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0, 20(4):533-540.
摘要:水母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类群。根据 1 959年以来在渤海进行的几次较为全面的调查资料 ,对渤海水母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与季节变化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共记录到水母类 4 1种 ,其中水螅水母 35种 ,钵水母 4种 ,栉水母 2种。主要以近岸低盐类型为主 ,高盐种类少并且出现时间短。渤海水母类密度的季节变化有 3个高峰 ,出现在冬季 ,夏季和秋季 ,分别由八斑芮氏水母、酒杯水母属、和平水母属、五角水母构成。渤海水母类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季节特点 ,冬季和夏季以莱州湾密度最高 ,春季为渤海湾最高 ,秋季为中央海区最高。辽东湾水母类的密度在各个季节都不算高。
2000, 20(4):541-544.
摘要:萼花臂尾轮虫的交配行为大致可分为 5个阶段。除雌雄性比为 1∶ 2和 1∶ 3时混交雌体的受精率为 1 0 0 %外 ,其余性比下混交雌体的受精率皆无显著的差异。可受精的混交雌体百分率和具受精能力的雄体百分率皆随年龄的增大而下降。所有的混交雌体在出生后的 4 h内均易于受精 ;以后随着龄长 ( X,h)的增加 ,可受精的混交雌体百分率 ( Y,% )呈非线性下降 :Y=1 66.6386-1 7.81 3X+0 .4 837X2。当龄长达 1 8h时 ,所有的混交雌体皆不易受精。雄体在出生后的 8h内 ,90 .63%~ 91 .61 %的个体均具有受精能力 ;以后随着龄长 ( X,h)的增加具受精能力的雄体百分率 ( Y,% )呈线性降低 :Y= 1 52 .50 54-6.632 9X。雌雄性比和雌雄交配时的年龄对产休眠卵的混交雌体的产卵量都无显著的影响。
2000, 20(4):545-551.
摘要:在 1 98 8~ 1 996年 5个时段景观遥感制图的基础上 ,利用细胞自组织模型对深圳市龙华地区城镇建成区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模型共选择了高程、坡度、距最近干线公路的垂直距离、斑块相邻度指数和形状指数等 5个变量参与非城镇用地单元的综合转移概率计算 ,利用 1 988~ 1 990年的城镇扩张结果确定不同变量的权重参数 ,利用 1 992、1 994和 1 996年的数据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 ,细胞自组织模型可以很好地反映模拟起始年份已有城镇斑块的增长过程 ,但是模型不能自动判定新出现的城镇斑块并模拟其动态变化过程 ,成为该模型应用的一个重要限制性因素。
2000, 20(4):552-558.
摘要: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 ,采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 USLE)及其修改式估算了海南岛现实土壤侵蚀量和潜在土壤侵蚀量 ,得到了海南岛生态系统土壤保持的空间分布特征 ,研究表明 :中部山区的生态系统的土壤保持能力较其它地区大 ,全岛年土壤保持总量为 1 .58× 1 0 7t,并利用市场价值法 ,机会成本法和影子工程法评价了各类型生态系统的土壤保持价值。海南岛年土壤保持总价值为 74 92 .4 1万元 ,其中减少土地废弃价值为 4 9.37万元 ,保护土壤肥力价值为 72 74 .2 2万元 ,减轻泥沙淤积价值为 1 68.82万元。
2000, 20(4):559-567.
摘要:选取 4个斑块形状指数 (斑块的周长面积比 SI1、斑块周长与等面积的圆周长之比 SI2和两个斑块分维 SI3和SI4 )并借助 GIS软件 ARC/ INFO对北京地区植被景观中的斑块形状进行分析 ,又对这四个形状指数进行了 Pearson相关分析和 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SI1与 SI4、SI2与 SI3两两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的秩相关 ,SI1与 SI2、SI2与SI4、SI3与 SI4两两之间均呈显著的负的秩相关。因此 ,这些指数之间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信息重迭。但考虑到 SI2不受测量单位的影响 ,是一个值得推荐的形状指数 ;SI1虽说受测量单位的影响 ,但没有本质上的影响 ,只不过放大或缩小一定的倍数 ,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形状指数 ;SI3和 SI4都受测量单位的影响 ,且有本质上的影响 ,不是很合适的形状指数。相对来说 ,各森林类型的 SI1都比较大 ,而各灌丛类型的 SI1都比较小 ,说明前者斑块的单位面积中的边界数量多 ,后者斑块的单位面积中的边界数量少 ;同时 ,SI1随斑块面积的增大而减小 ,这说明斑块越大 ,单位面积中的边界数量越少。72个斑块类型中 ,绝大多数森林类型、果园类型和水体斑块的形状指数SI2值都比较小,其它类型的I2值一般都比较大,这说明前者的斑块形状比后者更紧凑;同时,SI2随斑块面积的增大而增大,这说明斑块越大,班块形状越不紧凑。
2000, 20(4):568-572.
