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郑海雷 , 赵松岭 , 王介民 , 黄子琛 , 米谷俊颜 , 大龙英治
2000, 20(3):357-362.
摘要:观测分析了 HEIFE地区绿洲中麦田的一些微气候特征 ,结果表明 SPAC中水势随高度呈显著梯度分布 ,在土壤 -植物以及植物 -大气界面 ,水势值存在两个大的跳跃 ;水势廓线存在明显的日变化 ;SPAC各部分水势变化的起伏顺序是大气 >植物 >土壤 ,说明水势变化受植物水分代谢进程直至气象因子的强烈影响和控制。冠层上方近地面风温湿的时空剖面显示出白天与夜晚相比 ,大气混合得较好 ;日出前则大气较为稳定 ;在典型晴天条件下 ,麦田上方的大气存在内边界。其结构受来自沙漠干热风的影响和控制。冠层内部也存在着温度、湿度、CO2 浓度、PAR、蒸腾作用、光合作用、气孔导度和叶温的垂直梯度 ,其廓线的日变化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强烈控制 ,同时也受冠层内部不同层面叶片水分代谢强弱以及土壤状况的影响 ,其温湿廓线表现出与冠层上方不同的变化模式。
2000, 20(3):363-368.
摘要:以黑河流域下游额济纳荒漠绿洲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景观生态的基本特点和景观嵌块体类型 ,通过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变化分析与景观生态功效的评价 ,利用 80年代和 90年代两期有关景观生态的资料 ,论述了水资源条件变化对研究区景观格局的影响 ,指出河流廊道是干旱区荒漠绿洲的主要生态流 ,河流廊道的变化是导致荒漠绿洲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
2000, 20(3):369-373.
摘要: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自然经济系统的高波动性是生态脆弱带的显著特征之一。系统的波动性、人口压力、脆弱性三者之间在空间分布和成因上均有密切的联系。坝上后山地区粮食单产的波动性高 ,并自南向北递增 ;而以农牧业总产值为代表的土地生产力的波动性与粮食的波动性正好相反 ,从牧区向农牧区逐渐加大 ,在张北尚义一带形成高中心。在温饱型的热量营养标准下 ,人口的绝对和相对超载状况同土地生产力的波动性成正比 ,线性相关在 0 .83以上 ,空间分布规律与土地生产力的波动性一致。由此表明 ,草场开垦面积大 ,作物结构单一 ,种植业比重高 ,人口超载严重 ,波动性就高 ,农牧业的不稳定性就增强。生态脆弱带自然经济系统的高波动性是气候同社会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第一性生产力受气候特别是高跃变降水的强烈制约 ,另一方面人们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尤其是滥垦给予了加强和放大。所以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波动性的高低实质上是对农林牧土地利用方式、产业结构、人口超载状况和整个系统稳定性的综合反映。因而 ,也是度量生态脆弱带脆弱度的实用指标之一。
2000, 20(3):374-377.
摘要:以浙江德清县排溪冲小流域生态系统为实例 ,采用定位土芯 Eu示踪和无界径流小区法研究了流域内坡地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磷素流失的影响 ,结果表明 :( 1 )坡地不同利用方式磷素流失差异明显 ,流失最严重的是竹园 ,其次是旱地作物和新建果园 ,再次是幼龄茶园 ,林地和未开发利用的荒草地磷素的流失较轻 ;( 2 )泥沙结合态磷 ( Particulate phospho-rus,PP)随泥沙迁移流失是红壤坡地磷素流的主要形式 ,6种利用方式中 ,PP流失量占总磷流失量的平均值为 78.0 7%。但土地利用方式不同有差异 ,荒草地、林地和幼龄茶园流失的磷素中可溶性磷 ( Dissolved phosphorus,DP)的比重较大 ,分别为 3 5.2 9%、3 1 .4 9%和 2 7.65% ;( 3 )竹园、旱地作物和新开果园磷素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是农事活动和雨季相吻合 ,因而如何调整农事活动时间是减轻坡地磷素流失的关键。
2000, 20(3):378-383.
