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9年第19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GIS和RS支持下广东省植被吸收PAR的估算及其时空分布

      1999, 19(4):441-447.

      摘要 (1894) HTML (0) PDF 236.11 K (27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 G I S和 R S支持下,利用地面气象数据和 N O A A- A V H R R N D V I数据估计了广东省植被在 199204~199303间吸收的 P A R,并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不同类型植被对 P A R 的吸收特征。结果表明:在此期间,广东省植被年 A P A R介于 0~1575 M J/m 2a 之间,其最大 N P P不及全球最高值的一半;并且,广东省年 A P A R 的时空变化显著,这主要与植被自身性质和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化有关;即使是常绿阔叶林,其年 A P A R 也有显著差异,并且吸收 P A R 的年变化显著,全年以 7、10 月份吸收的 P A R 量最高。

    • 捕食关系的Meta分析

      1999, 19(4):448-452.

      摘要 (2279) HTML (0) PDF 162.03 K (36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 Meta 分析方法,探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捕食效应随地带性而变化,热带效应值最大,亚热带、温带和寒带也有效应,亚热带最小。按分类划分成两个级别时,脊椎动物级别属于大效应,而无脊椎动物级别为小效应,级别间差异不显著。按所在生态系统划分级别分析,陆生生态系统级别为中效应,淡水生态系统为小效应。总体上表明捕食者导致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的降低;但不同标准划分的级别里几个级别的效应大小有差别。通过本例研究,表明 Meta 分析可有效地应用于大尺度的生态学问题分析。

    •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滞育征候群中的飞行行为

      1999, 19(4):453-457.

      摘要 (2015) HTML (0) PDF 182.21 K (25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94~1996 年对浙江省双季稻区稻水象甲( 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飞行行为的研究表明,稻水象甲飞行扩散的行为特征是:①长时间的起飞准备和不高的起飞成功率,每晚的迁出率只有三分之一左右;②卵巢、飞行肌呈季节性消长而无局地飞行(trivialflight);③飞行速度不高,飞行能力不强,且风力稍大便无法起飞,一般情况下不会形成远距离自然扩散。因此,严格控制人为传带是控制疫区扩大的有效途径。

    • 烟青虫种群动态模型的研究

      1999, 19(4):458-463.

      摘要 (1357) HTML (0) PDF 232.43 K (24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对烟青虫 Helicoverp a assulta 实验种群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变维矩阵结合差分方程,建立了烟青虫种群动态模拟模型,模型采用分块矩阵的方式,以实际日龄为步长,通过适当增加矩阵维数、对虫期(态)向量实行按矩阵维数的变化而伸缩的形式,使模型不但适合于变温条件,而且能够表示烟青虫个体发育的差异。该理论模型有待于地方化。

    • 昆虫种群动态时空回归预测方法及应用研究

      1999, 19(4):464-467.

      摘要 (2093) HTML (0) PDF 128.34 K (34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昆虫种群内个体空间相互作用的特点,提出分析昆虫种群时空相关的三维相关图方法及种群动态预测的时空混合回归模型。对马尾松毛虫幼虫密度分布的预测采用了时空自回归加时空趋势面的形式,预测的马尾松毛虫幼虫的平均密度和实测的平均密度在时空变化的趋势上是完全一致的,而且预测结果给出了马尾松毛虫幼虫密度分布的图象形式,给防治决策提供了方便。

    • 关帝山林区景观要素空间分布及其动态研究

      1999, 19(4):468-473.

      摘要 (2741) HTML (0) PDF 203.28 K (34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 A R C/ I N F O 支持下,应用 G I S技术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从一个侧面对关帝山林区森林景观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一套适用于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分析的方法和指标,揭示了研究地区森林景观空间分布动态的一些基本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 G I S支持下,通过网格样方全景观取样,采用基准面积样方取值法确定样方观测值,分别景观要素计算 M orisita 指数或 E指标,可以对研究对象的空间分布特征做出客观的分析,并可通过对多期景观图层的分析比较揭示景观格局动态规律。样方大小对分析结果有显著影响,原则上应尽量小,可用景观要素斑块平均面积和标准差控制。概率分布模型拟合的方法不适用于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分析。关帝山森林景观自 50 年代末以来处于恢复演替进程中,森林分布范围扩大,景观质量逐步提高,3 个时期表现出显著不同的动态特征。

    • 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途径和机制

      1999, 19(4):474-478.