摘要:在使用 5m× 50 0 0 m样带进行调查获得的植被盖度数据的基础上 ,通过半方差分析和分形分析揭示了毛乌素沙化草地沙生半灌木群落植被盖度的空间变异特点。半方差分析揭示出植被盖度的多尺度变异和等级斑块结构 ,在取样范围内至少存在着 3个等级。分形分析得出毛乌素沙地沙生半木群落植被盖度的分维 D=1 .90 ,接近于 2 ,指示着大部分空间变异发生在较小的尺度上 ;分段分形分析得出不同尺度范围内的分维 ,反映了空间异质性的多尺度变异性。这一结果揭示了荒漠化过程引起的生境破碎化。
2000, 20(4):573-580.
摘要:采用样带调查法测定了长白山岳桦林缘形状对入侵苔原木本植物组成和分布、树木生长和死亡的影响 ,阐述了林缘形状形成与生境小气候的关系 ,探讨了不同形状林缘更新格局形成的原因和林线的动态。林缘入侵物种主要由岳桦和东北赤杨组成。凹型林缘外入侵树木向苔原侵展的距离和茎数 ,以及平均基径、基面积之和及平均高度均明显高于直线型和凸型林缘 ,其中凸型林缘的值最低 ,且随远离林缘降低最为迅速。随远离林缘入侵植株枯梢率增高 ,分枝数增多。凹型林缘外死亡植株具有较宽的径阶和较大径级 ,平均死亡植株数也最多 ,而凸型林缘则最低。凹型林缘死亡植株数的峰值与入侵植株数量的高峰区间吻合 ,密度制约可能是幼树死亡的主要原因 ;直线型和凸型林缘林缘植株死亡峰位于茎数较少的样带中部和尾部 ,环境的恶劣性可能是植株死亡的主要原因。林缘小地形异质性是产生林缘形状的根本原因 ,林缘形状引起的入侵格局的显著差异是风和积雪等生态因子和生态流在空间上重新组合的结果 ,林缘形状对木本植物向苔原侵展具有强有力的控制作用。长白山岳桦林线尚未达到应有的潜在高度 ,林缘形状引起的“凹凸逆转”的生态效应可能是岳桦林线上升的一种机制。
2000, 20(4):581-586.
摘要:干扰是自然界中无时无处不在的一种现象 ,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 ,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演替。根据不同分类原则 ,干扰可以分为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 ;内部干扰和外部干扰 ;物理干扰、化学干扰和生物干扰 ;局部干扰和跨边界干扰。常见的干扰类型包括火干扰、放牧、土壤物理干扰、土壤化学干扰、践踏、外来种入侵、洪水泛滥、森林采伐、矿山开发、道路建设和旅游等。干扰主要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多重性 ;2生态影响的相对性 ;3明显的尺度性 ;4是对生态演替过程的再调节 ;5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协调的现象 ;6时空尺度的广泛性。干扰的一个突出作用是导致生态系统中各类资源的改变和生态系统结构的重组。干扰的生态环境影响有利有弊 ,不仅取决于干扰本身性质 ,还取决于干扰作用的客体。适度的干扰可以促进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的保护。因此研究干扰的性质、生态效应、有利的适度规模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000, 20(4):587-593.
摘要:研究了 9a草地恢复演替系列中斑块边界形状和斑块面积分布动态 ,并进行了尺度转换分析。獐茅斑块的边界分维数和斑块化指数最高 ,羊草斑块的较低 ,碱蓬斑块的斑块化指数略小于羊草斑块 ,边界分维数大于羊草斑块。其他类型斑块的两种指数基本上介于獐茅斑块和羊草斑块之间。斑块化指数的年际变动滞后于斑块边界分维数。斑块边界分维数在整个试验的尺度范围内符合同一自相似规律 ,斑块的面积分布格局在不同的尺度上有不同的自相似规律。
2000, 20(4):594-597.
