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年第20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南亚热带演替群落的边缘效应及其对森林片断化恢复的意义

      2000, 20(1):1-8.

      摘要 (5213) HTML (0) PDF 320.93 K (46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鼎湖山两个群落及其边缘群落的长期定位研究,探讨南亚热带演替群落的边缘效应与森林片断化恢复。通过16a的定位研究,从测度群落的物种结构、多样性、生物量与生产力等指标的比较表明,马尾松林群落和混交林群落本身经过16a的演变,虽然有所发展,但变化不大,群落性质没有改变;边缘群落原非常接近马尾松林群落,经过16a的演变,已经发展成为混交林群落,说明边缘效应的作用。边缘群落总体的边缘效应强度E值为1.669,其与各分量的边缘效应强度值均大于1,均为正效应。揭示了边缘效应在森林片断化的恢复过程的作用。在南亚热带优越的气候条件下,由于边缘效应的作用,自然植被的边缘扩张100m约需要20a时间。

    • 中国生态环境敏感性及其区域差异规律研究

      2000, 20(1):9-12.

      摘要 (5005) HTML (0) PDF 132.72 K (81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对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有效的综合整治策略,已经成为科学界面临的一个挑战。本研究首先综述了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渍化和酸雨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空间相关性,提出了生态敏感性的概念,分析了影响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敏感性的因素,特别是气候对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影响,综合地提出了中国生态环境敏感性分区,并探讨了各分区的特点。

    • 中国生态退化的主要类型、特征及分布

      2000, 20(1):13-19.

      摘要 (8100) HTML (0) PDF 231.92 K (92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退化是目前全球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它不仅使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而且还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进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生态退化已引起各国政府和学者的重视。本文对中国生态退化的主要类型即: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重大问题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各个类型的现状、特征及分布。为我国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供基础资料。

    • 矿区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拟与调控

      2000, 20(1):20-27.

      摘要 (2050) HTML (0) PDF 273.85 K (22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矿区是由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矿区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矿区各子系统的合理结构和发展模式以及人们对系统的有效调控。将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动力学模拟方法相结合,在系统地分析矿区REES系统结构的基础上,构建了矿区REES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以铁法矿区为例论述了矿区REES系统的模拟和调控等有关问题。

    • 都江堰地区──横断山北段生物多样性交汇、分化和存留的枢纽地段

      2000, 20(1):28-34.

      摘要 (2455) HTML (0) PDF 326.35 K (34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都江堰地区位于四川盆地西缘山地,自藏高原向成都平原的过渡,位置特殊,是大尺度复合性的生态过渡带。各种地理要素在此交汇过渡。气候处于中亚热带,植被基带为常绿阔叶林。由于气候温润,加上地形崎岖,岭谷相间,物种交汇、分化强烈。境内最高山光光山海拔4582m,高于附近平原3880m,植被垂直带谱清晰完整,是横断山北段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的代表。

    • 西藏高原田间冬小麦的表观光合量子效率

      2000, 20(1):35-38.

      摘要 (3487) HTML (0) PDF 174.64 K (31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西藏高原田间的测定表明,高原冬小麦光-光合速率响应曲线符合直角双曲线函数,其表观初始光能利用效率α平均为0.034μmolCO2/m2s(μmolphotons/m2s),只及内陆平原地区的约2/3。高原地区空气稀薄,CO2密度为平原地区的2/3左右,致使小麦叶片光能利用效率降低。

    • 增强UV-B辐射对小麦叶片内源ABA和游离脯氨酸的影响

      2000, 20(1):39-42.

      摘要 (3057) HTML (0) PDF 181.15 K (28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温室种植的小麦在0(CK)、8.82KJ/m2(T1)和12.6KJ/m2(T2)3种剂量的UV-B辐射下其内源ABA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UV-В辐射导致叶绿体膜脂脂肪酸配比改变和IUFA降低、叶片MDA含量升高及ABA和游离脯氨酸积累。分析表明,UV-B辐射对膜系统的损坏也许是内源ABA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的原因之一,而后者也是植物抵抗UV-B胁迫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 冷蒿草原土壤可萌发种子库特征及其对放牧的响应(英文)

      2000, 20(1):43-48.

