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1999, 19(2):145-150.
摘要:城市廊道可以分为两类:人工廊道与自然廊道,通过廊道效益分界点的位移及廊道模型,分析自然廊道顶点与锋面的形变过程。在单纯经济利益驱动下,城市本质上存在摊大饼倾向。根据廊道效应原理,提出:北京在迈向国际大都市发展过程中,应抓住目前修建高速公路、轻轨铁路和地铁干线的有利时机,将传统分散集团式向星状分散集团式城市景观转化,即城市建成区沿主要交通干线象海星的触角式向外扩展,在这些轴线上通过绿地的分割作用产生一系列间断的分散集团、飞地、子城或卫星城,在各星状长轴之间形成插入市中心的楔状绿地,构成人工廊道与自然廊道相间分布、有机分散的景观格局。
1999, 19(2):151-158.
摘要:通过对海南岛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原始热带山地雨林中林隙和非林隙林分的调查,分析了海南岛热带山地雨林中主要树种在林隙内外的数量特征、树种对林隙的更新反应和树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在林隙内和非林隙林分中出现的频度、密度和显著度不同,从而表现出其重要值的不同。根据不同树种在林隙内外重要值位序的差异大小,将海南热带山地雨林中树种划分为7种类型:即①只出现于林隙中,②只出现于非林隙林分中,③对林隙更新反应不显著,④对林隙有强烈正更新反应,⑤对林隙有强烈负更新反应,⑥对林隙有中等正更新反应和⑦对林隙有中等负更新反应的树种。(2)海南热带山地雨林中主要树种的更新密度随林隙年龄阶段的变化曲线有单峰型和双峰型两大类,而单峰型中又包括了前期高峰型、中期高峰型和后期高峰型3种亚类型。(3)林隙的存在增加了海南热带山地雨林的物种丰富度,提高了其多样性。(4)随林隙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树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上为单峰型,在10~30a期间的多样性最大。
1999, 19(2):164-169.
摘要:用CID-301PS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的开放系统研究了生长于庐山山地上的鹅掌楸苗期叶片的光合特性及其对遮荫的响应与适应性。结果表明:①在夏季晴天、土壤供水充足的条件下,鹅掌楸苗期向阳叶片的光合速率有明显的午休现象,这可能与气孔限制和光抑制有关。②鹅掌楸苗期的光饱和点为1200μmolphotons/m2s左右,光补偿点为20μmolphotons/m2·s左右。说明鹅掌楸苗期是具有一定耐荫能力的阳性植物。③鹅掌楸苗期叶片的羧化效率为0.02左右,CO2补偿点为60μmol/mol。说明鹅掌楸为C3型植物。④鹅掌楸向阳叶片的光能利用率较低,约为0.94%。⑤鹅掌楸苗期叶片的蒸腾速率、气孔阻力和胞间CO2浓度对遮荫的响应在一天中随时间而变化。⑥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光合有效辐射、气孔阻力和胞间CO2浓度等对鹅掌楸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最大。
1999, 19(2):170-173.
摘要: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了在供铁与缺铁条件下小麦对不同镉化合物和镉污染土壤中镉的吸收和转移,同时还研究了陪伴阴离子对小麦吸收镉的影响。结果表明:缺铁培养小麦植株地上部及根中的含镉量均显著高于正常供铁培养的小麦,小麦对不同镉化合物的吸收量不同,其吸收的多寡顺序依次为:Cd(NO3)2>CdSO4>CdO。
1999, 19(2):174-178.
摘要: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等方面出发,建立了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对浙江天童植物群落次生演替过程土壤肥力的变化特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裸地、灌丛、马尾松林、马尾松木荷林、木荷林、栲树木荷林和栲树林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分别为0.048、0.324、0.474、0.514、0.607、0.905和0.924。可见,随着进展演替,土壤肥力呈增长趋势,并且,由于群落类型,尤其是建群种的不同,而呈现跳跃性和渐变性增长特征;同时,土壤肥力的变化也影响着物种对环境的适应和物种间的竞争,促进了群落的演替。因此,土壤肥力是植物演替过程的重要驱使因素。
1999, 19(2):179-184.
