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何礼 , 魏辅文 , 王祖望 , 冯祚建 , 周昂 , 唐平 , 胡锦矗
2000, 20(2):177-183.
摘要:1994年至 1 996年 ,在冕宁县冶勒自然保护区设点 ,对相岭山系大熊猫的营养和能量利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该山系的大熊猫不仅能消化食物中的粗蛋白和粗脂肪 ,也能部分消化半纤维素。当以秆叶为食时 ,其粗蛋白、粗脂肪和半纤维素消化率分别为 61 .5%、50 .3 %和 2 3 .3 %;而当以竹笋为食时 ,消化率分别为 71 .9%、61 .5%和 2 9.6%;对竹笋中营养物质的利用率高于秆叶。由于不同季节食物组成、干物质摄入量和消化率不同 ,大熊猫每天从食物中摄取的能量各异 ,春季所获能量最低 ,为 1 72 2 2 .0 k J;夏秋季最高 ,为 2 83 2 9.4 k J;冬季介于其间 ,为 2 0 963 .5k J;约高于日能量支出1 4651~ 1 474 4k J。
2000, 20(2):187-192.
摘要:种群格局信息维数能够刻划格局强度的尺度变化程度 ,揭示出种群个体分布的非均匀性状况。采用信息维数对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种群格局的研究显示 ,各类兴安落叶松林中兴安落叶松种群格局的信息维数大小依次为越桔 -兴安落叶松林 ( 1 .4 80 ) >杜香 -兴安落叶松林 ( 1 .3 73 ) >杜鹃 -兴安落叶松林 ( 1 .3 2 1 ) >草类 -兴安落叶松林 ( 1 .0 93 )。虽为群落建群种 ,兴安落叶松种群格局的信息维数较低 ( <1 .5,远离 2 ) ,格局强度尺度变化程度较低 ,个体分布比较均匀。兴安落叶松 -白桦林中兴安落叶松种群处于劣势伴生地位 ,种群格局的信息维数更低 ( 1 .0 65) ,格局强度的尺度变化更加微弱 ,种群个体以星散分布为主。对以上几类森林类型的比较分析显示 ,格局强度尺度变化程度由高至低的次序为兴安落叶松天然林 ( 1 .3 1 7) >兴安落叶松 -白桦林 ( 1 .0 65) >兴安落叶松人工林 ( 0 .74 5)。信息维数的差异反映了更新状况的差异。
2000, 20(2):193-198.
摘要:根据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1 6个植物群落的样地调查资料 ,从种丰富度和不同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与植被类型、人为干扰程度、演替阶段等方面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本区植被类型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变化反映了其结构复杂程度、生境的差异。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随着人为干扰程度的增强而降低。群落内各层的物种丰富度的大小的顺序为“灌木层 >草本层 >乔木层”,而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大小顺序为“灌木层 >乔木层 >草本层”。群落多样性随群落演替发展而增高 ,但最稳定群落的多样性不是最高。物种重要值和株数作为测度指标计算群落多样性所得结果相近 ,与用覆盖度(冠幅面积 )作为测度指标计算的结果相差较远。 Shannon-Wiener指数在样地达到一定面积后趋于稳定 ,Simpson指数较之 Shannon-Wiener指数对样地面积更敏感。
2000, 20(2):199-206.
摘要:首次在 DCCA排序的基础上使用排序轴分类法 ( OAC) ,将其发展为一个新的典范分类方法 ,并应用这种方法对山西关帝山八水沟的植物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 ,共划分出 5类 ,效果较好。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表明 ,环境与群落结构因子在不同群落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 ,表明 DCCA排序轴分类法能较好地反映群落与环境的变异。因为 DCCA排序轴分类同时结合了植被因子与环境因子 ,所以它能较好地表达植物群落的环境梯度和结构梯度 ,反映环境与结构的空间变异特点。第 1排序轴表达了朝向暖干方向的梯度 ,植物群落类型由森林向灌丛过渡 ,森林群落由杨桦 -云杉混交林和华北落叶松 -白混交林向山杨 -辽东栎混交林过渡 ,主要反映小地形方面的水平变异与木本植物群落类型变异的综合梯度 ,变异尺度较小 ;第 2轴表达了朝向冷湿方向的梯度 ,植物群落类型由森林和灌丛向草甸过渡 ,森林群落由杨桦 -云杉混交林和山杨 -辽东栎混交林向华北落叶松 -白混交林过渡 ,主要反映海拔方面的垂直变异与植物群落类型变异的综合梯度 ,变异尺度相对较大。两者综合作用表达了该地区植物群落的空间生态梯度。DCCA排序轴分类具有 DCCA的优点 ,不仅能除去弓形效应,而且能同时结合多个环境因子;不仅能独立完成分类过程,而且其生态意义明确。因而,DCCA排序轴分类在群落与环境的生态分析中具有应用价值。
2000, 20(2):207-211.
