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9年第19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区域可持续发展SD规划模型的试验优控——以干旱区柴达木盆地为例

      1999, 19(6):767-774.

      摘要 (1867) HTML (0) PDF 279.16 K (20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柴达木盆地作为我国下世纪重点开发地区之一,对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不仅对青海省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支援西藏、巩固国防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以对盆地的实地考察为基础,运用SD模型对盆地资源开发和经济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弹性方案进行试验调控,得出追求经济发展为主目标的发展型方案、追求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为主目标的保护型方案和追求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主目标的协调型发展方案。经过多方案比较,认为协调型发展方案为盆地未来发展的相对最佳方案。

    • 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林林窗更新的研究

      1999, 19(6):775-779.

      摘要 (1774) HTML (0) PDF 137.78 K (25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在林窗内和非林窗群落内均占有最大的重要值,说明银杉是典型的林窗更新方式。银杉个体在林窗内呈集群分布,林窗边缘往往集中了较多的银杉植株。林窗内银杉直径分布中,出现胸径> 8cm 及胸径<3cm 的高峰和3~7cm 的低谷。对最近10a 银杉幼树每年高生长量的研究发现,林窗内和荫蔽林冠下的结果差异显著,林窗内的幼树高生长快于荫蔽林冠下。

    • 用GSVAT模型研究地表/大气界面传输

      1999, 19(6):780-786.

      摘要 (1321) HTML (0) PDF 179.22 K (20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麦田水分和能量平衡资料验证了包括地下水的土壤-植被-大气水热传输模型(GSVAT),结果显示,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地表/大气水热传输特征,以及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通过敏感性分析,探讨叶/气界面,土壤/空气界面的节水调控效应,结果发现这两个界面对水汽传输的交互影响显著,若同时增加它们的水汽传输阻力,节水效果尤其明显。

    • 从旱生植物叶结构探讨其生态适应的多样性

      1999, 19(6):787-792.

      摘要 (6603) HTML (0) PDF 181.18 K (55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西北地区62种旱生植物的叶器官为研究对象,通过切片显微观察、生物学统计及模糊数学分析,探讨旱生植物生态适应的多样性,获得如下结果:①旱生植物依叶肉组成和细胞排列可划分为正常型、双栅型、环栅型、全栅型、不规则型、折迭型和无叶肉型; ②叶肉类型的演化是以正常型 与不规则型两条路线呈树枝状发展。演化较原始的偏向于中生,演化层次较高的更具适应旱生环境的能力;③旱生植物的叶肉类型与生活型具有相关性,与环境具有显著的相关性;④从模糊数学分析所获树状图看,叶性状可作为旱生植物分类的重要依据。将旱生植物的一级分类分为多浆与少浆两类是正确的;⑤旱生植物适应环境有两大趋势,即结构性状的趋同性与趋异性;⑥旱生植物适应环境胁迫有多种对策,常见有保护型、节约型、忍耐型、强壮型、逃避型等。

    • 北京山区落叶阔叶林中核桃楸在生长中期的树干液流研究

      1999, 19(6):793-797.

      摘要 (2831) HTML (0) PDF 164.94 K (34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北京山区落叶阔叶林优势种——核桃楸在生长中期没有水分亏缺的条件下,树干的液流速率在很大程度上为微气候因子所决定,特别是大气相对湿度、温度和太阳辐射强度等。核桃楸树干液流速率的日进程和大气相对湿度、温度的日进程具有很好的生态学同步性。在一天中树干液流速率会出现数次波动,有多个峰值,最高峰一般出现在15:00左右,可达到1600g/h。在夜晚时核桃楸树干液流速率非常低,一般在50g/h 以下,但总是存在,据此判断核桃楸存在根压。

    • 典范趋势面分析及其在山西省沙棘灌丛水平格局分析中的应用

      1999, 19(6):798-802.