摘要:利用多时段景观遥感制图信息和景观格局研究方法 ,对深圳市龙华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林地组分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动态分析 ,重点研究了该组分在 1 988~ 1 996年期间的一般结构特征和空间分布差异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 ,龙华地区由于快速城市化过程导致林地受到强烈的分割和转化影响 ,总面积损失了 4 9% ,并导致碎裂化、相邻度等景观结构特征发生显著变化。林地的动态变化过程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1 988~ 1 992年为大面积林地的碎裂化阶段 ,1 992~ 1 996年为小面积残遗斑块被大量转化阶段 ,最终使原来环绕龙华盆地周围的连续林地分布区域被分割成几个孤立的岛屿。1 988年工作区内林地呈低孔隙度水平的宏观异质性分布 ,1 992年呈随机分布 ,1 996年为高孔隙度水平的宏观异质性分布。研究还表明信息熵法和孔隙度指数可以优势互补 ,二者同时使用有助于全面了解景观异质性细节信息。
2000, 20(3):384-389.
摘要:以盖度作为物种多度指标 ,用描述物种多度分布的模型 :断棍分布、几何级数分布、对数级数分布和截尾对数正态分布研究了卧龙巴郎山岷江冷杉林线交错带附近草本群落的种 -多度分布关系。结果表明 ,截尾对数正态分布和对数级数分布能较好地拟合交错带附近群落的种 -多度分布 ,截尾对数正态分布模型更适合交错带群落 ,对数级数分布较好地适合亚高山草甸群落。对数级数分布的参数 α和对数正态分布的参数 λ是反映群落结构特征内在性质的量 ,可以作为物种多样性指数运用 ,它们能较好地反映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上述两个参数值的变化趋势表明 ,由岷江冷杉林到林线交错带 ,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加 ,并在林线交错带出现峰值 ;经林线向林外草甸多样性逐渐降低 ,但亚高山草甸仍比岷江冷杉林内草本群落拥有更高的物种多样性。
2000, 20(3):390-396.
摘要:通过对 1 7a生杉木人工林小枝的活体测定 ,研究了大气 CO2 增长对杉木中龄林净光合、呼吸、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等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 CO2 浓度为 4 5μmol/ L左右时 ,杉木针叶净光合速率比正常大气 CO2 下提高 1倍以上 ,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约 1~ 2倍 ;同时使光补偿点降低 ,饱和点和光抑制点提高 ,光量子效率提高 4 0 %~ 2 95%且阳枝大于阴枝 ,针叶暗呼吸降低 2 0 %~ 72 %。随着 CO2 浓度的增加 ,针叶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呈线性上升 ,约到 4 5μmol/ L以后 ,增加速率减慢 ,但 CO2 饱和点可达 1 1 6μmol/ L以上。杉木针叶对CO2 增长的这种反应 ,对大气 CO2 不断增长的条件下杉木生长是有利的 ,但对其长期反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000, 20(3):397-403.
摘要:研究了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物量 ,发现其中格木 ( Erythrophleum fordii)群落的生物量为 568.1 72 t/hm2 ,叶面积指数为 2 7.80 2 5m2 /m2 ,均高于大面积分布的厚壳桂 ( Cryptocarya chinensis)群落。用红外线 CO2 气体分析法 ,分层测定了格木群落主要植物的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 ,计算了群落的生产力和光能利用率。结果表明 ,格木群落的总生产力为 2 4 970 k J/m2 · a,由总生产力计算其光合有效辐射能的吸收利用率为 1 7.0 5% ,净生产力的利用率为 4 .4 82 % ,都比厚壳桂群落高。测定格木群落的生产力和光能利用率 ,对研究南亚热带森林群落的生产潜力有重要意义。
2000, 20(3):404-408.