摘要:报道我国内陆水体单殖吸虫的宿主特异性的研究。研究表明单殖吸虫有很强的宿主特异性 ,但不同种类的特异性有很大的差别。从目前已有的记录来看 ,60 %以上的单殖吸虫只有 1种宿主 ,约 75%的单殖吸虫的宿主仅为 1属 ,超过97%的单殖吸虫的宿主在 1科之内。没有 1种单殖吸虫可寄生于超过 3个科的宿主中 ,但大钩指环虫可在 2 3属 33种宿主中寄生。在科和属特异性水平上 ,以锚首虫科和指环虫科单殖吸虫的特异性较强 ,三代虫科次之 ,双身虫科最弱 ;而在种特异性水平上 ,这四科单殖吸虫的宿主特异性并无显著的差异 ( P>0 .0 5)。
2000, 20(4):598-600.
摘要:应用同位素标记法 ,研究了对硫磷对三角褐指藻核酸和蛋白质合成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 ,低浓度的对硫磷 (≤1 .5mg/L)对三角褐指藻的生长有刺激作用 ,而高浓度的对硫磷 (≥ 2 .0 mg/L)却严重抑制三角褐指藻的生长。低浓度对硫磷在促进生长的过程中 ,藻细胞中蛋白质、DNA、RNA3种大分子物质的合成活跃 ,其合成速度升高 ;而在高浓度对硫磷的胁迫下 ,蛋白质、DNA、RNA的合成明显地受到了抑制 ,合成速度降低。
2000, 20(4):601-605.
摘要:试验对雌蛾设置 5个食物处理 ,定量地研究了成虫取食对棉铃虫雌蛾繁殖和寿命的影响。成虫取食对雌蛾寿命和产卵量均有显著影响 ,补充营养延长雌蛾寿命、提高产卵量 ,并且补充营养对产卵量的影响比其对寿命的影响更大。分析表明补充营养的作用在于提高雌蛾后期的存活率和产卵量 ,前期补充营养比后期补充营养具有更大的作用。雌蛾体重及其腹部干重受成虫食物和雌蛾日龄的双重影响。补充营养时雌蛾体重、腹部干重及其脂肪含量下降慢。补充营养可能是棉铃虫种群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前期补充营养的作用尤为突出。
2000, 20(4):606-610.
摘要:报道了温度对真水狼蛛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在 2 0~ 32℃恒温条件下 ,随着温度的升高历期逐渐变短。真水狼蛛在武汉地区一年可发生 2~ 3代。幼蛛发育到成熟所需蜕皮次数与温度有关 ,在各种温度下 ,均以蜕皮 6次的个体最多。 2 8℃恒温条件下 ,产卵率最高 ,孵化率最高 ;30℃下单雌产卵量最大。母蛛携带幼蛛的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根据真水狼蛛在 6种恒温下的幼蛛存活率、雌蛛产卵率、产卵量和孵化率组建了真水狼蛛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实验种群增长表。在 6种温度下 ,其种群数量均呈上升趋势 ,其中以 2 8℃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繁殖一代种群数量可增加 73.52倍。
2000, 20(4):611-614.
摘要:在海南岛橡胶林内 ,每月观测海南山蛭 H aemadipsa hainana种群数量 1次 ,已观测 8a。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 1 0个气象因子对海南山蛭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1 )每年海南山蛭种群数量不同 ,8a间影响海南山蛭种群数量的主要气侯因素是 X1(月雨量 )、X3(月雨日 )和 X5(月有露日数 ) ;2 )海南岛 5~ 1 0月份为雨季 ,海南山蛭种群数量明显增大 ,影响山蛭种群数量的主要气候因素是 X5和 X10 (月最大风速和 )。从 1 1月份至次年 4月份为旱季 ,山蛭种群数量小 ,主要影响气候因素是 X1,3) 8a全部 2 3条回归方程中 ,在 1 0个气侯因素中 ,影响海南山蛭种群数量动态的主要气候因素是 X1,X5和 X10 。讨论了 7个气象因素与 1 0个气象因素对海南山蛭种群数量的影响情况。本研究结果为山蛭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0, 20(4):615-619.
