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9年第19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中国生态区划的目的、任务及特点

      1999, 19(5):591-595.

      摘要 (4326) HTML (0) PDF 186.29 K (39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区划是对生态地域和生态单元的划分和合并研究。在分析了生态区划的发展过程及其我国各种区划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生态区划的目的、任务和特点。研究认为:中国生态区划的目的是通过开展全国生态区划和建立区划信息系统,为区域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为全国和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服务。其突出特点是将特征区划与功能区划相结合,自然环境特征与人类活动相结合,生态与经济相结合。在要素区划的基础上,利用专家集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生态区划。

    • 中国生态地域划分的若干问题

      1999, 19(5):596-601.

      摘要 (3684) HTML (0) PDF 179.86 K (26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地域划分对于正确认识生态系统的地域组合特征及其分异规律,合理开发和保护区域资源,进行科学区域环境整治具有重要意义。在回顾区划工作历程、比较生态地域划分与其它区划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地域划分的性质、原则和依据,并依此拟定了中国生态地域划分方案。

    • 中国生态资产区划的理论与应用

      1999, 19(5):602-606.

      摘要 (3511) HTML (0) PDF 145.47 K (30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初步分析和探讨生态资产评估与区划的理论和方法。在界定生态资产概念和价值构成的基础上,提出生态资产评估的理论依据、基本假设、方法体系和分区程序,并应用综合评估法拟订了初步的中国生态资产区划方案。

    •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的初步研究

      1999, 19(5):607-613.

      摘要 (11697) HTML (0) PDF 219.59 K (116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表现为提供保存生物进化所需要的丰富的物种与遗传资源,太阳能,二氧化碳的固定,有机质的合成,区域气候调节,维持水及营养物质的循环,土壤的形成与保护,污染物的吸收与降解及创造物种赖以生存与繁育的条件,维持整个大气化学组分的平衡与稳定,以及由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所形成的自然景观及其具有的美学、文化、科学、教育的价值。生态系统的这些功能虽不表现为直接的生产与消费价值,但它们是生物资源直接价值产生与形成的环境。可以说,正是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才使人类的生态环境条件得以维持和稳定。从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着手,首先研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在有机物质的生产、CO2的固定、O2的释放、重要污染物质降解,以及在涵养水源、保护土壤中的生态功能作用,然后再运用影子价格,替代工程或损益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中国生态系统的间接经济价值。研究表明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对维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黄土高原“林分自创性”有效水分供给体系的研究

      1999, 19(5):614-621.

      摘要 (1645) HTML (0) PDF 256.37 K (26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黄土高原半湿润区,对无林沟坡(荒坡)与林地土壤分水储量变化的多年定点测定结果表明,在蒸发潜力很大的气候条件下,在很少有植物消耗水分的荒坡近裸立地上,和在林木每年蒸腾消耗大量水分之后的林地上,若以降雨丰、欠年周期为单位计算,土壤水分的收支均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关系。表现出林地与荒坡水分收支关系有着本质的差异。提出了开展林地有效水分获取途径研究的必要性。根据对林分改造自身生存环境,为自己提供有效水分功能的定点测定结果,从系统水分收支平衡原理出发,经过对林分、荒坡各自水分小循环过程及二者水分数量关系的分析,提出了黄土高原林分“自创性”有效水分供给体系假说,建立了“自创”潜力表达方程。对“自创性”假说提出的意义、作用及应用价值,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它在黄土高原森林水文效应及森林培育学理论研究上,具有开拓新思路的重要作用。

    • 从生态地理特征论中国东北样带(NECT)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科学意义

      1999, 19(5):622-629.