摘要:试验以铁观音品种为材料 ,研究盆栽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对生态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 :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 ( Pn)随着光合有效辐射 ( PAR)增加而迅速升高。成龄叶片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分别在 50~ 1 1 0 μmol/m2· s和 1 80 0~2 0 0 0 μmol/m2· s左右 ,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随叶龄、环境温度不同而异。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对叶温的响应曲线类似抛物线型 ,环境温度为 2 4℃和 2 7℃时光合最适温度分别为 2 7± 2℃和 3 0± 2℃。光合最适温度也随叶龄不同而不同。当空气 CO2 浓度在 2 90~ 3 60μl/L时 ,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 ( Pn)随空气 CO2 浓度提高而提高 ,但当浓度高于 3 70μl/L或低于2 80μl/L时 ,Pn的增大或减小都很急剧 ,CO2 补偿点在 2 83μl/L左右。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 ( Pn)随着土壤水势逐渐下降而下降 ,临时性萎蔫点在 -50 k Pa左右 ,永久性萎蔫点在 -62 k Pa左右 ,同时复胁迫茶树的抗旱性明显提高。
2000, 20(3):409-411.
摘要:以长白山红松林的现存林木年轮资料为基础 ,采用辩识从被压中释压和早期生长于林冠空隙的分析方法 ,研究了长白山红松林中红松及其伴生树种的年轮生长方式的变化规律以及长白山红松林中小规模的干扰及干扰的影响。
2000, 20(3):412-416.
摘要:研究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倒木贮量的动态变化规律。阔叶红松林倒木贮量包括其现有倒木及其年输入量等贮量的变化规律。阔叶红松林现有倒木贮量开始为 1 6.2 5t/hm2 ,以后随时间减少 ,到 1 0 0 a后分解掉其干重的 85%左右 ,3 0 0 a后所剩无几。倒木年输入量平均约为 0 .6t/hm2 ,其贮量是随时间而增加 ,2 0 0 a后稳定在 3 1 t/hm2 ,可保持到该群落的顶级时期。倒木总贮量的变化在初期呈增加趋势 ,而后随着现有倒木的完全分解 ,倒木贮量就与其倒木的年输入趋于一致 ,最后稳定在上述水平上。
2000, 20(3):417-422.
摘要:对北京杨水分生理生态的研究表明 ,生长期北京杨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呈早晚低、中午高的抛物线型。生长期北京杨蒸腾速率 ( Tr)的平均值为 598.8mg/ gld· h。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分别与光照强度 ( L)及光照强度 ( L)与气温 ( T)和相对湿度 ( H)的复合因子 ( L· T;L/ H)相关性极显著。生长期北京杨小枝水势 ( Wp)的平均值为 -1 .0 50 6MPa;早、晚高、午间低。小枝水势日变化与 L及复合因子 L· T、L/ H 相关性极显著。 8~ 1 0月光合速率 ( Pn)的平均值为 1 1 .94 mg/ dm2· h;光合速率日变化与 L日变化的关系显著。北京杨饱和含水时的最大渗透势 ( Ψsat)、膨压为零时的渗透势 ( Ψtlp)和质外体水相对含量 ( AWC)的变化规律表现为从生长期初到生长期末 (绝对值 )逐渐升高的趋势 ;而膨压为零时的渗透水相对含量( ROWCtlp)和膨压为零时的相对含水量 ( RWCtlp)呈波动变化 ,但仍具有生长活跃期 ( 5、6和 8月份 )较高的特点。
2000, 20(3):423-429.
摘要:根据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 3个对比集水区的研究 ,天然更新 4 0 a山地雨林生态系统在 5~ 9月份 ,蓄养降水资源的51 .8% ;1 0~翌年 2月份 ,补枯径流水量 1 4 3 .5mm;特大暴雨的径流响应从 3 2 .7%~ 62 .5%、随系统蓄满程度变化。集水区降雨、径流水体 COD、氨氮、酚、Zn、Cu、Pb、Cd、Ni的浓度含量远低于地面水环境质量 类标准 ;山地雨林系统对降雨中氨氮、酚、Pb、Cd、Zn浓度贮滤强度分别达 2 3 .7%、1 4 .1 %、1 6.3 %、2 5.5%、3 2 .3 %、年贮滤流失强度分别为 4 7.2 %、4 0 .6%、4 2 .1 %、4 8.2 %、91 .8% ;特大暴雨洪峰消减时段变化中 ,Cu、Pb流量贮滤达 66.4 %、50 .3 %、Zn浓度含量贮滤强度在 4 9%~ 77.8%、Cd浓度含量贮滤达 92 .9%。天然恢复 4 0 a山地雨林较人工恢复杉木幼林系统 ,台风特大暴雨年的水分循环中 ,山地雨林系统年减少泥沙流失量 6.0 1 t/hm2 ,保存养分 2 4 1 .5kg/hm2 ,无台风特大暴雨年 ,其减少泥沙流失0 .4 3t//hm2,保存养分17.3kg/hm2。显示出热带林极其显著的水文生态功能。
2000, 20(3):430-433.