      摘要 (1986) HTML (0) PDF 152.43 K (27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一种综合趋势面的分析方法——典范趋势面分析。典范趋势面分析是典范相关分析与趋势面分析的结合,它克服了趋势面分析的缺陷,能同时对单母体空间上的多变量进行分析,拟合一个综合趋势面。通过对山西沙棘灌丛水平格局的分析介绍了典范趋势面分析的应用,并比较了趋势面分析与典范趋势面分析。

    • 海南五指山热带山地雨林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1999, 19(6):803-809.

      摘要 (2391) HTML (0) PDF 214.72 K (39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五指山热带山地雨林的物种种类十分丰富,在1hm 2样地中共出现54个科,100个属的乔木树种177种,1337个个体。区系地理分析表明属的分布区类型以热带分布型成分占优,为89.0% ,充分体现了五指山山地雨林的热带性质。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为:样地1 Margalef指数17.822,Shannon-Wiener 指数5.900,均匀度0.859,Sim pson 指数0.028,均匀度3.866;样地2 Margalef指数17.381,Shannon-Wiener指数5.621,均匀度0.823,Sim pson 指数0.050,均匀度6.775,表明五指山热带山地雨林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和均匀度,且低海拔的样地较高海拔的样地多样性高。在五指山热带山地雨林中共有单个体种44种,双个体种25种,分别占物种总数的24.9% 和14.1% ,这些低密度的或小种群的偶见种相对群落的主要种来说,更容易受到各种胁迫的影响而在群落中绝灭,从而使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降低。

    • 江苏省棉区棉田杂草群落发生分布规律的数量分析

      1999, 19(6):810-816.

      摘要 (1155) HTML (0) PDF 75.26 K (29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对江苏省四大主产棉区82个样点727块田地共57.5hm 2棉田杂草群落及草害进行7级目测法调查采集数据后,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并赋以生态学意义的解释。研究表明,江苏省棉田杂草的发生和分布与轮作种植制度和地理区域性密切相关,其中轮作制度导致的田间水分的巨大差异是决定杂草群落结构特征的最深刻的原因,导致全省水旱轮作棉田的杂草群落有趋同性。而地理区域性构成的土壤、气候等生态因子的差异的显著影响表现在对旱地棉田的杂草群落上。数量分析的结果,可将全部样点分成4个组,即1个水旱轮作组和3个旱地组(淮北棉区、沿海棉区和沿江棉区旱地组),每组都对应着相应的优势杂草种。其中稗、马唐、鳢肠和千金子是水旱轮作组的优势杂草;淮北棉区旱地组的优势种为牛筋草,马唐和马齿苋,马唐、铁苋菜和刺儿菜为沿海棉区旱地组的优势杂草,沿江棉区旱地组的是马唐、狗尾草和铁苋菜。根据杂草群落发生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杂草防除策略。

    • 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的能量生态特征

      1999, 19(6):817-822.

      摘要 (1911) HTML (0) PDF 207.28 K (30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时空替代的方法,将灌草丛、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等4个处于同一空间下的群落当作同一群落演替进程中的4个阶段,研究了鼎湖山南亚热带森林演替过程中的能量生态特征。结果表明,鼎湖山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其垂直层次、叶面积指数、冠层对太阳辐射能的截获量、叶生物量、总生物量、总初级生产力、总呼吸量、净初级生产力、枯倒木现存量和年输入量、昆虫啃食量、群落的能量现存量等随演替的进程而增加,但其速度并不均衡,前期增长迅速,而后期增长缓慢,趋于稳定与饱和。在这些能量学指标中,叶面积指数是基础,而能量现存量和生物量年增量则是森林生态系统生长、发育和演替的结果。

    • 青藏高原主要植被类型生物生产量的比较研究

      1999, 19(6):823-831.