      摘要 (3067) HTML (0) PDF 282.92 K (40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东北样带(NECT)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变化研究的陆地样带之一。该样带在东经112°与130°30′之间沿北纬43°30′设置,长约1600km,跨越北纬42°~46°,宽约300km,位于中纬度温带地区以降水或湿润度/干燥度为主要全球变化驱动因素,自东至西沿一个连续的空间过渡梯度,植被类型或生物群区是由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农田及温带草原的3个亚地带: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等类型组成。给出了样带的基本生态地理特征及其梯度分析,包括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梯度、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格局、植被类型、主要优势种和群落类型的生态地理特征以及全新世适宜期的植被分布格局。这些特征沿经向均表现出明显的梯度分布。

    • 黄土残塬沟壑区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通量与平衡分析

      1999, 19(5):630-634.

      摘要 (1924) HTML (0) PDF 33.69 K (38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养分平衡原理测算了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化学循环(养分内循环)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养分外循环)通量及循环率,以相对聚散度反映了养分循环通径上的各养分元素的相对富集化或稀释化程度,结果表明了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为土壤亏损、系统积累型的总流动趋势。

    • 鼎湖山马尾松林营养元素的分布和生物循环特征

      1999, 19(5):635-640.

      摘要 (2499) HTML (0) PDF 37.81 K (41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较系统地研究了鼎湖山马尾松林营养元素的分布和生物循环情况。马尾松林内各组分营养元素浓度总的规律为:针叶>细根>林下层植物>凋落物>树皮>树干;在树皮、树干和凋落物组分中各营养元素的排序为:N>Ca>K>Mg>P;其它组分中则为:N>K>Ca>P>Mg。马尾松林各营养元素的总贮量(kg/hm2)为:2278.51(N),280.01(P),567.90(K),456.84(Ca),144.76(Mg),其中74%~95%集中在土壤组分。在地上部分则78%~97%集中在乔木层。乔木层又以树干占的比例最高,尤其是钙和镁两种元素(46.85%,49.97%)。各营养元素贮量排序基本上为:N>Ca>K>Mg>P(地上);N>K>Ca>P>Mg(地下)。乔木层地上部分营养元素的年积累量(kg/hm2.a)为:3.63(N),0.10(P),1.04(K),2.72(Ca),0.40(Mg)。本研究松林的营养利用系数为:0.16(N),0.10(P),0.09(K),0.08(Ca),0.08(Mg);循环系数:0.83(N),0.83(P),0.71(K),0.68(Ca),0.68(Mg);周转期(a):7.8(N),12.2(P),15.4(K),17.7(Ca),17.9(Mg)。

    • 环境因子对挪威云杉林土壤有机质分解过程中重量和碳的气态损失影响及模型

      1999, 19(5):641-646.

      摘要 (1849) HTML (0) PDF 35.41 K (39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严重酸化的挪威云杉林的枯落物和矿质土壤,研究了温度和含水量对有机质分解过程中重量和碳的气态损失的影响。在为期1a的室内试验期间,没有元素的输入、淋失和植物根系吸收。实验分3个温度处理(年均温度分别为11.6、12.3和14.5℃)和4个水分处理(从几乎风干到各种被分解物的饱和含水量)。在有利条件下,枯落物未分解层OL的重量损失速率是半分解层OF的2倍和已分解层OH的5~6倍。矿质土壤的重量损失速率小于枯落物层。分解速率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环境条件,其中含水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极端干旱会使分解速率非常低,水分过多时也会限制土壤微生物活动,最适宜的含水量为各种被分解物饱和含水量的70%~90%。在应用的温度范围内,温度差别只起着次要作用。被分解物在土壤剖面中所处的位置越深,含水量越低,温度的影响越小。建立了符合土壤有机质分解机制的重量损失和碳损失的数学模型。

    • 残次油松林群落特征与生物多样性恢复

      1999, 19(5):647-653.