      摘要 (2614) HTML (0) PDF 186.69 K (38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标准化植被指数( N D V I)探讨了植被功能的地带特征及其与温度梯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N D V I的年最大值以及该值出现的时间与温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但其定量关系因纬度而异。在较高纬度地带,两个参数对温度的反应更为敏感。由于这种温度作用的不均衡性,气温的增加将可能导致较高纬度地带的植被在物候和生产力上更加接近较低纬度带上的植被。其结果是使大气 C O2 季节振幅增大,同时季节谷值出现的时间提前。这一推论与大气 C O2 观测数据相吻合。

    • 牧压梯度对克氏针茅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1999, 19(4):479-484.

      摘要 (1841) HTML (0) PDF 38.55 K (39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比较样地法调查了牧压梯度对克氏针茅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过度放牧使克氏针茅株丛发生破碎和小型化,营养生长的株丛密度增加,生殖生长的株丛密度减少,生殖枝比例下降,枝条生物量和种子产量下降,分蘖节向地表移动,株丛茎基部和根系的储藏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减少。而中度放牧干扰使克氏针茅的株丛大小和生殖枝营养枝比例保持适中,有利于发挥株丛和枝条各自的生长和繁殖潜力。

    • 黄果厚壳桂种群生态学特征

      1999, 19(4):485-489.

      摘要 (2333) HTML (0) PDF 156.09 K (23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黄果厚壳桂的生态学特征研究表明,黄果厚壳桂是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生性顶极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南亚热带低山区域有广泛的分布。在森林群落演替的过程中,黄果厚壳桂是最早进入群落的中生性树种之一。其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和摄取营养物质的能力,一旦获得适应的生境,其生物量和第一生产力将在群落中占较大比重;黄果厚壳桂种群为优势种组成的生态系统内小气候相对稳定,各生理、生态特性差异较小;黄果厚壳桂是地带性植物群落的建群种和优势种,在维持群落结构的稳定性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 严重退化生态系统不同恢复和重建措施的植物多样性与地力差异研究

      1999, 19(4):490-494.

      摘要 (3860) HTML (0) PDF 165.37 K (35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花岗岩区红壤严重退化生态系统(对照)及 4 种不同恢复和重建措施植物多样性和地力研究结果表明,花岗岩区红壤严重退化生态系统(对照)植物多样性极低,土壤肥力极差,生态环境极为恶劣。改为杨梅果园(措施 A)或多树种混交(措施 B)后,植物多样性明显增大,林地土壤肥力得到一定程度恢复,生态系统朝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采取封山育林(措施 C)方法,林下植被层和群落多样性恢复最快,林地土壤肥力亦得到较快的恢复。保留较好的风水林(措施 D)植物多样性较高,土壤肥力最好。根据不同恢复和重建目标,采用合适的生物措施,辅以必要的工程措施,是红壤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有效措施之一。

    • 温度对海洋底栖端足类日本大螯蜚(Grandi-dierella japonica)存活、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1999, 19(4):495-498.

      摘要 (1994) HTML (0) PDF 148.22 K (26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日本大螯蜚( Grandidierella jap onica)生长发育的适温范围为 20~26℃。不同发育期耐受温度范围不同,刚孵化幼体温度下限为11℃,上限为32℃,以后随着幼体发育,其对低温的适应力逐渐增强。雄性个体对极限温度的忍耐力低于雌性。在耐受温度范围内,幼体的生长发育随着温度的提高而加快。研究结果表明,日本大螯蜚实验室培养温度宜选择在20~26℃,用其进行的沉积物急性和慢性毒性生物检验的实验温度均宜选择在 20℃。

    • 马尾松-栎类天然混交林群落最小面积确定及方法比较

      1999, 19(4):499-503.