摘要:红松天然种群有许多适应风媒传粉的特点 ,传粉多集中发生在睛朗天气较多的 6月中旬 ,物候期延迟或雨季提前可导致花粉大量损失 ,授粉不足。花粉在不同高度上分布有一定差异 ,在授粉有效高度 ( 2 5m左右 )花粉密度最大。红松花粉短距离传播效率较低。
2000, 20(3):434-439.
摘要: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 ,应用等位酶分析方法测定了松嫩平原南部微生境条件下羊草灰绿色和黄绿色两种生态型 9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程度。羊草种、种群和生态型水平都维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两种生态型之间有明显的遗传多样性差异及遗传分化。灰绿型和黄绿型的多态位点百分率分别为 67.3 %和 57.1 % ,等位基因平均数分别是2 .2和 1 .9,期望杂合度分别为 0 .3 4 8和 0 .2 98。两种生态型种群之间平均遗传距离是 0 .1 8,而同一生态型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仅分别为 0 .0 4 5和 0 .0 99。灰绿型和黄绿型种群间遗传一致度为 0 .83 6,相同生态型种群间遗传一致度分别是 0 .956和 0 .91 4。
2000, 20(3):440-443.
摘要:将来自内蒙古不同地区及吉林盐碱地的羊草 ( Leymuschinensis)种子同时栽培于校园 ,以 5个样点 (阿旗、定位站、西乌旗、谢尔塔拉、吉林 )的羊草幼叶为材料 ,选用 2 0个随机短引物 ( 1 0 nt)进行了 DNA随机扩增 ,共计获得 1 0 0个多态性片段。所得 RAPD数据利用自编的计算机软件进行聚类分析、构建分子进化树 ,结果表明 :定位站和西乌旗遗传距离最近 ,应为同一生态型 ;而吉林和谢尔塔拉分属不同生态型 ;阿旗较特殊与其它 4个地理种群有很大区别 ,也应单独作为一种生态型。此结果与对羊草的水分胁迫下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的聚类图较相近 ,从而进一步证实水分是影响羊草种群间遗传变异和生态型分化的一个最主要的因子。
2000, 20(3):444-447.
摘要:通过开顶式气室 ( OTCs)研究臭氧对冬小麦不同发育时期 (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 )的叶片膜保护系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在臭氧胁迫下 ,小麦叶片叶绿素 a、b含量明显下降 ,膜透性增加、丙二醛 ( MDA)含量上升 ,过氧化氢酶( CAT)活性开始上升后转为逐渐下降 ,过氧化物 ( POD)活性逐渐或急剧上升。臭氧诱导了活性氧生成 ,影响了抗氧化酶的活性 ,造成活性氧产生和清除之间的不平衡 ,促进了膜脂过氧化 ,对叶片膜保护系统产生危害 ,加速了叶片衰老进程。
2000, 20(3):448-451.
摘要:采用人工控制光温条件的蛭石 -营养液相结合的培养方法 ,对根分泌物活化难溶性硫化镉以及对水稻吸收、运输镉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缺铁水稻根分泌物和缺铁小麦根分泌物均能活化水稻根际的难溶性镉 ( Cd S) ,促进了水稻对这部分镉的吸收和运输 ;但二者的活化强度不同 ,缺铁小麦根分泌物对镉的活化作用较缺铁水稻根分泌物强。
2000, 20(3):452-457.