摘要:在人工气候室中进行实验,实施光、温自动控制,研究了土壤水分对春小麦根系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3个处理是在春小麦整个生长发育期内土壤水分分别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30%,60%,90%。实验结果表明:在四叶一心~抽穗开花期间,3个处理气孔阻力逐渐降低,光合速率、蒸腾速率逐渐上升。其中,中等水分条件下蒸腾速率明显低于充分供水,而光合速率则接近或显著高于后者。抽穗~开花期,下层根长、根重中等水分处理显著高于其余两个处理;上层根长3个处理间虽无显著差异,但根重却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中等水分处理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特别是下层根系的大量延伸在大田里将有利于作物利用深层土壤水分,挖掘生产潜力,提高生产力水平。
1999, 19(2):185-193.
摘要:通过培养试验、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系统地研究了污泥的组分特征、性质及其农地和城市园林绿化地利用对作物或绿化灌木、土壤肥力及其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富含有机质和氮磷养分,且养分当季有效性介于化肥与普通农家肥之间。施用污泥将明显提高土壤肥力,表现在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团聚体数量和结构系数提高,容重下降);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磷水平,并增加土壤生物活性。因此施用污泥的处理作物产量较高,并有利于后茬作物的稳健生长。但污泥施用也存在重金属、病原物等污染问题,在菜地上尤其明显,在园林地中大量施污泥还应谨防硝酸盐对地下水或地表水污染的问题。作者认为,污泥不宜直接在菜地上施用,在其他作物地上施用,应尽量使污泥卫生无害化,并控制重金属的带入量。并认为:污泥经堆肥化后,再与化肥复混制成有机-无机复混肥,因施用方便、经济效益高且对环境影响较小,而值得研究与开发。
1999, 19(2):194-199.
摘要:土壤腐殖酸的流失是土壤退化的标志之一。林地被开垦破坏后,土壤腐殖酸的流失程度在坡面上的空间分布与侵蚀方式和侵蚀强度相对应,坡面中部和中下部浅沟沟槽处最为严重,细沟侵蚀区次之,梁峁上部片蚀区相对最弱。侵蚀土壤中的腐殖酸总碳、胡敏酸碳和富啡酸碳含量随开垦年限的增加呈指数减少,其减少程度受侵蚀强度和侵蚀方式的影响。腐殖酸的流失程度与加速侵蚀造成的土壤剖面破坏密切相关。恢复植被可使土壤腐殖酸逐渐增加,土壤肥力得到恢复,土壤退化过程得到逆转。
1999, 19(2):200-205.
摘要:赤黄壤酸化后,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均发生明显变化,pH值下降,并淋溶出大量对植物生长有害的Al离子。土壤团粒结构受到破坏,土壤的保水性增加,通气性变差,粘度增加。油松种子在酸化后的赤黄壤中萌发率下降,其直接原因是土中Al离子大量增加,间接原因是土壤pH值下降(pH≥3.5)。部分油松种子萌发后,因土壤粘度增加,针叶被粘在土内,最终导致幼苗死亡。赤黄壤粘度增加是由于土壤酸化后,粒径普遍变小,尤其是小于250μm的小团粒数量增加造成的。
1999, 19(2):206-211.
摘要:选择污染严重的乐安江河流沉积物为对象,利用风险因子Eir和风险指数RI等定量诊断工具开展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根据风险指标体系和空间分异规律,将流域划分成不同特征的4种生态风险功能区。对比评价效果,潜在生态风险评价与地积累指数所反映的情况大同小异,可以相互补充和借鉴。
1999, 19(2):212-216.
摘要:以自制的开环吹脱捕捉(OLSA)装置富集东湖营养水体中的藻菌异味性次生代谢产物,并对这些化合物进行鉴定和周年监测(1995-05~1996-04),同时计数水样中的藻、菌生物量。研究发现,东湖水体产生“土霉味”的主要成分为2-甲基异茨醇(MIB),它来源于席藻和放线菌的次生代谢,其随季节变化的规律为一年有3个高峰期,即1月、4月和9月;并且,MIB的浓度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以及席藻和放线菌的生物量呈正相关。
1999, 19(2):217-222.