      摘要 (1428) HTML (0) PDF 187.58 K (17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河北省兴隆县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了经长期人为破坏的残次油松林的群落特征及其在不同保护年限下的生物多样性恢复规律。研究表明,与正常林分相比,残次林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大幅度降低,物种数量显著减少。在植物和昆虫群落各项参数的变化中,以灌木和天敌昆虫类群受影响最大,其科数分别减少55.56%和60%,科-种多样性指数分别减少30.1%和60.72%。随保护年限的增加,植物群落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在保护早期,科、种数无明显变化,个体数大幅度增加,多样性指数略有降低,此期为个体数量恢复时期;保护中期,种数迅速增加,个体数减少,多样性指数增加,因而,该期是物种的重要恢复时期;此后,科的组成变化明显,科数和科-种多样性指数显著增加。昆虫群落的变化特别是,早期植食性昆虫的科、种、个体数均明显增加,随保护年限延长,所有类群的多样性指数持续增加,特别是保护中期整个群落的科数及天敌昆虫类群的科、种数与多样性指数增加最为显著,分别增加了28.26%、56.25%、44.8%和38.97%,此期为昆虫群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时期。可见,在油松残次林的恢复过程中,10a左右是群落恢复的关键时期,近20a可接近未受破坏的水平。

    • 城市化对森林植被、土壤和景观的影响

      1999, 19(5):654-658.

      摘要 (2639) HTML (0) PDF 143.28 K (35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纽约市“城区-郊区-农区”140km长的森林生态样带研究了城市化对森林植被、土壤重金属含量和森林景观的影响。随着距市中心的距离加大,森林植被的类型、种类组成及结构有明显的不同;土壤主要重金属含量逐渐降低;森林景观斑块数量减少,斑块面积增大,景观异质性降低,这些变化与交通密度、道路密度、人口密度以及城市土地利用率有显著的相关性。人类活动及大气污染是影响森林的主要因素。生态样带是研究“城区-郊区-农区”环境变化的好手段。

    • 长白山红松阔叶林林隙动态变化对早春草本植物的影响

      1999, 19(5):659-663.

      摘要 (2244) HTML (0) PDF 141.66 K (22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生态学的方法,系统分析了长白山红松阔叶林林冠空隙的动态变化对早春草本层植物的分布密度和生物量的影响以及早春草本层植物对林冠空隙的反应,进而探讨了早春草本层植物在红松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中所起的生态作用。本研究为全面系统地揭示红松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及更深入地研究森林循环理论提供科学依据。

    • 桑-蚕系统中镉的吸收、累积与迁移

      1999, 19(5):664-669.

      摘要 (1434) HTML (0) PDF 162.57 K (20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桑-蚕系统中镉的吸收、累积与迁移行为研究结果表明:(1)桑树对土壤镉污染有一定的耐性,桑树镉累积量(Ta)和相对累积率(Ra)与土壤镉浓度(Sc)的关系可分别用回归方程Ta=a+blog(Sc)和log(Ra)=a+blog(Sc)描述。(2)随着土壤镉浓度的增加,镉在桑树根部的分布率明显增加,地上部分的分布率有所降低,运转到叶片的比率明显降低。(3)蚕体、蚕砂和蚕茧的镉含量、镉累积量,随着桑叶镉含量的增加而增加。(4)栽桑子系统中,通过桑叶养蚕和伐枝条,约50%的桑树镉被移出土壤镉库。养蚕子系统中,占食下桑叶镉累积量4.7%的镉,经蚕茧移出养蚕系统而转入缫丝业。对桑-蚕系统而言,通过蚕茧移出系统的镉仅占桑树吸收镉的0.77%。(5)采用载桑养蚕来治理和利用镉污染土壤时,应重视养蚕过程中含镉废物的管理。

    • 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的化感作用研究

      1999, 19(5):670-676.

      摘要 (2337) HTML (0) PDF 210.49 K (26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地油蒿(Artemisiaordosica)化感作用研究,发现油蒿茎叶的水浸提液对几种受体植物种子的萌发率、幼苗长和根长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随水浸提液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步增加;用油蒿茎叶水浸提液进行盆栽试验,受体植物的出苗率、苗高、根长和干物重也受到抑制,苗的形态也与对照有较明显的差异;在不同有机溶剂的水浸提液的萃取液中,乙酸乙酯萃取液对受体植物种子的萌发率、幼苗长和根长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形态差异明显;进一步对乙酸乙酯萃取液不同组分的生物试验表明,在洗脱出的3个组分中,其中的一个组分对受体植物种子萌发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经化学定性反应鉴定,此组分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由此表明,油蒿具有一定的化感作用,其分泌物对其他植物种子的萌发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 黄山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个体繁殖贡献率

      1999, 19(5):677-682.