      摘要 (3458) HTML (0) PDF 251.04 K (37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18种群落类型的实测数据和1013块森林测树样地的估算数据为基础,首次系统地分析和比较了青藏高原主要植被类型生物生产量的构成规律及分布格局。亚高山暗针叶林的生物量一般在300t/hm 2以上,最高可达约1600t/hm 2,叶生物量8~39t/hm 2,根茎比0.1~0.2,生产量8~13t/hm 2.a;高山灌丛类型生物量20~40t/hm 2,叶生物量3~6t/hm 2,根茎比0.4~0.8,生产量4~7t/hm 2.a;高寒草甸生物量一般为20~60t/hm 2,沼泽草甸高达100t/hm 2以上,叶生物量2.5~5.5t/hm 2,根茎比8~20,生产量4~9t/hm 2.a;高原冬小麦和春小麦年生物产量高达26~30t/hm 2,叶生物量12~16t/hm 2,根茎比约0.06。在垂直分异方面,随着海拔升高,生物量呈递增,在一定海拔高度达最大,海拔继续升高生物量则迅速下降;而生产量随海拔升高一般呈递减趋势,反映出热量条件随海拔升高而递减的限制作用。与全国相比,青藏高原同一森林植被类型的生物量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其生产量基本持平。

    • 福州鼓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及其林缘几种植物叶热值和营养成分

      1999, 19(6):832-836.

      摘要 (1904) HTML (0) PDF 180.70 K (30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福州鼓山次生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及其林缘不同层次13种植物叶热值、灰分含量及营养成分。结果表明:群落的不同层次平均灰分含量从低到高依次是乔木层(6.7% )、草本层(8.5% )、灌木层(10% );平均含灰分热值(GCV)从低到高低次是草本层(16.89KJ/g)、灌木层(17.75KJ/g)、乔木层(19.79KJ/g);平均不含灰分热值(AFCV)从低到高依次是草本层(18.55KJ/g)、灌木层(19.72KJ/g)、乔木层(21.19KJ/g)。氮的平均含量从低到高依次是乔木层针叶林(0.82% )、林缘草本植物芒萁(0.89% )、林缘灌木桃金娘(0.90% )、林内草本层(1.34% )、乔木层阔叶树(1.55% )、林内灌木层(1.84% );磷的平均含量从低到高依次是林缘灌木桃金娘(0.18% )、林内灌木层(0.21% )、乔木层针叶树(0.23% )、林内草本层(0.25% )、乔木层阔叶树(0.27% );钾的平均含量乔木层针叶树最低(0.42% ),林内灌木层最高(2.22% )。钠、钙、镁在群落的各层次中没有明显变化规律。进而分析了影响植物热值的原因及其植物热值与营养成分的关系。

    • 羊草两个趋异类型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比较的初步研究

      1999, 19(6):837-743.

      摘要 (2551) HTML (0) PDF 237.72 K (37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羊草(Aneurolepidium chinense)种群的两个趋异类型——灰绿型羊草与黄绿型羊草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进行了研究,比较了同一生境条件下,两种趋异类型羊草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日变化,以及两个羊草趋异类型的光合速率对光辐射强度、气温、相对湿度、叶温与气孔扩散阻力的响应。结果表明,同一生境条件下,灰绿型羊草的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相对较高,两者的饱和光合速率分别为23.2与18.8μm olCO2/m 2·s,光饱和点分别为1367.6与1387.9μm ol/m 2·s,光补偿点分别为9.8与14.0μm ol/m 2·s;灰绿型羊草与黄绿型羊草对光强度、气温、相对湿度、叶温、气孔扩散阻力的响应均有显著差异。实验测得的结果说明,同一生境条件下羊草两个趋异类型的光合生理特性变异是明显的,羊草这种生理上的变异为确定两个趋异类型是否为两个生态型提供了一些生理学方面的证据。

    • 中国东部亚热带青冈种群叶片的生态解剖

      1999, 19(6):844-849.

