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1999, 19(3):291-297.
摘要:生境破碎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形态(景观结构)上的破碎化;二是生态功能上的破碎化。将景观连接度的概念引入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的生境评价研究中,通过选择影响大熊猫生存的3种典型景观因子:地形高度、地形坡度和食物来源,从生态功能上研究3种景观因子由于空间组合的不匹配而形成的生境破碎化现状。在分析各景观因子重要性的基础上进行景观连接度模糊相对赋值,并建立景观连接度评价模型。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针对大熊猫的景观连接度水平和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在2000多km2的面积中,仅有90.36km2,约4.47%的面积属于最适宜大熊猫生存的地区,适宜面积为226.42km2(11.19%),中等适宜地区面积为286.09km2(14.13%),勉强适宜的地区为177.91km2(8.8%),而完全不适宜的面积占了一半以上,1236.5km2(61.11%)。同时表明:最适宜和适宜大熊猫生存的地区在空间分布上处于极度破碎状态,十分不利于大熊猫的生存和保护。该研究结果为制订合理的大熊猫保护措施和有目的地改善其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999, 19(3):298-303.
摘要:在风岗镇多时段景观结构遥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人工改造活动与景观组分之间的对应关系,构造了人为影响指数这样一个定量描述人工改造活动强度的空间变量。借助人为影响指数,利用系统网格采样方法和地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了风岗镇过去10a中的景观人工改造活动,揭示了它的空间变异和强度分布特征,并根据该镇社会经济生产活动的空间特点,特别是城市、农业、新经济开发区等用地类型的开发和分布情况,对人工改造活动的空间特征进行了成因分析。
1999, 19(3):304-311.
摘要:分析闽北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MAUP),结果表明,闽北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存在尺度效应和划区效应,其影响随着取样面积增大而减小。长期封禁保护的森林群落和近期受人为干扰的退化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受MAUP影响趋势相同。文中应用Jackknifing方法估计群落物种多样性的近似正态分布置信区间和划区效应。
1999, 19(3):312-317.
摘要:以白杨双杂交杂种新无性系为主要试验材料,在4种水分胁迫条件下对各无性系生理和生长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干旱胁迫对无性系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叶温与气温差(Lt)、细胞间CO2浓度(Ci)等生理指标均产生显著影响。不同指标对水分胁迫的敏感性不同,无性系间在各项生理指标值及随水分胁迫发展而下降幅度均存在着显著差异。不同水分胁迫条件,影响Pn的主导因子不同,充足供水时,Ci是限制Pn的主导因子,随着水分胁迫的发展,各因子对Pn的影响均不明显,但供水量继续下降到40%时Gs和Ci成为限制Pn的主导因子,Tr和Lt在各水分条件下对Pn均无显著直接影响。
1999, 19(3):318-323.
摘要:研究了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系列中主要优势种幼苗、幼树及成年树的生理生态学。发现优势种幼苗的更新一方面与其自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种子的来源、萌发力和群落的生境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幼苗的光补偿点有关;优势种成年树在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中地位的变迁及相互间的更替主要与其物质的合成能力,即优势种的光合作用速率有关。
1999, 19(3):324-328.
摘要:研究中亚热带东部青冈(Quercusglauca)常绿阔叶林、毛竹(Phylostachyspubescens)林和茶(Cameliasinensis)园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的关系,建立了土壤呼吸速率与地表温度的模型,根据气象资料估算得到青冈常绿阔叶林、毛竹林、茶园的年均土壤CO2呼吸量,3种群落依次为24.12、30.77、28.55t/hm2·a,进一步估算出浙江省常绿阔叶林、毛竹林和茶园每年土壤CO2排放量,分别为9.27×106、1.36×107、7.16×106t/a。
1999, 19(3):329-334.
摘要:在实地观测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下垫面性状对农林系统微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覆盖有利于提高农林系统的土壤温度,减轻冻害;春季桃园套种黑麦草可减缓土壤和近地气层的温度波动;新垦桔园套种有利于减少土壤流失,如黑麦草套种区平均土壤侵蚀量是自然裸露区的14.7%,并提高光能利用率0.82%~1.02%;成龄桔园合理套种不仅提高光能利用率、改善土壤肥力,而且使柑桔产量提高了46.88%。
1999, 19(3):335-341.