      摘要 (1360) HTML (0) PDF 217.34 K (21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结合Schoen&Stewart和Roeder等的方法构建了一个根据幼苗中配子的频率计算种群内各个体繁殖贡献率的模型。并对黄山一青冈种群内个体繁殖贡献率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该种群中幼苗的观察频率与期望频率存在显著的差异(P<0.01)。成体的繁殖贡献率存在较大的差异,3个个体的繁殖贡献率为0,对幼苗贡献率最大的达10.89%,种群外个体对幼苗的贡献率也较大,为18.42%。个体之间的交配以相隔3~12m最多,自交约为8%,与种群外传来的花粉交配占总的17.65%。主要是研究种群较小且与邻近种群相隔不远有关,另外,青冈风媒传粉也是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之一。

    • 青冈(Quercus glauca)净光合作用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999, 19(5):683-688.

      摘要 (1959) HTML (0) PDF 162.12 K (16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了青冈(Quercusglauca)光合速率(Pn)与光强(L)、气温(T)和空气相对湿度(RH)在不同叶片类型、季节及全年几个水平上的相互关系,发现Pn与L正相关,在T<25℃时Pn主要由L决定,T>25℃后T对Pn有负作用,T越高负作用越明显,土壤湿度低时T的负作用表现明显。Pn与RH关系较小,可忽略。不同类型叶片(阳生、阴生)对环境因子反应有较大差异。在1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都能通过光照和温度的观测获得叶片光合速率的估计,如果再附加一定的限制条件则可用L来预测Pn。

    • 不同地理种群羊草的遗传分化研究

      1999, 19(5):689-696.

      摘要 (1446) HTML (0) PDF 36.40 K (35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不同地理种群羊草为实验材料(包括内蒙古高原的各草原类型: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及吉林盐碱地羊草),分别从个体(叶长、叶宽、株高、分蘖数、根茎芽数等特征及根茎叶的扫描电镜结构)、生理(在PEG胁迫下叶片的电阻电导、SOD和POD的活性、脯氨酸和丙二醛的含量等)、细胞(染色体核型)、同工酶及DNA(RAPD)等几个水平较为系统地研究其遗传分化以及对水因子的适应机理,并进行了大量的聚类分析,发现:不同地理种群的羊草,其遗传分化的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在不同的层次上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反应。虽然水因子是影响其分化的一个主导因子,但是在实际研究工作中认识到:羊草的变异和分化是多种生态因子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如温度、海拔、经纬度、土壤类型等),而且各因子之间又是相互影响,在不同的生境中限制因子又是变换的,这就造成不同地理种群的羊草遗传分化过程的复杂性,值得长期深入研究。

    • 不同放牧压力下草地微气象的变化与草地荒漠化的发生

      1999, 19(5):697-704.

      摘要 (1862) HTML (0) PDF 271.11 K (31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过度放牧是我国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主要成因之一。作者在内蒙古奈曼进行了草地放牧试验,目的在于探明荒漠化的发生机制。试验分为4个小区,即无牧区、轻牧区、中牧区和重牧区,每个小区的牧羊数分别为0,3,6和9。从1991至1994年,在试验区进行了微气象观测,并运用波文比热量平衡法和空气动力学梯度法分析了观测数据。结果表明:1)地表反射率随放牧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如过牧小区的反射率已由1992年的0.20增加到0.28,并出现明显的荒漠化。反射率是草地荒漠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2)在4个放牧试验小区,净辐射的分配格局存在明显差异,这是地表植被与反射率差异相互作用的结果。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净辐射或净有效能减少,而且潜热交换的贡献也相对减少。牧羊的过度践踏也影响地表的热收支。3)不同放牧小区的风廓线形式不同。在过牧试验小区存在较强的风切应力作用于地表,产生风蚀,出现荒漠化。4)根据试验和植被的动态,提出该地区现有草地生长季的安全载畜量为3~4个羊单位/hm2。

    • 江苏省棉区棉田杂草群落发生分布规律的数量分析

      1999, 19(5):705-709.