摘要:通过人工施肥的方法 ,对活血丹无性系实验种群在不同养分供应情况下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施肥可以显著改变克隆植株的形态 ,无性系分株产生能力增强 ,个体生长旺盛 ;匍匐茎总长增长 ,生物量增大 ,节间短 ,匍匐茎较粗壮 ;相对叶面积小 ,叶片厚 ,叶柄较粗短。在未施肥条件下 ,克隆植株形态表现则正好相反。养分供应的差异对叶片的形态以及根重和根量的影响较其对隔离者和叶柄的特征的影响更大。
2000, 20(2):212-217.
摘要:测定辽东栎叶在不同发育时期的长度 ,面积和干重 ,应用红外 CO2 技术测定叶的净光合速率和暗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 ,并根据叶的平均生长速率和净光合速率推算叶生长过程中碳的输入和输出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 1 )辽东栎叶的长度、面积和干重的增加有共同趋势 ,即在叶生长早期增加很快 ,其后渐渐降低。叶长度、面积约在 6月初达极大值 ;叶干重稍后达极大值。 ( 2 )净光合速率在整个生长季里随叶的生长发育是先上升 ,至 7月中旬达极大值 ,然后逐渐下降 ;而暗呼吸速率除在落叶前有微弱上升外 ,一直都处在下降状态。 ( 3 )叶的净光合速率日进程具“午休”现象 ,可能由高温和强光照引起。 ( 4)叶的形成初期 ,碳的输入较高 ,展叶后约 1 0 d左右 ,输入输出达到平衡 ;碳输出在 7月中旬达极大值 ,随后下降。 ( 5)叶的光合能力与叶的生长发育状况有密切关系
2000, 20(2):218-223.
摘要:以 1 959年以来的 4期航片为基础资料 ,通过对研究地区各类景观要素的斑块平均规模和粒级结构及其动态变化过程进行分析 ,揭示了研究地区森林景观恢复演替过程中景观要素斑块规模的动态特点 ,阐明了植被演替和干扰格局控制下森林景观要素斑块恢复演替的过程和规律。研究地区森林景观自 50年代以来在整体上始终属于细粒结构景观 ,但景观要素斑块规模和粒级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三个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点 ,而且不同景观要素的斑块规模和粒级结构变化过程也很不相同。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森林类型斑块在景观尺度生态恢复演替过程中的动态特点。
2000, 20(2):224-228.
摘要:研究黄淮海平原旱灾监测中作物缺水指数模型实现的方法 ,特别是以与遥感图象相同的分辨率来计算作物缺水指数采取的对气象数据的处理 ,以及在 GIS的支持下 ,对矢量格式的地形图及遥感图象的不同处理 ,以实现图象、图形、数据的一体化。从而得到所需的研究区旱情分布图等不同形式的结果。实时监测表明 :本方法精度高 ,可靠性强 ,基本上达到了准确、实时监测干旱的目的。
2000, 20(2):229-234.
摘要:应用分解网袋法 ,对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优势树种辽东栎小枝进行连续 5a的分解研究 ,测定了 Ca、Mg、Cu、Zn和 Mn5种元素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含量和剩余百分率的变化 ,发现这两个指标在这几种元素之间既有一定的相似性 ,又有一定的差异。相似性表现在这几种元素在分解开始时 ,其含量都有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但有的表现为不断上升( Ca和 Zn) ,而有的则在分解阶段的中期 ,已开始明显下降 ( Mg,Cu和 Mn)。从丢失速率常数上看 (根据 Olson的失重率常数 k) ,由于 Ca和 Cu在分解过程中的大量增加 ,因而用 Olson指数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差 ,而其它 3种元素用 Olson指数方程拟合结果相比较 ,发现 Mn的失重率略高于 Mg,而超过 Zn的 2倍。但这些元素的失重率都明显低于一些大量营养元素如 N、P、K的失重率。
2000, 20(2):235-242.