摘要:通过田间定位试验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比较研究了中亚热带红壤低丘岗地几种主要旱坡地农田生态系统的水土流失、养分循环和平衡特征、土壤养分消长动态及空间分异,结果表明:水土流失是红壤旱坡地生态系统养分损失的重要途径之一,固体径流具有养分富集现象,速效养分损失以地表径流为主,水土流失养分损失量大小顺序为:有机碳>全钾>速效钾>全氮>全磷>水解氮>速效磷;免耕覆盖和垄作能显著减少水土流失及养分损失量;红壤旱地淋溶也是养分,尤其是氮素损失的重要途径;在养分平衡有盈余状况下,土壤养分水平是可以逐步提高的,其中,土壤速效磷、速效钾提高的速度较快,土壤全氮、有机质和全磷也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复合农林系统中,土壤养分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农作物区域由于养分投入较高,土壤养分水平明显高于林木区域。
1999, 19(3):342-346.
摘要:用土钻法研究了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火力楠(Micheliamaclurei)纯林和混交林的细根分布,用分解袋法研究了杉木和火力楠细根的分解,计算了3个林分中细根分解的N,P,K,Ca,Mg的归还量。活细根的垂直分布以火力楠纯林层次性最强,混交林次之,杉木纯林最差。火力楠细根的养分含量比杉木细根高,而C/N比低。火力楠细根年分解率比杉木快,火力楠为57.7%,而杉木为32.78%。细根分解的养分归还量多少顺序依次为:火力楠纯林、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和杉木纯林。混交林中,细根分解的N,P,K,Ca和Mg归还量分别为枯枝落叶的33.38%,5.82%,269.33%,34.12%和376.08%。细根在3个林分的物质循环和周转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999, 19(3):347-352.
摘要: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格氏栲(CastanopsiskawakamiHayata)自然保护区格氏栲林群落中11个主要种群进行了生态位研究。以群落组成类型:①格氏栲+马尾松+木荷+黄瑞木(Castanopsiskawakami+Pi-nusmasoniana+Schimasuperba+Adinandramileti);②格氏栲+虎皮楠+木荷(Castanopsiskawakami+Daphniphylumoldhami+Schimasuperba);③马尾松+木荷+格氏栲+石栎(Pinusmasoniana+Schimasuperba+Castanopsiskawakami+Lithocarpusglaber);④格氏栲+木荷+青冈(Castanopsiskawakami+Schimasuperba+Cyclobalanopsisglauca);⑤格氏栲+马尾松+木荷(Castanopsiskawakami+Pinusmaso-niana+Schimasuperba);⑥甜槠+格氏栲+木荷+米槠+乌饭(Castanopsiseyrei+Castanopsiskawakami+Schimasuperba+Castanopsis carlesii+Vaccinium bracteatum)、及海拔梯度(180-340m)综合为一维资源位,调查6个资源位,定量测定格氏栲林群落主要种群生态伴宽度、生态位相似比例、生态伴重叠,并分析各种群生态位的生态学意义。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格氏栲林群落稳定性、演替、空间分布格局提供理论基础。
1999, 19(3):353-358.
摘要:种群格局关联维数揭示出个体空间关联的尺度变化规律,表明种群个体的空间相关程度。采用关联维数对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种群格局的研究表明,各类兴安落叶松林中兴安落叶松种群格局具有较高的关联维数(接近2),个体空间关联程度较高,其次序为杜鹃-兴安落叶松林(1.746)>草类-兴安落叶松林(1.740)>越桔-兴安落叶松林(1.550)>杜香-兴安落叶松林(1.468)。兴安落叶松-白桦林中兴安落叶松种群格局的关联维数较小(<1.512,远离2),个体间关联较弱,处于劣势伴生地位。通过将各天然森林类型与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比较显示,个体空间相关程度由高至低的次序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1.762)>兴安落叶松天然林(1.626)>兴安落叶松-白桦林(1.434),揭示出兴安落叶松种群在不同森林类型中个体空间关联的尺度变化的差异。文中还对综合运用各种分形维数揭示种群格局尺度变化特征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1999, 19(3):359-364.