      摘要 (1662) HTML (0) PDF 168.96 K (24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对江苏省四大主产棉区82个样点727块田地共57.5hm2棉田杂草群落及草害进行7级目测法调查采集数据后,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并赋以生态学意义的解释。研究表明,江苏省棉田杂草的发生和分布与轮作种植制度和地理区域性密切相关,其中轮作制度导致的田间水分的巨大差异是决定杂草群落结构特征的最深刻的原因,导致全省水旱轮作棉田的杂草群落有趋同性。而地理区域性构成的土壤、气候等生态因子的差异的显著影响表现在对旱地棉田的杂草群落上。数量分析的结果,可将全部样点分成4个组,即1个水旱轮作组和3个旱地组(淮北棉区、沿海棉区和沿江棉区旱地组),每组都对应着相应的优势杂草种。其中稗、马唐、鳢肠和千金子是水旱轮作组的优势杂草;淮北棉区旱地组的优势种为牛筋草,马唐和马齿苋,马唐、铁苋菜和刺儿菜为沿海棉区旱地组的优势杂草,沿江棉区旱地组的是马唐、狗尾草和铁苋菜。根据杂草群落发生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杂草防除策略。

    • 相岭山系大、小熊猫主食竹类峨热竹的生长发育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

      1999, 19(5):710-714.

      摘要 (1978) HTML (0) PDF 147.94 K (26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94~1996年,在相岭山系冕宁县治勒自然保护区设点,对大熊猫和小熊猫主食竹类峨热竹与其它环境生态因子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长达3a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峨热竹的生长发育与环境生态因子如海拔、郁闭度、坡度和坡向之间有极其显著的相关关系,环境因子对其株高、基径、密度、发笋率、老笋比例和成竹死亡率等有较大的影响。随海拔高度的增加,竹子变矮变细,老笋比例下降;上层乔木郁闭度增加,竹子变稀,发笋率、老笋比例和成竹死亡率均降低。坡度增大,竹子变稀并且细而矮。阳坡的竹子率发笋高于阴坡。

    • 寄主转换对烟蚜种群特征的影响

      1999, 19(5):715-719.

      摘要 (2009) HTML (0) PDF 141.30 K (21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试验结果表明:除从油菜上转到桃树上不成功外,烟蚜可在烟草、油菜和桃树之间成功转换,且同寄主之间的转换比异寄主之间的转换生殖前期短,产仔量大。烟蚜寄主转换以rm值的大小依次为桃树转油菜>烟草转油菜>油菜转烟草>桃树转烟草>烟草转桃树。

    • 棉铃虫经济阈值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1999, 19(5):720-723.

      摘要 (1314) HTML (0) PDF 135.46 K (22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就华北棉区棉田棉铃虫经济阈值研究中的若干基本问题展开讨论。作者分析指出:1)用幼虫部分龄期的为害量取代全部龄期的为害量,导致经济阈值的过高估计;2)用一个世代为害期前半段或后半段的单虫为害量取代整个世代的单虫为害量,导致经济阈值的过高或过低估计;3)将以蕾为主的蕾铃被害量等同于成铃减少量,导致算出的经济阈值成倍下降;4)在确定产量损失与为害量关系的试验时,当某一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著时,不能断言这一为害量对产量的影响无经济意义,而应改进试验条件和增加重复数;5)限于现有技术条件,6月下旬左右用镊子夹或针刺方法模拟为害植株顶尖对棉花产量影响不大,远不及初孵幼虫为害顶尖的减产严重。

    • 小菜蛾颗粒体病毒对小菜蛾防治作用的评价

      1999, 19(5):724-727.