      摘要 (2454) HTML (0) PDF 267.63 K (19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1)采用萌发试验法对内蒙古冷蒿(Artemisiafrigida)草原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其在不同放牧压力下的变化进行了研究。(2)冷蒿草原可萌发种子库由4种多年生禾草、11种多年生杂草及3种1年生植物所组成。(3)每样中的可萌发种子量变化于45到305之间,平均102/样。多年生禾草、多年生杂类草及1年生植物的土壤中种子量分别占总可萌发种子库的46.57%、51.96%和1.57%。多年生禾草糙隐子草(Cleistogenessquarrosa)是种子库中的优势种。(4)土壤可萌发种子库与地上植被间的相关程度较低。但轻度放牧提高了种子库与植被的相似度。(5)冷蒿草原多数种类的可萌发种子在土壤中的分布为集聚型分布。(6)可萌发种子库的种类组成以及多数种类的土壤中种子量均随放牧压力的增加而减少;但放牧增加了整个可萌发种子库分布的均匀度。

    • 鹅掌楸的传粉环境与性配置

      2000, 20(1):49-52.

      摘要 (2034) HTML (0) PDF 167.13 K (27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研究表明,动物传粉者对植物花部诱物特征(花冠形状大小、花蜜产量和花序大小)有潜在的选择作用。不同效率的传粉者可能导致植物性配置的变化。不同传粉效率的环境下,两性花植物鹅掌楸的花粉和胚珠的配置不同。居群Z在主要访花者是传粉效率较低的蝇类的传粉环境下,花粉粒小,花粉数量相对较高;另一方面胚珠投资的减少,缓解了低效的传粉(增大授粉的几率),增加了受精的机会。相对而言,具高效访花者的两个居群,资源较大程度地配置到雌性功能上,发育较多的胚珠;同时增大花粉粒的大小及变异,从而提高了生殖适合度。传粉者对花粉和胚珠配置的潜在影响,可能为研究两性花的进化打开一条新路。

    • 北京山区落叶阔叶林优势种叶片特点及其生理生态特性

      2000, 20(1):53-60.

      摘要 (2298) HTML (0) PDF 361.66 K (36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荆条、山杏、辽东栎、北京丁香、大叶白蜡、核桃楸等6种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气孔导度、不同生境下叶片形态参数和叶片解剖特征进行了研究。扫描电子显微镜图片显示这些植物的气孔全着生在远轴面,气孔密度大小是:辽东栎>山杏>北京丁香>核桃楸>大叶白蜡,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这5种植物叶片上气孔密度存在极显著差异,且叶片外表微观上差异比较明显。生境不仅影响叶片的气孔密度,而且也导致气孔导度的差异,全光照条件下,山杏、荆条和北京丁香的气孔导度最小,辽东栎、大叶白蜡稍高,核桃楸的气孔导度最大,而庇荫条件下,大叶白蜡、核桃楸和北京丁香的气孔导度仍然很大,特别是中午时甚止超过全光下的。

    • 东灵山地区大气降水特征及森林树干茎流

      2000, 20(1):61-67.

      摘要 (2346) HTML (0) PDF 289.86 K (32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东灵山地区大气降水特征及森林树干茎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年降水量大部分集中在6~9月份,日降水以量级低于5.0mm的小雨较多;单次降水以雨强小于2.0mm的阵性降水为主。单株树木的干流量以辽东栎(30.3mm)最大,棘皮桦(2.9mm)最小;两个生长季各林分的干流深是:辽东栎林66.68mm,35.19mm;落叶松林43.76mm,23.12mm;混交林32.77mm,17.36mm;油松林22.15mm,11.75mm。各森林类型的干流量S与降水量P和前24h降水量P1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 长白山红松阔叶林林冠木竞争生长及林冠空隙动态研究

      2000, 20(1):68-72.

      摘要 (2376) HTML (0) PDF 201.21 K (25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长白山红松阔叶林林冠木的年龄资料为基础,分析林木树冠重叠与年轮径向生长的关系;通过林冠空隙边缘的空隙边缘株的干扰释压分析,揭示林冠空隙集中形成的动态规律。红松林相邻林木间的理论树冠重叠率与年轮径向生长呈显著负相关,不同树种间存在不同的竞争和协同关系;红松林中除个别小空隙是经过一个集中形成期形成外,大部分空隙是经过2~3个集中形成期形成的,1900~1920和1910~1930是大部分空隙的集中形成期。

    • 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空间格局分析

      2000, 20(1):73-79.