摘要:利用常规显微镜直接计数法评估了海水养虾池浮游动物对浮游藻类的牧食力。测得虾池浮游动物对水柱浮游植物的总滤水率为80.38ml/(L·h),每个浮游动物的滤水率平均为11.13μl/(ind·h),总牧食率为10.50μg/(L·h),即1.25ngC/(ind·h)。浮游动物对水柱原位主要浮游藻类的选食,以隐藻和舟形藻为最多,其次是扁藻和小环藻,6h内对上述4种藻类的选食率分别为92.68%、72.46%、36.22%和32.56%,其相应的选择指数依次为0.7331、0.6717、0.4345和0.3913。对水柱总体而言,6h内有35.72%的主要浮游藻类被选食了
1999, 19(2):223-235.
摘要:从种群角度研究了国家级保护植物粘木不同器官和土壤中氮、磷、钾、钙、锌5种元素的分布和循环,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中的N和有机质含量丰富,磷的贮量则较大于多数热带林;C∶N比率接近10,显示着森林处于稳定状态。(2)营养元素在不同成熟阶段的叶中是不同的;幼叶和较成熟叶具较高的N、P、K,而成熟叶和老叶则含较高的Ca和Mg。(3)不同成熟阶段的叶中,N∶P比具有重要意义,N∶P比对于反映P的供应是一个很好的指标。(4)土壤中营养元素随着森林中营养元素的良好供应而发生转移,N、P、K转移率分别为15.6%,75.5%和53.0%,而P的再循环是与N密切相关,根据Vitousek假说,P则是处于紧密循环状态。(5)边材和心材中的P、Mg、Ca、N和K的含量无显著差异,但树皮中的营养元素含量则高于木材。(6)叶子中N、P、K含量最高,而树皮中则以Ca和Mg含量最高。(7)粘木种群的营养元素(N、P、K、Ca、Mg)贮量为579.6kg/hm2,占整个乔木树种贮量的18%。(8)N、P、K、Ca、Mg的周转时间分别为12.1,13.9,18.8,12.2和19.04a,较干旱热带林的营养元素的循环为低。
1999, 19(2):236-241.
摘要:在温室中建立模拟秋茄湿地系统,含底泥、潮汐海水和1年生秋茄苗。对照组用15‰的人工海水,污水处理组分别用正常、5倍和10倍浓度的人工污水每周定时、定量对模拟系统污灌2次,持续1a,用以研究P在系统中的分配与循环。结果表明:加入系统的污水中的P主要存留在土壤中,留存于植物体和凋落叶中的很少;植物吸收土壤或污水中的P在污水处理组中,以叶中含量最大,与对照组以根含量最高有明显的区别;对照组及3个污水处理组P元素的周转期依次为6.7a、8.2a、9.2a和5.8a。模拟系统对污水中P的净化效应在3个污水处理组中依次为88.71%、89.24%和88.34%。
翟保平 , 程安家 , 黄恩友 , 商晗武 , 郑雪浩 , 吴建 , 吕旭剑
1999, 19(2):242-249.
摘要:1994~1996年对双季稻区稻水象甲发生消长和迁飞动态的系统研究表明,稻水象甲的飞行肌和卵巢发育随生活史的季节性变化出现兴衰交替,从而迁入迁出稻田和越冬场所,表现出典型的卵子发生-飞行共轭:春季越冬代成虫从越冬场所迁入早稻田后飞行肌消解而卵巢发育,繁殖形成一代致害种群。夏季一代成虫生殖滞育,飞行肌和脂肪体发达,绝大部分个体迁出早稻田行夏蛰并越冬;少量落入秧田者和早稻收割时散落田内而晚稻插秧时尚未迁离的个体卵巢恢复发育,飞行肌消解而构成二代虫源。秋季二代成虫羽化后生殖滞育,迁飞上山越冬;10月中旬后羽化的个体卵巢和飞行肌均不再发育而滞留田内外越冬。取食高质量食料时,一代夏蛰成虫飞行肌再生,新羽一代成虫则首先发育飞行肌,而后解除生殖滞育。
1999, 19(2):250-253.
摘要:利用地理统计学的方法,对二化螟(Chilosuppersalis(Walker))越冬幼虫田间全查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全方位上的半方差图和Kriging估计后的空间分布,结合二化螟的生物学特性和以往的概率拟合确定:该田块的二化螟越冬幼虫在0.2~0.3m的扩散中心向四周扩散,形成1.8~2.0m的聚集区,各聚集区间则为均匀分布。同时,对未取样点的值进行相应的估计。
1999, 19(2):254-258.
