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0, 20(5):715-721.
摘要:以 1 959年全国海洋普查浮游动物中网周年标本为材料 ,对渤海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分析。渤海浮游动物群落以近岸广温种为主 ,主要优势种包括小拟哲水蚤 ( Paracalanus parvus)、双毛纺锤水蚤 ( Acartia bifilosa)、强额拟哲水蚤( 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拟长腹剑水蚤 ( Oithona similis)、墨氏胸刺水蚤 ( Centropages mcmurrichi)、中华哲水蚤( Calanus sinicus)、真刺唇角水蚤 ( Labidocera enchaeta)、强壮箭虫 ( Sagitta crassa)等。由于受海流影响 ,渤海中也有少量暖水性种类出现 ,包括 Euchaeta rimana Bradford1 974、精致真刺水蚤 ( Euchaeta concinna)、刺尾角水蚤 ( Pontellaspinicauda)、羽环纽鳃樽 ( Cyclosalpa pinnata)、长吻纽鳃樽 ( Brooksia rostrata)、锯齿海樽 ( Doliolum denticulatum)、肥胖箭虫 ( Sagitta enflata)和介形类。聚类分析和主要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受海流影响,春季(5月份)渤海浮游动物群落可以划分成近岸型、受黄海海流影响的外海型以及过渡类型。夏季(8月份)由于水文条件的差异,群落结构比较复杂。秋、冬季(11月份、2月份)主要是以近岸类型为主,,这可能同该海区盛行东北风有关。
2000, 20(5):722-727.
摘要:沙丘在广西北海大冠沙白骨壤红树林内的移动 ,破碎了原有的平滩 ,形成了埋没滩、过渡滩、侵蚀滩 3种沙化滩涂生境。比较研究了不同滩涂生境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差异。结果表明 :除藤壶外 ,研究地点共有大型底栖动物 3 1种。平滩跟其它滩涂生境间的动物群落相似度都小于 0 .5,表明沙丘移动使原有底栖动物群落异质化。沙化不仅使原有底栖动物群落的种类、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下降了 3 5.1 % ,74 .68%和 89.76% ,而且还降低了原有优势种群的栖息密度 ,引起群落多样性测度值的提高。沙化越严重的生境越不利于底质表面上生存的底栖动物 ,但却相对提高了底质表面下生存的动物种数、密度和生物量在全部动物中所占的比例。
2000, 20(5):728-732.
摘要:分别利用泥鳅 -藻 -轮虫和罗非鱼 -藻 -轮虫共生隔离培养的方法 ,研究萼花臂尾轮虫 ( Brachionuscalyciflorus)的种群密度和主要环境因子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加入泥鳅的培养缸中 ,有 1 1 d轮虫数量超过 1 0 0 ind/ml,其中有 5d超过 2 0 0ind/ml,最高密度达 2 50 ind/ml;在罗非鱼的培养缸中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 ,种群密度超过 1 0 0 ind/ml以上的时间有 6d(第5~ 1 0天 ) ;单纯利用藻类培养轮虫时 ,种群密度较低 ,且维持时间较短 ,最高种群密度不足 1 0 0 ind/ml,利用藻类 -轮虫 -鱼类共存同一生态系统中 ,并使鱼类和轮虫隔离进行生态培养时 ,能提高轮虫种群密度 ,延长种群高峰期。
2000, 20(5):733-740.
摘要:利用我国第一次 ( 1 973~ 1 976年 )至第四次 ( 1 989~ 1 993年 )森林资源清查资料 ,依据建立的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和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 ,对我国近 2 0 a来森林的碳储量进行了推算。结果表明 :我国 4次森林资源清查中森林的总碳储量分别是 3 .75、4 .1 2、4 .0 6和 4 .2 0 Pg C,虽然存在一定的波动现象 ,但总体呈增加的趋势 ,自第 1次森林资源清查末期至第 4次清查结束的 1 7a间 ,我国森林共增加 0 .4 5Pg C,平均每年以 2 6.5Tg C的速率递增 ,这说明我国的森林起着一个轻微的CO2 “汇”的作用。然而 ,进一步对我国森林的平均碳密度分析发现 ,它们不仅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分别是 3 9.1、4 3 .1、3 9.7和 3 8.7Mg C/hm2 ) ,而且也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这充分说明我国的森林质量比较差 ,幼龄林和残次林较多 ,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也如果对现有森林加以更好的抚育和管理 ,作为 CO2 的“汇”,我国森林还有很大的潜力。因此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植树造林至关重要 ,但对现有森林的抚育管理也是不容忽视的。
2000, 20(5):741-747.