      摘要 (1820) HTML (0) PDF 361.56 K (25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一直很少注重其空间格局分析。以大兴安岭林区塔源林场的森林资源为对象,采用GIS技术对该地区森林资源现状结构进行了分析,生成森林资源保护作业区划图,同时绘制了分别与采伐、抚育和更新造林等信息相对应的多层专题图。将这些专题图与保护作业区划图进行叠加分析,显示1996~1998年该地区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空间格局,为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不同沙地生境下黄柳(Salix gordejevii)种群若干数量特征的比较研究

      2000, 20(1):80-87.

      摘要 (2209) HTML (0) PDF 369.97 K (24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分布于3种不同沙地生境(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丘间低地)黄柳灌丛的个体形态、生长和群体数量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测定了灌丛下草本层植物种类组成及频度。结果显示:分布于丘间低地的黄柳灌丛当年枝平均长度增加缓慢,短枝条的比例较高,枝长频度分布(当年枝)峰值偏左,分枝也较多,叶片短而狭,长宽比大;与之相比,分布于半固定沙丘上的灌丛当年枝平均长度增加较快,长枝条比例较高,枝长频度分布趋于正态分布,分枝较少,叶片长而宽,长宽比小;固定沙丘上灌丛的上述特征大致介于二者之间,其枝长频度符合Weibull分布。3种生境条件下黄柳灌丛下草本层的种类组成频度也存在差异。

    • 河西走廊沙漠和绿洲下垫面生态条件下能量交换若干特征

      2000, 20(1):88-92.

      摘要 (2288) HTML (0) PDF 259.46 K (21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河西走廊黑河地区沙漠和绿洲下垫面生态条件下,用涡旋相关法研究了能量输送的不同模式和日变化进程;以及两种生态条件下能量输送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在沙漠生态条件下,大部分净辐射用于显热散失,另一部分用于向地下传输,较少部分则用于潜热输送,其方向在白天向下,在夜间向上;其Bowen比为13.16。在绿洲的麦田生态条件下,能量输送的基本模式为:大部分净辐射用于潜热散失,其输送方向与沙漠相反,另一部分用于显热散失,其输送方向一般在午后约3h即由上传转为下传。土壤热通量在最大时一般不超过40W/m2。冠层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则更小,其数量级维持在10W/m2以下,小麦不同生长阶段各能量分量占净辐射的比例有所变化。麦田的Bowen比从分蘖期的0.33降到拔节期末的0.095。当有干热大风自沙漠吹向绿洲时观测了典型的绿洲效应,其能量输送模式发生很大变化,显热显著下传,地热流量减弱,潜热散失强烈,起风后约2h潜热甚至高于净辐射。表明沙漠的能量组分参与了麦田的能量平衡过程。

    • 中国东北西部地区沙质荒漠化过程与植被动态关系的生态学研究——群落多样性与沙质荒漠化过程

      2000, 20(1):93-98.

      摘要 (1956) HTML (0) PDF 214.67 K (32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东北西部沙质荒漠化地区植被的分类与排序,分析了不同演替梯度上植被群落多样性指数与DCA排序坐标值的相关关系,利用其探讨群落多样性与沙质荒漠化过程的关系;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1)植物群落的生态优势度λ、Renyi的均匀度E1与群落分布的地下水位有显著的相关关系;2)植物群落Hill的多样性指数H0,H1、Hill的均匀度Eh、Hill指数的均匀度E′1与海拔、湿润系数、Thornthwaite指数、降水量、地下水位、放牧干扰等有显著的相关关系;3)植物群落Renyi的多样性指数N0,N1、Heip修正的均匀度Ep、Alatalo修正的均匀度E′h与经度、温暖指数、冷暖指数、Thornthwaite指数、土壤有机质、地下水位、放牧等干扰有显著的相关关系。4)呼伦贝尔沙地的完工-海拉尔沙带,樟子松林、贝加尔针茅羊草草甸草原;科尔沁沙地的油松林、羊草草甸草原、丛生禾草草原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各群落类型随着沙质荒漠化过程的逐渐加剧,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其递减趋势分为旱生沙化系列、湿生沙化系列、盐水至水生系列。按各群落类型的物种丰富度递减顺序可分为6个级别,6个级别所含的群落类型分别对应着稳定沙地(A、B),固定沙丘(C),半固定沙丘(D),半流动沙兵(E),流动沙丘(F)。

    • 表面活性剂对小麦吸收多环芳烃(PAHs)的影响

      2000, 20(1):99-102.