      摘要 (2016) HTML (0) PDF 120.57 K (26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以作用因子组配的生命表、种群趋势指数()和控制指数评价小菜蛾颗粒体病毒对小菜蛾种群动态的作用。结果表明,施用该病毒对小菜蛾种群动态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种群趋势指数()为0.97,干扰作用控制指数为0.19,即施用病毒后,其种群趋势指数相当于对照的0.19。施用化学杀虫剂的种群趋势指数()为7.20,干扰作用控制指数为1.43,即种群趋势指数将增长为对照的1.43倍。

    • 不同抗性品系稻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动态

      1999, 19(5):728-731.

      摘要 (1692) HTML (0) PDF 144.59 K (22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野外调查,对粳籼89、七桂早、七袋占3个不同抗性品种水稻田中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动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品种抗性对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不显著。高抗虫性品种样田中节肢类捕食性天敌的迁入虫口密度和总的虫口密度相对较低,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指数也呈下降趋势。中抗品种与天敌群落的共同作用,能有效地控制稻飞虱的数量。中抗品种稻田中天敌群落的迁入虫口密度和总虫口密度都高于感性样田和高抗样田,天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性高于抗性样田。中抗品种与天敌群落间可能存在协同性。

    • 白蜡虫泌蜡期天敌群落的研究

      1999, 19(5):732-736.

      摘要 (1681) HTML (0) PDF 140.06 K (25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择有代表性的10个白蜡主产地,研究了各地白蜡虫天敌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并进行了聚类分析和排序。结果表明,白蜡虫泌蜡期天敌群落共有捕食和寄生性天敌18种,各群落的优势种和物种组成变化较小,群落相似性程度较高,相似性系数最高达95.12%,最低为73.86%。影响群落相似性的主要因子为产区、地理位置、捕食性瓢虫的种类和数量。每一群落有3~4种优势种天敌,导致白蜡虫天敌群落的优势度集中指数较低,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较高。通过聚类分析和排序,将白蜡虫天敌群落分为3类:第1类为种虫产地;第2类为白蜡产地;第3类虫蜡皆产。3种类型的寄生性天敌优势种种类相同,但数量变化较大。捕食性天敌的种类和危害有很大区别。

    • 内蒙古半荒漠区啮齿动物群落分类及其多样性研究

      1999, 19(5):737-743.

      摘要 (1748) HTML (0) PDF 267.32 K (23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1988~1993年在内蒙古半荒漠区约11万km2的调查区域内共设置259个样方,布放有效夹日131109个,捕获啮齿动物19种。在此基础上,用其捕获率作为分类量纲,以样方-种的捕获率组成259×19的原始数据矩阵,应用快速聚类法进行鼠类群落划分,根据分类结果,并结合调查区域内各种地带性植被的特点将该地区啮齿动物划分为9个不同的鼠类群落。即群落:戈壁五趾跳鼠+五趾跳鼠+长爪沙鼠群落,群落生境为半荒漠区内典型的高平原、丘陵荒漠草原;群落:三趾跳鼠+子午沙鼠+小毛足鼠群落,群落生境为沙地,主要分布于阴山北麓的覆沙地带;群落;草原黄鼠+五趾跳鼠+长爪鼠群落,群落生境为半荒漠区内平原丘陵典型草原和山地典型草原;群落:赤颊黄鼠+黑线毛足鼠+五趾跳鼠群落,群落生境为戈壁针茅-隐子草草原;群落:戈壁五趾跳鼠+三趾跳鼠+蒙古羽尾跳鼠群落,群落生境为草原化荒漠,主要以强旱生灌木和半灌木组成;群落:黑线仓鼠+长爪沙鼠+小毛足鼠群落,群落生境为人工草地及阴山北麓山顶种植荞麦和莜麦的农田;群落:小毛足鼠+三趾跳鼠+长爪沙鼠群落,群落生境为典型荒漠草原重度退化的短花针茅冷蒿草场;群落:长尾仓鼠+大林姬鼠+棕背群落,群落生境为阴山山脉中段的次生林地如五当召、大桦背及蛮汉山;群落Ⅸ:五趾跳鼠+草原黄鼠+黑线毛足鼠群落,群落生境为荒漠草原内的兵间低地和隐域性草甸。同时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1966)的均匀性指数(J')进行了各群落间的比较分析;结果发现群落Ⅰ的多样性指数最高达2.4315,同时其均匀性指数(J')也高,为0.8412,说明在内蒙古半荒漠区域内典型的高平原,丘陵荒漠草原处于荒漠与草原过渡带,在生态系统或群落交错区内其鼠类群落的多样性是很高的。而且鼠种分布的均匀程度也是高的。多样性指数最低的为群落V为0.8134,其均匀指数也是最低的只有0.3522,一方面说明在半荒漠区内荒漠化草原鼠类群落的多样性较低,同时也表明该群落鼠种的分布是极不均匀的,此群落中不同种个体数量占总体数量的比例相差竟高达275.5倍。