摘要:林分在自然稀疏过程中 ,与密度相关的死亡是由林木大小的增加引起的。因此 ,很自然地要选择反映林木大小的指标 ,来表示林木株数与林木大小的关系。选取林分总断面积作为林木大小的指标 ,建立了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自然稀疏过程中林分密度与总断面积的相关关系 ,旨在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依据。对自然稀疏 -3 / 2法则进行的评述 ,认为尽管没有充分证据表明斜率 -3 / 2存在的精确性 ,但它可以作为一个理想的常数 ,并且考虑到各种现实性 ,也允许实际的斜率与之存在差异。
2000, 20(2):243-250.
摘要:以新疆为例 ,在干旱区生态用水的概念与分类基础上 ,依据部分试验资料及理论公式推导结果 ,确定了各类生态用水的用水定额 ,并以林业、草场资源等统计数据为依据 ,对新疆 1 995年的生态用水进行了初步估算。结果表明 ,全疆生态用水总量达 2 3 7.9× 1 0 8m3。其地区分布情况是北疆占 1 7.8%,东疆占 5.4 %,南疆占 76.8%。就其类型而言 ,天然植被生态用水量最大 ,其中又以低地草甸为最大。
2000, 20(2):251-254.
摘要:为制定中国青年人全血比粘度参考值的统一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收集了中国各地用毛细管法测定的健康青年人全血比粘度参考值 ,并对其与地理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发现海拔高度是影响青年人全血比粘度参考值最主要的因素 ,随着海拔高度的逐渐增大 ,青年人全血比粘度参考值也在逐渐的增大 ,相关性很显著。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推导出了 2个回归方程。如果知道了中国某地的地理因素 ,就可以用这 2个回归方程估算这个地区的青年人全血比粘度参考值。依据青年人全血比粘度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依赖关系把中国分为青藏区 ,西南区 ,西北区 ,东南区 ,华北区 ,东北区等 6个区。
2000, 20(2):255-263.
摘要: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中 SPAC水分热力学函数——偏摩尔自由能 ( ΔG)、偏摩尔焓 ( ΔH)和偏摩尔熵 ( ΔS)的研究得出 :( 1 )高施磷水平下土壤植物间水分ΔG梯度较大 ,有利于土壤水分向植物体的运移 ;施肥增加土壤与植物间水分自由能梯度的影响要大于降低土壤水自由能的影响 ,从而增加了植物的“提水”作用 ,有利于植物对土壤水分的利用 ,这也是“以肥调水”的科学依据。( 2 )高施磷水平可以平抑不同土壤含水量所导致的土壤植物间水分 ΔG梯度的差异 ,提高水分利用率。
2000, 20(2):264-269.
摘要:用热分析法研究了农田生态条件下玉米秸杆腐解过程腐解物的热解变化特征 ,并探讨了腐解物中不同组分对腐解物热解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腐解物 DTA曲线的 2 80℃、3 3 0℃、4 50℃放热峰 ,DTG曲线的第二失重峰和 h330℃ /h4 50℃ 值可作为表征腐解进程的特征峰和特征值。由腐解物 DTA、DTG所得能量各参数 ( ΔH,E)与文献 [3 ]所述腐解物能态 ( Qv)呈现波动起伏 ,趋于稳定 2个阶段相符 ,二者相互印证 ,显示热分析方法用于植物残体腐解进程研究的可行性。 DTA的2 80℃放热峰主要由苯 -醇溶性物、水溶性物引起。苯 -醇溶性物、水溶性物和纤维素、半纤维素是影响腐解物热解及其能态变化特征的主要物质组分。木质素组分对腐解后期腐解物的热解及其能态特征趋于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2000, 20(2):270-276.