      摘要 (1638) HTML (0) PDF 175.34 K (22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研究施加两种表面活性剂(Tween80和LAS)后小麦对多环芳烃的吸收情况得出,含有过量菲、芘和苯并(a)芘营养液中生长的小麦PAHs含量受表面活性剂影响显著。在培养40d后,CMC以上Tween80使小麦根中菲、芘和苯并(a)芘含量下降,却促进了小麦茎叶中菲和芘的含量。CMC及CMC以下LAS也使小麦根中PAHs含量降低而茎叶中PAHs含量增加,但主要是LAS对植物毒害作用结果,与表面活性剂胶束作用无关。PAHs与表面活性剂复合污染增加了对环境的潜在危害。

    • 土壤-植物系统中光照与氮素的相互关系研究

      2000, 20(1):103-108.

      摘要 (1795) HTML (0) PDF 254.28 K (27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盆栽试验,以莴笋为材料,在人工气候箱内进行研究,其结果表明:光照强度的变化,不仅会引起莴笋生物量和养分吸收量的改变,而且也将导致土壤养分状况的差异。不同肥力的3种紫色土,其养分含量受光照强度变化影响的状况是,NH+4-N和NO-3-N的含量均以大眼泥土>沙土>石骨子土,而碱解氮含量的变化则以沙土>石骨子土>大眼泥土。光照强度的变化亦影响氮肥的施用效果,在试验光强(80~320μmol/m2·s)范围内,光照愈强时莴笋产量愈高、且其同时对氮肥的需要量也相应由0.213g/pot增加到0.38g/pot。本试验的结果,较为完整地阐述了光照强度的变化与土壤养分、作物营养以及施肥之间的相互关系。

    • 桐麦间作系统辐射光谱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

      2000, 20(1):109-117.

      摘要 (1606) HTML (0) PDF 423.84 K (25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系统内外太阳辐射的3个波段:紫外辐射(UVR 300~400nm),光合有效辐射(PAR 400~700nm)和近红外辐射(NIR 700~1100nm)进行了分析。对比研究表明,试验期间系统内的光谱成分UVR∶PAR∶NIR∶为5.2∶48.2∶46.6,系统外对照区为5.1∶52.4∶42.5。其中,小麦开花期系统内外分别为5.2∶51.5∶43.2和5.0∶51.9∶43.1,小麦灌浆期分别为4.9∶46.5∶48.6和5.3∶52.6∶42.1,小麦成熟期分别为5.4∶45.0∶49.6和5.0∶53.4∶41.6,从小麦灌浆期开始,桐麦间作系统内的PAR减少较为明显;间作系统对漫射辐射中的PAR吸收阻隔相对多于直射辐射,对近红外辐射的吸收阻隔极少;系统内外的紫外直射辐射(D-UVR)和紫外漫射辐射(S-UVR)占总辐射强度大致相等,均为2%。系统内的直射PAR(D-PAR)占总辐射的含量为30%,低于系统外5%,而漫射PAR(S-PAR)为16%,高于系统外1%。系统内的近红外直射辐射(D-NIR)占总辐射的含量也为30%,低于系统外4%,而近红外漫射辐射(S-NIR)为20%,比系统外的12%高出8%;系统外直射辐射的PAR成分与直射辐射量呈正相关,漫射辐射与总辐射的PAR成分与其辐射量相关不明显,PAR成分趋势于常数(52%)。间作系统内直射辐射的PAR成分与其直射辐射量呈正相关,散射辐射与总辐射的PAR成分与其辐射量相关不明显,当辐射量大于150W/m2时,PAR成分趋于0.52。

    • 红螺菌(Rhodospirillum sp.)的生长及其饥饿存活的研究

      2000, 20(1):118-123.

      摘要 (3098) HTML (0) PDF 256.55 K (27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红螺菌(Rhodospirillumsp.)是在多种不同生境中广泛存在的光合细菌中的一类,它在水产养殖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报道了不同生长阶段红螺菌在饥饿环境中的存活能力。红螺菌在饥饿环境中的存活能力提高。分批培养过程中,同时测定红螺菌数和可培养活菌数的变化表明,静止期生长期后的红螺菌难以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菌落,进入非可培养状态。进入非可培养状态的红螺菌经复苏培养后仍可恢复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菌落的能力,成为可培养活细菌。这些都表明静止期后的红螺菌逐渐进入休眠状态。复苏培养实验表明红螺菌进入休眠状态是由于培养基中的营养基中的营养枯竭和培养过程中积累的某些生化成分诱导引起的。

    • 对虾综合养殖围隔中浮游细菌生产力的研究

      2000, 20(1):124-128.