    • >综述
    • 植物光合生产力与冠层蒸散模拟研究进展

      1999, 19(5):744-753.

      摘要 (3494) HTML (0) PDF 358.12 K (48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物的光合与蒸腾的模拟已经从经验模型发展到过程模型的时代。概括地论述叶片和冠层尺度上,植物生理生态的基本过程。分析近年来几个有代表性的模型在模拟光合作用,蒸腾作用时,对这些过程的参数化处理的方法。即在叶片水平上,以Farquhar的叶片光合作用的生化模型,Ball-Berry的气孔导度模型等为基础。冠层模型是在Ross辐射传输理论的基础上,从叶片模型扩展而来。由于尺度扩展(scalingup)而带来生理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反馈机制的变化,寻求在简化和机理的完善之间恰当的平衡,是目前生理生态模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 >研究简报
    • 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克藻效应的研究

      1999, 19(5):754-758.

      摘要 (3295) HTML (0) PDF 169.38 K (41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石菖蒲(Acorustatarinowii)抑制藻类的机制除了对光和矿质营养(N、P等)的竞争外,主要是由于石菖蒲根系向水体分泌的化学物质,能伤害和清除藻类(化感作用allelopathiceffect),用培植石菖蒲的水培养藻类,可破坏藻类的叶绿素a,使其光合速率、细胞还原TTC能力显著下降;在荧光显微镜下可看到藻细胞从鲜红色变为淡蓝色,表明石菖蒲对藻类有显著的克制效果,可用于治理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藻类繁生;通过根系分泌物的提取实验,显示该分泌物对同一受体产生浓度效应,它的浓度阈值为30~45ul/disc。

    •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农业病虫害预测模型及其效果检验

      1999, 19(5):759-762.

      摘要 (2425) HTML (0) PDF 121.37 K (23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与病虫害有关的因子作为样本的输入特征,建立了农业病虫害年分类预测的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该方法应用于稻瘟病的预测建模结果的拟合率为100%,预留样本检验报准率为83%。

    • 鱼体(去鳃)和鱼鳃对不同形态铜的积累特征

      1999, 19(5):763-766.

      摘要 (2304) HTML (0) PDF 125.29 K (20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实验鱼Paracheirodon对人工河水中不同形态铜的积累特征,对比了鱼体(去鳃)和鱼鳃对铜吸收量的差异,并探讨了鱼对铜的吸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鱼鳃部和体内铜积累量均随水相游离铜浓度增高、暴露时间增长而增加,但鳃部积累浓度较鱼体其余部分高一个数量级,其从水相富集铜的速率显著高于鱼体。相比之下,经摄食获取的铜首先积累在鱼体内(非鳃部)。天然水中富里酸的存在明显降低了铜对鱼的有效性。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