摘要:利用建在武汉东湖的中型围隔来研究沉水植被的重建与消失对原生动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 :沉水植被重建后 ,一些原已消失的种类重又出现 ,原生动物种类增加 ,密度降低 ,多样性指数增高 ,优势种类由固着种类取代浮游种类。沉水植被的消失引起原生动物优势种类的明显变化 ,周丛种类大量丧失 ,但密度显著增高。
2000, 20(2):277-282.
摘要:1 995年枯水、平水、丰水期对洞庭湖设 6个断面进行采样 ,共采到底栖动物 58种 ;其密度变幅为 78~ 544 .5个 /m2 ;1 0种常见种均成聚集分布。采用综合生物污染指数评价水体质量 ,结果显示洞庭湖整体水质受到轻度污染 ,评价结果与化学污染指数评价结果一致 ;各采样断面综合生物污染指数均明显大于 1 981~ 1 982年的测量结果 ,表明水体质量变差。
2000, 20(2):283-287.
摘要:天津汉沽生物稳定塘是近年建成并投入运行的多级污水净化系统和示范工程。论文报道了汉沽稳定塘各塘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重点论述了原生动物群落多样性变化及其结构和功能特征与水质净化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5个采样站原生动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参数的变化与各级塘中污染物的浓度关系密切。进水口 ( 1号站 )由于各种污染物含量很高 ,原生动物种类数、个体数量、多样性指数 d值和 PFU原生动物的群集速度 (功能参数 )都为零。随流程延长 ,水质逐塘得以改善 ,生物逐渐恢复。至出水口 ( 5号生态塘 ) ,几种主要污染物浓度急剧下降 ,原生动物的各项监测指标均明显上升。结构和功能参数均较准确地反映出汉沽稳定塘的净化过程。
2000, 20(2):288-292.
摘要:系统地报道了粘虫整个世代在 4种温度 ( 2 4、2 7、3 0、3 3℃ )饲养条件下成虫飞行、产卵、交配及寿命等方面的结果。对 1日龄 (未取食 )成虫 2 0 h飞行能力测定表明 ,不同饲养温度中羽化的成虫飞行能力差异显著 ( P<0 .0 5)。其中以 2 7℃中羽化的粘虫蛾飞行距离最远 (雌雄蛾分别平均为 3 1 .0 6、3 0 .88km) ,飞行时间最长 (雌雄蛾分别平均为 7.89、7.68h) ,飞行超过 3 0 km个体为 4 2 .4 %,超过 9h为 3 9.4 %。其它处理的各项参数高低依次为 2 4℃ >3 0℃ >3 3℃ ;饲养温度对成虫生殖的影响也很显著 ( P<0 .0 5)。成虫产卵量、交配率和寿命均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而产卵前期除 2 7℃的显著缩短外 ,其余差异不显著 ( P>0 .0 5)。这些结果说明 ,粘虫的生殖系统比飞行系统对高温的敏感性要强 ,2 4℃适宜二者的发育 ,2 7℃对其生殖系统具有损害作用 ,而其飞行能力最强也许是粘虫逃避高温寻求适宜的生境以利于种群繁衍或者是其飞行系统发育较快所致。而 3 0℃、3 3℃中成虫飞行和生殖能力进一步降低表明飞行和生殖系统均受到高温的损害作用。因此,逃避高温是粘虫每年开春由南往北迁飞为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2000, 20(2):293-298.
摘要:越冬期黑颈鹤的个体行为可分为 :取食、保养、争斗、警戒、动运行为、种间关系及领域性。随着冬季食物资源的逐渐减少 ,在取食行为中幼鹤由乞食、被成鹤供食转为向成鹤抢食。有些家族鹤为保证食物资源而建立领域 ,领域大小与家族内成员数无关 ,且在冬季 (甚至 1天内 )是变化的。为获得食物和保卫领域 ,黑颈鹤之间 (或与灰鹤之间 )常发生争斗 ,争斗的主要形式是仪式化威胁。
2000, 20(2):299-303.