      摘要 (1450) HTML (0) PDF 205.89 K (17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生态解剖学的方法对我国亚热带东部分布的10个青冈种群叶片的解剖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如下:①青冈叶片结构在种群间存在着广泛的差异,这种差异是青冈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结构基础。青冈叶片各部分结构特征在种群间的变化不是同步的,变异系数(CV)在6.0% ~20.5% 之间;变异幅度最大的是栅栏组织和上角质膜厚度,最小的是下表皮厚度。②相关分析表明,温度和降雨是影响青冈叶片地理变异的主导因子,其中温度,特别是1月均温,与叶片厚度(包括栅栏组织等)指标间表现出显著负相关,降雨量则与下角质膜厚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但在局部区域内土壤等因子可以成为主导因子。TWINSPAN 聚类和DCA 排序的结果也表明角质膜和叶片较厚的种群是与较低温湿条件或石灰岩土壤相联系的,而具有较薄角质膜和叶片厚度的种群是与较高的温湿条件或酸性土壤密切相关的。③总的看来,青冈叶片结构的变异幅度(CV)不到50% ,仅根据叶片指标尚不足于确定青冈的生态型。

    • 干旱胁迫对红松幼苗保护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1999, 19(6):850-854.

      摘要 (5843) HTML (0) PDF 145.70 K (51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土壤的逐渐干旱,红松(PinuskoraiensisSieb.et.Zucc)幼苗叶中膜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和膜相对透性均在干旱处理后第3天迅速上升;组织自动氧化速率先是增加,在干旱处理第3天后恢复到处理前水平;保护酶SOD、POD、CAT 的活性明显提高,只有ASP的活性下降。用PEG 模拟干旱胁迫与土壤自然干旱胁迫结果略有不同,- 1.0MPa PEG溶液对红松幼苗具有较为明显的干旱胁迫效应,而- 0.4MPa PEG 不仅对红松幼苗无明显伤害,在处理初期还使MDA 含量明显减少,表明低浓度PEG 可能对红松幼苗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Cd2+、Al3+对蚕豆(Vicia faba)DNA合成及修复的影响

      1999, 19(6):855-859.

      摘要 (1497) HTML (0) PDF 164.91 K (27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3H-TdR 掺入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单金属离子Cd2+ 、Al3+ 对蚕豆DNA 合成、DNA 修复(以UDS为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浓度Cd2+ 、Al3+ (Cd2+ 浓度< 20m g/l,Al3+ 浓度< 100m g/l)处理后,蚕豆DNA 合成加快,并且不同程度地诱导了UDS的发生;但在高于此浓度的Cd2+ 、Al3+ 作用下,蚕豆DNA合成受抑制,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并且几乎不表现出UDS效应。这一结果说明Cd2+ 、Al3+ 对蚕豆的遗传物质DNA有损伤作用。在一定受损范围内,蚕豆自身有DNA损伤修复能力,超过这个限度,DNA损伤不能被修复。Cd2+ 、Al3+ 对DNA 合成和修复的影响是高等植物金属中毒的机制之一。

    • 果农复合系统根系分布格局与生长动态研究

      1999, 19(6):860-863.

      摘要 (1652) HTML (0) PDF 117.93 K (27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苹果、小麦复合系统根系分布格局与生长动态的研究表明:(1)4年生苹果根系垂直分布可达100cm ,其主要分布在20~60cm ,可占总根量的80% 以上;小麦根系垂直分布可达80cm ,0~10cm 占55.2% ,与苹果根系在空间尺度上不复重叠;而不间作时,苹果根系有上浮趋势。(2)苹果幼树根系的水平分布达250cm ,大多在0~100cm 范围,占42.4% ;间作时两边各留100cm 的保护行,基本不影响小麦生长;(3)苹果新根在一年中有2次明显的生长高峰,一次是在6~7月,占全年的40% ,一次在11~12月;而小麦主要在3~5月,两者在时间尺度上有别。(4)根据苹果新根周年变化特点,果树施肥应掌握好3个季节:5月上旬、7月中旬的追肥和10月上旬的有机底肥,这和小麦的水肥管理可以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养分利用率。

    • 人参红皮病与土壤生态条件的关系

      1999, 19(6):864-869.