摘要:大型多钩槽绦虫和隐藏新棘虫单独在黄鳝肠道内分布时 ,其分布位置十分相似 ,相似性系数 r=0 .92 2 6( p<0 .0 1 )。当两种寄生蠕虫在黄鳝中共同感染时 ,随着大型多钩槽绦虫的生长 ,其分布位置明显前移而隐藏新棘虫的分布位置则显著后退 ,生态位重叠明显下降。两种寄生蠕虫种间正关联显著 ,它们在宿主肠道内共存并不改变它们的感染强度。
2000, 20(4):620-623.
摘要:研究了食料、温度、光周期等外源性因子对亚洲玉米螟滞育的影响。试验证明 ,食料性质对其滞育诱导影响显著。取食玉米雌穗的幼虫对滞育诱导光周反应的敏感性强于取食棉铃的幼虫。在一定范围内 ,食料中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可促进幼虫的滞育诱导 ,而粗蛋白含量的增加则具有抑制滞育诱导的作用 ;两者的互作效应不显著。高温抑制滞育诱导 ,低温促进滞育诱导。短光周对幼虫的滞育诱导无特定的敏感龄期 ,但以 3龄与 2龄对短光周刺激敏感性较强 ;短光周的诱导强度具积累效应。
2000, 20(4):624-628.
摘要:不同温度下浸水对褐飞虱卵孵化、若虫存活率、成虫取食和繁殖及其寄主水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在相对低温2 2℃和 2 1~ 2 6℃的自然变温条件下 ,产卵后立即浸水对浙江和广西 2个褐飞虱种群的卵孵化影响均不明显 ,而在产卵后4 d浸水对浙江种群的卵孵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2 8℃浸水 5d和 35℃浸水 1 d后卵孵化率显著下降且孵化进程延长。卵浸水后的初孵若虫的存活率随卵浸水时间的延长明显下降。稻株浸水对其体内所含的昆虫必需氨基酸影响较大 ,其总量减少 ,而稻株内可溶性糖含量却显著增加 ,导致褐飞虱在浸水稻株上的若虫生存率、成虫取食量和繁殖力均明显下降。
2000, 20(4):629-633.
摘要:采用塑料膜、30 μm尼龙网分隔以及不分隔两种作物根系的盆栽装置研究了小麦 -大豆间作种间磷吸收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 ,两种作物根系用尼龙网分隔后 ,即种间磷竞争作用基本消除后 ,小麦对大豆磷吸收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表现为大豆生物学产量明显提高 ,是塑料膜分隔的 2 .5倍 ,是无分隔的 4 .6倍。尼龙网分隔 ,大豆的根系活力高于塑料膜分隔 4 5.2 % ,达显著水平。此外 ,尼龙网分隔形成小麦根面 ,大豆的根系呈偏向小麦根面的分布 ,塑料膜分隔 ,则以大豆株为中心在两侧呈均匀分布。得出结论认为 ,小麦对大豆磷吸收促进作用主要来自于小麦的根际效应。
2000, 20(4):634-638.
摘要:通过水培试验研究小麦根际铅、镉的生态效应 ,研究表明 ,培养介质由于铅、镉胁迫 ,介质 p H较对照发生变化 ,铅处理使介质 p H上升 ,而镉处理介质 p H还是下降 ,只是较对照变化缓慢 ;铅、镉胁迫根系泌出糖类含量增高 ,且铅 -镉交互作用对糖泌出的影响也达到了显著水平 ;根系形貌照相观察及电子探针能谱分析则表明 ,铅、镉对根系的毒害机制可能不同。
2000, 20(4):646-652.
摘要:通过多类型品种的田间分期播种和人工气候箱控温处理等试验 ,对稻米直链淀粉含量 ( Amylose content,简称 AC)的形成动态变化特征及灌浆结实期温度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水稻灌浆结实过程中稻米 AC的形成动态变化过程可以用三次或二次曲线进行模拟 ,灌浆初期籽粒中的 AC值很低 ,随之急剧上升 ,至 2 0~ 30 d左右达到最大值 ,然后 AC的变化基本趋于稳定 ;稻米 AC的形成变化与籽粒干物质积累过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但同时也表现出不同的生理生态特征 ;灌浆结实期温度对稻米 AC的影响效应主要表现在从齐穗开始到齐穗后 2 0 d左右这一时段 ,其余时段的作用较小 ,且温度对 AC影响的生态特征与品种本身的 AC类型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与品种熟性间的关系不甚明显 ,高AC品种一般在较高温度下 AC可达最大 ,低 AC品种的表现则相反。
2000, 20(4):653-658.