      摘要 (2400) HTML (0) PDF 155.73 K (32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种面积曲线和群落系数面积曲线的方法对宜昌梅子垭地区一种主要植物群落类型的最小面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所研究的植被类型,样地布置为 10m ×10m 及20m ×20m 可满足不同研究精度的要求。群落系统面积曲线和种面积曲线一样,比较直观。虽然取样调查时工作量稍大,但运用群落系数面积曲线的方法可更多地包含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随面积而变化的信息,所确定的最小面积也能够真实地反映整个群落种类组成及结构的特征。

    • 武夷山黄山松群落能量的研究

      1999, 19(4):504-508.

      摘要 (1842) HTML (0) PDF 156.55 K (27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生物量、生产力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干重热值测定,对黄山松( Pinus taiw anensis)群落的能量现存量、能量净固定量及太阳能转化效率进行分析讨论。测定结果表明:(1)黄山松群落各组分样品的干重热值具有一定的差异,树皮的干重热值最高,为 2214k J/g,枯根的干重热值最低,为 1627k J/g。(2)黄山松群落的能量现存量为 3798323k J/m 2,其中地上部分为 2754880k J/m 2 (占 725% ),地下部分为 1043443k J/m 2 (占 275% );1993 年黄山松群落的能量净固定量为206541k J/m 2·a,其中用于群落自身增长的能量为 138944k J/m 2·a,而释放至其它子系统的能量为 67597k J/m 2·a。(3)林地太阳光合有效辐射能的转化效率为 0997% 。

    •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氮素循环

      1999, 19(4):509-513.

      摘要 (2571) HTML (0) PDF 153.90 K (3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分室模型,研究了高寒草甸(矮嵩草草甸)生态系统中氮素的分布与循环。结果表明:系统中,土壤库氮素总储量为 1063t/hm 2,主要以有机态存在,土壤氮素全量养分丰富,而有效养分贫乏,仅能满足较低水平生产的供求关系;植物氮素主要储存于植物活根中,根系氮素储量为 19011±4962kg/hm 2·a,活根内氮素占 7926% 。通过对该系统氮素收支平衡计算结果表明,氮素输出为 15935kg/hm 2·a,大于系统的输入 8473kg/hm 2·a,系统中氮素亏缺,成为限制草场生产力提高的限制因子。

    •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磷素循环

      1999, 19(4):514-418.

      摘要 (1927) HTML (0) PDF 157.38 K (36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试验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进行,实验样地设置在冬春草场上。应用分室模型,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分为大气、土壤、植物、食草动物 4 个分室,主要讨论了磷素在各分室内的贮量、流动方向、流通数量及其系统磷素的供需状况。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磷素的循环过程是:大气分室通过降水输入土壤库磷量为036kg/hm 2·a;植物从土壤库摄取速效磷 706kg/hm 2·a,这些磷素一部分(057kg/hm 2·a)以动物产品如骨、肉、奶、皮、毛等的形式永久迁出生态系统,另一部分(137kg/hm 2·a)成为植物有机态,其余部分通过土壤微生物分解归还于土壤。经过一个生长季,土壤净损耗磷素 158kg/hm 2,土壤速效磷素的缺乏,已经成为限制草场生产力提高和引起草场退化的重要营养限制因子之一。

    • 几种热带雨林与荒漠植物暗呼吸作用对高CO_2浓度的响应

      1999, 19(4):519-522.

      摘要 (2016) HTML (0) PDF 141.79 K (36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使用 L I6400 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了美国生物圈二号内长期生长在高 C O2 浓度(> 1500μm ol/m ol)下 5种热带雨林植物与 5 种荒漠植物暗呼吸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 350~400μm ol/m ol下 5 种雨林植物的平均暗呼吸强度为(056±019)μm ol C O2/m 2·s;荒漠植物平均为(098±072)μm ol C O2/m 2·s。在 C O2 浓度升高时大部分 C3 植物暗呼吸作用升高,并呈一定的线形关系。当 C O2 浓度加倍时,雨林植物暗呼吸强度升高61% ;荒漠 C3 植物升高134% ,而 C4 植物变化不明显或略有下降。因而认为,长期高 C O2 浓度可促进 C3 植物的暗呼吸作用。

    • 濒危植物银杉的种群统计与年龄结构

      1999, 19(4):523-528.