摘要:采用 DCCA排序 ,研究了流域尺度上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异类型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丰水年土壤水分垂直的分布呈降低型、波动型和增长型 3种类型 ,主要影响因子为土地利用与地形 (地貌类型、坡度、坡位与海拔高度 ) ;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表现为三峰型、四峰同步型与四峰滞后型 3种类型 ,主要影响因子为降雨与地形 (坡度、海拔高度、坡向与坡位 )。分析得出 ,降低型与波动型的土壤水分利用率较高 ;从丰水年到欠水年 ,降低型向波动型转化 ,波动型向增长型转化 ;丰水年土壤水分的空间稳定层 ( 0~ 5cm)与空间稳定期 (夏季 ) ,对估计整个流域土壤含水量具有重要意义。
2000, 20(5):748-752.
摘要:景观由斑块空间镶嵌而成。如何从错综复杂的斑块镶嵌中发现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 ,是景观格局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北京东灵山地区景观类型空间邻接关系的研究 ,借鉴群落生态学方法对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各个景观类型的空间邻接特征明显差异 ,可依紧密邻接的类型数目和程度分为 3类 ;决定景观类型邻接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是邻接类型的数目 ;采用作者提出的以景观类型空间邻接长度替代群落学数据的群落分类方法( TWINSPAN) ,清晰地将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划分为 3组 ,即亚高山组、中山组和低山组 ,其分布与海拔高度相关 ,并受干扰强度影响。
2000, 20(5):753-758.
摘要:森林效益评价是目前林业研究的热点 ,也是难点问题。通过评价水土保持林土壤改良效益 ,对效益评价的方法和思路进行了探索。指出水土保持林土壤改良效益指标体系的总目标层为效益评价综合指数 ,准则层包括土壤肥力、抗蚀性能和抗冲性能 3个方面 ,指标层由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有机质含量、土壤酶活性、p H值、平均重量直径、团聚度、分散率、土壤硬度和渗透系数构成。在计算效益评价综合指数时 ,首先要对各项指标的实测数据进行处理 ,使之转化为无量纲的标度值 ;然后可根据层次单排序的权值分步进行计算 ,也可按照层次总排序的权值直接计算 ,获得效益评价综合指数。为消除立地因子的影响 ,要对效益评价综合指数进行校正 ,校正后的综合指数可以反映出不同水土保持林土壤改良效益的好坏。
万树文 , 钦佩 , 朱洪光 , 谢民 , 刘希平 , 尹金来 , 周春霖
2000, 20(5):759-765.
摘要:在用能值分析对盐城自然保护区两种人工湿地研究的基础上 ,对其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在缓冲区建立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的鱼塘是必要的 ,它为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资金反馈 ;为了减轻由于湿地开发带来的珍禽的生境压力 ,在核心区的边缘必须建立以招鸟为目的的水禽湖。水禽湖对鱼塘的面积比须在 0 .1 9和 8.0 0之间。当比例是0 .1 9时 ,系统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2 .1 3× 1 0 3US$ /a.hm2 ,当比例是 8.0 0时 ,系统获得最大生态效益 1 .1 8× 1 0 3US$ /a.hm2当比例是 0 .3 1时 ,系统获得相等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其和是 3 .79× 1 0 2 US$ /a.hm2 比例 0 .3 1是保护区较优的选择。在此模式运作几年后 ,鱼塘须被改成水禽湖 ,且被划入核心区进行严格管理 ,核心区被扩大。同时 ,建议在江苏省“海上苏东”发展计划对海涂湿地大力开发的同时 ,必须建立一定比例的适于珍禽栖息活动的人工湿地 ,扩大自然保护规模 ,以保护珍贵的生物多样性资源。
2000, 20(5):766-770.