摘要:施肥是与产量、品质、成本、土壤培肥、污染等问题密切相关的复合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调控的重要措施。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效益最佳为目标 ,建立了“生态平衡施肥”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 ,结合国情提出“生态平衡施肥”实现的关键条件和具体模式。“生态平衡施肥”是以施肥系统养分循环原理“通用施肥模型”为理论基础 ,以实用和高新技术优化组装的技术体系为实现手段 ,以“生态型肥料”为载体的新的施肥系统。“通用施肥模型”建立在质量守恒定律和有效养分转化关系基础上。“生态型肥料”是同时满足高产、低投、没有污染等多目标的最佳肥料投入组合 ,其技术体系包括 :肥料改性、根域或肥域土壤条件改善、减少养分投入、养分再利用和循环技术 ;“生态平衡施肥模型”“特征参数”试验方法、专用肥配方试验方法 ;土壤有效养分速测方法 ;施肥预测系统和管理系统等。
2000, 20(4):659-662.
摘要:针对苏南太湖流域无机化、高氮量施肥方式 ,造成氮肥利用率下降、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这种现象 ,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水平下水稻的产量、氮肥利用率及氮肥水环境损失。并在以下研究结果的基础上 ,引入环境经济学的 Coase原理和农业技术经济学的边际收益分析原理求得 ,2 2 1 .5~ 2 61 .4 kg N/hm2 为苏南太湖流域目前生产条件下 ,兼顾生产、生态和经济三效益比较合理的水稻施肥量 ,相应的经济、生态适宜产量为 7379.6~ 7548.6kg/hm2。
2000, 20(4):663-668.
摘要:讨论不同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活性碳库和碳库管理指数 ( CPMI) ,结果表明 :不同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 CPMI明显受施肥、气候、土壤利用方式、耕种年限等因素的影响。供试土壤的活性碳含量范围为 0 .4 9~ 4 .99mg/ g,土壤 CPMI为51 .6~ 1 65。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 CPMI的影响顺序为绿肥 ( GM) >厩肥 ( FYM) >FYM+NPK>参考 ( REF) >NPK>对照 ( CK) ;在水稻土中 ,其相应的影响顺序为 :稻草 ( RSC) >FYM>FYM+NPK>PEF>NPK>CK。黄棕壤中 ,与 PEF的 CPMI值相比 ,GM、FYM和 FYM+NPK3个处理分别提高了 50 %、4 5.9%和 2 1 .9% ,NPK和 CK处理分别下降了6%和 38.1 %。潮土中 ,施肥 1 0 a的 CPMI值与施肥 5a的值相比较 ,FYM和 FYM+NPK处理提高了 2 8.4 %和 1 9.7% ,而 NPK和 CK处理分别下降 8.7%和 1 7.9%。相关分析表明 :CPMI与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p H的相关性高于 CPI、A、AI。 CPMI可灵敏地反映农业生产措施对土壤肥力、土壤碳库动态变化的影响。
2000, 20(4):669-672.
摘要:通过对矿区煤矸石风化物上几种不同复垦措施的复垦区 ,进行一系列土壤微生物及其生化特性的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各类微生物菌群、数量以及生物活性强度、放线菌和真菌的优势种属、土壤养分等均以覆土种植区大于不覆土区 ,豆科区大于禾本科区 ;而覆土厚度 ( 1 0~ 2 0 cm范围 )对土壤养分、生理群微生物及其活性等影响较小。可见覆薄层土( 1 0 cm左右 )种植豆科植物是矿区复垦中一项快速有效的措施。
2000, 20(4):673-677.