      摘要 (6798) HTML (0) PDF 212.51 K (53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银杉主要群落种群的数量统计和年龄组成的分析,编绘了银杉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存活曲线和年龄结构图。结果表明,银杉种群年龄超过 200a 后,出现植株个体死亡高峰,种群的平均生命期望陡降,预示着种群的生理衰退。银杉种群的存活曲线介于 DeeveyⅠ和Ⅱ型曲线之间。整个银杉种群在40 龄级以上的年龄结构基本表现为增长型,但不同的银杉群落种群的年龄结构差异很大,大部分种群都存在幼龄个体缺乏的现象,其中花坪林区和金佛山的 2 个银杉的群落种群属于严重衰退型种群,其生存前景堪忧。

    • 长江江豚种群生存力分析

      1999, 19(4):529-533.

      摘要 (2835) HTML (0) PDF 175.68 K (49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江江豚是一个独立的种群,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其数量呈下降的趋势。运用漩涡模型( V O R T E X 73)分析了长江江豚的种群生存力,预测了未来 100a 长江江豚的种群动态,比较了在假设环境条件下以及采取和不采取保护措施长江江豚种群的濒危程度,并模拟了江豚饲养群体的动态。主要结果显示,长江江豚在未来 100a 内灭绝的概率为 001,平均灭绝时间为 100a。如长江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长江江豚的灭绝概率将大幅度提高、灭绝时间也将随之提前至 24~94a。如采取建立饲养群体并结合饲养群体对自然种群的逐步补充等保护措施,长江江豚有望存活 100a 以上。长江江豚种群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幼龄死亡率增加、自然灾害的强度增加较为敏感。在假定的保护区理想条件下,饲养群体的 M V P至少应为 20 头。建议保护长江江豚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保护的优先项目为建立饲养群体和改善长江江豚生活环境。

    • 沙棘对中国亚湿润干旱区的杨树人工林养分分布及生物循环影响(英文)

      1999, 19(4):534-542.

      摘要 (1871) HTML (0) PDF 298.44 K (19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将沙棘( Hippophae rham noides L.)与三种杨树品种(小黑杨( Pop ulus ‘ Xiaohei’),昭林 6 号杨( P.‘ Zaolin06’)和欧美杨 64 号,( P. euram ericane cv. ‘ N3016’))的人工林分别按株混和行混两种方式进行混交实验,研究了固氮植物沙棘对亚湿润干旱区的杨树人工林养分分布和循环的影响。连续 3a 的观测研究得到以下结果:沙棘叶片的氮、磷和钾的元素浓度显著地高于杨树叶片,混交林中杨树各器官的养分浓度大于纯林中的杨树,但是养分浓度随元素和杨树品种而异;混交林中的土壤的总氮含量和有效氮含量分别比纯林高 86% ~164% 和 19% ~36% ;混交林中杨树生物量增加不总是与叶片的氮素浓度正相关,但是与氮素年吸收量的增加有关;由于混交林中养分的归还与吸收比率大于纯林,所以杨树混交林中养分的年归还量增加,这意味着杨树与沙棘混交之后有大量的养分进入再循环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沙棘在杨树人工林中作为氮泵起到了维持土壤中稳定的氮素有效性以满足杨树迅速生长的作用。

    • 酸雨胁迫下,稀土元素对菠菜膜保护系统作用

      1999, 19(4):543-545.