摘要:棉铃虫 ( H elicoverpa armigera) 6龄幼虫不同组织的加单氧酶活性的测定结果显示 ,对 -硝基苯甲醚 O-脱甲基酶主要分布于外来物质的入口部位 ,以中肠和脂肪体的活性较高 ,在前肠、后肠和马氏管等组织中有相对较低的活性 ,而在体壁和精巢中未检测到 O-脱甲基作用。体壁表现一定的艾氏剂环氧化作用 ,但其活性不及中肠的 1 0 %,内源性抑制剂被证明并非体壁低加单氧酶活性的主要原因。不同组织生物量的差异及其动态变化 ,使不同组织在外源物质代谢中的相对重要性发生改变。
2000, 20(2):304-310.
摘要:丽水分布的中国石龙子 ( Eumeceschinensis)摄入的食物均为无脊椎动物 ,分别属于环节、软体和节肢动物 ,涉及 3 0余科。成体和幼体的食物生态位宽度分别为 7.2 6和 6.69,成体和幼体的食物生态位重叠度为 0 .59。性成熟雄性个体大于雌体。成雄和幼体的头长和头宽随体长 SVL的增长速率大于成雌 ,成雄头长随 SVL的增长速率显著大于幼体 ,成雌和幼体的头长随 SVL的增长速率无显著差异。成雄头部大于成雌 ,幼体特定 SVL的头长大于成雌。雌性性成熟个体的最小 SVL为 88.1 mm,大于此 SVL的雌体在繁殖期内均产单窝卵 ,产卵起讫时间为 5月 3 1日~ 6月 2 8日。窝卵数为 9~ 2 5(平均 1 5.3 )枚 ,窝卵重为 5.2 0~ 1 8.98(平均 1 0 .4 9) g,相对窝卵重为 0 .1 88~ 0 .4 3 8(平均 0 .3 2 7)。窝卵数和窝卵重与雌体 SVL呈正相关 ,卵长径与短径呈正相关 ,卵长径和短径与窝卵数无显著的相关性 ,卵大小与窝卵数无显著的相关性 ,卵大小与雌体 SVL呈正相关。中国石龙子能通过增加窝卵数及对应的窝卵重和卵大小来增加繁殖。
2000, 20(2):311-316.
摘要:1991年在湖北潜江进行了一个包括 5个处理、3个重复的随机区组试验 :处理 A,普通稻田 ,不养鱼 ( CK) ;B,垄稻沟鱼 ,宽、深各 3 3 cm的小沟中养鱼 ;C,B+横沟或围沟 ,深 50 cm,宽 3 3 cm,或加一小坑 ,宽 1~ 2 m,深 1 m,长度以占小区 8%的面积为准 ,养鱼 ;D,B+大围沟 ,宽 2 m,深 2~ 2 .5m,占小区面积的 1 5%,养鱼 ;E,D+鸭。结果表明 ,在酷暑 7、8月份 ,宽而深的大沟的水温比窄而浅的更适于养鱼 ;水溶氧量、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量都以宽而深的沟为高 ,特别是加了鸭的。本课题组提出的“回”字型大沟鱼、鸭兼养模式还能大幅度提高土壤氮、磷、钾、有机质含量 ,且具防治稻田杂草、病、虫的作用。其对稻、鱼的增产作用当无疑。
2000, 20(2):317-320.
摘要: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顺德高产池塘的多品种混养鱼类关系进行分析 ,各种不同鱼类的放养对产量的关系为 :鲮放养量对鳙的净产量影响最大 ( G34=0 .792 1 ) ,其次为草鱼放养对鲮的净产量影响 ( G13=0 .74 1 5) ,最小为鲢的放养对草鱼的净产量关系 ( 0 .593 2 )。鲮的放养为优势母因子 ,鳙的收获为优势子因子。应用灰色动态模型 GM( 1 ,2 )建模法建立了高产池塘主体鱼的产投关系模型 ,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网络模型 ,根据灰色系统稳定性的要求得出 ,只有将净产值的 3 0 %作为来年的主体鱼种苗资金 ,系统才能稳定发展。
2000, 20(2):321-334.