摘要:白桦的初始开花结实年龄在不同生境、不同起源情况下是有很大差别的。在相同的生境下 ,实生苗比萌生苗的始花年龄晚 6a以上 ,中生生境的林分始花期要早于湿生生境的林分 ,在同一年中花期的早晚因林龄而异。花序构件种群、生殖枝构件种群以及生殖枝花序数量都与树龄直接相关。花序构件数量壮年期 >老龄期 >结实初期。在同一生殖个体上 ,构件数量雄花序为中层 >上层 >下层 ,雌花序数量为上层 >中层 >下层。每个生殖枝平均的花序构件数量在 50~ 60 a后一直维持在很高的水平。老龄树生殖构件的减少是生殖枝的减少 ,而不是每枝生殖构件的减少造成的 ,花序构件数量随郁闭度的增大而减少。
2000, 20(4):685-691.
摘要:以正交实验探讨了普通野生稻、长喙毛茛泽泻和柳叶箬 3因子各 5个种植密度水平对各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 ,混作对 3种植物均有不利影响 ,初始密度越大 ,影响越大。各种群对于来自种间的竞争是敏感的 ,对来自种内竞争的影响也不可忽视。3个因子中 ,普通野生稻因子作用最大 ,柳叶箬因子次之。从测定的项目看 ,在不同的种植水平上 ,每一种群的无性繁殖率和单株生物量明显受到自身和其它因子的影响。初始密度越大 ,无性繁殖率越小。普通野生稻和柳叶箬种群的单枝生物量随着初始密度的增加而提高 ,但长喙毛茛泽泻种群单株生物量则随着初始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比起普通野生稻和柳叶箬种群 ,长喙毛茛泽泻种群在光合份额和有性生殖份额方面对密度的变化要敏感得多 ,其无性小株死亡率也随着初始密度的增加而上升。总之 ,柳叶箬种群有最强的竞争能力 ,普通野生稻种群次之 ,长喙毛茛泽泻种群竞争能力最弱 ,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当混作实验种群经一个生长季节后 ,面临被排除的危险。
2000, 20(4):692-696.
摘要:综述了植物化感作用室内培养和田间试验的研究方法 ,重点评述了化感物质的提取、分离、纯化、鉴定和检测方法 ,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需关注的问题。
2000, 20(4):697-701.
摘要:研究了四川大头茶 6个分布地 ,7个地理种群种子大小变异特征、种子萌发及幼苗发育特征。结果表明 ,种子大小存在明显地理变异 ,南方种群种子变异较大 ,北方种群相对较小。云南文山的种子最大最重 ,广西阳朔最轻最小 ,且最重约为最轻的 2~ 3倍。不同种群种子萌发率也存在差异。南方种子差异较大 ,北方种子差异较小 ,大种子普遍有较高萌发率。种子大小对幼苗生长速度、苗高、生物量 (鲜重 )有明显影响。
2000, 20(4):702-706.
摘要:报道了庐山的大型真菌 2 0 2种 ,分属于 81属 4 1科 ,其中食用菌 1 0 4种 ,药用菌 71种 ,毒菌 2 6种 ,菌根菌 33种及木腐菌 89种。庐山的大型真菌分属于下列植被类型中 :阔叶林型、针阔混交林型、针叶林型、竹林型、灌丛型和荒地型。并对庐山的大型真菌垂直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
2000, 20(4):711-714.
摘要:子午沙鼠 ( Merionesmeridianus)是荒漠和半荒漠地区常见的鼠种之一。作者于 1 991~ 1 996年 4~ 1 0月每月中旬 ,在内蒙古达拉特旗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鄂尔多斯沙地草场改良试验站。利用直线夹日法在站内的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固定沙地、丘间滩地、林地和农田中开展了种群数量调查。 6a共布放 1 2 4 2 4 5个夹日 ,捕获鼠 74 98只 ,其中子午沙鼠1 4 0 8只 ,在各种鼠中占 1 8.78% ,居第三位。子午沙鼠种群数量季节消长特点 ,4~ 1 0月数量波动曲线有两个波峰 ,1 0月数量最低。种群数量季节消长有年间差异 ,6a中年度数量变动经历了“低谷→上升→高峰→下降→低谷”5个期。 1 991年为低谷期 ,1 992年为上升期 ,1 993~1 994年为高峰期 ,1 995年为下降期 ,1 996年又为低谷期 ,显示了一个变化周期。以捕获率为指标 ,分别作出短、中期预测模型 ;用繁殖指数为指标 ,作出长期预测模型。并开展了预测 ,且预测准确。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