      摘要 (1629) HTML (0) PDF 120.44 K (24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盆栽实验,探讨了酸雨胁迫下对菠菜膜保护酶系统的防护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单一酸雨处理会造成超氧化物歧化酶( S O D)、过氧化酶( C A T)活性总体水平下降,其变化曲线呈“∧”形,并使过氧化物酶( P O D)活性明显增加。施用稀土元素后酸雨胁迫下的植株叶片中 S O D、 C A T 活性总体水平上升,变化曲线的峰值向酸度较大的方向移动, P O D 活性上升幅度减小,3 种膜保护酶的活性与单一酸雨处理组相比,处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下,表现出在酸度不大的情况下,稀土元素对酸雨影响菠菜膜保护系统有明显的防护作用。

    • 含硫、硒化合物在油菜中的积累及其对硫甙水平的影响

      1999, 19(4):546-550.

      摘要 (1578) HTML (0) PDF 173.74 K (23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温室条件下,对硫胁迫与供硫充足的油菜植株,分别用 L甲硫氨酸和硒酸盐( Se O2-4 )代替营养液中的硫酸盐以及增加 S O2-4 供应浓度的方法,探讨了不同处理对油菜植株硫甙合成积累的影响。结果说明,增加供硫浓度可明显促进硫甙的合成速率,且在 48h 内对两个供硫水平的植株皆呈密切的二次回归型递增趋势; Se O2-4 对植株硫甙的合成积累具有强烈的阻抑效应,并对供硫充足的植株影响更大,48h 内呈直线下降; L甲硫氨酸具有与 S O- 24 浓度提高处理的相似效果但程度略低,而 L甲硫氨酸加 Se O2-4 处理对植株硫甙的合成积累具有抑制作用。

    • 稻草和紫云英对土壤外源铜的形态及生态效应的影响

      1999, 19(4):551-556.

      摘要 (1762) HTML (0) PDF 203.77 K (27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稻草和紫云英对红壤和潮土中外源铜的形态及其对水稻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和紫云英均显著降低了交换铜的含量,提高了紧有机结合态和无定形氧化铁结合态铜的含量,交换态铜含量与土壤 p H 值及有机态铜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稻草和紫云英显著地抑制了水稻根对铜的吸收,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根铜向茎叶及茎叶铜向谷粒迁移。稻草显著降低了糙米中铜的含量,紫云英降低潮土处理糙米中铜的含量但对红壤处理的糙米的铜含量则没有显著影响。

    • 区域气候变化情景下气候变率对我国水稻产量影响的模拟研究

      1999, 19(4):557-559.

      摘要 (2086) HTML (0) PDF 117.17 K (25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中国随机天气模型将中国区域气候模式 R C M 与作物模式 C E R E S Rice 相连接,模拟了 3 种气候变率(0% 、10% 、20% )水平下未来气候(2050 年,假定此时 C O2 浓度为 550m g/ L)对我国水稻主产区(广州、长沙、南京)灌溉水稻和雨养水稻在考虑 C O2 肥效与否条件下的产量。模拟结果表明:(1)气候变率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因经营方式和研究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异。对灌溉水稻来说,气候变率对其产量有负面影响,且这种影响随气候变率的加大而增大。对雨养水稻来说,气候变率对广州、长沙两地的产量有正面影响,且这种影响与变率呈正相关;而对南京的产量有负面影响,其影响规律和对灌溉水稻的相似。(2) C O2 的肥效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它能较大程度地减缓水稻减产的幅度。

    • >综述
    • 植物外来种入侵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999, 19(4):560-569.

      摘要 (7797) HTML (0) PDF 355.32 K (58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植物外来种的入侵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综述与分析。植物入侵受多种因子的影响,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类。植物外来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产力、土壤营养、水分、干扰体制、群落的结构和动态等方面。在管理外来种时,需对外来种的特性和影响因子进行系统的观察研究,采用机械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控制法等综合办法控制植物的入侵。引进植物外来种时,要对引进种的行为特性进行调查研究,注意其安全性。

    • >研究简报
    • CO2 浓度升高对水稻根系分泌物的影响——总有机碳、甲酸和乙酸含量变化

      1999, 19(4):570-572.