摘要:辽东栎具有很强的萌生能力,在东灵山地区,存在于多种林分中。对生活在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次生落叶阔叶灌丛中辽东栎植株(树高6~8m)的构型进行了比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境中的辽东栎构型具有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在:(1)混交林中的辽东栎个体多生活在林隙中,同灌丛中的个体相比,树冠窄小,枝倾角较大,第一枝级枝条(上层)较长,但分枝率较小,叶面积指数较低。(2)枝、叶的方位角,叶倾角(上层)在不同生境中未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叶的空间位置主要由枝长、枝倾角等参数决定。另外,不同生境中的辽东栎个体的分枝率、枝长和枝倾角等性状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表明性状间存在着生态相关性。
1999, 19(3):365-370.
摘要:五指山自然保护区是当今世界热带雨林保护较为完整的区域,是具有典型热带特征的自然生态系统。通过设置0.06~0.10hm2的样方进行调查与线路调查,对该区的土壤、植被、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动物等主要生态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评价。认为该区属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带,生态服务功能敏感性强。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的有序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
1999, 19(3):371-375.
摘要:利用1994~1996年实地抽样调查资料和全县25a的气象、农林业生产统计资料,对景泰县引黄新灌区开发建设以来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灌区建设使区域内形成了以新型人工植被和被改造保护的自然植被协调发展的植被景观;灌溉面积增加和地表植被盖度的提高,使区域内地表蒸发量明显降低,大风日数、沙暴日数、年均风速、最大风速值有所下降,并使年降水量、空气温湿度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而人为作用强度愈大、开发时间愈长、植被盖度愈高的地带,土壤改良效果愈好、肥力水平提高愈快。
1999, 19(3):376-382.
摘要:从栖息地结构特征决定啮齿动物群落组成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植被组成、种的多样性以及不同放牧处理间相似性系数的变化,初步探讨了小哺乳动物对植被变化的反应,得到如下结论:1)在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少;植被组成中,优良牧草的比例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杂类草的比例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升高。2)植物种的多样性指数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升高。3)根田鼠种群密度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4)甘肃鼠兔种群受到重度、次重度放牧强度的严重影响而在这两个处理没有出现。其余处理中,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其平均密度与放牧强度呈显著的负相关(r=-0.9321,df=4,P<0.01)。5)高原鼢鼠的新土丘数在重度、次重度放牧处理有大幅度的增加,且明显高于次轻度和轻度放牧处理,此时的新土丘数与放牧强度呈显著的正相关(r=0.9383,df=4,P<0.01)。
1999, 19(3):383-387.
摘要:在水温29±1℃,光照强度500lx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光周期对中华鳖稚鳖的最大日摄食量、最大日摄食率、特定生长率、同化效率、消化时间和生长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周期对中华鳖稚鳖的上述各指标均无显著影响。随体重的增加,中华鳖稚鳖的最大日摄食量逐渐增大,而最大日摄食率则逐渐减少。在人工养殖中华鳖稚鳖过程中,光照周期的选择是次要的。
1999, 19(3):388-392.
摘要:1993~1996年以系统控制为基本技术原理,研究了豆田11种可控因素对大豆银纹夜蛾、天敌和产量的综合效应。结果表明,对银纹夜蛾影响大的因素是种植方式、微肥、播期和钾素;对天敌影响最大的是种植方式;对大豆产量影响大的是种植方式、播期、品种和微肥。根据既控虫增产又保护生态的原则,综合评价了可控因素,提出豆田银纹夜蛾系统最优控制策略:同穴(4∶1式)或间作(9∶2式)、鲁豆4、6月10日前后播种、1800g/hm2微肥拌种、N45kg/hm2、P2O560kg/hm2、K2O150kg/hm2、有机肥22500kg/hm2和Bt乳剂3000g/hm2喷雾防治银纹夜蛾。组配了大豆玉米同穴、间作和纯作3种种植方式的银纹夜蛾系统控制技术。示范证明,系统控制技术具有控制银纹夜蛾效果好,增产显著,天敌显著增加,充分保护生态控害作用的特点。
1999, 19(3):393-398.