摘要:研究由秸秆腐解产生的化感物质 :阿魏酸 ( t-FA)、对羟基苯甲酸 ( p-HA)和苯甲酸 ( BA)在不同浓度下对厌氧培养的枯草芽孢杆菌 ( Bacillussubtilis)的生长及其反硝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3种浓度的阿魏酸 ( 5.1 5、2 .58、0 .2 6mmol/L)均表现出对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对羟基苯甲酸 ( 0 .3 6、3 .62、7.2 4 mmol/L )对生长影响不明显。 8.1 9mmol/L和 4 .0 9mmol/L的苯甲酸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而 0 .4 1 mmol/L的苯甲酸与对照无差别。实验表明枯草芽孢秆菌不仅能转化 NO- 3生成 NO- 2 ,而且还能转化 NO- 2 生成 N2 O。 3种化感物质对 NO- 3的转化均表现抑制作用 ,其抑制作用强弱依次为阿魏酸 >对羟基苯甲酸 >苯甲酸。高浓度的抑制作用强于低浓度。阿魏酸在 5.1 5mmol/L和 2 .58mmol/L浓度下 ,其抑制作用的差异显著性分别为 P<0 .0 1 ,P<0 .0 5。 NO- 2 的生成与 NO- 3的减少相互有关联 ,第 3天测定时 ,各处理中NO- 3急剧减少,而NO-2急剧增加。在阿魏酸、苯甲酸处理中的NO-2积累高峰在第3天、第4天,然后下降。而在对羟基苯甲酸的处理中NO-2的积累一直上升,在第6天的观察中仍未出现下降趋势。3种化感物质均能抑制N2O的生成,至于在田间的抑制效果尚需进一步试验。
2000, 20(3):458-462.
摘要:通过系统样方调查 ,研究了卧龙大熊猫生境的物种结构与群落特征。结果表明 ,大熊猫原始生境群落特征表现为每个样方内的物种数平均为 2 1 .57个 ,盖度为 1 .64 ,物种多样性指数为 1 .57,优势度指数 0 .3 8,最大平均树径达 79.4 cm,平均每平方米竹类生物量为 6.73 kg。大熊猫对生境的群落结构也有较广的适宜性 ,在卧龙落叶阔叶林 ,落叶 -针叶混交林及针叶林 3种植被类型均可为它的适宜生境。但生境适宜性程度及生境质量主要受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生境的群落特征如物种数、物种多样性等指标将比原始生境高。而物种优势度 ,群落高度与最大平均树径以及重要值则下降。竹类的生物量与更新能力也表现为下降的趋势。
2000, 20(3):468-473.
摘要:研究了盐度、p H和温度对黄鳍鲷 Sparuslatus( Houttuyn)、平鲷 Rhabdosargussarba( Forskal)、黑鲷 Sparus macro-cephalus( Basilewsky)和真鲷 pagrosomusmajor( Temminck et Schlegel) 4种鲷科鱼类精子活力的影响 ,比较了南海区 4种鲷科鱼类精子对盐度、p H和温度的适应性 ,探讨了 4种鲷科鱼类的精子激活条件与其生态习性的关系。黄鳍鲷、平鲷、黑鲷和真鲷精子激活所需的最低盐度分别为 8、1 0、>8、>1 0 ;激活的最适盐度则分别为 2 1、2 2、2 5、2 5;在高盐条件 (盐度4 0左右 )下 ,黄鳍鲷精子的适应性最强 ,精子活力最好 ,其次是黑鲷和真鲷的精子 ,平鲷精子对高盐条件的适应性最差。对黄鳍鲷、平鲷、黑鲷和真鲷精子在不同 p H值的海水中的活力观测结果表明 ,上述 4种鲷科鱼类的精子对 p H的适应范围较广 ,其精子激活所需的最适 p H值依次为 7.8、8.0、8.0、>8.0。平鲷、黑鲷、真鲷精子激活的适宜温度分别为 2 0 .2℃、2 0 .6℃、1 8.8℃。上述4种鲷科鱼类的精子激活所需的盐度、pH和温度条件与其生态习性密切相关。
2000, 20(3):474-481.