摘要:以兴化市钓鱼乡为例 ,研究了麦 -稻两熟集约生产的土壤有机质、养分的动态平衡以及调控途径。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管理模式下 ,高产农田有机物归还量比一般产量条件下高 1 4 .2 2 %~ 1 8.69% ,氮、磷盈余量、钾亏缺量分别为 3 80 .0~4 3 2 kg/hm2、1 9.1 5~ 3 2 .78kg/hm2、99.1~ 1 74 .0 kg/hm2 ,与一般产量条件下比较 ,氮、磷盈余量提高 ,而钾的亏缺量相近。提出了改善高产农田土壤肥力的主要措施。
韩丽梅 , 王树起 , 鞠会艳 , 阎雪 , 阎飞 , 杨振明
2000, 20(5):771-778.
摘要:采用 GC-MS分析法鉴定了培养试验获得的大豆根茬腐解 2周、4周产生的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性组分产物 ,并对腐解 2周、4周、8周各组分产物进行了化感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 :大豆根茬腐解产物 (含微生物菌源根际土中的有机化合物 )十分丰富 ,有酸类、酯类、醇类、醛类、酚类、酮类、烃类等物质 ,其中有些有机化合物已被研究证明是化感物质 ,还有些未见报道 ;不同腐解时间产生的有机化合物有一定差异 ;对腐解产物进行生物检测试验 ,发现大豆根茬腐解 2周、4周、8周产生的有机化合物其酸性、碱性组分均抑制了大豆种子萌发和胚根生长 ;根茬腐解产物酸、碱性组分处理的胚根长与对照比较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酸性组分的化感抑制作用大于碱性组分。此外 ,就大豆根茬腐解产物在大豆连作障碍中的作用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2000, 20(5):779-783.
摘要:对白三叶长期禁牧草地及土壤斑块质量不同的春季休牧草地的研究结果显示 ,4月份 ,在中等放牧强度草地上 ,约有 76.5%~ 80 .4 %的白三叶植株为茎部出现断折的残株 ,放牧草地植株密度明显高于对照草地。放牧草地较好的土壤营养条件使白三叶单株构件数量明显上升 ,但使分枝强度略有下降。白三叶各构件密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不同样地上白三叶的分枝均以 2、3级分枝为主。放牧草地的分枝角度大小顺序为 :1级分枝角 >2级分枝角 >3级分枝角 ;对照草地为 :2级分枝角 >3级分枝角 >1级分枝角。放牧及对照草地白三叶平均分枝角分别为 73 .0°、4 6.5°。
2000, 20(5):784-787.
摘要:在羊草草原上当年羊草的枯死体大部分以立枯体的形态存在 ,立枯量约占枯死量的 75.3 4 %。立枯体与凋落物的分解速率的季节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均呈抛物线型。每月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均大于立枯体分解速率 ,二者最小值均出现在1 0月份。其中立枯体分解速率最大值出现在 7月 ,凋落物出现在 8月。立枯体和凋落物损失率的季节变化曲线均呈指数形式 ,立枯体的年损失量约占凋落物损失量的 77.1 1 %。立枯体的分解与水热因子均呈指数正相关 ,随着降雨量和温度的增加分解速率逐渐加快。
2000, 20(5):788-794.