      摘要 (2142) HTML (0) PDF 105.13 K (28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大气 C O2 浓度升高条件下采用水培方法对水稻根系生长及根系分泌物进行了初步研究。 C O2 浓度倍增对水培水稻的根系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约为70% ,但是根冠比却有所降低。水稻根系单位干重总有机碳、乙酸以及甲酸的释放量在 C O2 浓度倍增条件下变化不明显,但是单株根系分泌物总量、乙酸以及甲酸的释放总量在 C O2 倍增处理下明显增加。推测水稻根系分泌物的增加是高浓度 C O2 下稻田 C H4 排放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 中国主要森林群落植物生活型谱的数量分类及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

      1999, 19(4):573-577.

      摘要 (3365) HTML (0) PDF 66.54 K (34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 C Raunkiaer 的生活型分类系统,对我国主要森林群落的生活谱资料进行整理,编制了全国划分标准统一的植物生活型谱,并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植物生活型谱进行数量分类,在此基础上,应用生态信息系统( G R E E N)和地理信息系统( I D R I S I)等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定义各谱系的生态气候适应参数区间,模拟并图象显示各类植物生活型谱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格局。通过聚类分析,将我国主要森林群落的植物生活型谱划分了11 种类型,其中 3 类为单独存在的样本。每一类植物生活型谱都有明显的组成特征。计算机模拟的结果清晰地展示了我国主要植物生活型谱类型在各植被区域的分布格局,为深入研究我国森林的群落学特征和群落分类提供了定量参考依据。

    • 大青沟植物群落稳定性研究

      1999, 19(4):578-580.

      摘要 (1977) HTML (0) PDF 103.45 K (26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青沟森林植物群落是经过长期环境变迁后残留下来的森林群落类型,具有适应环境的特殊机制。运用群落演替与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群落的稳定性。在大青沟地区,以水曲柳为主的群落在长期的自然演替过程中已达到与生境条件相互适应的动态平衡过程,它仅仅是一种小生境条件作用下的隐域性稳定植被系统。以蒙古栎为主的群落在当地处于稳定状态,并与当地的大气候条件相适应,其它群落类型则处于相对不稳定的状态中。

    • 中国东部亚热带青冈果实形态变异的研究

      1999, 19(4):581-586.

      摘要 (2113) HTML (0) PDF 213.36 K (21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青冈为我国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并具有较强耐寒和耐瘠薄能力的少数几个常绿树种之一。以果实长度、宽度和体积作为果实大小的指标,宽/长作为果实形状的指标,对采自东部亚热带的 10 个青冈种群果实形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如下:①青冈果实的大小和形状在种群间、种群内均存在着显著差异、变异幅度最大的是果实的体积(种群间的变异幅度 C Vs 为 571% ,种群间平均单粒果实体积的最大差异为 35 倍),其次为宽度(212% 和 18 倍)和长度(155% 和 13倍),变异幅度最小的是宽/长(130% )。但重复率分析表明果实的性状在种群内较种群间相对稳定;近缘种间的比较分析显示出果实的形态在种内则是相当稳定的。②青冈果实的形状可以分为 3 类,即近园球形(宽/长> 073)、长球形(宽/长< 057)和中间类型(宽/长在061~066 之间)。③尽管影响青冈果实形态变异的因素很多,但与纬度和经度的变化有着较大相关性;南部种群的果实通常大而偏园,北部种群的果实相对小而偏长,这可能是对不同环境所采取的不同的繁殖策略。④体积指标不仅能反映重量指标变化的规律,而且可以指示果实或种子的形态变化,这在种群生态研究中优于重量指标。

    • 不同海滨港湾环境条件下互花米草总黄酮积累动态研究

      1999, 19(4):587-590.

      摘要 (1958) HTML (0) PDF 424.37 K (20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两个不同海滨地区的互花米草体内的总黄酮( Total Flavonoids of Spartina alterniflora, T F S)的含量及其随时间和相关环境因子变化进行研究。初步研究结果显示,互花米草 T F S的积累与土壤含盐量呈强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含氮量、土壤有机质呈正相关关系。 T F S的积累是互花米草在高盐度条件下的一种抗逆反应。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