摘要:回顾了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背景及研究进展,综合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的各种主要“定义”,同时分别研究了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1999, 19(3):399-407.
摘要: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从景观多样性与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各层次生物多样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等方面评述近年来景观生态学应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内容及研究进展,阐述了生物多样性动态及反馈、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理途径(GAP分析)、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区域和大陆尺度的生态网络等一些新的概念和方法。
1999, 19(3):408-416.
摘要: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是现代生态学研究中的一门新兴技术,在生态学研究的诸多领域都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稳定性同位素15N自然丰度法近年来在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研究中发挥了和正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简述了自然生态系统氮素循环诸过程中的15N同位素分馏机制。然后,在此基础上,综述了15N自然丰度法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列举了近年来此法在生物固氮及氮素转化过程研究中的一些应用实例,并预测了该方法在国内氮素循环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1999, 19(3):417-421.
摘要:论述磷在农业及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磷资源的危机以及磷肥在土壤中的理化特性,探讨土壤的供磷潜力,不同植物品种以及相同品种不同基因型对土壤潜在磷资源的吸收利用差异、营养机制、遗传特性及其利用不同作物的基因型来活化、吸收利用土壤难溶态磷的可行性对策,从而为充分发挥植物自身潜力,提高土壤难溶态磷的生物有效性,高效利用土壤潜在磷资源,加快土壤磷素有效循环,节省资源、保护环境,真正达到生态系统的稳定与现代化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及实用性建议。
1999, 19(3):422-426.
摘要:将4年生的四川大头茶幼苗置于按全光照百分率为100%(S100)、55%(S55)、33%(S33)和18%(S18)的人控光环境下处理。结果表明,不同光环境的四川大头茶幼苗的叶数,叶面积和叶大小的生长动态具有显著差异,且全光照的幼苗生长动态曲线波动最大,主要是因为日照胁迫所致。S100的幼苗地上部分生长最差,S55生长最好,后遮阴强度增大而下降;地下根系生长随光强增加而增加。主分量分析能很好地反映4种光环境下的四川大头茶幼苗生长差异及其生态适应策略。S100与S55的幼苗生长差异最大。S100的幼苗将生物量干重相对多地分配到根系生长。在遮阴下,幼苗则相对多地分配到地上叶生长。
1999, 19(3):431-434.
摘要:在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于1993年6月、7月和9月,分别对放牧率为4羊/hm2的围栏放牧草场上绵羊采食行为与草场空间异质性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绵羊的采食运动模式与草场空间异质性密切相关。采食区域和卧息及反刍地点相对稳定;对草场的利用依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的变化有不同的采食顺序,一般地,多选择大针茅、寸草苔、星毛萎陵菜较少的平地上采食。饮水点对采食路线和目标的选择有一定的调控和再分配的作用。同时,单位面积内采食时间和100m2内单位次数采食时间,这两个指标对草场的植物种类组成较为敏感,可以用来较好地反映绵羊采食行为特征与草场空间异质性间的关系。
1999, 19(3):435-440.
摘要:1995-04~1996-04对杭州西湖水体中微生物生理群生态分布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好气性异养型细菌平均达2.06×103个/ml。放线菌、霉菌、酵母菌的量较少,分别为35个/ml、24个/ml和2个/ml。②从大肠菌群指数来看,西湖水体还受着生活污水的污染,其中岳湖和西里湖污染程度还相当严重。③纤维素分解菌平均为25个/ml,氨氧化细菌为453个/ml,亚硝酸氧化细菌585个/ml,硝酸还原菌3.2×103个/ml,脱氮菌43个/ml,有机磷分解菌8个/ml。④纤维素分解菌、氨化细菌、氨氧化细菌、硝酸还原菌在夏季较少,冬季反而较多,它们与温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467**,-0.4506*,-0.4368*和-0.4502*;而亚硝酸氧化菌和脱氮菌与温度的相关关系不明显。⑤自养型的硝化细菌在水质较好的小南湖、北里湖分布广泛,而异养型微生物在富营养化严重的岳湖、西里湖密度较大。⑥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芽胞杆菌属(Bacilus)、肠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是西湖水体中的优势菌群。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