摘要:对 6个树种 1年生枝木质部栓塞及水势进行了 1 4个月的连续观测。测定结果表明 ,木质部栓塞化直接引起木质部导水率下降 ,从而对树木生长发育节律造成影响。对导水率的影响可通过脆弱曲线看出 ,6种落叶阔叶树的 2类脆弱曲线模型建立 :y=aebx和 y=x2( a+bx2 ) 。通过模型求解 ,探讨和确定了参数 a、b的生理生态学意义 ,并据此比较不同树种木质部栓塞脆弱性的大小 ,结果为沙棘 >刺槐≥白榆 >加杨 >榛木 >元宝枫。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冬季木质部栓塞越严重的树种 ,春季开始展叶时间越晚 ;2在 3种木质部栓塞脆弱性大的树种上观察到因栓塞而引起的早春时 1年生枝枝梢的枯死 ,这一发现为 Zimmermann的“植物分节假说”提供了直接而有力的佐证。木质部栓塞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影响 ,内因主要是树种自身的输水结构特征 ,6个树种 1 4个月月均木质部栓塞程度的大小依次为白榆 >刺槐 >沙棘 >加杨 >榛木 >元宝枫 ,即环孔材树种 >半环孔材树种 >散孔材树种。外因主要是大气及土壤温湿度状况 ,在生长季节 ,水分因子在决定栓塞程度的大小上占主导地位 ,而冬季则是水分和温度因子的共同作用。
2000, 20(5):795-799.
摘要:黄河三角洲不同生态型芦苇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有明显差异 ,随生境盐度的增加而降低 ,气孔限制因素是盐胁迫下芦苇光合降低的原因之一。低盐度生境中生长的芦苇的 Rn BPCase活性均大于高盐度下的 ,而 PEPCase活性均小于高盐度下的 ,表明在盐渍条件下 ,叶肉光合器官光合活性的降低也限制芦苇的光合速率。随盐度升高 ,Ru BPCase与PEPCasc活性之比降低。高 PFD下 ,盐胁迫加剧 Fv/Fm降低程度。此外 ,在高盐度下由于叶片蒸腾下降而导致的叶温较高也可能与光合活性降低有关。
2000, 20(5):800-807.
摘要:为探讨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珍稀植物群落的性质和特征 ,调查了长江三峡大老岭地区 6类珍稀树种占优势的森林群落 ,分析它们植物区系与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种间关系及其空间格局、珍稀树种的种群结构。结果表明 :1这些珍稀植物群落的区系构成中 ,东亚、东亚 -北美和中国特有成份的比例更高 ;2群落内物种非常丰富 ,乔木层和草本层多样性尤高 ;3各珍稀植物群落的生活型谱相似 ,却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退化次生的混交林不同 ;4种间关系分析反映了 3个相对集中的种组 ,DCCA排序表明它们分布格局的主要分异因子是海拔、坡位和坡度。5除穗花杉外 ,其它 5种在群落中占据优势的珍稀树种均为阳性种。这些珍稀植物群落及荟萃其中的古老特有植物代表了我国亚热带山地森林植被特有的一类生物多样性组分 ,它们的存在反映了一种区域特有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
2000, 20(5):808-814.
摘要:根据中国亚热带东部藤本植物的特征 ,修订并扩充了 Mueller-Dombois和 Ellenberg生活型系统中藤本植物分类部分。对本区生活型分析的结果表明 ,中国亚热带东部藤本植物的生活型谱是以高位芽藤本占绝对优势 ( 72 .7% )其次为地下芽藤本 ( 1 7.5% )、地面芽藤本 ( 6.2 % )、1年生藤本 ( 2 .7% )和地上芽藤本 ( 1 .5% ) ,除地下芽藤本比例略高外 ,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活型谱十分接近 ,具有比较明确的生态学意义 ;地下芽藤本比例略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该类藤本具有地下贮藏器官 ,因此有利于次年春天迅速的抽生攀援枝 ,较其他草质藤本更优先占领光合空间 ,这是对区域小生境长期适应的结果。藤本植物生活型是影响其在群落中分布的重要因素。
2000, 20(5):815-819.
摘要:丽江大黄 ( Rheum likiangense)主要分布于四川青藏接壤的石灰岩山地 ,垂直分布范围在海拔 3 50 0~ 4 40 0 m,处在高寒灌丛草甸和山地寒温性针叶林带。其种群分布格局在大于 1 .5m2尺度上为集群格局 ;在小于 1 .5m2的尺度上 ,为随机分布。丽江大黄光合速率日变化在晴天呈现出典型的单峰曲线 ,与低海拔平原区植物明显不同。这主要缘于在植物生长季节 ,高原的光和温的互相补偿作用能使光反应和暗反应协调进行 ,有利于光合作用。其土壤 P的含量远低于根茎和叶 ,Fe含量则为土壤 >根茎 >叶 ,其中 ,根茎与叶相差不大 ,但它们与土壤相差 50~ 1 1 0倍 ;Ca、Na、Mn、Cu的含量表现为土壤 >叶 >根茎。
2000, 20(5):820-823.