摘要:根据日本刺沙蚕作为动物性活饵在虾池食物链中的作用 ,对虾池生态系中的有机质收支 ,生物能量流动及其转化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虾池在养殖期间输入和合成的有机质能量为 1 3 72 5.1 4 k J/m2 ,其中 ,初级产量为 752 3 .82k J/m2 ,约占总输入的 55%。有机质在养殖期间的支出量平均 1 0 3 59.2 8k J/m2 ,其中 ,生物呼吸 7988.4 9k J/m2 ,占总支出的 77% ;对虾产量平均 874 .4 9k J/m2 ,占总支出的 8.4 %。虾池的收入大于支出 ,平均有 2 4 .5%的收入有机质沉积池底。在虾池能量收支中 ,对虾产量与输入和合成有机质能量之比及虾产量与人工饵料能量之比分别平均为 6.4 %和 1 4 %。
2000, 20(3):482-484.
摘要:采用溶液培养方法 ,以锗作为胁迫因子 ,研究了锗对 4种微藻 :钝顶螺旋藻 ( Spirulina platensis)、盐生杜氏藻( Dunaliella salina)、湛江叉鞭金藻 ( 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和微绿藻 ( N annochloropsis.sp)光合色素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经 1 0 mg/ dm3锗处理后 ,四种藻类细胞中的光合色素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有些色素发生明显的增加或形成 ,有些色素则减少或消失 ,但不同种间差别较大。此外还对锗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
2000, 20(3):485-489.
摘要:利用性诱捕器调查了棉铃虫越冬代至 3代棉铃虫成虫种群的种群密度 ,而后用 4种地统计模型拟合其种群的空间结构 ,并分析它们的空间关系 ,其结果如下 :( 1 )越冬代种群在全方位、90°及 1 3 5°方向上空间模型均为线型 ;在 0°及 4 5°方向上分别为球型和指数型 ,模型的参数表明越冬代成虫的空间相关距离为 6.0 1~ 8.0 1空间单位 (单位为 1 0 0 m,下同 ) ,异质系数为 54.60~ 83 .50 ,空间依赖度为 1 50 .0 0~ 1 80 .60。 ( 2 )一代种群在全方位、0°、4 5°、90°及 1 3 5°方向上的空间模型分别为线型、球型、线型、球型和球型 ;模型的种群参数表明一代成虫的空间异质系数是 53 6.0 0~ 588.1 0 ,相关距离为1 6.0 2~ 1 9.0 7空间单位 ,空间取样方差约是 2 60 0。 ( 3 )二代成虫在全方位、0°和 4 5°方向的空间模型均为指数型 ,在 90°及1 3 5°方向的模型均为球型 ;模型的参数表明二代成虫的空间异质系数为 5.56~ 2 5.93 ,空间取样方差是 53 .4 9~ 64 .96,相关距离为4.54-5.33空间单位。(4)三代种群在全方位、0°、45°、90°及135°方向的模型分别为指数型、球型、指数型、线型和指数型,模型的参数表明三代成虫的空间异质系数为291.93-493.67,空间取样方差为1199.53-2311.72,相关距离是4.31-5.33。
2000, 20(3):490-494.
摘要:结果表明 ,高温对天蚕 ( Antheraea yamamai)卵巢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 3、4龄幼虫卵巢生长发育在 2 0~ 2 9℃范围内随温度提高而加快 ,3 2℃下则略有下降 ;5龄幼虫卵巢生长发育在 2 9℃和 3 2℃下明显受阻。在茧蛹期 ,若在刚结茧或化蛹第 1天即经受 3 2℃高温处理 ,卵巢大小及其可溶性蛋白含量多明显小于或低于 2 6℃ ,即其卵巢生长发育明显受阻 ;而在化蛹第 6天开始受 3 2℃高温处理 ,结果则似反之。正因为如此 ,在天蚕制种前 ,建议 3~ 4龄和 5龄幼虫饲育温度各以 2 6~ 2 9℃和 2 0~ 2 3℃为宜 ;结茧至化蛹初期茧蛹保护温度则以 2 6℃为适。此外还测定了 3 2℃高温对卵巢中 DNA和RNA含量的影响。
2000, 20(3):495-501.