      摘要 (1813) HTML (0) PDF 200.19 K (23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5个养虾实验围隔研究了对虾综合养殖生态系浮游细菌的生产力。结果表明,生产量(μgC/L·d)变动在90~909之间,平均为292±141。对虾-罗非鱼-缢蛏混养及对虾-扇贝混养生态系细菌生产量相对稳定;对虾单养及对虾-缢蛏、对虾-罗非鱼混养生态系细菌生产量却变化较大。细菌生产量与水温、细菌生物量及浮游生物群落呼吸量均呈现显著相关性。细菌的日P/B系数变化在0.22~1.67(d-1)之间,平均为0.93±0.37(d-1)。细菌生产量与浮游植物毛生产量比值平均为0.15。

    • 温度对孟氏隐唇瓢虫实验种群的影响

      2000, 20(1):129-133.

      摘要 (2079) HTML (0) PDF 259.57 K (28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14~34℃范围内研究了温度对孟氏隐唇瓢虫实验种群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4~29℃范围内,温度愈低,发育历期愈长,当温度达到32℃后,发育历期又略有延长。孟氏隐唇瓢虫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11.9℃,有效积温为452.3日度。孟氏隐唇瓢虫世代存活率以26℃最高,以34℃最低。在20~32℃范围内,孟氏隐唇瓢虫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和世代净增长率(R0)均以26℃为最高,分别为0.0670,1.0693和61.42。在20~32℃范围内,在理论稳定年龄组配中,孟氏隐唇瓢虫成虫所占的比例均在19%以下。

    • 美洲斑潜蝇的寄主植物种类、适合度及其为害性的评价

      2000, 20(1):134-138.

      摘要 (2361) HTML (0) PDF 224.11 K (26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山西省调查结果,美洲斑潜蝇的寄主有29种栽培植物,11种野生植物,它们分属16个科,其中以葫芦科、茄科和豆科的种类居多。应用选择系数法和适合性指数法定量测定了16种常见寄主对美洲斑潜蝇的适合度,建立了选择强度与适合度估测模型。根据适合度将美洲斑潜蝇的寄主植物划分为3个类型,即适宜寄主、较适宜寄主和次要寄主。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测定了该蝇在不同寄主上的虫道面积和蛹的重量,明确了不同寄主植物对害虫发育的影响,为美洲斑潜蝇的防治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 我国不同地区烟蚜种群生殖特征研究

      2000, 20(1):139-144.

      摘要 (1768) HTML (0) PDF 290.82 K (23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我国4个地区3种生活史类型的烟蚜在烟草上的种群繁殖特征,并用Weibull模型对种群存活特征和生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5±1℃、14L:10D、70%±10%RH条件下,长春地区烟蚜的生殖前期和产仔高峰日分别为大于等于7d和第11d,而南京、湖南郴州和河南宜阳烟蚜的生殖前期和产仔高峰日分别为小于7d和第9d。烟蚜种群的R0、T和rm在同一地区不同体色之间以及不同地区同一体色之间均存在有差异显著性,平均寿命仅在不同地区的红色烟蚜和褐色烟蚜中有显著性差异,在黄绿色之间差异均不显著。

    • 两种杀虫剂对稻田捕食性天敌集团捕食功能的影响

      2000, 20(1):145-149.

      摘要 (1846) HTML (0) PDF 210.21 K (31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稻田各类捕食性天敌作为一集团,运用功能法评价了甲胺磷和杀虫双对该集团捕食功能的影响。由于各类捕食性天敌对杀虫剂敏感性的不同,甲胺磷和杀虫双造成的各类天敌的死亡率和残存天敌个体的捕食功能减退率均不同。实验表明,隐翅虫类和狼蛛类对甲胺磷较为敏感,而对杀虫双,肖蛸类最为敏感。杀虫双对隐翅虫类的致死作用及捕食功能影响均较小。就集团的捕食功能而言,甲胺磷影响明显大于杀虫双,但在总的功能减退率组分中,甲胺磷致死作用超过对残存天敌个体捕食功能的影响,而杀虫双则相反。同时,对捕食性天敌的影响,尽管甲胺磷的影响大于杀虫双,但杀虫双作用时间更长,受其影响,天敌捕食功能恢复较慢。文中还就功能评价法的田间实施及其结果进行了讨论。

    • 紫貂秋季生境选择的初步研究

      2000, 20(1):150-154.

