50 0 h)。与扁桃的中心栽培区相比 ,生长季节热量不足、干热条件不匹配是我国北方各省引种扁桃所面临的普遍问题。2依据不同的水热条件 ,可将 4 6个样点划分为 6个气候类型。其中 ,适宜扁桃生长的气候类型有 2类 ,即地中海式气候区及中亚 -西亚暖温带干燥气候区 ,我国仅有新疆的喀什地区属此类气候类型。我国其它样点分属 2类引种扁桃较困难的气候类型。第 1类为热量不足地区 ,包括属于温带半湿润气候区的大连、天水、庆阳、平凉、太原 ;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的兰州、银川、乌鲁木齐、武威、白银、张掖 ;和寒温带半湿润气候区的榆中、呼和浩特、西安。第2类为热量适宜但生长季节湿度过高地区,包括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的北京、天津、石家庄、青岛、济南、郑州、西安、徐州。
2000, 20(6):1076-1082.
摘要:论述了陆气相互作用研究在人类生存环境与发展区域经济中的重要意义与研究现状。在原有研究工作基础上 ,针对中国科学院禹试验城站地区麦田陆气水热传输过程 ,提出了一个多层陆气耦合模式。对植被内部湍流交换的物理过程作了深入研究 ,特别考虑了叶片气孔为非饱和水汽条件下的交换情况 ,并且给出了修正后的根系吸水模式。陆气耦合模式分别对大气、植被、土壤作多层划分 ,以助于细致了解沿高度分布的各物理量。利用本模式对中国科学院禹城试验站地区小麦地陆气水热交换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 ,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证明该模式成功地模拟了陆气相互作用过程 ,可为当地合理利用水热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2000, 20(6):1083-1089.
摘要:首先简要回顾了 2 0世纪数学生态学发展的历史 ,特别是半个世纪以来在中国的发展。然后指出了生物学的进步为数学生态学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作者列出了当前数学生态学和生态模型研究的几个热点 :( 1 )非线性动力学 ;( 2 )种群的时空动态 :包括异质种群动态 ,源 -汇理论以及种群对时、空变化的响应等 ;( 3)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关系 ;( 4)行为的动态模型 ;( 5)基于个体的模型。最后指出 ,生态学中的混沌现象 ,可能表明多年来理论生态学家寻找的种群动态及生态系统动态的一般规律根本就不存在 ;然而还原论和整体论的相互补充促进 ,可能会对 2 1世纪生态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
2000, 20(6):1090-1096.
摘要:大气 CO2 浓度升高所引起的森林生态系统生态稳定性的变化会导致森林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动 ,概述了大气 CO2浓度升高和陆地森林生态系统可能性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情况。由于大气 CO2 浓度升高出现了额外多的 C,供应 ,讨论了以这些额外多的 C经大气 -植物 -土壤途径的流动走向 ,来研究大气 CO2 浓度的升高 ,与森林结构的相互作用 ,探讨了大气 CO2 浓度升高对森林植物生长、冠层结构、引发的生物量增量的分配、凋落物质量和根质量的变化造成的土壤生态过程的变化、微生物共生体、有机质周转率、营养循环的潜在效应以及气温上升对森林植物产生的可能性影响 ,这些受影响的生物要素和生态过程 ,会引起群落内植物间对资源原有的竞争关系发生变化 ,对资源竞争的格局发生变化最终将会导致森林结构的改变。
2000, 20(6):1097-1106.
摘要:植物在遭受植食性昆虫攻击时 ,能通过释放挥发物调节植物、植食性昆虫及其天敌三者间的相互关系 ,并由此而防御植食性昆虫。主要就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的基本特性、生态学功能及其释放机制进行了系统性综述 ,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2000, 20(6):1107-1112.
摘要:农田生态系统是一个不稳定的生态系统 ,包括作物生境和非作物生境两个组成部分。非作物生境对作物生境中的害虫及其天敌可产生正的或负的影响。在短期农作物生境中 ,周期性的种植和收割使得其中的节肢动物群落亦周期性地呈现出群落重新形成、群落发展和群落瓦解 3个阶段。这一群落的发展和自然群落的演替是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式。因此 ,将短期农作物生境内节肢动物群落的重新形成过程定义为群落的重建 ,而非作物生境内的节肢动物群落称之为作物生境内节肢动物群落的种库。群落重建是一个季节性的、可重复的动态变化过程 ,以群落的周期性彻底瓦解和周期性重新形成为最主要特征。种库为群落的重建提供移居者并接受群落瓦解时所迁出的节肢动物 ,保护群落的种库将有助于自然天敌群落的重建。自然天敌群落的重建是自然天敌保护和持续利用的生态学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天敌的保护利用和天敌效能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0, 20(6):1113-1115.
摘要: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