摘要:采用培养皿 ,1承接茶蚜自然分泌蜜露 ;2收集蜜露浓缩后点于培养皿中心。逐头释放瓢虫于分别盛有这 2类蜜露的培养皿中心进行生物测定 ,两个试验均证明 :1蜜露强烈地吸引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 ,随着蜜露浓度呈梯度地增大 ,搜寻时间极显著地延长 ( P<0 .0 1 ) ;2蜜露可激发瓢虫的搜索行为由广域搜索型转换为地域集中搜索型。前 0~ 5s局限在较小范围内不断地转向 ,即搜索速度小 ,转动角度大。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显明变种最敏感 ,搜索和滞留时间也最长。用高效液相色谱定性定量地分析出蜜露中有茶氨酸等 1 3种氨基酸和蔗糖等 7种糖分。
2000, 20(3):502-509.
摘要:1993~ 1 996年作者研究了豆田 1 6种可控因素对夏大豆病虫害、天敌和产量的综合效应。根据既控病虫增产又保护生态的原则 ,综合评价了可控因素 ,提出了夏大豆病虫害系统最优控制策略 :同穴 ( 4:1式 )或间作 ( 9:2式 ) ,鲁豆 4 ,6月1 0日前后播种、1 80 0 g/hm2微肥拌种 ,N4 5kg/hm2 ,P2 O560 kg/hm2 ,K2 0 1 50 kg/hm2 ,有机肥 2 2 50 0 kg/hm2 ,甲拌磷 0 .3 6%拌种 ,多菌灵 0 .1 %拌种 ,抗蚜威 60 g/hm2喷雾防治大豆蚜 ,甲基异柳磷颗粒剂 67.5g/hm2撒施中耕防治蛴螬 ,Bt乳剂3 0 0 0 g/hm2喷雾防治食叶害虫和蛀荚害虫。组配了大豆玉米同穴、间作和纯作 3种种植方式的豆田病虫害系统最优控制技术。示范证明 ,系统控制技术具有控制病虫害效果好 ,增产显著 ,天敌显著增加 ,充分保护利用生态控害作用的特点。
2000, 20(3):510-513.
摘要:从植物非水力根信号的生理调节作用和生活史进化角度看 ,在水分亏缺条件下 ,自然选择会导致植物产生大量根系以增加对水分的竞争能力 ,而浅根系则可在干旱来临时 ,以快速反应的根信号来调节和平衡植株水分状况 ,度过干旱时期。但是 ,自然选择压力下的植物特征往往不利于作物籽粒产量这一种群水平上的属性的改善。作物产量的提高过程是一个不断加强的人工选择过程。在作物生产中 ,作物水环境得到了改善 ,强大的多年生竞争者基本消失 ,为强化人工选择力度 ,提高作物产量 ,麦类作物的根信号作用应当有所消弱。据此提出了在黄土高原农田环境下 ,麦类作物根系的理想分布应当是深而窄幅的形式。
2000, 20(3):514-523.
摘要:综述了镉 ( Cd)在植物中的积累、分布、形态和植物对镉毒害的反应及影响镉毒性因素的研究进展 ,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2000, 20(3):524-527.
摘要:DNA指纹图谱技术于 80年代末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于行为学尤其是动物繁殖行为学研究中 ,国内在此方面的应用尚少。综述了 DNA指纹图谱技术在动物行为学研究中的应用 ,介绍了 DNA指纹图谱的产生、实验操作方法、应用实例及其优缺点。
2000, 20(3):528-532.
摘要:研究了 5种不同浓度的含油废水对秋茄幼苗的叶片叶绿素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含水量、相对电导率与生物量、存活率、茎高生长量等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 ,50 mg/L和 1 0 0 mg/L浓度组不仅对植株无不良影响 ,而且能促进生长 ;2 0 0 mg/L组植株的某些生理生态指标受到影响 ,但整体上生长正常 ;4 0 0 mg/L和 80 0 mg/L组则对植株各项指标产生显著或极显著影响 ,甚至引起个体死亡。因此 ,在实验室条件下秋茄幼苗对含油废水有一定的耐受性和适应性 ,但高浓度则造成伤害。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