      摘要 (1618) HTML (0) PDF 179.54 K (25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生态样块方法,研究了白浆土区不同地貌生态条件对人参红皮病的影响。结果表明,床土中还原物质浓度随地貌类型而变化,其中活性有机质与参根病情指数相关性最高,成为人参红皮病发生的主要因素;铁的富集是人参红皮病的主要特征,锰为次要因素;周皮铁主要为络合物,包括活性亚铁、活性高铁和非活性铁,它们相互转化,视土壤水分状况为转移;Feo/Fed 与活性有机质相关显著,表明无定形铁是锈斑铁的主要来源;床土通气性高,持水孔度也高,表明床土中氧化过程和还原过程同时进行,对促进土壤中铁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 大型露天煤矿生态系统受损研究——以平朔露天煤矿为例

      1999, 19(6):870-875.

      摘要 (2357) HTML (0) PDF 210.55 K (35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矿区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是脆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和难点。13a的平朔露天煤矿受损生态系统定点研究表明,大型露天煤矿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为3个阶段、4个类型。生态受损引发因子包括挖损、压占、占用和污染。生态受损特征表现为原生境在100a左右的时间尺度下,以每年7800万m 3左右的岩土搬运速度,累计消失160km 2左右。而新形成的生境与原生境相比,虽沟壑消失使地貌形态趋于简单,但重新组合堆置的固相岩土结构松散、地层层序紊乱、地表物质更趋复杂、土壤性质更趋恶化,加之区域性气候干旱,天然植被恢复无法使受损生态系统发生顺向演替,新的侵蚀地貌会加速形成。

    • 单季稻田的蜘蛛群落及其与褐飞虱的相关性研究

      1999, 19(6):876-881.

      摘要 (1383) HTML (0) PDF 185.59 K (22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南京地区4种不同类型单季稻田蜘蛛群落的结构及其与褐飞虱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蜘蛛群落由10科21种组成,其中草间小黑蛛、食虫瘤胸蛛、拟水狼蛛为优势种。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化防田低于生防田,而均匀性则施药田大于不施药田。不同移栽时间的稻田,丰富度、多样性、均匀性迟栽田低于早栽田。蜘蛛与褐飞虱各发育阶段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蜘蛛与褐飞虱长翅成虫相关性好,而与低龄若虫相关性差;蜘蛛与褐飞虱的相关性主要由褐飞虱田间第1次若虫高峰时的蜘蛛量和蛛虱比决定,模拟的回归方程为:r= - 0.1997+ 0.00756x1+ 0.3371x2(F> F0.023)。

    • 用性信息素预测棉铃虫发生期的可靠性

      1999, 19(6):882-884.

      摘要 (1571) HTML (0) PDF 96.46 K (27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棉铃虫(Helicoverpa am igera)性信息素诱蛾,预测下一代棉铃虫的卵高峰,幼虫孵化高峰,通过田间调查印证是准确的,它比黑光灯诱蛾以及田间调查方法简便,省工省时,指导化学农药防治时间准确,经济效益明显。可为棉铃虫发生期预测预报增添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 复合荔枝园节肢动物群落动态的研究

      1999, 19(6):885-889.

      摘要 (1406) HTML (0) PDF 152.82 K (24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单一荔枝园和复合荔枝园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复合园的捕食性、寄生性昆虫以及蜘蛛类群的数量和丰富度明显高于单一园,而植食性类群的数量和主要害虫发生数量明显少于单一园。复合园各种类群的多样性指数季节变化,其总趋势比单一园大,波动程度比单一园低。复合园的均匀度全年维持在0.8以上,而单一园的则波动很大。

    • 人类活动对普氏原羚分布的影响

      1999, 19(6):890-895.