      摘要 (1785) HTML (0) PDF 206.71 K (24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无线电跟踪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对大兴安岭地区紫貂(Marteszibellina)秋季的生境选择进行研究。秋季紫貂对优势树种(以落叶松为主,72%)、中下坡位(90%)、小树密度(P=0.0004)、大树密度(P=0.0001)、大树胸径(P=0.0001)、倒木长度(P=0.0006)及密度(P=0.0001)都有一定的选择性,对坡向、灌丛盖度的选择性不明显,对中等盖度的林地有一定的选择性(92%),回避极高(76%以上)或极低(5%以下)盖度区。喜好生活于成熟林地和老龄林地,回避无林地和幼林地。它一般选择食物丰富度高的地区。秋季紫貂的食物以小型哺乳类和鸟类为主,紫貂对食物取食与食物丰富度以及自身生长周期有密切关系。

    • 金华北山三种啮齿动物身体热值、脂肪和水分含量的研究

      2000, 20(1):155-159.

      摘要 (2037) HTML (0) PDF 251.98 K (23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浙江金华3种啮齿动物的身体热值、脂肪含量和水分含量。成年社鼠、褐家鼠和白腹巨鼠生物量热值季节变动范围分别为6.209~7.657KJ/g,6.153~7.096KJ/g,6.199~12.033KJ/g;水分含量为66.64%~69.75%,67.48%~70.19%,56.64%~72.37%;灰分含量不存在季节差异,年平均值分别为12.50%,12.23%,10.49%。社鼠脂肪含量春、夏季高于秋冬季,与繁殖密切相关;褐家鼠脂肪含量没有季节差异;白腹巨鼠脂肪含量则是冬季明显高于春、夏季。脂肪含量的种间差异与动物环境条件和对寒冷的适应对策不同有关,同时也反映了种的动物地理史。春季成年社鼠的水分含量高于亚成年个体,褐家鼠春、秋季幼年个体的脂肪含量生物量热值低于成年和亚成年个体。动物水分含量与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 >综述
    • 片断化森林的边缘效应与自然保护区的设计管理

      2000, 20(1):160-167.

      摘要 (2053) HTML (0) PDF 275.38 K (30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森林片断化引起了森林边缘物理环境与生物的变化。从森林边缘向林内,光辐射、温度、湿度、风等因素发生改变,这些反过来对边缘上和边缘附近的生物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有些研究表明,生物与非生物存在明显的边缘-核心的变化梯度,而有些则没有。除了影响边缘效应的客观因素(如边缘的取向、地势、年龄等)外,主观因素对边缘效应也有影响。边缘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影响因片断化森林的面积、形状以及与其他森林片断连接程度的不同而不同,故边缘效应的研究对自然保护区的设计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研究简报
    • 威廉环毛蚯蚓对土壤微生物量及活性的影响

      2000, 20(1):168-172.

      摘要 (2989) HTML (0) PDF 207.47 K (42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威廉环毛蚯蚓(Pheretimaguillelmi)对土壤总微生物量、活性微生物量的影响。蚯蚓处理中(土壤与蚯蚓的比例为5∶1,干重∶活体重,处理时间为24h),用熏蒸提取法测定的土壤总微生物量下降,用底物诱导呼吸法测定的活性微生物量和真菌与细菌比例无显著变化;蚯蚓处理土壤促进了被微生物固持的养分的释放和土壤微生物群体年轻化,增强了微生物的代谢商和纤维素分解活性。结合对文献资料的分析,讨论了土壤微生物量的不同组分对通过蚯蚓肠道的反应。

    • 树种保护酶活性与PV曲线水分参数变化的关系

      2000, 20(1):173-176.

      摘要 (1767) HTML (0) PDF 195.83 K (25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水分胁迫条件下,树种间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其DI(抗旱性指数)值的排序结果基本一致,表明SOD活性变化所反映的树木抗氧化伤害力大小与PV曲线水分参数所指示的树木耐旱性强弱具有密切的正相关性。但是树种间POD(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与DI值之间的关系则不密切。其原因:1清除H2O2的抗氧化酶类较多(POD只是其中之一);2某些树种中且存在歧化H2O2的抗氧化剂。在水分胁迫阶段,海红的DI值最大,其SOD活性亦最高,这可能是其对生态环境适应的重要生态生理反应之一。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