摘要:在黄土高原半干旱生态条件下设置了低、中、高3个密度梯度的以水为限制因子的实验,各密度种群个体重量分布偏倚度(G)随时间的延续而增大,增大的幅度随密度增高而上升。在此基础之上,在人工气候室内模拟自然条件,对竞争中不同大小个体之间有关生理生态指标进行测定与比较,发现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对有限水资源的争夺性利用相邻的不同大小个体之间吸水能力差异迅速增大,竞争使不同大小邻体的根系吸水效率、总蒸腾速率和净同化速率的差异得到强化。提出作物对有限水资源的竞争能力、净同化速率之间存在的循环反馈关系是导致作物种群个体大小分化的根本原因。对引起上述分化的分子机制进行了讨论。
1999, 19(2):259-264.
摘要: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传统水土保持型农业的发展已有数十年的历程,已基本趋于成熟,但对水肥热的调控能力很低,难于发展高附加值作物生产,因此生产效益低下,难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不能解决目前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近几年来的探索,认为,在传统水土保持农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雨养农业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人工富集天然降水,将富集的降水用于农业生产,可以大大提高降水的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益,这就是集水农业,是今后半干旱区雨养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1999, 19(2):265-269.
摘要:长江中下游滩地钉螺的分布与滩地的地下水位关系显著,当地下水位为32cm左右时,钉螺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分别达到其最大值。活螺密度(Y)与地下水位(x)的回归方程为:Y=-1.9686+0.2512X-0.004013X2;有螺框出现率(Yr)与地下水位的关系为:Yr=-55.9720+7.5689X-0.1180X2;5月份钉螺适宜在土壤含水率30%左右的土壤表层生活。当土壤含水率为28%~30%时,滩面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均达到最大值;土壤湿度小于28%或光照强度大于3800lx时,钉螺趋向于凹凸不平的滩面生活,活螺密度Y及有螺框出现率Yr与地表状况X相关显著为Y=-2.4713+0.2979X-0.004678X2;Yr=-63.985+8.2619X-0.1308X2;钉螺在草滩的分布与植物群落类型关系密切,其中活螺密度(Y),活螺框出现率(Yr)与植物群落类型的关系为:Y=-10.9357+0.8499X-0.0133X2;Yr=-256.5333+20.1155X-0.3098X2;以莎草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其钉螺分布密度高于苔草群落和狗芽根群落,其中狗牙根群落的钉螺密度最小。
1999, 19(2):270-277.
摘要:在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过程研究中,特别是在生产力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根系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由于研究方法和研究者的观念等方面的限制,对于根系的研究还远不及地上部分受到重视。而关于细根生物量、周转率和生产力等方面的研究更是很少有人问津。为推动我国根系生物学研究的发展,本文比较全面地介绍了9种典型的测度细根生物量的方法,包括:收获法、钻土芯法、内生长土芯法、平衡法、根观测实验室法、土壤碳平衡法、挖土块法、间接法和微根区管法,同时对这几种方法的使用前景作了比较简要的分析。
1999, 19(2):278-282.
摘要:对吐尔吉山水库养殖季细菌数量测定表明:细菌数波动在0.26×106~18.63×106cels/ml,高峰期出现在8~10月。水库有草区细菌数明显高于无草区。浮游生物、COD、NH+4-N及PO3-4-P与细菌数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细菌数在水库表、底水层未见显著差异。养殖季细菌的平均世代时间为52h,日生长常数(k)0.38,细菌生产量1.59mg/l·d,占浮游植物初级产量的27%。养殖季细菌可提供4.76g/m3的鱼产量。
1999, 19(2):283-286.
摘要:初步探讨中国沿海对虾杆状病毒病暴发式大流行的生理机理。分析了病毒病特性与对虾免疫功能的关系,病毒在虾池间的横向传染机制。着重说明了虾病的群体感染过程,给出模式化的群体传染模型。简要阐述了与虾病相关的社会生态经济问题。
1999, 19(2):287-290.
摘要:植物种群繁殖的适合度指繁殖行为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及其对种群更新发展的贡献,不仅表现在个体水平也表现在基因水平。提出度量种子繁殖和营养繁殖在个体和基因水平的适合度的计算公式,并计算了白三叶草繁殖的适合度,较好地解释了种子繁殖和营养繁殖对克隆植物种群更新发展的不同作用。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