      摘要 (1742) HTML (0) PDF 192.34 K (25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卫星遥感(TM)影像与野外——GPS(全球定位系统)定位的实地考察资料,结合数字化的地形图、植被图与土地利用图、交通图,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生态信息系统(EIS)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统模型,采用生境评价方法HEP就人类活动对青海湖地区普氏原羚生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影响普氏原羚生境适合度的因素主要为基质类型、坡度、水源远近、植被类型与人类活动。当不考虑人类活动影响时,普氏原羚活动区的面积为7955km 2,最佳生境为典型草原,其次为灌丛沙地,折合适宜生境面积4664km 2。由于交通、居民点、农业用地等土地利用的影响,普氏原羚仅分布在草地沙地边缘,其适宜分布区迅速减小,生境的适合度等级出现明显变化,最适生境缺损,折合最适生境面积511km 2。只占原来适合生境面积11% 。典型草原围栏与人为放牧影响,普氏原羚实际分布区面积只有350km 2,讨论了普氏原羚的保护对策。

    • 福建红树林区底栖生物生态研究

      1999, 19(6):896-901.

      摘要 (2563) HTML (0) PDF 179.70 K (31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了福建沿岸红树林区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区系特点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从8个断面共采集到278种底栖生物,其中藻类11种,多毛类47种,贝类72种,甲壳类88种,棘皮动物11种,鱼类27种,其他类22种。其优势种和习见种多为广温广布种和亚热带暖水性种类。短尾类和贝类为优势类群。平均总生物量为33.74g/m 2,平均栖息密度为136个/m 2。生物种类的丰度及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海水的平均盐度呈正相关,与红树林的发育状况则呈负相关。其栖息密度与红树林的发育状况成正比。

    • 湖泊水库结构生态动态模型(英文)

      1999, 19(6):902-907.

      摘要 (2224) HTML (0) PDF 173.45 K (22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综述了湖泊水库结构生态动态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湖泊水库环境生态模拟中的应用。结果表明,热力学理论为获取湖泊水库生态系统特性提供了一条整体性的途径,热力学概念“火用”可将生态学理论(达尔文理论)和热力学理论(最大火用原理)很好地联系起来。引入火用后,许多重要模型参数的目标函数可根据最大火用原理获得,达尔文“适者生存”理论可被定量为一个生态约束条件用于开发湖泊水库结构生态动态模型,从而使得提出的模型在生态上更合理,在应用上更灵活。为了更好地将火用用于湖泊水库的生态模拟和环境管理中,还需进一步对火用的检验和优化进行讨论和研究。

    • 微囊藻和栅藻共培养实验及其竞争参数的计算

      1999, 19(6):908-913.

      摘要 (2093) HTML (0) PDF 190.70 K (31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Lotka-Volterra 的双种竞争模型为基础,进行试验设计。共培养试验中,两种藻类的增长行为是不同的,培养前期共培养中栅藻的数量大于纯培养中栅藻的数量,而在后期则相反,微囊藻则是在整个共培养过程中的数量都小于纯培养中的数量。通过纯培养取得参数K 和r,变模型的微分形式为差分形式,以生长曲线拐点(密度制约起始点)出现的时间作为计算竞争参数的起始时间。经模拟计算获得竞争参数,表明微囊藻对栅藻的抑制能力是栅藻对微囊藻抑制能力的7倍。并以此作为微囊藻可能爆发成为“水华”的理由之一。应用所得的参数,拟合共培养中藻类的增长过程,效果很好。

    • 土壤食细菌线虫与细菌的相互作用及其对N、P矿化生物固定的影响及机理

      1999, 19(6):914-920.

      摘要 (2892) HTML (0) PDF 230.78 K (39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悉生微缩体系,研究了40d 培养期内不添加外源基质条件下食细菌线虫(Protorhabdtis sp.)和细菌(Pseudom onassp.)的相互作用及其对N、P转化的影响。在种植及不种植小麦的土壤中,发现接种线虫后细菌数量显著增加,非根标土壤细菌的增加量又比根际土明显。在种植小麦体系中,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线虫均比不种作物体系有增加趋势,其中根际土壤线虫种群的提高尤为显著。只加细菌处理中土壤N、P均无净矿化,相反培养前期出现轻微的生物固定。线虫的引入显著提高了土壤矿质N、微生物量N 和微生物量P的含量,但对土壤有效P影响很小。这表明线虫活动主要是促进了N的矿化,而P表现出较强的生物固定。文中还分析了线虫捕食对细菌的增殖作用以及线虫——细菌相互作用在N、P矿化和生物固定中的机理。

    • 选择性呼吸抑制技术在土壤细菌和真菌生物量测定中的应用

      1999, 19(6):921-926.