摘要:在恒温 1 5,2 0 ,2 5,3 0和 3 5℃下 ,对美洲斑潜蝇在菜豆上的发育和繁殖做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 1 5~ 3 5℃范围内 ,未成熟期各虫态 (卵、幼虫和蛹 )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 ,发育速率呈逻辑斯蒂曲线变化 ;卵期孵化率在 2 5℃中最高 ;各温度下幼虫期存活率最高 ,低温 1 5℃和高温 3 5℃对蛹的存活有明显抑制作用 ,1 5℃时蛹的死亡率达 3 9.6%。成虫寿命一般在 2 0 d以内 ,与温度呈直线负相关 ;繁殖力最高可达 2 81 .91粒卵 /雌 ,平均产卵量与温度关系呈抛物线趋势。
2000, 20(5):824-829.
摘要:运用群落生态学的方法 ,研究了转 Bt( Bacillusthuringiensis)基因棉田昆虫群落及害虫和天敌亚群落多样性 ,对多样性及其主要组成成分——物种数、个体数、均匀度、优势集中性进行了通径分析。试验设 3个处理 :转基因棉自然控制(全生育期不施用任何农药 ,简称自控田 )、转基因棉综合防治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简称综防田 )和常规棉自然控制 (常规品种 ,全生育期不施用任何农药 ,简称对照田 )。结果表明 :转基因棉田昆虫群落、害虫和天敌亚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低于常规棉 ;决定 3种棉田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的主要因素均为均匀度和优势集中性 ,即均匀度值越高 ,优势集中性值越低 ,则多样性越高 ;决定害虫亚群落的主要因素各不相同 ,对照田和自控田为优势集中性和均匀度 ,综防田为优势集中性和物种数 ,即优势集中性值越低或物种数越高 ,则多样性越高 ;决定天敌亚群落的主要因素亦不同 ,对照田和自控田为物种数和优势集中性 ,综防田为均匀度和优势集中性。害虫亚群落的多样性对总群落的多样性影响最大。
2000, 20(5):830-840.
摘要:城市是一类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社会 -经济 -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城市人类活动对局地、区域和全球环境的胁迫效应 ,自然生态系统的响应机制 ,城市时、空、量、构、序的耦合规律、动力学机制和控制论方法是当前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介绍了转型期城市人类生态影响研究的一些主要国际科学计划 ,如 SCOPE及 IHDP等 ,综述了城市生态学研究三大前沿领域的国际研究动向和案例 ,即人居生态学、产业生态学和城镇生命支持系统生态学。介绍了城市生态影响评价的几种重要的新方法 ,如生命周期评价、生态能值分析及生态足迹评估等。最后扼要总结了我国城市生态学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框架。
2000, 20(5):841-848.
摘要:生态旅游是新兴的旅游形式和思想 ,是应用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领域 ,为旅游学界、生态学界及其它相关学科所关注。因此较为系统地讨论了生态旅游的产生、定义、特点与理论基础等基本问题 ,分别阐述了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业、生态旅游环境等 4个要素的研究概况 ,重点分析了生态旅游规划与管理的研究现状 ,还归纳了生态旅游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以上基础上 ,总结了生态旅游研究的特点 ,并对研究方向作了评述。
2000, 20(5):849-854.
摘要:植物化感作用是生态学研究中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 ,对植物为什么和在什么条件下释放化感物质这一重要问题有不同的认识。在对环境胁迫下植物化感作用的变化及环境胁迫因子对化感物质的诱导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评述后 ,指出植物化感物质的产生和释放是植物在环境胁迫的选择压力下形成的 ,植物化感作用是植物在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性机制。
2000, 20(5):855-862.