摘要:利用生命表理论与人口统计资料 ,模拟台闽地区人口至 2 0 50年的增长。模拟结果显示台闽地区总人数将于 2 0 2 0年至 2 0 2 5年间达到高峰 ,约为 2 3 50~ 2 4 0 0万人。其后则逐渐减少 ,到 2 0 50年可能减少为 2 1 0 0余万至 2 2 0 0余万人。预测出生率逐年显著下降 ,至 2 0 50年时 ,每年每 1 0 0 0人约仅生育 1 0人。男性与女性人口总数的差距有减少的趋势 ;性比率将于 2 0 2 0年至 2 0 3 0年间更接近 1∶ 1。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显示台闽地区人口逐渐老化 ;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逐年增加 ,2 0 50年时将超过 1 8%。扶养比于 1 985至 2 0 0 5年间下降 ,2 0 1 0年后则上升。若分别考虑老年人口与幼年人口 ,老年扶养比自 1 985起持续增加 ,而幼年扶养比则先逐年下降 ,至 2 0 1 0年后逐渐趋于稳定。
2000, 20(2):335-343.
摘要:提高养分利用效率 ( N UE)是植物适应贫瘠生境的一种重要的竞争策略。养分利用效率的概念从提出到现在 ,曾用多个参数描述 ,其间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通过综述近年来相关的研究结果 ,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 1 )不同种 ,不同生活型植物 ,乃至同株植物不同器官的 N UE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2 ) N UE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 ,养分有效性的影响研究较多 ,但争议较大 ,综合考虑 ,它对 NUE的影响不甚显著 ;叶片脱落持续时间的影响强烈 ,逐步落叶物种的NUE比在较短时间内即全部落叶的物种低 ;高的土壤湿度能提高 N素利用效率 ,但对 P、Ca的影响不大 ;遮荫或改变库 -源关系会显著降低植物的 NUE;地形条件对 NUE存在显著影响 ;植物体内的次生化学代谢过程会降低 N UE和凋落物分解速率。 ( 3 )养分再吸收与植物的适应性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 ,为了应付养分胁迫生境 ,植物自身具有一套有效的适应策略。
2000, 20(2):344-348.
摘要:通过 1 995年大田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小麦受刈割伤害 (模拟动物采食 )后的补偿作用。结果表明 ,在大田实验条件下 ,刈割处理一般会使小麦生长受阻且减产 ,即不足补偿。在刈割一半叶片的处理中 ,拔节期的减产效应重于苗期的减产效应 ;在苗期处理中 ,重度伤害 (刈割全部叶片的减产效应大于轻度刈割 (刈割一半叶片 )的减产效应 ,而拔节期刈割前三位叶片的处理不仅未造成减产 ,还出现产量的超越补偿 ,是由于此时小麦早期生长的叶片已经开始变黄 (该年为 60多年未遇的特大旱年 ) ,刈割处理适时地去除了小麦的消耗器官 ,减少了生长冗余部分和改变了源 -库关系的缘故。
2000, 20(2):349-352.
摘要:将 1 994年从内蒙古不同地区和吉林采集到的羊草 ( Leymuschinensis)种子进行栽培试验 ,分析了 5个样点 (阿旗、定位站、西乌旗、谢尔塔拉、吉林 )的羊草在不同浓度聚乙二醇 ( PEG=0 %、1 5%、3 0 %)的胁迫下 ,及不同胁迫时间 ( 1 2 h、2 4 h、3 6h)条件下 ,叶片游离脯氨酸和水分的含量。通过聚类分析表明 :不同地理种群的羊草按水分胁迫后游离脯氨酸含量和水分含量都可划分成 3类 ,而且所得的结果基本相似。结果还证明 ,抗旱性强的样品游离脯氨酸积累时间长 ,维持积累量大 ;羊草的抗旱性与脯氨酸积累特性与其生境有相当的联系。
2000, 20(2):353-355.
摘要:拟提出一个新的昆虫种群特征——饥饿时值 ( T50 ) ,它表示昆虫在饥饿情形下死亡率达 50 %时的存活时间。在完全不提供猎物的条件下对叶色草蛉幼虫的饥饿耐受性测定 ,结果表明其阶段死亡率 ( M)与存活时间 ( T)之间可以用正态分布曲线很好地进行拟合。而幼虫的 T50 取曲线中参数 μ的值。M =12πσ.e-( T -μ) 22σ2 同时 T50 与幼虫发育时间 ( t)之间有线性关系 :T50 =3 4 .82 1 5+0 .1 980 t,即随着幼虫的发育 ,饥饿耐受能力逐渐增强。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