      摘要 (2077) HTML (0) PDF 167.34 K (34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放线菌酮和链霉素可以选择性地抑制土壤中真菌和细菌的葡萄糖诱导呼吸作用,但抑制效果仅50% 左右。二者的最适用量每克土分别为8~12m g 和4~8m g,培养时间以低于4h 为好。在两个土壤上选择性呼吸抑制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直接显微镜计数法所得的结果相当,但是,加入链霉素时,一个粘性土壤的葡萄糖诱导呼吸量不但不被抑制,反而随链霉素加入量的增加,诱导呼吸量增加,是否与其高的粘粒含量有关乃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另还详细地讨论了应用此方法的有关问题。

    • 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林窗分布规律的小波分析研究

      1999, 19(6):927-931.

      摘要 (1837) HTML (0) PDF 135.21 K (24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小波分析的方法对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的林窗分布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林样带内计算林窗分布百分率小波变换的最佳尺度为10m 。林窗分布的疏密变化尺度为20m 左右,在样地中20×20m 2的小区域内具有较为稳定的分布特点。在样带中林窗分布呈斑块状,且斑块分布随样带的海拔的升高呈间断性分布。小波分析被证明是植被空间格局研究的简捷可靠的新方法。

    • 天然红松种群形态特征地理变异的研究

      1999, 19(6):932-938.

      摘要 (1730) HTML (0) PDF 190.72 K (32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我国红松天然分布区内,根据纬度和海拔的差异,选取了凉水、小北湖和长白山3个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生境下的天然红松林,进行了形态结构的观测分析。分单株采样,测量了一级枝针叶的长度,球果长度、宽度、每球果含种子数目,种子的重量,树皮的形态。结果表明:红松平均针叶长度在我国分布区内呈现中间长、南北短的趋势。种群内针叶的变异幅度凉水地区最大(0.1486),长白山地区最小(0.1056);种群间针叶长度变异较大,分化明显,变异相对量为53.216% 。红松球果的各表型性状的变异幅度和变异来源差异很大,只有球果宽度性状较稳定。在红松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中,平均有22.7% 来自种群间,77.3% 来自种群内,随分布区纬度增加,粗皮类型红松个体出现的频率明显增加。

    • >研究简报
    • 南亚热带气候下三种树木径向生长季节节律研究

      1999, 19(6):939-943.

      摘要 (2172) HTML (0) PDF 148.39 K (27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带状测树器对南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生长的落叶树柚木(Tectona grandis L.f.)、喜树(Camptotheca acum inataDecne)和常绿树火烧花(Mayodendron igeum Kurz)16年生(测定开始时年龄)的立木的径向生长进行了6a 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所测立木的年均胸围生长量在1.5~2.5cm (胸径生长量为0.48~0.80cm )之间,年间有一定的差异。年生长量与年积温及与年降雨量均无明显的相关。胸径生长呈现较明显的和降雨量及气温相同的季节节律,但降雨量和生长的相关性更大些。不同种胸径生长的季节节律对气温和降雨量变化的反应有差异。

    • 双峰驼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组织中微量元素的分布研究

      1999, 19(6):944-946.

      摘要 (1410) HTML (0) PDF 94.96 K (25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砾石和沙质两种不同的荒漠区双峰驼组织中6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u、Mn、Fe、Mo 的丰度在肝脏最高,Se 和Zn 则分别在肾脏和肌肉组织中最高。由于砾石荒漠区土壤和牧草中Fe、Cu、Mo 含量极显著高于沙质荒漠区(P< 0.01),导致两地双峰驼肝脏和肾脏Cu 含量差异极显著(P< 0.01)。同时发现,上述两地区双峰驼组织中Mn 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反刍动物。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