摘要:综述了有关铝对植物的毒害及植物耐铝机理的研究成果。铝可以从植物的不同生物水平上影响植物的生长 ;不同植物耐受铝的能力不同 ,耐受性植物可在机体内形成各种耐受机制 ,以抵抗环境中铝的压力。这在受损土壤环境中的生态系统恢复具有应用前景。
2000, 20(5):863-868.
摘要:绵羊是一种短光照型生殖动物 ,具有明显的生殖季节性。人们普遍认为 ,绵羊生殖周期与环境光周期的同步变化是通过褪黑素作用于下丘脑 -垂体 -性腺轴系统来实现的。近年来的不少研究结果表明 ,绵羊对光周期的感受性还受褪黑素受体的调控。现从生态学 (光周期的生殖效应 )、神经内分泌学和分子生物学 (褪黑素受体 )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出发 ,对褪黑素调控绵羊自然季节性生殖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系统综述。
2000, 20(5):869-874.
摘要:综合论述了植物根孔的概念 ,在土壤中的形成、分布以及生态功能。指出植物根孔是土壤大孔隙研究中的重要部分 ,是一个由植物根系、土壤、土壤微生物、水、空气等组成的“多介质界面”,众多的土壤生物过程在此发生 ,它在土壤水分、溶质传输以及环境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等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湿地生态系统中 ,发达的地下根孔系统为利用人工湿地系统净化污水、处理污泥等工程提供良好的污染物吸附转化界面以及“微生物消化池”。由于其界定的困难和研究方法的限制使得植物根孔的研究相对较少。深入研究植物根孔在土壤中的形成和功能对拓展和完善土壤大孔隙以及优先水流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同时还探讨了植物根孔方面可能的优先研究领域。
张小全 , 吴可红 , Dieter Murach
2000, 20(5):875-883.
摘要:树木细根在森林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起重要的作用。树木细根研究及研究方法探讨也成为当今森林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在中国 ,对树木细根生产和周转的研究尚未引起充分重视。在此介绍了目前国外普遍采用的树木细根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适用性以及不同方法的研究比较 ,以期对我国开展树木细根方面的研究有所裨益。
2000, 20(5):884-892.
摘要:生境片断化是指大而连续的生境变成空间隔离的小种群的现象。生境片断化对植物种群遗传效应包括生境片断化过程中的取样效应及其后的小种群效应 (遗传漂变、近交等 )。理论研究表明 ,生境片断化后 ,植物种群的遗传变异程度将降低 ,而残留小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将升高。然而对一些植物的研究表明 ,生境片断化对植物种群的遗传效应要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如世代长度、片断化时间、片断种群的大小、基因流的改变等。最后 ,针对生境片断化的种群遗传后果 ,讨论了在植物种群遗传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
2000, 20(5):893-887.
摘要:幼苗阶段是植物种群生活史中亏损最严重的时期之一。通过干旱处理和去叶试验研究了辽东栎幼苗的生态反应。结果表明 :( 1 )干旱处理显著降低了单叶面积、叶面积比和叶比重 ,从而也降低了单株生物量 ,但根比重却较对照组有显著上升 ;( 2 )去叶显著提高了单株叶数、叶面积比和叶比重 ,尽管单株生物量只稍高于对照组 ,这说明辽东栎在去叶后有一定的补偿能力。
2000, 20(5):898-902.
摘要:对中国 1 60个气象站 1 0 a的连续 AVHRR NDVI数据、气象观测数据进行相关分析 ,并结合植被覆盖类型资料深入探讨了 AVHRR NDVI/气温和 AVHRR NDVI/降水相关系数的地区差异及其随植被类型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对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气温对植被的影响超过降水。就自然植被而言 ,其对降水的敏感性趋势为草本植被大于灌木植被 ,灌木植被大于乔木植被。就农作物而言 ,降水影响取决于耕作制度、作物种类、降水季节分配、灌溉方式等因素。在华中、新疆等灌溉农业区 ,降水对植被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弱 ;而在东北、华北、四川盆地等地区 ,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起决定性作用。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